1. 貝多芬是怎麼開始創作音樂的
路德維希·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在德國美麗的小城波恩市降生。他們家是音樂世家,祖父路易是宮廷樂團的樂長。父親約翰也在宮廷里任職,是個高音歌手。當時,音樂家在德國的地位是特別低的。尤其是在宮廷中任職的音樂家,被蔑稱為「音樂僕役」。微薄的薪金,使得貝多芬一家不得不幹一些別的副業才能勉強度日。幼年的貝多芬視此為「最大的不公平」,養成了他高傲、聖潔的稟性。貝多芬的一生充滿著戰斗的激情,他幼小的心靈立志要改變這個不平等的世界。
1773年,貝多芬的祖父路易去世。家境更為窘迫,母親不得不出外幫佣。小貝多芬被父親帶到樂團里去玩。在那裡,小貝多芬表現出對音樂極強烈的愛好,在其他樂手哄著小貝多芬玩時,他很快學會彈奏羽管鍵琴,父親被兒子的天賦所震驚,他覺察到兒子將來一定會成為出眾的音樂家。於是,約翰開始正式教兒子學鋼琴。在父親嚴格的教導下,小貝多芬進步很快,在他6歲時,他已能彈出完美的作品,並且學會了演奏小提琴等多種樂器。1778年,貝多芬由父母帶領到科隆與荷蘭的鹿特丹等地作巡迴演出,很受觀眾歡迎,這是小貝多芬的首次出台演出。外地美麗的風光,獨特的風俗令貝多芬大開眼界。
幼年的貝多芬很小就退學專門學習音樂。1780年,幸運的貝多芬成為當時德國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的學生。聶費看出這個聰明伶俐的學生有很高的天賦,便以一套獨特的訓練方法傾囊而授。貝多芬在這里開始接觸廣闊的藝術世界。聶費引導貝多芬去欣賞文學名著與美術傑作。這為貝多芬的音樂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外,聶費蔑視權貴的剛烈性格對高傲的貝多芬也有很大影響。1782年,貝多芬也開始了「音樂僕役」的生涯,他在瓦爾特斯坦伯爵的樂團擔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樣,貝多芬的表演機會多了,他天才的演奏技藝很快傳遍波恩,許多貴族慕名而來,請他去演出。高傲的貝多芬並不知足,他知道,自己還有很大的潛力。1787年,貝多芬自己弄了點路費來到維也納,經朋友的介紹拜訪了當時音樂之都最耀眼的名星鋼琴之王莫扎特,當時,莫扎特正在與幾位高貴的客人談話,絲毫沒有在意這個貌不驚人的年輕人,隨手抓了幾張樂譜讓他去彈。高傲、倔強的貝多芬受此輕慢,暗下決心一定要引起這位大師的注意。於是,他以莫扎特的作品旋律為主題,即興發揮,優美的琴聲立刻吸引了莫扎特,他拋下這幾位貴客,又拿過一張樂譜對這位年輕人說:「這是我剛作出的一支曲子的主題,你根據它彈個即興曲吧!」貝多芬拉過來,粗略地看了看,便彈了起來,莫扎特被這位年輕人的才華驚呆了,就是自己也不能如此輕易地彈出這么美妙的旋律呀。莫扎特聽完後激動地向那幾位尊貴的客人介紹道:「大家注意!將來震驚世界的人一定是他。」於是,莫扎特欣然收下了這個優秀的學生。但不久,貝多芬最愛的母親去世了,他匆匆返回家裡。由於母親去世,父親情緒低落,整日酗酒,養活一家人的重擔落在了少年貝多芬身上。為了掙錢糊口,貝多芬只好又去歌劇院演奏,並給貴族擔任家庭教師,但是傲慢的貴族少爺根本瞧不起貝多芬。一次,貝多芬去給一個貴族學生上課,學生竟讓老師在前廳等了兩個小時。貝多芬非常惱火。在上課時那個學生又彈錯了鍵,貝多芬用木板重重地打了他的手心。那位貴族學生摸著通紅的手掌,可憐地望著貝多芬,說:「今天您怎麼這么急躁?」貝多芬平靜地答道:「我的耐心已在前廳消耗盡了!」由於他的脾氣他丟了很多份工作,一家人又陷入困頓。更不幸的是,惟一的小妹妹由於沒有人照顧夭折而去。貝多芬也染上了天花,雖然死裡逃生,但臉上落滿斑點。