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麥穗和麥種誰先出現
麥穗先出現。麥種在麥穗裡面。
⑵ 小麥起源於哪個國家,何是傳入我國。
麥並非中國原產。引進麥者,則西域民族也·
我國古代的麥主要指小麥,並非中國原產,而是由西部民族傳入的。西部民族養牛羊、種*7麥,形成了不同於中原的農業文化。他們引入的小麥,經過長期的發展,終於取代了黃河流域固有的黍粟的地位,成了我國廣大居民的主糧。目前,我國小麥種植面積達四億畝,成為僅次於水稻的第二大糧食作物。
植物遺傳學和考古學研究表明栽培小麥起源於西亞。黃河流域雖有小麥的親緣植物小麥草的分布,但迄今未發現野生的二粒小麥。中原數以千計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未發現麥作遺存。中國禾本科作物,唯「麥」字從「來」;禾麥並稱,禾類不包括麥。這些都表明麥是引進的外來作物。
我國迄今最早的麥作遺存發現於新疆孔雀河畔的古墓溝墓地中,距今約3800年。墓主頭側的草編小簍中往往有小麥隨葬,頭戴氈帽,身裹毛布或毛毯,腳穿羊皮靴,木質葬具上覆蓋牛皮,並且牛羊角隨葬。這表明當地居民是以經營畜牧業為主,已開始種植小麥。孔雀河谷發現了麥物遺址,並同時出土了大型磨麥器。成書於戰國時代的《穆天子傳》記述周穆王西巡時,沿途部落大都以麥為獻,帶回中原種植。
羌人自古活躍在中國西部,在商代即與中原有密切的聯系,周代這種關系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漢書趙充國傳》中談到麥是羌人的主要糧食作物,其他「有麥無谷」。悠久的麥作文化是西部民族文化的特色之一。
麥類的加工和麵食的發展亦與西部民族有著密切的關系。吐魯番高昌故城出土了自晉迄唐的小麥及麥面加工成的饢、水餃、餛飩和各種麵食點心。西域兄弟民族將磨*4制餅技術傳入了中原,豐富了我國的飲食生活。時至今日,麥類還是新疆境內許多民族的主要食糧,制餅乃是他們的的拿手好戲。
⑶ 麥子種植的歷史
小麥是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對其野生祖先進行馴化的產物,栽培歷史已有1萬年以上。中亞的廣大地區,曾在史前原始社會居民點上發掘出許多殘留的實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麥小穗、籽粒,炭化麥粒、麥穗和麥粒在硬泥上的印痕。
早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在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敘利亞、以色列就已廣泛栽培小麥;公元前6000年在巴基斯坦,公元前6000-前5000年在歐洲的希臘和西班牙,公元前5000-前4000年在蘇聯的外高加索和土庫曼、
公元前4000年在非洲的埃及,公元前3000±159年在中國(詳情見下),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都已先後種植小麥。中國的小麥是由黃河中游逐漸擴展到長江以南各地,並傳入朝鮮、日本。公元15世紀至17世紀間,歐洲殖民者將小麥傳播至南、北美洲;18世紀,小麥傳播到大洋洲。
伊朗西南部、伊拉克西北部和土耳其東南部地區,是栽培一粒小麥和提莫菲維小麥最早被馴化之地。以色列西北部、敘利亞西南部和黎巴嫩東南部是野生二粒小麥的分布中心和栽培二粒小麥的起源地。普通小麥的出現晚於一粒小麥和二粒小麥,一般認為約在8000年前,起源於裏海的西南部。
據考證,歷史上某一時期,當伊朗西部某地栽培二粒小麥被帶到粗山羊草分布地區後,發生了自然雜交,其雜種經染色體自然加倍後產生了普通小麥。
其演化的過程,按傳統的觀點是:具AA染色體組的野生一粒小麥與具BB染色體組的擬斯卑爾脫山羊草自然雜交,產生了野生二粒小麥(染色體組AABB);野生二粒小麥馴化為栽培二粒小麥,再與具DD染色體組的粗山羊草自然雜交,才產生了普通小麥(染色體組AABBDD)。
在黃河流域兩岸的三門峽、洛陽、盧氏以及西安、寶雞等地大量存在植物學特徵與普通小麥栽培種親緣最接近的小麥草,這種小麥草很可能早已為我國先民採集和栽培。
中國繼雲南小麥亞種發現之後,在西藏高原又發現有麥穗自行斷節的普通小麥原始類型(稱西藏半野生小麥);在伊犁河谷有大片的粗山羊草(中國通稱節節麥)原生群落,而黃河中游麥田早就有混生節節麥,這些事實對研究中國小麥的起源、演化與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1985年和1986年先後兩次於東灰山新時期時代遺址中,發現距今5000±159年的碳化小麥和大麥粒;1955年在安徽省亳縣釣魚台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發現有炭化小麥種子。以上從植物學和考古學上給麥為中國起源論提供了證據。
(3)麥種的發明者擴展閱讀
以播種期分為冬小麥和春小麥兩種。我國以冬小麥為主。
冬小麥在生長過程中抗寒的能力極強,其幼苗能夠過冬,在春天來臨時,幼苗分孽很快,扎蹲長大,冬小麥磨出的粉很好吃。
春小麥的抗旱能力極強,株矮穗大,生長期短,適於春天播種,但不如冬小麥粉好吃。
