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比薩

創造比薩

發布時間:2021-06-13 23:28:04

1. 之前有說看到過的小朋友也可以自己做比薩的活動是什麼呀好像是棒約翰的!

哦~那個呀!就是棒約翰的比薩學堂呀!全新的DIY比薩體驗,讓小盆友在其樂融融的集體中和小夥伴一起學做比薩,發揮動手和創造能力,這樣的活動非常的有意義哦!只要去附近棒約翰門店報名就可以了哦~

2. 披薩是誰發明的,它名字的由來披薩是誰發明的。

披薩是一位那不勒斯廚師在1889年特意製作獻給女王的瑪格麗特·比薩 (pizza Margherita) , 用女王名字命名的三色比薩。

披薩的起源:

起源:公元前三世紀,羅馬歷史記載:圓麥餅+橄欖油+香料+石上烤

比薩由麵包而來,在西方歷史裡麵包作為主食占著一個重要的位置。它在時間的長流里並不是一直不變,而是通過加入不同的食材為了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和愛好。歷史學家就在義大利撒丁島發現了3000年前類似從麵包到比薩的過渡食品。在古希臘也多次出現餅狀麵包 πλακοῦς (plakous, 還有 πλακοῦντος - plakountos)加入各種香料,其中就有蒜和蔥。還有波斯人, 一個叫Dario il Grande 的國王(521-486 a.C.) 使用石頭烤一種''扁麵包'',裡面加入了乳酪。在西方詩歌Eneide中也出現過最早期的過渡物,它們一般去被稱為"focaccia" (寓意用火烤過的),西方 的 "coca" (咸甜皆宜),希臘和義大利語的 "pita" 或 土耳其的語"pide" ,還有羅馬涅的 "piadina" . 然後還有其他國家也出現過類似的食品。時間慢慢流轉,語言也不是一成不變義大利語的pita/pitta慢慢變成pizza,上面的食材也不再限於最初的那些。比薩的創新還是來源於番茄的加入(其實還有一種是魚的,在番茄的位置上替換),那不勒斯是第一個帶來這個改變的,可以說是現代比薩的起源地。但是最終把比薩推向世界的還是一個那不勒斯廚師在1889年特意製作獻給Savoia女王的瑪格麗特·比薩 (pizza Margherita) , 用女王名字命名的三色比薩。據統計,義大利總共有兩萬多家披薩店,其中那不勒斯地區就有1200家。大多數那不勒斯人每周至少吃一個披薩,有些人幾乎每天午餐和晚餐都吃。食客不論貧富,都習慣是將匹薩折起來,拿在手上吃。這便成為鑒定匹薩手工優劣的依據之一。匹薩必須軟硬適中,即使將其如「皮夾似的」折疊起來,外層也不會破裂。

