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報機是誰發明的
在1832年俄國外交家希林製作出了用電流計指針偏轉來接收信息的機器。1835年美國畫家莫爾斯經過3年的鑽研之後,成功地用電流的「通斷」和「長短」來代替了人類的文字進行傳送,這就是鼎鼎大名的莫爾斯電碼,第一台電報機問世。1837年6月英國青年庫克獲得了第一個電報發明專利權。
用電來實現遠距離高速傳遞信息的技術可以追溯到18世紀70年代。1774年,一個瑞典發明家發明了一種裝置,在裝置中每根電線代表字母表中的一個字母。當電流從代表某個字母的電線流過,它會給與之相連的一個小球充電,而後者隨後會敲響一個小鈴,發出與這個字母相應的音符。這個裝置當然很難在實踐中得到真正的應用,直到7年之後,一個叫薩繆爾·芬利·莫爾斯的美國失意畫家才真正創造出能夠實際應用的高效的信息傳遞系統。莫爾斯把已有的所有零散發明組合了起來,從而發明了電報,莫爾斯唯一的原創就是發明了高效的代碼,但是他也花費了好幾年時間才能說服政府出資在華盛頓和巴爾的摩之間進行演示。莫爾斯在華盛頓通過電報把「上帝創造了什麼」的信息發送給了他在巴爾的摩的同伴阿爾弗雷德·威爾,威爾隨即將同樣的信息反饋給他——電報獲得成功,就立刻像蜘蛛網一樣在全美國擴散。就在那一年,莫爾斯和他的合作夥伴成立了電磁電報公司(Magnetic Telegraph Company)來經營紐約和費城之間的電報線路。到1846年,公司已經開始盈利並分紅了。10年之內,總長為23000英里電報線連接美國主要大城市
㈡ 莫爾斯發明電報是什麼時候
莫爾斯在1844年發明了電報。
1844年5月24日,莫爾斯坐在華盛頓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中,用激動得發抖的手,向40英里以外的巴爾的摩城發出了歷史上第一份長途電報。 從華盛頓國會大廈里,莫爾斯用他傾注十餘年心血研製成功的電報機,向巴爾的摩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上帝創造了何等奇跡!「
(2)莫爾斯發明的電報機擴展閱讀
1963年8月23日,美國總統肯尼迪還引用了莫爾斯拍發的第一份公眾電報報文「上帝創造了何等奇跡」,以結束了他與奈及利亞總理會話。這也是經通信衛星的第一次電話會話,時間剛剛過了120年。
莫爾斯的電報機經過許多改進,被迅速推廣應用。從此以後,戰爭的爆發,和約的締結,風暴的來臨,魚群的發現……,各種消息都通過電報而得到迅速的傳遞。
1858年,歐洲許多國家聯合給莫爾斯一筆40萬法郎的獎金。在莫爾斯垂暮之年,紐約市在中央公園為他塑造了雕像,用巨大的榮譽,來補償曾使這位科學家陷於飢餓境地的過錯。
電報的發明,開始了用電作為信息載體的歷史。通過對電報、無線電通信的深入研究,我們開始了人類通信歷史上的一次巨大的飛躍。
㈢ 莫爾斯發明電報的經過是什麼
根據電磁感應原理,莫爾斯試用電路的啟閉來發送和記錄信號。他在設計電報機的同時,按照電路中脈沖信號的產生和消失,構思了圓點、橫劃和空白的電報符號,把這三種符號組合起來,就可以表示需要傳遞的信息。後來這一特定的點劃組合成為電訊上普遍採用的莫爾斯電碼。
1837年,莫爾斯在精通機械知識的艾爾弗雷德·維爾的幫助下,試制出第一架電磁式電報機。利用電磁感應原理來操縱頂端裝有記錄頭的控制棒,當電流脈沖通過電路時,引起了控制棒運動,就會使記錄頭觸及紙帶從而在紙帶上有順序地留下符號圖形。收、發電碼的電報機終於誕生了。
