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創造性教學的目的和目標
目的是教學生在實際事物中想到用什麼方法解決問題,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告訴學生用這樣的公式這樣的步驟計算出來的結果就是最後的結論,結果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換個實際問題就懵了。
❷ 蒙氏數學教案中班創造力訓練教案
幼兒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差,數學又是一門抽象性較強的學科,以下"中班數學游戲大全"能讓幼兒依靠直接的興趣來學習,使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更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強,學習效果就越好。
幼兒上中班了,可是對數字、數學一點都不感興趣,這讓很多幼師為此而萬分苦惱。別著急,幼兒天生都愛玩,在玩中學數學能讓幼兒覺得十分有趣,自然就喜歡學數學了。為此,學前谷小編為您整理了"中班數學游戲大全",供您參考。
1、蓋印章玩法:將幼兒分成3排,每排幼兒的前面都寫著一個數字,請幼兒看每排前面的數字,在原有印章數量的基礎上再蓋上一定數量的印章,使印章數與數字一致。
2、找朋友玩法:每位幼兒手拿一張數字卡,教室後面貼有與數字卡對應的水果圖。請小朋友們拿著自己的數字卡片到後面去找一找與自己卡片上數字相等的水果圖,看誰找得又快又准。
3、快樂寶貝車玩法:老師手握方向盤開火車,幼兒人手一張數字車票,按照自己手上的車票去找相應的座位。快到站時,老師發出"轟隆隆… 轟隆隆… 嗚 …",激發孩子游戲慾望,然後說:"火車到站了,請座號為1、2、3的乘客下車。"老師和孩子一起檢查,看看有沒有下錯或者沒下的,然後重復到所有乘客下車。
4、鋪石頭玩法:准備各種形狀的"石頭",幼兒挑選自己喜歡的"石頭",一一對應地嵌入相應形狀的"坑"里,把有"坑"的路鋪好。還可引導幼兒觀察"石頭"路都有什麼顏色,是用形狀的"石頭"鋪好的。
5、踩石頭玩法:路鋪平了,音樂一響,引導幼兒邊念兒歌邊動起來,音樂一停就立即踩到"石頭"上,並說說踩的是什麼形狀、顏色的"石頭"。還可以讓幼兒找找在幼兒園里有沒有這樣的圖形。
6、等量接龍:兩名幼兒玩一組圖片。幼兒觀察接龍卡上的實物數量,將一樣多的實物接在一起。
7、給動物送食物:觀察卡片上的動物和食物,請幼兒先給動物排排隊,再幫他們找出他們喜歡吃的食物。
8、我的朋友在哪裡玩法:教師將有衣著條紋不一樣小熊卡片發給幼兒,幼兒將卡片舉在胸前,然後,在4個圈裡找到和自己拿的小熊卡片一樣的小熊,就在哪個圈裡。(游戲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幼兒能否按照小熊褲子條紋的顏色排列尋找朋友,找到後要提醒找到的幼兒再次比較)。
9、猜一猜玩法:將幼兒分成兩隊,把16張卡片按照橫4張,豎4張放好,圖片朝下,然後依次翻卡片找朋友。如:我翻第一張是個蘋果,記住這個位置上是個蘋果,然後我把它關掉繼續翻,如果你看到有張卡片是你前面看到過的,可以站起來告訴我"它有朋友了"並把它的朋友找出來,找對了,就給這隊獎勵,最後比比兩隊誰的獎勵多就贏了。
10、數客人玩法:"智慧林的小熊今天過生日,邀請了它的好朋友來做客。看看,都有誰來了呢?"(有小老虎、、小熊貓、小猴……) 一共來了幾個小夥伴?請幼兒手口一致地點數:(1,2、3 ……)"總共來了幾個客人?"(一共來了9個客人。)11、幫小熊按數取物玩法:小熊來坐客,請幼兒按照小熊的數量擺椅子、小碗、勺子、杯子等圖片,如一隻小熊坐一把椅子,9個客人就要9把椅子。
12、"超市"游戲玩法:小熊要陪客人,沒時間去購物,請每個幼兒手裡拿著一張數量不等的購物券,各拿一個小筐,根據購物券上的數字卡到"小超市"購買相應數量的物品,購買後回到座位。
13、找媽媽玩法:幼兒聽音樂自由地跑動,音樂停後,分別蹲在地上的瓢蟲身上,要求7個幼兒合作變成七星瓢蟲身上的7個點。瓢蟲媽媽(教師)找自己的寶寶,成人引導本組幼兒進行點數、檢查游戲結果:是否是7個幼兒變成7個黑點,鼓勵孩子進行及時的調整。
14、看數字捶捶背玩法:兩人一組,一人從1-9的數字卡中任意抽取一張數字,看一看是數字幾,然後就在另一位幼兒的背上捶幾下,被捶的幼兒說出捶的次數,若與數字卡的數量相同,游戲成功,交換角色。
15、看數字捶捶背玩法:7-8為幼兒一組,把小椅子擺成小火車的樣子,幼兒騎在小椅子上排成幾列。每列最後面一位幼兒由一套1-9的數字卡,該幼兒任意抽取一張數字卡,數字卡是幾,就給前面的小朋友捶幾下背,前面的小朋友認真計數被捶的次數,然後再給前面的小朋友捶一樣多的次數,一次傳到最前面的一位幼兒,最前面一位幼兒大聲地說出是數字幾,看哪一組傳得快。(要求數字卡不能讓前面的小朋友看到,捶的時候力量要適當,前面的小朋友不能往後看。)16、撒數塊玩法:請幼兒將各色小數塊撒在畫有大圓圈的紙上,然後數一數,各色數塊在圈裡、圈外各有多少?並進行插卡記錄。
