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第一輛法拉利的誕生是什麼時候啊
公司歷史的早期階段不可避免地與創始人恩佐法拉利聯系在一起,他在1988年去世之前始終保持著對公司的強大影響力。之後,盧卡迪蒙特澤莫羅1991年底加盟法拉利公司,他以恩佐法拉利提倡的創新和勇氣原則作為出發點,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將法拉利的成功帶到了從未夢想過的似不可及的空前高度。 恩佐法拉利於1898年2月18日出生在義大利摩德納,逝世於1988年8月14日,享年90歲。他曾經是FIAT的一名賽車手,他在FIAT的鼓勵下於1929年在摩德納的viale Trento成立了Scuderia Ferrari公司,幫助他的合作夥伴參加賽車活動。該公司使用阿爾法羅密歐賽車參加比賽,直到1938年,恩佐法拉利加入阿爾法羅密歐公司,成為阿爾法Corse部門的賽車經理。1939年9月,恩佐法拉利離開了阿爾法羅密歐公司,在Scuderia Ferrari公司原址上成立了Auto Avio Costruzioni Ferrari公司。新公司向羅馬國家航空公司、Piaggio和Riv等公司提供服務,主要業務是製造機床,特別是液壓動力磨床。 自從離開阿爾法公司之後,盡管同意遵守在四年以內不以自己的名義製造汽車的不競爭條款,但是法拉利很快就開始研製一款8缸1500 cc賽車的兩個樣本,這就是為人所知的815敞篷賽車,它參加了1940年的Mille Miglia比賽。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所有賽車活動都陷入了停頓,法拉利的工廠於1943年從摩德納遷至馬拉內羅,盡管廠房在1944年11月和1945年2月遭到轟炸,但是液壓動力磨床的製造沒有中斷。 戰爭一結束,他們就開始設計和製造第一輛法拉利賽車125 Sport,這是一款1500cc 12缸發動機賽車,賽車手Franco Cortese於1947年5月11日駕駛它參加了在皮亞琴察賽道進行的比賽,並在兩周後贏得了羅馬大獎賽的勝利。從那時起,法拉利賽車在全世界的賽道和公路比賽中先後贏得了5000多次勝利,創造了法拉利今天的傳奇。 為了應對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恩佐法拉利於1969年將他50%的股份出售給了菲亞特集團,1988年,菲亞特集團所持股份達到了90%。盡管如此,由於其高度專業化的生產,法拉利始終保持著完全獨立的經營。 1977年,著名的汽車車身設計和製造專家Carrozzeria Scaglietti加盟法拉利公司,他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為法拉利GT跑車設計底盤和車身。 1997年,菲亞特將瑪莎拉蒂公司50%的股份給予了法拉利,這是一個根植於摩德納的傳奇汽車品牌,於1993年為菲亞特獲得。1999年,法拉利完全接收了瑪莎拉蒂公司。 瑪莎拉蒂公司是一家歷史悠久的跑車製造商,長期以來就是優秀和高貴的象徵,是義大利賽車史上毫無爭議的明星,同時也是法拉利在賽道上最早的對手。它在法拉利的管理下踏上了復興之路,其車型系列和工廠設施都經歷了全面更新。隨著更新過程的結束,瑪莎拉蒂於2005年4月重新回到菲亞特集團的直接管理之下。 截止至2006年底,法拉利獲得的錦標賽冠軍包括:14次一級方程式車手總冠軍、14次一級方程式車隊總冠軍、14次製造商世界冠軍、9次勒芒24小時耐力賽冠軍、8次Mille Miglia比賽冠軍、7次Targa Florio比賽冠軍以及不下192次一級方程式大獎賽分站賽冠軍。 法拉利富有傳奇色彩的躍馬標志有著英雄的起源。獲得高度榮譽的一戰義大利飛行員Francesco Baracca首先採用該標志作為個人徽章,將它噴塗在飛機機身上。 戰爭結束後,Baracca的父母將這一躍馬標志託付給恩佐法拉利,法拉利將它放置在黃色(摩德納的顏色)盾牌背景上,作為車隊的象徵。 具有傳奇色彩的「法拉利紅」起初僅是國際汽車聯合會在上世紀初期分配給義大利賽車的顏色,作為這些賽車參加大獎賽的專用顏色。
❷ 法拉利誰發明的
法拉利
法拉利是一家義大利汽車生產商,主要製造一級方程式賽車、賽車及高性能跑車,1929年由安素·法拉利創辦。早期的法拉利贊助賽車手及生產賽車,1946年獨立生產汽車,其後變成今日的規模,現在由快意汽車集團擁有,總部設於義大利摩德納(Modena)附近Maranello。
菲亞特公司擁有該公司50%股權,但該公司卻能獨立於菲亞特公司運營。法拉利汽車大部分採用手工製造,因而產量很低。年產量只有4千輛左右,公司總部在義大利的摩德納。
法拉利汽車公司的創始人恩佐•法拉利說,他最中意的賽車是他還沒有造出來的賽車,他最大的成功是他還沒有達到的成功。這位被譽為「賽車之父」的義大利人,嗜車如命的血液從小就在他的身上沸騰。當他13歲時,終於說服了父親,開始了自己單獨駕車的歷史。賽車場上發動機的轟鳴聲,比賽的驚險和刺激,使他越戰越勇。他當時駕駛著阿爾法•羅密歐馳騁賽場,屢獲勝利,被隊友們譽為賽車隊的「騎士」。他由參加賽車到組建賽車俱樂部,最後終於創建了自己的汽車公司。現在的法拉利被譽為「紅色閃電」。
【法拉利歷史】
公司歷史的早期階段不可避免地與創始人恩佐•法拉利聯系在一起,他在1988年去世之前始終保持著對公司的強大影響力。之後,盧卡•迪•蒙特澤莫羅1991年底加盟法拉利公司,他以恩佐•法拉利提倡的創新和勇氣原則作為出發點,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將法拉利的成功帶到了從未夢想過的似不可及的空前高度。
恩佐•法拉利於1898年2月18日出生在義大利摩德納,逝世於1988年8月14日,享年90歲。他曾經是FIAT的一名賽車手,他在FIAT的鼓勵下於1929年在摩德納的viale Trento成立了Scuderia Ferrari公司,幫助他的合作夥伴參加賽車活動。該公司使用阿爾法•羅密歐賽車參加比賽,直到1938年,恩佐•法拉利加入阿爾法•羅密歐公司,成為阿爾法Corse部門的賽車經理。1939年9月,恩佐•法拉利離開了阿爾法•羅密歐公司,在Scuderia Ferrari公司原址上成立了Auto Avio Costruzioni Ferrari公司。新公司向羅馬國家航空公司、Piaggio和Riv等公司提供服務,主要業務是製造機床,特別是液壓動力磨床。
自從離開阿爾法公司之後,盡管同意遵守在四年以內不以自己的名義製造汽車的不競爭條款,但是法拉利很快就開始研製一款8缸1500 cc賽車的兩個樣本,這就是為人所知的815敞篷賽車,它參加了1940年的Mille Miglia比賽。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所有賽車活動都陷入了停頓,法拉利的工廠於1943年從摩德納遷至馬拉內羅,盡管廠房在1944年11月和1945年2月遭到轟炸,但是液壓動力磨床的製造沒有中斷。
戰爭一結束,他們就開始設計和製造第一輛法拉利賽車125 Sport,這是一款1500cc 12缸發動機賽車,賽車手Franco Cortese於1947年5月11日駕駛它參加了在皮亞琴察賽道進行的比賽,並在兩周後贏得了羅馬大獎賽的勝利。從那時起,法拉利賽車在全世界的賽道和公路比賽中先後贏得了5000多次勝利,創造了法拉利今天的傳奇。
為了應對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恩佐•法拉利於1969年將他50%的股份出售給了菲亞特集團,1988年,菲亞特集團所持股份達到了90%。盡管如此,由於其高度專業化的生產,法拉利始終保持著完全獨立的經營。
1977年,著名的汽車車身設計和製造專家Carrozzeria Scaglietti加盟法拉利公司,他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為法拉利GT跑車設計底盤和車身。
1997年,菲亞特將瑪莎拉蒂公司50%的股份給予了法拉利,這是一個根植於摩德納的傳奇汽車品牌,於1993年為菲亞特獲得。1999年,法拉利完全接收了瑪莎拉蒂公司。
瑪莎拉蒂公司是一家歷史悠久的跑車製造商,長期以來就是優秀和高貴的象徵,是義大利賽車史上毫無爭議的明星,同時也是法拉利在賽道上最早的對手。它在法拉利的管理下踏上了復興之路,其車型系列和工廠設施都經歷了全面更新。隨著更新過程的結束,瑪莎拉蒂於2005年4月重新回到菲亞特集團的直接管理之下。
截止至2006年底,法拉利獲得的錦標賽冠軍包括:14次一級方程式車手總冠軍、14次一級方程式車隊總冠軍、14次製造商世界冠軍、9次勒芒24小時耐力賽冠軍、8次Mille Miglia比賽冠軍、7次Targa Florio比賽冠軍以及不下192次一級方程式大獎賽分站賽冠軍。
法拉利富有傳奇色彩的躍馬標志有著英雄的起源。獲得高度榮譽的一戰義大利飛行員Francesco Baracca首先採用該標志作為個人徽章,將它噴塗在飛機機身上。
戰爭結束後,Baracca的父母將這一躍馬標志託付給恩佐•法拉利,法拉利將它放置在黃色(摩德納的顏色)盾牌背景上,作為車隊的象徵。
具有傳奇色彩的「法拉利紅」起初僅是國際汽車聯合會在上世紀初期分配給義大利賽車的顏色,作為這些賽車參加大獎賽的專用顏色。
【車標故事】
法拉利車的標志是一匹躍起的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有一位表現非常出色的飛行員;他的飛機上就有這樣一匹會給他帶來好運氣的躍馬。在法拉利最初的賽車比賽獲勝後。該飛行員的父母親---一對伯爵夫婦建議:法拉利也應在車上印上這匹帶來好運氣的躍馬。後來這位飛行員戰死了,馬就變成了黑顏色;而標志底色為公司所在地摩德納的金絲雀的顏色。
