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文明的發明

文明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1-06-12 22:53:51

Ⅰ 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

人類文明史 人是有文化的動物,這是眾所周知的。可是「文化」的定義是什麼?就眾說紛紜了,有的說:「文化是復雜的現象,包括人類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創造人類社會的能力和習慣」。也有人簡括地說:「文化是人類由生活經驗所獲得的智慧」。人文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文化在地面上表現出來的現象,人類的文化活動千頭萬緒,五花八門,而其在地面上表現出來的現象,也就錯綜復雜,頭緒紛亂了。簡單地說起來,人類的文化活動,大致可分為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物質文明、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以上的各種文化活動,性質不同,演進的方式也不一樣。語言文字的傳播和學習,並不十分困難,歐洲不少國家的人民,會說幾種話,也會用二、三種文字,宗教信仰,也可更改變換,物質文明的衣食住行,更是日新月異。其中最不易改變的,要算是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了,這也是地球表面上最顯著的地域差異性,也是人文地理學上最應著力的研究課題。世界可分為十一個文化區。
人文地理學的范圍,十分廣泛,凡是人類文化活動,表現在地面上的現象,都是它的研究題目,為了方便起見,人文地理學也可依照人類文化活動的分類,加以論述。本章的內容,先敘述人種的類別,次及語言的種類和分布,然後論宗教的派別和傳播,最後講到人類的生活方式。總而言之,都以人類的本身為對象。

Ⅱ 什麼才是人類文明最偉大的發明

毫無疑問就是The wheel (輪子)。 在公元前3500年,人類在運輸上可謂是費盡周折又不討好,既運不內了多少東西,又運不了多遠距容離。好在人們不久就發明了這個圓形的東西——輪子。輪子本身並不是這項發明中最難的部分。只有當把一個不動的平台連接到轉動的「圓筒」上時,事情才開始變得微妙起來。 人們在輪子和輪軸的連接上花了大工夫,於是現在終於可以早上高高興興地拉著自己種的二十斤蔬菜去往菜市場了。當然,這項發明還遠遠不止於此,不管是在鍾錶行業還是在汽車的發動機中,隨處可見這一小小的輪子帶來的巨大變化。

Ⅲ 文明之母是誰發明的

印刷術被稱為世界「文明之母」。宋仁宗時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Ⅳ 推動人類文明大步前進的發明創造有哪些

1、造紙術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

造紙術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於攜帶,取材廣泛不拘泥,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

有了文字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很好的載體。古代埃及人利用尼羅河的紙草來記述歷史;在古代的歐洲,人們還長時間地利用動物的皮比如羊皮來書寫文字。

而中國,在造紙術發明以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簡都比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閱讀奏章,就要整整一車。

絹帛雖然輕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貴,也不適於書寫。到了漢代,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了,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紙被發明出來了。

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指南針

指南針,古代叫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針的發明有三類部件,分別是司南、羅盤和磁針,均屬於中國的發明。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磁山一帶。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磁石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於祭祀、禮儀、軍事和占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

3、計算機

計算機(computer)俗稱電腦,是現代一種用於高速計算的電子計算機器,可以進行數值計算,又可以進行邏輯計算,還具有存儲記憶功能。是能夠按照程序運行,自動、高速處理海量數據的現代化智能電子設備。

由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所組成,沒有安裝任何軟體的計算機稱為裸機。可分為超級計算機、工業控制計算機、網路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嵌入式計算機五類,較先進的計算機有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

計算機發明者約翰·馮·諾依曼。計算機是20世紀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明之一,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並以強大的生命力飛速發展。

它的應用領域從最初的軍事科研應用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已形成了規模巨大的計算機產業,帶動了全球范圍的技術進步,由此引發了深刻的社會變革,計算機已遍及一般學校、企事業單位,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信息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4、飛機

飛機是指具有一具或多具發動機的動力裝置產生前進的推力或拉力,由機身的固定機翼產生升力,在大氣層內飛行的重於空氣的航空器。

飛機是最常見的一種固定翼航空器。按照其使用的發動機類型又可被分為噴氣飛機和螺旋槳飛機。

飛機是20世紀初最重大的發明之一,公認由美國人萊特兄弟發明。他們在1903年12月17日進行的飛行作為「第一次重於空氣的航空器進行的受控的持續動力飛行」被國際航空聯合會(FAI)所認可,同年他們創辦了「萊特飛機公司」。

自從飛機發明以後,飛機日益成為現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它深刻的改變和影響了人們的生活,開啟了人們征服藍天歷史。