17、小青蛙愛玩耍玩法:師幼共同扮演"青蛙",教師帶領幼兒邊念兒歌邊游戲,幼兒根據兒歌的內容,跳到池塘里或池塘外。教師引出里、外標志卡,再次玩游戲,當教師隨機抽取里、外標志卡時,幼兒看標志快速地跳到池塘里或池塘外,鞏固辨識里、外方位及標志卡。
❸ 如何創造性組織教學內容
(一)以核心內容的教學為基礎。創造性使用教材,常常會對教 材的內容進行新的整合, 而這樣的整合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忽視核心 內容教學。核心內容是教學的主要任務,也是創造性使用教材的所必 需尊重的。核心內容教學得不到落實,整個教學就會架空。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遵循課程標準的要求。課程標準是課 程發展的方向,是課程教學目標的具體化,體現課程對學生的基本要 求,是教師教學的依據。課程標准中規定的基本素質要求是教材的靈 魂,也是整個基礎教育課程的靈魂。無論教學如何設計,無論評價如 何開展, 都必須圍繞著這一基本素質要求服務, 都不能脫離這個中心。 無論是教材、教學還是評價,出發點都是為了課程標准中所規定的那 些素質的培養,最終的落腳點也都是這些基本的素質要求。 (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讀懂教材內涵。讀懂教材的內涵十分 重要。在課堂教學中不難發現,一些教師上課既沒有廣度,更沒有深 度,平淡而乏味。究其原因,有一個「習慣性」的問題。長期以來, 教材就是教師的「教本」,學生的「學本」,是教學活動的依據,具 有絕對的權威性。老師習慣於講教材,讓學生學教材。現在,則要打 破教學中過分依賴教材的做法。教材所呈現給老師、學生的範例,只 起到示範和開闊思路的作用,不能照本宜科、照圖講圖。教材面對的
是全國不同地區、不同水平的學生,所呈現的事物具有局限性,不可 能與各地的實際狀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完全吻合。 教師不要機械地理 解教材,被教材所束縛,應根據本地區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掌握和 進行再創造。 (四)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從學生實際出發的需要。 從「新課標」 課程性質和基本理念中可以看出,新課程尊重學生個體的生命價值, 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成為主體; 新課程更關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 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老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 性; 新課程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 對老師的教學活動提出更高的要求, 所以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是把新課標
❹ 策劃案中主題創意和活動目標有何區別
這個一般會引起其意。
創意主題:是整個策劃的中心提練,把主題提練出來以後,後面的策劃活動都是圍繞這一中心展開;也可以說是一次策劃活動的口號,便於理解與記憶;舉例:佛家的「南無阿彌陀佛」,是佛家行為的標志;活動目標:是整個策劃活動的行為目標,是告訴大家此次活動的最大限度的目的,舉例:佛家「普度眾生」。
創意主題:世界的時間——精工表。活動目標:讓全世界都知道精工表。
❺ 如何用畫畫培養幼兒園大班小孩創造力的教案
我國傳統教育的主要弊端就在於忽視孩子創造性的培養。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在本世紀三四十年代就針對我國教育的弊端疾呼要重視培養幼兒的創造性。他說:「兒童是新時代的創造者,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今天培養兒童的創造性已成為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一間斗室,一幅范畫加說教是目前很多幼兒園繪畫教學的真實寫照。不少教師在教育中重視教孩子依樣畫葫蘆,循規蹈矩,一板一眼地記憶現成的知識而不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動腦去創造。按照老師的范畫臨摹可以使幼兒掌握粗淺的美術知識和技能,但這樣卻束縛和限制了幼兒的想像力,使幼兒的繪畫活動枯燥乏味,缺乏創造性。如何培養幼兒繪畫的創造能力呢?
