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眾贊歌是誰發明的

眾贊歌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6-12 22:28:35

❶ 歐洲音樂發展的歷史時期的劃分(具體起止時間和名稱)是什麼各個時期的代表性人物是誰

歐洲音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希臘神話時代。從那個時代到巴洛克時期之間,大致可劃分為:古希臘羅馬時期、中世紀時期和文藝復興時期三個階段。

第一節 古希臘羅馬時期

古希臘羅馬是西方文明的搖籃,西方文明的哲學、美學及各種藝術形式從這里開始,西方的音樂文化也是從這里開始。這個時期最早出現過基於口頭傳唱的希臘長詩,如《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揭示了音樂與數學之間的關系。公元前4世紀前後,古希臘悲劇獲得了較大的發展。著名的三大悲劇家埃斯庫羅斯、歐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既是戲劇家也是音樂家,在他們的戲劇中,音樂發揮了奇妙的作用。此時期音樂的特點是:第一,音樂的含義比現在的更為寬廣;第二,音樂與其他藝術尚未分離,並且音樂被認為是與其他科學門類如:天文、數學等有密切聯系;第三,音樂是單音音樂,且音域較狹窄;第四,已經出現多樣的音樂體裁及音階調式。古羅馬的音樂是從古希臘借鑒過來的,羅馬人在古希臘音樂的原有基礎上擴大了音樂的演奏規模,使音樂在古羅馬時期又有了一定的發展。

第二節 中世紀時期

中世紀的音樂文化是指公元5世紀至13世紀這段歷史時期內的歐洲音樂文化。在中世紀最大的音樂文化中心羅馬出現了以羅馬教皇格里哥利一世的名字命名的格里哥利聖詠。在這之後出現了帶花腔的「散文詩」,「填詞」聖詠調。從11世紀開始,西歐文化發展重心轉移到了城市,教會音樂因此有了新發展——產生了復調音樂。

第三節 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興是指14世紀至16世紀發生在歐洲各國的一場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這場運動實際上反映了資產階級新的人生哲學和價值觀,即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追求自由、解放、平等、博愛等要求。這些主張主要反映在建築、雕塑、繪畫及文學中,並擴展到了這兩百年間的音樂文化中。於是,復調音樂迎來了第三個發展高峰,世俗音樂中更多的反映了現實生活,音樂文化呈現出越來越世俗、明朗和感情化的傾向。

❷ 是誰發明了歌曲呢》

中國音樂起於何時?這個問題頗難確定,據古籍所載,伏羲女媧時,已有「琴」、「瑟」、「簫」的發明。這時的「琴」即是現在所講的「古琴」之前身。圍繞古琴所作的詩所發生的故事不計其數,有詩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的故事,可見琴聲乃心聲。古琴在國樂中佔有極高的地位。「箏」之淵源於「瑟」,與「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其在春秋戰國之際流行於秦,故史稱「秦箏」。「箏」之音色華麗優美,明亮抒情,善於表現行雲流水的意境。今天我們將「琴」、「箏」並置,呈現在您的眼前,願您能在悠悠琴聲中,領略到華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淵源及厚重的藝術底蘊。古琴,亦稱七弦琴,或絲桐、綠綺等,因縛弦七根又稱「七弦琴」。琴體由面板和底板膠合而成,形狹長。弦外側的面板上嵌有十三個圓點的「徽」。唐朝詩人劉長卿詩句:「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則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今天和人言及中國古典音樂和西方古典音樂的時候,有人人為在近來的兩三百年的時間里,中國的音樂,特別是古典音樂已經在走向一種沒落,不僅是各種樂器沒有發展,就連作曲家也是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才出現的,更不必說各種樂譜(更有甚者竟然說中國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樂譜)。

就鋼琴一種樂器而言,早在BAROQUE時代,已經有一個發展的雛形,然後在經過古典,爛漫,現代,甚至後先代,其工業已經發展到相當的地步,其音色音調都已經相當完美精確了,而中國的古典樂器確實一直裹足不前的。

