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於中國農民特點創造性

於中國農民特點創造性

發布時間:2021-06-12 23:48:52

A. 中國農民具有哪些優秀品質

有很多,比如淳樸,熱情,善良,純潔,憨厚等等,因為農民是土的孩子,終究帶著身土的含蓄與忠厚。
農民[nóng mín],指長時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語出《穀梁傳·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農民,有工民,有商民。即士農工商四民"

農民概念具有多維性。只有從多維角度界定農民,才能使農民概念更為清晰。
首先,農民概念具有時間維特性。研究農民問題,應考慮對農民進行時間區間的限制。歷史是一個時間長河。農民在歷史之河中是一個動態的范疇。生產力是社會歷史發展中最活躍的變數。在不同的歷史時段,生產力要素結構是不同的。脫離生產力要素結構的抽象農民是不存在的。不同的生產力要素結構必然決定不同的農民存在形態。
其次,農民概念具有空間維特性,在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現實中,不同的地理空間由於資源環境等條件的不同,其生產力要素結構也會有所不同;所以,農民概念也具有空間特性。歐洲和亞洲的農民就具有地理空間因素的差別。
再次,農民概念具有價值維特性。哪些特徵應當屬於農民概念的內涵,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這里也反映了一個價值判斷的不同問題。研究和解決農民問題,不管是學者,還是政府,總是要受到特定價值觀的約束。為了推進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是採取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還是採取農業優先發展的戰略,反映的不僅僅是不同發展戰略的問題,深層次是價值導向的問題。判斷哪些問題是農民問題的關鍵,不同價值取向將導致不同的判斷。
第四,農民概念具有領域維特性。農民概念的領域維特性主要是指在定義農民概念時,應考慮不同領域的情況。我們既可從制度領域內界定農民,如戶籍制度;也可以從經濟角度,如從農業等產業方面來考慮界定農民;還可以從文化角度來考慮定義農民。是研究制度層面的農民,還是研究經濟層面和文化層面的農民,三個方面的問題應當有不同的著眼點。農民特徵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表現,所以解決農民問題的手段在不同領域也應是不同的。
農民概念的四維特性表明,具體農民總是四維空間中的一個點。這四個維度的坐標名稱分別是:時間、空間、價值、領域。這就要求我們在研究農民問題時,對研究對象應考慮四個維度;否則,只會增加問題的模糊度和解決問題的難度。譬如課題,研究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農民性問題,這一命題就具有四維特徵。當代,反映了時間維;在中國,反映了空間維;知識分子,反映了領域維;農民性,內含價值維特徵。由於上述課題的研究對象具有四維特徵,所以對其內涵也就能有一個較為准確的定位。否則,假若減少時間維度限制,將上述課題改為,研究中國知識分子的農民性問題;這一改動意味著將"當代"時間區間擴展為整個歷史區間,其結果將使研究的難度和模糊度都大大增加。一般來說,我們在研究農民問題時,隨著對農民范疇四個維度的逐步減少和放寬,研究問題的難度和模糊度也將會相應增加。只有用四個維度同時去把握所研究的農民對象,才能使問題更清晰,研究結論也才能更准確。

