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唐朝發明家蝗蟲

唐朝發明家蝗蟲

發布時間:2021-06-14 01:07:56

⑴ 歷史上真有唐太宗吃蝗蟲這一件事嗎

貞觀二年,京師旱,蝗蟲大起。太宗入苑視禾,見蝗蟲,掇(ō)數枚而咒曰:「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將吞之,左右遽諫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災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復成災
《貞觀政要》是一部政論性的史書。這部書以記言為主,所記基本上是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於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
姓名:李世民
性別:男
民族:漢族
廟號:太宗
謚號:文皇帝唐高宗加謚文武聖皇帝;唐玄宗加謚文武大聖皇帝、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成紀鄉)
生卒時日:公元599年~649年
偉大的軍事家,卓越的政治家,書法家和詩人。堪稱「千古一帝」。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運籌帷幄,在李衛公答對中對其軍事思想給予了詳細介紹。 即位後,統一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同時執行夷漢一家的政策,是歷史上民族關系最為良好的時期,在促進民族團結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繁榮,軍事力量強大,中國成為超級大國。後人稱他在貞觀年間的統治為「貞觀之治」。太宗的飛草非常著名,開創了行書寫碑。太宗詩歌在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太宗編寫了著名的秦王破陣樂。在《帝范》《唐會要》等書籍中,對太宗的政治理論有相當多的描述。

⑵ 中國歷史上有過蝗災嗎唐太宗李世民為何吃螞蚱

中國歷史上當然是有過蝗災的啊,還發生過很多次呢,多虧了千百年來勞動者們的不懈努力、共同治理,才將蝗蟲災害控制住,以至於到了現代就很少發生蝗災了。至於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吃螞蚱,其實也是因為蝗災。說到蝗蟲啊,我不禁想要感嘆一下,小時候,我一直以為螞蚱就是螞蚱,而蝗蟲屬於另一個物種,可是沒想到,原來螞蚱單體叫螞蚱,一旦它們鋪天蓋地出現,形成 災害了,它們就從螞蚱變成了蝗蟲......還真是神奇。

所以他要把這些蝗蟲吃下去,他寧可讓蝗蟲吃了他的五臟六腑,也不願意讓蝗蟲吃掉莊稼。大臣和侍衛一看,這還了得,馬上勸阻李世民不要做這種事,李世民義正言辭的拒絕了他們,並且表示自己這是在幫百姓避免災禍,然後就把蝗蟲生吃了。

⑶ 唐玄宗吃蝗蟲故事裡的四字詞語

唐朝國教是道教。唐玄宗吃蝗蟲,全天下感動,蝗災之年,無人反抗朝 廷。貞觀之治。武則天。隋文帝確定三省六部制。太平有象。滅東突厥。滅高昌,設安西 都護府。李白故事。御門聽政。歷史上就兩個皇帝沒有嬪妃,隋文帝楊堅、明孝宗。陳叔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⑷ 中國治理蝗蟲第一人叫什麼

