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某歷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車的發明」、「大清帝國的衰落」、...
【答案】A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火車的發明」(工業革命)、「大清帝國的衰落」(殖民活動)、「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對立)、「逐漸縮小的世界」(全球化和世界市場)——體現的都是工業文明世界下的產物,故選A。
考點:工業文明的影響
點評:此題出自2009年山東高考文綜卷,難度為易,考查用多點論據支撐一個論點的分析能力。可用排除法,也可根據各項直接確定答案。
⑵ 某歷史著作中主要有「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英國資產...
【答案】C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步入近代的相關知識,解題時緊扣「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依據已學知識可知文藝復興開始關注人,重視人的價值,是資本主義近代化的思想基礎;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世界相互個隔絕的狀態,逐漸連成一個整體,資本主義獲得更為廣闊的原料市場和銷售市場從而推動了資本主義的近代化,同時在這一過程中資本主義將近代化成果傳入世界的其他角落,客觀上有利於整個世界邁向近代社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奠定了英國近代社會的政治基礎;工業革命是世界近代工業化的開始,奠定了近代社會的經濟基礎。據此分析可知太著作研究的主題可能是步入近代化,故選C。
考點:人教新課標九年級上冊·步入近代·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人教新課標九年級上冊·步入近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人教新課標九年級上冊·步入近代·蒸汽時代的到來
⑶ 3.某歷史著作中主要有下列章節:「歐洲三大工人運動」、「《共產黨宣言》發表」....
B.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是指英國憲章運動、德國西里西亞織工起義、法國里昂工人起義,這三大工人運動都是無產階級為了爭取自身權利而發起的運動
《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社會主義運動有了明確的指導綱領,所以也體現了社會主義的發展
巴黎公社革命是無產階級試圖通過暴力的手段來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的一次嘗試,亦是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的一部分
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即十月革命,是俄國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的標志,因此體現了社會主義的發展
所以就選B了......
⑷ 2013年高一第二學期歷史期末
2012-2013第二學期高一歷史(文)三月份考試試卷
考生注意:
1、本試卷分第Ⅰ卷基礎題(80分)和第Ⅱ卷提高題(20分)兩部分,共100分
2、試卷書寫規范工整。卷面整潔清楚,酌情加減1-2分,並計入總分。
知識點 必修二 第一單元 必修二 第二單元
所佔分數 分 分
第Ⅰ卷 基礎題(共80分)
一、選擇題: 每小題2分,共40分.
(一)考查知識再認再現能力
1、中國古代農耕方式經歷的過程是
A.刀耕火種——石器鋤耕——鐵犁牛耕
B.石器鋤耕——刀耕火種——鐵犁牛耕
C.鐵犁牛耕——刀耕火種——石器鋤耕
D.石器鋤耕——鐵犁牛耕——刀耕火種
2、中國古代商業最繁榮的時期是
A隋唐時期 B宋元時期 C明清時期 D秦漢時期
3、開辟新航路的環球航行,先後經過的海洋是:
A、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大西洋——歐洲
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歐洲
C、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歐洲
D、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歐洲
4、關於家庭手工業表述不正確的是
A.是農戶的一種副業B.產品主要用來交納賦稅和自己使用
C.剩餘部分拿到市場銷售D.在自然經濟時代中可有可無
5、統治者經常採取措施限制土地兼並,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決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 B.安撫農民,保證國家稅收,穩定統治
C.防止地方割據勢力的出現 D.維護國家的統一與安定
6、第一次工業革命最顯著的特點是( )
A.僱傭關系取代師徒關系 B. 手工工場取代手工作坊
C.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工場 D. 生產高速增長取代緩慢增長
7、第二次工業革命首要標志性成就是
A.內燃機的發明和使用 B.汽車的發明
C.蒸汽機和輪船的發明 D.電力的廣泛應用
8、下列對歐洲殖民擴張的表述正確的是( )
①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②加速了歐洲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 ③為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創造了條件 ④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二)考查知識運用
9、我國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關於農業的敘述,如《荀子•王制》:「凡農之道,厚(候)之為寶」。《農書•糞田之宜》:「用糞猶用葯也」。《呂氏春秋•上農》:「時至而作,竭時而止」。《齊民要術》:「麥黃種麻,麻黃種麥」。以上四則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國古代農業根據節氣來安排農業生產 B.中國古代農業精耕細作的特點
C.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尊重自然規律 D.中國古代農業注重因地制宜
10、中國古代官營手工業在古代手工業中佔有優勢,它的主要特點是( )
①由政府直接經營,進行大作坊生產
②技術和生產工藝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③占據技術人才和原料優勢,生產不計成本
④主要是為市場提供精美商品和為對外貿易交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如果你是生活在唐朝的商人,你來到長安,能夠進行的商貿活動有①可以到西市與波斯、大食商人進行交易②為了財產安全,你將大部分金銀儲存在櫃坊 ③你通過設在長安的市舶使進行對外貿易④你通過飛錢方法,可以回老家再將錢取出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2、1992年哥倫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許多國家紛紛舉行紀念活動,當時美洲印第安人後裔也用一種另類的態度表達了自己的感情。以下幾條標語,你認為哪一條最能表現他們的感情( )
A.「你們慶祝的是我們的苦難」 B.「感謝哥倫布將光明帶給我們」
C.「新大陸的偉大發下者」 D.「哥倫布給我們帶來財富」
13、某歷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車的發明」、「大清帝國的衰落」、「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逐漸縮小的世界」等章節。此著作研究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A.工業文明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與掙扎