B. 請分析一下中國農民的特點

中國農民在經濟、政治和思想方面的主要特徵。
(一)中國的農民從總體上說是集體經濟的體現者,是社會主義的集體農民,同時,又是
部分生產資料的個體佔有者。從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形式看,中國的農民是
同集體所有制相聯系的。農民集體佔有基本的生產資料,同時,農民個人
又佔有相當一部分生產資料,而且在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過程中,農民個
人佔有的部分,無論在數量上、在范圍上都有所增加。據1980年的資料,
按1970年不變價格計算,當年農民家庭經濟產值達308億元,占農業總
產值的18.9%,社員自留地生產的糧食每年達350億斤,佔全國總產量
的5.5%。1984年末統計,全國農民個人和聯戶購買的拖拉機312萬台,
比1983年增加47.3%,佔全國農村(國營農場除外)拖拉機擁有量的
77.9%。農戶自有的農用汽車達18萬輛,比1983年增加9萬輛,佔全國
農村汽車總數的57.1%。中國農村的集體經濟出現了多種經濟形式並存
的狀況。在集體佔有中有個人佔有;有較大規模和范圍上的集體佔有,如
鄉鎮、村所擁有的固定資產,也有在較小規模和范圍上的集體佔有,如新
經濟聯合體所擁有的固定資產和生產資料;也有農民以家庭為單位的私
人佔有。這種多種經濟形式並存的狀況,是適合中國農村現階段生產力狀
況的。實踐也證明,它對正確處理集體和個人的關系,調動集體經濟和農
民個人兩個積極性,都有巨大作用。同時,這種狀況也表明了中國農村的
集體經濟是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形式,它還只是同比較落後的
生產力相適應。
(二)中國農民開始向商品生產者轉化,但尚未結束自給或
半自給的狀態。中國農副產品商品率有所提高,但是增長速度並不快。據
統計,1978至1980年期間農副產品的商品率平均為33.9%,只比1978
年以前提高了2.4%。至1983年,農村商品零售額也才佔全社會商品零
售額的58.6%。農村的產業結構近幾年開始得到調整。但是,農業總產值
和種植業產值所佔比重仍然很大。據統計,1984年農業產值占農村社會
總產值的比重,比1980年下降5.6%,但仍佔63.2%。種植業產值的比
重,比1980年下降3.1%,但仍佔68%。農村專業戶的出現,反映了農村
突破自給、半自給經濟,提高商品率的好現象。但是,專業戶所佔的比例並
不高。1985年國家統計局規定了專業戶的統計標準是:第一,以戶為單位
計算,它的主要勞動力或多數勞動力從事某項專業生產,或進行專業經營
活動時間在60%以上。第二,專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60%以上。第三,專
業產品的商品率達到80%以上(糧食專業戶商品率達到60%以上)。第
四,出售產品收入(包括服務性收入)高出當地(縣)農村住戶家庭經營每
戶平均出售產品收入水平的一倍以上。這個標准,在目前情況下,商品率
是比較高的。上述資料表明,中國農村的經濟狀況的基本概貌包括著兩方
面的情況:一是由「自然經濟型」的合作經濟開始向「商品經濟型」的合作
經濟轉變,而且轉變的勢頭不小。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正在向縱深發展。
二是這個轉變過程遠沒有完成,還只是開始。總的來說,還沒有擺脫自給
或半自給的狀態。就是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那種「家家承包,戶戶種
田」的現象也沒有消除,這表明中國農村經濟的社會化程度比較低。
(三)
中國農民已基本上解決溫飽問題,並開始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隨著農村
經濟體制的改革,農民獲得了經營的自主權,從而使農民在產品分配方面
也有了變化。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農村的分配製度是聯產計
酬。這種分配製度打破了大鍋飯,體現了按勞分配的原則,使責、權、利恰
當地結合起來,兼顧了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利益,因而調動了農民的
積極性。這種制度是適合中國農村的情況和特點的。但從全國范圍看,中
國農村的分配水平相差很大:按1984年統計:人均收入超過400元的有
京、滬、津、吉、遼、蘇、浙、黑、粵、魯等十省市,人均收入低於300元的約有
五分之一的省區。從各地區的情況看,差距也很大。山東省煙台地區在
1984年出現了93個人均分配超過1000元的村。江蘇省1984年出現40
個產值超過1000萬元的村,人均收入都超過800元。億元鄉在不斷增多,
還出現了億元村。各地都出現一批勤勞致富的富裕戶。一部分農民首先富
裕了起來。據國家統計局農村調查隊對中國農民收入的調查資料,1986
年人均純收入200元以下的貧困戶所佔比重由1980年的61.6%下降為
11.3%;200—500元的溫飽戶由36.8%上升為60%;500元以上的寬裕
戶和小康戶由1.6%上升為28.7%。上述材料表明,中國農民收入的差距
是明顯的,而且大多數農民剛剛解決溫飽的問題,只是在共同富裕的道路
上邁出可喜的一步。黨的政策是在共同富裕的前提下允許一部分人先富
裕起來,這是正確的政策。然而,必須對中國農民富裕程度作出正確的估
計和分析。
(四)中國農民還保留著兩重性的歷史痕跡。馬克思主義的經典
作家對農民的基本特徵,曾多次作過精確的分析。作出了「一切小生產者
都有兩面性」的結論。中國的農民階級,從歷史上看,無疑也是屬於小生產
者的范疇,也具有兩重性。經典作家的論斷同樣適用於對中國農民階級的
分析。在目前,中國的農民階級還保留著小生產者兩重性的歷史痕跡,或
者說還保留著殘余形態的兩重性。它主要表現在對待國家、集體和個人三
者利益的處理上,為了個人發財致富,有可能損害國家和集體的利益,表
現一定程度的自發性和盲目性。所以,要引導農民從自給半自給的經濟向
商品經濟發展,實現商品化、專業化、社會化的轉變,以發展農村生產力。
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歷史的進步。在肯定農民的本質和主流的前
提下,繼續引導農民走合作化的道路,達到共同富裕,克服歷史上遺留下
來的小生產者的痕跡,仍然是目前階段的重要任務。
(五)農民隊伍的素質
不斷提高,新的一代農民正在成長。農民素質的提高表現在農村勞動力隊
伍完成了新老更替。目前35歲以下的新農民已佔總勞力的60%左右。50
年代在農村中扛大樑的那部分人,有的已退出農民勞力隊伍,有的已成為
半勞力,主力軍已由青年農民來承擔。青年農民富有理想,接受新事物快,
給農民隊伍帶來了新的活力。農民素質的提高表現在文化水平的提高上。
解放前全國農村文盲約2.8億人,佔14歲以上農民的83%。建國以後,
農村文化教育事業有很大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1983年農村小學、初
中、高中在校學生達1.4億人,比1965年增長51.4%。1982年農村人口
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由1964年的6.42%,上升為24.98%。同時,在
農村學習科學技術的風氣也日益增長。在全國已初步形成農民技術教育
體系。農民素質的提高還表現在農民中涌現出一大批開拓型人才。在發展
商品經濟、調整產業結構中,農民隊伍中潛在的智慧進發了出來,顯示了
中國農民的才能,農民企業家、經理、農藝師等等,在全國各地不斷涌現。
這是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希望。
(六)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經濟地
位的變化,農民的觀念形態開始發生變化。中國農民長期處於小生產的地
位,受封建宗法觀念的影響頗深。一方面,中國農民有勤勞、朴實、勇敢的
優良傳統,另一方面,狹隘、保守、閉鎖、愚昧的心理也十分明顯。隨著農民
經濟地位的變化,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民的意識也在發生變化。擇其要者,
有如下表現:自給自足的觀念淡薄了,商品價值的觀念加強了;發家思想
更新,社會意識增強;閉鎖心理開始打破,開放意識已經出現;宗族觀念開
始淡化,民主意識正在增強;觀念的變化也表現在農民生活方式的變化
上。「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粗茶淡飯,清心寡慾的單調狀況發生了變化。
農民商品性的消費明顯增加。1986年農民人均生活消費中,用貨幣購買
的商品額為217元。比8年以前增加近4倍,佔全部生活品支出的
62.8%,而1978年僅為38.6%。在精神生活方面,農民的企求也越來越
高。農民需要精神食糧,有些地區可以說是達到如飢似渴的地步。這不僅
是發展生產、增加收入的需要,而且體現了農民生活方式改變的需要。農
民的觀念變化僅僅是開始,而且在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中也有所不同。中
國農業正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大農業發展,中國的農村經濟也正從自給,
半自給向大規模商品經濟發展,因此,中國農民的各個特點也將不斷發生
變化,但無論如何變化,新中國農民階級作為社會主義集體農民的基本特
征是不會改變的。

C. 中國農民階級的特點特點是什麼毛澤東關注農民問題對當代社會有什麼啟示謝謝。

中國農民階級最大的特點是:
1,人多!農民的事即使最小的事也是大事。
2,自給自足的生態經濟。一旦農民有土地,可以自己生產自己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是完全封閉的經濟模式,受外界干擾少。互相之間的交流也小。
3,勞動生產力低下,實行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困難。
4,地域意識強烈。

