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結合美學史上關於美的本質的論述,談談你認為什麼是美
自古人們就開始研究美,對於美的定義已經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因為美感對於任何一個有意識的人來說都並不陌生,但對於美究竟是什麼,卻似乎總是無法找到一個確切的答案。課上聽了才知道,原來美真的是一個難解之謎,關於美也產生了不少分歧。給美定義的想法似乎比審美過程更具有誘惑力,這就象人類可以見到上帝的願望比信仰上帝更強烈,只是這種願望因為一直無法實現而淡忘。而美卻並不如此,因為我們都察覺到美的存在,卻不象上帝那樣若有若無、若隱若現,美的感受是如此地真切就象乞力馬扎羅山上的雪。
在談對於美的認識之前,先來看看哲人眼中美的:
先討論古希臘哲學對美的理解,柏拉圖的美學與其哲學一樣是基於理念論的,美的理念(存在)是美的具體事物(感性存在)之所以美的惟一和根本原因。肯定和諧是美的基本特徵,認為不僅藝術,一切合理的完善的和美的事物,都象音樂一樣達到內部各種傾向、力量的和諧。還有一個希臘修辭學家郎吉弩斯提出了另一個美學范疇——崇高。《論崇高》「從生命一開始,大自然就向我們人類心靈里灌注進去一種不可克服的永恆的愛,即對於凡是真正偉大的,比我們自己更神聖的東西的愛。」認為藝術應具有崇高的風格,作者須有「偉大的心靈」,崇高不是別的,正是「偉大心靈的回聲」。 笛卡爾在《第一哲學沉思錄》中提出 「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題,認為「美和愉快的都不過是我們的判斷和對象之間的一種關系」。休謨認為對於美決定性東西還在於「人性本來的構造」、「習俗」或者「偶然的心情」,審美活動「用心情借來的色彩去渲染一切的自然事物」。盧梭在《論科學和藝術》中認為隨著科學和藝術的興起,人類失去了「那種天生的自由情操」,人類應該回歸自然情感中。鮑姆嘉通提出應建立一門專門研究感性認識的學科,叫做「埃斯特惕卡」,認為美是「感性認識自身的完善」。黑格爾《美學》中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觀存在里與它本身的這種協調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質」。自然美是理念發展到自然階段的產物,藝術美是理念發展到精神階段的產物,藝術美高於自然美。藝術只有通過心靈理念才能變為真正真實的和顯示的,才能具有自由和無限的形式。
不同於那些哲人,普通人從小就對美有著自己的認識。那時候認為美應該是和丑相對立的,覺得不美的就是丑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明白美是因人而異,因情而異,因景而異的。有些時候,即使表面看似不夠美的人或事也會給人以美的震撼。
個人認為美是從生活開始的。有人說過「藝術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個人覺得美也是如此,它是和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它充斥著大家的物質和精神文化世界。就像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系》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義,堅持美以及藝術都來源於現實生活,強調現實美高於藝術美,反對純藝術論。藝術再現生活現實,是生活的代替品。就連哲學家和藝術家們對於美所給的定義都不同,那麼我們這些普通人對於美的理解更是多種多樣了。從上述的簡單羅列可以了解美的定義同樣是兩種傾向,即唯物的和唯心的。個人認為美是意識的產物,美感是意識對於美的感受,而物質更多的只是審美的對象。由於不同意識的觀察美存在著不同的角度,因此對於美的理解是不同的,而覺得這種不同恰恰是美之所以為美的一個重要理由。
總覺得能讓人身心愉悅,積極向上的也可以稱之為美的。前兩天去了上海的宜家家居,很新奇的感覺,溫馨,舒適。一切擺在眼前,既陌生又熟悉,老師課本上講的東西,現在終於可以見到並且伸手還可以觸摸的到。不再是那些空洞蒼白的文字,而是實實在在的物品。那裡的卧室、廚房、客廳都讓人覺得嚮往,我想生活在那種環境里,人也會變得清爽許多吧。那裡的一切我也想稱之為美的,因為給人的感覺是那麼的舒服,好像可以忘記所有不愉快的事。我覺得美對於我們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定義,也並不在於發現它的本質,而在於我們對美的理解,在於美在某種意義上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所以只要懷著對美好事物的嚮往之心,就一定可以發現和創造更多的美。
『貳』 德智體美勞的「美」是什麼意思
德智體美勞的「美」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觀,發展他們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質的教育。
美育定義由狹義而廣義的過程中夾雜的另一個維度的變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實質美育。所謂「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養對象的審美素養(如審美觀、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等)為目標的教育活動。
而「實質美育」則以上述目標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實質:人生的美學趣味和教育的審美境界。強調美育對詩意人生的促進功能已成為現代美育的核心。這樣,美育概念就應在從狹義走向廣義的同時,也實現由形式向實質的革命。
「美」不能脫離德智體的基礎
「美」必須依附在物的形態上才行,離開了依託,則「美」就不存在了。除了相貌,人的美就還有另一層涵義,那就是人的心地。所以看人不光是看人的長相,而是要看人的心靈。
只有一個有崇高品德的人,才會有語言美的內涵,才有心地美的表現。而這種崇高的品德,是有思想、有智慧的人才具備的,是要有一定知識、有一定智慧的人才懂得美的實質。所以說「美」是不能脫離德智體的基礎的。
『叄』 什麼是美學