3. 比薩斜塔是誰創造的。

義大利比薩斜塔修建於1173年,由著名建築師博納諾·皮薩諾主持修建。它位於羅馬式大教堂後面右側,是比薩城的標志。開始時,塔高設計為100米左右,但動工五六年後,塔身從三層開始傾斜,直到完工還在持續傾斜,在其關閉之前,塔頂已南傾(即塔頂偏離垂直線)3.5米。1990年,義大利政府將其關閉,開始進行整修。
在實際工作中,許多有關專家對比薩斜塔的全部歷史以及塔的建築材料、結構、地質、水源等方面進行充分的研究,並採用各種先進的儀器設備進行測試。比薩中古史學家皮洛迪教授研究後認為,建造塔身的每一塊石磚都是一塊石雕佳品,石磚與石磚間的粘合極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傾斜引起的斷裂,成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個因素。但他仍強調指出,現在當務之急是弄清比薩斜塔斜而不倒的奧妙。
從事觀測該塔的專家蓋里教授根據比薩斜塔近幾年來傾斜的速度推測出,斜塔將於250年後因塔身的重心超出塔基外緣而傾倒。但是公共事務部比薩斜塔服務局的有關人員,針對蓋里教授的看法提出了反駁,認為只按數學方式推算是不可靠的,比薩斜塔是「一個由多種事實交織成的綜合性問題」。另一些研究者調查發現比薩斜塔塔身曾一度向東傾斜,爾後又轉向南傾斜,他們同樣認為該塔在過去幾百年間斜而不倒,250年後倒與不倒恐怕不能局限於簡單的假設和預測。
當然,最關心斜塔命運的自然是比薩人,盡管他們也對斜塔的傾斜感到擔憂,但更多的是驕傲和自豪,為自己的故鄉擁有一個自認為可與世界上著名建築媲美的斜塔而感到自豪。他們堅信它不會倒下,他們有這樣一句俗語,比薩塔像比薩人一樣健壯結實,永遠不會倒下去。他們對那些把斜塔重新糾正豎直的建議最為深惡痛絕。如1934年,在地基及四周噴入90噸水泥,實施基礎防水工程,塔身反而更加不穩,向周圍移動,傾斜得更快。
比薩大教堂鍾樓的建造開始於1173年8月,工程曾間斷了兩次很長的時間,歷經約二百年才完工。它的設計者至今未知。
比薩斜塔在鍾樓入口右側牆上發現的碑銘記錄了鍾樓開始建造的年代:「A.D. MCLXXIV. CAMPANILE HOC FUIT FUNDATUM MENSE AUGUSTI」,譯為「此鍾樓奠基於公元1174年8月」(註:實為1173年8月,當時比薩使用的紀年同現在通用的公元紀年相差一年)。這個年份也多次出現在歷史檔案和同時代的編年史中。
過去人們曾一度認為鍾樓是故意被設計成傾斜的,但是現在人們清楚地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作為比薩大教堂的鍾樓,1173年8月9日開始建造時的設計是垂直豎立的,原設計為8層,高54.8米,它獨特的白色閃光的中世紀風格建築物,即使後來沒有傾斜,也將會是歐洲最值得注意的鍾樓之一。
但是1178年,當鍾樓興建到第4層時發現由於地基不均勻和土層松軟,導致鍾樓已經傾斜偏向東南方,工程因此暫停。期間的1198年,記載了鍾樓內撞鍾的存在,這標志著鍾樓雖然傾斜,但至少懸掛了一個撞鍾,實現了它作為鍾樓的初衷。
1231年,工程繼續,第一次有記載鍾樓使用了大理石。建造者採取各種措施修正傾斜,刻意將鍾樓上層搭建成反方向的傾斜,以便補償已經發生的重心偏離。1278年進展到第7層的時候,塔身不再呈直線,而是為凹形。工程再次暫停。
1292年,Giovanni Pisano用鉛垂線測量了鍾樓的傾斜度。
1360年,在停滯了差不多一個世紀後鍾樓向完工開始最後一個沖刺,並作了最後一次重要的修正。1372年擺放鍾的頂層完工。54米高的8層鍾樓共有7口鍾,但是由於鍾樓時刻都有倒塌的危險而沒有撞響過。