D. 我國農民群體對農業創新的認知及採用過程中有哪些問題

新農村建設政策的出台主要是為了解決目前我國農村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農村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體制建設任重道遠。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許多體制性障礙,影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還很多,城鄉二元結構還未根本破除,各種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的機制還未完全建立,農村綜合改革和其他各項改革的任務仍然相當艱巨。以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為例,盡管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已近20年,但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還普遍存在許多制度性、技術性、操作性問題。具體而言,主要表現為:一是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農村信用社沒有發揮應有的支農作用;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范圍又過窄,而且隨著糧食購銷體制改革的完成,貸款業務又進一步萎縮;商業銀行出於自身經濟效益考慮,將部分分支從縣鄉退出;農業的保險制度落後,農業商業保險規模小,險種單一。二是農村資金流失嚴重。農業銀行及一些商業銀行的分支,在農村吸儲能力很強,對農戶和農村中小的貸款卻較少;城市信用社下鄉攬儲挖走部分資金,轉向城市。三是缺乏農村特點的貸款擔保制度。在現行信貸政策下,農戶和農村中小自身不能提供有效的貸款抵押擔保,難以得到需要的貸款。在這種情況下,勢必需要進一步採取措施,通過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加強國家的政策扶持和完善農村金融風險規避機制等三方面加大金融支農的力度。

  2. 2.農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農業生產力總體水平不高。

  3. (1)國家對農業發展的投入嚴重不足,農業發展缺乏後勁。一是農業基本建設投入不足,其占國家基本建設投入的比重,「六五」時期為5.1%,「七五」為3.3%,「八五」為3%,可見逐年減少。由於基本建設投入不足,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老化嚴重,全國約有1/3的水庫帶病運行,60%的排灌工程急需維修,農業抵禦自然災害能力逐年下降,遭受災害面積逐年擴大。二是農業科研經費嚴重不足。我國農業科研經費占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不到0.1%,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比重不到0.2%,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由於利益的驅使,社會、和農戶對農業的投入也不多。沒有建立國家、、農民合作組織的財政、金融、稅收、農產品價格補貼等體系和運行機制,農業投入不足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緩慢的主要因素。

  4. (2)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結構性矛盾突出。雖然我國目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初見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農業生產品種結構單一,產品結構層次低;農產品加工業滯後,農產品增值困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落後,難以形成規模經營;缺乏科學的區域布局等等。

  5. (3)農業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脆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難以持續提高。我國人均自然資源少,加上在相當長時期內耕地縮減、淡水短缺、人口增加的趨勢不可逆轉,部分地區生態環境還在繼續惡化,我國農業發展的資源和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導致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難以保證。

  6. (4)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科技、信息等服務滯後。我國農業服務體系長期以來以推廣和服務為主,目前,農業服務體系存在隊伍膨脹、機制不活、負擔太重、觀念滯後、服務能力低、市場組織化程度低和經濟效益低等各種問題,很難適應市場農業發展的要求。

  7. (5)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農業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我國目前許多農村地區個體販運戶規模小且不穩定,區域市場發育不全,大宗農副產品難以及時有效地銷售出去,遠遠不能適應農產品的流通要求。

  8. 3.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滯後,農民權益難以得到保障。改革開放以未,伴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種民主形式和實現途徑被創新性地探索出來,廣大農村居民參與基層民主建設的積極性不斷增強,自身的權益也得到了更有效的保障。但是,在新時期新情況下,我國目前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仍存在許多突出的問題,面臨很多挑戰,主要表現為:

  9. (1)農村基層組織缺乏戰鬥力、凝聚力和創造性。我國目前一些農村黨員幹部思想觀念陳舊、能力不足,基層組織軟弱渙散,缺乏凝聚力、號召力、戰鬥力,思想僵化、志氣退化、組織弱化「三化」傾向比較嚴重,致使黨組織在農村的戰斗堡壘作用得不到正常發揮。

  10. (2)村民自治發展存在諸多問題,如村委會直選中的賄選問題,村委會與村黨支部的「兩張皮」的問題、村民自治中鄉政村治異化的問題、村民自治中村規民約的違法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極大地阻礙了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推進,導致農民民主權利得不到保障。

  11. (3)鄉村宗族勢力挑戰村民自治。農村宗族勢力的存在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與強制性的國家權力退出農村有關,是農村在適應現代政治的組織資源缺失狀態下傳統勢力的恢復。宗族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村落中集體組織的不足。合理利用宗族組織可以大大降低農村社會運行成本,對發展農村生產和村民自治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宗族文化與民主政治畢竟是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文化,宗族勢力對鄉村民主政治的發展具有許多消極影響。宗族勢力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入侵到農村基層政權,成為農村治理體制的組成部分,從而利用基層政權的力量牟取私利或擾亂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秩序。更重要的是,宗族勢力很容易被黑惡勢力所利用,從而形成以宗派宗族為基礎的、對社會具有嚴重危害的邪惡勢力。因此,農村基層民主要發展,必須逐步清除宗族勢力。

  12. (4)人口流動使村民自治發展面臨新的挑戰。一定數量素質較高的村民的存在是村民自治的組織基礎,但我國目前農村農民的大量外流,嚴重地削弱了村民自治的組織基礎。大量高素質農民的外流,一方面使村莊中可供民主選舉的高素質的村委會成員候選人減少,由此直接導致村委會工作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留在村裡的農民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他們有很多對行使民主的程序和意義不太懂,從而容易導致民主的程序流於形式,民主決策也很容易異化為少數村幹部決策。

  13. 4.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拉大。近幾年來,黨中央、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使我國農村社會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觀。但是,農村社會事業發展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難以滿足廣大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要。農村教育基礎依然薄弱,中小學師資隊伍數量不足、辦學條件差、留守學生多等問題十分普遍,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任務相當繁重;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不健全,基層醫療衛生基礎薄弱,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十分突出;農村公共文化資源十分短缺,不少地方文化活動場所和設施破舊殘損、年久失修,沒有文化活動場所、沒有文化活動設施、沒有文化活動內容的現象還普遍存在;農村社會福利嚴重滯後於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存在社會福利匿乏、社會福利覆蓋面狹窄、地區發展不平衡、各福利項目發展不平衡、缺乏統一的組織管理等諸多問題;農民生育觀念與國家政策有很大差距,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任務十分艱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致使農村居民公平享有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權利難以保證,極大地抑制了農民消費水平和發展能力的提高,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障礙。

  14. 5.農村環境問題非常突出,生態環境治理任務艱巨。我國目前農村環境問題日趨嚴重,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安全受到了很大威脅。這些問題突出地表現為:

  15. (1)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由於受自然和人為兩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村當地局部生態平衡遭破壞,進而在整體區域范圍內造成生態功能失調,生態調節作用減小,各類自然災害頻發。

  16. (2)農業污染加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由於不合理使用農、化肥、地膜等化學投入,造成嚴重的地面污染,不僅導致農作物減產、農產品品質下降,而且對土壤、水、生物、大氣和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同時,規模化畜禽養殖業的廢棄物對農村環境的污染也越來越嚴重,極大地影響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

  17. (3)居民生活污染嚴重。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農村生活污染由分散走向集中,各種問題日漸嚴重。主要表現在:農村生活垃圾數量增多,而且幾乎全部露天堆放,沒有進行有效處理;生活污水任意排放,致使河流、湖泊污染嚴重;生活取暖排放的大氣污染物沒有經過處理就直接排放,對當地空氣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18. (4)工業污染增多。我國農村工業污染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鄉鎮污染。我國鄉鎮數量眾多,而且大部分設備簡陋、技術落後、能源消耗高、缺少防治污染的設施,致使由鄉鎮發展帶來的污染問題十分突出,加重了農村環境的壓力;二是城市向農村轉嫁的污染。由於城市產業結構調整,一些耗能高、污染重、難以治理的遷移到農村,造成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同時,城市「三廢」直接轉移到農村,由此給城市周邊區域的環境帶來嚴重污染。[1]

  19. (5)應提高居民整體文化素養。只有居民文化教育水平上去了,科技生產力才能上去,視野開闊,才能更好的發展,做到:資源、環境、產能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E. 中國的農民比起其他國家的有什麼特色

作文啊,那就沒必要寫的這么深了,又不是論文,一、中國農民最朴實、最勤勞,懂得投桃報李,對你好就是全心全意的
二、中國是小農經濟,農民祖輩在責任田裡耕種,用自己的勤勞和汗水在有限的土地中獲得更大的收獲

F. 新時期的中國農民有哪些基本特徵

新農民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並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
新型農民與傳統農民的差別在於,前者是一種主動選擇的「職業」,後者是一種被動烙上的「身份」。新農民可分為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三種類型。
新農民概念的提出,意味著「農民」是一種自由選擇的職業,而不再是一種被賦予的身份。從經濟角度來說,它有利於勞動力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優化配置,有利於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尤其是在當前人口紅利萎縮、勞動力資源供給持續下降的情況下,更是意義重大;從政治和社會角度來說,它更加尊重人的個性和選擇,更能激發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符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G. 用幾個短語概括中國農民性格特徵

龐大的基數
吃苦耐勞的韌性
貧窮但淳樸向善

H. 中國農民階級的特點是什麼毛澤東關注農民問題對當代社會有什麼啟示謝謝。

朴實,力量巨大,可以用
我國農村面積大,人口約占總人口的3/4,對我國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有決定性影響,不關注農村問題,你說能行嗎?

I. 魯迅關於中國農民形象的認識

魯迅小說中,有些篇章是以農民為題材的。這些作品描寫了二十世紀初中國農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們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掙扎,塑造了許多真實的農民形象甚至馳名世界的典型。在這長長的農民形象的畫廊中,有以精神勝利法著名的阿 Q ,有懷著恐懼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強潑辣的愛姑,有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有背負著生活重擔,憂郁的閏土……。對他們的描寫,魯迅多是擷取他們生活中的一個斷片,或所謂「半生事跡」,或是從童年寫起,直到二三十年後的種種切切。這樣人們也就可以從他們身上更清楚地看到一個時代農民生活的歷史,看到魯迅對造成他們災難的社會根源的探索。

魯迅小說的農民形象 - 舉例說明
我們不知道阿 Q 童年是怎樣生活過來的,但閏土少年時代的生活風貌,卻被寫的生動具體,有生有色。他是那麼智慧、勇敢,心胸開朗,說起海邊農村的事來,無論是田裡看瓜、刺猹或海灘上捉跳魚、揀貝殼,無不滔滔不絕,娓娓動聽。那個詩書門第的迅哥聽了情不由已的驚嘆道:
阿!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牆上的四角天空。
從《故鄉》里這個活躍在瓜田海灘上,健壯、活潑,見多識廣,口齒伶俐的閏土,我們很容易聯想到《社戲》中搖著航船生氣勃勃,敢於闖盪的雙喜、阿發、桂生……,這群農民的孩子和閏土一樣,雖然小小的年紀,卻都有適應農村生活的本領,他們除了放牛、撐船、釣蝦外,「沒有一個不會鳧水的,而兩三個還是弄潮好手」。勞動生活鍛煉了他們的膽量,大自然廣闊的天地豐富了他們的智慧,而且他們都有著勞動人民傳統的淳樸、厚道和熱情。長年生活在這偏僻的海邊小村上的農民,十之有九都不識字,不懂得那麼多的聖賢經傳。小朋友們在一起玩樂,雖然年紀相仿,「但論起行輩至少來,卻至少是叔子,有幾個還是太公,一村老老小小,也絕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倆個詞來」。村裡的農民們,都是慷慨好客,友愛熱情,一家有客人,都是大家的小朋友們在田野里放牛、釣蝦,釣的蝦都是小客人。這些農民的孩子,千方百計地勸說大人,讓他們搖著船帶小客人去看戲,並盡心地照料途中的安全。看戲回來的航程中,偷羅漢豆吃是《社戲》最引人興趣的場面。因為煮豆是要請客吃的,所以阿發興奮地說:「偷我們的吧,我們的大得多呢」。這樣淳樸、厚道的思想,在「人不為已,天誅地滅」地舊社會里,象一粒光明的火種,使人心明眼亮,看到生活地未來和希望。
這種高尚的品質,並不是阿發、雙喜們獨有的,在閏土身上也看到它的閃光。閏土邀請迅哥夏天到他海邊的鄉下管西瓜時,在士大夫家庭生長的迅哥,沖口而出地問道:
「管賊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蝟、猹」。 這雖然是兩句漫不經心的平常對話,卻真實地反映了生活在不同階級的年齡相仿的兩個不經事的孩子,思想有多麼大的差異。我們把迅哥、閏土的談話和阿發讓「偷」自己的羅漢豆聯系起來,就清楚地看到,勞動人民艱苦的生活,培養了友愛無私的品德,在他們中間一直保持著淳厚的風習,幾千年來和有產者的自私庸俗相對抗並且戰勝了它。作家滿懷熱情地稱贊了農民的孩子閏土,而那個書香門第出身的小少爺迅哥,在嬌生慣養的環境中長大,象溫室晨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他雖是死背了些經傳,地現實生活中卻表現得無知無識,膽小怕事;怕牛,不會釣蝦,更不要說撐船了。可是,迅哥還能和那些農民的孩子們合得來,哥弟相稱地玩在一起。在階級森嚴的社會里,他們為什麼能哥弟相稱並如此親昵呢?二十年後的閏土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說:「暈成什麼規矩,那時是孩子,不懂事。」也就是說,這些孩子們的身心,還沒有受到那些陳舊「規矩」的嚴重殘害。魯迅描寫了這些農村孩子健康的身體和美麗的心靈,也寫了他們安寧的牧歌般的生活環境。他反復詠嘆閏土活動的海邊沙地上,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社戲》的夜航中,江南的夜色描繪得同樣迷人。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地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

