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說勞動創造了美
「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還有什麼難理解的嗎?然而,美學界從這句話引出了南轅北轍的分歧,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有的美學家認為「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是馬克思說的,是馬克思對美的定義,因此,美,包括自然美、社會美都是勞動創造的。這種觀點實質上是在「勞動創造了美」與「美是勞動創造的」中間劃了等號。而以蔡儀為代表的美學學派則認為「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雖然是馬克思說過的,但這句話並不是談美的根源,更不是給美下定義。是耶?非耶?那一種見解更符合馬克思說這句話的原意?要弄明白其中底蘊,還得從這句話的來龍去脈說起。
這句話源自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搞》。全文如下:
國民經濟學以不考察工人(即勞動)同產品的直接關系來掩蓋勞動的本質的異化(「以字原文為黑體字,著重號亦原有)。當然,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創造了宮殿,但是給工人創造了貧民窟。勞動創造了美(此著號為筆者所加),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工人回到野蠻的勞動,並使另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勞動生產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愚鈍和痴呆。①
從全文看,這段話是對國民經濟學派②掩蓋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本質異化的批判。為說明資本主義生產中勞動本質的異化,馬克思列舉了大量事實,雄辯地說明在異化勞動下,工人與勞動產品之間的直接關系的顛倒。因此,這里所說的「勞動創造了美」並不是對美的問題發表意見,更不是對美的定義。如果說這段話同美學有什麼關系,那麼,也可以說是涉及到與美的創造有關的兩個問題:一是說明,勞動不僅可以創造第二自然,而且可以創造美,二是說明在異化勞動條件下,也可能進行美的創造,但這種美的創造的成果卻與勞動者完全脫節。因而勞動者雖然創造了美,但所獲得的卻是美的反面,即丑。從而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者的勞動被異化的極不公平的現實,進一步闡明資本主義社會里工人的人性被嚴重異化。如果這種理想是符合馬克思在這段話中所說的「勞動創造了美」的含義,那麼,蔡儀先生的論述顯然是符合原義的了。
再從語義邏輯看,「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是敘述性語言,其所指與能指是一致的。而「美是勞動創造的」這句話,則是定義性語言,只有所指而沒有能指。前者是「美」的概念的局部,後者則是全部。二者之間,無論從語義的質與量看,都是不能等同的,也不可能構成因果關系。那麼,美是否可以被創造呢?這是不言而喻的。我們認為美是事物一種屬性,並不防礙同時也承認美是可以通過勞動創造的。事實上,從人類在漫長的生產勞動實踐中逐漸培育起原始的美的觀念,產生審美的渴望起,便開始了人類創造美的歷史。半坡遺址出土的約六千年的彩陶器皿,乃至更早的約十多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遺留下來的用礫石、蚌殼和獸骨雕磨而成的,今天看來極其簡單、粗糙的裝飾品以及骨針、石斧等工具便是證明。
自然界和社會生產中的美是大量存在的,甚至可以說稱得上極其豐富的。然而,人們還不滿足這些自然形態的美,也不滿足於鑒賞現實美時的聯想所獲取更豐富的美感,而是還要各自的美的觀念、對美的渴望和要求去創造。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人們審美的自覺意識不斷加強,審美化建設的自覺意識也日漸強化。美的創造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日常用品造型色彩的美化,花樣描繪的講究,就十分普遍。家用電器、文化用品、交通工具、生產用的機器等等,都有不同程度、不同表現的美的因素。新時期以來,廣州還創立了一年一度的美食節……一句話,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美。在當代生活中,產品的美化程度已成為產品競爭的一個重要因素,於是技術美學作為一個美學分支學科應運而生。
前蘇聯政治家、哲學家、文藝評論家盧那察爾斯基(1875—1933年)曾經說過:「如果我用渾濁的、有氣泡的玻璃做一保杯子,而且而且杯子的各個部分很不勻稱,自然還是可以用它來喝水的。然而誰不懂得,假如人們被大大小小的這些劣質的東西所包圍,那就只有過一種貧乏、枯燥、陰郁的生活。」①可見,日用品的美化,對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多麼重要。技術美學就是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一門關於技術領域的美的創造的科學。盡管這門學科尚未完美,但生活已向她招手,現代文明離不開勞動產品中的美的創造。
勞動成果的美的創造又反過來要求勞動過程的美的創造,即勞動組織,勞動場景乃至勞動秩序的和諧協調,只有如此,才能充分調動勞動者的勞動熱情,使勞動本身變成一種最高的需要,一種能使身心愉悅的活動,即建立勞動本身的美,於是人體又在注意起勞動美學的研究。
