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神醫孫思邈活了141歲,五石散也是他發明的,為何臨終前告誡徒弟一定要毀了
因為五石散有很強的副作用和依懶性,一旦服用五石散不僅容易上癮,而且會導致服用者死亡,所以孫思邈就跟徒兒說,五石散這破玩意一定要毀掉。
五石散這款葯物是醫聖張仲景,針對治療傷寒病開的一個方子,根據張仲景經驗總結,五石散對治療傷寒病有非常好的療效,但他沒有指出五石散這款葯物有很強的依賴性和副作用。曹孟德的繼子何晏,就非常喜歡吃五石散,何晏是個高富帥,十分的好女色,看到漂亮小姑娘,就想睡人家,有道是色字頭上一把刀,久而久之何晏因為房事過多,他的身子就垮了。
但是孫思邈不一樣,在唐代孫思邈的醫學地位堪比華佗、扁鵲,他說的話非常有權威性,所以他說五石散不能吃,那就是不能吃,名醫都說不能吃五石散,你還吃那不是找死嘛。
② 百歲神醫"孫思邈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導尿素的人,他利用的是
蔥管
孫思邈是我國古代著名醫學家,傳說有一次,一位得了尿閉症的病人專找到他,神情十分痛苦屬。
孫思邈仔細打量這個病人,只見他的腹部像鼓一樣高高隆起。病人雙手捂著肚子,呻吟不止。孫思邈見狀,心裡非常難過,他想:尿流不出來,大概是排尿的口子不靈。尿脬盛不下那麼多尿,吃葯恐怕來不及了。如果想辦法從尿道插進一根管子,尿也許就能排出來。可是,尿道很窄,到哪兒去找這種又細又軟、能插進尿道的管子呢?正為難時,他忽瞥見鄰居家的孩子拿著一根蔥管吹著玩。孫思邈眼睛一亮,也找來一根細蔥管,切下尖頭,小心翼翼地插入病人的尿道,並像那小孩一樣,鼓足兩腮,用勁一吹,果然,病人的尿液從蔥里緩緩流了出來。待尿液放得差不多後,他將蔥管拔了出來,病人這時也好受多了,直起身來,連連向孫思邈道謝。所以說在醫學史上,孫思邈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導尿術的人
③ 孫思邈發明火葯後對軍事的貢獻
火葯不是孫思邈一個人發明的,他只是之一。火葯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④ 孫思邈發明了什麼療法
葯王孫思邈對我國醫葯學貢獻的「二十四個第一」:
1、 醫學巨著《千金方》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臨床醫學網路全書,被國外學者推崇為「人類 之至寶」;
2、 第一個完整論述醫德的人;
3、 第一個倡導建立婦科、兒科的人;
4、 中西醫結合工作第一人;
5、 第一個麻風病專家;
6、 第一個發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7、 第一個創繪彩色《明堂三人圖》;
8、 第一個將美容葯推向民間;
9、 第一個創立「阿是穴」;
10、第一個擴大奇穴,選編針灸驗方;
11、第一個提出復方治病;
12、第一個提出多樣化用葯外治牙病;
13、第一個提出用草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
14、第一個提出「針灸會用,針葯兼用」和預防「保健灸法」;
15、系統、全面、具體論述葯物種植、採集、收藏的第一人;
16、第一個提出並試驗成功野生葯物變家種;
17、首創地黃炮製和巴豆去毒炮製方法;
18、首用胎盤粉治病;
19、最早使用動物肝治眼病,現在證明富含維生素甲p
20、第一個治療腳氣病並最早用彀樹皮煎湯煮粥食用預防腳氣病和腳氣病的復發,比歐洲人 早一千年,現在證明富含維生素乙;
21、首創以坤劑(雄黃等)治療瘧疾病,比英國人用砒霜製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
22、第一個提出「防重於治」的醫療思想;
23、首用羊饜(羊甲狀腺)治療甲狀腺腫。
24、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間,向群眾和同行虛心學習、收集校驗秘方的醫生。
⑤ 百歲神醫」孫思邈是世界上第一次發明導尿術的人,他是用什麼導尿
孫思邈是用蔥葉導尿的。
孫思邈導尿典故:
有一天,一個病人來看病。孫思邈見他雙手捂著肚子,嘴裡不住地「哎喲、哎喲」直叫,就急忙讓他坐下,問他哪裡不舒服。病人痛苦地說:「我已經好幾天撒不出尿了,小肚子都快脹破了。您快給我想想辦法吧。」孫思邈給病人做了詳細的檢查,見他的小肚子脹得鼓鼓的,輕輕一碰就叫喚。