可我認為中國的傳統古典音樂一方面有工業的因素在裡面,同時也和中國的傳統思想在裡面。首先,中國對於藝人是一種歧視態度;其次,傳統的思想里是力求簡約無為清凈閑適的不象西方的力求嚴謹細致:關於中國的樂譜如廣陵散樂府詩經宋詞元曲比比結實,只不過現在所謂的樂譜部分已經失傳,而只留下了文學部分了……等等,我並沒有說中國沒有樂譜,我和你一樣是反對說中國沒有樂譜這么一說的,我知道中國古代的記譜方法是用宮商角子羽這些文字來記譜的,包括詩經楚辭樂府唐詩宋詞元曲都是有譜的只不過,在儒教統治的古代,藝人一直處在三教九流的最底層,和妓女一般,只是比花子高一些,所以那些中國古典的個種藝術形式都只是以一種文學的形式流傳下來的(萬班皆下貧,惟有讀書高)。所以才給那些只有半吊子的所謂漢學家看成是中國根本沒有古典音樂。

對於,古典音樂,我的一個觀點是中國的藝術是高於西方藝術的,他之所以不讓西方的,或者只崇尚西方文化而對自己文化毫無研究的人們接受,是因為中國文化是一種綜合的包羅萬象的文化藝術,他是被西方劃分政治哲學藝術社科天文等等學科的綜合體,例如一首古詩詞他同樣又是一種哲學觀點的體現,又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古詩詞的唱法據說已失傳了)等等:同樣古代的士人如果靠上功名,在事業上有所成就,他可能作為政治家同時有時文學家,軍事家改革家(中國原先的文人都是博覽群書的,其實就只一篇文章中原本就有很多方面的知識道理)天文學家地理學家等等;如果官場失意的話他就有可能成為藝術家棋手甚至醫生(歷來的古代文人當中有很多都是擅長歧黃之術的)。

古琴美學思想中的道家思想
道家對古琴美學思想影響深遠。《老子》崇尚自然為美,排斥人為之樂、有聲之樂,推崇「淡兮其無味」的音樂風格,倡導自然、無為、體現道之精神的「大音希聲」。莊子繼承了《老子》的自然觀,主張「法天貴真」,對束縛人性、違反自然的儒家禮樂思想進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見《駢拇》、《馬蹄》等篇)。但莊子並沒有完全否定有聲之樂,而是提出「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的命題,要求音樂表達人之自然情性,而不應拘於人為的禮法。基於此,《莊子?大宗師》所載子桑「父邪,母邪?天乎,人乎」的悲歌在古琴審美中就不但實現了對情的肯定,而且實現了對悲樂的肯定,《莊子?讓王》中提出的「鼓琴足以自娛」的命題,則強調了古琴音樂的娛樂作用、審美作用。

老、莊上述思想滲透在其後古琴美學思想的各個方面。《老子》「淡兮其無味」的思想被阮籍、嵇康、白居易、周敦頤、徐上瀛等人吸收、發展,在音樂審美上形成對「淡和」之樂的崇尚,限制了古琴音樂風格的多樣性,對古琴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消極影響;《老子》「大音希聲」的思想則為陶淵明、白居易、薛易簡等人所繼承,使崇尚「希聲」之境成為眾多琴人追求的目標;莊子「得意而忘言」的思想被陶淵明等眾琴人所繼承,使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成了古琴音樂審美中的重要特徵;老、庄對自然之美的推崇為嵇康、陶淵明、李贄等多人繼承,使古琴美學思想重視人和自然的聯系,追求人和自然的統一;莊子以自由為美、音樂可自由表達感情的思想又被嵇康、李贄等人發展,提倡音樂要成為人們抒發心聲的藝術,而不是封建統治的工具。另外,老、庄明哲保身、退隱出世的思想也對古琴美學思想有一定的影響。

