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海經的著名故事。急求!!!
1、精衛填海
女娃是炎帝最寵愛的小女兒,模樣長得纖秀,性格卻很倔強。姐妹們都喜歡打扮,惟獨她酷愛體育,尤其水上運動,游泳劃船,跳水沖浪,無一樣不愛,無一樣不精。
某日清晨,風和日而,正是出遊的好時光。女娃駕一葉扁舟,在碧波盪漾的東洋大海上遨遊。海風微微地吹拂,海浪柔柔地起伏,帶著小舟往大洋深處漂去。
年輕單純的女孩,哪明白世道險惡,仍陶醉在藍色的溫柔里。霎時間,平靜的大海變臉了,微笑的太陽不見了,輕輕海風變得比刀刃還銳利,軟軟海浪變得比鐵錘還剛硬。女娃憑著高超技藝,劈波斬浪,左避右擋,與大海周旋。
時間一分鍾、一分鍾地過去,一小時、一小時地過去,大海的浪濤越來越高,女娃的力氣越來越弱。夜幕降臨了,天地間一片黑暗,大概星星們閉上了眼睛,不忍目睹慘劇的發生:小舟被巨浪碾成了碎片,女娃被旋渦吸入了深淵,喧囂的濤聲蓋住了女孩求救的呼叫,她永遠也不能回去見她慈祥的父親了。
幾天過後,一隻小鳥在女娃沉溺的水域破浪而出,花頭顱、白嘴殼、紅腳爪,樣貌有點兒像烏鴉,它的名字叫精衛,是女娃不屈的冤魂所化就。
精衛棲身於布滿拓木林的發鳩山上,它天天從發鳩山銜了小石子,或者小樹枝,展翅高飛,直至東海,把石子或樹枝投下去。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管是赤日炎炎還是雨雪霏霏,不死鳥精衛迴翔在波濤洶涌、潔瀚無垠的大海上空,投下顆顆碎石、根根斷枝,它不間斷地叫著「精衛、精衛」,以激勵自已的鬥志,它要以鍥而不舍的精神,將東海填平。
東海惱怒了,東海咆哮了,浪濤喧嘩,白沫四濺:「你為什麼要把我填平?你為什麼恨我這么深?」天空中傳來精衛鳥仇恨的啼鳴:「因為你奪走了我年輕的生命,因為你還將奪走千千萬萬的年輕的生命。」
「算了吧,小鳥兒!你就是填一千年,一萬年,也填不平我呀!」東海用轟隆隆的大笑聲來掩飾自己的窘態。「我要填的!我要填的!我要一千萬年、一萬萬年地填下去,哪怕填到世界末日,宇宙終結。」不死烏精衛悲嘯著,飛翔著,從發鳩山至東海,循環往復,銜石投石,永無休止。
2、誇父追日
太陽每一天東升西落,絲毫沒有在意北方大荒中的成都載天之山上,有一個巨人正全神貫注地觀察著它。巨人用兩條黃蛇作耳環,手裡也把玩兩條黃蛇,他是後土的孫兒,信的兒子,名字叫做誇父。
誇父身材高大,如山嶽聳峙,卻很天真,富於幻想,這兩天,他在思考幾個有關太陽的大問題:其一,太陽落入昧谷,黑夜便要降臨;我熱愛光明,憎惡黑暗,我要去追趕太陽,讓他永駐天空。其二,太陽的圓臉上,沾染了不少黑斑。
我期望太陽更明媚,更透亮,我要去追趕太陽,請他揩乾凈臉盤。其三,太陽在夏天噴吐了過多的光和熱,到了冬天勢必缺乏能量;我喜歡四季如春,不要酷暑也不要嚴寒,我要去追趕太陽,勸他平均分配熱能。誇父想著想著,提起木杖,撒開兩條長腿,就朝太陽追去。
太陽坐在車上悠然西行,猝然看見一個巨人像一座大山一樣壓來,不由驚呼:「媽呀!快跑,巨人來啦!」羲和在空中炸雷也似甩了個晌鞭,六條蛟龍抖擻精神,風馳電掣般朝前飛竄。誇父吼一聲:「跑什麼?」腳下用勁,瞬息間越過了千山萬水。
龍車馳至悲泉,太陽一滾而下直趨虞淵,這時,誇父已跨入光影,處在大光明的包圍中,他的眼前是一團極大極亮的火球。
誇父興奮地張開雙臂,想擁抱太陽,但是,但是怎樣啦?怎樣如此的焦渴難熬?哦,誇父奔跑了半天,灑盡了渾身的汗水,他怎樣能不渴?誇父追近太陽,經受著火球的燎烤,他怎樣能不渴?