【基本信息】
一.法拉利248F1技術參數:
賽車型號法拉利248F1引擎代號056
車身總長4545毫米氣缸數量8
車身總寬1796毫米氣缸夾角90度
車身總高959毫米氣閥數量32
車身軸距3050毫米引擎排量2398毫升
前輪輪距1470毫米氣缸直徑98毫米
後輪輪距1405毫米引擎質量大於95KG
底盤結構碳纖維蜂窩狀復合底盤閥門驅動氣動
變速箱7擋順序式變速箱(含倒擋)噴射系統MagnetiMarelli數字電子噴射
整備質量600KG(含水、潤滑油和車手)點火系統MagnetiMarelli靜態電子點火
制動系統碳纖維剎車碟燃油殼牌V-powerULG59
車輪直徑前後13英寸潤滑油殼牌SL-0932
二.法拉利F1車隊2006賽季高級陣容:
車隊主席兼CEO蒙特澤摩羅(LucadiMontezemolo)車隊常務主管&領隊讓-托德(JeanTodt)
引擎主管馬蒂涅利(PaoloMartinelli)技術主管羅斯-布朗(RossBrawn)
總設計師科斯塔(aldocosta)車隊經理多米尼卡(StefanoDomenicali)
設計與發展主管西蒙(gillessimon)比賽工程主管巴蒂斯里(LucaBaldisserri)
引擎測試經理卡維(noelcavey)比賽測試技術經理斯蒂普尼(nigelstepney)
比賽引擎工程師比諾特(MattiaBinotto)車隊測試經理馬左拉(LuigiMazzola)
三.法拉利F2007技術參數 :
車型代號 F2007 車身總長 4545毫米
車身總寬 1796毫米 車身總高 959毫米
軸距 3135毫米 輪轂尺寸 13英寸
後輪輪距 1405毫米 前輪輪距 1470毫米
車身總重 600公斤(含水、潤滑油和車手) 底盤結構 碳纖維蜂窩狀符合結構
引擎代號 056 氣缸數量 8
氣缸夾角 90度 氣閥數量 32
閥門驅動 氣動 引擎排量 2398毫升
活塞直徑 98毫米 引擎質量 95公斤
燃油 殼牌V-PowerULG62 潤滑油 殼牌SL-0977
變速箱布置方式 縱置變速箱(帶防滑差速鎖) 變速箱結構 7擋連續式半自動變速箱(1倒擋)
制動系統 碳纖維通風剎車碟 懸掛系統 前後雙叉臂(主動推桿、旋轉減震器)
四.法拉利車隊2007年高級陣容一覽
職位名稱(中文) 職位名稱(英文) 人員(中文) 人員(英文)
首席執行官 CEO 讓-托德 Jean Todt
總經理 General Manager 菲利薩 Amedeo Felisa
技術總監 Technical Director 阿爾芒多 Mario Almondo
設計和發展主管 Design nd Development 科斯塔 Aldo Costa
主設計師 chief designer 通巴西斯 Nicholas Tombazis
引擎總監 Engine Director 西蒙 Gilles Simon
運動總監 Sporting Director 多蒙尼卡利 Stefano Domenicali
技術顧問 Technical consultant 拜恩 Rory Byrne
【輝煌戰績】
車隊冠軍次數:15次,分別是1961,1964,1975,1976,1977,1979,1982,1983,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7
車手冠軍次數:15次,分別是:2007年:Kimi Raikkonen;2000年--2004年:邁克爾-舒馬赫(德國);1979年:約迪-舒克特(南非);1977年:尼吉-勞達(奧地利);1975年:尼吉-勞達(奧地利);1964年:約翰-蘇蒂斯(英國);1961年:菲爾-希爾(美國);1958年:麥克-豪索恩(英國);1956年:胡安-曼努爾-范吉奧(阿根廷);1952年、1953年:阿爾博特-阿斯卡里(義大利)
車隊首次分站賽奪冠:1951年英國大獎賽(銀石賽道)、岡薩雷斯(阿根廷)
車隊最成功的車手:邁克爾-舒馬赫(83次分站賽奪冠)、尼吉-勞達(15次分站賽奪冠)、阿斯卡里(13次分站賽奪冠)、吉萊斯-維綸紐夫與傑克-埃克斯、吉米·萊科寧(現役)(均6次分站賽奪冠)
從1950年F1大獎賽創辦時起就開始參賽的法拉利車隊,無疑是F1車壇的一塊活化石,在半個多世紀時間里,法拉利人見證了F1大獎賽的興衰變遷。恩佐-法拉利親手創辦的這支車隊,在最初的那段日子裡,雖然充滿活力,卻不幸地與偉大的方吉奧和他的阿爾法-羅密歐車隊成為對手。在巨人的陰影下不斷抗爭,直到1961年,法拉利人才終於拿到了他們第一個年度總冠軍。
此後,經歷了起伏不定的60年代,1974年尼克-勞達的加盟,使法拉利真正成為了一支超級車隊,從1975到1983之間的9年時間里,他們包攬了6屆F1大獎賽年度冠軍。但那之後,又是一段厄運不斷的日子,整整15年裡,法拉利人沒有拿到一個冠軍。
1996年邁克爾-舒馬赫來到這里,經過3個賽季的磨合,德國人開始顯示出他的王者風范,從1999到2002,連續4年,舒馬赫和他的法拉利壟斷了F1車壇的幾乎所有榮譽。
2003年對法拉利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大舒馬赫與巴里切羅組成的"法拉利"夢幻組合接受了來自邁凱輪、威廉姆斯車隊的挑戰,特別是車手總冠軍與車隊總冠軍在最後一站才決出,大舒馬赫以2分優勢險勝邁凱輪車隊芬蘭小將萊科寧衛冕成功,也創造了6奪車手年度總冠軍的紀錄。
2004年是法拉利獲得豐收的一年。他們從賽季一開始就橫掃F1賽場,大舒馬赫連續獲得了6個分站冠軍,舒馬赫和法拉利車隊的積分一直遙遙領先,巴里切羅也獲得了車手亞軍。他們只是在賽季中期受到了英美車隊的一點挑戰,但是這根本無法阻擋法拉利奪冠的步伐。舒馬赫最終獲得了他的第七個世界冠軍。
2005年以100分列車隊積分榜第三,僅獲得1個分站冠軍,是車隊歷史上最差的1個賽季。
2006年F1歷史上最成功的車手舒馬赫在法拉利主場義大利蒙扎宣布退役,技術總監羅斯布朗休息一年,曾經的鐵三角只剩讓拖德一人繼續留任。
2007的F1賽季是F1歷史58年歷史上話題最多的一年,經過重組的法拉利迎來了芬蘭冰人Kimi Raikkonen ,F2007的穩定性和間諜案讓法拉利始終徘徊在勝利的邊緣,最後在收關站巴西kimi已一分的優勢奇跡般地險勝邁凱倫超級新秀漢密爾頓,首度加冕年度車手總冠軍。法拉利也在04年後再次成為車隊和車手總冠軍。
法拉利參加F1歷史成績:
1950-1957年、沒有製造商錦標賽
1958賽季第二,積分40分、車手:M.Hawthorn、P.Collins、L.Musso、W.Von Trips、P.Hill.
1959賽季第二,積分32分、車手:T.Brooks、P.Hill、J.Behra、D.Gurney、C.Allison、O.Gendibien
1960賽季第三,積分24分、車手:P.Hill、W.Von Trips、R.Ginther、C.Allison、W.Mairesse
1961賽季冠軍,積分40分、車手:P.Hill、W.Von Trips、R.Ginther、G.Baghetti、W.Mairesse
1962賽季第五,積分18分、車手:P.Hill、W.Mairesse、G.Baghetti、L.Bandini、.Rodriguez.
1963賽季第四,積分26分、車手:W.Mairesse、J.Surtees、L.Bandini、L.Scarfiotti.
1964賽季冠軍,積分45分、車手:J.Surtees、L.Bandini
1965賽季第四,積分26分、車手:J.Surtees、L.Bandini
1966賽季第二,積分31分、車手:J.Surtees、L.Bandini、M.Parkes、L.Scarfiotti
1967賽季第四,積分20分、車手:L.Bandini、C.Amon、M.Parkes、L.Scarfiotti.
1968賽季第四,積分32分、車手:J.Ickx、C.Amon、A.de Adamich
1969賽季第五,積分7分、 車手:C.Amon、P.Rodriguez
1970賽季第二,積分55分、車手:J.Ickx、I.Giunti、C.Regazzoni.
1971賽季第四,積分33分、車手:J.Ickx、C.Regazzoni、M.Andretti
1972賽季第四,積分33分、車手:J.Ickx、C.Regazzoni、M.Andretti
1973賽季第六,積分12分、車手:J.Ickx、A. Merzario
1974賽季第二,積分65分、車手:C.Regazzoni、N.Lauda.
1975賽季冠軍,積分72.5分、車手:C.Regazzoni、N.Lauda.
1976賽季冠軍,積分83分、車手:N.Lauda、C.Regazzoni、C.Reutemann
1977賽季冠軍,積分95分、車手:N.Lauda、C.Reutemann、G.Villeneuve.
1978賽季第二,積分58分、車手:C.Reutemann、G.Villeneuve
1979賽季冠軍,積分113分、車手:J.Scheckter、G.Villeneuve
1980賽季第十,積分8分、車手:J.Scheckter、G.Villeneuve.
1981賽季第五,積分34分、車手:G.Villeneuve、D.Pironi.
1982賽季冠軍,積分74分、車手:G.Villeneuve、D.Pironi、P.Tambay、M.Andretti
1983賽季冠軍,積分89分、車手:P.Tambay、R.Arnoux.
