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機械表發明時間

機械表發明時間

發布時間:2021-06-13 12:47:19

Ⅰ 手錶誰發明

世界上的第一隻手錶是於1868年由百達翡麗製造給匈牙利的Koscowicz伯爵夫人的。

在1904年,經營珠寶的法國商人路易斯·弗朗索瓦·卡地亞接到飛行員好友亞伯托·桑托斯·杜蒙的投訴:當駕駛飛機時要把懷表從口袋裡拿出來十分困難,希望他協助解決這個問題,以便在飛行途中也能看到時間。

因此卡地亞便想出了用皮帶及扣,將懷表綁在手上的方法,以解決好友的難題。而這種綁在手上的懷表,就是現今的手錶。

1911年卡地亞正式將這種形式的鍾表商業化,推出了著名的Santos手錶。自此以後,手錶便開始普及。

經歷一個世紀的改進,1967年瑞士人首度將石英鍾做成石英錶,手錶之後也由手動/自動上發條的形式,發展到用石英、電子等動力顯示時間,並混合了較為簡單的其他功能,例如計時、月相、量度脈搏等;現代手錶手錶增加了更多復雜的功能。

(1)機械表發明時間擴展閱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軍方意識到「免手提」腕錶的重要性,這才啟發了一般民眾對手戴腕錶的熱切需求。1926年,發明了第一塊自行上弦的腕錶,從1960年起,傳統的圓形表樣普遍受到民眾的喜歡。

瑞士對腕錶的進一步改進,就是把懷表所具有的計時、日歷、陀飛輪及自動發條裝置加以微型化,而裝設於腕錶上。1952年在美國、法國和瑞士各生產出一塊電子表。

1967年,納沙泰爾的電子鍾表中心開發出第一塊石英手腕錶,並在1970年以不同瑞士品牌的名字開始大量生產。自此,新的技術開始快速開發,不同品牌的手腕錶也開始迅速發展。

Ⅱ 機械表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兩百多年了!惠更斯發明

Ⅲ 機械手錶是誰發明的

鍾和表是兩碼事,發明的時間也相差甚遠。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回打點塔鍾答,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可以視為最早的機械鍾。
1868年百達翡麗為匈牙利王族夫人製造了第一支手鐲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機械表。

Ⅳ 機械鍾表是誰發明的

公元1300年以前,人類主要是利用天文現象和流動物質的連續運動來計時。例如,日晷是利用日影的方位計時;漏壺和沙漏是利用水流和沙流的流量計時。
東漢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鍾。北宋元祜三年(1088)蘇頌和韓公廉等創制水運儀象台,已運用了擒縱機構。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
1660年英國的胡克發明游絲,並用後退式擒縱機構代替了冕狀輪擒縱機構;1673年,惠更斯又將擺輪游絲組成的調速器應用在可攜帶的鍾表上;1675年,英國的克萊門特用叉瓦裝置製成最簡單的錨式擒縱機構,這種機構一直沿用在簡便擺錘式掛鍾中。
1695年,英國的湯姆平發明工字輪擒縱機構;1715年,英國的格雷厄姆又發明了靜止式擒縱機構,彌補了後退式擒縱機構的不足,為發展精密機械鍾表打下了基礎;1765年,英國的馬奇發明自由錨式擒縱機構,即現代叉瓦式擒縱機構的前身;1728~1759年,英國的哈里森製造出高精度的標准航海鍾;1775~1780年,英國的阿諾德創造出精密表用擒縱機構。
18~19世紀,鍾表製造業已逐步實現工業化生產,並達到相當高的水平。20世紀,隨著電子工業的迅速發展,電池驅動鍾、交流電鍾、電機械表、指針式石英電子鍾表、數字式石英電子鍾表相繼問世,鍾表的日差已小於0.5秒,鍾表進入了微電子技術與精密機械相結合的石英化新時期。

Ⅳ 自動機械表的歷史溯源

1770年,瑞士製表大師伯特萊發明自動機械表,用於懷表上,而後該設計更經寶璣改良。1923年,馬恩島的英國人夏活,發明自動機械手錶。1930年,勞力士、寶麗爵基於夏活的設計,改良出能 360 度旋轉的擺陀,原設計的擺陀只能以 300度擺動。如今,越來越多的品牌推出了很多負載功能的自動機械表,它們不僅走時精準、外觀優美、功能繁多,而且大多數都採用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如新材料硅在表中的應用,如精工將石英技術與改進的機械技術相結合生產的Springdrive系列,如獨立製表人們將發條立體化從而產生更強有力的扭力,飛亞達的航天表可以在宇宙微重力下完成自動上弦。這些都是根據科技的發展從而不斷創新的。明天自動表的發展將更完美。