春小麥是冬季很冷的地方種的,因為冬季太冷,不能播種,所以在開春後才種,稱為春小麥;冬小麥是稍暖的地方種的,冬季播種夏季收,比如我國東北就是春小麥,華北及其以南是冬小麥。
冬小麥應是秋播春末收獲的。在我國一般以長城為界,以北大體為春小麥,以南則為冬小麥。
⑷ 小麥之父是誰
是李振聲。
李振聲(1931.2.25-),山東淄博人,遺傳學家,農業發展戰略專家、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有「當代後稷」和「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之稱。
李振聲主要是從事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研究,同時開展了農業發展戰略研究,系統研究了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並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種,育成了小偃4號、5號、6號等高產、抗病、優質小麥品種,及育成小偃麥8倍體、異附加系、異代換系和異位系等雜種新類型。
(4)麥種的發明者擴展閱讀
在55年的科學生涯中,系統研究了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並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種。創建了藍粒單體小麥和染色體工程育種新系統。為了有目的、快速地將外源基因導入小麥,他用遠緣雜交獲得的「小偃藍粒」育成了以種子藍色為遺傳標記的藍粒單體小麥和自花結實的缺體小麥系統。
⑸ 1960年種的麥種叫什麼麥種
早香冬小麥!
⑹ 請介紹"小麥之父"李振聲先生
李振聲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31年2月生,1951年畢業於山東農學院農學系。1987- 1992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遺傳研究所所長,1992-1997年任遺傳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現任該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李振聲長期從事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與染色體工程育種研究,育成小偃4、5、6號等系列小麥良種,並首次創制了藍色單體小麥系統、自花結實缺體小麥系統,建立了選育小麥異代換系的新方法———缺體回交育種法,為小麥染色體工程育種奠定了基礎。
飢餓促其走上「弄麥」路
「這就是我們培育的小偃6號,你們看,多有嚼勁」,27日,在自己的辦公室,李振聲從一株小麥標本上摘下一粒小麥籽,利索的放在門牙上,嚼開,展示給現場的記者觀看。
小麥籽粒粒晶瑩剔透,引來一片驚嘆,李振聲的眼中顯露出驕傲的神色。這些是他和同事們20年努力培育出來的優質小麥種。累計推廣面積1.5億畝以上,增產小麥超過80億斤。
這個與麥為伍的科學家,最初走上「弄麥」之路,來自於早年飢餓的經歷。
李振聲1931年出生在山東淄博農村。幼時家境貧寒,但身為農民的父母卻很重視讓孩子受教育,他先念私塾,後上學堂。
不幸的是13歲那年父親去世,母親一人帶著4個孩子,日子愈發艱難。李振聲在哥哥的資助下讀到高中二年級,便再也無力支撐。
輟學後的李振聲隻身來到濟南,想託人找個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街上看到了山東農學院的招生啟事,說可以提供吃住條件,於是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報考,順利得中。
「又有飯吃,又能上大學,這是我過去從不敢想的事情。」李振聲說,他挨過餓,知道糧食的可貴,也知道農業的重要,所以對這次學習機會特別珍惜。
李振聲至今對兩位教授的課念念不忘,山東農學院的系主任是來自原燕京大學的沈壽銓教授,給學生們上的是小麥育種課,深入淺出,很有吸引力,而另一位教授余松烈講的遺傳課,也很生動,這讓他對這一領域產生了興趣。
而假期回鄉時,李振聲還將學校里培植的幾個小麥優良品種引入家中,種植後確實比當地老品種增產,鄉親們都來換種。「這讓我產生了將來也要從事小麥育種研究的想法」。
由草而麥
1951年,大學畢業時,他幸運的被分到中科院工作。在北京工作5年後,響應中央支援西北建設的號召,他與課題組13位同事一起,調到陝西楊陵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工作。
其實,最初李振聲是研究草的。在北京期間,他跟隨導師、土壤學家馮兆林從事種植牧草改良土壤的研究,曾經收集種植800多種牧草,對牧草研究有一定基礎。
到西北後,正趕上西北小麥條銹病大流行,造成減產20%到30%。
當時只有26歲的李振聲感到很憂心。他決定從事小麥改良研究,為農民培育出優良抗病的小麥。
「農民種了幾千年的小麥,但小麥還是這么體弱多病,但是野草沒人管,卻生長得很好。」對草有研究的李振聲想,能不能通過小麥與天然牧草的雜交來培育一種抗病性強的小麥品種呢?