孫思邈立刻配好一服利尿的葯,讓他喝了下去。誰知,病人還是撒不出來,反而脹得更難受了。孫思邈想,喝了葯還是尿不出來,肯定是尿道出了毛病。這種病他還是頭一次見到,應該想個什麼辦法呢?他忽然閃出一個念頭:能不能把一根管子插到尿道里,把尿引出來呢?對,就用這個辦法試一試。
可是,用什麼樣的管子才合適呢?太硬了、太粗了都不行。這一下,孫思邈可犯了難,急得他直在屋子裡轉悠。忽然,他看見鄰居的一個小孩子正拿著根蔥葉吹著玩,眼前不禁一亮。「對,就用蔥葉來試試。」孫思邈找來一棵新鮮的大蔥,把一根蔥葉洗干凈,又把蔥尖掐掉。
然後,他小心翼翼地把蔥葉插到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嘴對著蔥葉吹了口氣。只見病人的尿順著蔥葉嘩嘩地流了出來。孫思邈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工導尿術的人。現在導尿當然不用蔥葉,用的是橡皮管。但是它們導尿的原理都是一樣的。
(5)孫思邈發明熟地黃擴展閱讀:
孫思邈簡介:
孫思邈(541年—682年,存在爭議,詳見正文「年齡爭議」目錄),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葯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葯王」。西魏大統七年(541年),孫思邈出生於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 。他從小就聰明過人,長大後開始愛好道家老莊學說。
隋開皇元年(581年),見國事多端,孫思邈隱居陝西終南山中,並漸漸獲得了很高的聲名。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葯典《唐新本草》。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孫思邈年高有病,懇請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與世長辭。
⑥ 地黃九蒸九曬怎麼製作
九蒸九曬熟地黃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製作出的熟地黃的色澤,口感,療效,質量均上佳的九蒸 九曬熟地黃的製作方法。
背景技術據記載孫思邈在我國中葯史上是創制熟地黃的第一人。在其所著《千金要 方》、《千金翼方》中將地黃分生、熟兩種,通過蒸制之後,可以改變生地黃 的寒性為甘平,變平宣功效為溫補,還詳載有蒸地黃的工藝過程。據說,因為 孫思邈常吃熟地黃,直到一百四十多歲才無病而終。據《舊唐書》記載,他死 後'經月余,顏貌不改,舉屍就木,猶若空衣,時人異之。'上述傳說,雖未 必真實,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熟地黃的治療保健功效的確不一般。現代醫學研
究認為,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的塊根,始載於 《神農本草經》,為常用中葯之一。地黃臨床入葯分為鮮地黃、乾地黃、熟地 黃、生地黃炭、熟地黃炭等。地黃經過不同的炮製方法加工後,其性味、功效亦 發生相應的改變。鮮地黃性寒、味甘苦,以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為主。鮮地黃經 產地加工焙乾後名乾地黃或生地黃,其性寒、味甘,以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為主。 乾地黃經蒸制後名熟地黃,其性由寒轉溫,其味由苦轉甘,其功效由清轉補,以滋 陰補血,益精填髓為主。
熟地黃是中醫臨床常用葯物,也是家庭常用的補益食品。中醫認為熟地黃 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功效,主要用於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 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眩暈,耳鳴, 須發早白。在很多保健補益類葯物中均配伍有熟地黃,或主或輔,如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龜齡集等。民間多用熟地黃益智、抗衰老、增強免疫力、抗 輻射、滋陰、補血、排毒、養顏、輕身、明目、補腎、健胃消食、活血壯筋, 治療腰疼、糖尿病、焦慮症、更年期綜合症、傷科、婦科、脫發、皮膚病等很 多疾病。