美學是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出發,以藝術作為主要對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審美范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驗,以及美的創造、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
美學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問題,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美學的基本問題有美的本質、審美意識同審美對象的關系等。
由於美學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 既可以採取哲學思辯的方法,也可以借鑒當今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經驗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類學和社會學的方法、語言學和文化學的方法等),——美學只是包括「哲學思辯」,不應該「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再者,「美」本身是人的一種感覺,不同的人對美有不同的感受,通常連思辯都用不著。所以,美學是研究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獨立的學科。( 江竟瑞 )
[編輯本段]〖詞語來源〗
美學一詞來源於希臘語aesthesis。最初的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由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學(Aesthetica)》一書的出版標志了美學做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產生。
直到19世紀,美學在傳統古典藝術的概念中通常被定義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學說。現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為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一個客體的美學價值並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為「美」和「丑」,而是去認識客體的類型和本質。
[編輯本段]〖發展歷史〗
美學作為獨立的學科是從德國十八世紀的鮑姆嘉登開始的,但它的產生建立在自古希臘以來歷代思想家關於美的理論探討之上,是以往美學理論的體系化、科學化。而古希臘以來的美學理論探討又建立在人們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活動基礎之上,是人們審美活動的哲學反思。因此,我們要了解美學就必須回到它的源頭去,開始一次美的旅行。
考古學和藝術史告訴我們:人類自脫離動物以來就開始了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活動。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就用石珠、獸牙、海蚶殼等染上紅、黃、綠等各種不同的顏色佩帶在身上。不僅原始人的裝飾品能見出人類這種早期的審美活動,尤其原始藝術更是集中反映了人類早期審美活動。據文字記載和留下的圖案推測,原始藝術有詩歌、舞蹈、音樂等,但現已盪然無存。惟洞穴壁畫與陶器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兩項原始藝術記錄。前者主要以各種動物為題材,生動細致,色彩絢麗。後者不僅造型優美、圖案豐富,而且色彩對比鮮明。
人們總是先有了某種生活、某種現象,爾後才開始思考、探討,並在思考、探討的基礎上建立相應的學科。對人類早期審美現象的思考、探討始於古希臘。那時的畢達哥拉斯、赫拉克里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大哲學家都參與了美的探討和爭論。但他們關於美的觀點、見解常常和他們關於真、善的認識混在一起,成為他們哲學思想、道德思想、神學思想以及政治思想和文藝思想的附庸。另外,當時也沒有一部美學專著。思想家們的美學觀點夾雜在政治、哲學、宗教、道德、藝術甚至史傳、書札、批註等論著中。人們還沒有從那些混雜交織的思想體系中為美學尋找出一個獨立、特殊的研究對象。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18世紀中葉以前。
18世紀以後,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發展,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心理學和文藝學等近代學科進入了逐步形成和發展的時期。尤其是與美學密切相關的哲學,自近代以來發生了認識論轉向,為美學學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歷史條件。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鮑姆加登在自己的哲學體系中,第一次把美學和邏輯學區分開來。在嚴格規定了邏輯學的研究對象是形成概念和進行推理的抽象思維的同時,也給美學規定了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並寫出了美學專著,初步形成了美學學科的基本框架以及探討了美學的一些基本問題。故此,美學學科誕生,而鮑姆嘉登也因此成為美學之父。
