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沒有計算機或電腦 人工智慧發展史 方面的紀錄片,bbc discovery之類,給推薦下謝謝啦
《互聯網時代》
⑵ 第一個電腦視頻是由誰發明的
新華網墨西哥城6月2日電(記者宋心德) 墨西哥電子專家發明了一種可通過電腦和電視機觀察、設計三維圖象的技術。這種稱為「TDVISION」的技術可適用於醫療、軍事、航天、工程設計、建築和娛樂等多種領域。 據此間媒體2日報道,這種三維技術的發明人曼努埃爾·古鐵雷斯介紹說,由一副特殊的眼鏡和同電腦、電視機相連接的接續器組成的「TDVISON」技術裝置,除產生一種真實的 俄羅斯魔法 星跡爭霸 激情競技 海納百川 候車亭媒體 財富之旅誠邀商戶加盟 視覺效果外,還能製作出高度逼真的畫質。 古鐵雷斯舉例說,外科大夫藉助這種設備進行遙控心臟手術時,能清楚地分辨患者的血管和准確診斷膽固醇對靜脈血管造成損傷的確切位置。在X光檢查時,醫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患者的骨骼,骨折的部位和深度,以及重要臟器內部的健康狀況。技術工程人員利用這種技術則可以通過電腦進行各種產品的三維圖象設計。 古鐵雷斯說,他的這項發明已在墨西哥、亞洲、歐洲和美洲的70多個國家申請了專利。這一技術將在一年半內推向市場。據悉,美國宇航局、得克薩斯儀器公司、微軟公司和摩托羅拉等公司都表示要購買這項技術
⑶ 世界上第一台電腦由誰發明
"電腦之父"—巴貝基 計算機(computer)的原來意義是「計算器」,也就是說,人類會發明計算機,最初的目的是幫助處理復雜的數字運算。而這種人工計算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的法國大思想家帕斯卡。帕斯卡的父親擔任稅務局長,當時的幣制不是十進制,在計算上非常麻煩。帕斯卡為了協助父親,利用齒輪原理,發明了第一台可以執行加減運算計算器 。後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加以改良,發明了可以做乘除運算的計算器。之後雖然在計算器的功能上多所改良與精進,但是,真正的電動計算器,卻必須等到公元1944年才製造出來。 而第一部真正可以稱得上計算機的機器,則誕生於1946年的美國,毛琪利與愛克特發明的,名字叫做ENIAC。這部計算機使用真空管來處理訊號,所以體積龐大(占滿一個房間)、耗電量高(使用時全鎮的人都知道,因為家家戶戶的電燈都變暗了!),而且記憶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個字),但是,卻已經是人類科技的一大進展。而我們通常把這種使用真空管的計算機稱為第一代計算機。 第一代的電腦有2間教室大,跟現在我們一般用的個人電腦體積差很多吧。 當時的電腦零件是真空管(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而存檔的東西是一種打孔卡片,若沒有前人的設計概念,也沒有計算機的發明,所以計算機是誰發明的還有點難界定。
⑷ 世界上第一部電腦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部『 電腦 』是由 美國人毛琪雷與愛克特在 1946 年發明。隨著電腦科技之進步,『 電腦 』已由龐然大物演變到現在的微型電腦,也就是我們所稱的個人電腦 ( Personal Computer ) 簡稱 PC。
第O代電腦(1939~1946) :
電腦的試作機為1944年艾肯教授所完成的哈佛大學的 ASCC-MARK-I 。在MARK-I中,使用了3,000個以上的繼電器 (Relay)和多量的齒輪,MARK-I為電氣機械式的電腦。MARK-I 採用的構想與今天的電系統的構想,幾乎相同 。為執行計算,事先排定指令,編製程序手冊,並將它轉換於紙帶上,成為打孔的組合,指示機械,如此使機械能依循程序 手冊,實行計算。這種處理方式稱為,自動逐次控制方式。
第一代電腦(1946~1958)--真空管時期 :