5、電話機

電話機是美國人A. G. 貝爾於1876年發明的。他用兩根導線連接兩個結構完全相同、在電磁鐵上裝有振動膜片的送話器和受話器,首先實現兩端通話。但通話距離短、效率低。

1878年出現了炭精送話器,使電話機送話器效率大大提高。受話器結構也有改進。最早的電話機是磁石電話機,靠自備電池供電,用手搖發電機發送呼叫信號。

1880年出現共電式電話機,改由共電交換機集中供電,省去手播發電機和干電池。1891年出現了旋轉撥號盤式自動電話機,它可以發出直流撥號脈沖,控制自動交換機動作,選擇被叫用戶,自動完成交換功能。

從而把電話通信推向一個新階段。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出現了按鍵式全電子電話機。除脈沖發號方式外,又出現了雙音多頻(DTMF)發號方式。

隨著程式控制交換機的發展,雙音頻按鍵電話機已逐步普及。電子電話機電路正在向集成化邁進,話機專用集成電路已廣泛用於話機電路各組成部分。各種多功能電話機和特種用途電話機也應運而生。

到90年代初,已有了將撥號、通話、振鈴三種功能集於一塊集成電路上的電話機。隨著話音識別技術的發展,直接用話音「撥號」的新型電話機也正在出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話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計算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飛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指南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造紙術

Ⅳ 文明是哪個人發明的

文明不是哪一個人發明的,而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就會出現的一個東西,它的根基專就是生產力屬的發展,使得社會進步,因為生產力的發展,使得人們有閑暇的時間去進行創造,進行藝術方面,創造文化方面的創造,最終就會產生文明。

Ⅵ 中國古代文明四大發明是

1造紙術.2印刷術.3指南針.4火.葯.
造紙術是漢代蔡倫發明
印刷術.是宋代畢升發明
指南針.是上古的黃帝所發明
火.葯.是北宋的一個煉丹的人所發明

Ⅶ 中國的現代文明發明

原子彈
氫彈
神舟系列載人航天飛船

Ⅷ 中國文明古國的發明創造

10.火葯

首先說到的火葯,應該是中國古代發明中最傑出的一項了。傳說火葯是煉金術士在煉制長生不老丹葯的過程中偶然發明的。然而很諷刺的是,這一發明不僅不能讓人長生不老,卻能輕易地取人性命。
早期的火葯是由硝酸鉀(硝石)、木炭和硫磺混合而成的,最早記載於1044年曾公亮主編的《武經總要》一書中。此書中記錄了三種火葯,早在將火葯用於軍事用途、製作簡易手榴彈之前,中國人已經用其來製作信號彈和鞭炮,由此可推斷火葯的發明時間應該還要更早。
隨後,人們發現在火葯中加入一些金屬元素可以使其爆炸時呈現出繽紛的色彩,於是,嘭!嘭!嘭!現代煙花表演誕生了。除此之外,火葯的發明還催生了子彈之類的攜帶型彈葯。
9.指南針

如果沒有指南針,我們會在哪裡呢?應該已經迷路,不知身在何處了吧!在森林中遠足的背包客,還有穿梭在各航班之間的空中飛人,真要好好感謝古代的中國人,他們發明的指南針,指引著大家平安回家。
中國人發明指南針的初衷在於讓它指向正南,因為他們認為主位是正南,而不是正北。最早的指南針出現在公元前4世紀,由天然磁石磨製而成。
天然磁石的存在委實是上天的眷顧。天然磁石是一種被雷電擊中之後高度磁化的磁鐵礦石(帶有磁性的鐵礦石),可以自然指向南北兩極。是誰這么聰明,想出用天然磁石來辨別方向的主意,我們已不得而知,但據考古學資料顯示,是古代中國人發明了杓,並使其能在占卜盤上平穩轉動;而杓也為中國古代的占卜者們指明了方向,助其走向內心的和諧與安寧。
8.紙