誇父踉蹌地來到黃河邊,伏下身子一口氣喝乾了黃河水,轉過身,又連著將渭水喝乾,那焦渴,卻仍舊是那樣兇猛,那樣暴烈。
誇父掙扎著走向北方的大澤,大澤在雁門山北,是鳥們孳生雛兒、更換羽毛之地,縱橫達千里,煙波接遙天,端的是解渴的好去處,可惜他行至半途,即頹然倒地,余輝抹在他的臉上,是嘲諷?還是安慰?
誇父渴死了,他隨身攜帶的木杖,化作了綠葉茂盛、鮮果累累的桃樹林,人們說,那是誇父留給後世的理想追求者在漫漫長路中遮陽蔽雨、充飢解渴的。
3、神荼郁壘
東海之中的度朔山上有一株大桃樹,枝幹蟠曲綿延,覆蓋三千里,桃樹的東北方是鬼眾出入陰陽界的鬼門關。神荼、郁壘住在桃樹上面,稽查進進出出的群鬼,如果遇見惡鬼為非作歹,就用蘆葦索子捆了去喂老虎。
黃帝委任神荼、郁壘做鬼頭子,監察、統領天下萬鬼;又教導民間,在大門上懸掛繪有神荼、郁壘像的桃木板和蘆葦索子,以象徵之物避邪鎮惡,這樣,神荼、郁壘就成了門神。
4、無頭巨人刑天
蚩尤被黃帝殺死後,巨人刑天決心去找黃帝決斗。他左手持盾牌,右手提戰斧,悄悄離開南方天庭,踏上了不歸路。他明白,路途的盡頭就是生命的盡頭,但他義無反顧,他要用勇氣和熱血向天地間的一切證明,炎帝不可侮,炎帝的後裔和部屬不可侮。
巨人孤身行千里,勢如破竹,直殺到中央天庭的南天門外,指名道姓,要與黃帝單挑獨斗。
黃帝忖道:炎帝部下,個個桀傲難馴,此人單騎闖關,尤其大膽,若不立斬樹威,恐南方臣服無日。他親自出馬,舞動昆吾劍來斗巨人。
兩個在雲端里劍斧交加,各賭平生本事,劍起如閃電破空,天為之變色,斧落似流星墜毀,地為之動搖,從天庭殺到凡界,又一路殺至西方常羊山,大戰三百回合,不分勝負。
黃帝一時間贏不了那巨人,急中生智,朝巨人身後瞪了一眼,大聲喝叱:「五虎將還不上來拿下那廝?」巨人一驚,心神微散,手中的戰斧略鬆了一松。
說時遲,那時快,黃帝的昆吾劍已削在他的脖子上,轟的一聲巨晌,碩大的頭顱落地,把堅硬的山地砸出了個大坑。
巨人一摸頸上沒了頭顱,心中慌張,急忙放下斧、盾,彎腰伸手,往地上亂摸。那高挺的大樹,突兀的岩石,在那雙巨手的觸摸下折斷了,崩裂了,直弄得塵土紛揚,木石橫飛。黃帝怕巨人摸著了頭顱接上,趕緊手起劍落,將常羊山一劈為二,那頭顱骨碌碌滾入山內,大山又合而為一。
黃帝得勝回朝了。摸索不到頭顱的巨人撿起斧、盾,復挺身直立,他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做刑天。刑的意思是斬殺,天的意思是頭顱。刑天不甘心,不服氣,他還有足夠的勇,足夠的力,他只但是被陰謀的劍偶然砍去了頭。
刑天赤裸上身,把兩只乳頭當作眼睛,把肚臍當作嘴巴,他的雙乳似乎冒出了凶光,他的肚臍似乎唱起了戰歌,他揮舞著盾牌,掄圓了戰斧,與看不見的敵人作殊死拼殺,在無物之陣中戰斗不息。
5、蚩尤大戰天神
蚩尤是一個九黎族的首領,聽說,蚩尤的軍隊是由他的九九八十一個兄弟組成的,一個個都銅頭鐵臂,十分厲害,簡直就是人間中的精英。
蚩尤大戰天神天神明白這件事後,覺得十分不公平,萬一哪一天,蚩尤他們覺得想欺負老百姓,就算老百姓要反抗,也不是蚩尤他們的對手,所以,只有我們有實力去解決他,不解決他簡直就是給人間,給人民的一個接一個的災難!
所以,天神就寫了挑戰書給了蚩尤,因為天神覺得他們肯定敵但是我的軍隊,所以在給他三天時候准備,蚩尤接到挑戰書後,就召集了他的兄弟,商量對策。三天過後,天神就帶著軍隊來了,蚩尤也帶著軍隊來了,天神一開始就先派了雨神,雨神下起大雨讓蚩尤的軍隊被淋成落湯雞。
但是,蚩尤的軍隊卻沒有退縮,還是直接沖上去,使雨神大敗,第二次,天神派來了霧神,天神願以為讓蚩尤的軍隊看不見就能夠贏取勝利。
但是,蚩尤卻使用了指南針,讓霧神也大敗。天神見此情景,大怒,自己親自出馬,蚩尤看到,就讓他們放火箭,天神剛想撤退,卻被蚩尤的軍隊所攔截,幸好天神的軍隊來了。
天神順利的撤退,但是,這次戰爭,天神損兵損將,損失很多。天神的部下對他說:「雖然我們兵力多,又強,而且我們也有絕對的優勢取勝,但是,就因為陛下太驕傲,太低估他們了所以我們才大敗!」天神聽完以後,虛心的理解了。天神後面再也沒有跟蚩尤發起挑戰了!
2. "山海經"的來歷
山海經的由來