1984賽季第二,積分57.5分、車手:M.Alboreto、R.Arnoux.
1985賽季第二,積分82分、車手:M.Alboreto、R.Arnoux、S.Johansson.
1986賽季第四,積分37分、車手:M.Alboreto、S.Johansson.
1987賽季第四,積分53分、車手:M. Alboreto、G.Berger.
1988賽季第二,積分65分、車手:M. Alboreto、G.Berger.
1989賽季第三,積分59分、車手:N.Mansell、G.Berger
1990賽季第二,積分110分、車手:A.Prost、N.Mansell.
1991賽季第三,積分55.5分、車手:A.Prost、J.Alesi、G.Morbidelli.
1992賽季第四,積分21分、車手:J.Alesi、I.Capelli、N.Larini.
1993賽季第四,積分28分、車手:J.Alesi、G.Berger
1994賽季第三,積分71分、車手:J.Alesi、G.Berger、N.Larini.
1995賽季第三,積分73分、車手:J.Alesi、G.Berger.
1996賽季第二,積分70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埃爾文
1997賽季第二,積分102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埃爾文
1998賽季第二,積分133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埃爾文
1999賽季冠軍,積分128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埃爾文
2000賽季冠軍,積分170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巴里切羅
2001賽季冠軍,積分179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巴里切羅
2002賽季冠軍,積分221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巴里切羅
2003賽季冠軍,積分158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巴里切羅
2004賽季冠軍,積分262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巴里切羅
2005賽季第三,積分100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馬薩
2006賽季第二,積分201分、車手:邁克爾·舒馬赫、馬薩
2007賽季冠軍,積分204分、車手:Kimi Raikkonen、FELIPE MASSA
【型號】
街車
跑車
法拉利最早期的型號全為跑車。
1948年-1950年 166
1951年 195 Coupe
1951年-1952年 212 Coupe/Cabriolet
1952年 340 MM Berlinetta/Spider
中置引擎 V6/V8
1968年-1975年 Dino
1968年-1973年 Dino 206GT
1968年-1973年 Dino 246GT/GTS
1975年-1989年 208/308/328 GTB/GTS
1975年 308 GTB/GTS
1980年 208 GTB/GTS
1980年 308 GTBi/GTSi
1982年 208 GTB/GTS Turbo
1982年 308 GTB/GTS Quattrovalvole
1985年 328 GTB Berlinetta
1986年 GTB/GTS Turbo
1989年 348
1989年 348 TB/TS
1993年 348 GTB/GTS
1995年-1998年 F355
1994年 F355/GTS
1997年 355 F1
1999年-2004年 Ferrari 360
1999年-2004年 360 Modena/Spider
2003年-2004年 Challenge Stradale
2005年 F430
2座位 Gran Turismo
1952年-1967年 America
1952年 340 America
1953年 375 America
1956年 410 superamerica
1957年 410 superamerica III
1960年 400 superamerica
1964年 500 Superfast
1966年 365 California
1953年-1962年 250
1952年 250S/250MM
1953年 250 Export/Europa
1954年-1963年 250 GT Europa/Boano/Ellena/Coupe Pininfarina/Lusso
1957年-1960年 250 GT Berlinetta/Cabriolet/California Spyder/SWB
1964年 330
1966年 330 GTC Coupe
1966年 330 GTS Spider
1964年-1968年 275
1964年-1965年 275 GTB/ GTS
1966年-1968年 275 GTB/4
1968年 365
1968年-1969年 365 GTC Coupe
1969年-1970年 365 GTS Spider
1968年-1973年 Daytona
1968年 365 GTB4/ 365 GTS4
1996年-2001年 550 Maranello
1996年-2000年 550 Maranello Coupe
2001年 550 Barchetta
2002年-2006年 575M Maranello
2004年 Barchetta
2005年 Superamerica
2007年 599 GTB Fiorano
中置引擎 2+2
1974年-1980年 208/308 GT4
1974年-1975年 Dino 308GT4
1976年-1980年 308GT4
1975年 208 GT4
1980年 Mondial
1980年 Mondial 8
1982年 Mondial Quattrovalvole
1983年 Mondial Cabriolet
1985年 3.2 Mondial/ 3.2 Cabriolet
1989年 Mondial T
前置引擎 2+2
1960年-1963年 250
1960年-1963年 250 GT 2+2
1964年-1967年 330
1964年-1967年 330 GT 2+2
1967年-1971年 365
1967年-1971年 365 GT 2+2
1968年-1973年 365 Daytona
1971年-1972年 365 GTC4
1972年-1976年 365 GT4 2+2
1976年-1989年 400/412
1976年 400 Automatic
1979年 400i
1985年 412
1992年-2003年 456/456M
1992年-1997年 56 GT/GTA Coupe
1998年-2003年 456M GT Coupe
2004年-2005年 612 Scaglietti
中置引擎 12汽缸
1971年-1984年 512 Berlinetta Boxer
1971年 365 GT4 BB
1976年 512BB
1981年 512iBB
1984年-1996年 Testarossa
1984年-1992年 Testarossa
1992年-1994年 512TR
1994年-1996年 F512M
超級跑車
1962年 250 GTO
1984年 288 GTO
1988年-1992年 F40
1995年-1997年 F50
1996年 F50 GT
2003年-2005年 Enzo
比賽型號
現在
360 GTC
360 Challenge
575 GTC
FXX
舊型號
1947年 125 Sport
1948年 166
1949年 125 F1
1951年 340 America
1952年 250MM
1953年 340 MM
1953年 375 MM
1954年 750 Monza
1954年 250 Monza
1956年 250 Testa Rossa
1960年 250 TR60/61
1962年 GTO
1962年 250 GTO
1963年 330 LMB
1963年 P/LM series
1963年 250 P
1964年 250 LM
1964年 330 P
1965年 330 P2
1966年 330 P3
1967年 330 P4
1967年 412 P
1969年 312 P
1969年 512 S and 512 M
1971年 312 PB
1994年 333 SP
1996年 F50 GT
2003年 F60 ENZO|ENZO
❸ 阿爾法·羅密歐的賽場風雲
一提到羅密歐這個名字,第一印象一定是莎士比亞名劇中的翩翩美少年。而當這個浪漫的名字與激情四溢的跑車,與「食人龍蛇」的標志聯系在一起時,你就能夠想像到義大利人對它的復雜情感了。1910年,當阿爾法公司創立的時候,創始人將米蘭市十字徽和維斯康蒂家族的龍蛇圖案結合在一起,一個汽車界的異類誕生了。
24HP是阿爾法公司的處女作,浪漫中透著義大利的古典風味,一經推出就快速地為車廠完成了資本積累,並在1911年Targa Florio大賽首次亮相就取得了勝利。1913年7月,阿爾法正式進軍賽車這個當時的貴族運動。1915年,那不勒斯大亨尼古拉·羅密歐(Nicola Romeo)參股阿爾法車廠。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義大利被捲入戰火,阿爾法被迫停產。直到1918年一戰結束,尼古拉掌握了阿爾法的經營權,重建了毀於戰火的廠房,並在廠牌中融入了自己的姓氏——阿爾法·羅密歐橫空出世。
1920年,阿爾法·羅密歐原型車贏得了從博洛尼亞到佛羅倫薩的Mugello 230英里大獎賽冠軍。1923年,經典的P1賽車囊獲了Targa Florio大賽的第一、第二和第四名。1924年,阿爾法從FIAT挖來的設計師Vittorio Jano設計了P2 Grand Prix賽車,一台被歷史銘記的戰駒,它的設計對後來的GP賽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1987毫升排量的直列8缸發動機在當時動輒8.0以上排量的賽場上堪稱小弟弟,卻擁有102.9千瓦的功率,開創了發動機高能效的先河。1925年,P2包攬了法國里昂大獎賽、義大利大獎賽、比利時大獎賽的冠軍,進而在第一屆世界賽車錦標賽中捧杯(F1世界錦標賽前身)。為了慶祝這次輝煌,阿爾法公司在車標的四周鑲上一圈勝利的桂冠。從此阿爾法·羅密歐P2和P3開始了近10年的歐洲冠軍壟斷。
之後的阿爾法使用了新的命名方式,8C2300表示發動機是8缸,排量為2.3升。這款FIAT設計師的另一項傑作不但在蒙扎賽道上所向披靡,還成了歐洲上流社會爭相購置的寵物,更被墨索里尼選為座駕。1935年,阿爾法·羅密歐賽車如願以償,打敗了由費迪南德·保時捷博士領銜的德國聯合車隊。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歐洲最後一場大獎賽的冠軍仍然被阿爾法收入囊中。1946年,蟄伏6年的阿爾法賽車隊復出,由159型跑車改良的賽車擁有312千瓦的傲人功率。從1946年到1951年間,他們共出賽35場,就抱回了31座冠軍獎杯。直到1951年底,國際汽聯開始了對賽車重量和發動機排量的限制。自知無趣的阿爾法·羅密歐隨即終止了賽車的開發,轉而打造有賽車血統的平民跑車,至今仍被義大利人奉若神明。 1950年,國際汽聯創辦了全新的錦標賽——F1,以取代過去尚未規范的GP大賽。首屆F1大獎賽在英國的銀石賽道正式舉行,阿爾法·羅密歐車隊由法里納、方吉奧(Fangio)和法吉奧里領銜組成著名的「3F」組合出征。在全年的比賽中,三人駕駛著歷史上的傳奇功勛戰車158 Alfetta(阿爾菲塔)橫掃所有對手,亮紅的車影過處,一舉包攬了賽季前三名和所有分站冠軍。最終阿爾法·羅密歐憑著令人瘋狂的戰績加冕成為了F1史上第一支世界冠軍車隊。1951年,阿爾法·羅密歐挾著首屆冠軍之威,准備再次席捲F1,不過在第二年,阿爾法·羅密歐受到法拉利的強力威脅,無法再與第一屆那樣,完全制霸所有分站。最終車隊以一個分站冠軍的些微優勢獲得了最後的勝利,而為車隊獲得最後冠軍的就是後來五奪F1世界冠軍的傳奇車王方吉奧。
