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第一台光學顯微鏡是誰發明的
可以說是伽利略。
早在公元前一世紀,人們就已發現通過球形透明物體去觀察微小物體時,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後來逐漸對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體放大成像的規律有了認識。1590年,荷蘭和義大利的眼鏡製造者已經造出類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1610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國的開普勒在研究望遠鏡的同時,改變物鏡和目鏡之間的距離,得出合理的顯微鏡光路結構,當時的光學工匠遂紛紛從事顯微鏡的製造、推廣和改進。
17世紀中葉,英國的羅伯特。胡克和荷蘭的列文.虎克,都對顯微鏡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665年前後,胡克在顯微鏡中加入粗動和微動調焦機構、照明系統和承載標本片的工作台。這些部件經過不斷改進,成為現代顯微鏡的基本組成部分。1673~1677年期間,列文虎克製成單組元放大鏡式的高倍顯微鏡。
『貳』 最早的顯微鏡誕生在什麼時候。
很難說誰發明的最早的顯微鏡。首先可以確定是最早的顯微鏡是光學顯微鏡。
公元前2000年,中國人用水管等材料製作水鏡觀察細微世界。
傳說13世紀,英國煉金術士羅吉爾·培根(Roger Bacon)發明了顯微鏡和望遠鏡,而後被軟禁致死。
更通常的說法是在1590年,荷蘭眼鏡製造商Hans Janssen和他的兒子Zacharias Janssen製作了第一台復合顯微鏡。但這一說法是Zacharias Janssen在17世紀中期(16xx年)自己宣稱的,而這一時間也是不太可能的,因為Zacharias Janssen本人被證實是在1590年前後出生。
另一個宣稱發明了顯微鏡的是義大利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及哲學家伽利略·伽利萊(Galileo Galilei)。1610年,伽利略開始利用望遠鏡近距離觀察昆蟲肢體,並在次基礎上發展出復式顯微鏡。 1624年伽利略在猞猁學院( Accademia dei Lincei ,或音譯為「林琴學院」)展示了該顯微鏡,並在次年由該學院的院士喬凡尼·法布爾(Giovanni Faber)正式將其命名為「microscope(顯微鏡)」(即「望遠鏡」的反義詞)。因此, 伽利略的顯微鏡應該是第一台被稱作「顯微鏡」的顯微鏡。
在1650年代,身為布商的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憑借對放大鏡的愛好及對玻璃加工程序的掌握,手工製作了世界上第一台具有現代光學顯微鏡結構的復式顯微鏡。隨後將其應用到生物學觀察中,紀錄觀察肌纖維、細菌、精蟲、微血管中血流,建立了微生物學,因此也被認為是現代光學顯微鏡的鼻祖,因為自此顯微鏡開始被廣泛地應用到科學研究中。他的一生當中磨製了超過500個鏡片,並製造了至少25種不同類型的顯微鏡。
容易與列文虎克混淆的是,1665年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根據英國皇家學會一位院士的資料設計了一台復雜的復合顯微鏡,第一次成功觀察到「細胞」並命名。
另外,也有的地方把「惠更斯目鏡」當作現代顯微鏡出現的標志。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另一個荷蘭人,在17世紀後期開發出具有色差矯正的雙透鏡目鏡系統--「惠更斯目鏡」,是光學顯微鏡的重大進步。
『叄』 中國傳統顯微鏡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誰發明的
其實最早的顯微鏡是16世紀末期在荷蘭製造出來的,發明者是亞斯·詹森,一位荷蘭的眼鏡商人。和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伯希,他們兩人用了兩片透鏡,製作了簡易的顯微鏡。後來才有人在科學上使用顯微鏡。一個是伽利略,另一個是荷蘭亞麻商人列文虎克。下面就來說說我們國家的顯微鏡是什麼時候出現的,被誰發明的?