美學鮑姆嘉登(A.G.Baumgarten 1714-1762)是德國普魯士哈利大學的哲學教授。他關於美學的主要觀點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他把美學規定為研究人感性認識的學科。鮑姆嘉登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分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認識有邏輯學,研究人的意志有倫理學,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當於人感性認識則應有「Aesthetic」。「Aesthetic」一詞來自希臘文,意思是「感性學」,後來翻譯成漢語就成了「美學」。1750年鮑姆嘉登正式用「Aesthetic」來稱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認識的一部專著。他的這部著作就被當作歷史上的第一部美學專著。二是鮑姆嘉登認為:「美學對象就是感性認識的完善」。
美學何以與感性認識相關?鮑姆嘉登的老師的老師、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對此有一段生動的解釋,他說:畫家和其他藝術家們對於什麼好和什麼不好,盡管很清楚地意識到,卻往往不能替他們的這種審美趣味找出理由,如果有人問到他們,他們就會回答說,他們不歡喜的那種作品缺乏一點「我說不出來的什麼」。
知道作品美或不美,卻說不出個中緣由,在萊布尼茲和鮑姆嘉登看來就屬於一種模糊的、混亂的感性認識。
鮑姆嘉登之後,美學的發展經歷了德國古典美學、馬克思主義美學、西方近現代美學三個重要階段。
在德國古典美學階段,康德和黑格爾對美學卓有貢獻,形成了美學學科產生以來第一個,也是西方美學史上的第三個高峰。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著稱於世,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提出並論證了一系列美學根本問題,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美學理論體系。康德之後,黑格爾把德國古典美學推到了頂峰,成為德國古典美學以及馬克思主義美學以前的西方各美學思潮的集大成者。
馬克思雖不曾寫有專門的美學著作,但他在其他許多著作中論及了大量的美學問題,尤其是他把實驗的觀點引入美學研究,從而把關於美的探討建立在主客體辨證統一的基礎上,為美學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
19世紀中葉以後,美學發展流派紛呈,但總的來說有一重要傾向,即逐漸脫離了「美是什麼」的純哲學討論,而側重於「在美感經驗中我們的心理活動如何」這種審美心理的描述,把美學逐漸變成一種經驗描述科學。這便是美學史上所說的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歷史轉型。20世紀的美學更是形成一股強烈的反傳統潮流。它一方面是對傳統形而上學的反叛和對經驗實證方法的張揚,另一方面是對理性主義的反叛和對人的非理性的張揚,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科學主義美學與人本主義美學兩大思潮。近現代西方美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美學思潮有德國費希納的「實驗美學」、英國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美國杜威的「經驗美學」、義大利克羅齊的「形象直覺說」、英國布洛的「心理距離說」、德國李普斯的「移情說」、弗洛伊德的「里比多」理論以及後來的分析美學、現象學美學、存在主義美學、接受美學等等。
[編輯本段]〖美學的研究對象〗
盡管鮑姆嘉登在歷史上第一次明確了美學的研究對象,但他的意見並沒有在學術界獲得一致響應。鮑姆嘉登之後,「美學究竟研究什麼」一直是一個引起熱烈爭議的問題。但迄今為止基本形成了三種傾向性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美本身。在持這種意見的人看來,美學要討論的問題不是具體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個美本身,那個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藝術,美學就是藝術的哲學。這個觀點在西方美學史上得到了相當一批美學家的認同。
第三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審美經驗和審美心理。這種意見是隨著19世紀心理學的興起,主張用心理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解釋和研究一切審美現象,把審美心理和審美經驗置於美學研究的中心。
總之,以上關於美學研究對象的各種意見雖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難以取得學術界的公認。我們基本傾向於第一種意見,因為以美本美學原理身作為美學的研究對象一來比較符合美學學科的性質;二來無論是藝術還是審美經驗的解釋,都有賴於美本身的解釋。但傳統思辨美學把對美本身的研究置於主客對峙的思維模式中,套用技術理性的方法,這是我們所不能贊同的。其最終結果只會象現代西方美學那樣導致美學學科本身的危機和消解。
當代的國際美學研究更傾向於藝術研究,甚至將美學稱作藝術哲學,因為對當代的藝術不能進行研究或闡釋,是驗證當代的美學的有效性的標志之一,特別是當代藝術的形形色色已經完全不是傳統的美學含義所能定義。「美」已不是當代美學的作核心概念,這是美學需要注意的,否則將有生機的美學研究引向文字游戲。
研究對象如果按分類則如下:
(1)、美,如美的產生、發展;美的本質、特徵、功能;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美的形態;內容美、形式美等美的組成因素及其規律;(2)、審美,如審美心理,審美意識,美感的發生、發展、性質、特徵及其規律;(3)、美的創造,如現實美、藝術美的創造規律、發展規律、鑒賞規律等;(4)、美學范疇,如丑、崇高、悲劇性、喜劇性等范疇的審美特性、發展規律及其同美的關系等;(5)、美育;(6)、美學自身。
[編輯本段]〖與其他學科關系〗
美學與哲學:
在與美學相關的學科中,美學與哲學的關系最為密切。美學本身就是一門哲學性質的學科。這是因為:
美學的基本問題就是一個哲學思辨性質的問題。任何理論的形成及其性質取決於它的提問以及提問方式。美學產生於柏拉圖之問:「美是什麼?」這里所問的美,不是具體的美的事物,而是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這種把人的注意力從雜然紛陳的感性現象引向統攝一切的抽象的本質,從變動不居的美的事物引向恆久不變的美本身,顯然是遵循了古希臘形而上的哲學傳統。同時,美學學科體系的構建也深受當時哲學的影響,其學科框架、理論範式以及思維方式都帶有同時代的哲學印記。另外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歷史上的大美學家幾乎都是大哲學家,而較少是文學家或藝術家。最後,西方現代美學與哲學的復雜關系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美學與哲學難以分割的關系。表面看西方現代美學拒斥哲學,但它所拒斥的其實只是西方傳統哲學,它所依附的仍是西方現代哲學。
美學與倫理學:
美學與倫理學的關系是由美與善的關系所決定的。真善美是人生所嚮往的理想境界,其中缺一不可。
從歷史上看,凡是美的對象在倫理學意義上亦是善的,這尤其表現在社會美領域里。社會美的內容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以美的形式來表現善。
美與善盡管聯系密切,但並非可以等同,美並不就是善。譬如雨果小說《巴黎聖母院》中的敲鍾人,外表醜陋,但內心善良。美的事物更側重於人精神的愉悅,因而具有超功利性,而善的對象與人的功利目的往往直接相聯。
美學與心理學:
劉勰說:「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英國詩人濟慈說:「美是一種永恆的愉快」;
美國美學家桑塔耶納說:「美是在快感的客觀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觀化了的快感」;
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總是伴隨著各種心理活動--情感、愉悅、想像等。李白的詩:「寒山一帶傷心碧」,其中「寒」、「傷心」,就不是純客觀的摹寫,而是心情的表達。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美的發生離不開人心理因素的參與。因而美學與心理學密切相關。
19世紀以來西方美學對審美體驗和心理功能的強調,各心理學流派對美學研究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美學研究對心理學的依賴。
美學與文藝學:
美學與文藝學有著共同的研究對象,即文學藝術。因此,它們研究的問題常常會有某些交錯,譬如文學藝術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審美意識、審美理想、審美創造和審美欣賞的一般規律等既是美學又是文藝學所要研究的問題。
但美學相對與文藝學而言,更帶有一般性,它探討文學藝術的本源,為後者提供理論範式和思維方式。而文藝學則更多的關注具體的文學藝術經驗和現象,它可以為美學研究提供豐富的經驗材料。
[編輯本段]〖研究任務〗
美學的研究任務除了它作為一門學科,應揭示和闡明審美現象,幫助人們了解美、美的欣賞和美的創造的一般特徵和規律,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美學學科本身,並從而提高人的審美欣賞能力外,針對當今社會,它尤其還要提高人的精神,促使人生審美化,亦即海德格爾所說的"詩意地棲居"。美學是一門超世俗功利的學問,它反映了人的終極關懷和追求。但它又與哲學不同,它把這種終極關懷和追求溶入詩意之中,用生動感人的形象去打動人的情感,因而它更易被人所接受。當今技術文明和商業文明,拜金主義、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使人精神日益切近形而下而疏離形而上,這無論於社會還是於人本身都是令人擔憂的。美學可以提高人的精神,使人超脫世俗的平庸和鄙陋,從而 「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編輯本段]〖研究方法〗
美學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既可以採取哲學思辯的方法,也可以借鑒當今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經驗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類學和社會學的方法、語言學和文化學的方法等。
[編輯本段]〖美的本質〗
美是什麼?
這是來自柏拉圖的發問。正是這一問,開啟了全部美學的歷史,它作為美學的基本理論問題,激勵著歷代美學家、哲學家們進行不懈的努力。
怎樣認識美學的本質?
(1)、美學是一門人文學科。他研究的是人類的審美現象。
(2)、美學與人有著密切的聯系,研究審美現象的美學離不開對人的研究,即使在研究作為審美對象的美的事物時,也是從人的角度出發加以研究的,並不是把美的事物作為與人無關的對象來研究的。
(3)、美學離不開人,美學與人生價值問題緊密相聯,美學問題與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西方美學史上關於美的本質探討:
1.從精神方面探討美的本質
從客觀精神方面的探討:柏拉圖、普羅丁、黑格爾……
從主觀精神方面的探討:休莫、康德、一些現代美學家……
2.從物質方面探討美的本質:亞里士多德、荷加斯、博克 ……
3.從精神和物質統一方面探討美的本質:狄德羅、車爾尼雪夫斯基……
中國古代關於美的本質的探討:
中國古代對這個問題的探討更多的是通過對「道」、「氣」、「妙」的探討而反映出來,與西方強烈的思辯特性相比,中國古代美學思想更強調宇宙本身的意蘊和人的精神境界。
如:「比德說」,即從不同角度聯想和想像自然事物與人之間形狀、習性的相似。把自然人格化、道德化,人的特性客觀化、自然化。
子貢問曰:「君子見大水比觀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與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綿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是以君子見大水觀焉爾也。」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美是自然的一種最大的秘密,我們可以看到和感覺到它的所有效果,但是一種普遍而清楚的意見:它在本質上還屬於未被發現的真理。」
問題:美的本質問題是否是一個問題?是!應如何探討?不是?是否可以取消?