1946年,美國賓州大學的毛琪雷(Dr.John W.Mauchly)與愛克特(J.Presper Echert),製造了第一部以真空管為電子元件的自動電腦, 稱為ENIAC(是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的縮 寫,它的長度為50呎,寬30呎(佔地約42坪),重30噸,共用了18800個 空管,是真空時期,也是第一代電腦的開始。ENIAC處理資料的媒體為打孔卡 片;計算機 讀進卡片的形式。乃遵循人類給予計算機的指令流程去做 的,也就說系採用插線 盤方式的。 但因人類可給予機器的指令種類及數量,是有限制的,因此無法要求其處理高水準的工作。
公元1945年,范諾曼(Dr. John Von Neumann)乃將作為控制方式的程式(Program)全部記憶於計算機的內部。這種將程 式記憶於電腦,以執行計算處理的方式,稱為內藏程式方式 (Stored Program Method)。公元1949年劍橋大學所完成的EDSAC,及1952年由賓州大學所完成的EDVAC等計算機都是採用此種原理。
自1952年 代就進入實用化時 代,在美國 經過試驗研究階段 後,電腦就成為商品出售,因而在民間企 業也開始使用。
第二代電腦(1958~1963)--電晶體時期 :
隨電子科技的快速進步,電子元件由真空管進步電晶體(Transistor) 其大小隻有真空管的二十分一,耗電量及散熱量都少了很多,1954年遂有了以電晶體代替真空管的電製造成功,是第二代電腦的開始。 在記憶單元使用磁心,亦為本時代的特徵之一。
由於全面性的 使用 電晶體,以及電腦內部的迴路理論的發 達等,促進了演算或記憶的高速化和安 定化。在電路單元,使用真空管和使用電晶體,其性能和安定性方面有很大的差異。真空管的壽命比較短暫,與此比較電 晶體,其性能和安定性方面有很大的差異。真空管的壽命比較短暫,與此比較電晶體的壽命幾乎等於半永久的,其信賴 性也比真空管高100倍,從這些事實察知,電腦也迎接了電晶體的黃金時代。在此時代,出現了配合使用目的各種電腦,也就是制出 科學技術計算處理用,事務資料處理用,或能處理兩者的通用電腦。
這時代的特色乃為編寫程式系統(Programming System )的運用。由於編寫程式系統的出現,那麼對於指揮電腦運轉的程式(處理程序手冊,程式)的編寫成為更容易。 編寫程式系統未被運用以前,人類以機器語言編寫程式。機器語言就是電腦所能理解的語言,是一種既繁雜又難於 應付的語言。因此,人們遂以人類容易了解的語言編寫一種程式,將人們所要處理的問題的程式語言轉換為機器語言, 然後再將機器語言轉換為人理的問題的程式語言轉換為機器語言,然後再將機器語言轉換為人類容易了解的語言。這 種編譯轉換語言的工作,交由電腦處理,就是編寫程式系統。 這時期,同時也啟用了一種適用於多種企業的共通業務 的應用程式(Application Program)。
至第二代的後半期,子出現了資料通信系統,這系統在第三代有更佳的發展,同時也被實際利 用於各種不同范疇。 例如火車和飛機訂座位系統,暨人造衛生追蹤系統等均屬採用資料;通信系統的形態者。 利用資料通信系統,作即時的資料處理者,稱為線上即時處理(On-line Real-time System)。
第三代電腦(1964~1971)--積體電路時期:
電晶體的時代維持了十年,1964年4月1日,電腦界的巨無霸-美國IBM 公司向全世界宣布,使積體電路(IC, Integrated Circuit)研製成功IBM 360型電腦,是第三代電腦的開始,電腦的速度又快了幾百倍。
積體電路為,一個大小約1公釐(mm)四方的東西 , 其中排組了電晶體或二極 體(Diode)、電阻等電路,如將其擴大時則如照片的下 方所示者,其衵排組了約20 個電晶體,40個電 阻或電容器(Condenser)等性能的電路。由於採用積體電路,電腦的體型便顯得輕巧玲瓏了。但 是其更大的優點為促進電腦的高性能化,高信賴化,動作的高速化。
下面有兩條不知道哪個是正確的
1.1940年,美國的華德·愛肯製造出第一部新型的電腦,命名為「馬克1號」。這電腦非常龐大,操作時還會發出巨大的聲音,而且每秒鍾僅能處理兩個附加問題,但它畢竟是最早的電腦。
2.一般來說,世界上第一部電腦,是1945年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兩位教授-莫奇利和埃克特設計和研製出來的,其英文名字ENIAC(埃尼阿克),其實就是電子識字計算機。不過,在這之前,人們研究電腦已經很廠一段時間了.