他帶著電報機四處奔走,企圖說服企業家進行投資,而得到的回答不是冷淡就是譏笑。他的機器確實也比較粗糙,傳遞信息的距離不過十幾米遠。不過這些沒有使他喪失信心。他忍飢挨餓不斷改進自己的機器。這時有一個青年機械師蓋爾自願做他的助手,他們反復試驗,通過增加電池組、加大電磁鐵的線匝,使通信距離逐漸增大。他們完成最後的試驗時,已經是第一台機器誕生四年之後了。通信技術的進步是生產發展中的社會需要。一天,他突然收到參議院的通知,國會重新討論了修建電報線路的撥款提案,終於獲得通過。1844年,世界上第一條商用電報線路建成並正式通報了。
翌年5月24日,莫爾斯在國會大廈最高法院會議室,首次通過這條電報線,傳出圓點和橫劃的符號,向正在巴爾的摩的艾爾弗雷德·維爾拍發了世界上第一封電報。
㈣ 莫爾斯碼電報機的簡要介紹
1837年,莫爾斯發明電報機是電報通訊的起源,它的通訊電碼是以點、劃符號組合而成,每一個碼代表一個字母和一個數字。發報員用電鍵發出長短不一的電碼,收報員聽到滴答的聲音。答的聲音是滴的三倍長。收報員抄錄滴答組合的電碼後再譯成電文,這就是早期的電報。
產
㈤ 什麼時候莫爾斯發明了電報
1840年,他取得專利權,然後他想方設法說服和勸誘抱非常勉強態度的國會批准於版1843年度撥款三萬美元架權設一條從爾的摩到華盛頓的超過四十英里的電報線(僅多六票)。1844年,該電報線開始修建,同年投入了運營。莫爾斯的第一份電報電文是「上帝創造了何等的奇跡!」電文是用莫爾斯發明的迄今仍被任稱為「莫爾斯電碼」的點、劃電報符號發出的。
㈥ 摩爾斯是怎麼發明電報的
發明實用電磁電報機的人,既不是物理學家,也不是工程師,而是一位畫家,是一位從41歲才開始學習電學和機械知識的外行人。
他就是美國著名畫家、發明家薩繆爾·摩爾斯。可是,一個外行人怎麼會成為電報機的發明人呢?
1832年10月1日的傍晚,「薩麗」號郵客輪滿載著貨物和旅客從法國拉弗爾港起錨,向目的地美國紐約港駛去。輪船在充滿涼意的秋風中平穩地駛出多佛爾海峽,它將用十天的時間橫渡大西洋,到達目的地紐約。
海上涼氣逼人。一些人只能躲在狹小的船艙里打牌、交談,百無聊賴,恨不得立刻插上雙翅飛過大西洋去。然而來自美國的著名畫家摩爾斯先生正在忙於揮筆作畫,傑克遜博士也在整理他的筆記,上等艙里的這二位老兄倒顯得很充實。
晚餐的時間到了,摩爾斯先生和傑克遜博士放下手中的筆到餐廳用餐。精美的菜餚使人們的情緒頓時活躍起來。就在這時,剛從巴黎電學討論會歸來的青年醫生傑克遜,正在餐桌上大講安培電學研究的新發現。
傑克遜出眾的演講才能,加上電學新發現的奇特,一下子吸引了所有旅客的注意。大家彷彿不是在用餐,而是聽傑克遜的科學演講。傑克遜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幾天之後,應幾名旅客的要求,傑克遜乾脆在餐廳里開起有關電磁學的科學普及講座來了,大家說這樣會覺得時間打發得更快些。
摩爾斯帶著畫夾子,也來到餐廳為大家畫速寫。畫著畫著,摩爾斯也被傑克遜關於電學發展史的演講吸引過去了。
傑克遜講起了電學家們以身體作測量電的儀器而被電打得哇哇叫,講起富蘭克林捕捉雷電實驗時的幸運和里奇曼死於雷電實驗的不幸,引起人們的莫大興趣。傑克遜介紹了奧斯特在課堂上發現電流的磁效應時急切盼望下課的心情,以及學生們對奧斯特講課內容不知所雲的疑惑,還有巴黎女士們興起避雷針式帽子時髦之風的由來……