1951年底,蟬聯了兩屆F1世界冠軍的阿爾法·羅密歐車隊卻意外地選擇了退出,並把重心放在運動型汽車競賽上。在此後的歲月里車隊在其他賽事同樣獲得了輝煌戰績,在ETCC(現WTCC)中阿爾法·羅密歐更勇奪17次總冠軍。踏入70年代,世界能源危機及社會政治問題使義大利經濟舉步維艱,管理經營的問題困擾著阿爾法,公司陷入了財政困難中。然而對賽車運動的執著讓公司堅持了下來,期間作為引擎供應商的阿爾法·羅密歐為其他車隊研發一級方程式賽車引擎,公司將其震撼車界的平卧式十二汽缸引擎提供給英格蘭的布拉漢姆(brabham)車隊使用,布拉漢姆車隊的brabham bt 46型GP賽車,配置這具可以瞬間爆發510匹馬力(374.85千瓦)的強勁引擎,輕松摘下當年義大利GP大賽的錦標。
1979年,阿爾法·羅密歐在時隔二十多年後重返F1,代表的車款是177,後又推出改良的179車款。從1979到1985這短暫的幾年間,阿爾法·羅密歐化身為歐洲賽車隊,征戰各國GP賽道,只是雄風不再,頗有英雄白頭的感傷。1983年是車隊以阿爾法·羅密歐名義參加F1比賽的最後一年,最終在16支車隊中名列第6。1984年開始貝納通作為贊助商接管了車隊,仍然採用阿爾法·羅密歐製造的車身和引擎,但阿爾法傳統的紅色車身卻換成了綠色塗裝。1985年,陷入了經濟危機的的阿爾法·羅密歐宣布退出F1,一年後,阿爾法·羅密歐被FIAT集團收購,最終與昔日的賽場對手法拉利和瑪莎拉蒂成為了同門。時光流逝,現 在阿爾法·羅密歐已經沒有在F1賽場賓士,不過在那草創的年代,阿爾法·羅密歐已經向世人宣告他們的真正實力。至今阿爾法·羅密歐車款仍舊以優異的操控性,讓車迷們深深著迷,這份源自賽場上的熱血基因,是永遠無法抹滅的! 「賽車之父」恩佐·法拉利在童年時期就夢想要成為一名賽車手。1919年法拉利參加了生平第一次汽車比賽———帕爾馬-柏賽托山地賽,從此開始義無返顧地狂熱投入賽車運動。而在1919年第10屆的塔加·費羅里奧比賽(Targa Florio)期間,他結識了阿爾法·羅密歐公司的銷售部和競賽部經理喬吉奧·里米尼。1920年恩佐·法拉利加盟了這家對他日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影響的公司,成為阿爾法·羅密歐車隊的一名試車手,同年就在西西里島上舉行的義大利最著名的塔格·佛羅熱(Targa Florio)公路賽取得第二名的佳績。32歲那年法拉利就擔當起了阿爾法·羅密歐汽車製造公司賽車隊隊長的重任,而這一干就是漫無邊際的7個年頭。
在此期間,法拉利開始籌劃成立一支不受製造商影響的車隊,幸運的他獲得了紡織品製造商卡尼亞托兄弟和富人塔蒂尼的支持,最終於1929年12月1日成立法拉利車隊股份有限公司。藉助法拉利的車隊背景,公司其後很快又獲得阿爾法·羅密歐公司的技術支持,同時車隊將代表阿爾法·羅密歐參加比賽。1937年阿爾法·羅密歐公司購買了法拉利車隊80%的股份將其納入旗下,而恩佐法拉利繼續行使對車隊的管理。直到後來,很多資料和文獻通常都會把1929年定為法拉利公司最初奠基的時間,雖然那時法拉利還僅僅是一支車隊。為了得到更多的勝利,法拉利決定去僱傭那些最高水平的車手。那些車手當中的一個就是諾瓦拉利,諾瓦拉利也是在法拉利的領導下創造出一個又一個輝煌。
恩佐·法拉利埋頭於自己所鍾愛的賽車事業之中,並從菲亞特汽車製造公司挖來了義大利車壇一流的汽車製造工程師維托瑞·加諾(Vittorio Jano),藉此增強阿爾法·羅密歐汽車製造公司的的技術開發實力。此外,法拉利還逐漸開始展現其商業才能,並很快成為公司的一名大區總經銷商。
1935年他們設計了一款雙發動機(分置前後)單座8缸跑車。這種跑車據說可以跑出300公里/小時的速度,但是當時的輪胎技術還沒有辦法承受這樣的速度。這一時期,阿爾法·羅密歐推出了代號為B的賽車P3,後來人們通常稱之為法拉利B型賽車。當時的義大利車王諾瓦拉利(Tazio Nuvolari),於1935年駕著B型賽車,打敗了陣容堅強的德國聯合車隊(由費迪南·保時捷博士組成一支代表奧迪Audi、小奇跡dkw、霍希horch、漫遊者wanderer等汽車公司的車隊),這是GP大賽歷史上常為人津津樂道的事情。
1929-1936年,恩佐·法拉利統率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法拉利賽車隊先後在方程式賽車、24小時跑車耐力賽、米勒·米格大獎賽(Mille Miglia)、塔格·佛羅熱大獎賽(Targa Floria)等各種大賽中出盡了風頭,參加了39場大獎賽,獲得了11場冠軍。一句話,恩佐·法拉利為阿爾法·羅密歐汽車製造公司榮登世界跑車行業頭把交椅,立下了汗馬功勞。
功高蓋主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恩佐·法拉利在阿爾法·羅密歐的地位日趨微妙。1939年埋藏已久的炸彈終於爆發了。法拉利和他最親密的同事倫格·巴茲(Luigi Bazzi)、阿爾貝托·馬西米諾(Alberto Massimino)一同離開了阿爾法·羅密歐。法拉利與公司分手的原因版本很多,其中一版本指法拉利與公司總裁烏戈·古巴托(Ugo Gobbato)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縱然如此,最終將炸彈引爆的卻是阿爾法·羅密歐的總工程師西班牙人韋佛多·里查德(Wilfredo Ricart)。法拉利與里查德之間的相互攻擊沒有中斷過,面對里查德的嫉妒與嘲諷,法拉利反唇相譏。法拉利總是挖苦裡查德頭頂稀疏而又油性的頭發,挖苦他的舉止像剛進大城市的暴發戶。」與他握手時,你會感到他的手掌如僵屍般冰冷」。與老闆及同事日漸水火不容的人際關系,使得恩佐·法拉利再難適應這惡劣的生存環境,不得不在40歲脫離了阿爾法·羅密歐汽車製造公司。當然,也有的說是法拉利不願意受人驅使,想獨闖天下。法拉利曾言:「在一個公司呆時間太長,人會失去靈性。」——這或許是法拉利辭職的根本原因吧。而立之年,恩佐·法拉利開始了自己新的事業。
由於法拉利當時在汽車界的影響太大,阿爾法·羅密歐公司擔心法拉利會成為自己的對手,在他離開時,曾在協議里禁止法拉利在4年內不能以法拉利的名義進行汽車製造或比賽。然而,法拉利沒有輕易服輸,在回到家鄉莫德納後,即以「汽車飛機製造廠」的名號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准備向賽車領域重新發起進攻。公司很快製造出兩輛漂亮的敞篷車:8缸,1500cc,名為815型。1940年起,兩輛賽車出現在著名的義大利街道賽車比賽—米勒-米格大賽(MilleMiglia)的起跑線上,開始與老東家同場競技,針鋒相對。然而二戰的爆發使所有賽車活動都陷入了停頓,法拉利的工廠於1943年從摩德納遷至馬拉內羅,盡管廠房在1944年11月和1945年2月遭到轟炸,但是液壓動力磨床的製造沒有中斷。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面對社會百廢待興的契機,恩佐·法拉利又開始召集舊部,重拾之前的賽車發展計劃。在競爭對手自顧不暇時,法拉利迅速生產出第一輛以他名字命名的車———法拉利Tipo125,1500cc,12缸,並以躍馬圖為標志。賽車手Franco Cortese於1947年5月11日駕駛它參加了在皮亞琴察賽道進行的比賽,並在兩周後贏得了羅馬大獎賽的勝利。在以後的3年時間里,又相繼生產了Tipo166、Tipo195、Tipo212、Tipo225等型賽車,迎來良好口碑。但是要戰勝老東家阿爾法·羅密歐車隊,他們仍然必須要等待一些時日。
在賽車的發動機功率上,阿爾法的Alfetta能夠達到335匹馬力,而法拉利的Tipo125才僅僅能夠達到300匹馬力,他們在技術上的優勢導致法拉利最終決定走出對他自己來說也很不尋常的一步。他把車隊在技術上的領導權交給了當時年僅32歲的工程師奧雷利·蘭普雷迪,由他負責幫助法拉利將當前的發動機的功率提升到315匹馬力,而他長期的任務則是為一款名為Tipo375的新型賽車研製開發出一種更為強大的12缸發動機,它的功率將達到330匹馬力。
直到1951年,恩佐·法拉利才最終實施了他盼望已久的「復仇」行動。這一年的7月14日,法拉利率領的車隊在英國的銀石賽道上舉辦的大獎賽中使得強大的老對手阿爾法·羅密歐車隊不得不俯首稱臣:在這場比賽當中,有「拉潘帕公牛」之稱的約瑟·弗羅蘭·岡薩雷斯,駕駛著法拉利375F1賽車超越了曾經被視為不可戰勝的阿爾法·羅密歐阿爾菲塔(Alfetta)159,並且贏得了比賽冠軍。
賽後,恩佐·法拉利激動地喊道:「我殺死了自己的母親!」(I have killed my own mother)。
1951年後,阿爾法·羅密歐終止了F1賽車的研發,退出了世界錦標賽,並把重心放在為市場打造有賽車血統的轎跑車上。法拉利接過了義大利的紅色衣缽最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成為賽車運動歷史上最快和最傳奇的車隊。半個多世紀以來,這家以一匹奔馬作為徽章的公司,已經將全球性頂級賽車運動中的所有獎項收入囊中,從而奠定了法拉利賽車在世界車壇至高無上的地位。而他們的老對手,曾經不可一世的阿爾法·羅密歐車隊則早已消逝在那硝煙彌漫的F1競速歷史中。
❹ 阿爾法·羅密歐Giulia GTA / GTAm限量回歸,你期待它刷紐北嗎
在我心中,阿爾法羅密歐小眾,但產品卻出眾,其創造了無數經典車型,而阿爾法·羅密歐為了紀念一個特殊的日子再而推出了一款標志著品牌起源的車型——AlfaRomeoGiuliaGTA/GTAm。GTA的全稱為「GranTurismoAlleggerita」,意為輕量化GT,GiuliaQuadrifoglio四葉草版。GiuliaGTA起源於1956年的GiuliaSprintGTA,連續三屆「歐洲挑戰賽」冠軍,數十個國際冠軍,以及世界各地數百場個人比賽冠軍,可謂榮譽滿身,從那一刻起,GTA這三個字母便成為了阿爾法·羅密歐運動風格的標志。
全新的GiuliaGTA,阿爾法·羅密歐的工程師一直努力提高空氣動力學和操控性能以及減重,GTAm比四葉草版本減重100kg,車重為1519kg,這要歸功於整車的輕量化材質,例如傳動軸、引擎蓋、車頂、等相關都採用了碳纖維,發動機為鋁制,車門、懸架系統使用了各種符合材料以及定製了Akrapovic天蠍排氣。輕量化與大馬力造就了同級最強的2.82kg/hp推重比,2.9LV6Bi-Turbo雙渦輪增壓發動機,最大功率540hp,百公里加速時間僅為3.6s。
GiuliaGTA的空氣動力學也達到極致,其解決方案源自F1,包括碳纖維的前唇、側裙、後擾流以及下擴散器,在高速行駛時的負載達到完美的平衡。同時前後輪距增加50mm,並重新調校了懸掛系統。GiuliaGTA的儀表台上方以及內飾各處遍布Alcantara和碳纖維,拆除後排座椅,取而代之的是防滾架、滅火器,以及收納和固定頭盔的空間。
阿爾法·羅密歐GiuliaGTA/GTAm是限量發售,共計500台,且500名幸運的車主將擁有專屬的客戶體驗,包括一對一銷售、駕駛課程,並且附贈GTA定製的BELL頭盔,全套Alpinestars賽車裝備(賽車服、手套、鞋子),以及Goodwool車衣。成為車主一定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❺ 紀念品牌誕生110周年,阿爾法·羅密歐發布Giulia GTA限量版車型!