⑸ 第一部電腦是誰生產發明的
一般來說電腦之父公認為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數學家,馮.若譯曼
⑹ 世界上第一台電腦是誰發明的
在美國的賓西法尼亞大學裡面誕生的! 不是一個人的勞動成果,其中數學家馮·諾依曼的設計思想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所以馮·諾依曼被稱為現代計算機之父。
⑺ 世界第一台電腦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的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是誰發明的?中國的教科書、絕大多數學術著作和科學普及著作所說的電子計算機發明人都不是真正的發明人。真正的發明人是美國人約翰·阿塔那索夫(Atanasoff)教授。
大多數書上說,美國籍匈牙利裔科學家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
,
1903-1957)是電子計算機的發明人,他歷來被譽為「電子計算機之父」。但是,馮·諾依曼本人卻不認為自己是「電子計算機之父」。美國物理學家、曾在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擔任過馮·諾依曼助手的弗蘭克爾在一封信中這樣寫道:「許多人都推舉馮·諾依曼為『計算機之父』,然而我確信他本人從來不會促成這個錯誤。或許,他可以被恰當地稱為助產士。但是他曾向我,並且我肯定他也曾向別人堅決強調:如果不考慮巴貝奇、阿達和其他人早先提出的有關概念,計算機的基本概念屬於圖靈。按照我的看法,馮·諾依曼的基本作用是使世界認識了由圖林引入的基本概念。」正是馮·諾依曼本人,親手把「計算機之父」的桂冠轉戴在英國科學家阿蘭·圖靈(Alan
M.
Turing
,1912-1954)頭上。但是,真正的「計算機之父」既不是馮·諾依曼,也不是阿蘭·圖靈。
在1973年以前,大多數美國計算機界人士認為,電子計算機發明人是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氣工程學院的莫奇利(J.
Mauchiy)和埃科特(P.Eckert),因為他們是第一台具有很大實用價值的電子計算機ENIAC(埃尼阿克)的研製者。
現在國際計算機界公認的事實是: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真正的發明人是美國的約翰·文森特·阿塔那索夫(John
V.
Atanasoff
,1903-1995)。他在國際計算機界被稱為「電子計算機之父」。遺憾的是,中國計算機界的絕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這個事實。
關於電子計算機的真正發明人是誰,美國的有關人阿塔那索夫、莫奇利和埃科特曾經打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官司,法院開庭審訊135次。最後由美國的一個地方法院作出判決。1973年10月19日,法院當眾宣布判決書:「莫奇利和埃科特沒有發明第一台計算機,只是利用了阿塔那索夫發明中的構思。」理由是阿塔那索夫早在1941年,就把他對電子計算機的思想告訴過ENIAC的發明人莫奇利。
阿塔那索夫(J.
Atanasoft)是愛阿華大學物理學教授。阿塔那索夫是在他的研究生克利福特·貝瑞(Clifford
E.