[編輯本段]〖美的特性〗
一、形象性
1.詩歌中形象的朔造: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更闌靜,夜色衰,月明如水浸樓台,透出了凄風一派。
2.雕塑作品:《拉奧孔》等
3.繪畫作品:《蒙娜麗莎》等
4.音樂作品:《田園》、《如歌的行板》等
5.小說:《紅樓夢》、《西遊記》、《家》、《春》、《秋》等
6.戲劇:《哈姆雷特》、《茶花女》、《屈原》、《日出》等
7.自然科學理論的美:
公式,概念、理論等的美在何處?(李政道等對美的討論)
它們必須它們所描繪的世界圖景,並且為人所感知,方可成為美的對象。(趙鑫珊有關論說)
二、感染性
美直接訴諸人的情感,或喜愛、或激動、或崇敬,使人在精神上獲得一中極大的愉悅和滿足:
配樂詩朗誦:[匈牙利]裴多菲《我願意是激流》
[俄國]西蒙諾夫:《等著我吧…》
音樂片段:貝多芬《英雄》交響曲,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
美的東西之所以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就在於他體現了人的東西,尤其是體現了人的情感生活。
三、客觀性
一切美的事物都具有客觀物性因素,這些物性因素在引起人的審美愉悅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決定了人們之所以選擇這個事物,而不是那個事物作為美的對象。
[編輯本段]〖美的特徵〗
美是人的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是真與善的內容同和諧的形式相統一的,豐富獨特的,能引起人的愉悅心情的生活形象。一般說來,美具有下列幾個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特徵:
(一)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一;
(二)形象性與理智性的統一;
(三)真實性與功利性的統一;
(四)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
現代美學概述
自從有了人類社會,美就開始萌芽,繼而產生、發展,歷經幾十萬年。
從原古人的刀傷劍痕、泥土文身、獸皮裹身,到頸部掛滿了貝殼、獸齒,頭上插滿了野雞翎,都表明人們是在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中創造了美。為原始部落的裝束。
古希臘被認為是西方古代美學思想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美學家柏拉圖(Platon,公元前427一公元前347年)在《大希庇阿斯》文章中講述了一個關於美的故事,這是人類最早開始用文字記載關於對美的思考。
故事大約發生在2400年前。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向詭辯家希庇阿斯發難說:「只要老天允許,你朗誦大作時我一定洗耳恭聽。不過我要向你請教,什麼是美?什麼又是丑?」希庇阿斯顯得有些傲慢,自鳴得意地說:「這個問題太小了,簡直是微不足道,比這個難得多的問題我都可以教你,我可以教你把一切反駁者都不放在眼裡。」蘇格拉底裝作很高興:「那麼還是先向你請教美到底是什麼?」希庇阿斯有些忘乎所以,似乎在教訓人:「我來告訴你什麼是美,請你記住了,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蘇格拉底有些哭笑不得,但卻裝出贊同的樣子說:「太美妙了。可是我的論敵如果問,凡是美的東西之所以美,是否有一個美本身的存在,才稱那些東西為美呢?如果我回答說,一個年輕漂亮小姐的美,就是使一切東西都為其美的。這樣可以嗎?」希庇阿斯答道:「他敢否認漂亮小姐的美嗎?」蘇格拉底進一步假問道:「那麼,一匹漂亮的母馬,一把漂亮的豎琴,一個美的湯罐不也是美的嗎?」希庇阿斯顯得有些招架不住了:「太不像話了,怎麼能在談正經話題時,提出這些粗魯的問題!」還嘟囔著說:「漂亮的母馬還是不如年輕的小姐美。」蘇格拉底抓住話頭,窮追不舍:「最美麗的年輕小姐與女神相比不也是丑的嗎?」希庇阿斯像泄了氣的皮球。
[編輯本段]〖美學思想和美學學科的發展四個階段〗
(1)、胚胎階段。在原始時代,原始初民開始在勞動中創造出原始的藝術,表現出對自然、社會、藝術的原始審美意識,初具美學思想的萌芽。
(2)、形成階段。進入文明時代以後,隨著生產力、生產方式、思維能力以及科學、藝術的發展,美學思想逐步明晰化、自覺化、理論化,並以文字記載於哲學、文藝學、倫理學、教育學等文獻之中。中國的孔子、老子、孟子、莊子、王充、劉勰、蘇軾、李漁、王夫之等都提出了具有獨創性的美學思想。在外國,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文藝復興後的博克、休謨、笛卡爾等哲學家,布瓦洛、萊辛等文藝理論家,狄德羅等啟蒙主義者,都為美學學科的誕生作了理論的和實踐的准備。1750年鮑姆加登正式提出了建立美學學科。
(3)、系統發展階段。從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德國康德建立了主觀唯心主義的美學體系。黑格爾建立了客觀唯心主義的辯證的美學體系。俄國車爾尼雪夫斯基使舊唯物主義美學發展到最高階段。馬克思主義美學論證了勞動實踐創造美,人化的自然,人的本質的對象化,審美意識和藝術是對現實的能動反映等美學的根本問題,使美學逐步建立起真正科學的體系,並日趨成熟。
(4)、現代發展階段。從19世紀中下葉開始。進一步將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綜合研究與分門研究、理論探討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衍生出哲學美學、藝術美學、心理學美學、技術美學、生活美學等多種分支學科,出現了現代人本主義、現代科學主義、美學思潮和實驗美學、完形心理學美學、精神分析學美學、實用主義美學、自然主義美學、表現論美學、語義學美學、分析美學、現象學美學、直覺主義美學、形式主義美學、結構主義美學、存在主義美學、解釋學美學、接受美學、符號論美學等多種流派,而馬克思主義美學也有了新的開拓和長足的發展。