一、觀察生活是繪畫學習的源泉
觀察是幼兒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每個正常的幼兒都能看見東西,但還不能說每個幼兒都會看東西,這就是觀察力的問題。幼兒的觀察能力決定著他們的知識水平。蘇聯教育家列·符·贊科夫認為,差生的普遍特點就是觀察力薄弱,因而也就缺乏應有的求知慾。
畫畫是一種視覺藝術活動。畫畫之前,首先總是要通過視覺觀察所要表現的對象。如:形態、結構、色彩、比例、空間位置等,使之在頭腦中留下清晰的印象,然後再憑著記憶、想像去動手進行表現的。這種觀察力的培養,對幼兒美術,乃至一個人的一生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幼兒的知識經驗很不足,抽象思維能力差,他們在觀察時不能進行分析比較,還不能區別事物細小差別和復雜的空間關系。因此我們應教給他們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方法,分析事物的主次,觀察物象的比例、結構、動態,近大遠小及空間位置等,使他們的觀察能夠逐步深入,能夠通過觀察找出物象彼此之間的關系,辨別出異同,從而使幼兒知道,要描繪物象的基本部分的名稱、形狀、顏色、大小、空間位置以及用途等。例如帶孩子觀察小白兔時可以讓幼兒用語言描述小兔子的特徵,並且按照一定的順序。小白兔身上有白色的毛,長著兩只長耳朵,紅紅的眼睛,三瓣嘴,身體不大,有四條腿,前腿短,後腿長,還有一條短短的尾巴。帶孩子去百貨商店時可以參觀不同的櫃台,問孩子櫃台里有什麼東西,這些東西是干什麼的?售貨員是怎樣賣東西的。
大自然是孩子最喜歡的地方。的確,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態,斑駁陸離,紛繁變幻,美不勝收。如朝霞似錦;旭日東升;新月如弓;星閃燈明;飛泉如帶;青山巍巍;春雨如絲;桃紅柳綠;以及湖面上悠閑的天鵝;森林中機敏的猴子;翠竹下溫順的熊貓;山嶺間勇猛的老虎等,都具有不同形態,不同色彩的美,對幼兒都有著強烈的吸引力。
我們要多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在豐富多彩的大自然中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發現、觀察雨後的彩虹;雪後的美景;花卉的各種形狀、顏色;昆蟲、小鳥的動態特徵;尋找燕子與麻雀、蝴蝶的異同;觀察秋天的樹木,引導他們看看葉子發生的變化,葉子的各種形狀,聽聽在樹葉上走動時腳下發出的沙沙聲,採集美麗的落葉等。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選擇兩種或三種物品讓孩子說出他們的異同。如:桔子和蘋果有哪些一樣和不一樣的地方;手錶和座鍾哪兒一樣,哪兒不一樣?寶寶和媽媽的鞋哪兒一樣,哪兒不一樣;水壺和毛巾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另外,我們可以讓幼兒看大師的畫。例如:讓幼兒欣賞鄭板橋的翠竹;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張樂平的三毛。讓幼兒聽畫的故事,使幼兒感受到美,從而大膽想像、創造。
教師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有方法的培養幼兒觀察力的同時,還必須培養幼兒的注意力。幼兒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也不穩定,只有通過觀察活動,逐步培養他們的注意力,使之達到比較集中,穩定和持久。有意注意的時間長了,才可能使幼兒的觀察力得到很好的發展。如:我們可以給孩子讀一組詞,讓他認真聽,當聽到屬於某一規定的標准詞時就拍手。