總之,只要人們對美的渴望不息,那麼,美的創造之火必然愈燒愈旺。勞動不僅可以按照物質的規律和使有價值的需要創造,而且,也可以按照美的規律創造。這種美的創造又因其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類別。總的來說,勞動創造的美,大致可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依附於使用價值的美的創造。如日用品的美的創造,生產工具中的美的創造,交通工具中的美的創造,高科技成果的美的創造,食品的美的創造,服飾美的創造,居室美的創造,建築物的美的創造,等等。這一類美的創造的特徵就在於其按照美的規律的創造必須服從其使用價值的創造,以更充分發揮其使用價值為前提。
另一類則以審美價值為首要目標的美的創造——即藝術美的創造。藝術是審美意識的物化形態。盡管各藝術種類有其不同的物質媒介,遵循不同的物質美的表現法則,但都是為了審美的目的,為了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創造的。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藝術美的創造只按照藝術美的規律來創造。優秀的藝術品,能使人獲得比自然美與社會美都豐富的美感,是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而藝術美的創造又是最高級形態的美的創造。
❷ 題目是《開展勞動創造美學生勞動教育活動》作文
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今天,學生要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首先要學會勞動。
在勞動教學中,我們要樹立素質教育的基本觀念,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上好勞動課,使每個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創造能力及生存與發展能力打好基礎。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是上好勞動課的首要條件。
凡事有了興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就能充分調動起來。目前的小學勞動課本注重了教材的編排,重視了教材內容的啟發性和趣味性,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有利,例如12冊中《我給奶奶煎中葯》《現代通訊工具和使用》等。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特點,因勢利導,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還運用了現代電教媒體吸引學生或設置懸念,引起學習興趣,也採用錄音、講故事、談經驗等方法。在整堂課的教學中始終營造一種活潑輕松的氣氛,讓學生都有主動參加的機會,體驗成功的喜悅,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上好勞動課的本質。
教學時,既不能以單純的勞動代替勞動技術課教學,也不能以講授、示範代替學生的動手操作實習。因此在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把有關勞動技術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以及具體的操作方法和要領傳授給學生。另一方面,我們應力求避免空洞的說教。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勞動實踐,讓學生在勞動中增長知識和才幹。學生在實踐中、勞動中往往注意力最集中,求知慾最為強烈。教師要針對學生這一心理特點來組織課堂教學,教學效果肯定特別明顯。例如上《幾種常見食品的質量鑒別》課,教師採用現代電教媒體,向學生展示一系列食品,引起學生注意。接著,教師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區別,並且讓學生小組內針對自己比較熟悉的食品質量鑒別進行交流,小組交流結束後,教師再出示幾種食品對學生的掌握程度進行檢驗,在學生示範檢驗中,從發現問題或不足的同時讓學生更深刻地掌握鑒別的技巧和方法。當然,學生在實際勞動中,還會遇到很多問題,教師應及時指出,個別指導。
這樣人人動手,人人參與,學生不僅能學到一定的勞動本領,而且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體驗到勞動的樂趣。
三、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勞動課的條件。
1、在班級布置中開展勞動教育。在安全教育、自我保護的教育,學生養成了熱愛勞動的好習慣,出一期班級小牆報。
2、組織課外興趣活動。學習了插花後,學生進行了實踐操作,把自己的插花的過程拍下來,在班級進行分析、討論。開展分組或個人的插花展評活動。
3、參加公益勞動,開展學雷鋒、為社會、為集體、為他人做好事。如為孤寡老人慰問、打掃衛生,到街道進行義務勞動等。這樣做不僅使自己學到一些生產勞動的本領,還是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的表現,也是自我價值的體現。
總之,學生在此受到了教育,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❸ 美是人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反問句怎麼改
原句是——
美是人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
改為反問句——
難道美不是人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嗎?
美不正是人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嗎?
