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人創造了哪些東西

中國人創造了哪些東西

發布時間:2021-06-13 13:11:35

㈠ 中國創造有哪些

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葯、神舟飛船、航母遼寧號、東方紅號、FAST、量子號衛星

1、神舟飛船

神舟飛船是中國自行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或優於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技術的飛船。 神舟號飛船是採用三艙一段,即由返回艙、軌道艙、推進艙和附加段構成,由13個分系統組成。

2、航母遼寧號

遼寧號航空母艦(代號:001型航空母艦,舷號:16,簡稱:遼寧艦),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隸下的一艘可以搭載固定翼飛機的航空母艦,也是中國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艦。

遼寧號航空母艦前身是蘇聯海軍的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空母艦次艦瓦良格號,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瓦良格號於烏克蘭建造時遭逢蘇聯解體,建造工程中斷,完成度68%。

3、東方紅號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於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由此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4、FAST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簡稱FAST,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的喀斯特窪坑中,工程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天眼」工程由主動反射面系統、饋源支撐系統、測量與控制系統、接收機與終端及觀測基地等幾大部分構成。

5、量子號衛星

量子通訊衛星是一種傳輸高效的通信衛星,徹底杜絕間諜竊聽及破解的保密通信技術,抗衡外國的網路攻擊與防禦能力。

量子信號從地面上發射並穿透大氣層———衛星接收到量子信號並按需要將其轉發到另一特定衛星———量子信號從該特定衛星上再次穿透大氣層到達地球某個角落的指定接收地點。

㈡ 中國人發明了哪些東西(圖片。)

中國四大發明,有火葯,有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術。

㈢ 中國的發明有哪些

1、指南針: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俗稱吸鐵石)。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先民已用天然磁石製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三國魏時,馬鈞利用磁鐵和差速齒輪製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機械裝置——指南車。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其《夢溪筆談》中記載了製作指向用的磁針的方法。

2、造紙術:蔡倫改進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中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喜歡讀書,每次外出遊學身後都跟著五輛裝滿竹簡的大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

3、活字印刷術: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4、火葯:火葯作為人類掌握的第一類爆炸物,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煉丹術。古代煉丹家們利用早在漢代就已掌握的金石葯物硝、硫,經過長期的煉丹實踐,至遲在唐憲宗元和三年(808)以前便已發明了火葯 ,並在五代末北宋初用以造出縱火用的火葯兵器。

經宋、元、明各代,火箭、火毬(火聤)、火銃等各種火器已達到成熱的程度。火葯的發明對世界科技的發展曾起重大作用,現代黑火葯就是由中國古代火葯發展而來的。

5、孔明燈:相傳五代(公元907-960)時,有一名叫莘七娘的女子,隨丈夫在福建打仗時,她曾用竹篾紮成方架,糊上紙,做成大燈,底盤上放置燃燒著的松脂,燈就靠熱空氣飛上天空,用作軍事聯絡信號。這種松脂燈,在四川稱孔明燈。相傳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孔明燈。

㈣ 我們身邊經常用的東西什麼東西是中國人發明的

1、鼓:

傳說公元前3500年中國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獸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達米亞的蘇默人製成了一人高的圓鼓,鼓身還繪有圖畫。後來有了小銅鼓和大銅鼓。15世紀騎兵用的大銅鼓,17世紀時開始為樂團採用。1692年蒲塞爾為「仙後」所作的配樂中就用上了。這種鼓現在叫定音鼓,19世紀有了低音大鼓。鼓聲可使節拍鮮明,粗獷有力。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定音鼓。

2、二進位制:

相傳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發明了二進位制。《周易》就是五經之一的《易經》,它是我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周易》相傳是由約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畫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yao)辭,並經過孔丘修訂而成為《易經》。當代的電子計算機用的不是十進制而是二進制。二進制是誰發明的?《周易》中的「易數」用的就是二進制。換句話說就是伏羲發明了二進制,伏羲就是神農。傳說神農嘗百草才有五穀,我國才有原始農業。伏羲對我國社會的進步可謂大矣!我國北京的先農壇就是為了祭奠神農(即伏羲)而建造的,這里表達炎黃子孫對他的敬佩之情。

3、繩索:

公元前2800年,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創造麻繩的技術。我國人民開始用大麻纖維制繩。到公元紀元開始時,用大麻纖維已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主要制繩材料。1775年,英國發明家馬虛發明制繩機,結束了手工制繩的時代。從1950年開始用人造纖維製造繩索,直徑約2毫米的馬尼拉繩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會折斷,而同樣粗的尼龍繩則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4、指南針:

相傳公元前2700年中國的軒轅黃帝發明了指南針。黃帝用指南針,在大霧中辨別方向,打敗了蚩尤。根據史書記載,中國人早在戰國時代已使用指南針。公元前3世紀的《韓非子》中說,戰國時代已有人用「司南」(指南針)。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對此記載更詳。1090年,中國和阿拉伯航海家開始在船上裝設了指南針。作導航工具。歐洲在11世紀左右,才用浮在水上的磁針製成指南針。1250