興趣是美術的動力,是求知和成才的起點。興趣和愛好象催化劑一樣,能不斷地促使幼兒去實踐、去探索,不斷開辟智慧發展的道路。幼兒對畫畫有一定的興趣,但是這種興趣往往是不持久的,需要教師在美術教育過程中加以培養,使之保持持久。當幼兒一旦以極大的興趣參與畫畫時,他們必然以更大的熱情積極而努力地完成作業。
培養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應注意幾點:
1、教材的內容和表現形式要有趣味性,教學方式和方法要注意游戲性。
2、教材難度要適中,教學要求要注意針對性。
3、教師對美術活動的興趣要濃厚,輔導的態度要親切,輔導要注意啟發性。
4、教師要同家長密切聯系,不斷溝通情況,注意保持幼兒的學習興趣。
二、記憶
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歷過的事物的反映。記憶是一個心理過程。它包括識記、保持再認或重現三個環節。沒有記憶就談不上對經驗的保持,沒有保持,也就無法對經歷過的事物進行再認或重現。可見,識記和保持是再認或重現的前提。許多人都認為孩子很善於死記硬背,因而不注意給孩子很好地講解事物,只要求他們記憶。
事實上,孩子理解後的記憶比機械記憶效果要好的多。研究表明:孩子對常見的物品、樹木、理解了的詞、有聯系的事物更容易記住、記牢,而記憶沒有意義的圖形、事物、音節要花更長的時間,鞏固性也較差。孩子對自己的記憶行為和能力有了一定的意識,我們可以用一定的方法來幫助幼兒記憶、訓練他們的記憶。如:挑選15—20人,讓孩子們圍坐一起,並記住都有哪些小朋友,然後由成人將一個孩子的眼睛蒙住,幼兒一起說:「一、二、三快快找,四、五、六快快藏。」成人在孩子們念完歌謠之後,任意選一名孩子藏到另一間屋子裡,最後讓被蒙住眼睛的小朋友看一看,這里少了哪個小朋友?或是將桌上的實物位置調換,請幼兒憑記憶說出多了什麼少了什麼。
三、想像是繪畫學習的中心
對頭腦中已有的印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的形象的心理過程就是想像。這方面的能力就被稱為想像力,如果離開了想像,孩子的生活就不是豐富多彩,生動離奇了。對於孩子來說,沒有想像就沒有生活。
幼兒的想像水平較低,再造想像佔主要地位,而創造性的成分很少,這和他們的生活經驗、知識范圍密切相關,但幼兒的想像力,發展水平是有個別差異的。有的幼兒只能想到自己周圍的一些簡單的事物,而另一些幼兒則能想到自己見過的、聽過的和自己經歷過的許多事物,他們的想像比較大膽,不受具體現實環境的約束。
一個聰明的孩子面對一個完整的玩具他只有一件事可做,即把他拆散,面對一個不完整的玩具,孩子不得不開動腦子展開想像的翅膀進行組裝。如斷臂的維納斯,以其斷臂曾經讓多少人也正讓多少人為之傾倒。
在繪畫中我們可以提出一些具有發揮想像餘地的命題。啟迪、誘導他們以同一主題為出發點,打破思維定式,展開想像的翅膀在廣闊的天地里自由自在翱翔,尋找藝術表現上更多的可能性。如「我最高興的事」,可能有的畫「看花燈」;有的表現「看馬戲」;有的表現「捉螃蟹」;有的表現「天上」;有的表現「地下」。幼兒美術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從小訓練未來的美術家,不在於對美術技能技巧的機械訓練而在於啟發幼兒的想像和促進其創造性。
在繪畫教學中,我採取這樣的方式進行:先畫出大致輪廓,讓幼兒猜猜要畫什麼。如:「畫不倒翁」,先畫一個圓形,讓幼兒展開想像的翅膀,猜猜老師要教孩子學畫什麼,最後肯定猜對的孩子,使孩子得以情感上的滿足。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採取如下方法培養幼兒的想像力。
1、像什麼
如藍天上飄著的朵朵白雲像什麼?舊房子里班駁的牆皮像什麼?下雪時屋檐上掛著的冰柱像什麼?外面刮著大風,呼呼的聲音像什麼?