2020年6月24日,阿爾法·羅密歐即將迎來其品牌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時刻——110年的商業生涯。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里,阿爾法·羅密歐的工程師和設計師在忠於品牌DNA的前提下一直堅持不懈地追求創新。多年來,它們不僅打造出了集合運動與優雅的標志性汽車,還讓它們能兼顧賽道與家用。如今,為了慶祝110歲生日,阿爾法·羅密歐推出了一款特別車型,新車既代表著品牌的回歸,又在向阿爾法·羅密歐GiuliaGTA這款極具歷史意義的車型致敬。
新車全球限量500台,現在已經可以開始預訂。預定後的消費者將會有銷售進行一對一服務,其品牌大使專員也將跟蹤每一位客戶的訂單。除此以外,凡是購買這款GiuliaGTA的消費者還會收到一個個性化體驗套件,包括特殊的GTA賽車頭盔,Alpinestars全套賽車裝備(賽車服、手套和鞋子),以及一個個性化汽車罩。另外,該品牌還會邀請愛好者們參加阿爾法羅密歐駕駛學院設計的特定駕駛課程。
(編輯:紀琦圖片來源於Netcarshow)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❻ F1賽車的歷史
1950年
F1的歷史
1948:在法國Pau小鎮舉行的比賽首次採用了統一的規則(a formula), Formula One由此得名。
1950:只到1950年,首屆F1冠軍賽才正式舉行,而此時也只是根據賽車的得分進行評獎。當時,參賽的賽手仍沿用1947年由FIA制定的規則。這一規則是參賽的賽車可搭載4.5L非渦輪增壓或1.5L渦輪增壓發動機。1950年5月13日,首屆世界冠軍大賽在英國的Grand Prix 的銀石賽道(過去是一個軍用機場)舉行。義大利人Giuseppe Farina為阿爾法羅密歐車對應的勝利,同時也成為首任世界冠軍。
1952:由於F1賽事組織尚缺乏支持,比賽被迫採用F2賽車進行;在F2比賽規定參賽的賽車只能裝備排量不超過2.0L的非渦輪增壓發動機。
1954:這一年GP賽車接納新的F1比賽規則。最大排量為2.5L非增壓發動機或最大排量0.75L的增壓發動機。梅塞德斯.賓士車隊也在這一年重新投入比賽,並在法國朗斯的GP分站賽中贏的首次勝利。代表瑪莎拉蒂和梅塞德斯.賓士出戰的Juan Manuel Fangio獲得了這屆大賽的分站冠軍。
1959:後驅GP賽車開始取代前驅賽車成為比賽的主角。Bruce Mclaren在美國Sebring的GP分站一馬當先,成為最年輕的冠軍賽手。
1961:有關1.5L發動機的賽車的規定開始實施。在這一年裡,Giancarlo Baghetti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個首次參賽就囊括冠軍的車手,而Phil Hil為美國爭取到第一個F1世界冠軍頭銜。
1965:Jackie Stewart 首都代表BRM車隊亮相GP賽場。
1966:有關3L發動機賽車的規定出台。Bruce Mclaren 創建自己的車隊並打造出搭載福特發動機得第一款麥克拉倫賽車,但是車隊並沒有在當年的賽事中獲得成功。
1968:贊助商凡是首次出現在F1比賽中。這也意味著F1具有民族色彩時期的結束。這一年,賽車第一次加裝了尾翼,從而提升了整車的下壓力。在德國霍根海姆舉行的F2比賽中,Jim Clark不幸身亡。麥克拉倫車隊創始人Bruce Mclaren 親自參加比利時GP為車隊第一次贏得冠軍稱號。
1969: Matra、蓮花和麥克拉倫車隊分別嘗試改用四驅車,但都失敗了。Jackie Stewart 贏得了第一個年度冠軍車手稱號;Bruce Mclaren在英國Goodwood測試一款Can-Am賽車是意外身亡;Jochen Rind在義大利GP排位賽中喪命;此後他成為唯一一位在死後獲得F1總冠軍的車手。
1973: 麥克拉倫車隊推出經典的M23賽車。該車在此後的六個賽季里參加了各種形式的比賽。在加拿大站的比賽中,安全車第一次被用到F1的比賽中。
1976:Tyrrell(泰利爾)引進了劉倫賽車的概念在Nurburgring的一場事故中,尼克勞達被嚴重燒傷。麥克拉倫車隊的James Hunt 贏得概念的世界冠軍。
1977 Patrick Head (海德)加入威廉姆斯車隊。第一輛配備渦輪增壓器賽車的雷諾Rs01,在英國站的比賽中亮相。
1978 米其林正式加盟F1,FIA 聘請Sid Watkins教授擔任醫療指導。飛劍車隊首次參加F1比賽,就幾乎將南非站的比賽冠軍囊入懷中。F1比賽開始採用一種新的安全措施,即為了避免在第一圈賽車擁擠相撞造成的事故,醫療車需同時在外道尾隨賽車,以其能夠盡快的採取相應措施。
1980:Alain Prost駕駛著麥克拉倫賽車參加了阿根廷站的比賽。蓮花車隊的Nigel Mansell 曼塞爾(文素)首次出現在澳大利亞站的比賽中。 Ron Dennis接管麥克拉倫車隊,同年該車隊推出由John Barnard 設計的由碳纖維材料製成底盤的賽車。
1981:由於FIA規定,所有車手必須擁有超級駕照,在南非站比賽前,大批反對這項規定的車手宣布罷賽。
1982:Colin Chapman 蓮花車隊的締造者及F1賽車最具有革新精神的設計者,死於心臟病在荷蘭站的比賽中麥克拉倫首次使用渦輪增壓發動機。
1984:在巴西 SENNA正式宣布參加F1澳大利亞站第一次全部由安裝了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賽車參賽。
1985:米納爾迪車隊首次參加F1比賽,Benetton與Toleman車隊之間的生意越來越密切,最初其作為贊助商(貝納通曾贊助過阿爾法羅密歐和泰利爾車隊)不久之後便收購了Toleman車隊,並在1986年以貝納通車隊之名參加F1比賽。
1987:威廉姆斯老闆弗蘭克威廉姆斯在Paul Ricard駕車從試車場返回家中時發生交通事故,嚴重受傷導致癱瘓。匈牙利站是在廢除「鐵幕」政策後第一場比賽。
1988:Adrian Newey 被任命為March車隊的技術總監。FIA規定賽車的發動機需配置規定的渦輪增壓裝置,以減少驅動力。但是在1989年取消了該規定,轉而要求3.5L排氣量的自然吸氣發動機,且不能超過12缸。SENNA贏得他的第一個世界冠軍。
1990 :曼塞爾宣布推出F1。
1991:哈基寧,舒馬赫成為F1車手喬丹車隊成立推出喬丹191賽車麥克拉倫贏得第七個年度總冠軍。
1992:舒馬赫在西班牙取得第一個分站冠軍。本田退出F1。
1993:麥克拉倫車隊分站冠軍數目第一次超過法拉利。普羅斯特宣布退出F1,他的四次總冠軍在當時僅落後於方吉奧的5次。
1994:梅塞德斯賓士組建索伯車隊,並借入股IImor涉足賽車發動機製造業。隨著牽引力控制及主動懸掛系統限制的取消,進站加油重新推出。5月1日Ratzenberger和傳奇車手SENNA塞納在伊莫拉賽道遇意外不幸身亡。舒馬赫獲得第一個車手總冠軍,也成為第一個獲得F1總冠軍的德國人。
1995:麥克拉倫開始與賓士在研發發動機上合作。舒馬赫贏得第二個總冠軍。哈基寧在澳大利亞站的排位賽中嚴重受傷。
1996:舒馬赫加入法拉利,維倫紐夫加盟威廉姆斯,雷諾和Elf宣布推出F1數字電視轉播技術引入F1比賽,Hill獲得年度總冠軍,HIll父子成為第一對F1總冠軍父子。
1997 :Newey離開威廉姆斯加盟麥克拉倫,成為車隊總監。石橋涉足F1Berger宣布退出F1,維倫紐夫獲得年度總冠軍。
1998:為了控制F1賽車的車速,FIA公布了一些新措施,包括賽道變窄,使用有坑紋輪胎,麥克拉倫的回轉制動技術被禁用。哈基寧獲得第一個年度總冠軍。
1999年:舒馬赫在英國站受傷骨折,此後7站他未能上場,馬來西亞的雪邦投入使用,法拉利16年後第一次獲得車隊總冠軍。
2000:年在義大利站一位工作人員被撞身亡,F1比賽中有關碰撞測試的規定作了相應的改動。
2001:牽引力控制系統和自動變速裝置在西班牙張使用。
2002:超過19000轉每分鍾的BMWP82發動機首次出現,舒馬赫獲得第5個年度總冠軍。
2003:舒馬赫獲得第六個年度總冠軍,成為F1世界第一人,阿隆索成為史上最年輕的GP冠軍。
2004:法拉利的舒馬赫憑借F2004的出色表現獲得其職業生涯的第七個年度總冠軍,並打破了連續奪得分站冠軍次數的記錄。