山海經的作者是一個考古學家 他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 發現了一個山洞 山洞的石壁上記載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東西 包括地理和生物 而這些東西是在N萬年以前的上古時代的人類所遺留下的文化遺產 (也有可能不是人類 而是地球上曾經存在的其他智能生物) 而在當時 地球上的7大洲還沒有分開 是一塊統一的大陸 所以起記載的有關地理和生物方面的東西 是世界性的 而這個考古學家在破譯這些記載以後 加上了自己對於物種的一些理解和當時中國的傳說 寫下了最早版本的<山海經> 而對於當時的中國人來說 山海經里記載的一些遠古時代的物種 和一些中國大陸 或亞洲大陸上沒有的物種 後人無法相信的一些東西都將其神話 傳說 還有一些當時存在於中國 或有物種與其相似的生物都附加記錄在內 並將其醫用價值記錄在案(尷尬 連食用後的效果都記載了 不知道是真是假) 而那些當時不存在 或存在與其他一些不為人知的物種 都被原封不動的記載下來 (山海經中的異形 有一部分是什麼多頭多尾的生物 估計是變異 因為多個腦袋的生物是不適應自然界生存的) 還有一些生物是人們加以想像 創造出來的 比如鳳凰(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鳥身上有人類的文字顯然比較牽強 而大多數的物種 是很有可能存在於地球的某一時期 或某一地域的
3. 古人是怎麼寫出《山海經》的
古人的想像比後人豐富,古人把後人的話全部說完了,後人(現今)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被古人預言成真了的,包括現代科技都沒有超出古人的預言。
4. 《山海經》到底是誰創作的
雖然《海經》和《大荒經》都提到了誇父追日,但誇父的死因卻互相沖突。這時候,咱們就需要站到古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了。《山海經》里出現的神話形象,大都有原型,人們尊敬他、敬畏他,經過長時間的流傳,漸漸成了神話。很多人考據《山海經》後認為,誇父的原型,應該是一個部族的首領。
5. 《山海經》簡介
《山海經》是中國志怪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原共22篇約32650字。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山海經》是中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部奇書,也是一部地理知識方面的網路全書。
(5)山海經創造擴展閱讀:
文獻價值
《山海經》是一部充滿著神奇色彩的著作,內容無奇不有,無所不包,蘊藏著豐富的地理學、神話學、民俗學、科學史、宗教學、民族學、醫學等學科的寶貴資料,它的學術價值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它大量地、有條序地記載了當時中國的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的內容,細心鑽研,深入探討,就不愁沒有新發現。
《山海經》的文學價值是豐富多樣的,可以從多方面進行探究。至少可以從神話思維(即原始思維)對浪漫主義文學創作傳統的影響、原始邏輯的表述方式、人文關懷中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實用主義的審美判斷等視角對《山海經》的文學價值予以解讀和探究。
6. 山海經是誰創作的,他是見過這些奇珍異獸嗎
《山海經》是我國重要古籍,也是一部蜚聲中外的古老奇書,成書於先秦時期,但學術界對此意見不一,目前統一認為成書時間並非一時,作者也不會只是一個人。前人有認為其作者是禹、伯益,但無從證實與考證。
由此可見,作者很可能是親眼見過這些動物的,只不過由於語言描寫比較晦澀或者說是年代久遠人類難以尋覓到了。而且現代人類對於《山海經》的理解可能誤入歧途了,沒准兒書中說的那些動物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見的動物,但是被我們自己妖魔化、復雜化了。
7. 《山海經》的作者究竟是誰,他是如何創造出山海經的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有過許多曠古奇書,其中大部分都有明確的作者,創作的時間也沒有爭議,但也有例外,比如家喻戶曉的《山海經》。盡管《山海經》中有些記載令人匪夷所思,甚至有點玄幻小說的感覺,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歷史價值無可替代,堪稱一部偉大的著作,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至今無人能完全解讀。