是誰首先想到用文字表達想法的主意,到現在我們還沒完全搞清。「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創造者」這一殊榮到底花落誰家,由美索不達米亞平原(Mesopotamia)的蘇美爾人(Sumerians)、位於今巴基斯坦(Pakistan)境內的哈拉帕人(Harappa)以及古埃及的科密特人(Kemites)進行激烈的角逐。我們知道語言文字的首次出現大約是在5000年前,但如果你把類似於洞窟壁畫這樣的藝術表現形式也納入文字范疇的話,「文字」的出現就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期。然而一旦文字開始發展,人們便開始在任何東西上書寫,只要它們鋪起來足夠長。泥板,竹簡,紙莎草和石頭僅僅是早期文字載體中的幾種。
自從中國人——特別是一個叫蔡倫的男子——發明了現代紙張的雛形,一切都開始改變了。在蔡倫的開創性發明之前,中國人在薄薄的竹簡和長長的絲帛上寫字。但是到了公元105年,蔡倫發明了一種木纖維和水的混合物,並將其按壓在織布上,稀漿混合物中的水汽會透過織布滲出,然後一張粗糙的紙就製作完成了。但蔡倫到底在他發明的第一張紙上寫了什麼,這依舊懸而未知。
7.麵食

對任何喜歡來一碗義大利面豆湯或者蛤蜊扁意麵的人來說,也許都需要對發明面條的古代中國人致敬——而不是義大利人,正如你所懷疑的一樣。
專家組仍在商討到底是誰率先發明面條這件事,但看起來似乎是中國人憑借著近2000年的優勢力壓義大利人和阿拉伯人(還不清楚是哪一個),成為最終的贏家。2006年(譯者註:原文是2006年,但是據求證,喇家遺址發掘於2001年,遺址中的面條發現時間為2002年),考古學家在發掘喇家遺址時發現了一隻倒扣的碗,深埋於十英尺厚的土中,碗內有細長而乾枯的面條。該遺址位於青海省境內,靠近西藏,距今已有4000年的歷史 。
這一新發現的面條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由兩種在中國均已有7000年栽培史的穀物製成。並且,時至今日,中國人仍在用這些穀物來製作面條。
6.獨輪手推車

千百年來,中國人發明的獨輪手推車為減輕人類負擔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人們普遍認為,公元2世紀時,蜀相諸葛亮提出了發明獨輪手推車用來運載重物的構想。諸葛亮構思的獨輪手推車僅有一點點瑕疵,因為他沒有為其加上把手,不過這一問題被後人改進完善。盡管如此,諸葛亮的發明還是領先了歐洲人1000多年。
最初,獨輪車被用於軍事目的。正因認識到了獨輪車為我方軍隊戰勝敵軍帶來的先天優勢——獨輪車即既可被用來充當移動的路障,也能被當作運輸工具——古代中國人將這項發明保密了長達幾個世紀之久。
而民間的另一種傳說則認為早在公元前1世紀,一個叫柯宇(KoYu)的農民就發明了獨輪手推車。盡管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這個人還是個疑問,但諸葛亮和柯宇倒是有個共同點:和丞相一樣,據說這位農民也對獨輪車的製作流程守口如瓶。
5.地動儀

盡管古代中國人並不能准確地告知世人一場地震是里氏幾級(因為直到1935年裡氏震級才被發明出來),但他們卻設法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地震測量儀——地動儀。早在公元2世紀前葉,漢代天文學家張衡就創造出了地動儀,他發明的地動儀還巧奪天工、壯觀宏偉。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以青銅鑄成,四周鑲嵌以八條龍,龍頭朝下(譯者註:原文作者表述為9條金龍,系原文作者筆誤)。這八條龍等距離間隔,每條龍的正下方,都有一隻昂頭張嘴的銅蟾蜍。
地動儀的內部正中,有一支「懸擺錘」靜止不動。當某個地方發生地震,「懸擺錘」受到震動時,就會隨之運動。此時,「懸擺錘」來回擺動引發地動儀內部的杠桿活動,從而觸動機關,使得地震源方向的龍頭張開嘴,吐出銅球,落到銅蟾蜍嘴中。這一最初的地動儀雖然有點簡陋,但比起西方發明的地震儀仍然早了1500多年。
4.酒精

你得感謝中國人創造出了乙醇和異丙醇,這里說的並不是啤酒、葡萄酒跟烈酒噢!當你想到酒時,也就明白只有極少數人類智慧的結晶能像酒那樣讓人歡喜讓人憂。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酒精發酵技術脫胎於其他相似的工藝。公元前3世紀前期,中國人就掌握了釀造醋和醬油的技術,而這都是通過發酵和蒸餾來實現的。因而這些技術也很快就被運用到釀酒中。
最近的考古發現又使中國人利用發酵工藝制酒的時間向前推移。考古學家在河南省發現了9000年前的陶器碎片,並在其中覓到了酒的蹤跡。這一發現證實了中國人才是釀酒的鼻祖,因為曾經的釀酒先驅——古阿拉伯人直到1000年後才製造出含酒精的飲品。
3.風箏