㈤ 中國人發明了什麼

30項重大發明是:粟作、稻作、蠶桑絲織、漢字、十進位值制記數法和籌算、青銅冶鑄術、以生鐵為本的鋼鐵冶煉技術、運河開鑿、犁耬、水輪、髹飾、造紙術、中醫診療術、瓷器、中式木結構營造技術、中式烹調術、系駕法、印刷術、茶的栽培和制備、火葯、水密艙、豆腐、深井鑽探技術、指南針、精耕細作的生態農藝、珠算、曲櫱發酵、火箭、人痘接種、雜交水稻。

(5)中國人創造了哪些東西擴展閱讀:

印刷術的影響

中國唐朝時期,人們把刻制印章從刻石上拓印文字兩種方法結合起來,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唐代留下的《金剛經》,精美清晰,是世界上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868年)。

11世紀中期的宋代,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使印刷術得到普遍推廣。中國的雕版印刷大約在11世紀以後由阿拉伯傳的歐洲,12世紀左右傳到埃及,隨著造紙術的傳播,紙張先後取代了埃及的紙草,印度的樹葉以及歐洲的羊皮等,引發了世界書寫材料的巨大變革,14至15世紀歐洲開始流行印刷術。

歐洲現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德國南部的《聖克利斯托菲爾》畫像(1423年),晚於中國約600年。

1450年前後,德國人受中國活字印刷術的影響,創制了歐洲拼音文字的活字,用來印刷書籍,比畢升晚了400年。印刷術傳到歐洲後,改變了原來只有修道士才能讀書和接受較高教育的狀況,為歐洲的科學從中世紀漫長黑夜之後突飛猛進發展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物質條件。

參考資料:網路-四大發明

㈥ 中國人發明了什麼

1、龍骨水車

龍骨水車亦稱「翻車」、「踏車」、「水車」,省稱「龍骨」。漢族歷史上的灌溉農具,流行於我國大部分地區。這種提水設施歷史悠久。因為其形狀猶如龍骨,故名「龍骨水車」。

其結構是以木板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小輪軸一。另一端有小輪軸,固定於堤岸的木架上。用時踩動拐木,使大輪軸轉動,帶動槽內板葉刮水上行,傾灌於地勢較高的田中。

後世又有利用流水作動力的水轉龍骨車,利用牛拉使齒輪轉動的牛拉翻車。以及利用風力轉動的風轉翻車。廣東等地用手搖的較輕便,施於田間水溝,稱「手搖拔車」。

2、造紙術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3、火葯

火葯是中國人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始於古代煉丹術。

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葯的國家,隋代時,誕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體系火葯。黑色火葯在唐代(9世紀末)時候正式出現。火葯是由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從戰國至漢初,帝王貴族們沉醉做神仙並長生不老的幻想,驅使一些方士與道士煉"仙丹",在煉制過程中逐漸發明了火葯的配方。

唐代煉丹家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創了硫磺伏火法,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創狀火磯法,用硝石、硫磺及馬兜鈴(含炭素)一起燒煉。這兩種配方,都是把三種葯料混合起來,已經初步具備火葯所含的成分。

4、中國象棋

中國象棋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棋戲,屬於二人對抗性游戲的一種,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由於用具簡單,趣味性強,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

中國象棋是中國棋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源遠流長,趣味濃厚,基本規則簡明易懂,千百年來長盛不衰。中國象棋是模擬的古代戰爭、直線戰爭、陸地戰爭、平面戰爭。在中國古代,象棋被列為士大夫們的修身之藝。

5、桔槔

桔槔俗稱「吊桿」「稱桿」,古代漢族農用工具。是一種原始的汲水工具。商代在農業灌溉方面,開始採用桔槔。它是在一根豎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細長的杠桿,當中是支點,末端懸掛一個重物,前段懸掛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

桔槔的結構,相當於一個普通的杠桿。在其橫長桿的中間由豎木支撐或懸吊起來,橫桿的一端用一根直桿與汲器相連,另一端綁上或懸上一塊重石頭。

當不汲水時,石頭位置較低(位能亦小);當要汲水時,人則用力將直桿與汲器往下壓,與此同時,另一端石頭的位置則上升(位能增加)。當汲器汲滿後,就讓另一端石頭下降,石頭原來所儲存的位能因而轉化:通過杠桿作用,就可能將汲器提升。

這樣,汲水過程的主要用力方向是向下。由於向下用力可以藉助人的體重,因而紿人以輕松的感覺,也就大大減少了人們提水的疲勞程度。這種提水工具,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主要灌溉機械。

㈦ 中國人現代都發明過什麼東西

1.錢學森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2.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