周景王病逝前,終於下定了決心,把王位傳給王子朝,並挑選了一位心腹謀臣,讓他帶著詔書輔佐王子朝。然而,周景王死後,群臣聯合起來把那位刺殺了,並且趕緊把太子姬猛扶上了王位,王子朝肯定不甘心,帶兵與弟弟周悼王打了起來,雙方的戰事持續了十幾年,最終以王子朝的失敗而告終。
在王子朝兵敗之前,把周王朝的典籍打包好,並帶著它們逃往楚國,希望能得到楚王的保護。然而,當逃到現在的河南南陽一帶時,得知楚國內部也因王位的問題打的不可開交,看來楚國暫時不能去了,就在南陽定居下來。後來,王子朝被周敬王派人刺殺,從此那批典籍消失了,再也沒有出現過。
而《山海經》則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按照時間上可以推測,很有可能是跟隨王子朝的那些人員,在參考了周王朝的典籍之後所作。另外,這里還要提到一個人,即曾經在周王室的圖書館任職的老子,他有可能也參與了《山海經》的編纂,而老子的《道德經》,也與典籍有著莫大的關系。在南陽一帶,出現過很多牛人,如鬼穀子、范蠡等,無一不是影響歷史走勢的人物。
8. 山海經的由來
山海經》一書的作者和成書時間都還未確定。過去認為為禹、伯益所作,大約出於周秦人的記載,不可信。現代中國學者一般認為《山海經》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時間大約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楚,巴蜀,東及齊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漢校書時才合編在一起。其中許多可能來自口頭傳說。《 山海經》現在最早的版本是經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校刊而成。晉朝郭璞曾為《山海經》作注,考證注釋者還有清朝畢沅的《山海經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經箋疏》等。 劉歆(最早可編者):(約前53-前23)西漢末古文經學家、目錄學家、天文學家。字子駿,後改名秀,字穎叔。沛(今江蘇沛縣)人。漢皇族楚元王劉交五世孫,劉向之子。成帝時為黃門郎。河平中,受詔與其父總校群書,講六校傳記。劉向死後,劉歆復任中壘校尉。哀帝即位,王莽薦舉為侍中太史中大夫,遷騎都尉、奉車光祿大夫。繼承父業,撰成《七略》,為我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曾建議為《左傳》、《毛詩》、《古文尚書》等古文經設立學官,遭今文博士的反對。因得罪執政大臣,出任河內、五原、涿郡等地太守。王莽新政,累官至京兆尹,封紅休侯、國師。地皇末(23),謀誅王莽,事泄自殺。明人輯有《劉子駿集》。劉歆上《山海經》表,約在漢哀帝建平年間(前6~前5)。
9. 《山海經》人盡皆知,到底是什麼年代創作出來的
提起《山海經》,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山海經》是我國古代神話寶藏和地理方誌之祖,其內容包羅萬象,然而探究書的作者以及成書年代卻是比較困難的事情。
儒家崇尚務實,主張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而神怪之說恰恰是《山海經》記載的重要內容。因而,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山海經》並沒有同其他先秦典籍受到相同的待遇,導致對他的研究一直處於不被關注的一隅。到了清代,對他的研究才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而此時已是兩千多年之後的事情了。
10. 山海經是什麼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