[編輯本段]〖美學存在的意義〗
美學是人類社會實踐、審美實踐、創造美實踐的產物,是對人類、個體的歷時性、共時性審美、創造美實踐經驗的理論概括。它對於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發展,尤其對於文學藝術的繁榮,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於開展美育,促進人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培養健康的審美趣味,提高審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改造社會,美化生活,完善人性,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肆』 哪種美學思想認為勞動創造了美
勞動創造美的思想是以勞動作為存在和本體來規定思想和美的,這在哲學上與形而上學相分離,不再是傳統的古典哲學以理性來規定思想,在美學上也不再是受理性規定的感性,而是受存在規定的新感性。這使得馬克思美學思想既區分於其他時代的美學思想,也區分於同時代尼采和海德格爾的美學思想。由此,馬克思告別了傳統形而上學哲學而成為一個現代哲學家,並且實現了美學從古典向現代的轉向,不僅豐富了美學思想,也使美學成為了哲學的美學。勞動之美的思想正是建立在這種哲學美學基礎之上的。
理解勞動之美只有在理論上才能說明它的意義。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勞動范疇具體來說,是指人的一切感性的、對象性的實踐活動,是人的生命的外在體現。馬克思把它提到人類社會賴以產生、存在的基本前提的高度來認識,並因此奠定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堅實基礎,馬克思在對勞動的資本主義性質的研究中發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奧秘、確立了他的剩餘價值理論。可見,被恩格斯稱譽的馬克思一生的兩大發現均與馬克思對」勞動」的研究有關。馬克思還曾將勞動作為一個基本的美學范疇加以考察,有許多重要的發現。,馬克思的勞動美學思想有這樣三方面的內容:從美學意義上揭示了勞動二重性和勞動產品兩因素;科學地解決了藝術起源的問題;對勞動的美學本質進行了歷史的分析。
再從語義邏輯看,「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是敘述性語言,其所指與能指是一致的。而「美是勞動創造的」這句話,則是定義性語言,只有所指而沒有能指。前者是「美」的概念的局部,後者則是全部。二者之間,無論從語義的質與量看,都是不能等同的,也不可能構成因果關系。那麼,美是否可以被創造呢,這是不言而喻的。我們認為美是事物一種屬性,同時也承認美是可以通過勞動創造的。事實上,從人類在漫長的生產勞動實踐中逐漸培育起原始的美的觀念,產生審美的渴望起,便開始了人類創造美的歷史。半坡遺址出土的約六千年的彩陶器皿,乃至更早的約十多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遺留下來的用礫石、蚌殼和獸骨雕磨而成的,今天看來極其簡單、粗糙的裝飾品以及骨針、石斧等工具便是證明。
『伍』 美學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研究對象如果按分類則如下:
(1)、美,如美的產生、發展;美的本質、特徵、功能;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美的形態;內容美、形式美等美的組成因素及其規律;
(2)、審美,如審美心理,審美意識,美感的發生、發展、性質、特徵及其規律;(3)、美的創造,如現實美、藝術美的創造規律、發展規律、鑒賞規律等;
(4)、美學范疇,如丑、崇高、悲劇性、喜劇性等范疇的審美特性、發展規律及其同美的關系等;
(5)、美育;
(6)、美學自身
一個客體的美學價值並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為「美」和「丑」,而是去認識客體的類型和本質。
『陸』 藝術美的主要特徵有哪些美學原理簡答題
藝術作為審美主客體關系的最高形式,藝術美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藝術是對客觀社會生活反映,另一方面藝術又凝聚著藝術家主觀的審美理想和情感願望。也就是說,藝術美既有客觀的因素,又有主觀的因素,這兩方面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互相滲透、彼此融合,並物化為具有藝術形象的藝術作品。因此,藝術美的主要特徵便集中表現為:形象性、主體性、審美性等基本特徵。
(一)藝術美的形象性
藝術美的基本特徵之一是形象性。或者換句話說,藝術形象是藝術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所謂形象性,是指任何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生動、具體、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藝術形象。普列漢諾夫曾經講過,藝術「既表現人們的感情,也表現人們的思想,但是並非抽象的表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這就是藝術的最主要的特點」。各個具體的藝術門類,它們所塑造的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如繪畫、雕塑、攝影、書法等塑造視覺形象,音樂塑造聽覺形象,戲劇、影視塑造綜合形象,語言藝術塑造不能直接感受到的文學形象等。但無論如何,形象性是任何藝術種類都不可缺少的,是藝術美的基本特徵。