鄭復光其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顯微鏡的研究,而且還發現了地磁感應現象,通過研究光學,最終製作出中國的傳統顯微鏡;他的科學研究也可以說直接影響著後來人類對生活科技的改變。也奠定了他在我國科學史上的地位。此外,鄭復光還編寫過大量的科學作品。
可以說中國傳統顯微鏡,就是被他發明的。
『肆』 顯微鏡是誰發明的
最早的顯微鏡是16世紀末期在荷蘭製造出來的。發明者是亞斯·詹森,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他們用兩片透鏡製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並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
後來有兩個人開始在科學上使用顯微鏡。第一個是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他通過顯微鏡觀察到一種昆蟲後,第一次對它的復眼進行了描述。第二個是荷蘭亞麻織品商人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他自己學會了磨製透鏡。他第一次描述了許多肉眼所看不見的微小植物和動物。
1931年,恩斯特·魯斯卡通過研製電子顯微鏡,使生物學發生了一場革命。這使得科學家能觀察到像百萬分之一毫米那樣小的物體。1986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獎。
(4)光學顯微鏡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擴展閱讀
粗調部分故障的排除
粗調的主要故障是自動下滑或升降時松緊不一。所謂自動下滑是指鏡筒、鏡臂或載物台靜止在某一位置時,不經調節,在它本身重量的作用下,自動地慢慢落下來的現象。其原因是鏡筒、鏡臂、載物台本身的重力大於靜摩擦力引起的。解決的辦法是增大靜摩擦力,使之大於鏡筒或鏡臂本身的重力。
對於斜筒及大部分雙目顯微鏡的粗調機構來說,當鏡臂自動下滑時,可用兩手分別握往粗調手輪內側的止滑輪,雙手均按順時針方向用力擰緊,即可制止下滑。如不湊效,則應找專業人員進行修理。
鏡筒自動下滑,往往給人以錯覺,誤認為是齒輪與齒條配合的太松引起的。於是就在齒條下加墊片。這樣,鏡筒的下滑雖然能暫時止住,但卻使齒輪和齒條處於不正常的咬合狀態。運動的結果,使得齒輪和齒條都變形。尤其是墊得不平時,齒條的變形更厲害,結果是一部分咬得緊,一部分咬得松。因此,這種方法不宜採用。
此外,由於粗調機構長久失修,潤滑油乾枯,升降時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甚至可以聽到機件的摩擦聲。這時,可將機械裝置拆下清洗,上油脂後重新裝配。
微調部分故障的排除
微調部分最常見的故障是卡死與失效。微調部分安裝在儀器內部,其機械零件細小、緊湊,是顯微鏡中最精細復雜的部分。微調部分的故障應由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修理。沒有足夠的把握,不要隨便亂拆。
『伍』 第一台顯微鏡是哪一年由哪國人哪個人發明的
最早的顯微鏡是16世紀末期在荷蘭製造出來的。發明者是亞斯·詹森,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他們用兩片透鏡製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並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
亞斯·詹森是眼鏡製造匠他於1590年左右發明了顯微鏡。它是用一個凹鏡和一個凸鏡做成的,製作水平還很低。詹森雖然是發明顯微鏡的第一人,卻並沒有發現顯微鏡的真正價值。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詹森的發明並沒有引起世人的重視。
(5)光學顯微鏡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擴展閱讀
光學顯微鏡的成像原理:
光學顯微鏡主要由目鏡、物鏡、載物台和反光鏡組成。目鏡和物鏡都是凸透鏡,焦距不同。物鏡的凸透鏡焦距小於目鏡的凸透鏡的焦距。物鏡相當於投影儀的鏡頭,物體通過物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目鏡相當於普通的放大鏡,該實像又通過目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經顯微鏡到人眼的物體都成倒立放大的虛像。反光鏡用來反射,照亮被觀察的物體。反光鏡一般有兩個反射面:一個是平面鏡,在光線較強時使用;一個是凹面鏡,在光線較弱時使用,可會聚光線。
『陸』 顯微鏡是什麼時候誰發明的
顯微鏡是16世紀末期荷蘭人亞斯·詹森發明的。
『柒』 顯微鏡是誰發明的