Ⅵ 鍾表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誰發明的

第一個鍾表出現在北宋,是由蘇頌發明的。

1092年,北宋宰相蘇頌主持建造了一台水運儀象台,這個儀器能報時打鍾,結構和現代的鍾表很相似。更不可思議的是,水運儀象台每天僅有1秒的誤差,而且上面還裝有在工作時能發出「嘀嗒、嘀嗒」聲的擒縱器。

(6)機械表發明時間擴展閱讀

鍾表的發展

公元前140年到100年,古希臘人製造了用30至70個齒輪系統組成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計時器。

東漢公元78年-139年,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鍾。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

1660年英國的胡克發明游絲,並用後退式擒縱機構代替了冕狀輪擒縱機構;1673年,惠更斯又將擺輪游絲組成的調速器應用在可攜帶的鍾表上;1675年,英國的克萊門特用叉瓦裝置製成最簡單的錨式擒縱機構,這種機構一直沿用在簡便擺錘式掛鍾中。

Ⅶ 機械表的發明人是誰有沒有準確的還有電子表

老鳥來啦
1、鍾和表是兩碼事,發明的時間也相差甚遠。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專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屬機械打點塔鍾,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可以視為最早的機械鍾。
1868年百達翡麗為匈牙利王族夫人製造了第一支手鐲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機械表。

2、電子表和石英錶的區別要弄清楚,電子表是手錶的一種顯示方式,機械的表也可以是電子表;於機械表相對的應該是石英錶,我估計你問的應該是石英錶,實際上石英錶誕生至今沒有多少年,區區40載而已。
1969年12月,精工株式會社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塊石英錶。
1957年,漢米爾頓知道了第一塊奇形電子表,為機械電子表。
說完啦,希望對你有幫助。

Ⅷ 機械表是那一年發明的

手錶的出現是人類社會文明和進步的標志,它使整個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時間是一種度量衡單位,而手錶卻是劃分時間的工具,時至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如果沒有時間的刻度,如果沒有計量時間的工具,恐怕誰都無法想像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模樣。從第一隻手錶的面世起,手錶的創制及生產都基於一個簡單而機智的發明,這就是「彈簧」,它能夠收緊並儲存能量,又能慢慢地把能量釋放出來,以推動手錶內的運行裝置及指針,達到顯示時間的功能,手錶內的這種彈簧裝置被稱為主彈簧(Mainspring)。

瑞士鍾表業最早出現於16世紀中葉的日內瓦,製表業很快就風靡日內瓦,成為一門新興的、獨立的手藝。到16世紀末,日內瓦製表業就以其質量聞名。隨著行業規模的擴大,日內瓦製表藝人決定組織並規范他們的行業,並於1601年創建了日內瓦製表協會,成為世界首家鍾錶行業協會。當時,表廠已多達500多家,這迫使一些人移至人口較為稀少的城鎮。日內瓦北部的汝拉山區逐漸成為製表藝人生活和生產的理想場所。1665年,在汝拉山區誕生了一個名叫Daniel Jeanrichard的人,他後來成為一名金匠,組織了鍾表生產部門。1741年他去世時,納沙泰爾汝拉山區已有了數以百計的鍾錶行。

早期的鍾表十分昂貴,只是皇室貴族用以顯示身份的奢侈品,其首飾的作用多於報時的功能。他們甚至煩厭每日多次去上發條,而且早期鍾表准確程度較差,直至16及17世紀因製表工藝的不斷改進,才提高了報時的准確性。1675年出現了一項技術的突破,就是「平衡」(balance)彈簧,此彈簧是用以調整傳統主彈簧因運行波動而產生的不平衡,加裝了此平衡彈簧終於使鍾表的准確度大大提高,一天的誤差不足五分鍾。

18、19世紀,製表技術開始突飛猛進,1690年第一隻雙行針的鍾表面世,1770年,Abraham-Louis Perrelet創造了「永久性」的鍾表,這就是現代可自行上弦手錶的先驅。1776年,第一隻有著三支指針的鍾表面世,確定了現代手錶的基本結構。1842年,Adrien Philippe發明了垂式上弦鍾表,此君也是著名的Patek Philippe手錶公司的創始人之一。在同一階段,製表業開始生產復雜的鍾表和引進特殊的部件如永久性日歷表及秒錶等。

18世紀的一位傑出的人士,Abraham-Louis Breguet (1747-1823),被譽為最偉大的製表匠。他生於瑞士的納沙泰爾,一生中的大部份時間卻身處法國巴黎,在法國大革命爆發前,他是最頂尖的鍾表匠,專門製造貴族化的珍貴稀有款式,供應皇室成員及貴族商賈。他有名的顧客包括路易十六的王後瑪麗·安東瓦內特、拿破崙和約瑟芬,及美國的喬治華盛頓總統等。