頑強的貝多芬沒有氣餒,他幫助兩個弟弟找了工作,自己去波思大學哲學系作旁聽生,繼續深造。這時,法國大革命爆發了。歐洲各國的封建統治也搖搖欲墜。革命的浪潮讓貝多芬激動不已,他不能再在這個小城呆下去了。1791年,奧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頓路過波恩,發現了貝多芬的才華,於是希望貝多芬去維也納。經過多方努力,1792年11月,貝多芬帶著簡單的行李直奔維也納,他拜師於海頓門下,並且在維也納定居下來,一直到他去世。
貝多芬在海頓門下剛呆下不久,就對海頓那種墨守陳規的教法不滿,於是師徒兩人分道揚鑣。但海頓依然十分滿意這位學生,他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說:「貝多芬遲早會攀登到歐洲最偉大的作曲家之列,而我將為能把自己說成是他的老師而感到自豪。」海頓熱情地向科隆推薦貝多芬。此後,貝多芬又跟維也納的幾位有名的音樂家學了交響樂、四重奏與歌劇的創作方法。貝多芬經過刻苦的學習,技藝非凡。後來,貝多芬投身於李希諾夫斯基公爵門下,年俸600盾。在維也納,貝多芬充滿激情的即興演奏很快迷住了維也納人。各地都邀請他去演出。貝多芬名聲大振。但是,由於「音樂僕役」的出身,他依然被別人低看一等。1801年,貝多芬與一位伯爵小姐朱麗葉·琪查爾迪相愛。但她父親因為貝多芬低賤的身份,硬拆散了這一對情人。遭受戀愛失敗的打擊,貝多芬情緒變得惡劣,更為不幸的是,他患上了神經性耳聾,聽力逐漸衰退。貝多芬斷絕一切來往,獨自隱身於維也納一個偏僻的地方。終於,高傲頑強的貝多芬又抬起了頭。在給朋友的信中,他這樣寫道:「我將扼住命運的咽喉,不容許它毀滅我。哦!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那多美好啊!」1802年夏天,他在醫生的指導下到維也納郊外的海里根什塔特村療養,但情況更糟,彈琴是不可能的事了,於是他改為創作,陸續完成了《D小調奏鳴曲》(也叫《暴風雨奏鳴曲》)、《第二交響曲》、《第二小提琴鋼琴奏鳴曲》等一系列作品。1804年,貝多芬完成了他的三部傑作《英雄交響曲》、《熱情奏鳴曲》及歌劇《菲台里奧》。《菲台里奧》是貝多芬一生中創作的惟一一部歌劇,大受歡迎。但貝多芬依然過著窮苦的生活,甚至有一次被警察當作流浪漢抓了起來。但貝多芬依然如痴如狂地創作,絲毫不在意這些。一天,貝多芬走進一家飯店要吃午飯,突然靈感出現,美妙的旋律在腦中回盪,他隨手拿過菜單便寫起譜來,很久,侍者立在他旁邊等待他叫飯。寫完之後,貝多芬抬頭猛然看見了侍者,說:「結帳嗎?」周圍的人都知道這位偉大的音樂家,善意地笑起來,侍者笑道:「您還沒有叫飯呢!」貝多芬這才覺出,自己的肚子確實很餓了。由於拿破崙大軍攻打奧地利,維也納人紛紛外逃。貝多芬不能演出,日子更加艱難,最終被房東趕出來,他不得不去求助一個朋友。1806年,貝多芬去好友弗朗茨那裡,碰到弗朗茨美麗、大方的妹妹丹蘭莎。兩人又墜入愛河。丹蘭莎得到哥哥的同意與貝多芬訂了婚。沉浸在幸福之中的貝多芬創作了(第四交響曲》,但是,不久兩人的婚事又告吹了。原來,丹蘭莎也出身貴族,她父母堅決不同意這樁有辱聲譽的婚事。貝多芬再次經歷愛情的打擊。1808年,拿破崙大軍踐踏歐洲各國,遭到各地人民的反抗,如火如荼的人民解放戰爭開始了。在革命熱情的鼓舞下,貝多芬聯想到自己所遭到的不幸,他以憤怒的激情完成了他的(第五交響曲》,即《命運交響曲》。樂曲共分四個樂章,表達了戰斗的激情,堅定而有力。
寫完《命運交響曲之後》,貝多芬為了逃避城市的庸俗,經常到郊外田野中散步,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他尋找到歡樂。於是他又奮筆完成了《第六交響曲》即《田園交響曲》以表達他對自然的熱愛。