藝術形象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藝術美應當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完美的藝術形式,二者有機統一,才能具有令人驚嘆的藝術魅力。19世紀末葉,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應邀為去世的大文豪巴爾扎克創作雕像,羅丹為此親自到巴爾扎克的故鄉采訪,翻閱了大量有關資料,甚至專程去找當年為巴爾扎克制衣的裁縫,經過這樣艱苦的創作準備,羅丹終於有了創作的沖動和靈感,選擇了巴爾扎克在深夜穿著睡袍寫作的形象作為雕像的外形輪廓,擯棄了一切細枝末節,將大文豪的手和腳都掩蓋在長袍之中,使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雕像的頭部,尤其是巴爾扎克那雙炯炯有神、氣宇不凡的眼睛,突出表現了這位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眾不同的氣質。羅丹的《巴爾扎克像》以朴實、簡潔的藝術手法,來突出這位大文豪內在的精神氣質,通過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真正在形似的基礎上達到了神似的高峰,使這座雕像成為世界名作。
藝術形象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綜觀中外藝術寶庫中浩如煙海的藝術作品,凡是成功的藝術形象,無不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個性,同時又具有豐富而廣泛的共性,從而使得藝術美具有不朽的生命力。藝術美中這種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最集中地體現為藝術典型。所謂藝術典型,就是藝術家運用典型化的方法,創造出來的具有鮮明個性和普遍意義的典型形象。例如魯迅先生塑造的阿Q這一藝術形象,就是中國現代文學寶庫中一個不可多得的藝術典型。阿Q這個人物身上,不僅具有活生生的個性,還有反映他所處的特定時代整個民族的國民性特點。在阿Q這個典型人物形象面前,任何人都不可能無動於衷,他會使人震驚,使人猛醒。
(二)藝術美的主體性
藝術美還有一個基本特徵,就是主體性。如前所述,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決定了藝術美必然具有主體性的特徵。毫無疑問,藝術美來源於現實生活並反映現實生活,但是,這種反映絕不是簡單的「模仿」或「再現」,而是融入了創作主體乃至欣賞主體的思想情感,體現出十分鮮明的創造性和創新性。所以,主體性作為藝術美的基本特徵之一,不但體現在藝術創作上,而且體現在藝術欣賞中。
一方面,藝術創作具有主體性特點。藝術生產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藝術創作更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對於藝術創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藝術創作的主體性,集中體現在藝術家的創作活動具有能動性和獨創性。藝術家面對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須進行選擇、提煉、加工、改造,並且將自己強烈的思想、情感、願望、理想等等主觀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藝術作品之中。正是藝術創作的這種能動性,使得每一件藝術作品必然打上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的烙印。藝術創作更具有獨創性的特點,任何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應當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或許這正是藝術生產的產品和物質生產的產品二者之間最根本的區別特徵。每一件優秀的作品,總是凝聚著藝術家個人的主觀色彩和獨特的藝術追求,體現出藝術家鮮明的創作風格和藝術個性,具有強烈的創造性與創新性特色。由於藝術的獨創性,甚至面對同一個題材,作家藝術家們也完全可以創作出不同的作品來。20世紀20年代,朱自清和俞平伯兩位散文家同游秦淮河之後,各自寫出一篇同名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這兩篇散文不但取材范圍相同,時間地點相同,甚至命題也完全相同,但這兩篇散文卻有各自鮮明的藝術特色,都成為中國現代散文的名篇。正是由於兩位作家面對同一景物時,由於不同主體的審美感受不同,藝術風格上的追求不同,才使得這兩篇打上了創作主體烙印的散文具有了各自不同的藝術特色。
另一方面。藝術欣賞也具有主體性特點。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性;既有社會功利性,又有個人直覺性,具有千差萬別的個性特徵。尤其是藝術鑒賞,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而是讀者、觀眾、聽眾憑借藝術作品而展開的一種積極主動的審美再創造活動。由於欣賞者的生活經驗與人生閱歷不同,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不同,使得審美感受形成了鮮明的個性差異,使藝術欣賞也打上了欣賞主體的烙印。正因為如此,西方人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經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林黛玉」。
(三)藝術美的審美性