風箏這一中國最重大的發明要歸功於兩個古人。公元前4世紀,能工巧匠公輸班(Gongshu Ban,即魯班)和哲學家墨翟(Mo Di,即墨子),各自製作出了能隨風自由翱翔的鳥形風箏,這對新奇的事物馬上流行了起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人對風箏的初始設計進行了改進和加工,並發現除娛樂外,風箏還有其他新用途。風箏釣魚成為一種簡便易行的捕魚方式,且無需使用漁船,漁民們僅需在風箏上綁好魚線和吊鉤,然後再把風箏放飛到自己無法接近的水域即可。風箏也能變身為軍用器械,充當裝載火葯到敵軍軍事區的無人機。1232年,中國人用風箏向蒙古戰俘營地投放宣傳單,鼓動被俘虜的人抗爭,結果戰俘們成功地戰勝了他們的捕擄者。
不久,古人將想要高飛的夙願寓於風箏製作工藝中,從而推動了風箏製造技術的發展,創造出了另一個中國發明——懸掛式滑翔機(Hang Gliders)。
2.懸掛式滑翔機

如前所述,風箏是公元前4世紀被發明出來的。而在公元6世紀末的時候,中國人便已經可以成功設計出體積龐大的風箏,它能夠憑借足夠的空氣動力承載起一個中等體型人的重量。那麼有人剪斷風箏線進行新的嘗試不過是早晚的事。
中國古人們所用的「斷線風箏」就是我們現在的懸掛式滑翔機(Hang Gliders)。然而,這些「風箏」並不是用來尋求刺激的:君王們下令將罪犯和戰俘綁在風箏上,迫使他們跳下懸崖,並以此為樂。而這些可憐人需飛行兩英里才能平安落地。也正是因為這些早期的「飛機」,中國人在創造力上領先了歐洲列國1335年。
1.絲綢

蒙古人(Mongols)、拜占庭人(Byzantines)、希臘人(Greeks)和羅馬人(Romans)都極其厭惡中國古代的軍事發明,比如說火葯。然而,正是絲綢幫助古代中國與其他文化體之間和平共處。當時各國對絲綢的需求量非常大,也正是這一精美織物使得中國通過貿易的方式與外面的世界聯系起來。「絲綢之路」也因此形成,並從中國延伸到了地中海(Mediterranean)、非洲、中東和歐洲等地。
絲綢的製作工藝大約出現在4700年前,人們在一處建於良渚時期(公元前3300-公元前2200)的古墓里發現了一些卷軸,其中記載了絲綢的製作工藝。中國的古人們曾一度嚴密守護著絲綢織造技術和養蠶技術,防止其外傳,直至歐洲的僧侶得到蠶種並將其帶回西方,中國人才逐漸喪失在絲綢織造業中的壟斷地位。

Ⅸ 稱為文明之母的發明是什麼

印刷術被稱為世界「文明之母」

印刷術和指南針、火葯、造紙術共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印刷術的發明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隋代開始出現,到唐代達到極盛的雕刻印刷術,第二個階段就是宋代開始出現的活字印刷術。印刷術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它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

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讀書人用手抄書,不僅浪費時間,而且還容易出錯,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社會文化的發展。隋代,出現了最早的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這種印刷方法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塗上墨,印到紙上。雕刻出來的每一塊版都可以重復使用,印製大量的書籍,這樣就使書籍的復制和傳播變得相對容易。但是,雕版印刷都是整版的雕刻,每印一種新書,就要重新雕刻,一旦在雕刻過程中出現錯誤,就要毀掉重刻,因此,這種工作非常繁難而且速度很慢。北宋時期,在雕版印刷的基礎上,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種印刷方法是用木頭、泥塊或者金屬等材料先雕刻成一個個的單字,等到印刷的時候再根據書籍內容的需要進行組合印刷,這就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印刷術的發明使印刷出來的書籍數量大增,從五代開始,中國就已經形成了官府刻書、坊間刻書和私人刻書三大刻書系統,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刻書中心、刻書機構和刻書家,他們對中國文化的保存、積累、傳播、交流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時,印刷術還對世界文明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早在雕版印刷術發明不久,唐代的雕版印本就傳到日本以及其他東方鄰國,15世紀,活字印刷術又傳到歐洲,改變了歐洲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對於歐洲的文藝復興、西方近代印刷術的產生和發展,以至整個世界文化的發展和傳播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印刷術又被稱為世界「文明之母」。

閱讀全文

與文明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