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教的起源和發展、
明教,又稱作牟尼教或摩尼教,發源於古代波斯薩珊王朝,為西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Mani)所創立,受基督教與伊朗祆教馬茲達教義所影響,摩尼聲稱自己是神的先知,也是最後一位先知。摩尼教對粟特影響很大,並傳入了中國。以此衍生創作的還有金庸筆下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的門派:金庸筆下的明教中人行事乖張詭秘,分為波斯明教和中土明教,小說主角張無忌便是中土明教第三十四代教主。
在古代中國,摩尼教的發展混合有道教、佛教、白蓮教、伊斯蘭教等成分。五代十國、宋、元、明農民起義常利用為組織的工具。往往尊張角為教祖,敬摩尼(或譯作「牟尼」)為光明之神,並崇拜日月。教徒服色尚白,提倡素食、戒酒、裸葬;講究團結互助,稱為一家,認為世上光明力量終必戰勝黑暗力量。五代梁貞明六年(920)母乙以此發動起義。兩宋時流行於淮南、兩浙、江東、江西、福建等地,不斷組織農民起義,最著名的有方臘起義、王念經起義。
歷史上的摩尼教即明教,也叫未尼教、明尊教,在公元3世紀所創立,當時大約相當於中國的魏晉時期。唐代摩尼教傳入中國,以後逐漸發展起來。摩尼教教義的核心,是說在世界的一開始,就有光明和黑暗兩個王國並存著,光明占據北、東、西三方,黑暗占據南方。在光明王國里,光明、善美、和平、秩序、潔凈,摩尼教經典《下部贊》「嘆明界文」說:
光明普遍皆清凈,常樂寂滅無動詛。
彼受歡樂無煩惱,若言有苦無是處。
常受快樂光明中,若言有病無是處。
如有得住彼國者,究竟普會無憂愁。
處所庄嚴皆清凈,諸惡不凈彼元無;
快樂充遍常寬泰,言有相陵無是處。
光明王國的統治者,波斯稱為察宛(意為永恆),東土稱為明父、大明尊。黑暗王國到處充滿煙火、悶氣、颶風、污泥、毒水,由黑暗魔王統治,住著五類魔,整天沉溺在情慾、爭吵之中。光明與黑暗數次大戰,黑暗魔王讓惡魔生下了人類的祖先。因為人類是黑暗之魔的子孫,大明尊便派遣光明使者,用光明分子來拯救人類的靈魂。
到了宋代,摩尼教被意譯為「明教」,教義被簡明地歸納為「清凈、光明、大力、智慧」八個字。教眾中有農民、秀才、吏員、兵卒、綠林好漢、江洋大盜、武林俊彥等。教徒白衣烏帽,秘密結社,共同尊奉明使為教內尊神。當時因為處於秘密結社狀態,為了避人耳目,免遭官府的查禁,於是教名也有了多種別稱——除浙江稱摩尼教、福建稱明教外,據陸游《渭南文集》卷五《條對狀》,淮南稱「二檜子」,江東稱「四果」,江西稱「金剛禪」,福建又稱「揭諦齋」等。
明教在宋元時期進一步和中國本土文化結合起來,成為下層人民和江湖人士對抗朝廷的斗爭形式,由於明教長期受到朝廷壓抑,行事極為詭秘,有時也為江湖「白道」所誤解,比起一般的江湖人士,明教徒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因此反抗朝廷也更堅決,在歷史上幾次掀起大的波瀾。第一次是北宋末年,方臘利用摩尼教組織群眾,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起義,震動東南半壁河山。第二次是南宋以後,明教和白蓮教相聯結,在元末農民戰爭中充當了重要角色。元末農民大起義中的紅巾軍,多白蓮教徒,首領韓林兒又稱「小明王」,這個「明」又與明教有關。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當時也是白蓮教和明教中人。只是他取得大權以後,因為深知秘密教派的厲害,逐漸與兩教不大和睦。等到他當上皇帝,便採納李善長的建議,下詔嚴禁白蓮社、明教,並把取締「左道邪術」寫進《明律》十一《禮律》,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其後,白蓮教以各種支派的形式變換名目繼續得到發展,如永樂年間有唐賽兒起義,清朝中後期的白蓮教起義等;明教卻逐漸衰落了。在武俠小說中,由於金庸的武俠名著《倚天屠龍記》寫到明教,使明教蜚聲一時,成為俠的文化形式中秘密教派的一個典型。