畫家摩爾斯也被傑克遜吸引住了,他從來就不知道人類世間還有如此美妙的生活世界。他以為除了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和提香的藝術生活值得羨慕外,其他生活都是平淡無奇的。
傑克遜如數家珍地演講,讓摩爾斯感到四十多年從事畫畫的生活有多平淡,他有些坐不住了。摩爾斯從小就是一個好奇心極強的孩子,19歲畢業於耶魯大學時,獲得的是法學博士學位,後來卻以賣畫為生。直到他成為全美美術學會主席以後,還經常漫遊歐洲。在他看來,生活總像是一次沒有港灣的遠航。
傑克遜在最後一次演講中的一段話,改變了摩爾斯的後半生。傑克遜說:「可以預言,在不久的將來,科學技術就將產生出奇跡,我們的生活就將為之改觀。只有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充實的生活……」
郵客輪駛入哈得遜河時,摩爾斯還在回味傑克遜的話語。傑克遜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航行演講,竟深深打動了他素不相識的41歲畫家摩爾斯的心。使摩爾斯對電學產生了極大興趣,喚起了他對電學知識應用前景的豐富想像。
「薩麗」號郵客輪停靠長島碼頭的時候,摩爾斯決定告別藝術,投身到科學領域中去。他在寫生簿上端端正正地寫下了「電報」兩個大字。登上碼頭的摩爾斯已經不再是美國著名畫家了,而是電磁學理論的初學者、有線電報機的未來發明人。
可以想像,摩爾斯要想完成這樣的偉大使命是異常艱巨的。他投身到科學領域時已經四十多歲了。如果丟掉美術,專門從事電報機研究,收入就沒有了,有什麼人能餓著肚皮去搞發明創造呢?況且,他對電學知識又幾乎等於零呢!為了解決吃飯問題,他到紐約大學當美術教授。沒有電學知識,就從零開始學習。他拜美國電學家亨利為師,把授課以外的時間全都用在學習和研究上。
很快,摩爾斯就製造了一塊電磁鐵,發明了一種「繼電器」。這種繼電器可以解決遠距離送電的微弱問題,這一發明增強了摩爾斯的信心。他這個電學迷到處搜羅有關電學研究的書籍,潛心鑽研,寫下了一本又一本學習筆記。他把畫室變成了實驗室,畫架上擺滿了電線、電池。堆放畫布的地方成了存放木工和鐵工各種工具的倉庫。上帝給予成功者的機會是公平的,摩爾斯逐漸掌握了有關的電學知識,掌握了製造電報機所必備的手工技藝。
這時,亨利提出了電報原理,對摩爾斯啟發很大。亨利用電磁鐵做成電鈴,可以把信號傳送到1.6千米遠的地方。實際上,這就是「電磁音響式電報機」的最早雛形。摩爾斯決定採用亨利的原理,進行深入實驗。
三年過去了,摩爾斯的電報機沒有製造出來,積蓄幾乎全部花完,這位業余電報機發明家已經到進退維谷的地步了。
失敗只能使懦夫退卻,並沒有使摩爾斯氣餒,他變得冷靜了,也更加成熟了。多少個不眠之夜,摩爾斯在考慮解決問題的辦法。他所期望的一天終於來到了,摩爾斯悟出了科學真諦,他在科學筆記上充滿信心地寫道:
「電流是神速的,如果它能夠不停頓地走10英里(約為16千米),我就讓它走遍全世界。電火花是一種信號,沒有電火花是另一種信號,時間間隔也是一種信號,用這三種信號的不同組合代表不同的字母、數字,就能夠把信息通過電線傳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這樣,能夠把消息傳到遠方的嶄新工具就可以實現了。」