Berry
,1818-1963)的幫助下發明電子計算機的。
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試驗樣機於1939年10月開始運轉。這台計算機幫助愛阿華大學的教授和研究生們解算了若干復雜的數學方程。阿塔那索夫把這台機器命名為ABC(Atanasoff-
Berry-Computer),其中,A、B分別取倆人姓氏的第一個字母,C即「計算機」的首字母。
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以後,阿塔那索夫和貝瑞卻沒有獲得發明者的花環
⑻ 第一台電腦是誰發明的
第一台計算機的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方為了解決計算大量軍用數據的難題,成立了由賓夕法尼亞大學莫奇利和埃克特領導的研究小組,開始研製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 經過三年緊張的工作,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終於在1946年2 月14日問世了。它由17468個電子管、6萬個電阻器、1萬個電容器和6千個開關組成,重達30噸,佔地160平方米,耗電174千 瓦,耗資45萬美元。這台計算機每秒只能運行5千次加法運算,僅相當於一個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即"埃尼阿克")。
⑼ 電腦之父是誰急急急
●誰是真正的計算機之父?有關這個問題的爭議,在美國曾持續了近30年;而由此構成的訴訟,也成為美國歷史上耗時最久的知識產權官司。
●令人遺憾的是,直到今天,這樁歷史公案依然鮮為國人所知。國內絕大多數計算機方面的教科書、科普讀物和主流媒體,甚至像《大國崛起》這樣的歷史文獻巨片,還都認為毛克利和艾克特的ENIAC是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
●事實上,真正的計算機發明人,應該是依阿華州立大學的阿坦那索夫(Atanasoff)。前不久,阿坦那索夫之子小阿坦那索夫來到中國,為人們還原歷史真相。
電子計算機已經進入當今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信息時代人們工作和生活須臾不離的工具。計算機的發明可說是上個世紀最重大的科技貢獻。而關於誰是現代計算機發明人的問題,在美國爭論了近30年。1973年以前,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世界上的第一台計算機誕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那是在1946年由毛克利和艾克特造出來的叫做ENIAC(埃尼阿克)的一台機器。但是爭議從來不斷,毛克利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同事們議論紛紛,認為毛克利有剽竊之嫌。
美國法院對於計算機發明權的歸屬展開了多年法庭調查,在1973年作出最終宣判: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是由依阿華州立大學的約翰·文森特·阿坦那索夫於1939年發明的ABC,而不是由毛克利等製造的ENIAC。當時美國的新聞媒體為此驚呼:阿坦那索夫是「被遺忘了的計算機之父」。
1 阿坦那索夫和毛克利:「李逵」和「李鬼」
依阿華州立大學物理系副教授阿坦那索夫自1935年開始探索運用數字電子技術進行計算工作的可能性,他最初是希望設計一種新的工具和方法,來幫助他的學生們處理那些繁雜的計算問題。當時,美國大學里普遍使用手搖機械式計算機,但那難以承擔復雜的計算工作,例如求解線性偏微分方程組。