4. 匹薩是來原於哪國的

1》比薩餅史話 92年前,傑納·隆巴蒂迪在紐約小義大利的斯普林街開設了美國第一家有營業執照的比薩餅店。時至今日,美國已有6.1萬個比薩餅餐廳,數量之多超過了漢堡包店。在美國的大多數地方,只需打個電話,就能輕輕鬆鬆地吃上比薩餅,有些連鎖店甚至在國際互連網上接受定餐。 如今,食品雜貨店裡塞滿了做比薩餅用的面餅和餡料,配好料的冷凍比薩餅更是琳琅滿目。據美國冷凍比薩餅協會統計,在過去六年中,冷凍比薩餅的銷量增加了40%,成為食品雜貨店最熱銷的商品之一。多虧了這種趨勢有增無減。現在,連學校的餐廳也供應比薩餅了。 那麼比薩餅為什麼這么吸引人呢?世界上最大的比薩餅連鎖店必勝客的副總裁羅布·.道蒂說,他們公司曾經請人類學家來研究這種美食的誘惑力。道蒂說:「他們的結論是,比薩餅有一種力量,因為它是一種簡單的食品,人們經常不用餐具來吃它,而且通常一起分享。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傳統中分食麵包的習俗在現代社會的一種表現形式。調查人員發現,一般的家庭經常每周拿出一個晚上來吃比薩餅。這時,大家放慢生活的節奏,重新加強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系。」 也許的確如此,但是,還是讓我們看看基本的事實吧:比薩餅好吃,比薩餅飽人,比薩餅便宜,比薩餅快捷。因此,比薩餅很符合美國人的飲食文化觀念。 美國人發明比薩餅的神話仍然在流傳。當然,比薩餅起源於義大利,然而,的確是美國文化對它的鍾愛才使它得以風靡全球。雖然用它果腹的人遠不如吃大米的人多,但它幾乎可以適應任何口味和文化。必勝客就在全球的九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店。 道蒂說:「顯然,比薩餅這種食物極具靈活性,也受到了普遍的歡迎。在有些地方,人們的正常食譜中沒有乳酪,口味也和美國人截然不同,比如在日本,我們大量使用魷魚和章魚作為比薩餅的餡料;澳大利亞人則大吃特吃烤肉餡的比薩餅,在俄羅斯,我們給顧客上的比薩餅,餡料包括沙丁魚、金槍魚、鯖魚、鮭魚和洋蔥。」而美國人最愛吃的比薩餅餡料一直是義大利香腸,最不愛吃的是鰣魚。可見,比薩餅簡直是一塊能與你想像得到的所有東西搭配的面餅。有些很好的比薩餅,既沒有一絲乳酪,也沒有一絲番茄醬。 比薩餅的前身在古代就出現了,包括中東的一種皮塔餅,以及從一度到摩洛哥都有的扁平狀加醇粉和作料的麵包。義大利—美國歷史協會認為,駐扎在巴勒斯坦的羅馬外籍軍團士兵最先使用香草和橄欖油為當地不加醇粉的面餅調味。所以有人說,比薩餅之母就是這種被稱為matzoh的無醇個餅,至今猶太人過逾越節時仍食用它。 大約一個世紀以後,羅馬的公民也開始吃這種上面抹油、加調料的圓面餅。人們把它稱做focaccia,作為點心或開胃小吃。大約一千年前,這種覆蓋香草和調料、經烘烤的圓面餅在那布勒斯格外流行,picea這個詞也在那布勒斯的方言中出現了。關於這個詞的起源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語義學家認為它是由義大利語中一個古老的詞衍化而來的,意思是「拉」或「捏」,這可能是指從烤爐里取出熱麵包的方法。 盡管如此,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比薩餅直到17世紀晚期才真正出現,這時舊世界裡的歐洲人已經克服了他們對剛發現的新大陸的恐懼。一種原產於秘魯和厄瓜多、拉丁文學名為Lycopersicon esculentum(番茄)的植物結出一種肉質肥厚的黃色或紅色果實,當時種植它的主要目的是用於裝飾。在分類學上,它與有毒的顛茄同屬一科,因此人們自然對它充滿了懷疑。 16世紀早期,新大陸的政府者們把番茄帶回了西班牙的老家。直到兩個世紀以後,歐洲人才鼓起勇氣,發現了番茄最終的用途。那布勒斯的農民主要一麵包為主,很少吃其他事物,是他們首先把這種新作料加到了麵包上。 