至此,摩爾斯解決了電報機最棘手的難題:電碼軟體與電磁硬體的匹配問題。它要求電碼軟體簡單易操作,同時信息容量大。在這一道既簡又繁的陡坡前,與摩爾斯一同沖擊電報機研製難關的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惠斯頓、法國物理學家庫爾和德國發明家斯泰因海爾,盡管也各自獨立地發明了電報裝置,但相比之下,摩爾斯的電報機更實用,更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在電磁效應的裝置上,用的是點、劃及時間間隔來表達電碼內容的。這就是我們聽到的「答、滴,滴、答」的電報之歌。
為了設計和製造這種新裝置,摩爾斯邀請了一位有機械才能的青年維爾,同他投入緊張的研製工作。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摩爾斯終於研製成功了一台傳遞電碼的裝置,摩爾斯把它叫做電報機。這部機器可真神通,能夠在500米以內的范圍有效的工作。只要在傳遞線路上加上一個繼電器就解決了電流衰減問題,電報機進入了實用化階段,開創了人類通訊的新紀元。
電報機的成功,摩爾斯並不滿足,他打算修建一條很長距離的實驗電報線,最好能夠連接兩個城市。然而,這時的發明家已經是囊空如洗,一無所有了,只好向美國國會申請3萬美元的實驗經費,摩爾斯為此費了長達5年的周折。然而,技術的進步是任何力量阻擋不住的,凡是為人類造福的發明必將會受到社會的尊重。1843年,美國國會批准了建造第一條長距離電報線路的撥款。經過兩年多的艱苦施工,摩爾斯和同伴終於建成了連接華盛頓和巴爾的摩城長達60多千米的實驗電報線路。
1844年5月24日,摩爾斯用一連串的點、劃(今天人們仍在使用摩爾斯點劃式電碼),成功地發出了電文,實現了第一次通話。
1851年,摩爾斯電報系統首先應用於鐵路。
1852年,通過海底電纜建成了倫敦和巴黎之間的直通電報線路。
1866年,經過屢次波折和失敗的橫跨大西洋聯接歐洲和北美大陸的跨洋海底電纜終於成功地啟用。
1902年,通過海底電纜,已經將大部分國家連接起來,實現了環球通訊。
電報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繁榮了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加強了各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為人類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知識點
摩爾斯電碼
摩爾斯電碼(又譯為摩斯電碼)是一種時通時斷的信號代碼,這種信號代碼通過不同的排列順序來表達不同的英文字母、數字和標點符號等。它由美國人艾爾菲德·維爾發明,當時他正在協助Samuel Morse進行摩爾斯電報機的發明(1835年)。最早的摩爾斯電碼是一些表示數字的點和劃。數字對應單詞,需要查找一本代碼表才能知道每個詞對應的數。用一個電鍵可以敲擊出點、劃以及中間的停頓。雖然摩爾斯發明了電報,但他缺乏相關的專門技術。他與艾爾菲德·維爾簽訂了一個協議,讓他協助自己製造更加實用的設備。
㈦ 誰發明了電報機
在1832年俄國外交家希林製作出了用電流計指針偏轉來接收信息的機器。1835年美國畫家莫內爾斯經過3年的鑽研容之後,成功地用電流的「通斷」和「長短」來代替了人類的文字進行傳送,這就是鼎鼎大名的莫爾斯電碼,第一台電報機問世。1837年6月英國青年庫克獲得了第一個電報發明專利權。