引起當時小麥條銹病大流行的原因是,病菌變異的速度快,育種的速度慢,即8年才能育成一個小麥新品種,而條銹病平均5.5年就能產生一個變種,成為當時一個世界性難題。在這種情況下,李振聲提出通過遠緣雜交,將草的抗病基因轉移給小麥,選育持久性抗病小麥品種的設想,這個設想得到了當時的權威植物學家聞洪漢和植物病理學家李振歧的支持,年輕的李振聲開展了這項研究,從此一干50年。
「遠近結合」躲過沖擊
讓風馬牛不相及的草和小麥雜交,在當時國內從沒有人嘗試。
第一代野草和小麥的雜交品種研究出來了,這種被稱為雜種一代的東西長得一點也不像小麥,而和野草一個樣。而且這種雜種不育,遠緣雜交,還面臨雜交不親和、後代「瘋狂分離」的難題。
這項研究在當時被許多人視為畏途。李振聲說,當時他心裡也沒有底。而且,最讓人擔心的是,因這項研究遲遲難以出成果,他還面臨「研究工作脫離實際」的批判。
當他的研究進行到第八年的時候,當時的「社教運動」開始了,他受到批判。有人說他的研究都搞了8年了還沒見成果,是脫離實際,要他放棄。「當時看到已經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怎麼忍心放棄啊。」李振聲說,自己當年學到的哲學知識和研究方法幫助了他。
李振聲說,他採用了一點哲學手法,「遠近結合」———當初他在做小麥和草雜交研究時,心中感到沒有把握,所以就同時開展了常規的小麥品種間雜交育種工作。到1964年,他選育的生選5號、6號已開始在生產上推廣應用。因此,工作隊最後說,他畢竟已有兩個品種在生產上發揮作用了,不能說他的工作都是脫離實際的。這樣才算過了關。
到1979年,李振聲的研究終於取得突破,他培育的集持久抗病性、高產、穩產、優質等品質於一身的小偃6號在大面積推廣中獲得成功。當時陝西農村流傳的「要吃面,種小偃」,讓小偃6號不推自廣。
小偃6號已成為我國小麥育種的重要骨幹親本,其衍生品種近50個,累計推廣3億多畝。增產小麥超過150億斤。
真正打分的是農民
實際上,從1978年到1998年,20年間中國糧食的大規模增產,李振聲和他的同事們培育出來的一大批優良小麥品種功不可沒。
一組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1998年,我國水稻總產增加627億公斤,小麥總產增加694億公斤,超過水稻。
小偃6號育種過程長達23年,別人很難重復。於是李振聲將染色體工程技術引入小麥育種領域,創立了缺體回交法,將遠緣雜交的育種時間縮短到了3年半,為染色體工程育種開辟了一條新路。
這一創新引起了國際染色體工程界的注目,美國遺傳學會主席西爾斯等知名專家提議將1986年的第一屆國際植物染色體工程學術會議地點定在西安,為的就是到李振聲的實驗田裡見識一下他的成果。
這時的李振聲已經聲名鵲起,各種獎勵接踵而來。但李振聲仍舊最熱衷的是到田間地頭去看小麥,他說,「真正給我打分的是農民。」
李振聲深知糧食的重要性。20世紀80年代,我國出現了自1984年以來糧食生產的三年徘徊,三年糧食沒有增加,而人口增加了5000多萬。政府急於想找到打破徘徊的方案。在這種情況下,他同科學院的農業專家,通過三個月的調查,提出了黃淮海中低產田治理方案。
當我國糧食從8000億斤增加到9000億斤時,黃淮海地區的增長數是504.8億斤,佔了一半。
此後,李振聲在多個場合提到糧食安全的問題。2004年我國糧食出現了連續5年下滑的情況,他在人文論壇上發表了題為「糧食恢復性生產,時不我待」的講演,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
後來,由於中央採取了有利的支農措施,連續三年實現了恢復性增長,2006年糧食產量已近1萬億斤。
這位老人深知,中國人的糧食問題,是世界性的大問題。2005年4月,他在博鰲論壇上有一個發言,回應十年前美國人萊斯特·布朗暢銷書《誰來養活中國?》,「我們應該將這些真實情況告訴世界,中國人能養活自己!現在如此,將來我們相信憑著中國正確的政策、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也必然能夠自己養活自己
⑺ 小麥是何時被引進中國的
小麥至遲在距今3300年前後的殷商時期已經傳入中國。