❹ 怎樣理解人類社會實踐中的自由創造
1、美是自由創造的形象體現.美的本質是人在社會實踐中的自由創造.沒有自由創造也就沒有美. 2、美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人作為自由創造的主體,從事生產勞動,是自覺的、有目的有意識的,這些目的、意識通過勞動在勞動對象上體現出來,成為對人的創造力量、智慧和才能的肯定,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創造的喜悅,也就產生了美.如果人不進行勞動實踐,也就無所謂自由創造,更沒有美了,所以說勞動創造了美.勞動實踐是產生美的基礎.
自由創造是指人類在對事物必然性認識的基礎上和對能動地去改造世界,以實現人類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動.
(1) 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最本質特徵之一
(2) 自由創造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3) 人在自由創造過程中發展了人本身.
美的產生的在人的實踐中,以對真的認識和掌握為前提.人的自由創造必須依靠對客觀的必然性的認識才能進行,改造自然和社會要符合其發展規律和必然性,否則,自由創造就無法進行,美也就無從產生. 美與真的區別在於:首先,真是客觀規律本身,而美是通過實踐,在認識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肯定人的自由創造的生動形象.其次,真是求知的對象,引起人民去追求真理,了解客觀世界本身的內在聯系;而美卻是欣賞的對象,具有生動的形象,是對人自身本質力量的肯定,美是一種情感關照的對象. 美以善為前提.因為人類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它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和滿足一定社會集團、或一定階級的利益.沒有了這最終目的和出發點,也就沒有了人類的實踐活動,美也就無法產生了.
❺ 哪種美學思想認為勞動創造了美
勞動創造美的思想是以勞動作為存在和本體來規定思想和美的,這在哲學上與形而上學相分離,不再是傳統的古典哲學以理性來規定思想,在美學上也不再是受理性規定的感性,而是受存在規定的新感性。這使得馬克思美學思想既區分於其他時代的美學思想,也區分於同時代尼采和海德格爾的美學思想。由此,馬克思告別了傳統形而上學哲學而成為一個現代哲學家,並且實現了美學從古典向現代的轉向,不僅豐富了美學思想,也使美學成為了哲學的美學。勞動之美的思想正是建立在這種哲學美學基礎之上的。
理解勞動之美只有在理論上才能說明它的意義。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勞動范疇具體來說,是指人的一切感性的、對象性的實踐活動,是人的生命的外在體現。馬克思把它提到人類社會賴以產生、存在的基本前提的高度來認識,並因此奠定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堅實基礎,馬克思在對勞動的資本主義性質的研究中發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奧秘、確立了他的剩餘價值理論。可見,被恩格斯稱譽的馬克思一生的兩大發現均與馬克思對」勞動」的研究有關。馬克思還曾將勞動作為一個基本的美學范疇加以考察,有許多重要的發現。,馬克思的勞動美學思想有這樣三方面的內容:從美學意義上揭示了勞動二重性和勞動產品兩因素;科學地解決了藝術起源的問題;對勞動的美學本質進行了歷史的分析。
再從語義邏輯看,「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是敘述性語言,其所指與能指是一致的。而「美是勞動創造的」這句話,則是定義性語言,只有所指而沒有能指。前者是「美」的概念的局部,後者則是全部。二者之間,無論從語義的質與量看,都是不能等同的,也不可能構成因果關系。那麼,美是否可以被創造呢,這是不言而喻的。我們認為美是事物一種屬性,同時也承認美是可以通過勞動創造的。事實上,從人類在漫長的生產勞動實踐中逐漸培育起原始的美的觀念,產生審美的渴望起,便開始了人類創造美的歷史。半坡遺址出土的約六千年的彩陶器皿,乃至更早的約十多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遺留下來的用礫石、蚌殼和獸骨雕磨而成的,今天看來極其簡單、粗糙的裝飾品以及骨針、石斧等工具便是證明。
❻ 如何理解人類往往在勞動中創造美的世界
馬克思揭示出勞動是人的整個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揭示出人的勞動不同於動物的一切生命活動形式的特點,揭示出勞動在人類社會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作用。勞動創造了美,創造了世界。
❼ 馬克思論述勞動創造美,與別人相比有什麼不同
「勞動創造了美」,美學界從這句話引出了南轅北轍的分歧,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有的美學家認為「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是馬克思說的,是馬克思對美的定義,因此,美,包括自然美、社會美都是勞動創造的。這種觀點實質上是在「勞動創造了美」與「美是勞動創造的」中間劃了等號。而以蔡儀為代表的美學學派則認為「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雖然是馬克思說過的,但這句話並不是談美的根源,更不是給美下定義。那一種見解更符合馬克思說這句話的原意?