1809年10月,拿破崙大軍攻佔了維也納。李希諾夫斯基公爵迎接了拿破崙的軍官。他們聽說名揚世界的貝多芬就在此地時,驚喜萬分,紛紛表示要見一見這位世界一流的音樂家。公爵便把貝多芬叫來,這幾位軍官訴說了景仰之情。可是貝多芬卻非常冷漠,因為他們是侵略者。當公爵為了討好來賓,要求貝多芬演奏一曲時,貝多芬一口回絕。他看不起公爵這種下賤的樣子,更痛恨公爵命令自己的傲慢態度。他冒著傾盆大雨憤然離去。回到家裡,貝多芬給公爵寫了一封信,其中說道:「公爵,你所以成為一個公爵,只是由於偶然的出身,而我所以成為貝多芬,完全是靠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而貝多芬卻只有一個。」是的,歲月無情,它記住的只是那些偉大的人。此後,貝多芬離開公爵府,但是當時貴族階層狼狽為奸,他們再也容不得這個敢於反抗的貝多芬。後來,洛勃科維支用年俸4000弗洛林招貝多芬去做了「音樂僕役」。高傲的貝多芬為了生存不得不仍走父輩的老路。但是,貝多芬時刻沒有忘記自己的屈辱,他渴望著戰斗,身體中充滿著反抗的激情。1810年,貝多芬為歌德高昂的《哀格蒙特》配曲,曲中飽含著為自由斗爭的精神。1812年,貝多芬在捷克的泰普里茨見到了這位讓他崇敬已久的大詩人。但已成為魏瑪公國樞密顧問的歌德已一心為官了,他再也不是那個高喊戰斗、高喊自由的歌德了。一次,他與歌德在城外散步,遇到一群貴族迎面走來,歌德摘下帽子恭敬地閃到一旁讓路,貝多芬惱怒地說:「您不該讓路!」說完背著雙手高傲地向貴族迎面走去。貴族都知道是大名鼎鼎的貝多芬,客氣地向他致意,貝多芬這才還禮作答。但他對歌德的行為卻大為不滿。歌德雖然也很欣賞貝多芬的才華,但他卻對貝多芬音樂中的戰斗激情非常反感。兩人不歡而散。
1815年,歐洲各國開始了對拿破崙的反攻。貝多芬被勝利的消息鼓舞,接連完成《第七交響曲》與《第八交響曲》。貝多芬同時也積極地支援前線斗爭,為救濟傷員籌辦大型義演活動。這是貝多芬最為高興的時期。但是,不久貝多芬自由的理想破滅了。君主拿破崙被打倒了,各國的封建勢力紛紛上台,人民依然被踐踏在社會的底層。自由的思想藝術紛紛被取締,激進的貝多芬更是首當其沖。貝多芬被迫退出樂壇,他的生活更為艱難。
在沉寂的日子裡,貝多芬的耳朵完全失聰。作曲也更難了,但戰斗不息的貝多芬知道自己不能放下筆,不能離開音樂。他請人特製了一支小木棒。在創作時,他把小木棒的一端插在鋼琴箱里,用牙齒咬住另一端,利用小木棒的振動,來「聽」自己彈出的旋律的效果。1823年,貝多芬便靠這獨特的裝置完成了規模龐大的《庄嚴彌撒曲》,獻給大主教魯道夫,以求取世界的和平。全曲嚴格按照彌撒祭曲的程式寫成,分為五個章節。分別為「我主憐我」、「榮耀歸主」、「我信我主」、「聖哉、聖哉」、「神之羔羊」。隨著世界斗爭局勢的發展,貝多芬看到了群眾的力量。憑藝術家的敏銳的直覺,貝多芬把目光投向了人民。「人民藝術家的作品,應該為窮苦的人們服務。」貝多芬這樣說。
1824年,貝多芬在新的激情下完成了《第九交響曲》(也稱《合唱交響曲》),這是貝多芬最後一部力作。它表達了世界人民對於封建專制的反抗與斗爭,對於自由的追求與渴望。貝多芬的朋友聽說他完成了《第九交響曲》,紛紛寫信要求欣賞一下,貝多芬答應了。劇場選擇在維也納的卡德劇院。1824年5月7日,沉寂多年的貝多芬出現在樂池中。久違的觀眾報以一次又一次熱烈的掌聲。當時,國王出現人們也只給以3次鼓掌歡呼。偉大的貝多芬一出現,人們都狂熱起來,歡呼竟達5次之多,從未出現過的盛況把維持秩序的警察都驚呆了,好一陣過後,才紛紛跑出來制止過分狂熱的場面。貝多芬雖然聽不見,但也被眼前的場面所感染,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演出開始了,貝多芬情緒激昂地站在樂隊前。雖然他聽不見任何一種樂器的聲音,也聽不見歌者的演唱,他只憑自己的記憶,憑著自己的激情全力指揮下來。聽眾完全被這久違的充滿激情的音樂所陶醉。他們如痴如狂,為之歌為之泣。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