2、能幹什麼
如用紙能幹什麼?用水能幹什麼?用針能幹什麼?用鉛筆能幹什麼?用繩子能幹什麼?……。
3、讓孩子處於一種假定的情景中充分設想會有什麼結果,想法越多越好。如:如果世界忽然沒有了光人們將會怎樣?如果你有了許多錢,想干什麼?如果你原來是一條只會爬行的蟲子,忽然有一天能像人一樣站起來走路的時候,你第一件事會做什麼?
4、什麼東西能有這種用途
如:什麼東西能照明?什麼東西能游泳?什麼東西能解渴?什麼東西會發聲?
5、接著說話
由成人先說一句話,請孩子接著把話說完,而且說的想法越多越好。
如:一天嘉澍正在屋裡玩,忽然聽到劈啪什麼東西摔碎的聲音……;豆豆和媽媽上大街,看到一個小弟弟站在哪兒大聲地哭……。
6、你變我也變
成人和孩子玩這個游戲時應遵循一物降一物的規律。如:成人說:「我變成水」,孩子就說:「我變成杯子」。成人說:「我變成盒子」,孩子可以說:「我變成火」。
7、添畫
給孩子一種或幾種好的幾何圖形,讓他們根據這些圖形進行想像。添上幾筆或補充一些物品成為一個完整情景的圖畫,如:圓形添上幾筆可以變成蘋果、糖葫蘆、大西瓜等。
幼兒最重視教師的評價。教師的評價要從構思是否新穎、獨特,想像是否奇妙、特別,內容是否有童真雅趣,落筆是否大膽,畫面是否豐滿這方面去評價。
❻ 如何幫助學生發展創造力 教案
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必須具備創造型性格特徵。人格互動是師生互動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性格特徵對學生發展的諸多方面有深刻影響。國外的研究表明,對學生的發展而言,教師最重要的性格特徵是:對學生熱情,有移情能力,有獻身精神,富於變通性、開放性、創造性和想像力;同時,教師的創造動機、自主性、好奇心等特徵與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密切相關。而最受學生歡迎的創造型教師的性格特徵是:幽默感、開放性、接受性、願意分享觀點。這些特徵不是憑空而來的,必須在實踐過程中有意識地加以塑造。
其次,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了解創造性人才的性格與行為特徵,了解學生創造性的表現形式。教師應該知道,對培養創造力而言,學生的哪些行為特徵是應該得到鼓勵和培養的,哪些是應該予以改變或避免的。相關研究指出,流暢性、變通性、原創性、精緻性、開放性、有活力、冒險、好奇心、復雜性、想像力、獨立性等,是所有創造者在不同程度上擁有的重要特徵,其共同特徵之一則是心理的變通性。只有了解這些特徵,教師才可能接受學生矛盾的行為或特徵,積極地看待其復雜性並做出積極的理解,從而以接受的、開放的、變通的態度認可學生的創造性行為——對學生而言新穎的問題解決方法。
再其次,教師要具備創造性教學能力。這對教師有四點要求:其一,要將教育或教學的總體目標轉化為具體的創造性教學目標;其二,預設教學過程,使其成為學生發現、探究、創造的過程。要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的學習與創造性思考的基礎和背景,幫助學生以新的方式運用已有知識;其三,要把自己從知識智慧的提供者轉變為問題搜尋者、問題設置者、傾聽者、觀眾等角色,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始終為學生創造力的發展服務。其四,掌握創造性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