辦法1:人工撲打法
這是中國古代歷史最為悠的滅蝗方法。以《捕蝗要法》的記載,這種方法,主要是由鄉民們用竹竿撐起八尺長的白布,以順風的方向三面圍追,把蝗蟲驅趕到一處後,再集中力量撲打。屬於自春秋戰國年間起,農民們迎戰蝗災的「白刃戰」。
這種方法雖說耗費體力,卻工具簡單方法簡便,且適合大批鄉民集體作戰。因此兩千年來,在中國農村十分普及。
辦法2:壕塹掩埋法
人工撲打法雖說簡單,但畢竟人力體力消耗太大。於是到了漢朝年間,累壞了的國人們,也腦筋靈光一現:何必要和蝗蟲打白刃戰?給蝗蟲挖坑不就行了?於是「壕塹掩埋法」應運而生。
以東漢《論衡》等典籍介紹,這種方法,要先在蝗蟲要經過的地區,挖出大量深寬二尺的大坑,然後在蝗蟲到來後,以撲打等方法把蝗蟲引入坑裡,再集中力量進行填埋。這種辦法的「殲敵」效果極好,通常一埋一大片。操作難度卻也高:一旦土埋的太淺,蝗蟲也能鑽出來。
《晉書》里記載,河東地區當時發生蝗災,人們採用「壕塹掩埋法」埋殺蝗蟲,熟料埋進土裡的蝗蟲,轉眼就飛出來,反而把莊稼啃了個光。
於是,一種更狠的辦法,唐朝時就普及了:篝火誘殺法。
辦法3:篝火誘殺法
其實,火燒蝗蟲的願望,在春秋戰國年間,就是十分強烈。《詩經》里就有「秉被蟊賊,以付炎火」的吶喊。到了唐朝時,這種「火燒蝗蟲」的操作,也終於成熟起來。
以《捕蝗圖冊》和《治蝗全法》里記載,要想「火燒蝗蟲」,就要在天黑時點燃篝火,而且篝火之外,還要在蝗蟲密集的地區分路設燈,用密切配合的燈光,把大批蝗蟲吸引而來。然後被火燒到的蝗蟲,就會失去飛行能力。大批百姓趁機捕殺。還可以以將被殺的蝗蟲,在壕塹處集中掩埋。
唐朝開元年間,面對席捲中原的大蝗災,唐朝宰相姚崇果斷啟用「篝火滅殺法」,短時間里成功將大災撲滅!
而發展到農業科技更發達的宋代,大規模的滅蝗燒荒也被採用:將蝗蟲的滋生地一把火燒光,不但斷絕災難隱患,更可在燒荒處開荒種地,可謂一舉多得。
辦法4:據蟲除卵法
也同樣是在農業科技井噴的宋代,防災意識也深入人心:與其在大災時累死累活滅蝗,不如提前斬草除根。趁著冬天的機會,把蝗蟲的蟲卵滋生地端掉。因此,就有了「據蟲除卵法」。
以《宋史》的記載,宋代的農民們,就常在冬天尋找蝗蟲滋生地。《治蝗全法》也總結了宋代以來「據蟲除卵」的經驗:凡是蝗蟲蟲卵滋生的地方,地上都常有無數像蜂巢一樣的小孔,必須果斷挖土鏟除。明清年間,人們更開發出了原始「農葯」,比如「百步草濃汁」和「陳醋混合液」,專用滅殺蟲卵。
但這種找蟲卵的辦法,以北宋沈括等名臣的叫苦說,簡直就是累斷腿。有時累死累活刨蟲卵,第二年蝗災還是洶涌而來。到了明朝年間,人們更明白一個事實:種地其實比找蟲卵更能杜絕隱患——墾荒除蝗法。
嚴格說來,墾荒除蝗法其實起於元代,以《農書》記載,元朝的農民們,就常墾荒種植芋桑等作物,用以抵抗蝗災。發展到明朝時,更有了系統的操作:滋生蝗蟲的地方,都是「涸澤」地區,必須要將其改造成為農田,在墾殖的過程里,通過各種方式殺滅掉蟲卵,同時種植綠豆豌豆等蝗蟲不吃的植物,用於蝗災時的備荒口糧。
在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里,這種「墾荒除蝗法」不但有了完整記錄,更隨著《農政全書》的享譽世界,流傳於歐美各國。對西方近代的病蟲害防治研究,也提供了重要影響。
但話說回來,上面這幾個辦法,雖說各個靠譜,可在古代的科技條件下,這些辦法也只能做到緩解災情,把糧食損失降到最低點。一直到現代社會,世界各國運用各種現代科技手段,才能夠勉強控制蝗災。叫這個可怕災害,看似離現代生活比較遠。某些「吃貨拯救蝗災」的調侃,更可以說是對病蟲害災難的嚴重無知。
可是,就是在科技條件有限的古代,堅強的中國人,依然世代更新著治蝗滅蝗的經驗,勇敢面對著每一次災難。這樣的智慧與勇敢,恰是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⑸ 唐朝能夠防治蝗蟲害和抵抗天災么

能,有史實

唐朝開元年間,黃河流域曾經連年發生乾旱,由此而引發了大面積的蝗蟲災害,當時的執政宰相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賢相姚崇(公元650年-公元721年)。如何應對這種大規模的天災?按照當時迷信的說法認為這是統治者修德不夠,是上天對他的懲罰,那麼統治者就應該通過祭祀天地,承認失德並加強修養,甚至殺幾個「替罪羊」的形式來求得上天的諒解,然後災害就會消失。而姚崇卻敢為天下先,冒著天下之大不韙的精神,力排眾議,下令地方官努力滅蝗蟲,為了鼓勵地方官的積極性,他一度把滅蝗蟲的多少和地方官的考核政績掛鉤,取得了良好效果。