兩年苦苦鑽研,毫無突破性進展,他始終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1937年一個冬季的夜晚,阿坦那索夫在一家路邊小酒館里突發靈感。他把當時那些想法匆匆地劃在隨手抓到的餐巾紙上,勾畫出了他的計算機器輪廓,包含四個要素:
1.採用電能與電子元件,在當時就是電子真空管;
2.採用二進位制,而非通常的十進位制;
3.採用電容器作為存儲器,可再生而且避免錯誤;
4.進行直接的邏輯運算,而非通常的數字算術。
這可是劃時代的一刻:計算機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將要跨越機械歷史,而邁向電子與數字的新時代。電子計算機的基本原理和結構,都呈現在阿坦那索夫的筆下。
在以後的幾個星期之內,他設計電路,畫出藍圖,寫成科研項目計劃書。經他所在的物理系批准後,呈報給依阿華州立大學學術委員會,申請並獲得了少得可憐的650美元科研經費。
阿坦那索夫還找到了理想的合作者克利福德·貝里,一位聰明並且懂得機械、又有動手能力的物理系研究生。兩個人終於在1939年研究製造出來了一台完整的樣機,人們把這台樣機稱為ABC(Atanasoff-Berry Computer)。
ABC是電子與電器的結合,裝有300個電子真空管執行數字計算與邏輯運算,使用電容器來進行數值存儲,數據輸入採用打孔讀卡方法,還採用了二進位制。它是一台真正現代意義上的電子計算機,電子的而非機械的,盡管它粗糙簡陋,甚至顯得寒酸。
阿坦那索夫給依阿華州立大學的專利律師寫過若干封信,並提供了申請專利所需要的文件。二次大戰時期,他應征去海軍服務,大學校方並沒把ABC的發明當一回事,非但沒有幫助阿坦那索夫完成專利申請,還命系裡的研究生拆掉了ABC,因為在戰爭時期,計算機ABC上的那300個真空電子管是緊缺用品。當年被派去拆取電子管元件的研究生名叫斯圖爾德,他後來成為依阿華州立大學計算機系的教授與首任系主任,現仍健在,是ABC的一位重要見證人。
然而到了1943年,美國國防部批准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毛克利和艾克特的一項研究計劃:設計製造一台可以解決天氣預報問題的機器。軍方慷慨解囊,撥款40萬美元,這與阿坦那索夫當年所獲得的科研經費真是天壤之別。1946年,毛克利和艾克特的機器問世,名叫ENIAC(埃尼阿克),一台在功能上比ABC棒得多的計算機。
阿坦那索夫後來從媒體報道中知道了ENIAC,還認出來製造者毛克利,就是那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教授、1941年夏天跑來參觀ABC、在他家住了5天並向他與貝里討教的人。阿坦那索夫看出,ENIAC的基本設計原理是抄襲他的概念,裡面所有加法電路都是ABC的直接拷貝或演變。
毛克利卻不承認他曾經向阿坦那索夫請教過ABC設計原理一事,甚至對於在1941年曾去阿木斯市造訪阿坦那索夫那件事也諱莫如深。毛克利與艾克特為他們「發明」的ENIAC申辦了發明專利。他們把專利權賣給了一家名叫蘭德的製造計算機公司,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真正的發明家阿坦那索夫已經無法恢復自己的發明權:他的發明沒有專利保護,他也沒有經濟能力和毛克利及其背後的蘭德公司打官司。看來,阿坦那索夫只能「啞巴吃黃連」了。
2 霍尼威爾和蘭德公司對簿公堂:歪打正著
阿坦那索夫已然心灰意冷,不再奢望從毛克利手裡奪回計算機的發明權了。然而,天無絕人之路,美國兩家計算機製造商——霍尼威爾公司和蘭德公司,因商業訴訟對簿公堂,因而找到阿坦那索夫出庭作證。訴訟的初衷並非為了主持正義,而是由於背後巨大經濟利益的驅使。但是這場官司卻在客觀上幫了阿坦那索夫,為他恢復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發明權提供了機會。
事情發生在1966年。霍尼威爾公司與蘭德公司爭執的核心涉及到關於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專利權問題。