當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法國社會及人民都處於動盪而紛亂的時期,Breguet如日中天的事業似乎就要因此而停頓,但不平凡的 Breguet運用他機靈及成熟的交際手腕,不久就與新政府的成員成為朋友,反而為他增加了另一批新的顧客。 Breguet的一項偉大發明就是「陀飛輪」(tourbi1on),此機械裝置可以補償鍾表在處於不同水平位置所產生的誤差,使鍾表走時更為准確,陀飛輪裝置是被高度推許的發明,現今只出現於頂級價格的手錶中。

Breguet同時還製造了一個可以連續運行60小時而不需上發條的鍾表,另一項發明是萬年歷(perpetual calendar)裝置,可以自動調節月份及年份,連閏月亦早已計算在內,此性能亦為現代手錶所樂於採用。從當時的技術來看,上述發明都相當先進。

Breguet逝世後,隨時代的轉變,一場無可阻擋的製表工業革命悄然降臨。經濟領域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產量也隨之猛增。1825年,世界上第一條蒸汽火車鐵路在英國誕生,隨後,新建的鐵路在歐洲及美洲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人們對於可攜帶的准確計時工具需求越來越大。鐵路把各地連接在一起,同時也帶來時間差異的問題,於是標准時區首先出現在美國,其後歐洲直至全世界都設立了時區標准系統,從事國際貿易及經常旅行的人士,都提高了對時間的重視,對鍾表的需求日益增加。1800年世界總產量達到二千五百萬只,其中瑞士鍾表佔了產量的三分二,超越了英國而領先世界。

19世紀,瑞士及美國的工廠已進行機械化大批量生產手錶。美國的 Waltham鍾表公司是其中的代表者。他們成為採用先進而精密的機械製造鍾表技術的先驅。美國鍾表高水準的成就甚至引起瑞士同行業的妒忌。但瑞士以其更精密、更先進的機械及技術、富於經驗的設計師及工人,終於擊敗了美國這個最大的競爭對手。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瑞士製表的技術提供了多樣化的功能及設計款式。瑞士製表廠決心走向改革創新之路,提高產品檔資,對技術精益求精。例如百達翡麗(Patek Phi1ippe)就以歐洲皇室名字來命名其鍾表系列,推出了維多利亞女王型(Queen Victoria)、阿爾伯特王子型(Prince Albert)及其它名字響亮、型號獨一的鍾表,專供皇室、富商購買。

在進入20世紀時,瑞士引進了兩個偉大的表匠Pierre Frederic Ingold和Georges-Auguste Leschot發明的新技術,即可快速和精確生產帶齒輪的夾板和主夾板並發明了可替換的內部零件,為鍾表生產的規模化和標准化鋪平了道路。

到20世紀初,瑞士已經是世界鍾表業的領頭羊。這時腕錶開始流行,並逐漸取代懷表的地位,1906年,卡地亞(Cartier)應著名的飛行家Alberto Santos-Dumont要求,製造了一隻腕錶,使他在駕駛飛船途中,亦可方便地看時間。此一創新十分成功,卡地亞更於1911年正式生產Santos-Dumont型腕錶供應上流社會的人士,這是第一款公開發售的商業型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軍方意識到「免手提」腕錶的重要性,這才啟發了一般民眾對手戴腕錶的熱切需求。20年代未,腕錶的產量已大大超越了懷表,除了方便的因素外,可外露的特點更是顧容購買手錶時的重要考慮因素之一,由此推動了各式各樣的外觀設計以吸引顧客:正方形、蛋形、圓形,甚至三角形的設計紛紛出現,再加上各種特意的裝飾,手錶已成為一種令入眼花繚亂的商品。1926年,發明了第一塊自行上弦的腕錶,從1960年起,傳統的圓形表樣普遍受到接受。瑞士對腕錶的進一步改進,就是把懷表所具有的計時、日歷、陀飛輪及自動發條裝置加以微型化,而裝設於腕錶上。

1952年在美國、法國和瑞士生產出第一塊電子表。1967年,納沙泰爾的電子鍾表中心開發出第一塊石英手腕錶,並在1970年以不同瑞士品牌的名字開始大量生產。自此,新的技術開始快速開發。