2005:美國站罷賽事件,所有使用米其林輪胎的車隊以安全為理由宣布罷賽,最後只有使用普利司通輪胎的法拉利、喬丹、米納爾迪三隻車隊共六部賽車進行了決賽,舒馬赫獲得了本賽季惟一一個分站冠軍。藍色的雷諾強勢壓倒法拉利,阿隆索獲得年度總冠軍,成為最年輕的世界冠軍
2006:比賽結束。紅藍大戰如火如荼,車王邁克爾*舒馬赫在義大利站登上最高領獎台後宣布退役,接班人為在邁凱輪車隊效力三年的芬蘭車手吉米*萊科寧。中國站舒馬赫終於奪冠。日本站法拉利發生近六年來最嚴重的機械故障,舒馬赫發生爆缸退賽。巴西站後,馬薩成為13年來繼賽納之後第二位獲得本土冠軍的巴西人。阿隆索憑借134個積分獲得車手總冠軍,成為最年輕的衛冕冠軍。雷諾以206個積分取得車隊總冠軍
❼ 法拉利是那一年產的
Enzo Ferrari
(1898——1988)
法拉利汽車公司的創始人,就像賓士(本茨)、福特、保時捷等人一樣,他在汽車製造業也享有盛譽,人稱「賽車之父」。 恩佐·法拉利畢其一生,致力於提高賽車的性能以不斷流取桂冠。他是一個孤僻的人,卻能夠激勵周圍每一個人,讓他們為了他的目標而各顯其能。因為哺育了他,他的故鄉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全球高性能汽車領域的首府。
恩佐·法拉利與賽車
恩佐·法拉利於1898年2月18日出生在義大利北部莫德拉(Modena)的一個小鈑金工廠主的家中。由於他出生時天降大雪,直到20天以後才得以申報姓名,落上戶口。
他的父親--阿勒法多(Alfredo),不僅是一個技藝超群的鑄鐵好手,而且是一個如醉如痴的"賽車迷"。在他10歲那年,父親帶他到波倫亞觀看了一場汽車比賽。賽車場那集驚險、刺激於一體的驚心動魄場面深深地吸引了他,他盼望著自己也能成為一名優秀賽車手。13歲那年,他千方百計地說服了父親,允許他單獨駕駛汽車,從此,他與汽車結下了不解之緣。
1916年,法拉利父親因病去世,不久,戰爭又奪去其兄性命,他本人也不得不應征入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退役以後,20歲的恩佐·法拉利面臨人生的第一次重創——父親曾經苦心經營的家庭作坊式鋼鐵廠關門停產,家庭生活狀況直線下降;他夢寐以求成為汽車製造廠員工的願望,卻因「愛爾法·羅密歐汽車製造公司(Alfa)」的冷酷拒絕,而化為泡影。面對這尷尬的人生遭遇,恩佐·法拉利並未心灰意冷,反而憑借著賽車的狂熱,在盡心竭力地干好自己份內工作之後,懷著「鍾愛跑車勝過家人和摯友;跑車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痴戀,與另一位測試員配對賽車搭檔,自費參加了森姆尼賽車隊(Costruzione Meccaniche Nazionalia),第一次體驗了賽車運動獨具的瘋狂刺激。
他在22歲那年的大獎賽中奪得亞軍,並得到了愛爾法·羅密歐汽車製造公司老闆的垂青,成為一名「拿生命開玩笑」的試車員。恩佐·法拉利無怨無悔地埋頭於自己所鍾愛的事業之中。他從「法特汽車製造公司」挖來了義大利車壇一流的汽車製造工程師--倫格·巴茲瑞·和維托瑞·加諾(Vittorio Jano),增強爾法·羅密歐汽車製造公司的的技術開發實力。法拉利在32歲那年擔當起了愛爾法·羅密歐汽車製造公司賽車隊隊長的重任,這一干就是漫無邊際的7個年頭;直到他39歲那年,他統率的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法拉利賽車隊」,先後在方程式賽車、24小時跑車耐力賽、米勒·米格特大獎賽(Mille Migtia)、塔格·佛羅熱大獎賽(Targa Floria)等各種大賽中出盡了風頭,參加了39場大獎賽,獲得了11場冠軍。一句話,恩佐·法拉利為愛爾法·羅密歐汽車製造公司榮登世界跑車行業頭把交椅,立下了汗馬功勞。
說來也巧,第一次世界大戰也為法拉利的跑車提供了商標——「騰馬」。那是1923年,25歲的恩佐.法拉利在參加阿拉法賽車中,有幸遇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義大利傑出飛行員的母親——康蒂絲·白麗查女士,她告訴法拉利,她兒子戰斗機兩側的飛行微章是一匹「騰馬」,如果費拉里把它畫到賽車上的話,會帶來好運。費拉里聽了這位母親的話,回去後照她的說法做了,果真帶來了好運。
俗話說,人怕出名獵怕壯,由於"法拉利賽車隊"的名氣越來越大,恩佐·法拉利即使再收斂也難脫功高蓋主之嫌。面對愛爾法·羅密歐汽車製造公司老闆逼他交權的軟硬兼施,恩佐·法拉利感到自己那"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好日子快要到頭了,便理直氣壯地與老闆頂撞起來;面對愛爾法·羅密歐汽車製造公司總工程師--韋佛多·阿察特(Wilfredo Ricart)的妒火中燒百般嘲諷,恩佐·法拉利以牙還牙地反唇相譏--"他的衣著打份,就象暴發戶一般不倫不類。與他握手時,你會感到他的手掌如僵屍般冰冷。"與老闆及同事日漸水火不容的人際關系,使得恩佐·法拉利再難適應這惡劣的生存環境,不得不在40歲脫離了愛爾法·羅歐汽車製造公司。
歷經長達7個年頭的苦苦蓄勢,面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百廢待興契機,48歲的恩佐·法拉利,終於等到了自己揚眉吐氣的這一天。他獨具慧眼,見機行事,在義大利北部城市波倫亞的馬拉奈洛鎮,創辦起了法拉利汽車製造公司。
1947年法拉利創建了自己的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車後他以自己的名字進行命名--法拉利Tipol25,以跳馬圖為商標。在以後的3年時間里,法拉利又相繼生產了Tipo166、Tipo195、Tipo212、Tipo225、等型賽車。由於賽車的性能需要在賽車場上才能得到檢驗,因此,法拉利積極參加各種汽車大賽,藉以檢驗、宣傳自己的賽車。法拉利賽車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先後奪得過多項桂冠:在1951年的邁勒·米格拉爾汽車大賽上,排量4.1升的Tipo375獲勝;在布宜諾斯艾利斯1000千米汽車賽上,排量4.9升的Tipo410奪魁;1956年,經過法拉利改造的藍旗車一舉奢了世界汽車競賽的最高榮譽--一級方程式賽車年度總冠軍。這一連串的勝利,奠定了法拉利賽車在世界車壇至高無上的地位。法拉利除了製造賽車並參加大賽以外,還積極策劃製造法拉利跑車,以求以車養車--用出售跑車所獲得的利潤來支持自己的賽車計劃。可惜小規模的跑車生產獲利有限,難以支持賽車隊龐大的開銷,經濟常常陷入困境。不過,由於法拉利聲譽極高,多次為國家爭得過榮譽,幾乎成為了義大利汽車業的形象代表,因此,財大氣粗的菲亞特公司在財政方面經常給予無私幫助。美國福特公司一度有意收購法拉利公司但卻被法拉利本人堅決拒絕。他擔心自己的公司歸於福特公司以後,一來對方會借法拉利車的成績宣傳自己的形象(這不利於義大利的汽車工業,)二來自己的賽車計劃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擾。1969年,法拉利答應讓本國的菲亞特公司收購,條件就是對方在今後的歲月里不得干擾其賽車活動。
從此他的事業就更無法同那驚心動魂的汽車大賽分離了。恩佐·法拉利的名牌跑車是經過失敗和考驗才沖出來的。在初期的世界汽車大賽中,法拉利設計的F1型賽車曾發生過慘不忍睹的事故,並且殃及了很多觀眾。當時凡蒂岡的報紙激烈地指責他是「現代惡魔」。然而,每當法拉利賽車取得勝利的時候,車迷們似乎忘掉了過去的一切,狂熱的稱呼法拉利為魔術師。他設計的F1型賽車,在世界性大賽上共獲得100多次勝利,至今尚沒有哪一種賽車能夠打破這項紀錄。
1988年8月14日,汽車界的巨星恩佐·法拉利去世了,終年90歲。他留給後人的是那不朽的事業和藝術品一般的法拉利車。
目前法拉利汽車公司的領導人是恩佐·法拉利先生的另外一個兒子P·拉爾典,他與迪諾同父異母,1950年出生。但在他11歲之前,恩佐·法拉利先生不曾見過他。直到1978年與恩佐·法拉利共同生活55年的結發妻子去世之後,P·拉爾典才被允許使用法拉利這個父姓。
恩佐·法拉利的堅持