《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共約31000字。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訊息。其中《山經》所載的大部分是歷代巫師、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記錄,經長期傳寫編纂,多少會有所誇飾,但仍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山海經》的作者】
《山海經》一書的作者和成書時間都還未確定。過去認為為禹、伯益所作,大約出於周秦人的記載,不可信。現代中國學者一般認為《山海經》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時間大約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楚,巴蜀,東及齊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漢校書時才合編在一起。其中許多可能來自口頭傳說。 山海經》現在最早的版本是經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校刊而成。晉朝郭璞曾為《山海經》作注,考證注釋者還有清朝畢沅的《山海經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經箋疏》等。
《山海經》的地域范圍:《南山經》東起浙江舟山群島,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廣東南海,包括今浙、贛、閩、粵、湘5省。
《西山經》東起山、陝間黃河,南起陝、甘秦嶺山脈,北抵寧夏鹽池西北,西北達新疆阿爾金山,《北山經》西起今內蒙、寧夏騰格里沙漠賀蘭山,東抵河北太行山東麓,北至內蒙陰山以北。《東山經》包括今山東及蘇皖北境。《中山經》西達四川盆地西北邊緣。
【《山海經》具有多方面的價值】
對歷史,民俗,科學等的作用
《山海經》最重要的價值也許在於它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除了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如誇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鯀禹治水、共工怒觸不周山等之外,還有許多是人們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經》中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台。在昆侖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東。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這個禹殺相柳的傳說充滿了神奇色彩,既可從文學或神話學的角度來研究,也可以從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之間的關系,由此可見古代民族部落之間的斗爭。《山海經》中大量存在的這些神話傳說,是今天我們研究原始宗教的難得材料。例如: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海外西經》)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葯爰在。(《大荒西經》)
在《山海經》的神話中,不僅可以看到巫師的活動,也可以看到古代民族的信仰、崇拜等。在《山海經》中,存在著大量的神奇動物的記載,這些動物主要是鳥、獸、龍、蛇之類,它們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這些動物很可能就是古人的圖騰崇拜。如上文所引的《海外西經》中的文字。「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蛇可能就是巫咸國的圖騰。研究中國古代的宗教信仰,《山海經》是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