現在普遍認為莫爾斯是電報機的發明者。
㈧ 莫爾斯是如何成功研製了電報機
莫爾斯從亨利那裡學習技術與電報理論。他很快就製造了自己的電磁鐵,發明了「繼電器」。三年時間一晃而逝,莫爾斯的積蓄不多了,但是發明還是沒能成功,一個關鍵的問題沒有解決——26個字母符號太復雜。終於有一天,莫爾斯看到飛濺的電火花想到了這些:「電火花是一種信號,沒有電火花是另一種信號,時間間隔也是一種信號,有電與沒有電,時間間隔的有無,這可以互相組合代表字母與數字,從而傳遞信息,雙方都知道編碼規則,就可以互相翻譯了。」電碼與電路的對應關系被解決了。莫爾斯發明了只用點和橫兩種符號的電報系統,人們稱為「莫爾斯碼」。莫爾斯的數學進制與編碼知識十分薄弱,他能想到這一點,難能可貴。莫爾斯特意求助一位機械學知識較豐富的青年人,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研製,莫爾斯終於在自己經濟最拮據的時期研製成功了電報機。
㈨ 莫爾斯和他發明的電報機為郵政業作出了什麼貢獻
前文講過,在「薩利」號郵船上,傑克遜醫生對電流的奇跡繪聲繪色的描述,使美國畫家莫爾斯對「電流世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他毅然決然把他的畫室變成電磁學實驗室,刻苦鑽研電磁學的理論。上述電磁學史上的一系列發現和發明,更使莫爾斯心馳神往。但是,他不僅是停留在再學習上,而是邊學邊干,要闖自己的路,讓電流為人類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讓電傳報。
莫爾斯跨進電磁學的大門之後,由於反復實驗,難關重重,屢遭失敗,後來竟耗盡他的家財,使他貧困交迫,生活在困苦之中。開始他靠友人解囊相助,以後又不得不重操舊業,拿起畫筆來維持生活。盡管如此貧困,他還是要省下些錢購買電磁實驗用具,始終沒中斷實驗。別人難以理解,這究竟是為了什麼呢?但對莫爾斯來說,很明確,他就是為了要實現他的夢想,讓電流創造奇跡——沿導線快速傳送信息,讓電流成為人類社會中最可愛的「綠衣人」、最理想的「隱形信使」。
其實,在莫爾斯之前,已有不少人試圖用電流傳送信息。例如,自1825年斯特詹發明了電磁鐵以後,有人就想用電磁鐵打鈴的辦法來傳送信息。電鈴就是一種最簡單的用電來傳送信號的設備。上班、下班,上課、下課的信號,就是通過電鈴來傳送的。
1833年,號稱「數學之王」的德國科學家高斯和最早製成電流表的德國科學家韋伯,開始研製成一種電磁式電報機,並在他們兩人的實驗室之間,架設了電報線。他們只用一根可以左右偏轉的磁針來傳送信息。兩位科學家商定了一種「密電碼」。例如磁針向右擺三下,再向左擺一下代表字母a;向右擺一下,再向左擺三下代表字母b……,就這樣在他們兩人的實驗室之間打通了電報。現在看,這樣簡單的電報機如同兒童玩具,但在那時,可算是大科學家們了不起的發明了。後來,他們還興致勃勃地在天文台和韋伯的物理實驗室之間,架設了第二條較長的電報線路,經過實驗取得良好效果。
為了推廣使用,兩位科學家後來找到德國萊比錫鐵路局,建議在鐵路上使用電報來快速調度火車。但是鐵路局一位官員說:「電線架在空中太難看了,必須埋在地下。」由於當時把電線埋在地下很困難,著名的科學家高斯和韋伯的這一項新發明便「石沉大海」!