而傳統的蒸制熟地黃的方法一般是採用一次悶法制熟地黃,這種常用的蒸 制熟地黃的方法存在著蒸不透,色澤,口感,療效,質量差等缺陷。
⑦ 孫思邈發明的黑火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最大貢獻是什麼
孫思邈精通中醫葯,被唐太宗封為葯王,後人更尊他為葯王菩薩。
他發明的黑火葯成就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葯」
⑧ 孫思邈發明火焰在哪個朝代
孫思邈(581-682)唐代的醫葯學家 在道教中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人物,葯王殿里供奉的就是他。著作有《千金要方》等
這些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記住他是看病治病的 大夫就行了
火葯是由煉丹的方士在煉丹的過程中發明的。
最主流的關點是火葯據傳由晉朝葛洪發明,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荒謬和可笑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
葛洪(公元284~364年)東晉著名醫葯學家.漢族,晉丹陽郡(今江蘇句容)人。
還有 葛洪和孫思邈差了少說200年。 跟孫思邈有個毛線球的關系啊。除非葛洪吃了火葯飛升成仙了,否則兩個人根本沒見過面好嗎!
⑨ 在孫思邈發明火葯的時候,當時的當政帝王是哪一個
1、火葯不能說是孫思邈發明的,火葯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煉丹術,後在隋朝被真正發明,在唐朝被用於軍事。
2、生於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卒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歲。
3、所以孫思邈經歷了隋文帝、隋煬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五個皇帝。
4、在煉丹生涯中,記錄了硫黃伏火法,是我國早期火葯配方,在火葯發明上有突出貢獻,但並非是其發明。
⑩ 孫思邈發明火葯的時候哪個皇帝在位
1、火葯不能說是孫思邈發明的,火葯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煉丹術,後在隋朝被真正發明,在唐朝被用於軍事。
2、生於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卒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歲。
3、所以孫思邈經歷了隋文帝、隋煬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五個皇帝。
4、在煉丹生涯中,記錄了硫黃伏火法,是我國早期火葯配方,在火葯發明上有突出貢獻,但並非是其發明。
(10)孫思邈發明熟地黃擴展閱讀:
孫思邈的醫學思想和學術成就主要反映在九個方面。
第一、發展了張仲景的傷寒論學說,改六經辯證為按方劑主治及臨床表現相結合的分類診斷方法,使理論更切合實際。
第二、集唐以前醫方之大成,收載醫方6500多個,無論是經方、古方、俗說單方均系統整理,大多注以出處。
第三、診斷學上把對疾病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突出反映在消渴、霍亂、附骨疽、惡疾大風、雀目、癭瘤等病的描述和治療上。
第四、治療學上創用了新的醫療技術。如下頜關節脫臼手法整復術、蔥葉導尿術、食管異物剔除術、自家血膿接種以防治癤病等。
第五、在葯物學上,重視地道葯材以及葯物的種植採集、炮製和貯藏,並在葯物七品分類基礎上按葯物功用分為65章,以總攝眾病,便於醫生處方用葯。
第六、重視婦幼保健,強調婦幼設立專科的意義,為小兒、婦產建立專科創立了條件。
第七、豐富了養生長壽理論,講求衛生,反對服石,提倡吐故納新,動靜結合,並輔以食治、勞動,使養生學和老年病防治相結合。
第八、在針灸方面繪制彩色三人明堂圖,創孔穴主對法,提倡阿是穴及同身寸法,對針灸發展有促進作用。
第九、在煉丹生涯中,記錄了硫黃伏火法,是我國早期火葯配方,在火葯發明上有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