3.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

我國現代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李四光、氣象學家竺可楨、 數學家華羅庚、物理學家吳有訓、醫學家林巧稚、天文學家張鈺哲、化工學家侯德榜、農學家丁穎、數學家熊慶來、微生物學家湯飛凡、內科專家張孝騫、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學家梁希、橋梁學家茅以升、物理學家嚴濟慈和物理學家周培源、水稻專家袁隆平、火箭專家錢學森、核物理專家王淦昌、於敏、錢三強、鄧稼先、錢偉長等。

㈧ 現代的中國創造有哪些

現代的中國創造有很多,以2019年為例,中國創造有嫦娥四號登月、海上火箭、北京大興機場創多個世界第一、通信技術、軍艦下水噸數、高鐵營業里程、航天發射數量等。

1、嫦娥四號首次登月

2019年1月3號,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的月背影像圖,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第一次揭開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

2、第一次海上火箭發射成功

2019年6月5日我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征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將技術實驗衛星捕風一號A、B星及五顆商業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試驗取得成功,這是我國首次在海上實施運載火箭發射技術試驗。

3、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創多個世界第一

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運。大興國際機場佔地面積達到140萬平方米,有著世界規模最大單體航站樓、世界施工難度最高的航站樓、世界最大隔震支座航站樓和世界最大無結構縫一體化航站樓。

4、第一次領跑通信技術領域

2019年5G大幕在中國穩步拉開,我國多家企業參與定製的部分5G標准成為國際標准,統計顯示,在全球5G標准必要專利申請數量排行榜中,中企占據的份額高達三成多,位居全球榜首。

5、軍艦下水噸數蟬聯世界第一

2019年我國軍艦共計下水9艘驅逐艦、1艘綜合補給艦、1艘綜合登陸艦、1艘兩棲攻擊艦、12艘輕型護衛艦,排水量共計20萬噸,超越下水15萬噸的美國蟬聯世界第一。

6、高鐵總營業里程穩居世界第一

2019年12月30日,京張高鐵(含崇禮鐵路)、張家口至大同高鐵、張呼高鐵張家口至烏蘭察布段相繼正式開通運營。截止12月,我國共計11條高鐵線路開通運營,高鐵總營業里程達3.5萬公里,穩居世界第一。

7、航天發射數蟬聯全球榜首

截止2019年12月30日,中美俄歐等主要航天國家和實體,進行了超過100次航天發射,使2019年的發射繼2018年之後,連續第二年超過100次。我國以34次航天發射蟬聯全球航天發射榜榜首位置。

㈨ 中國人發明了哪些東西

一、中國現代四大發明目錄
1,機械理想內燃發動機
2,靜態晶元裝載由時鍾程序驅動的電腦桌面操作系統
3,白金分割
4,流體力學基本定理

二、中國現代四大發明注釋
四大發明之一:機械理想內燃發動機
定義:所謂機械理想是指,如果不計活塞部件摩擦,發動機完成熱循環的機械效率就最高且恆等於1。

顧名思義:既然機械理想,就是所有內燃發動機中機械效率最高的。比傳統發動機節能省油減排10%以上。
技術意義:第三次世界工業革命意義。

如果說:
由於蒸汽機的發明,人類在19世紀從英國開始了第一次世界工業革命;
由於內燃機的發明,人類在20世紀從德國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工業革命。

那末說:
由於機械理想內燃機的發明,人類在21世紀從中國開始了第三次世界工業革命。

四大發明之二:靜態晶元由時鍾程序驅動的電腦桌面操作系統
人類已有的電腦桌面操作系統(windows)都是由動態晶元——硬碟裝載,用電機-機械驅動的。
本發明要點在於,電腦桌面操作系統由靜態晶元裝載,像U盤那樣,被時鍾程序驅動。而不是用電機-機械裝置來驅動。

技術意義:IT技術重大革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都很巨大。

四大發明之三:白金分割

白金分割內容:
將一線段分成 a,b 兩截,令
y = a·b^2
當y有極大值時,的a值,就叫做白金分割——流體力學黃金分割。
白金分割技術意義:對流體力學及其技術進展具有開創性理論指導意義。

白金分割真解為,當:
a = 1/3
時y有極大值:
y=4/27=0.148148……

白金分割意義:
這,y=4/27=0.148148……
就是單個葉片在流體中採用退讓方式拾取能量時的最高拾能效率。
不言而喻,白金分割對流體力學,特別對風力發電具有開創性絕對指導意義。

四大發明之四:流體力學及其基本定理

所謂流體力學,就是研究開發流體與流體中物體間相互作用關系的科學。
不言而俞,這就是「流體力學」定義。

〖流體力學定理一〗:流體中任何物體,都受有力的作用。這些力包括,阻力(含磨擦力),升力,浮力。

閱讀全文

與中國人創造了哪些東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