開元四年(716年),山東(泛指華山以東的黃河流域)蝗害成災,老百姓受迷信思想束縛,不敢捕殺,而在田旁設祭、焚香、膜拜,卻眼巴巴地看著大片的莊稼被蝗蟲吞食。姚崇得知後馬上向玄宗上奏,引《詩經》及漢光武詔書,證明蝗蟲是可以捕殺的。他說:「蝗蟲怕人,故易驅逐;苗稼有主人,故救護者必定賣力;蝗蟲能飛,夜間見火,必定飛往;設火於田,火邊挖坑,邊焚邊埋,定可餘盡。」玄宗說:「蝗是天災,是由於德政不修所致,你要求捕殺,這不是背道而馳嗎?」姚崇又說:「捕殺蝗蟲,古人行之於前,陛下用之於後,安農除害,是國家的大事,請陛下認真考慮。」玄宗被說服。但當時朝廷內外,都說蝗蟲不能捕殺,玄宗說:「我同宰相討論,已定捕蝗之事,誰再反對,即行處死。」於是派遣御史分道督促,指揮老百姓焚埋蝗蟲。結果頗見成效,當年農業獲得了較好的收成。
第二年,山東又發生蝗災,姚崇按照老辦法,派人到各地督促捕殺。朝廷議論又起,多以為蝗蟲捕殺不得。有一個既耿直又迂腐的人韓思復反對姚崇捕殺蝗蟲,他說:「河南、河北蝗蟲,近更猖獗,所到之處,苗稼都損,且更向西漫延,到達洛陽;使者往來,不敢聲張,山東數州,甚為恐慌。」接著,他又是那一套天災流行,土埋不容,只有悔過修德,以求上天保佑的陳詞濫調。最後,他請求玄宗停止捕蝗工作,以收攬人心。還有一個知識分子叫張鷲也對姚崇進行猛烈的攻擊,說什麼蝗蟲「埋一石則十石生,卵大如黍米,厚半寸蓋地;上天要是不靈,則不至生蝗,上天要是降災,蝗會越埋越多;對於蝗災,應該修德慎刑,以報答上蒼的懲罰,為什麼不修福以免災,而要逞殺以消禍呢?」玄宗也猶豫起來,又同姚崇進行商量。姚崇說:「這些庸儒們死摳書本,不懂得變通之道。凡事有時要違反經典而順乎潮流,有時要違反潮流而合權宜之計。」接著他列舉了歷史上一再出現的蝗災及其可怕後果。說:「今山東蝗蟲,孳生之處,遍地皆是,倘農田沒有收成,則人民就要流移,事關國家安危,不可拘守成規。即使除之不盡,也比不除成災好。陛下好生惡殺,此事不煩你下詔,請允許我下文處理。若除蝗不成,我所有的官爵,一概削除。」他又一次說服了玄宗。
汴州(治所在今河南開封市)刺史倪若水拒不執行命令,並反駁姚崇說:「蝗乃天災,非人力可以除盡,昔劉聰嘗令民除蝗,害反益甚,今請修德禳災,方足回天意。」姚崇得知,勃然大怒,給他下命令很嚴厲地駁斥道:「劉聰偽主,德不勝妖,今日聖朝,妖不勝德。古時良守治民,蝗不入境,如謂修德可免,彼豈無德致此么?今若坐視蝗蟲食苗,忍心不救,將來秋收無著,恐刺史亦未免咎呢。」倪若水看後非常恐懼,不得已,只好執行命令,撲滅蝗蟲,他所捕殺的蝗蟲共達十四萬石,當地蝗害才有所緩解。當時另一宰相盧懷慎也反對捕殺蝗蟲,他對姚崇說:「蝗蟲是天災,怎麼可以用人力來制服呢?外面的議論,都認為捕殺蝗蟲不對。而且殺蟲太多,有傷自然和氣。現在停止,還來得及,請你慎重考慮。」姚崇力辯其謬,他列舉古帝王及孔子為例,證明為了人的安全,如果不違禮制,殺生是可行的。又說:「現在蝗蟲極多,只有驅除,才可消滅:若放縱蝗蟲吃食禾苗,各處田地,都要空虛。山東百姓,如何能夠聽其飢餓而死呢?此事我已奏請皇上定奪,請你不要再說了。若是救人殺蟲,因而得禍,我願獨自承受,與你無關。」為了加大消滅蝗蟲的力度,他派督察組到各地去檢查,看那些地方官捕蝗勤快,那些地方官捕蝗不力,列名上報,作為對地方官政績考核的主要指標。這種不得已而為的舉措極大地鼓勵提升了地方官消滅蝗蟲的積極性,他們積極組織百姓以各種方式和蝗蟲展開了殊死的戰斗,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蝗災,使原本顆粒無收的莊稼獲得了一定的收成,從而使百姓度過災年難關,為穩固國家政權做出了積極貢獻。