盡管旅行者們經常到那布勒斯餓貧困地區去品嘗比薩餅,它卻仍是一種農、家食品。但是到了1830年,隨著世界上第一家真正的比薩餅店的開張,它的地位提高了。這家餅店叫Port' alba,這里的比薩餅是在烤爐里烘製的,爐膛用維蘇威火山的熔岩砌成,這家餐廳很快就被文人雅士們所接納。 現代比薩餅出於1889年,當時義大利國王昂泊托一世的妻子瑪格利塔王後到那不勒斯來視察,要求Pietro il Pizzaiolo餐廳的老闆拉斐爾·埃斯波西托為她准備一種特別的食品。還有什麼比包含義大利國旗顏色的比薩餅更適合呢?埃斯波西托用番茄做紅色,用紫蘇做綠色,並用一種以前從沒用國的作料做白色—這就是用水牛奶製成的莫扎里拉乳酪。事實證明,這種比薩餅深得王後的歡心,也受到了埃斯波西托餐廳的常客們的歡迎。 20世紀到來時,在美國東海岸定居的那不勒斯移民可能就開始在家裡製作比薩餅了。他們使用的是容易找到的作料,因為水牛很稀少,他們就用家牛奶製成的乳酪,並用oregano香菜代替老家的marjoram香菜,烹制了車輪一樣大的比薩餅。 二戰結束前,在義大利人聚居區以外還很少見到比薩餅。一些美國大兵曾在那不勒斯及其附近服役,回國後他們渴望吃上比薩餅。他們的熱情也感染了親朋好友,產生了對比薩餅的需求。比薩餅熱潮開始席捲美國。 在紐約,人們擠在比薩餅店的外面,爭相觀看廚師把面餅高高地拋到空中。在電視的黃金時代,田納西·歐尼·福特把一位名叫奧爾多·福米卡的廚師搬上熒屏,表演製作比薩餅的高超技藝。 非義大利人也開始擁入比薩餅店,這其中包括弗蘭克·皮普的那不勒斯比薩餅店。它於1925年開張,地處康涅狄格州的紐黑文,成了耶魯大學學生以及其他人留連的著名餐館。 弗蘭克·皮普的比薩餅店沒什麼裝飾,連菜單也沒有,可供選擇的比薩餅名稱寫在一塊公告牌上。這里仍然用巨大的磚烤爐烘製比薩餅,爐子下面的小門有時還往外掉煤。用煤火加熱比用木頭或煤氣更均勻,使面餅脆而不焦,恰倒好處。 每到星期五和星期六,弗蘭克·皮普的餅店外面就排起長蛇般的隊伍,人們流著口水盼望買到當地人最愛吃的比薩餅:超薄面餅,配以白蛤肉和鹹肉,再撒上義大利的巴馬乾酪。有時候,當餅店掛出「今晚蛤肉售完」的牌子時,人群中就發出一片嘆息,排隊的人們也走掉一半。 在五六十年代,比薩餅店還不多,如果誰家的附近有個餅店,那就算很幸運了,那時候,大家還覺得比薩餅是一種「外國食品」。 與此同時,比薩餅的變種也在產生。傳統的那不勒斯比薩餅面餅很薄,很少用番茄醬。40年代,芝加哥烏諾比薩餅店的艾克·蘇維爾和里克·里卡多創造了「芝加哥風味」比薩餅,它的面餅厚達一英寸,是用平底鍋製作的。所謂「西西里風味」比薩餅,也屬松厚型面餅,也是用平底鍋製作,但一般不切成扇形,而是切成長方形或正方形。根據美國全餐館聯合會的統計,薄脆型面餅佔比薩餅總數的61%,松厚型面餅佔28%,其餘11%則是超薄型面餅。 每一種風味的比薩餅都有其追隨者,他們都有自己固定的選擇,而且堅持認為自己吃的那種是最好的。今天,比薩餅在美國每年的銷售額已達320億美圓,算是一個很大的行業了,因此,有足夠的選擇來滿足煤一種口味。 可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這種創造性。兩年前,一個代表團從比薩餅的故鄉那不勒斯來到美國,鑒定哪些是真正的比薩餅,哪些不是。根據那不勒斯比薩餅協會的標准,面必須用手揉,烤爐必須用磚或類似材料砌成,用木頭作燃料,面餅必須熟透,但表面不能有硬皮,面餅的邊緣要高而柔軟。在那不勒斯,比薩餅的質量主要取決於面餅。 但是,就是在那不勒斯,對這個標准也有爭議。應該市的要求,營養學教授卡洛·曼格尼做了一番調查研究後,寫出了長達42頁的論文,為真正的那不勒斯比薩餅下定義。例如,只能使用義大利兩個地區出產的用水牛奶製成的莫扎里拉乳酪,而且製作過程中不能讓乳酪接觸到面餅,否則會發生不良反應。那不勒斯的最終目標是確定一個標准,這樣,出售合格比薩餅的店門口就可以掛上一個標志。如果那個店敢於藐視傳統,給比薩餅加上諸如菠蘿之類的餡萊料,那麼就取消它使用合格標志的資格。