恩佐·法拉利是一位鐵匠之子。小法拉利的父親後來成立一座引擎維修工廠,這也是恩佐·法拉利浸淫基本汽車工藝場所。他們父子都曾經參加早期在義大利舉行的汽車競賽;他想要成為賽車手的渴望很早便已萌芽。由於父親死亡而迫使法拉利輟學,開始賺錢養活自己,法拉利的第一份工作是車床技師,生活困苦,幾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法拉利入伍,1918年大戰結束,剛退伍的他找到試車手的工作,而後轉往米蘭的CMN (Costruzioni Meccaniche Nazionali) 從事賽車手兼試車手的工作。
他的賽車生涯始於1919年的Parma-Berceto 大賽,同年進入Targa Florio車隊,1920年轉入Alfa Romeo而且往後20年與Alfa Romeo建立良好關系,從試車手到賽車手再到銷售助理,最後1939年擔任Alfa賽車部門的董事。
1919年,法拉利駕駛一輛CMN的汽車,在一項名為柏塞托帕馬雷久(Parma-Reggio de Berceto)的爬坡賽中,贏得受人敬重的第四名。那一年,他也首次晉級Targa Florio越野大賽。
次年,恩佐·法拉利加入愛快·羅密歐(Alfa Romeo)公司,成為工廠賽車手,並且在當年為愛快·羅蜜歐在Targa Florio大賽中贏得第二名。愛快·羅蜜歐很快就明白恩佐。法拉利不僅是一個優秀的駕駛,更是一位深具潛力的行政管理人,所以在二○年代後幾年的時光中,恩佐。法拉利為愛快·羅密歐經營車隊,然後在1929年離開該公司,成立自己的史卡得利亞法拉利(Scuderia Ferrari)公司。也就是在這段時間,法拉利首次將「躍馬」這個標志固定在自己的賽車上。非常明顯的,這是因為他有個兄弟曾經是斯誇德里格利亞(Squadriglia)9la飛行中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駕駛斯佩德Spad Sl3s戰斗機的飛行中隊)的一員,躍馬圖案曾經出現在他們的飛機上。
當恩佐·法拉利擔任愛快·羅蜜歐車隊經理時,他正享有早年的成功榮耀,特別是愛快·羅蜜歐P3.他有一段時間,利用英制的魯吉(Rudge)和諾頓(Norton)機車經營機車競速賽,並曾使用魯吉機車一連兩年贏得義大利的25Occ、35Occ、5OOcc級的機車競賽。
在1923年法拉利贏得一項賽事之後,巴拉卡(Baracca)女伯爵交給他一片取自於法蘭西斯科·巴拉卡(Francesco Bauacca,義大利英雄,在大戰中被擊落並壯烈犧牲)的飛機、帶有躍馬圖案的布塊.顯然的,這讓法拉利先生想起:將躍馬圖案擺在自己的賽車上,可以同樣紀念他的兄弟和法蘭西斯科·巴拉卡。經過數年,恩佐·法拉利將原本圖案的外觀改變成目前的樣子:駿馬以單一後腳昂立,而且馬尾巴聳立起來。
1929年法拉利在故鄉Modena創立Scuderia Ferrari ,其最初的目的是組織賽車成員.然而他投入大筆資金而成立一隻正式的賽車隊,且1933年轉入了Alfa賽車技術部門而克服出賽的困難.1940年法拉利完全脫離Alfa Romeo且將 Scuderia Ferrari 帶出Alfa而成立"Auto Avio Costruzioni Ferrari",致力於航空事業.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法拉利工廠由Modena 遷到Maranello,開始製造機械,1944年法拉利工廠被炸毀。兩年後,工廠重建且企圖建立完全第一法拉利,1960年投入股市,1969年 FIAT加入法拉利,成為法拉利最重要的股東.1963年法拉利在Maranello創辦訓練學校,1972年在Fiorano蓋了一條試車賽道。
在戰爭即將結束之前,法拉利旗下有200多位工人,而且他也擁有二十年擔任賽車手、車隊經理和制車廠長等職的工作經驗。法拉利確信賽車競賽中的勝利,將會推動轎車的銷售量;也就是這種觀點,使得他的同名汽車公司於1947年誕生。在半世紀後的今天,GP大賽中仍然可見法拉利汽車的身影,而且在一級方程式車賽中,他們是唯一使用原廠引擎作為賽車動力的與賽者,不像其它的對手,都是從別的製造廠購買引擎,例如:福特、雷諾(Renault)或本田(Honda)。在這段時間,法拉利賽車小組幾乎宰制半數以上的比賽。他們最輝煌的紀錄是在1952-53的賽車季,當時,賽車界正利用較小型的二級方程式車賽來決定世界冠軍,而法拉利連續十四次贏得勝利。
當時他已經主導賽車界近七十年,他所產制的汽車曾贏過世界各地的五千多項賽事,而且曾經囊括二十五項世界冠軍。恩佐·法拉利在跑車賽的成功幾乎眾所皆知。在義大利,贏得家鄉主場的勝利是非常重要的,而向以「車隊指揮」聞名的恩佐·法拉利,很早就現身賽車界,而且法拉利的車手經常名列前茅:他們在1948、1951、1958、1961、1962、1965和1972等年,贏得向以競爭激烈聞名於世的Targa Florio大賽:而從1948-53這段期間,以及1956和1957這兩年,他們也每年贏得Mille Miglia(千公里賽車)的勝利。而且歐洲的每一項主要汽車賽,法拉利車手也幾乎都曾奪冠。最後,恩佐-法拉利1988年8月14日死於莫德納(Modena),享年90歲。
因為恩佐·法拉利的堅持,所以締造出今日法拉利輝煌的事,名聲響遍全球! http://ke..com/view/111248.htm
❽ F1賽車是什麼時候創建的!
1940年 F1的歷史 1948:在法國Pau小鎮舉行的比賽首次採用了統一的規則(a formula), Formula One由此得名。 1950:只到1950年,首屆F1冠軍賽才正式舉行,而此時也只是根據賽車的得分進行評獎。當時,參賽的賽手仍沿用1947年由FIA制定的規則。這一規則是參賽的賽車可搭載4.5L非渦輪增壓或1.5L渦輪增壓發動機。1950年5月13日,首屆世界冠軍大賽在英國的Grand Prix 的銀石賽道(過去是一個軍用機場)舉行。義大利人Giuseppe Farina為阿爾法羅密歐車對應的勝利,同時也成為首任世界冠軍。 1952:由於F1賽事組織尚缺乏支持,比賽被迫採用F2賽車進行;在F2比賽規定參賽的賽車只能裝備排量不超過2.0L的非渦輪增壓發動機。 1954:這一年GP賽車接納新的F1比賽規則。最大排量為2.5L非增壓發動機或最大排量0.75L的增壓發動機。梅塞德斯.賓士車隊也在這一年重新投入比賽,並在法國朗斯的GP分站賽中贏的首次勝利。代表瑪莎拉蒂和梅塞德斯.賓士出戰的Juan Manuel Fangio獲得了這屆大賽的分站冠軍。 1959:後驅GP賽車開始取代前驅賽車成為比賽的主角。Bruce Mclaren在美國Sebring的GP分站一馬當先,成為最年輕的冠軍賽手。 1961:有關1.5L發動機的賽車的規定開始實施。在這一年裡,Giancarlo Baghetti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個首次參賽就囊括冠軍的車手,而Phil Hil為美國爭取到第一個F1世界冠軍頭銜。 1965:Jackie Stewart 首都代表BRM車隊亮相GP賽場。 1966:有關3L發動機賽車的規定出台。Bruce Mclaren 創建自己的車隊並打造出搭載福特發動機得第一款麥克拉倫賽車,但是車隊並沒有在當年的賽事中獲得成功。 1968:贊助商凡是首次出現在F1比賽中。這也意味著F1具有民族色彩時期的結束。這一年,賽車第一次加裝了尾翼,從而提升了整車的下壓力。在德國霍根海姆舉行的F2比賽中,Jim Clark不幸身亡。麥克拉倫車隊創始人Bruce Mclaren 親自參加比利時GP為車隊第一次贏得冠軍稱號。 1969: Matra、蓮花和麥克拉倫車隊分別嘗試改用四驅車,但都失敗了。Jackie Stewart 贏得了第一個年度冠軍車手稱號;Bruce Mclaren在英國Goodwood測試一款Can-Am賽車是意外身亡;Jochen Rind在義大利GP排位賽中喪命;此後他成為唯一一位在死後獲得F1總冠軍的車手。 1973: 麥克拉倫車隊推出經典的M23賽車。該車在此後的六個賽季里參加了各種形式的比賽。在加拿大站的比賽中,安全車第一次被用到F1的比賽中。 1976:Tyrrell(泰利爾)引進了劉倫賽車的概念在Nurburgring的一場事故中,尼克勞達被嚴重燒傷。麥克拉倫車隊的James Hunt 贏得概念的世界冠軍。 1977 Patrick Head (海德)加入威廉姆斯車隊。第一輛配備渦輪增壓器賽車的雷諾Rs01,在英國站的比賽中亮相。 1978 米其林正式加盟F1,FIA 聘請Sid Watkins教授擔任醫療指導。