1970年代,由於太空及電腦科技帶動了人們對高科技的興趣,就像其他新興的科技產品一樣,石英科技開始主宰手錶工業,人們開始厭煩機械手錶需要每天去上發條,而工業界也有悲觀的人士認為機械手錶勢將沒落。結果到了70年代末,一些企業家開始察覺到一個奇怪的現象,一些舊款的機械腕錶逐漸地在市場上消失,一兩年前不被一顧的舊表已靜躺在收藏家的保險箱里 。但不為人知的事實是:消費市場正在自行調節,為機械手錶的重臨醞釀條件。

以日本為代表的石英手錶對瑞士手錶工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在70年代中期,很多人都認為瑞士鍾表業已處於垂死掙扎的最後階段。由於各國的鍾錶行業都轉向電子計時技術,似乎只有瑞士鍾表業沒有搭上這班車,並感受到全面衰退的嚴重威脅。在身陷危境的25年裡,瑞士鍾表業從根本上進行了重整,並重新奪回了在70年代危機前的地位。

時勢造英雄,同樣也適用於瑞士製表業。1978年,瑞士鍾表業受到來自日本競爭的巨大壓力。 Ernst Thomke博士積極研究對策,他要求技術人員研製出一款比日本表更好、更纖巧的石英錶。六個月後,瑞士微電子集團(SMH集團)的表芯部門生產出一款只有2毫米厚的表樣原型,是當時世界上最薄的石英錶。最後生產出來的型號,更是減去了51個零件,表芯藏置於一個防水的膠殼內,而且防震、耐用、低成本,最重要的是價錢低廉,他們稱之為斯沃琪(Swatch),斯沃琪表一經推出,便風靡全世界,成為老少皆宜的產品,自此成為世界上最暢銷的手錶,直至今日。1998年,瑞士微電子集團乾脆把集團的名字改為斯沃琪集團。

80年代,收藏古董手錶的熱潮在世界各地全面爆發,著名的拍賣行更是專設部門處理這一新興業務。人們開始懂得去欣賞機械手錶的製作工藝、研究各個不同表匠的獨特發明、設計與及個人化的風格、鍾表的發展及歷史等。名廠及有特別功能的舊款式鍾表價格逐日飈升,新一代機械手錶的來臨已指日可待。

至80年代末,瑞士表廠開始生產一系列高價位的機械手錶,受到廣泛的歡迎,這一潮流遂得以逐漸壯大,一些結構復雜的機械手錶再次得到認同。如勞力士、百達翡麗這類公司一直信守只生產機械手錶的宗旨,經過石英錶熱潮的洗禮後,機械表銷量回升,重拾了昔日的尊貴地位。就像勃浪帕愛(Blancpain)手錶所自誇的那樣:「自1735年以來,世界上從來不曾有過一隻勃浪帕愛石英錶,日後為什麼要有呢?」

為了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戰勝競爭對手,瑞士製表業通過不斷的技術革新,取長補短,先後推出一系列技術新品。1979年,Ebauches公司/ETA公司生產出世界上最薄的表,僅0.98毫米;1982年,浪琴公司生產出高精確度的模擬石英錶; 1988年,瑞士Le Phare Jean d』Eve公司生產出第一塊不需要電池的自動石英錶,通過手腕的運動提供動力;1988年,ETA公司生產出世界上最復雜的石英天文計時機芯;1991年,Ronda公司開發出可使用20年的鋰碘電池石英機芯;1992年IWC公司生產出世界上最復雜的機械腕錶,共有750個零件,21種功能。

至此,瑞士製表業的出口呈穩定上升趨勢,從1985年的43億瑞郎增長到1997年80億瑞郎。其中成品手錶占據最大部分,約占出口總值的90%,其它10%分別為機芯、表殼、鬧鍾和大、小時鍾等。而塑料產品的數量超過了鋼產品,但從出口值計算,鋼產品占據出口額的一半多。

在過去的幾年裡,瑞士手錶生產數量的91%為電子表,只有9%為機械表。但是產品出口產值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機械表占總銷售值的48%,與電子表幾乎平分秋色。 一個普遍現象是:瑞士機械表經常以貴重金屬或寶石作為裝飾物,銷售對象是上層消費群體。從出口手錶的平均價格中就可看出這個理論的正確性:每塊瑞士手錶的平均價格為235瑞郎,而日本表的價格為23瑞郎,香港表的價格為9瑞郎。瑞士手錶出口價格高出世界手錶平均價格(54瑞郎)近4倍,從這個比較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瑞士手錶的價值。

瑞士手錶銷售的足跡遍布全世界,瑞士手錶業95%的產品供出口海外,1997年,以價值計算,出口產品的39%銷往亞洲和大洋洲,36%銷往歐洲,15%銷往北美,6%銷往中東,3%銷往拉美,1%銷往非洲。

閱讀全文

與機械表發明時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