魯迅小說的農民形象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庄,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台,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雖然作家為他故鄉自然景色的美陶醉了。他懷著濃厚的眷戀情緒說:「我疑心這是畫上見過的仙境。」值得注意的是在魯迅描寫故鄉「仙境」般美妙的時候,是和童年時代對農村孩子的友誼聯系在一起,是在對遙遠的往事回憶中,而且無論看瓜、刺猹、看社戲,又都是夜晚的活動。在迷茫的夜色中,就更使人們感到那金黃的圓月下,海濱沙地上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景色的清新遼闊,田野河邊演出社戲時仙境般的情況引人遐想。
高爾基在談到契訶夫對俄羅斯人民的意義時曾說:「在一群疲憊無力的人們的灰色行列前面,走過一個偉大、聰明、眼光敏銳的人;他望著他的祖國所有的這些鬱郁寡歡的居民,露出悲哀的微笑,並用一種溫和但又帶著深重責備的調子,苦惱萬分,然而還是懇摯動聽地說:「朋友們,你們的日子過的不妙,這樣的生活是可恥的啊!」研究者們常借用這段話,來評論魯迅對中國人民的意義。是的,魯迅在他的小說《吶喊》、《彷徨》中,描寫的也是老中國兒女的病苦,他們灰色的生活和憂郁的心靈。不同的是魯迅是立意在反抗,要那些沉睡的人們覺醒起來,擺脫身上沉重的負荷走向反抗。他作品中把農村孩子們的世界寫得那麼真誠和諧,在黑暗的舊中國社會里,象沙漠里的一片綠洲,象滿天陰霾中的一線陽光。這些作品中也可能有一些懷舊的情緒,就像他對兒時吃過的故鄉的蔬果一樣。他說:那些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朝花夕拾.小引》)。他從進化論的觀念出發,認為孩子們爛漫純真,象未琢的璞玉,不解世間的陰險殘狠和爾虞我詐,幼小的心靈尚未受到聖賢傳經的污染。據他的朋友回憶說,青年時代我們就覺得,「我們民族最缺乏的東西是誠和愛,--換句話說:便是深中了詐偽無恥和猜疑相賊的毛病。」(許壽裳:《我所認識的魯迅.回憶魯迅》)而農民孩子們之間最缺乏的也是最可貴的東西。在留學日本的時候,中國是弱國,被目為「沙聚之邦」,中國人也被看作「低能兒」。他對這種誣蔑十分憤慨,於是深入調查後,得出結論說:「敢決言其(指日本青年----引者)思想行為,決不居我震旦青年上。」(魯迅書集同時)同時,他認為青少年是「將來的『人』的萌芽」,是民族的未來。所以的新文化思潮的推動下,他開始文學創作的時候,懷著贊美的心情去描寫孩子特別昌農民孩子的世界和現實社會的險惡相對照,裨上是對舊社會的否定,是和反封建的時代精神一致的。他大聲疾呼:救救孩子,也是因為他在孩子們身上,寄託振興國家民族的希望。
古老的中國社會,背負著沉重的歷史舊物。在這塊吃人的場地上,絕不能容納美好事物,無論什麼新的、進步的理想或學說,在這里「便如落在黑色染缸里似的,無不失了顏色。」(《熱風.隨感錄四十三》)魯迅說過:「活潑健康,頑強,挺胸仰面」等優點,「也是中國人性質中本有的,但因為歷朝的壓抑,已經萎縮下去。」魯迅小說中的迅哥和那些活潑健壯的農村孩子,在遼闊的海濱,在水草香味撲面的田野里,建立了珍貴的友誼。二三十年漫長的時光過去後,人生海洋中沉沉浮浮的閏土,由於貧困、災難的風風雨雨的襲擊,發生了令人吃驚的變化。他紅活圓實的手,變得粗笨僵硬而且乾裂,紫色的圓臉上刻著又深又粗的皺紋,渾身瑟索著,完全失去了童年時小英雄的風采。閏土不僅形容枯槁,變化最大的是他的精神,封建的等級觀念,嚴重地腐蝕了他的靈魂。他神情板滯、遲鈍,科象個木偶人了。《故鄉》中的「我」,是個受過民主主義思想洗禮的革命知識分子,雖然長年輾轉異地謀生,但精神的絲縷依然牽系著失去的時光。他和閏土的友誼,一直保持在自己的記憶里,久別重逢,許多離情別緒,自然湧上心頭。作品中對他們想見的場面,作了震動人心靈的描寫:
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麼說才好,只是說:
「阿!閏土哥,----你來了?…….」
…….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
老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魯迅小說的農民形象 - 閏土的形象
閏土這個朴實憨厚的農民,見了多年闊別的童年朋友,也是百感交集。他心頭撞擊著復雜的矛盾,「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自然有許多話要奔涌而出,但也只是「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這矛盾反映了一個飽經滄桑的農民,感情上雖然是牽掛著童年真摯的友誼,但壁壘森嚴的階級對立的現實是嚴酷的,最後還是選擇了身份和社會需要的「老爺」的稱呼,接著便是拉水生給「老爺」磕頭。封建主義的等級個被稱為「老爺」的革命知識分子感到「氣悶」,而閏土反而認為是合理的並去維護它。所以「我」的母親要閏土還是「哥弟」相稱時,他幾乎是吃驚地說:「阿呀,老太太真是……這成什麼規矩。那時是孩子,不懂事…….」這「規矩」不但扭曲了閏土的性格,污染了他的靈魂,而且也毀滅了人與人之間真正的平等的友誼。對於閏土的苦難,「我」和母親曾感嘆地說:「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象個木偶人了。」中國資產階級領導民主革命,本來應該解決農民問題,但革命並沒有組農民帶來任何實際的利益,並沒有改善他們的物質生活和社會地位。閏土從外貌到精神令人吃驚的變化,意味著雖然從清朝「帝國」到了中華「民國」,招牌雖然改變,社會裨上沒有什麼改革,連稱呼還是叫「老爺」,否則就會使人認為「這成什麼規矩」。這是作家對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後所建立「民國」的絕大諷刺!這時,貪官污吏,軍閥豪紳,對農民的橫征暴斂,變本加厲。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人孫中山在民國建立九年之後還說:「我們因滿清政治不良,所以要革命,但革命結果,所呈的現象比滿清尤壞。…….前清時代的土豪,包攬詞訟,魚肉鄉里,還不敢公開出頭。現在的政客,居然白晝現形,挑撥武人,擾亂國政。」魯迅在他的小說中,用生動的藝術形象,表現「民國」建立後,民不堪命,政治「比滿清尤壞」的社會現實。對於自己處境艱難的社會根源,從根本上說閏土並沒有清醒的認識,但在實際生活的感受中,他察覺到,在那個社會里,勤苦勞動的農民是沒有出路的、生活不下去的。所以當「我」問到他的生活境況時,「他只是搖頭」斷斷續續地說:
「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出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革命民主主義者,善於揭露中世紀的社會黑暗殘暴,表達農民的情緒、願望和要求。魯迅這一段白描文字,實際上是一個老實農民對那個不合理社會沉痛的控拆。「非常難」,這是那個時代中國廣大農民典型的社會感受,閏土口齒木訥,不善辭令,怎樣「難」法呢?他形容不出,「只是搖頭」。「搖頭」這個簡單的表達內心活動的動作,意味著他對那個社會的不滿和否定。閏土是個勤勞安分的莊稼漢,簡朴苦幹,「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仍是「吃不夠」。「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這不是個發人深思的社會悲劇么!
閏土如果生長在安定公道的社會里,以他勤勞苦幹是會過上富裕幸福生活地。而當時後燹連年,貪污吏沒有規地搜刮,地里的產品,「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深刻的社會矛盾,逼得農民走投無路。一般說來,窮則思變,生存不下去,就要起來斗爭,但傳統的封建意識,窒息了閏土反抗思想的火焰,他在對「我」感嘆自己艱難的境遇之後,「沉默了片時,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煙了。」在他腦子里從沒有想到抽刃而起,依靠自己的力量,攪亂舊的社會秩序,謀取自身的解放。所以在「我」搬家時,他選取的兩件東西是一堆稻草灰和一副香爐與燭台。這也是那個時代老實本分的莊稼人思想和心靈的典型表現。這個老實的農民盡管種出的東西是要折本的,他還是盼望豐收,見到肥田的草木灰,還是要當作寶貝運回去;他迷信神靈是命運的主宰,所以對香爐和燭台就更為看重了。瞿秋白同志曾經說過:「小資產階級的知識階層之中,有些是和中國的農村,中國的受盡了欺騙壓榨束縛愚弄的農民群眾聯系著。這些農民從千百年的痙經驗之中學會了痛恨老爺和田主,但是沒有學會,也不能夠學會怎樣去回答這些問題,怎樣去解除這種痛苦。」(《亂彈及其他.魯迅雜感選集序言》)魯迅筆下的閏土正是這樣,他蓄積了對「老爺和田主」滿腹的怨恨,但卻不知起來斗爭;窮困得不得不革命的社會地位和缺乏民主革命思想覺悟的矛盾,形成了他悲劇的命運。在中國民主革命中,教育農民始終是個嚴重的問題,閏土的民主主義的覺醒,還要趟一段遙遠的路程。
由於家庭的敗落,把幼年的魯迅推向生活的底層,走進農村。在和農民的交往中,他知道了他們終生受著壓迫,有許多痛苦,糾正了他在書本中得到的農民「無思無慮」所謂田家樂的認識。這些生活經歷為他後來的創作開辟了生活的源泉,豐富了他的愛國主義思想內容,也促使他為農民代表性的人物,和他的性格、氣質最相近的是祥林嫂。祥林嫂作為山村裡婦女,朴實、勤勞、能吃苦。她和閏土一樣,默默地幹活,忍辱負重,要以自己的勞動來養活自己,從來沒有非分的想法。她一心想恪守傳統的規矩,安分守已的過日子。雖然丈夫比她小十歲,對這不相稱的婚姻,她也順天任命,毫無怨言。不幸祥林死了,她察覺到婆婆要把她賣掉。這對一個有嚴重貞操觀念的祥林嫂來說是極其可怕的事,於是瞞著婆婆逃了出來。在魯家做工,擔負著沉重的勞動,但她食物不論,力氣不惜,做起活來比勤快的男人還勤快,這是因為暫時擺脫了被賣的災難,做穩了奴隸,所以「她很滿足,口角邊漸漸的在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在被婆婆抓回後的逼嫁中,封建貞操觀念迫使她哭、嚎、撞香案角,險些丟掉了生命。賀老六是個善良的山村人,深山裡也很少聽到魯老爺之類人物三從四德的說教,也沒聽過陰司里對於再嫁婦人施以鋸刑的可怖的傳說。祥林嫂在這里才嘗到人間的溫暖,過到人的生活,被歪曲的性格得到了復歸。所以衛老婆子說,她生了孩子,「母親也胖,兒子也胖,…….唉唉,她真是交了好運了。」也象衛老婆子說的「天有不測風去,」不久,賀老六死了,阿毛被狼叼去,大伯來收屋,她只得又回到魯鎮做工。這次回來情況完全變了,魯四老爺的惡言惡語,柳媽的威脅恫嚇,村人的嘲弄傷害,廟祀的敲詐勒索,榨幹了她的血肉,撕碎了她的靈魂,社會剝奪了她安穩地做奴隸的權利,最後懷著戰栗的恐懼,離開了這陰冷的人間。祥林嫂一生就在「想做奴隸而不得」和「暫做穩了奴隸」的路上奔波,在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迷霧中輾轉,從沒有找到自己真正的出路。她的死和對於地獄的「放低了聲音,極秘密似的切切的」探問,意味著她並沒有從痛苦中解脫,而是新的更大的痛苦的開始。
和祥林嫂的低眉順眼,逆來順受大不相同的是《離婚》中的愛姑。愛姑性格倔強,潑辣大膽。她下了最大的決心,不惜一切犧牲,來抵制被丈夫遺棄的命運,維護她在封建家庭里做個「一禮不缺」的媳婦的權利。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她發動父親和兄弟們去拆了男家的灶,又跟著父親大鬧了慰老爺的客廳,並斷然拒絕發慰老「走散好」的偏袒男方的調處。在慰老爺的客廳里,她面對著威儀凜凜的七大人,無顧忌地發表議論: 「我是有怨無處訴;倒正要我七大人講講。自從我嫁過去,真是低頭進,低頭出,一禮不缺。…….」 他就是著了那濫娘子的迷,要趕我出去。我是三茶六禮定來的,花轎抬來的呵!那麼容易嗎?…….。我一定經給他們一個顏色著,就是打官司也不要緊。縣里不行,還有府里呢…….。」 她用很粗俗的語言,針鋒相對地駁斥丈夫對她的莫須有的污陷: 「那小『娘濫十十萬人生』的叫你『逃生子』?」愛姑回轉臉大聲說,便又向著七大人道,「我還有話要當大眾面前說說哩。他那裡有好聲氣呵,開口『賤貽』,閉口『娘殺』。自從結識了那婊子,連我的祖宗都入起來了。七大人,你給我批評,這……。」 為了「賭氣」,也就是說為了取得在封建家庭里做奴隸的地位,愛姑確實進行勇敢的斗爭,對於要遺棄她的丈夫進行報復的思想是堅決的。她甚至無視慰老爺對她「打官司打到府里,難道官府就不會問問七大人么」的威嚇,無所畏懼地說-----
「那我就拼出一條命,大家家敗人亡。」
愛姑對七大人是寄予希望和依賴的。但七大人對她這一派不馴順的言論,早已感到不耐煩,只是愛姑沒有覺察。終於,這個「團頭團腦」的劣紳忍受不住了。他慢條斯理地,又是斬釘截鐵地說:「那倒並不是拚命的事」,接著便漫天過海地胡扯一通,從什麼「公婆說『走!』就得走」說到「就是上海、北京,就是外洋,都是這樣。」對七大人的胡說,甚至他的一些細小的動作,周圍的人都奉若神明,唯唯稱是,連她「高門大戶都走得進,腳步開闊」的父親,也默不作聲。於是愛姑感到孤立了,她一再振作自己,「要作一回最後的奮斗」,但七大人一聲「來一一兮」,使她更莫名其妙,內心澤了孤獨和悔恨,報復的勇氣和幻想,象肥皂泡似的破滅了。她局促不安起來,感到自己「太放肆,太粗鹵了」。銳氣消失,很自然地敗下陣來,情不由已地說:「我本來就是專聽七大人吩咐……。」到此,愛姑這場為「離婚」奮斗的悲劇結束了!