C.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
D.東西方的隔絕與沖突
14、16—17世紀,英國物價上漲了256%,工資上漲了145%。地租漲幅遠遠低於物價漲幅。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有( )
①英國成為海上霸主 ②工業革命 ③ 殖民掠奪 ④奴隸貿易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③④
15、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相比更能體現下列哪一項重要原理?( )
A、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B、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C、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D、生產力是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16、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16世紀歐洲的市民①你會發現市場上出現了花生、玉米、甘薯等農產品②如果你有機會去做生意,一般會獲得較好的利潤③如果你去美洲,可能會遇到一些裝滿了黑奴的船隻④在陸地上,你可以坐火車;在海洋上,你可以乘汽船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三)材料性選擇,提取信息,解決問題
17、黃梅戲《天仙配》中有這樣一段唱詞:「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這段唱詞反映了
①以農業 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基礎生產模式 ②不承擔國家賦稅徭役
③農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況 ④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8、《新唐書•百官志》載:「兩京諸市署:令一人,從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財貨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偽輕重……凡市,日中擊鼓三百以會眾,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而散。」這段材料實質說明
A.唐政府限制城市商業的發展B.唐政府重視城市商業的發展
C.唐政府重視商品的質量 D.唐代城市實行嚴格的等級管理
19、下表反映1500-1800年間歐洲主要國家商船抵達亞洲的數量。結合所學知識和表格信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國家 數量(艘)
1500—1599年 1600—1700年 1701—1800年
葡萄牙 705 371 196
荷蘭 65 1770 2950
英格蘭 — 811 1865
歐洲合計 770 3161 6661
——安格森.麥迪生:《世界經濟千年史》
A.16世紀後來荷蘭抵達亞洲的商船數量最多,被稱為「海上的馬車夫」
B.17到18世紀荷蘭抵達亞洲的商船數量增長率高於英格蘭
C.18世紀葡萄牙抵達亞洲的商船數量減少,轉而致力於開辟新航路
D.18世紀英格蘭抵達亞洲的商船數量增長迅速,有成為海上霸主之勢
20、從19世紀90年代起,德國出現了建立巨型企業的趨勢。到20世紀初,佔全國企業總數0.9%的3萬多家大型企業佔有3/4以上的蒸汽動力和電力,其中586家巨型企業幾乎佔有蒸汽動力和電力總數的1/3。上述現象說明( )
A.軍國主義政策推動了生產集中 B.能源革新成為生產集中的主要動力
C.生產集中有利於新興工業的發展 D.生產集中根本改變了輕重工業比例
二、材料解析題
關鍵步驟:
21、材料一 農夫早出暮入,耕稼樹藝,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婦人夙興夜寐,紡績積妊,多治麻絲葛緒捆布黲,此其分事也。
——《墨子》
(1)、材料反映了我國古代什麼樣的生產方式?其特點是什麼?(3分)
材料二、、嘉靖以後,蘇州堪稱天下第一雄郡。在周圍長達40里的城區內,東部是以手工業生產為主的手工業區,西部是以商業為主的商貿區。在東區,「半城大約機戶所居」,這里「比屋皆工織作」,「大戶張機為生,小戶趁織為活」,構成了一個絲織商品生產的新天地。
(2)、材料二中的「新天地」 是指什麼?依據所學知識指出明朝中後期蘇州出現這種「新天地」的原因。(4分)
材料三:
今夜半醉歸草市,指點青簾上酒樓。 ——宋 陸游《雜賦》
爾來盜賊往往有,劫殺賈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商感》
(3)、從材料中你能看出哪些歷史信息?面對商品經濟發展的狀況,唐宋政府依舊實行什麼經濟政策? (4分)
材料四::「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五:「至秦則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買賣。富者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故貧者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漢書.食貨志
(4)、從材料四到材料五反映了土地制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發生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4分)
材料六: 因清政府擔心「洋船至寧波甚多,將來番船雲集,留住日久,將又成粵省之澳門矣」。故於乾隆二十二年下令停止廈門、寧波等港口貿易。乾隆五十七年,英國派使團來中國,要求建立「充分的外交關系」。英使所提出的要求,遭到拒絕。乾隆帝在給英王的敕諭中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梁廷楠《粵海關志》
(5)、材料說明清政府在對外貿易上實行的是什麼政策?(2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政府實施這一政策的原因原因。(3分)
22、材料一
1498年,達•伽馬抵達印度的卡里庫特時,一位當地人問葡萄牙人到底想要得到什麼,達•伽馬回答說:「基督教和香料。」赫爾南多•科特斯在准備征服墨西哥時宣稱;「我為獲取金子而來,而不是來當農民種地的。」
材料二 馬克思曾經對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進行了科學的評價,他說:「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是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
材料三
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西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傳播到英格蘭到整個歐洲大陸,19實際傳播到北美地區。——《第一次工業革命》
1830年,英國 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子感應現象,提出了發電機的理論基礎。科學家們根據這一發現,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對點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19世紀90年代起,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不斷涌現出來。人類交通工具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主要得益於一項重要的科學技術的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說出新航路開辟的條件。(4分)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內容,如何認識殖民主義?(4分)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較,第二次工業革命有哪些突出特點?(4分)