《老子》「淡兮其無味」、「大音希聲」的觀點受到琴人的一致推崇,對古琴音樂審美產生了重大影響。「淡」出自《老子?三十五章》「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文獻顯示,《老子》提出「淡」的范疇後,在漢代之前並未引起大的反響。魏晉之後,經學受創,玄學盛行,「淡」之審美受到重視,所以阮籍說「道德平淡,故五聲無味」,提倡恬淡之樂,排斥美聲、悲樂。至唐,「淡」開始被較多地用於形容琴樂風格,「清泠由本性,恬淡隨人心」、「曲淡節稀聲不多」、「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入耳淡無味,愜心潛有情」、「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等琴詩表明恬淡之音已被唐人作為古樂、雅樂的標志而受到推崇,在古琴音樂審美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宋周敦頤援道入儒,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對《老子》的思想加以吸收、融合,提出「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的「淡和」說,從而使「淡和」成為儒、道兩家尊崇的音樂審美觀。「淡和」審美觀既與道家恬淡的主張相符,又與儒家中和的主張相合,所以被眾多琴人所接受。宋真德秀在《贈蕭長夫序》中就竭力贊揚古琴「希微」、「寥寥」之風格,明嚴天池也說:「惟鼓琴,則宮商分而清和別,鬱勃宣而德意通,欲為之平,躁為之釋」(《琴川匯譜》)。徐上瀛則認為「琴之母音,本自淡也」,「琴聲淡則益有味」,並說「淡」就是要「使聽之者游思縹緲,娛樂之心,不知何去」(《溪山琴況》)。清汪

❸ 音樂 巴洛克時期代表人物 , 國家 , 經典作品 , 特點風格

巴赫:巴洛克時期德國傑出的作曲家、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並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代表作品有《約翰·受難曲》、《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等。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壯、廣闊、內在,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實生活的氣息。

(3)眾贊歌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巴洛克音樂的主要體裁:

聲樂:彌撒、經文歌、眾贊歌、歌劇、清唱劇、康塔塔、受難樂以及各種獨唱、合唱曲。

器樂:托卡塔、前奏曲、幻想曲、賦格曲、變奏曲、組曲、奏鳴曲(以獨奏奏鳴曲與三重奏鳴曲為主)、協奏曲(管弦樂協奏曲、大協奏曲、獨奏協奏曲)。


❹ 眾贊歌的介紹

眾贊歌在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中佔有重要位置。「眾贊歌前奏曲」、「眾贊歌幻想曲」、「眾贊歌變奏曲」、「眾贊歌賦格曲」都是以眾贊歌為主題的鍵盤器樂曲。眾贊歌是路德教會的贊美詩。它的歌詞通常是分節體的德文詩歌,配以單聲部的旋律。

❺ 世界十大古典音樂大師

1a巴赫
2b貝多芬
3c莫扎特
4d德彪西
5e海頓
6f馬勒
7g舒伯特
8h肖斯塔科維奇
9i西貝柳斯
10j瓦格納
紐約時報》「首席音樂評論家」Anthony Tommasini在2010年推出「史上十大古典音樂作曲家」系列連載,輔以博客文章和網上視頻, 並收到讀者的大量反饋。 在2011年初的連載文章中Tommasini最終揭曉了他心目中的「十大」。該文頗長, 以下為節譯, 最後是本博主的意見:

「...史上最偉大之十位古典音樂作曲家評選, 半為智力游戲; 然就我本人及他人而言, 目的亦為探究何種特質令作曲大師之不同尋常。此『游戲』雖看似荒謬, 當我考慮是否把勃拉姆斯和海頓從『十大』榜單中排除, 代之以巴托克及蒙特威爾地時,我不得不思索他們各自的成就以及『偉大性』(greatness)。

談及『偉大性』, 早前一位讀者曾來信,友善地表示對音樂的『偉大』這一觀念的質疑......他認為『古典音樂』這一稱呼本身即使此種充滿活力的藝術形式聽似已經僵死。他甚至寫道, 『偉大』和『嚴肅』並不一定是古典音樂特有的品質, 『古典音樂』也可能是『愚蠢、庸俗和瘋狂的』。

誠然。 但從讀者反饋以及我本人的文章和視頻中可以看出, 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 這些作曲家並非屹立不動的偶像,而是鮮活的現實存在。 我們構建自己的生活時, 把我們所愛的人組成一個互相支持的網路;我們對自己仰賴的作曲家也是如此。