這句話源自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搞》。全文如下:
國民經濟學以不考察工人(即勞動)同產品的直接關系來掩蓋勞動的本質的異化。當然,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創造了宮殿,但是給工人創造了貧民窟。勞動創造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工人回到野蠻的勞動,並使另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勞動生產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愚鈍和痴呆。
從全文看,這段話是對國民經濟學派掩蓋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本質異化的批判。為說明資本主義生產中勞動本質的異化,馬克思列舉了大量事實,雄辯地說明在異化勞動下,工人與勞動產品之間的直接關系的顛倒。因此,這里所說的「勞動創造了美」並不是對美的問題發表意見,更不是對美的定義。如果說這段話同美學有什麼關系,那麼,也可以說是涉及到與美的創造有關的兩個問題:一是說明,勞動不僅可以創造第二自然,而且可以創造美,二是說明在異化勞動條件下,也可能進行美的創造,但這種美的創造的成果卻與勞動者完全脫節。因而勞動者雖然創造了美,但所獲得的卻是美的反面,即丑。從而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者的勞動被異化的極不公平的現實,進一步闡明資本主義社會里工人的人性被嚴重異化。如果這種理想是符合馬克思在這段話中所說的「勞動創造了美」的含義,那麼,蔡儀先生的論述顯然是符合原義的了。
再從語義邏輯看,「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是敘述性語言,其所指與能指是一致的。而「美是勞動創造的」這句話,則是定義性語言,只有所指而沒有能指。前者是「美」的概念的局部,後者則是全部。二者之間,無論從語義的質與量看,都是不能等同的,也不可能構成因果關系。那麼,美是否可以被創造呢?這是不言而喻的。我們認為美是事物一種屬性,並不防礙同時也承認美是可以通過勞動創造的。事實上,從人類在漫長的生產勞動實踐中逐漸培育起原始的美的觀念,產生審美的渴望起,便開始了人類創造美的歷史。半坡遺址出土的約六千年的彩陶器皿,乃至更早的約十多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遺留下來的用礫石、蚌殼和獸骨雕磨而成的,今天看來極其簡單、粗糙的裝飾品以及骨針、石斧等工具便是證明。
自然界和社會生產中的美是大量存在的,甚至可以說稱得上極其豐富的。然而,人們還不滿足這些自然形態的美,也不滿足於鑒賞現實美時的聯想所獲取更豐富的美感,而是還要各自的美的觀念、對美的渴望和要求去創造。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人們審美的自覺意識不斷加強,審美化建設的自覺意識也日漸強化。美的創造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日常用品造型色彩的美化,花樣描繪的講究,就十分普遍。家用電器、文化用品、交通工具、生產用的機器等等,都有不同程度、不同表現的美的因素。新時期以來,廣州還創立了一年一度的美食節……一句話,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美。在當代生活中,產品的美化程度已成為產品競爭的一個重要因素,於是技術美學作為一個美學分支學科應運而生。
前蘇聯政治家、哲學家、文藝評論家盧那察爾斯基(1875—1933年)曾經說過:「如果我用渾濁的、有氣泡的玻璃做一保杯子,而且而且杯子的各個部分很不勻稱,自然還是可以用它來喝水的。然而誰不懂得,假如人們被大大小小的這些劣質的東西所包圍,那就只有過一種貧乏、枯燥、陰郁的生活。」可見,日用品的美化,對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多麼重要。技術美學就是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一門關於技術領域的美的創造的科學。盡管這門學科尚未完美,但生活已向她招手,現代文明離不開勞動產品中的美的創造。
勞動成果的美的創造又反過來要求勞動過程的美的創造,即勞動組織,勞動場景乃至勞動秩序的和諧協調,只有如此,才能充分調動勞動者的勞動熱情,使勞動本身變成一種最高的需要,一種能使身心愉悅的活動,即建立勞動本身的美,於是人體又在注意起勞動美學的研究。
總之,只要人們對美的渴望不息,那麼,美的創造之火必然愈燒愈旺。勞動不僅可以按照物質的規律和使有價值的需要創造,而且,也可以按照美的規律創造。這種美的創造又因其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類別。總的來說,勞動創造的美,大致可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依附於使用價值的美的創造。如日用品的美的創造,生產工具中的美的創造,交通工具中的美的創造,高科技成果的美的創造,食品的美的創造,服飾美的創造,居室美的創造,建築物的美的創造,等等。這一類美的創造的特徵就在於其按照美的規律的創造必須服從其使用價值的創造,以更充分發揮其使用價值為前提。