浙西明教總舵(擱船尖風景區)的形成經過1000年的歷史。最早以秘密宗教的形式出現,歷史上第一個女人稱帝的陳碩真起義就在浙西發生,留下神秘遺址「天子基」(十門九不鎖)和「萬年樓」(萬年樓),後被明教教主方臘利用,又在同一地方掀起更為浩大的農民起義。《水滸》上記載說:方臘在六甲靈山設置了完整的「五府六部」明教社會。明教教徒朱元璋在擱船尖下的千畝田屯兵時也是利用這里的明教組織進行活動,所以這里民間傳說有:朱元璋藏寶處。 2009年4月CCTV-4 就在大明山尋寶做了一期節目。
2008年12月,福建省霞浦縣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發現了大量的明教文物和資料。從摩尼教轉換到明教的過程中,最主要的是混合了瑜伽教、佛教、道教等,宋代林瞪這個人物起了很大作用。
② 明教是誰創立的
明教第一代教主是方臘,方臘(公元1048-公元1121年),又名方十三,北宋睦州青溪縣萬年鄉(今淳安)堨村人,一說宋代歙州(治歙縣,即徽州)人,後遷至睦州青溪縣萬年鄉(今淳安)堨村,北宋末年持異見者反叛領袖。方臘利用明教(又稱摩尼教)組織群眾,於公元1120年(徽宗宣和二年)秋舉行起義,聚眾百萬,攻佔六州五十二縣,方臘自稱「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宋徽宗派童貫統西北精兵十餘萬南下鎮壓起義。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四月,起義軍最後一個據點青溪梓桐洞被宋軍攻破,方臘父子等52名首領被俘。公元1121年8月,方臘被朝廷處死,反叛失敗。
明教,又稱作牟尼教或摩尼教,是一個源自古代波斯宗教祆教的宗教,為西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Mani)所創立。這是一種將基督教與伊朗馬茲達教義混合而成的哲學體系 摩尼教或明教摩尼教(Manichaeism,漢語意譯明教),三世紀中期波斯人摩尼(Mani)(216-277)所創,後向其東西兩個方向傳播,盛極一時,影響久遠。
③ 明教源於波斯在唐朝的遭遇,與明朝有什麼聯系
我們在金庸的小說《倚天屠龍記》中,要說對那個門派影響最深,那麼當屬於西域的明教。那麼這個明教真實存在嗎?其實按照史料記載,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它不僅是一個武學門派,而是一個多維度發展的宗教。
其實大明王朝的“明”字和明教沒有任何關系,朱元璋也沒在明教干過活,他最多就是在皇覺寺出家過,並且朱元璋骨子裡並不喜歡外來的宗教和勢力,就比如蒙古。在這種意識下,朱元璋怎麼可能和明教扯上關系。
④ 歷史上明教是什麽時代的,是誰發起的
明教,又稱作牟尼教或摩尼教,是一個源自古代波斯宗教祆教的宗教,為西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Mani)所創立。這是一種將基督教與伊朗馬茲達教義混合而成的哲學體系。其教義認為,在世界本源時,存在著兩種互相對立的世界,即光明與黑暗,即初際,光明與黑暗對峙,互不侵犯。中際時,黑暗侵入光明,二者發生大戰,世界因此破滅。後際時,恢復到初際,但黑暗已被永遠囚禁。摩尼教認為,物質世界出現前,黑暗物質與光明精神互斗,出現後,則是黑暗入侵光明,所以摩尼教反對物質,認為是黑暗。
基督教神學家奧古斯丁最初也加入這教派,前後長達九年的「摩尼教徒」。後來奧古斯丁爭脫而反駁摩尼教。
摩尼教的創教者摩尼生於公元216年,242年在巴比倫傳教,277年被釘十字架。他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世界性的宗教,超越一切的宗教傳統。
在古代中國,摩尼教發展混合有道教、佛教、白蓮教等成分。五代、宋、元農民起義常利用為組織的工具。尊張角為教祖,敬摩尼(或譯作「牟尼」)為光明之神,並崇拜日月。教徒服色尚白,提倡素食、戒酒、裸葬;講究團結互助,稱為一家;認為世上光明力量終必戰勝黑暗力量。五代梁貞明六年(920)母乙以此發動起義。兩宋時流行於淮南、兩浙、江東、江西、福建等地,不斷組織農民起義,最著名的有方臘起義、王念經起義。