藝術美的第三個基本特徵就是審美性。從藝術生產的角度來看,任何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以下兩個條件:其一,它必須是人類藝術生產的產品;其二,它必須具有審美價值,即審美性。正是這兩點,使得藝術品和其他一切非藝術品區分開來,也使得藝術美與自然美區分開來。
藝術美作為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它比現實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更加典型,能夠更加充分地滿足人的審美需求。藝術美注重形式,但並不脫離內容,藝術的審美性是內容美和形式美的有機統一。藝術貴在創新,隨著藝術實踐的不斷發展,形式美的法則也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然而,不管怎麼變化,藝術的形式美都不能脫離藝術的內容美,因為藝術的形式美正在於它鮮明生動地體現出內容。就拿舉世聞名的悉尼歌劇院來講,這座歷時15年、耗資巨大的建築,設計十分獨特,刻意追求造型美和形式美。它遠看像是一支迎風揚帆的船隊,近看又像一組巨大的貝殼,從空中飛機上望下去又像是一朵巨大的白荷花,真是具有獨特的形式美和別具匠心的造型美。與此同時,作為當代藝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產物,悉尼歌劇院又體現出具有當代色彩的建築理念,成為著名的環境藝術或有機建築的典型作品。它的設計師、丹麥建築學家伍重認為,現代建築應當從屬於自然環境,推崇「有機建築」理論,認為建築應與周圍環境有機融合在一起,彷彿是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的一樣。在海灘上設計建造悉尼歌劇院,不管像帆船、貝殼,還是白蓮花,都與大海的萬頃波濤融為一體,展現出「有機建築」的魅力。悉尼歌劇院這個例子充分證明,藝術的審美性是內容美與形式美的有機統一。
與此同時,藝術美的審美性又體現為真、善、美的結晶。藝術美之所以高於現實美,正是由於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把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藝術作品中了。藝術中的「真」並不等於生活真實,而是需要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通過提煉和加工,使生活真實升華為藝術真實,也就是「化真為美」。藝術中的「善」更不是什麼道德說教,而是要通過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來以情感人,以情動人,也就是「化善為美」。好萊塢大片《泰坦尼克號》並不拘泥於生活中真實發生過的冰海沉船事件,而是將在巨型游輪上邂逅的一對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作為主要線索,重點表現在即將沉船之時,男主人公將生的希望留給了戀人,自己卻不幸遇難的故事。這部影片正是通過愛情片與災難片的結合,並且充分運用了現代高科技的成果,努力打動人們的心靈深處對於真善美的渴求,從而在全世界贏得了億萬觀眾,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收益。顯而易見,藝術的審美性是藝術作品具有巨大魅力的根源。
經過長期的人類藝術活動實踐,人類創造了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和豐富無比的藝術作品。中外許多美學家、藝術理論家等都對藝術進行過體裁和分類研究,根據當時的藝術實踐,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分類原則或具體分類,如中國古代文論《毛詩序》對中國古典藝術區分為詩、歌、舞三種不同藝術種類,古希臘亞理斯多德根據藝術的媒介、對象、方式的不同區分了繪畫與音樂、悲劇與喜劇、史詩與戲劇等。到近現代,藝術分類理論已較為成熟,形成了從不同方面、為不同目的的藝術分類體系。我們認為,從本質上講,藝術作品就是以物態化的方式傳達出藝術家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意識,因此,根據藝術分類的美學原則,應當把藝術形態的物質存在方式與審美意識物態化的內容特徵作為根本的依。據此我們可以將藝術分為五大類別:即造型藝術(繪畫、雕塑、攝影、書法)、實用藝術(建築、園林、實用工藝)、表情藝術(音樂、舞蹈)、文學藝術(詩歌、散文、小說)、綜合藝術(戲劇、戲曲、電影、電視)。
『柒』 美學與文化的各自內涵是什麼及相互關系
從一個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的總和,即概念的內容就是內涵這個角度上說,實際你要的是兩個概念,我抄給你看:美學是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出發,以藝術作為主要對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審美范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驗,以及美的創造、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至於他們的關系,我看是這樣:1、美學是一種學問,文化是現象,它本身不是學問,但是學問研究的對象;2、美學是一種實驗室的行為,文化是現實的表象。美學的對象是藝術,文化本身可以作為美學來研究,它本身具有美醜的多樣性。其實二者放到一起說本身是不對等的,若換成文化學、文學則好說一點;3、美學研究的對象中有文化的成分,如美感經驗,它本身就是文化,文化有三類,需要創造、發展的那類叫「期待文化」,這個文化更是美學研究的對象。從這點上說,美學可以指導文化走向,但文化本身左右不了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