(4)根據以上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8分)
第Ⅱ卷 提高題(共20分)
一、選擇題
易錯易混:
世界由孤立到聯系日益密切,並最終成為一個整體,聯系所學知識回答第23、24題
23、下列有關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表述正確的是①是資本主義發展及其擴張的必然產物②交通工具的發展是世界市場形成的根本原因③英國爆發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一次經濟危機證明了世界市場的形成④客觀上為中國工業化帶來了機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④ D.②③
24、下列對世界一體化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①促進了人群的大規模流動與融合②國際勞動分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③生產社會化程度提高④促進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擴大⑤緩解了資本主義世界與亞非拉國家之間的矛盾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
小農經濟和自然經濟不是同一概念,存在許多差異,據此回答第25題
25、關於小農經濟和自然經濟的論述中,正確的是
①都是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的產物②中國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等於自然經濟,並延續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結束③都具有自給自足的特徵④都出現在同一時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題
綜合創新:
26、材料一:明清時期(鴉片戰爭前)是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的晚期。發展到登峰造極程度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明清時代文化是中國封建文化發展的頂峰,但依然沿著舊軌跡運行,使原本處在世界領先的中國文化遠遠落後於歐洲文化,也為近代中國的悲劇發生埋下了伏筆。
材料二::歐洲歐洲各國進行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相繼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對外進行侵略擴張,沖擊著東方落後制度。
(1)仔細閱讀材料,回憶必修一的的相關內容,從經濟的角度闡述明清時期中國與西方拉開差距的原因?(6分)
(2)回憶教材列舉第一、二次工業革命的新興行業?(各舉兩例)(4分)
(3)(學法題)以明清時期中國與西方拉開差距作為研究內容,你會得到怎樣的研究成果,請用一句話概括。(4分)
2012-2013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二歷史12月月考答題紙
得分框 卷I 卷II 卷面整潔 總分
第Ⅰ卷必做題(共80分)
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40分請將答案填塗在答題卡上)
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40分.
21、(1)
(2)
(3)
(4)
(5)
22、
(1)
(2)
(3)
(4)
第Ⅱ卷選做題(共20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道題,共6分,請將答案按題號填塗在答題卡上)
二、材料解析題:(共14分)
26、
(1)
(2)
(3)
2012-2013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一歷史(文)3月月考答案
1—5ABBDB 6—10CDCBB 11—15 CAADA16—20CBADC 23—25CBA
21、(1)小農經濟 生產規模小、以家庭為單位;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式經營方式;自給自足為目的.(3分)
(2)指的是資本主義萌芽。原因: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4分)
(3)商業發展深入到農村出現草市;酒店娛樂業興旺;富商人身財產得不到保證。(2點即可) 「重農抑商」政策(4分)
(4)井田制被廢除,土地私有制從法律上確立,土地可以轉讓和買賣。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的確立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推動了生產的發展(4分)
(5)閉關鎖國政策(或海禁政策)。(2分)原因:直接原因:為了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斗爭;根本原因: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客觀原因:西方殖民者對東方的殖民侵略。(3分)
22、(1)西班牙和葡萄牙強化王權,支持遠航;歐洲的造船技術取得很大進步,具備了遠洋航海的條件;中國人發明的羅盤針傳入歐洲並得到改進。(4分)
(2)殖民主義給亞非拉帶來了巨大災難,但同時摧毀舊社會體制,推動了亞非拉自身改選,通過改良或革命邁上了現代化道路,因此功過相抵。(4分)
(3)第一,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第二,以發展重工業為主;第三,幾乎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第四 工業革命交叉進行(4分)
(4)新航路開辟—雛形 殖民擴張----拓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初步發展 第二次工業革命---進一步發展(8分)
26(1)明清:自然經濟佔主體,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
西方:資本主義發展迅速;重視商業(重商主義):積極進行殖民擴張(6分)
(2)第一次工業革命有新興棉紡織業、機器織造業、交通運輸業等;第二次工業革命有電力工業、汽車工業、化學工業、通訊工業等。每一次對應任寫其中兩個。(4分)
(3)經濟決定政治,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4分)
⑸ 某歷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車的發明」、「大清帝國的衰落」、「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逐漸
答案A
本題考查對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以蒸汽機改良為特徵的工業革命不僅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使無產階級形成,而且拉大了東西方的差距,使東方從屬於西方,從材料中「火車」、「衰落」、「聯合」、「縮小」等信息可知,這些都是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發生的,故選A項。B、C兩項概括不全面,D項與材料無關,皆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