1825年,貝多芬搬進了一幢名叫「黑西班牙人」的大廈,貧困的生活使這位已進入暮年的偉人常常生病。雖然身受疾病與飢餓的折磨,貝多芬依然緊捏著筆,捍衛著這片自由的王國。他還要寫《第十交響曲》,還要為《奧德賽》與《浮士德》配曲,他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但是,上帝已不忍心再讓這位偉人在世間受苦。1827年3月26日,維也納上空陰雲密布,狂風卷著烏雲,驚雷挾著暴雨,貝多芬在床上安然睡去。偉大的音樂家逝世的消息讓全世界痛惜不已。葬禮那天,幾萬人來到「黑西班牙人」大廈前默立。但是,由於貝多芬出身低賤而且沒有留下財產,他只能葬在一個很小的公墓里。奧地利著名戲劇家格里爾帕策在他的墓前致詞道:「從今天起,他將成為歷代的偉人之一,永世長存。」
貝多芬離去了,他以自己勤奮的一生留下了256部作品,包括交響曲、奏鳴曲、歌劇、協奏曲、合唱曲以及改編的民歌等。
1888年,出於對貝多芬的熱愛與懷念,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會員自願捐資,在中央公墓買了一塊墓地,把貝多芬與另一位窮苦一生的音樂天才舒伯特一起遷葬進去。貝多芬墓前那塊潔白的大理石墓碑上,刻著一把鍍金的豎琴,寫著「貝多芬1770-1827」,沒有一絲浮華,人們不願用那種庸俗的東西打擾這位巨人。
2. 貝多芬在怎樣的條件下創造一系列音樂作品
當時的目擊者說;法國人「什麼都拿——市場上什麼都沒有了」。這一切都激起了貝多芬的憤怒。1806年,當他得知法軍又大敗普魯士軍隊後,指著法國駐軍說:「如果我能夠像一個將軍那樣懂得戰術,如同我是一個作曲家懂得對位法一樣,那我就要給你們點顏色看看!」此時,貝多芬孜孜不倦地寫作,完成了第四、第五、第六交響曲,第四、第五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等。無論是暫時的和平,或在隆隆的軍鼓和大炮聲下,還是處在經濟的拮據之中,他都沒有停止寫作。他把熾熱的愛國熱情,對人民苦難的深刻感受和堅信民主自由必勝的思想通通化作音符,譜成一系列不朽的音樂作品。
3. 貝多芬失聰時怎樣創造音樂
貝多芬是咬著一根小木棍頂著鋼琴架,雖然失聰了,但通過木棍振動了他的聽小骨,進而能聽到琴聲,進行創作。
4. 貝多芬創作音樂是怎麼樣廢寢忘食
貝多芬依然過著窮苦的生活,甚至有一次被警察當作流浪漢抓了起來。但貝多芬依然如痴如狂地創作,絲毫不在意這些。一天,貝多芬走進一家飯店要吃午飯,突然靈感出現,美妙的旋律在腦中回盪,他隨手拿過菜單便寫起譜來,很久,侍者立在他旁邊等待他叫飯。寫完之後,貝多芬抬頭猛然看見了侍者,說:「結帳嗎?」周圍的人都知道這位偉大的音樂家,善意地笑起來,侍者笑道:「您還沒有叫飯呢!」貝多芬這才覺出,自己的肚子確實很餓了。由於拿破崙大軍攻打奧地利,維也納人紛紛外逃。貝多芬不能演出,日子更加艱難,最終被房東趕出來,他不得不去求助一個朋友。
5. 貝多芬的《月光曲》是怎樣創作出來的
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到外地演出,來到一個萊因河邊的小鎮上。一天夜晚借著月光貝多芬外出散步,聽到從一所簡陋的屋子裡傳出斷斷續續的琴聲,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貝多芬於是走近屋子,聽到兄妹倆的談話,得知妹妹非常喜歡他的音樂卻無力支付票價,只能從別人那兒聽來自己練習。