歷史上的摩尼教即明教,也叫未尼教、明尊教,在公元3世紀所創立,當時大約相當於中國的魏晉時期。唐代摩尼教傳入中國,以後逐漸發展起來。
⑤ 明教何時從波斯傳入中原的第一任教主是誰
明教源於波斯國,唐時傳至中土。當時稱為妖教。唐皇在各處敕建大雲興明寺,為明教的寺院。明教教義是行善去惡,眾生平等,若有金銀財物,須當救濟貧眾,不茹葷酒,崇拜明尊。明尊即是火神,也即是善神。只因厲朝貪官污吏欺壓明教,明教教眾不忿,往往起事,自北宋方臘方教主以來,已不知有多少次了。在北宋期間的四大寇:方臘、宋江、王慶、田虎,其中之一的方臘便是第一代教主。在南宋建炎年間,王宗石教主在信州起事。紹定年間有餘五婆教主在衢州起事,理宗紹定年間有張三槍教主在江西、廣東一帶起事。只因明教教素來和朝廷官府作對,朝廷官府便說明教是「魔教」,嚴加禁止,明教在官府的逼迫之下為求生存,作事不免隱秘詭怪,以避官府的耳目。 正大門派和明教積怨成仇,更是勢如水火。明教這么大的一個教,教眾之中也不免偶有不自檢點、為非作歹之徒,仗著武功了得,濫殺無辜者有之,姦淫擄掠者有之,所以明教的聲譽便如江河之日下。自從大宋亡於蒙古韃子之手後,明教更成了朝廷之死敵,明教更把驅除胡虜為已任,只可惜自明教第三十三代教主陽頂天教主不明死因而亡後,明教群龍無守,教中諸高手為爭教主之位,鬧得自相殘殺,四分五裂,終於有的洗手歸隱,有的另立門派,自任教主,教規一墮之後,與名門正派結的怨更深,之後才有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之事。現在在明教第三十四代教主張無忌教主的帶領之下,由於對各大有恩,與正派人等盡前嫌,成為一個正派的教。而本教寫的正是以張無忌為線索的,直接回到光明頂被六大門派圍攻時的情形。
⑥ 明教的創始人是誰
摩尼光佛
⑦ 在明朝是是否真有明教朱元璋是否真是靠明教起家建國波斯是明教的總壇嗎
據說是張無忌練就了乾坤大挪移暗殺了陳友諒,不止有明教,還有暗教。朱元璋是靠手中的蘆葉槍起家建國,他弟弟豬瘟為了保護國家殉國。波斯貓產自波斯,你還有什麼要問的嗎
⑧ 波斯明教教主和聖女是什麼關系
波斯明教教主為女子,聖女是教主的繼承人。
波斯明教的教主除創教教主外均由不出嫁的聖處女擔任,以維護明教的神聖貞節。每位教主接任之後,便即選定教中高職人士的三個女兒,稱為「聖女」。
此三聖女領職立誓,遊行四方,為明教立功積德。教主逝世之後,教中長老聚會,匯論三聖女功德高下,選定立功最大的聖女繼任教主。
但若此三位聖女中有誰失卻貞操,便當處以焚身之罰,縱然逃至天涯海角,教中也必遣人追拿,以維聖教貞善。黛綺絲、小昭母女先後擔任波斯明教聖女、教主。
(8)波斯明教是誰創造的擴展閱讀
《倚天屠龍記》故事發生的兩百多年前,波斯大哲野芒設帳授徒,門下有三個傑出的弟子:峨默長於文學,尼若牟擅於政事,霍山武功精強。三人意氣相投,相互誓約,他年禍福與共,富貴不忘。後來尼若牟青雲得意,做到伊斯蘭教教王的首相。
他兩個舊友前來投奔,尼若牟請於教王,授了霍山官職。峨默不願居官,只求一筆年金,以便靜居研習天文歷數,飲酒吟詩。尼若牟一一依從,相待甚厚。不料霍山雄心勃勃,不甘久居人下,陰謀叛變。事敗後結黨據山,成為一個宗派首領,該派專以殺人為務,名為依斯美良派。
當十字軍之時,西域提起「山中老人」霍山之名,無不心驚色變,其時西域各國君王喪生於山中老人手下者不計其數。英格蘭國王愛德華因得罪了山中老人,為他遣人行刺。國王身中毒刃,幸得王後捨身救夫,吸去傷口中毒液,國王方得不死。
霍山不顧舊日恩義,更遣人刺殺波斯首相尼若牟。首相臨死時口吟峨默詩句「來如流水兮逝如風,不知何處來兮何所終」。後來山中老人一派武功為波斯明教中人習得。 霍山曾鑄十二枚聖火令,其中六枚上刻著他畢生武功精要,後來聖火令和明教同時傳入中土,向為中土明教教主的令符。
⑨ 明教源於波斯什麼宗教
明教源於波斯國,唐時傳至中土。當時稱為祆教。唐皇在各處敕建大雲興明寺,為明教的寺院。明教教義是行善去惡,眾生平等,若有金銀財物,須當救濟貧眾,不茹葷酒,崇拜明尊。明尊即是火神,也即是善神。
明教----祆教
⑩ 《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的發源地——波斯是指現在的那個地方
樓上的不知道就不要亂說,明明是伊朗
波斯是伊朗在歐洲的舊稱譯音。歷史上在這一西南亞地區曾建立過多個的帝國。