此外,俄國科學家希林格,在1835年也曾發明了可供實用的電報機。
人們不禁會問,前文講到美國第一流畫家莫爾斯發明電報機,怎麼現在又出現德國的、俄國的電報發明家呢?其實,這在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是常有的事。當科學技術、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條件成熟,時代需要某項發明的時候,必然會在這個國家或那個國家出現該項發明的發明家。問題是看誰的發明更先進,能走向世界,風行全球。
美國畫家莫爾斯發明的電報機與眾不同,這首先在於他的研究思路十分奇特。他曾在筆記本里這樣寫道:「可以驟然切斷電流,使它產生電火花,電火花是一種信號;沒有電火花是另一種信號;沒有電火花的時間長度又是另一種信號。這三種信號可以結合起來,代表各種數字或字母。數字和字母可按順序編排。這樣,文字就可以經電線傳送出去,而遠處的儀器就可把信息記錄下來」。由此,便在他腦海里浮現出電報機的雛形。於是,他不斷購買電磁儀器,進行研究實驗,傾家盪產在所不惜。
終於在1835年,也就是在俄國科學家希林格設計成一台實用的電報機的時候,莫爾斯在美國也研製出電報機的最初樣品。莫爾斯一馬當先,於1838年又發明了用「點」和「劃」組成與眾不同、獨樹一幟的「莫爾斯電碼」。由於莫爾斯發明的電報方便實用,1844年在美國政府的資助下,建成了第一條從美國首都華盛頓到巴爾的摩城,全長64千米的電報線路(架空明線)。從1851年起,莫爾斯的電報系統應用在美國的鐵路線上。
這里需補充說明的是,莫爾斯發明的電報,投入社會使用的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從41歲開始改行研究電報,到50歲獲得成功的莫爾斯,當他帶著自己的發明來到美國首都華盛頓,向美國國會申請3萬元資助,架設一條長達64千米的電報線路時,一開始竟受到冷遇,美國國會拒絕了他的申請,懷疑他是否能研製出第一流的科技產品。當莫爾斯掃興返回他的故鄉紐約時,窮得只有1元錢了。
然而,一貧如洗的莫爾斯並未由此而心灰意冷。他靠賣畫的收入維持生活,並繼續研製他的電報機,使它更加先進。
有一句名言說:科學真理是燦爛的,只要有一個縫隙,就能照亮整個田野。莫爾斯電報機的先進性在當時無與倫比,所以1842年美國國會經過辯論,終於通過提案,為莫爾斯提供實驗經費。這就促使貧困的莫爾斯借錢買了件新衣服,再次來到華盛頓。後來不到兩年,莫爾斯就研製出了更先進更實用的電報機,並架好了線路。
1844年5月24日,是莫爾斯最榮耀的日子。莫爾斯坐在華盛頓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中,用激動得發抖的手按動電鍵發了電報。他的助手在64千米外的巴爾的摩城收到美國的第一份長途電報,報文是:上帝創造了何等的奇跡!
這「上帝」在哪兒?其實,這「上帝」此時正坐在美國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中,拍發電報的貧窮的科技工作者、電報的發明人。這時莫爾斯已53歲了。他從41歲對電流發生興趣,到53歲,歷經12年含辛茹苦,終於讓電流創造出奇跡,一眨眼功夫把信息傳到千里之外,使人類跨進了電信時代。
到1966年,美國已經擁有2000多個電報局,電報線路的總長度達到了10多萬千米。電報的發明和使用,對推動商業、交通運輸業、工業和其他行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誰是電報的發明者?