⑹ 面對蝗蟲,唐太宗吃它,唐玄宗怕它,唐僖宗做了什麼特立獨行的事情

唐僖宗開心的笑了,京兆尹告訴他蝗蟲沒有吃糧食,而唐僖宗一點判斷力都沒有就選擇相信了,還樂滋滋接受百官的祝賀,真是一個天真的帝王。


最後,唐僖宗一聽就非常開心了,這是一件好事,加上百官都向帝王祝賀,唐僖宗就更加開心了,以為真的蝗蟲路過的地方,糧食沒有出現一點問題。試問這樣朝代就算沒有人來滅他,估計自己都可以玩死自己了。

⑺ 那個皇帝吃過蝗蟲

——唐太宗吃蝗蟲

《資治通鑒》記載:

貞觀二年,京師旱,蝗蟲大起。太宗入苑視禾,見蝗蟲,掇數枚而咒曰:「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將吞之,左右遽諫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災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翻譯:

貞觀二年,京師大旱,蝗蟲四起.唐太宗進入園子看糧食(損失情況),看到有蝗蟲(在禾苗上面),撿了幾枚蝗蟲卵念念有辭道:"糧食是百姓的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是害了百姓,百姓有罪,那些罪過全部在我(古時認為蝗蟲有靈異,修有奶奶廟,因為蝗皇音同百姓不敢捕殺.而在古代一但發生大災都認為是上天降的懲罰)你如果真的有靈的話,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在降罪百姓了),將要吞下去,邊上的人諫道:"不能吃啊!吃了可能要生病的!"太宗說道:"我正希望它把給百姓 的災難移給我一個人!又怎麼會因為害怕生病而不做了?!"(說完)馬上就把它吞了。

⑻ 為什麼李世民生吞蝗蟲

貞觀二年(628)京師地區鬧蝗災,六月間李世民在皇家園林里也見到蝗蟲了,他撿了幾只,對天發誓:「老百姓以穀物為生,卻讓你們給吃掉了!不如你們來吃我的腸胃吧!」舉手就要把蝗蟲往自己嘴裡放。左右之人連忙勸阻:「這玩藝說不定吃了會得病?」李世民說:「朕是要為民受災,哪顧得上自己躲避災害?」於是捏著蝗蟲生生吞下肚去。

據說:這一年蝗蟲沒有形成災害。

連皇家園林里都可以隨手撿到蝗蟲,可見蝗災有相當規模了。就因為李世民吞吃幾只蝗蟲,就感動了上天,蝗災就沒鬧起來。唐朝人的馬屁真是很濫。這是李世民感動了上天呢?還是李世民感動了蝗蟲,感動到蝗蟲自己不好意思鬧災主動退出歷史舞台了呢?本來滅蝗蟲該是地方官的職責,現在皇帝老人家親自出馬,吞吃區區幾只蝗蟲,就一舉解決了需要在廣大地區出動大量人力才能解決的大問題,這勞動效率這投入產出比,比殺蟲劑都靈,這讓我們後生晚輩怎麼能不羨慕不嫉妒呢?

這個故事是怎麼編出來的?是編給誰看的呢?

事情的經過恐怕是這樣的:李世民吞吃蝗蟲,這是做給天下人看的,是標準的「作秀」,是有意的「炒作」,是精心設計的即興發揮。而京畿地區蝗蟲不為災,就是有意隱瞞了,是臣下的虛構,是故意隱瞞,以構成美麗的謊言,這謊言讓李世民很有面子成為政治型男,也讓後代讀者肅然起敬頂禮膜拜要贊揚要學習要模仿。