在美國銷售的比薩餅,幾乎全都明顯地不符合那不勒斯的標准。 傳統的餡料仍然在美國的比薩餅中佔主導地位,這一點可以由莫扎里拉乳酪的銷售量來證實。其中必勝客是全球最大的莫扎里拉乳酪買主,其購買力足以為25萬頭母牛提供「就業機會」 必勝客是弗蘭克·卡尼和丹·卡尼兄弟1958年在堪薩斯州創立的。兩兄弟當時是設在維契托的州立大學學生,他們向母親借了600美圓,買了一些二手設備,在維契托一個反繁華的十字路口租了一座小樓,就開張了。他們在一塊牌子上寫Pizza(比薩餅)之後,只剩下寫三個字母的地方,於是他們又寫上Hut(小屋),這就是今天著名的」必勝客「了。 兩兄弟幹得有聲有色,很快,他們的比薩餅就在美國、墨西哥、澳大利亞、歐洲和亞洲找到了銷路。必勝客最終被百事可了兼並,現在共有8000多個連鎖店,從科威特到瓜地馬拉,從香港到荷屬安德列斯群島,必勝客的餅店遍布全球,每年的銷售總額超過50億美圓。 這樣的數字字眼吸引了競爭者。80年代,達美樂異軍突起,靠著保證半小時內把比薩餅送到顧客的家門口創出了名聲。這個戰略很成功,但他們最終還是放棄了半小時的承諾,因為送貨的司機老是想搶在時間前頭,這倒成了個負擔了。 有一本書,專門收錄關於比薩餅的奇聞軼事。其中的地74個故事是這樣的:60年代,在威斯康星州的麥德福特,羅恩·西麥克和綽號」精氣神「的喬·西科克兄弟倆合開了一間名叫「墓碑踢噠舞」的小酒館,酒館的街對面當然就是一塊墓地。一天晚上,「精氣神」跳搖擺舞時滑了一跤,摔斷了一條腿。不知怎麼,他想在酒館買比薩餅,就掛著拐杖進了廚房,開始試著配製調味汁和面團。不久,當地的寶齡球場和其他酒館就開始訂購他創造的比薩餅。於是,兄弟兩有了新買賣—坐在1959年生產的卡迪拉克轎車後座上出售用乾冰包裹的比薩餅。到了70年代,他們又在麥德福特開始了一家比薩餅廠。盡管競爭激烈,名字很奇怪的「墓碑」比薩餅還是在美國中西部贏得了不少追隨者。 1986年,卡夫食品公司收購了墓碑比薩餅廠。憑借公司雄厚的實力,這個品牌加入了美國最暢銷的冷凍比薩餅的行列,年銷售額超過了33億美圓。 2》比薩餅做法 餅一般是買的,自己沒做過。不過是那種半生不熟生的發面餅。餅上鋪上原汁番茄醬(裡面用蒜汁,辣椒汁攪勻),上面再鋪上maotzarella 比薩乳酪,要蓋滿,那樣乳酪多了好吃。乳酪上面就可以盡情發揮了,鮮蘑菇,西紅柿,salami香腸,橄欖,enchove小魚等,還可以放上鮮辣椒,最後上面再撒上一層chedder 乳酪粉。厚厚的一大落,比買的豐富多了。放進烤箱里,不用刷油,就放在屜上,用200度的火,15分鍾就得。出鍋的時候,乳酪能拉成絲,香味撲鼻。這是我們家比薩的做法。特別好吃,絕對比買的棒。 3》比薩餅 輔料: 黃油、奶粉、食用油、番茄沙司、香蒜辣醬、乳酪絲、青椒、洋蔥、蝦仁、口蘑 做法: 1、 將奶粉、黃油放進麵粉中活好,省2個小時; 2、 將洋蔥洗凈切成圈,青椒洗凈切成丁,口蘑洗凈切成片; 3、 在煎盤上倒少許油,將面團放入盤中按成一個中間薄邊緣厚的圓餅,用叉子均勻的在餅上扎滿小孔,然後鋪上番茄沙司和香蒜辣醬,加上洋蔥、青椒、口蘑、蝦仁、乳酪絲; 4、 將放好調料的比薩餅放入微波爐中10分鍾,再按(烤脆)鍵5分鍾後即可。 4》家庭比薩餅之小試身手 原料: 家庭製作「比薩」得用精料。高筋麵粉、食油、發酵粉、番茄、洋蔥末、蒜泥、肉類或蔬菜。 製作方法: 先將高筋麵粉與少許精鹽、食油和發酵粉等搓揉上勁,成光滑柔軟的面團待用。再調制番茄汁,新鮮番茄去皮籽切碎與洋蔥末、蒜泥、番茄醬炒透,加少量湯汁,熬煮成醬汁,用鹽、胡椒粉調味(也可用瓶裝番茄沙司)。其他配料根據各人的喜好任意選用,可葷可素,肉類、禽類、海鮮水產、蔬菜等切成片或絲。 然後,把發酵好的面團擀成餅狀,抹上一層番茄汁,鋪上各種輔料,最後鋪上切成薄片的乳酪,進入200℃烤箱或有燒烤功能的微波爐烘烤出爐,切成小塊即成。 比薩餅盡管是洋快餐,但在中國家庭的廚房中也可體現「中國特色」,選用常吃的葷素原料增進風味,口感更爽,營養更全面。