另一類則以審美價值為首要目標的美的創造——即藝術美的創造。藝術是審美意識的物化形態。盡管各藝術種類有其不同的物質媒介,遵循不同的物質美的表現法則,但都是為了審美的目的,為了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創造的。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藝術美的創造只按照藝術美的規律來創造。優秀的藝術品,能使人獲得比自然美與社會美都豐富的美感,是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而藝術美的創造又是最高級形態的美的創造。
❽ 人的美在實踐中 作文
現實生活中社會事物和現象呈現的美。與自然美合稱現實美。包括行為美、語言美、心靈美、環境美等。它來源於人的社會實踐,因此人的美在社會美中佔有中心地位。 馬克思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1車爾尼雪夫斯基提出著名的「美是生活」命題,美是「應當如此生活」和使人「想起生活」的生活,除去其人本主義因素,賦予它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這美就是根源於社會實踐,美是本質上社會實踐的生活。自然美與社會實踐的關系就比較間接,自然物的美,只是由於人類通過實踐活動,改變了自然與人原先對立或無關的關系,產生了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審美關系之後,才顯示出來。而社會美與社會實踐的關系都是非常直接、非常明顯的,生產勞動和勞動產品的美直接來源於生產勞動,「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活動。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美,也直接來源於人們的各種交往活動中,在交往活動中體現出哪一些語言、行為、思想是善的,是美的,哪一些是惡的、丑的。 2.社會美的第二個特點是與社會功利性相聯系 美是一種價值。美對人總是有用的,然而,美的效用都不在於經濟實用,也不是純粹的道德工具,它是通過愉悅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達到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個體自由、全面地發展。社會美最初都明顯地附麗於與人的實踐有用有利的事物,對人的實踐無用有害的事物本質上是不能成為美的。善雖然不就是美,但它是美的前提、基礎和內容,在社會領域,美與善是直接統一的。 3.社會美的第三個特點是與社會歷史條件密切相聯 與自然美相比,社會美更直接依賴於社會歷史條件,因為社會美的內容直接就是人們在當時當地的社會生活。人在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以生產關系為基礎的物質關系制約著人們的政治關系和思想關系,人們的審美關系必須受制於物質條件、政治條件和其他精神條件,並隨這些條件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社會美必然具有它那個時代的經濟、政治、文化和民族、階級的特色。例如:封建時代自然經濟的田園風光,有別於市場經濟條件下都市化的鄉鎮。寺廟、教堂的清靜與肅穆,信徒虔誠的心靈和對生活的淡泊,不同於歌舞廳的喧嘩和興奮、青年自然流露的情感和對生活的追求。
❾ 解釋:勞動創造了美
勞動創造了美
「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還有什麼難理解的嗎?然而,美學界從這句話引出了南轅北轍的分歧,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有的美學家認為「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是馬克思說的,是馬克思對美的定義,因此,美,包括自然美、社會美都是勞動創造的。這種觀點實質上是在「勞動創造了美」與「美是勞動創造的」中間劃了等號。而以蔡儀為代表的美學學派則認為「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雖然是馬克思說過的,但這句話並不是談美的根源,更不是給美下定義。是耶?非耶?那一種見解更符合馬克思說這句話的原意?要弄明白其中底蘊,還得從這句話的來龍去脈說起。
這句話源自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搞》。全文如下:
國民經濟學以不考察工人(即勞動)同產品的直接關系來掩蓋勞動的本質的異化(「以字原文為黑體字,著重號亦原有)。當然,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創造了宮殿,但是給工人創造了貧民窟。勞動創造了美(此著號為筆者所加),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工人回到野蠻的勞動,並使另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勞動生產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愚鈍和痴呆。①