蘭德公司聲稱自己擁有計算機發明專利權,那是該公司向「發明人」毛克利和艾克特二人購買來的,它被稱為「埃尼阿克專利」。蘭德公司准備起訴霍尼威爾公司,告它侵權:霍尼威爾公司製造生產計算機,但卻拒付蘭德公司專利費。
霍尼威爾公司的目的極其簡單明確,就是要否定蘭德公司擁有「埃尼阿克專利」。若能成功,公司將不再付給蘭德公司巨額的專利費。因此公司決定,無論花費多少訴訟費用,都在所不惜,決心一搏。
利益沖突,針鋒相對,沒有調和的餘地。雙方爭當原告,要在法庭一決勝負。
可是,如何才能打贏官司?早在1962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就曾經興起法律訴訟,挑戰過蘭德公司擁有「埃尼阿克專利」的合法性。但美國地區法官道森,以貝爾電話實驗室的控告缺乏充足證據為由,判決貝爾敗訴,而蘭德公司繼續擁有「埃尼阿克專利」。
因此,對於即將開打的官司,蘭德公司以為勝券在握。
霍尼威爾公司明白這將是一場艱巨的官司,打贏官司意味著推翻法官道森原先的判決,別的先不說,能否找到一個地方法院受理這個案子都是問題。其次在打官司的策略上也要斟酌:絕對不能重蹈貝爾的覆轍。與其質疑蘭德公司擁有「埃尼阿克專利」的合法性,不如釜底抽薪,證明毛克利和艾克特根本就不是計算機的真正發明人,因而他們擁有的專利其實是非法的。
霍尼威爾公司懷疑到毛克利和艾克特有假,並非憑空捏造。他們不但聽說在賓夕法尼亞大學里有指責毛克利是個冒牌發明家的傳聞,還搜集到1941《德孟內斯論壇報》的一篇關於阿坦那索夫發明了ABC的新聞報道和一幅貝利操作ABC的照片。霍尼威爾公司對於推翻「埃尼阿克專利」信心十足。
霍尼威爾公司與蘭德公司幾乎同時進入法律程序,互相控告對方,他們在進行一場「法院賽跑」,爭當案子的原告。事情鬧到了美國首都華盛頓,聯邦大法官斯里卡對本案作出司法裁決:本案的司法審判權放在明尼蘇達州;並且還裁定霍尼威爾公司為本案原告;指派拉森法官審理此案。拉森法官當年58歲,年富力強,具有豐富經驗和接受這件復雜而耗時的案子的體魄與精力。
霍尼威爾公司在法律程序的馬拉松賽跑中暫時領先,完成法律立案程序竟用了一年時間。
另一方面,霍尼威爾公司必須找到阿坦那索夫和貝里,他們將是本案最關鍵的證人。貝里在二戰期間也離開了依阿華州立大學,全家去了加利福尼亞州。不幸的是,貝里在1963年獨自一人去紐約工作,不知何故撇下妻子和一雙兒女,自殺了。
阿坦那索夫明白此事對他的意義,這是可以恢復他的計算機發明權的惟一的機會。他終於有機會揭穿毛克利說「沒有從ABC的設計中學到任何東西」的謊言,而且打官司不需要他出錢。阿坦那索夫立即表示願意出庭作證。
當然,還必須找到毛克利,他也要作為證人出庭。毛克利明白這場官司對他凶多吉少,但他別無選擇,必須硬著頭皮出庭,頑抗到底。
沉重的車輪一旦轉動起來,就很難停下來。即將開始的是一場阿坦那索夫「打不起」,毛克利「輸不起」的官司。多少美國人都在關註:好戲就要上演了。
3 阿坦那索夫與律師配合:相得益彰
1968年,將要出庭作證的阿坦那索夫開始准備他的證詞與證據。他和貝里一起在依阿華州立大學設計製造的計算機樣機ABC,25年前被校方拆掉了,現在他要按照當時的設計藍圖把ABC復原。阿坦那索夫十分興奮,對原來的設計觀念,想法和計劃仍然記憶猶新。他要運用這台復原的ABC向法庭陳述他的發明是什麼。他還要向法庭剖析,毛克利和艾克特製造的ENIAC的基本原理與ABC毫無二致。
1971年6月1日,拉森法官開庭,傳訊到庭的第一位證人就是阿坦那索夫。阿坦那索夫有備而來,連續三天出庭作證。他首先向法庭敘述了1937年冬季,他產生靈感的那個夜晚,那個依利諾伊州路邊的小酒館。他接著敘述如何設計電路、實現了他預見的概念,ABC成功運轉等等。
阿坦那索夫還向法庭作證道:1939年3月,他把ABC的工作原理寫成論文,經他所在的物理系批准後,呈報給依阿華州立大學學術委員會,申請並獲得科研經費650美元。