飛劍車隊首次參加F1比賽,就幾乎將南非站的比賽冠軍囊入懷中。F1比賽開始採用一種新的安全措施,即為了避免在第一圈賽車擁擠相撞造成的事故,醫療車需同時在外道尾隨賽車,以其能夠盡快的採取相應措施。 1980:Alain Prost駕駛著麥克拉倫賽車參加了阿根廷站的比賽。蓮花車隊的Nigel Mansell 曼塞爾(文素)首次出現在澳大利亞站的比賽中。 Ron Dennis接管麥克拉倫車隊,同年該車隊推出由John Barnard 設計的由碳纖維材料製成底盤的賽車。 1981:由於FIA規定,所有車手必須擁有超級駕照,在南非站比賽前,大批反對這項規定的車手宣布罷賽。 1982:Colin Chapman 蓮花車隊的締造者及F1賽車最具有革新精神的設計者,死於心臟病在荷蘭站的比賽中麥克拉倫首次使用渦輪增壓發動機。 1984:在巴西 SENNA正式宣布參加F1澳大利亞站第一次全部由安裝了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賽車參賽。 1985:米納爾迪車隊首次參加F1比賽,Benetton與Toleman車隊之間的生意越來越密切,最初其作為贊助商(貝納通曾贊助過阿爾法羅密歐和泰利爾車隊)不久之後便收購了Toleman車隊,並在1986年以貝納通車隊之名參加F1比賽。 1987:威廉姆斯老闆弗蘭克威廉姆斯在Paul Ricard駕車從試車場返回家中時發生交通事故,嚴重受傷導致癱瘓。匈牙利站是在廢除「鐵幕」政策後第一場比賽。 1988:Adrian Newey 被任命為March車隊的技術總監。FIA規定賽車的發動機需配置規定的渦輪增壓裝置,以減少驅動力。但是在1989年取消了該規定,轉而要求3.5L排氣量的自然吸氣發動機,且不能超過12缸。SENNA贏得他的第一個世界冠軍。 1990 :曼塞爾宣布推出F1。 1991:哈基寧,舒馬赫成為F1車手喬丹車隊成立推出喬丹191賽車麥克拉倫贏得第七個年度總冠軍。 1992:舒馬赫在西班牙取得第一個分站冠軍。本田退出F1。 1993:麥克拉倫車隊分站冠軍數目第一次超過法拉利。普羅斯特宣布退出F1,他的四次總冠軍在當時僅落後於方吉奧的5次。 1994:梅塞德斯賓士組建索伯車隊,並借入股IImor涉足賽車發動機製造業。隨著牽引力控制及主動懸掛系統限制的取消,進站加油重新推出。5月1日Ratzenberger和傳奇車手SENNA塞納在伊莫拉賽道遇意外不幸身亡。舒馬赫獲得第一個車手總冠軍,也成為第一個獲得F1總冠軍的德國人。 1995:麥克拉倫開始與賓士在研發發動機上合作。舒馬赫贏得第二個總冠軍。哈基寧在澳大利亞站的排位賽中嚴重受傷。 1996:舒馬赫加入法拉利,維倫紐夫加盟威廉姆斯,雷諾和Elf宣布推出F1數字電視轉播技術引入F1比賽,Hill獲得年度總冠軍,HIll父子成為第一對F1總冠軍父子。 1997 :Newey離開威廉姆斯加盟麥克拉倫,成為車隊總監。普利斯通輪胎進軍F1,Berger宣布退出F1,維倫紐夫獲得年度總冠軍。 1998:為了控制F1賽車的車速,FIA公布了一些新措施,包括賽道變窄,使用有坑紋輪胎,麥克拉倫的回轉制動技術被禁用。哈基寧獲得第一個年度總冠軍。 1999:舒馬赫在英國站受傷骨折,此後7站他未能上場,馬來西亞的雪邦投入使用,法拉利16年後第一次獲得車隊總冠軍。 2000:年在義大利站一位工作人員被撞身亡,F1比賽中有關碰撞測試的規定作了相應的改動。 2001:牽引力控制系統和自動變速裝置在西班牙張使用。 2002:超過19000轉每分鍾的BMWP82發動機首次出現,舒馬赫獲得第5個年度總冠軍。 2003:舒馬赫獲得第六個年度總冠軍,成為F1世界第一人,阿隆索成為史上最年輕的GP冠軍。 2004:法拉利的舒馬赫憑借F2004的出色表現獲得其職業生涯的第七個年度總冠軍,並打破了連續奪得分站冠軍次數的記錄。 2005:美國站罷賽事件,所有使用米其林輪胎的車隊以安全為理由宣布罷賽,最後只有使用普利司通輪胎的法拉利、喬丹、米納爾迪三隻車隊共六部賽車進行了決賽,舒馬赫獲得了本賽季惟一一個分站冠軍。藍色的雷諾強勢壓倒法拉利,阿隆索獲得年度總冠軍,成為最年輕的世界冠軍。 2006:異常激烈的紅(法拉利)藍(雷諾)大戰!車王邁克爾*舒馬赫在義大利站登上最高領獎台後宣布退役,接班人為原在邁凱輪車隊效力三年的芬蘭車手Kimi Raikkonen(吉米*萊科寧)。在經歷了前兩年的磨難後,舒馬赫終於在中國站奪冠。日本站法拉利發生近六年來最嚴重的機械故障,舒馬赫發生爆缸退賽。巴西站後,馬薩成為13年來繼賽納之後第二位獲得本土冠軍的巴西人。阿隆索憑借134個積分獲得車手總冠軍,成為最年輕的衛冕冠軍。雷諾以206個積分取得車隊總冠軍。 2007:比賽正在進行中,英國人Lewis Hamilton(劉易斯*漢密爾頓)成為F1史上第一位黑人車手,效力邁凱輪。中國本土IT企業愛國者(aigo)成為邁凱輪車隊主贊助商之一。中國企業第一次長期贊助一支F1車隊,F1車身上第一次出現中文。
❾ 汽車發展史
世界汽車百年歷史 (1766-1899)
1766年 英國發明家瓦特(1736--1819)改進了蒸汽機,拉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序幕。
1769年 法國陸軍工程師古諾(1725--1804)製造出第一輛蒸汽機驅動的汽車。
1794年 英國人斯垂特首次提出把燃料和空氣混合製成混合氣體以供燃燒的構想。
1838年 英國發明家亨納特發明了世界第一台內燃機點火裝置,該項發明被世人稱之為「世界汽車發展史上的一場革命」。
1858年 法國工程師洛納因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隻用陶瓷絕緣製成的電點火火花塞。
1859年 法國著名物理學家發明了鉛酸蓄電池,為汽車的用電創造了條件,被稱之為「意義深遠的發明」。
1893年 ①德國人狄塞爾在其論文《轉動式熱機原理和結構》中,首次論述了柴油發動機原理。②法國巴黎開始實行車輛登記、使用車牌並發放駕駛證。③杜里埃研製出美國歷史上的第一輛汽油發動機汽車。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❿ 提操控之王阿爾法羅密歐Giulia——驀然回首,原來一直在等我
我相信每個男人都夢想擁有一台法拉利!我自然也不例外,先介紹下自己:我是一個來自三線城市的小夥子,特別喜歡車,尤其是對跑車賽車很感興趣,每次上海賽車場有比賽我都會去看,目前開著家裡留下來的Polo,感覺再開幾年真的要把我骨子裡的操控慾望磨沒了!心裡一直不甘心,想換一輛可以重新喚醒我操控的車子,真的受夠開小兩廂車了!功夫不負有心人,自己的努力,加上家裡的支持。終於可以換一輛小「法拉利」了,沒錯就是它——阿爾法羅密歐Giulia。其實早在兩年前我就關注到了阿爾法羅密歐,它是一個源自義大利和法拉利有血緣關系的品牌。阿爾法羅密歐才是義大利最早的性能圖騰,而Giulia則可被視為向商業市場完全妥協的產品。完全同阿爾法羅密歐的8C、4C這些硬核車款不同,Giulia不僅沒有為了創造極致車重而丟掉空調的偏執態度,也沒有了全碳纖維座艙的硬核車體,更加沒有了全車不給錢包找個恰當容身之地的純賽車化騷操作。有的只是前排座椅加熱、哈曼卡頓音響、甚至為了迎合中國消費者而加入的語音交互系統,這些舒適和科技並舉的主流配置。但是,打動我的恰恰是這些。但是Giulia有一個四葉草版本,那可是前紐北記錄保持者!7分32秒,戰勝了帕加尼ZondaF、法拉利458Italia、保時捷911GT3等強勁對手成為了全球最快的量產4門轎車!這對於我這種賽車迷來說簡直不要太興奮!正是這些種種的原因讓Giulia這顆種子早已在我心裡埋下。早些年Giulia還有低功率和高功率版,那時候的我還一直在糾結,主要還是錢不到位…2020款Giulia可為我省心了,全系高功率版。年前的時候,我就跑去4s店直接付了定金,定的是280高功率豪華運動版。廢話不多說!馬上給大家看看我的義大利性感尤物
很多時候,被世俗纏身的我們並不能隨心所欲。不過,這不阻礙每個人都有一個嚮往美好和純粹的夢想。當夢想被帶上了鐐銬,不妨想開一些,因為付出是相互的,只有多為身邊的人著想,讓彼此互相成就夢想,才能形成更加牢不可破的羈絆。寫的有點亂,有點激動,車友們多包涵。難得買到一台自己喜歡的車實屬不易。驀然回首,原來你一直在等我,我的阿爾法羅密歐Giu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