⑼ 歷史上中國人是如何治理蝗災的

辦法1:人工撲打法
這是中國古代歷史最為悠的滅蝗方法。以《捕蝗要法》的記載,這種方法,主要是由鄉民們用竹竿撐起八尺長的白布,以順風的方向三面圍追,把蝗蟲驅趕到一處後,再集中力量撲打。屬於自春秋戰國年間起,農民們迎戰蝗災的「白刃戰」。
這種方法雖說耗費體力,卻工具簡單方法簡便,且適合大批鄉民集體作戰。因此兩千年來,在中國農村十分普及。
辦法2:壕塹掩埋法
人工撲打法雖說簡單,但畢竟人力體力消耗太大。於是到了漢朝年間,累壞了的國人們,也腦筋靈光一現:何必要和蝗蟲打白刃戰?給蝗蟲挖坑不就行了?於是「壕塹掩埋法」應運而生。
以東漢《論衡》等典籍介紹,這種方法,要先在蝗蟲要經過的地區,挖出大量深寬二尺的大坑,然後在蝗蟲到來後,以撲打等方法把蝗蟲引入坑裡,再集中力量進行填埋。這種辦法的「殲敵」效果極好,通常一埋一大片。操作難度卻也高:一旦土埋的太淺,蝗蟲也能鑽出來。
《晉書》里記載,河東地區當時發生蝗災,人們採用「壕塹掩埋法」埋殺蝗蟲,熟料埋進土裡的蝗蟲,轉眼就飛出來,反而把莊稼啃了個光。
於是,一種更狠的辦法,唐朝時就普及了:篝火誘殺法。
辦法3:篝火誘殺法
其實,火燒蝗蟲的願望,在春秋戰國年間,就是十分強烈。《詩經》里就有「秉被蟊賊,以付炎火」的吶喊。到了唐朝時,這種「火燒蝗蟲」的操作,也終於成熟起來。
以《捕蝗圖冊》和《治蝗全法》里記載,要想「火燒蝗蟲」,就要在天黑時點燃篝火,而且篝火之外,還要在蝗蟲密集的地區分路設燈,用密切配合的燈光,把大批蝗蟲吸引而來。然後被火燒到的蝗蟲,就會失去飛行能力。大批百姓趁機捕殺。還可以以將被殺的蝗蟲,在壕塹處集中掩埋。

唐朝開元年間,面對席捲中原的大蝗災,唐朝宰相姚崇果斷啟用「篝火滅殺法」,短時間里成功將大災撲滅!
而發展到農業科技更發達的宋代,大規模的滅蝗燒荒也被採用:將蝗蟲的滋生地一把火燒光,不但斷絕災難隱患,更可在燒荒處開荒種地,可謂一舉多得。
辦法4:據蟲除卵法
也同樣是在農業科技井噴的宋代,防災意識也深入人心:與其在大災時累死累活滅蝗,不如提前斬草除根。趁著冬天的機會,把蝗蟲的蟲卵滋生地端掉。因此,就有了「據蟲除卵法」。
以《宋史》的記載,宋代的農民們,就常在冬天尋找蝗蟲滋生地。《治蝗全法》也總結了宋代以來「據蟲除卵」的經驗:凡是蝗蟲蟲卵滋生的地方,地上都常有無數像蜂巢一樣的小孔,必須果斷挖土鏟除。明清年間,人們更開發出了原始「農葯」,比如「百步草濃汁」和「陳醋混合液」,專用滅殺蟲卵。
但這種找蟲卵的辦法,以北宋沈括等名臣的叫苦說,簡直就是累斷腿。有時累死累活刨蟲卵,第二年蝗災還是洶涌而來。到了明朝年間,人們更明白一個事實:種地其實比找蟲卵更能杜絕隱患——墾荒除蝗法。
嚴格說來,墾荒除蝗法其實起於元代,以《農書》記載,元朝的農民們,就常墾荒種植芋桑等作物,用以抵抗蝗災。發展到明朝時,更有了系統的操作:滋生蝗蟲的地方,都是「涸澤」地區,必須要將其改造成為農田,在墾殖的過程里,通過各種方式殺滅掉蟲卵,同時種植綠豆豌豆等蝗蟲不吃的植物,用於蝗災時的備荒口糧。
在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里,這種「墾荒除蝗法」不但有了完整記錄,更隨著《農政全書》的享譽世界,流傳於歐美各國。對西方近代的病蟲害防治研究,也提供了重要影響。
但話說回來,上面這幾個辦法,雖說各個靠譜,可在古代的科技條件下,這些辦法也只能做到緩解災情,把糧食損失降到最低點。一直到現代社會,世界各國運用各種現代科技手段,才能夠勉強控制蝗災。叫這個可怕災害,看似離現代生活比較遠。某些「吃貨拯救蝗災」的調侃,更可以說是對病蟲害災難的嚴重無知。
可是,就是在科技條件有限的古代,堅強的中國人,依然世代更新著治蝗滅蝗的經驗,勇敢面對著每一次災難。這樣的智慧與勇敢,恰是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⑽ 天降蝗災,民不聊生,君王抓起蝗蟲,為何叫蝗蟲吃自己的心

因為他是想讓蝗蟲來吃自己的心,然後不要吃百姓的糧食。

閱讀全文

與唐朝發明家蝗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