波斯和伊朗
自從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這個名稱來自於波斯的一個地區帕斯(Pars)。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國家。而波斯人則從薩珊王朝 開始稱呼自己的國家為「伊朗」,意為「雅利安人的家園」。
1935年,波斯國王禮薩·汗宣布國際上該國應被稱作「伊朗」。但波斯一詞在這之後還有人使用。
在中文裡,「波斯」被用於描述1935年之前的事,或該民族從古就有的事物,如波斯語和波斯地毯。現代政治、經濟等事物則用「伊朗」一詞。
波斯諸帝國
在波斯,歷史上有多個帝國先後建立、興盛、和衰亡。
阿契美尼德王朝 (前550年-前330年)
居魯士二世大帝阿契美尼德帝國,又稱波斯「第一帝國」。公元前549年居魯士二世統一波斯,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二世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人(Median),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帝國。前539年,居魯士佔領巴比倫。
到了大流士一世,帝國疆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向東大流士進軍印度河流域,在西線對希臘的進攻則由於馬拉松戰役(前490年)的失敗而功敗垂成。其子薛西斯一世後來(前480年)再度對希臘用兵遭受失敗。
阿契美尼德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之一。
希臘時期(前330年-前170年)
前334年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大帝的希臘大軍擊敗大流士三世,波斯成為馬其頓帝國的一部分。亞歷山大的帝國很快就分崩離析。亞歷山大手下大將塞琉西一世自立塞琉西王朝,以敘利亞為中心,統治波斯地區。
這一時期波斯成為東西方的交流的一個樞紐:絲綢之路由此連接中國,佛教從印度傳來,瑣羅亞斯德教則西去影響了猶太教。
塞琉西王朝的後期在前238年東部的安息(帕提亞)和大夏(巴克特里亞)獨立之後,東部被貴霜王朝所擾,西面又面臨羅馬帝國的擴張,最終被羅馬帝國和安息瓜分。
安息帝國(前170年-226年)
安息帝國位於今天的伊朗的東北部,與羅馬帝國隔幼發拉底河為界,首都泰西封位於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附近。兩個帝國之間連年戰爭。同時安息帝國與東鄰貴霜王朝也是戰事頻傳。帝國國力衰竭,各地軍閥割據。
薩珊王朝(226年-650年)
亞茲德的瑣羅亞斯德教神廟226年阿爾達希爾一世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安息帝國,建立薩珊王朝,首都泰西封。薩珊王朝因阿達希爾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國之後第一次統一,被認為是第二個波斯帝國。薩珊帝國多次與羅馬帝國開戰,曾俘虜過一個羅馬的皇帝。
薩珊帝國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等。基督教中天主教被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
由於對東羅馬帝國的連年征戰,薩珊帝國對臣民橫征暴斂,同時加強對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亂迭起,在629年和642年,兩任皇帝遇刺,帝國終於崩潰。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較頻繁,《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訓象等。1970年,在甘肅張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帝國崩潰後,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支逃到了中國。