5. 披薩品牌都有哪些哪種的最好吃

披薩品牌有:必勝客、好倫哥、Pizza4U、達美樂、尊寶披薩、巴貝拉、樂凱撒。必勝客披薩的口味最好吃。

1、必勝客

必勝客,正如它的名字,從1990年在北京開出中國頭家餐廳以來,就以「必勝」的信念贏得了中國消費者的喜愛。到目前為止,必勝客已在中國200多個城市擁有了超過800多家連鎖餐廳,共有近9萬名員工。同時,必勝客在中國率先倡導的「歡樂休閑」用餐理念也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必勝客由此成為中國休閑餐飲業的 品牌。

4、達美樂

達美樂比薩成立於1960年,是世界公認的比薩外送 者,達美樂比薩公司在美國和國際市場運營著由公司自營店及特許加盟店構成的網路。達美樂比薩的願景道出了公司出類拔萃的員工們所肩負的使命——成為世界上好的比薩外送公司。

6. 誰發明了披薩

公元前3世紀,羅馬的第一部歷史中提到:「圓面餅上加橄欖油,香料和蜂蜜,置於石上烤熟」;以及「薄面餅上面放乳酪和蜂蜜,並用香葉加味」。在龐貝遺址,考古學家也發現了類似現今披薩店的房址。盡管上述的食品與的披薩很相似,然而現在披薩必須的兩種原料:西紅柿(蕃茄)和莫薩里拉乾酪_mozzarella,當時還沒有傳到義大利和地中海地區。

有人認為披薩源於中國,傳說當年義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中國旅行時喜歡吃一種北方流行的蔥油餡餅。回到義大利後他一直想能夠再次品嘗,但卻不會烤制也無處可尋。一個星期天,他同朋友們在家中聚會,其中一位是來自那不勒斯的廚師,馬可.波羅靈機一動,把那位廚師叫到身邊,「如此這般」地描繪起中國北方的香蔥餡餅來。那位廚師也興致勃勃地按馬可.波羅所描繪的方法製作起來。但忙了半天,仍無法將餡料放入面團中。此時已快下午2點,大家已飢腸轆轆。於是馬可.波羅提議就將餡料放在面餅上吃。大家吃後,都叫「好」。這位廚師回到那不勒斯後又做了幾次,並配上了那不勒斯的乳酪和作料,不料大受食客們的歡迎,從此「披薩」就流傳開了。

據統計,義大利總共有2萬多家披薩店,其中那不靳斯地區就有1200家。大多數那不靳斯人每周至少吃一個披薩,有些人幾乎每天午餐和晚餐都吃。食客不論貧富,都習慣是將披薩折起來,拿在手上吃。這便成為簽定披薩手工優劣的依據之一。

比薩起源於 3000 年前,人們在燒熱的石頭上做成扁平的小圓麵包或餡餅。那種放在錫板上食用的圓麵包或餡餅就是比薩,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非發酵麵包。 在埃及人發現了酵母,人們才開始製做發酵麵包。比薩這個名字 來自拉丁語 pinsa,它是拉丁語pinsere的過去分詞,意思是壓平。地中海地區 ,如誒及、希臘和羅馬,習慣吃用大麥、水和不同調料做成的小圓麵包或餡餅。當然 可以認為這些小圓麵包或餡餅就是比薩的『前身。

閱讀全文

與創造比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