貝多芬於是走進屋子,為姑娘親自彈奏了方才所聽到的自己的那一首曲子,姑娘欣喜不已,貝多芬於是借著窗外的月光,即興創作了一首,三人都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腦中跟隨著音樂節奏不斷變幻著各種畫面。
當兄妹倆從音樂中醒過神來時,貝多芬已離開屋子回到住處,將方才所彈的曲子記錄下來,這便是被後人稱頌的《月光曲》
(5)貝多芬是怎麼創造歌曲擴展閱讀:
《月光曲》為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所創作,作於1801年。共分為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為奏鳴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興性的柔和抒情曲。
第二樂章,小快板,降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貝多芬在這一樂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變了傳統鋼琴奏鳴曲中一向作為慢板樂章的第二樂章,而採取了十分輕快的節奏,短小精悍而又優美動聽的旋律與第一樂章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本樂章擁有精巧的結構與美妙的鋼琴性效果和充實的音樂內容,急風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著各種復雜的鋼琴技巧,表達出一種憤懣的情緒和高昂的鬥志。
6. 貝多芬失聰後是怎麼創造音樂的
把木棍叼在嘴上,把木棍放到鋼琴上,通過骨傳導聽到鋼琴的聲音。
貝多芬很刻苦,失聰了也要寫曲,正表現了他對命運的不屈服。他稱說過要
掐住命運的咽喉。 他的多數部分有名的曲子更是他失聰後寫下的。很讓人敬佩
雖然他聽不到樂器演奏的音樂,但他心裡深處的音樂是永遠不會失去的。
7. 失聰後的貝多芬是如何創作音樂的
在沉寂的日子裡,貝多芬的耳朵完全失聰。作曲也更難了,但戰斗不息的貝多芬知道自己不能放下筆,不能離開音樂。他請人特製了一支小木棒。在創作時,他把小木棒的一端插在鋼琴箱里,用牙齒咬住另一端,利用小木棒的振動,來「聽」自己彈出的旋律的效果。1823年,貝多芬便靠這獨特的裝置完成了規模龐大的《庄嚴彌撒曲》,獻給大主教魯道夫,以求取世界的和平。全曲嚴格按照彌撒祭曲的程式寫成,分為五個章節。分別為「我主憐我」、「榮耀歸主」、「我信我主」、「聖哉、聖哉」、「神之羔羊」。隨著世界斗爭局勢的發展,貝多芬看到了群眾的力量。憑藝術家的敏銳的直覺,貝多芬把目光投向了人民。「人民藝術家的作品,應該為窮苦的人們服務。」貝多芬這樣說。
1824年,貝多芬在新的激情下完成了《第九交響曲》(也稱《合唱交響曲》),這是貝多芬最後一部力作。它表達了世界人民對於封建專制的反抗與斗爭,對於自由的追求與渴望。貝多芬的朋友聽說他完成了《第九交響曲》,紛紛寫信要求欣賞一下,貝多芬答應了。劇場選擇在維也納的卡德劇院。1824年5月7日,沉寂多年的貝多芬出現在樂池中。久違的觀眾報以一次又一次熱烈的掌聲。當時,國王出現人們也只給以3次鼓掌歡呼。偉大的貝多芬一出現,人們都狂熱起來,歡呼竟達5次之多,從未出現過的盛況把維持秩序的警察都驚呆了,好一陣過後,才紛紛跑出來制止過分狂熱的場面。貝多芬雖然聽不見,但也被眼前的場面所感染,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演出開始了,貝多芬情緒激昂地站在樂隊前。雖然他聽不見任何一種樂器的聲音,也聽不見歌者的演唱,他只憑自己的記憶,憑著自己的激情全力指揮下來。聽眾完全被這久違的充滿激情的音樂所陶醉。他們如痴如狂,為之歌為之泣。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