《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不僅僅是神話傳說,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歷史。雖然由於濃厚的神話色彩,其真實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們畢竟留下了歷史的影子。把幾條類似的材料加以比較,有時還是可以看到歷史的真實面貌的。例如上文所引《大荒北經》中黃帝戰蚩尤的記載,剔除其神話色彩,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場古代部落之間的殘酷戰爭。又如《大荒西經》、《海內經》中記載了一個黃帝的譜系: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海內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大荒西經》)這個譜系具有傳奇色彩,具有神譜的性質,但是,它與《大戴禮記·帝系篇》、《史記·五帝本紀》、皇甫謐《帝王世紀》基本相同。
同時,《山海經》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記載了古代科學家們的創造發明,也有他們的科學實踐活動,還反映了當時的科學思想以及已經達到的科學技術水平。例如,關於農業生產,《大荒海內經》載:「後稷是始播百穀」,「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經》載:「叔均乃為田祖。」關於手工業,《大荒海內經》載:「義均是始為巧亻垂,是始作下民百巧。」關於天文、歷法,《大荒海內經》載:「噎鳴生歲有十二。」《大荒西經》載:「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次。」諸如此類的記載不勝枚舉。有一些自然現象的記載尤其珍貴,這在其他書中是看不到的,如《海外北經》載:「鍾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暝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上啟下月}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鍾山下。」
現在,許多學者均認為,《山海經》在這里記載的是北極地帶半年為晝,半年為夜的極地現象,只不過是古人無法解釋這種現象,於是就用神話來解釋。這種記載無疑是寶貴的科學資料。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例如《大荒東經》載:「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又如《海外東經》載:「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這兩條記載,有人認為前者記載的是太陽黑子活動和北極的極地現象,後者記載的是極地附近的假日現象。此外,從《山海經》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古人對大地的探測活動。《海外東經》載:「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萬)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中山經》說:「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這些記載,數字未必確實,但已反映出中國古人的探測活動。總而言之,《山海經》是一部充滿著神奇色彩的著作,內容無奇不有,無所不包,蘊藏著豐富的地理學、神話學、民俗學、科學史、醫學等學科的寶貴資料,細心鑽研,深入探討,就不愁沒有新發現。
地理學上的科學地位