伊斯蘭教時期(650年-1290年)
786年-809年哈倫·拉希德統治時期的阿拔斯王朝諸行省混亂的薩珊帝國迅速被新興的伊斯蘭教指引下的阿拉伯帝國擊潰。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語成了通行的語言,伊斯蘭教迅速取代了瑣羅亞斯德教,各地大量興建清真寺。
750年阿拔斯王朝統治阿拉伯帝國,而波斯人則在政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這期間波斯的文化得到巨大的發展。
9世紀後,阿拔斯王朝因內部叛亂不治而國勢日衰,割據局面形成。1037年從東北方來的塞爾柱人佔領波斯,1205年花剌子模征服波斯。
蒙古人的統治(1219年-1500年)
1219年成吉思汗率大軍滅花剌子模,之後他的孫子旭烈兀征服波斯和阿拉伯,建立伊兒汗國。1295年伊兒汗國大汗入伊斯蘭教。1370年到1405年,波斯成為帖木爾帝國的一部分。帖木爾死後波斯陷入混亂和割據。
伊兒汗國時期,是中國和波斯文化交流得到空前發展的時期。不少精通中國天文、歷法、醫葯的學者隨旭烈兀來到波斯進行交流。
1405年到1433年,中國明朝的穆斯林太監鄭和組織船隊下西洋,多次到達波斯。鄭和在斯里蘭卡立的石碑用中文、泰米爾語、波斯語三種文字寫成。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在明朝穆斯林的經堂教育中廣被使用。
薩非王朝(1500年-1722年)
阿拔斯大帝薩非王朝(又譯薩法維王朝)是一個突厥人建立的帝國,其建國的英主伊斯邁爾一世統一波斯,並把疆土擴展到今天的亞塞拜然、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以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教義為國教。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戰爭不斷。1588年阿拔斯大帝繼位,遷都伊斯法罕,與土耳其講和,趕走烏茲別克人,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得波斯灣中的小島巴林,使波斯成為伊斯蘭世界的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歐洲人的「大博弈」(1722年-1914年)
1722年俄國的彼得大帝聯合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入侵波斯,之後波斯國內又爆發了遜尼派教徒為抵抗被迫強制信奉什葉派的暴動,薩非王朝滅亡。
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爾王朝的統治下,被北面的俄國和東面以印度為基地的英國所蠶食,其領土中分出了英國勢力的巴林、阿富汗的一部分,和俄國勢力的亞塞拜然、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塔吉克、烏茲別克。俄、英在此的戰略競爭被稱為「大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之後(1914年-193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俄國、土耳其、英國(經阿富汗)和德國(經土耳其)均向波斯派出軍隊以控制波斯的油田。戰後波斯北部被英國駐軍控制。1925年12月禮薩·汗推翻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而直到冷戰期間,英國及蘇聯還一直對波斯保持影響力。
1935年,禮薩·汗將波斯在國際上更名為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