法庭在以後的兩天中,傳訊了原告方面的其他證人,他們出庭作證支持了阿坦那索夫的法庭陳述;法庭還調閱了相關文件,所有文字證據也與阿坦那索夫的證詞吻合。
開庭的頭三天,阿坦那索夫努力使法庭確信:他早在1939年,就已經建立現代電子計算機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並在此基礎上研製成功了一台樣機ABC。
6月21日,法庭調查進入第二個階段,調查毛克利是否剽竊了阿坦那索夫的發明。法庭開始調查阿坦那索夫與毛克利是否於1941年6月會面,以及會面的經過。阿坦那索夫在法庭作證說:
「我清清楚楚地記得,那是個星期一。一早我就把毛克利接走,去看我們那個機器。貝里已經等在那裡。毛克利與貝里見面之後,立即開始討論機器的細節。我真後悔,那天早晨,我給了毛克利一本設計書的副本,就像面前的這個副本一樣。」
阿坦那索夫一邊說著,一邊拿起它向法官展示。設計書是在1940年完成,共35頁,有一個綠色的封面,它仔細描述了ABC的構造和概念,阿坦那索夫與貝裏手繪草圖。
緊接著阿坦那索夫清晰而准確的陳述,干練的原告律師立即向法庭呈交了一個列印的手冊,名叫:「電子計算設備筆記」,那是毛克利在1941年8月寫的,僅在他剛剛參觀過ABC的幾個星期之後。同時原告律師向法庭確認:阿坦那索夫的「綠皮書」寫於1940年8月14日;ABC的工作原理要點包括:二進制、求解線性方程組、ABC的時間控制與同步、點容器存儲和數字讀取、自動化電路操作以及邏輯電路。
作證之後,阿坦那索夫離開明尼蘇達州,回到馬里蘭州,在那兒他有一個農場。阿坦那索夫對霍尼威爾公司的律師們的表現和法庭取證都很滿意:這些計算機的「門外漢」居然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就弄懂了計算機的原理和術語,他們還用法律語言確立了他本人以及ABC在計算機發展史中的地位。律師們的所作所為,是任何職業的計算機史學家都難以再超越的。法庭調查的完備充分,律師們嚴謹的舉證,法官對庭審程序的嚴格控制和對事實的准確判定,令阿坦那索夫出乎意料,大為感嘆。
4 毛克利出庭:被逼到牆角還能跳舞
輪到毛克利出庭了。
在開庭前,按照美國法律程序,雙方律師應分別向對方證人取證,律師也不能僅聽一面之詞。在這個環節中,毛克利向原告律師提供的證詞有些含混不清,與阿坦那索夫及其他證人的證詞不一致,也與法庭掌握的證據不符合。例如,他雖然承認了訪問過依阿華州的阿木斯,並且參觀了ABC,但矢口否認曾經看到ABC的內部細節,也從未見過阿坦那索夫35頁的「綠皮書」。法庭認為他的證詞難以成立,不可採信,於是決定當堂審問。
律師們個個伶牙俐齒,咄咄逼人,又善於聲東擊西,發現與揭破虛假證詞。毛克利就讓原告律師著實「修理」了三天。他前後說法不一,破綻百出,大出其丑。
毛克利原來說:在昏暗的光線下,僅看到蒙著罩子的阿坦那索夫的機器。但他卻無意中從一張律師給他看的拍攝於1942年5月的照片中,認出了ABC。後來只好改口,承認看過ABC的工作情況。
毛克利原來說:不記得貝里這個人。可事實是,給他演示ABC工作情況的人就是貝里,有三個人可以作證。
盡管如此,毛克利仍然堅持說,在參觀過ABC之後,他並沒有學到什麼關於電子數字計算機的東西。他還用輕蔑的語氣分辯說:阿坦那索夫的機器只能用於求解線性方程組,僅有特殊用途。而他感興趣的乃是研製具有廣泛用途的機器。
在法庭上,在被問到他寫的那個「筆記」時,毛克利向法庭陳述,那是他思考關於電子數字計算機的備忘錄,想法並非產生於他與阿坦那索夫的交流。
所有在場的人,包括法官,甚至被告的律師們,人人都能清楚地判斷毛克利在撒謊狡辯,他是個「已經被逼到牆角里還能跳舞」的傢伙。
三天庭訊之後,霍尼威爾公司的律師當堂發言,遞交物證,歸納事實,最後用近乎挖苦的語氣「勸告」毛克利承認:
1.從1941年6月13日到18日,他到阿坦那索夫位於阿木斯的家中作客。
2.在作客期間,他與阿坦那索夫和貝里花了大量時間討論ABC和計算機理論。
3.在阿坦那索夫和貝里的陪同下,他曾在三、四天內多次去大學的物理大樓參觀ABC。
4.他觀察了ABC的運行,還曾經與貝里一起裝卸某些部件。