愛姑悲劇的根源,首先她對封建主義的舊社會勢力沒有認識。七大人本來就是勾結官府橫行鄉里的土豪劣紳,而愛姑這個農村的年輕婦女發,卻天真地認為:「七大人怎樣?難道和知縣大老爺換貼,就不說人話了么?」慰老爺明明告誡她:「打官司打到府里,難道官府就不問問七在人么」,但卻沒有引起她的警惕。她完全不了解官府勾結土豪劣紳魚肉鄉民的險惡的社會現實,並且還要誠心誠意地「說說我這幾年的艱難,且看七大人說誰不錯!」愛姑把改變自己受侮辱的不幸生活,寄託在壓榨人民的官府和土豪劣紳身上。對七大人她還「不知怎麼的總覺得他是和藹近人」,會主持正義,給她撐腰做主的。這是多麼可悲的誤解。這個農村少婦雖然潑辣大膽,又是多麼單純幼稚!其次,對於愛姑和丈夫家斗爭的性質,有的研究者說是反對封建主義的夫權,這未免譽之過甚。社會並沒有給愛姑灌輸民主思想,她的反對離婚活動的目的,也不是要爭取婦女自由平等,只反對丈夫迷戀一個「濫婊子」後要「撇掉」她。因此,斗爭地要求是取得按封建禮教規定的做媳婦的權利。所以,她在慰老爺的客廳里講的道理,無論是說她是「三茶六禮定來的,花轎抬來的」也好,是做媳婦「低頭進,低頭出,一禮不缺」也好,都是符合封建主義地教義,而且都沒有離開一個「禮」字。有的研究者還說:「愛姑是個不受禮教束縛,勇於反抗封建宗法統治的典型人物」,這已經是完全離開作品的實際描寫,把人物隨意拔高了。愛姑的悲劇,恰恰是她還沒有看到自己的力量,沒有沖破「禮教束縛」。她和祥林嫂不同的,僅僅是潑辣大膽的性格,對封建禮教的迷信是相同的,思想體系也沒有什麼差異。愛姑缺乏的是子君的「我是我自己的,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的自由民主思想。她並沒有擺脫封建羈絆,而把解救自己的希望寄託在封建豪紳身上,就是馬克思說的希望「人上面賜給他們雨水和陽光」。這只能是妄想,她悲劇的收場是必然的。
魯迅小說中的農民,較諸閏土、祥林嫂、愛姑,精神受到極其嚴重扭曲的是貧苦的阿Q。魯迅說:阿Q三十多歲,是個平平常常的農民,質朴、愚蠢,有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生活在偏僻落後但階級對立森嚴的未庄,趙太爺、地保、一些閑漢都拿他作為壓榨、嘲弄的對象:打他、侮辱他、剝奪他可憐的財物。阿Q也曾對欺壓他的人進行反擊:「口訥的便罵,氣力小的便打」,但總是阿Q吃虧的時候多,於是逐漸形成了他精神勝利的處世哲學。本來,阿Q這樣的社會地位,舊社會秩序的任何變動,對他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他卻深惡「造反」,篤信「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宗法觀念,和天命、正名、「男女之大防」、「排斥異端」等封建思想。阿Q的社會地位雖然和聖賢相去是很遼遠的,其思想卻是「樣樣合於聖賢經傳」。和閏土、愛姑、祥林嫂們比較起來,阿Q經歷復雜,見過世面:他進過城,做過偷兒,見過殺革命黨,在白舉人家當過僕人,特別是幸運地經歷了資產階級領導的一場大革命。在革命浪潮沖擊未庄的時候,趙太爺和未庄的人眾,都在事出突然,沒有思想准備而呈現一片慌亂。阿Q看到欺壓他的人在這事變面前害怕和恐懼,感到快意起來,於是心潮澎湃,原是深惡「造反」的阿Q,現在對革命嚮往了。在大步跨過長街,高聲嚷道:「造反了!造反了!」對於阿Q在革命高潮中的這種想法和行為,應該臬認識和評價呢?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要對具體事物進行具體分析。阿Q這個壓在生活底層的農民,象一棵壓在大石下的弱草。在看到那些作威作福欺壓他的人們大禍臨頭的時候,不由自主地感到心情舒暢,並本能的燃起了復仇的意識,決心要懲治這些在他頭上作惡的人們:「革這伙媽媽的命,太可惡!太可恨!」這些想法都真實地表現了一個被壓迫的農民,在革命風浪中對舊社會憤怒的心理狀態。事物都是在復雜矛盾中發生的。研究阿Q 這時候的思想行為也不能簡單化,應和他思想整體特別是精神勝利法聯系起來。不能對他革命浪潮中激起的一朵思想浪花------盡管是十分可貴------作過高的,不切實際的評價,象有地研究者說的,阿Q「革命浪潮的沖擊下覺醒了。」其實,阿Q在想到「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黨了」和呼喊「造反了」的時候,革命的風聲剛剛傳來,他和革命實際上還沒有接觸,革命也沒有給他灌輸任何新的認識和信念。他要「造反」的那些念頭,是對革命到來時一些現象的自發反映,心中約略有些不平,酒醉之餘,心情飄飄然的時候嚷嚷的。所以才「不知怎麼一來,忽而似乎革命黨便是自己,未庄人卻都是他的俘虜了。」很顯然,這些呼喊都是毫無根據的自我陶醉。看待阿Q的言行正如不能因為他對「男女之大防」非常嚴,便認為他是個道學先生一樣,也決不能因為他在革命高潮時喊一聲「造反」,就認定他「覺醒」了。事實上他在回到土谷祠後對革命的種種幻想,向假洋鬼子懇求參加革命,以及受審訊時表現的那種「奴錄性」,…..都能看出他還是渾渾噩噩,和閏土及其他農民夥伴一樣,是在「鐵屋子」里沉睡的老中國的兒女,是沉默的中國人的靈魂。魯迅焦慮的正是他的沉睡而不「覺醒」。被叛處死刑畫押的時候,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還為畫卷圓不圓苦惱著。直到他被遊街示眾,拉上刑場殺頭了,仍然在呼叫:「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他多麼麻木,有什麼「覺醒」之可言呢?
小說《吶喊》《彷徨》的寫作,經歷了五四運動的高潮到落潮的年代。這兩部作品對當時社會生活深刻的現實主義的描寫,成為那個時代的鏡子。魯迅說,他的這些作品的寫作,本不是直接對於文學的熱情,只是想用來為革命吶喊助威的。因此,就不免有「將舊社會的病根暴露出來,催人留心,設法加以治療的希望。」(《南腔北調集自序》)作品中創造了閏土、祥林嫂、愛姑阿Q這些被侮辱損害的農民形象。他們都是勤勞善良的人,他們也都可能有個象閏土、雙喜那樣值得回憶的童年:聰明、勇敢、身體健壯。嚴酷的社會摧殘了他們的身體和靈魂,都變得麻木、愚昧和怯弱。魯迅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序幕剛剛拉開的時候,用小說來揭出的病苦,「催人留心」的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
魯迅不但是個文學家,而且是個革命家。他不是個生活的旁觀者,而要積極地推動社會的向前發展。他向來認為作家必須同人民大眾,同革命共同著脈搏,投到風波浩盪的革命斗爭的璇渦中,必須有鮮明的立場和熱烈的愛僧,都能寫出人民的心聲。他反對那些資產階級文人對下層勞動者的「客觀」、「同情」的貴族老爺的態度,並尖銳地揭露了這態度的虛偽性:所謂客觀,只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但也是站在勞動人民當中,為他們的解放探索出路。 從他這些作品的
描寫里,我們看到,象閏土這樣勤儉的莊稼漢,全家人都投入勞動還是「吃不夠」,但在這樣現實面前,還是彎腰曲背,恪守著古老的規矩,迷信著香爐和燭台。祥林嫂這樣一個安分守已的女人,信天任命,老老實實地做工,甚至沒有高聲說過話。人家說:你犯罪了!她就服服帖帖地拿起自己千辛萬苦積攢起來的錢去