正如當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指出的那樣:「《五藏山經》在《山海經》全書各部分中最為平實雅正,盡管免不了雜有一些傳聞、神話,基本上是一部反映當時真實知識的地理書。」據譚先生研究,《山經》共寫了四百四十七座山,這些山中,見於漢晉以來記載,可以指系確切的約為一百四十座,占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對晉南、陝中、豫西地區記述得最詳細正確。這應該是研究我國古代地理的寶貴資料。。在《海經》中,記載了一些諸如結胸民、羽民國、厭火國、貫胸國、不死民、反舌國、三首國、長臂國、三身國、一臂國、奇肱國、丈夫國、巫咸國、女子國、軒轅國、白民國、長股國、一目國、大人國、君子國、無腸國、誇父國、黑齒國、玄股國等奇異的國家和民族,雖然這些國家和民族並非真有,只存在於傳說中,但也有一定的地理學和民族學價值。譚其驤又作《「山經」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利用《山海經》中豐富的河道資料,將《北山經》中注入河水下游的支流一條一條梳理,並加以排比,考證出一條最古的黃河故道。
對文學的影響
神話乃文學之母。神話與文學的關系,就像《山海經》神話中所見的盤古與日月江海的關系。神話說盤古死後,頭化為四岳,眼睛化為日月,脂膏化為江海,毛發化為草木。盤古雖死,而日月江海、人間萬物……都有盤古的影子。神話轉換為其它文學形式以後,雖然往往消失了它本身的神話意義,神話卻在做為文學中藝術性的沖擊力量而活躍起來。(語見王著《神話與小說》)例如:先秦文學的南北兩大代表:《詩經》與《楚辭》,都有古神話的痕跡,尤其是《楚辭》,保存極大量的古神話。《老子》、《莊子》、《淮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話而加以哲理化。《左傳》、《史記》、《尚書》,則是吸取神話而加以歷史化。《山海經》是古代口傳文學的成文紀錄,保留中國古神話最多的一部書,影響後世文學非常巨大。例:誇父的神話故事見載於《山海經》,而《淮南子》與《列子》書中也都有記載,皆據《山海經》而寫就的。其後的《神異經》里那位在東南大荒的巨人樸父,由誇父、博父、樸父的音義來看,此樸父疑亦誇父演化而成的巨人。又據茅盾《中國神話研究ABC》所說:《列子·湯問篇》愚公移山的故事,是由誇父逐日神話演變而成,據「帝命氏二子負山」來看,誇娥極有可能是誇父演化來的。<中山經>姑媱之山的瑤草,是未出嫁而早死的帝女精魂化成的,演化為《莊子》里藐姑射山的綽約神女寓言。其後再化為宋玉<高唐賦>的巫山神女朝雲。再化而為杜光庭《仙錄書》中的西王母第二十三女瑤姬,再化而為曹雪芹《紅樓夢》里的絳珠仙草林黛玉。《山海經》中北海海神變為風神的禺強即是《莊子》寓言的鯤鵬之變的根源。《莊子·應帝篇》「倏忽為渾沌鑿七竅」則是來自<北山經>渾沌無面目的天山神靈。莊周夢蝴蝶的寓言則是《山海經》變化神話的靈感。屈原<天問>、<招魂>、<九歌>、<離騷>與《山海經》的神話故事多所雷同。
陶淵明的<讀山海經詩>是句句源自於《山海經》。浪漫詩人李白具遊仙思想的名篇:<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梁甫吟>、<北風行>,甚至<清平調>……皆源於《山海經》神話。李賀詩對《山海經》神話亦多所運用。李商隱更是大量運用《山海經》神話象徵、隱喻的個中翹楚。魏晉以降的小說:王寶的《搜神記》所志之怪,幾乎是《山海經》神話的脫胎。唐傳奇如《柳毅傳》脫胎於《山海經》陵魚(人魚)的演化。宋名詩人蘇東坡<潮州韓文公廟碑>中的祀歌:「騎龍白雲鄉、織錦裳的天孫、謳吟下招的巫陽」,都是直接源於<海內西經>的。
元劇《竇娥冤》、明小說《封神演義》、清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莫不是《山海經》變化神話的一脈相承。
明吳承恩《西遊記》孫悟空、豬八戒……等人、神、獸雜揉的形性是《山海經》變化神話的運用。李汝珍《鏡花緣》的奇聞異事、四十一個神話國……則是海內外經遠人異國的改寫。例:女兒國、毛臉國分別是《山海經》的女子國、毛民國……
近代戲劇:《牛郎織女》、《白蛇傳》、《嫦娥奔月》……莫不取材脫胎於《山海經》神話。
古詩詞、小說、戲曲……泛取《山海經》神話題材者所在都是,舉不勝舉。現代詩文也不乏以《山海經》神話入詩者:楊牧、餘光中、郭沫若、覃子豪、吳瀛濤……在詩中,神話往往成為諷喻性的解說主題。
總之,《山海經》神話塑造了不少文學母題,神話與文學幾乎是一體的兩面,是象徵的、想像的、樸野的、是敘事描繪的、是情感的、是富於生命力……的文學形式。《山海經》的古神話,比之於西洋神話,是嫌零碎、簡陋。然而雖不是琳琅瑰奇的篇章,但仔細探究,竟是一塊一塊的璞玉美石,可譽為「中國文學的寶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