5.他整冊閱讀了那35頁的關於ABC構造與操作的說明書。
6.阿坦那索夫和貝里樂意回答他的任何問題,阿坦那索夫拒絕了他把該說明書副本帶回賓夕法尼亞的請求。
7.訪問依阿華州之後不久,他寫信給阿坦那索夫和他的氣象學家朋友克勒頓,表示他對ABC的熱情,以及他正在賓州大學趕修一門電子學課程。
8.1942年8月15日,他寫下一份關於模擬計算器與脈沖裝置區別的綜合備忘錄,其內容與阿坦那索夫35頁的關於ABC構造與操作說明書的內容幾乎完全一樣。
9.1941年9月30日,他寫信給阿坦那索夫,建議合作發展阿坦那索夫的計算機,詢問阿坦那索夫是否反對他運用阿坦那索夫的概念製造計算機。
毛克利實在招架不住了,他抬不起頭來,不敢面對法庭上人們那蔑視的目光。在他離開證人席位前,說了一些不著邊際的話,既沒有直接承認霍尼威爾公司的律師羅列的事實要點,也未加以否認,他在精神上完全垮掉了。
5 法庭終審判決:自有公論
1973年10月19日,法庭終審。從1971年6月1日起,開庭審訊135次,庭審中一共傳訊了77個證人,開庭前雙方律師取證階段共採集了80份書面證詞。這場美國歷史上歷時最久的知識產權官司,隨著拉森法官的宣判而最終落下帷幕。如果從1967年霍尼威爾公司和蘭德公司的「法院賽跑」起始,到案子終結,實際上超過了6年。
在拉森法官宣判的那一天,法庭沒有像審判其它多數案子那樣,出現法庭激烈爭辯或者慷慨陳詞。沒有,什麼都沒有。有的僅僅是整理文件,核對物證,因為面對再清楚不過的事實,連被告蘭德公司也無話可說,毫無爭辯餘地。
首先,拉森法官宣布法庭調查結果:事實清楚,毫無疑問「毛克利關於ENIAC的基本構思是來自於阿坦那索夫,所宣稱的在ENIAC上的發明也是源於阿坦那索夫。」拉森法官進一步強調:「毛克利和艾克特沒有發明第一台自動電子數字計算機,他們做的只是阿坦那索夫發明中的概念與設計原理的演變。」
基於法庭調查結果,拉森法官宣判:
「在1939年至1942年之間,阿坦那索夫和貝里,在依阿華州立大學製造了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
但毛克利和艾克特實際上已經擁有了25年的計算機發明專利權,他們獲得了巨額的不義之財,但他們無法再逃脫道義的懲罰。拉森法官任憑霍尼威爾公司的律師們向毛克利拋出一個又一個尖酸刻薄的問題,令毛克利在法庭上丟盡了臉,他的謊言一個又一個被揭穿,著著實實地被釘在了恥辱柱上。
這場頗具戲劇性的官司的起因和結局,令人匪夷所思,美國人只好說:上帝是最公平的!
阿坦那索夫對這個判決滿意極了。盡管他沒有、也不可能因為他那影響了全人類的重大發明而獲得任何經濟利益了,但他獲得了許多的榮譽,其中主要的有:
1983年,拉森法官宣判十年後,一部記述阿坦那索夫和他的ABC的紀錄片公映。
1990年,美國總統布希在白宮為他頒發國家技術獎,一個工程類別的最高獎勵。
他一生榮獲了5個榮譽博士學位。
1995年,阿坦那索夫去世。為了永遠地紀念他,依阿華州阿木斯市通往機場的一條大街被命名為阿坦那索夫大道
⑽ 世界上第一台電腦是誰發明的
第一部真正可以稱得上計算機的機器,則誕生於1946年的美國,毛琪利與愛克特發明的,名字回叫做ENIAC。這部計算答機使用真空管來處理訊號,所以體積龐大(占滿一個房間)、耗電量高(使用時全鎮的人都知道,因為家家戶戶的電燈都變暗了!),而且記憶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個字),但是,卻已經是人類科技的一大進展。而我們通常把這種使用真空管的計算機稱為第一代計算機。
第一代的電腦有2間教室大,跟現在我們一般用的個人電腦體積差很多吧。
當時的電腦零件是真空管(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而存檔的東西是一種打孔卡片,若沒有前人的設計概念,也沒有計算機的發明,所以計算機是誰發明的還有點難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