J. 當代中國農村社會的基本特點(農村社會學角度)

我國農村正在由傳統農戶為主體的自然村莊,向生態宜居、美麗文明富裕的社會主義新鄉村轉型。特色村莊加快發展,農村區域多樣化中心加快形成。未來鄉村將形成特色小鎮帶特色村莊鄉村發展的新格局。

未來鄉村功能,也必將由單一的農民自組織,滿足農戶自身需求,向滿足農戶需要與對外提供多元化社會性綜合服務相結合的綜合服務體轉型。未來鄉村是產業興旺、生活宜居、生態文明相結合的鄉村社區。

(10)於中國農民特點創造性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在農業人口大幅度減少的情況下,如果我國城鄉人口布局有較強的自然演化性質,城鄉社會治理的二元機制將失去存在的基礎。絕大部分農民有可能在半小時的車程中達到一座城市,享受到城市的各類服務。

如果國家面對城市化與農業現代化趨勢,對行政區劃體製做出適應性改革和調整,數量大為減少的農業人口登記的最低級別行政區,可以是數量同樣大幅度減少的縣(區)轄村莊,也可以是縣(區)轄市,絕大部分行政村設置不再需要。農民將是一種職業身份,農村政策將主要限於農業經濟政策,國家公共財政將實現城鄉全覆蓋。

閱讀全文

與於中國農民特點創造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