1665年,英國學者虎克(Robert Hooke)設計製造了首架光學顯微鏡,當時放大倍數為40~140倍,並用此首次觀察並描述了植物細胞,同年發表《顯微圖譜》一書。 此後,荷蘭學者列文·虎克(A。V。Leeuwenhoek)用自己設計的更先進的顯微鏡觀察了動物細胞,並描述了細胞核的形態。直到今天,光學顯微技術已從普通復式光學顯微技術發展為熒光顯微技術、共焦點激光掃描顯微鏡技術、數字成象顯微鏡技術、暗場顯微鏡技術、相差和微分干涉顯微鏡技術和錄像增加反差顯微鏡技術等等。 可見,光學顯微技術已成為人類認識微觀世界的必要工具,藉助它,使人們認識了細胞。然而,准確的理論計算表明,光學顯微鏡質量無論無何改善--不論是用多少組鏡片,使用油鏡頭還是加強光源,放大率至多1000~1500,分辨本領至多 。這就成為人類認識更小的物體:病毒和分子、原子的瓶頸問題。 著名物理學家海侖霍爾等人在理論上證明:限制光學顯微鏡分辨本領及放大率的因素是光的波長。因而人們轉向尋找一種成像媒介--波,它具有可視、可拍攝照片、波長短、且能用裝置改變波的運動路線的特點。 20世紀初,恰伊斯發明了紫外光顯微鏡,使解析度有了大提高 ,這是一次質的飛躍,但紫外線仍不是最好的成像媒介,不能滿足科研和生產需要。 1926年,德國科學家蒲許指出,具有軸對稱性的磁場對電子束起著透鏡作用。可惜研究者沒有考慮到利用它放大物體。 1932年,柏林科工大學壓力實驗室的年輕研究員盧斯卡和克諾爾對陰極射線示波器做了一些改進,成功得到放大幾倍後的銅網圖像,這大大鼓舞了人們,確立了電子顯微法。 1933年底,盧斯卡製成了能放大一萬倍的電子顯微鏡,並拍攝了金屬箔和纖維的放大像。使電子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超過了光學顯微鏡。 1937年,柏林科工大學的克勞塞和穆勒成功的制出了解析度為納米級(10-9m)的電子顯微鏡,西門子公司得知後,將主要精力轉到適用電子顯微鏡的製造上,並聘請了盧斯進行研究。次年,西門子公司第一批解析度為 的電子顯微鏡上市。 隨後,在人們的研究下,電子顯微鏡的質量不斷提高。如今,其解析度和放大倍數使人們能更准確地認識了病毒、分子、原子和誇克。
『捌』 誰發明了顯微鏡
最早的顯微鏡是世紀末期在荷蘭製造出來的。發明者是亞斯·詹森,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他們用兩片透鏡製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並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
1931年,恩斯特·魯斯卡通過研製電子顯微鏡。這使得科學家能觀察到像百萬分之一毫米那樣小的物體。1986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獎。
顯微鏡是人類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物之一。在發明出來之前,人類關於周圍世界的觀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靠手持透鏡幫助肉眼所看到的東西。
(8)光學顯微鏡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擴展閱讀:
顯微鏡的分類:
1、偏光顯微鏡
偏光顯微鏡(Polarizing microscope)是用於研究所謂透明與不透明各向異性材料的一種顯微鏡,在地質學等理工科專業中有重要應用。
2、光學顯微鏡
通常皆由光學部分、照明部分和機械部分組成。無疑光學部分是最為關鍵的,它由目鏡和物鏡組成。早於1590年,荷蘭和義大利的眼鏡製造者已經造出類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
3、攜帶型顯微鏡
攜帶型顯微鏡,主要是近幾年發展出來的數碼顯微鏡與視頻顯微鏡系列的延伸。
4、數碼顯微鏡
數碼顯微鏡是將精銳的光學顯微鏡技術、先進的光電轉換技術、液晶屏幕技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而開發研製成功的一項高科技產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顯微鏡
『玖』 光學顯微鏡是誰發明的它的原理是什麼主要應用於哪些領域
可以說是伽利略。
早在公元前一世紀,人們就已發現通過球形透明物體去觀察微小物體時,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後來逐漸對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體放大成像的規律有了認識。1590年,荷蘭和義大利的眼鏡製造者已經造出類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1610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國的開普勒在研究望遠鏡的同時,改變物鏡和目鏡之間的距離,得出合理的顯微鏡光路結構,當時的光學工匠遂紛紛從事顯微鏡的製造、推廣和改進。
醫院是顯微鏡的最大應用場所,主要用來檢查患者的體液變化、入侵人體的病菌、細胞組織結構的變化等等信息,為醫生提供製定治療方案的參考依據和驗證手段,在基因工程、顯微外科手術中,顯微鏡更是醫生必備的工具;農業方面,育種、病蟲害防治等工作離不開顯微鏡的幫助;工業生產中,精細零件的加工檢測和裝配調整、材料性能的研究是顯微鏡可以的顯身手的地方;刑偵人員常常依靠顯微鏡來分析各種微觀的罪跡,作為確定真凶的重要手段;環保部門檢測各種固體污染物時也得助顯微鏡;地礦工程師和文物考古工作者藉助顯微鏡所發現的蛛絲馬跡可以判斷深埋地下的礦藏或推斷出塵封的歷史真像;甚至人們的日常生活也離不開顯微鏡,如美容美發行業,能用顯微鏡對皮膚、發質等進行檢測,當能獲得最佳的效果。可見顯微鏡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結合得是多麼的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