從全文看,這段話是對國民經濟學派②掩蓋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本質異化的批判。為說明資本主義生產中勞動本質的異化,馬克思列舉了大量事實,雄辯地說明在異化勞動下,工人與勞動產品之間的直接關系的顛倒。因此,這里所說的「勞動創造了美」並不是對美的問題發表意見,更不是對美的定義。如果說這段話同美學有什麼關系,那麼,也可以說是涉及到與美的創造有關的兩個問題:一是說明,勞動不僅可以創造第二自然,而且可以創造美,二是說明在異化勞動條件下,也可能進行美的創造,但這種美的創造的成果卻與勞動者完全脫節。因而勞動者雖然創造了美,但所獲得的卻是美的反面,即丑。從而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者的勞動被異化的極不公平的現實,進一步闡明資本主義社會里工人的人性被嚴重異化。如果這種理想是符合馬克思在這段話中所說的「勞動創造了美」的含義,那麼,蔡儀先生的論述顯然是符合原義的了。
再從語義邏輯看,「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是敘述性語言,其所指與能指是一致的。而「美是勞動創造的」這句話,則是定義性語言,只有所指而沒有能指。前者是「美」的概念的局部,後者則是全部。二者之間,無論從語義的質與量看,都是不能等同的,也不可能構成因果關系。那麼,美是否可以被創造呢?這是不言而喻的。我們認為美是事物一種屬性,並不防礙同時也承認美是可以通過勞動創造的。事實上,從人類在漫長的生產勞動實踐中逐漸培育起原始的美的觀念,產生審美的渴望起,便開始了人類創造美的歷史。半坡遺址出土的約六千年的彩陶器皿,乃至更早的約十多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遺留下來的用礫石、蚌殼和獸骨雕磨而成的,今天看來極其簡單、粗糙的裝飾品以及骨針、石斧等工具便是證明。
自然界和社會生產中的美是大量存在的,甚至可以說稱得上極其豐富的。然而,人們還不滿足這些自然形態的美,也不滿足於鑒賞現實美時的聯想所獲取更豐富的美感,而是還要各自的美的觀念、對美的渴望和要求去創造。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人們審美的自覺意識不斷加強,審美化建設的自覺意識也日漸強化。美的創造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日常用品造型色彩的美化,花樣描繪的講究,就十分普遍。家用電器、文化用品、交通工具、生產用的機器等等,都有不同程度、不同表現的美的因素。新時期以來,廣州還創立了一年一度的美食節……一句話,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美。在當代生活中,產品的美化程度已成為產品競爭的一個重要因素,於是技術美學作為一個美學分支學科應運而生。
前蘇聯政治家、哲學家、文藝評論家盧那察爾斯基(1875—1933年)曾經說過:「如果我用渾濁的、有氣泡的玻璃做一保杯子,而且而且杯子的各個部分很不勻稱,自然還是可以用它來喝水的。然而誰不懂得,假如人們被大大小小的這些劣質的東西所包圍,那就只有過一種貧乏、枯燥、陰郁的生活。」①可見,日用品的美化,對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多麼重要。技術美學就是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一門關於技術領域的美的創造的科學。盡管這門學科尚未完美,但生活已向她招手,現代文明離不開勞動產品中的美的創造。
勞動成果的美的創造又反過來要求勞動過程的美的創造,即勞動組織,勞動場景乃至勞動秩序的和諧協調,只有如此,才能充分調動勞動者的勞動熱情,使勞動本身變成一種最高的需要,一種能使身心愉悅的活動,即建立勞動本身的美,於是人體又在注意起勞動美學的研究。
總之,只要人們對美的渴望不息,那麼,美的創造之火必然愈燒愈旺。勞動不僅可以按照物質的規律和使有價值的需要創造,而且,也可以按照美的規律創造。這種美的創造又因其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類別。總的來說,勞動創造的美,大致可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依附於使用價值的美的創造。如日用品的美的創造,生產工具中的美的創造,交通工具中的美的創造,高科技成果的美的創造,食品的美的創造,服飾美的創造,居室美的創造,建築物的美的創造,等等。這一類美的創造的特徵就在於其按照美的規律的創造必須服從其使用價值的創造,以更充分發揮其使用價值為前提。
另一類則以審美價值為首要目標的美的創造——即藝術美的創造。藝術是審美意識的物化形態。盡管各藝術種類有其不同的物質媒介,遵循不同的物質美的表現法則,但都是為了審美的目的,為了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創造的。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藝術美的創造只按照藝術美的規律來創造。優秀的藝術品,能使人獲得比自然美與社會美都豐富的美感,是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而藝術美的創造又是最高級形態的美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