在歷史文獻中,先秦·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釋義:周子的哥哥是個白痴,連什麼是豆子,什麼是麥子都分不清,不能立為國君。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戰國,中國北方地區已經開始廣泛種植小麥了,以至於當時的普通人都應該能夠分得清大豆和小麥這兩種農作物。
當然在殷墟的甲骨文中也已經出現了「來」和「麥」這兩個字,「來」指小麥,「麥」被釋為大麥。「來」字是個象形文字,本意應該是專指小麥。
在古代粒食傳統背景下,小麥和水稻、小米一樣也許被煮著吃,很難下咽。因此在北方的產量和播種面積並不大。直到秦漢,將小麥磨成麵粉後蒸食成饅頭,它的面積與產量才大大提高,並最終代替了粟與黍。和西方烘烤的麵包傳統不同,饅頭是中國蒸食傳統的代表,和面條一樣深得人心。
(7)麥種的發明者擴展閱讀:
人類起源、農業起源與文明起源是世界考古的三大主題,經過多年的研究,四大農業起源區對於世界的貢獻基本有了定論,比如西亞貢獻了小麥和大麥,中南美洲貢獻了玉米、馬鈴薯、花生等,非洲貢獻了高粱,而中國作為主要的農業起源地,則貢獻了水稻、粟、黍和大豆。
根據近些年的考古進展,北方旱作農業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可以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初始階段,考古學家在距今一萬年前後的北京東胡林遺址浮選出少量的炭化粟粒,說明當時已經開始了小米的種植。
而在距今八千的前後的內蒙古興隆溝遺址的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炭化的粟和黍,類似的植物遺存在河北武安的磁山、河南新鄭的裴李崗、陝西華縣老官台、甘肅秦安大地灣也都被發現。
這個似農非農的階段是第二階段,也是探索中國農業起源的關鍵時期,農業的起源並不是一次革命,而是一個漫長的漸變過程。
而到了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旱作農業基本建立,農耕取代了採集狩獵。北方旱作農業體系形成之後,在距今5000年至3000年之間,逐漸由單品種農作物種植制度向多品種農作物制度轉變,為中華文明起源打下了經濟基礎。
而最終來自西亞的小麥取代傳統的小米成為北方旱作農業的主體農作物,形成了南稻北麥的大格局。
⑻ 請問世界上最早種小麥的國家是
當然是我們偉大的祖國啦,咱們是文明古國嘛,初中歷史有說到,注意:是人教辦哦!
⑼ 小麥的來歷
來歷:
小麥起源於亞洲西部,在西亞和西南亞一帶至今還廣泛分布有野生一粒小麥、野生二粒小麥及與普通小麥親緣關系密切的節節麥。
在肥沃新月地帶,特別是伊朗西南部、伊拉克西北部和土耳其東南部周圍地區,是栽培二粒小麥和提莫菲維小麥最早被馴化之地。以色列西北部、敘利亞西南部和黎巴嫩東南部是野生二粒小麥的分布中心和栽培二粒小麥的起源地。
普通小麥的出現晚於一粒小麥和二粒小麥,通常認為起源於裏海的西南部。關於小麥的演化有多種學說,但傳統觀點是:野生一粒小麥(染色體組AA)經馴化演變為栽培一粒小麥(AA)。
野生一粒小麥與擬斯卑爾脫山羊草(染色體組BB)發生天然雜交,其雜種經染色體自然加倍後產生野生二粒小麥(染色體組AABB),再經馴化演變為栽培二粒小麥(AABB)。栽培二粒小麥再演化成為其他四倍體組小麥。
野生二粒小麥與節節麥(染色體組DD)發生天然雜交,其雜種經染色體自然加倍後,產生了普通小麥組小麥(AABBDD)。
(9)麥種的發明者擴展閱讀:
小麥的營價值:
營養價值
小麥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硫胺素、核黃素、煙酸及維生素A等。因品種和環境條件不同,營養成分的差別較大。從蛋白質的含量看,生長在大陸性乾旱氣候區的麥粒質硬而透明,含蛋白質較高,達14~20%,麵筋強而有彈性,適宜烤麵包;生於潮濕條件下的麥粒含蛋白質8~10%,麥粒軟,麵筋差。
麵粉除供人類食用外,僅少量用來生產澱粉、酒精、麵筋等,加工後副產品均為牲畜的優質飼料。進食全麥可以降低血液循環中的雌激素的含量,從而達到防治乳腺癌的目的;對於更年期婦女,食用未精製的小麥還能緩解更年期綜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