8. 貝多芬耳聾之後他是怎樣創作歌曲的
首先,他不是先天的,不要告訴我你不知道,其次他耳朵不是一下子一起失聰的,一個耳朵一個耳朵來的,先是耳鳴,醫生說他胃不好,他也沒在意,庸醫啊,最後失聰了,後來他靠咬著鐵棍抵在鋼琴上來靠內耳聽。還有,音樂創作也是要邏輯合理性的好吧,它也是一種思維。
三位科學家解析了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他們發表在《英國醫學與雜志》的文章中寫道:「貝多芬每個四重奏第一章節的小提琴部分的音符數為G6,相當於1568赫茲。而為了彌補日漸下降的聽力,貝多芬不得不使用更多的中低頻音符,以便他能更好的聽清楚音樂。而在後期的四重奏里,貝多芬已經完全喪失了聽力能力,於是他又運用了較高頻的音符。」
在貝多芬生命的最後那段時間里,他雖然耳朵聽不見音樂的聲音,但他卻一直沉醉在用心的音樂世界裡,靠以前寫音樂的經驗繼續著音樂創作,所以貝多芬後期的音樂又回到了開始時狀態。
9. 貝多芬是如何改變音樂歷史
貝多芬的創作過程卻是一種前人未曾有過的新的探索的過程。他的復雜的創作意識和創作活動似乎表明他在創作每一部作品時,盡可能地進行縝密的品評,字斟句酌,力求找出符合時代風格的東西來。時代的向前發展、變革,社會現實中新因素、新觀念、新情況的不斷出現,要求貝多芬必須探索出一條新路,以一種新的手法使音樂藝術與新的社會生活相適應。在貝多芬的創作意識中充滿了這些新的主導動機,這些成千上萬的主導動機通過各種途徑(形式)來表現一種嶄新的音樂風格。只不過要沖破18世紀音樂文化早已構築的舊框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時間和艱苦的努力艱苦的努力艱苦的努力艱苦的努力艱苦的努力艱苦的努力艱苦的努力艱苦的努力艱苦的努力艱苦的努力
從本質上講,貝多芬的演奏風格完全是嶄新的,它與通常在貴族沙龍中的華麗、風雅、嬌媚的演奏風格迥然不同。這是一種面向廣大聽眾的大型舞台的風格,是一種雄偉的英雄氣概的風格,它那一觸即發的巨大的內在力量,孕育著大革命時代火熱的斗爭精神。新的風格保證了貝多芬能夠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貝多芬的這種演奏風格在後來的威伯、帕格尼尼、李斯特等人的身上得到繼續和發展。
貝多芬演奏時的表情時而情緒熱烈,氣勢恢宏;時而瀟灑流暢、婉轉如歌,極具魅力,這便是他在表情上的突出面貌。各種表情常被他誇張到極點,特別是幽默的點頭示意動作尤為突出。至於那種妙趣橫生、出奇制勝種種姿態卻少見。因此,從總的效果來看,部分依靠嘹亮飽滿聲音的『連貫』,部分是有判斷地利用強音踏板等等,這一切常常使用得恰到好處。
貝多芬在使用鋼琴踏板時,以他卓越、獨特的手法在演奏上取得了嶄新而大膽的效果,和弦之間的緊密連貫尤為顯著,因此,創造了一種新型的富有歌唱性的音調,以及需對多至今還是難以想像的效果。他的演奏確實沒有其他優勢鋼琴家所表現出來的那種純凈、優雅、燦爛,但他彈得生氣勃勃,氣勢雄偉,尤其是『柔板』樂章完全充滿了感情和浪漫氣息。
10. 貝多芬生平創造歌曲
月光曲。歡樂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