41歲改行、「半路出家」的莫爾斯是第一號「功臣」。但是,誰也不能說誰是電報的唯一發明家。電報的問世和使用是一個時代許多發明家前仆後繼、辛勤勞動的共同成果。他們之中有些人連名字也沒有留下,但他們的功績是永存的。
電報的發明,確實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變革。現代軍事上發布戰斗命令、航海航空預報風暴來臨、經濟建設交流情況、生產生活傳遞佳音……電報都成了重要的快速通信手段。美國為表彰莫爾斯的重大功績,1858年,在紐約市中央公園,建造了一座莫爾斯的塑像,給了他極大的榮譽。這也啟示人們,只要象莫爾斯那樣,具有堅韌不拔、刻苦鑽研的精神,就可以登上科學技術的任何一座高峰,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就可奪取世界科學技術的「制高點」。
莫爾斯電報機的先進性究竟表現在哪兒呢?有比較才有鑒別。莫爾斯電報與俄國科學家希林格發明的電報機相比,希林格的編碼式電報機是用8根導線傳送全套俄文字母和10個阿拉伯數碼(如1、2、3……),當時這種電報機曾在彼德堡進行試驗。試驗結果證明比過去有人設計的用26根導線,分別傳送26個英文宇母的電報機要先進了一大步,但仍需要不少導線。莫爾斯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巧妙設計只用兩根導線,靠「接通」或「斷開」電路的方法,藉助於「點」(接通電路的時間短)、「劃」(接通電路的時間長)和「空白」(斷開電路)的不同組合,來表示各種英文字母、數字和標點符號(簡稱字元)。
例如,用一點一劃(?——)表示英文字母「A」,用五個點(……)表示阿拉伯數字「5」,等等。這就是時至今天仍沿用的「莫爾斯電碼」。至今已沿用150多年了。
莫爾斯發明電碼時,可說是絞盡腦汁、費盡了心思。他對報刊上常用的字做了大量的統計,還親自到印刷廠向印刷工人請教,為的是把最簡單的電碼組合、分配給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英文字母,如宇母「e」用「?」表示,「t」用「——」表示,「a」用「?——」表示……而「Z」、「Q」、「J」等不常用的英文字母,就用較復雜的電碼組合表示。為了便於記憶,10個阿拉伯數字的電碼,採取有規律的排列方法像「1」用「?---」,「2」用「販---」表示。各個字元除在「點」與「劃」的組合上有嚴格規定之外,點和劃的長短以及間隔的大小也有一定的時間比例。點與劃的時間長度為一比三(即發報時,按電鍵使成「劃」的時間,要相當三個「點」的時間);點與點、點與劃、劃與劃之間的間隔等於一個點的時間;每個字元之間的間隔等於三個「點」的時間;字與字之間的間隔為五個「點」的時間。
假如,發送一個「點」的時間為一毫秒(千分之一秒),發送一個「劃」的時間為三毫秒;各字元之間需留出三毫秒的間隔;字與字之間要停頓五毫秒的時間。這些就是莫爾斯電碼的規律。
莫爾斯電碼的這些規律,是他歷經多年刻苦鑽研,並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花費全部心血的結晶。因此,只有按照這些規律拍發電報,方能把電信號變成書面語言。這里還應說明的是,莫爾斯為了加大電報的傳送距離以及對方收報的靈敏度,他還反復試驗,不斷改進。例如,增加電磁鐵線圈的圈數,提高電報機的性能。特別是,最初研製成的電報機,是用手控制電池接點的開合,以達到控制電報線路的通和斷,後來改用電鍵來發報。最初,收報時是用鉛筆筆尖,在紙條上畫出「點」、「劃」符號,這就太麻煩了;後來改用墨水滾輪來印錄。「滾輪印錄」十分巧妙,平時讓滾輪浸在墨水缸中「休息」,一旦對方來了電報(電流傳來信息),電流通過電磁鐵,使電磁鐵產生磁力,就帶動滾輪與移動著的紙條接觸。這樣,紙條就留下了墨跡。這就好像剛由濕地開出的汽車,在路面上留下車輪的印記一樣。當然,這種「滾輪印錄」要設計得十分精密,要有一定工藝水平,否則紙條上像蜘蛛爬過一樣,「點」「劃」不分明,收到這樣的電報如「天書」一般,使人莫名其妙。可以想像,莫爾斯當初改進電報的用心之苦和工作之難。
㈩ 莫爾斯哪一年發明了電報機
1837年,莫爾斯研製成功了一套傳遞莫爾斯電碼的電報機。它是靠電流有規律地中斷來實現信號傳遞的。而莫爾斯電碼則由點、畫和空白組合而成,具有簡單、准確和經濟實用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