許多讀者急不可待地告知我他們最喜愛的作曲家, 毫無疑問他們認為這些作曲家是最偉大的。 對此我深為感動。即使那些對我這次評選活動不以為然的讀者也難免加入戰團:『當然這個評選非常荒謬。 但是我還是把我的榜單列出。 還有, 馬勒必須入選!』 還有貝爾格、利蓋蒂...... 甚至一位巴洛克音樂愛好者堅持認為阿爾比諾尼必須入選。

我一向支持當代音樂, 因而我非常感謝許多讀者來信反對我在此次評選中排除在世的作曲家。 然而, 對我而言別無他法。我們離在世作曲家距離太近, 無法將其放在歷史視角中審視。 另外,在聆聽一首令人興奮或令人困惑的新作品時,你的思想恐怕無暇顧及評價這一作品偉大與否。

懷著對各位品位優異的讀者的敬意, 我現在揭曉我的榜單。 記住, 我的編輯支持我這次評選的條件就是,我必須依次列出全部10位作曲家。

我的榜首之選是巴赫。這是由於他傑出的音樂構建能力與深邃的表現力的無與倫比的完美結合。...巴赫在世時已被認為是老套守舊。他1750年去世時海頓已經18歲, 古典樂派正屬方興未艾。 巴赫一定清楚時代的潮流,然而其反應卻是在自己的創作方式中更深地開掘。他生前未及完成的『賦格的藝術』具有靜穆之美,在這部作品中巴赫將復雜的對位技術層層剝至最基本簡單的核心, 甚至未指明這部作品應以何種樂器演奏。

巴赫也可以非常具有現代性, 不過是以他自己的方式。 盡管他從未寫過一部歌劇,但在其宗教合唱作品中顯示出出神入化的戲劇技巧,例如「受難曲」中群眾以令人毛骨悚然的狂熱叫囂將耶穌釘上十字架時的場景。他的鍵盤樂作品, 如「半音階幻想曲和賦格」,是李斯特乃至拉赫瑪尼諾夫等人充滿狂想的浪漫派作品的前驅。 在其眾贊歌中, 巴赫還探索了調性的最大可能性。

很顯然亞軍和季軍的爭奪者是莫扎特和貝多芬。如果只比較管弦樂和器樂作品, 二人可謂勢均力敵。 但莫扎特還是一位劃時代的歌劇作者,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全面性本應使他在競爭中領先。

然而我還是認為貝多芬應該排在第二位。 貝多芬的作曲技術不如莫扎特一樣好似手到擒來,他的創作是殫精竭慮的, 這在他的作品中有時能聽出來。 但無論創作過程如何使他絞盡腦汁, 貝多芬的作品是如此大膽創新、如此堅不可摧,即使拙劣的演繹也不能掩沒其光芒。

我對貝多芬作品的一次頓悟是在上世紀80年代聆聽作曲家Leon Kirchner指揮哈佛室內樂團的音樂會。第一首曲子是辟斯頓(Walter Piston)作於20世紀50年代的一首交響曲,是充滿清新氣息和創意的新古典主義作品。 然後是德彪西的『大海』。 Kirchner曾求教於勛伯格並喜愛日耳曼風格,因而將這部作於1905年的里程碑式傑作演繹得具有瓦格納式的重量和強度。 德彪西這部作品聽來比辟斯頓的作品更具現代性。

中場休息後Kirchner與Peter Serkin合作演出貝多芬的第四鋼琴協奏曲。他們的演繹傳達出了作品的神秘、充滿詩意的夢幻和狂野。 它是如此深不可測、引人入勝,以致於整場音樂會中這首貝多芬的曲子聽來是最激進的作品。 因此我認為, 貝多芬第二, 莫扎特第三。

第四是舒伯特。 你無法不熱愛這位31歲時就貧病交加、與世長辭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除了少數對他的天才五體投地的朋友以外, 幾乎無人知曉。 僅憑他的幾百首歌曲, 舒伯特就是我們音樂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他令人難以忘懷的『冬之旅』, 對於歌手和聽眾來說永遠不會喪失吸引力。男中音Sanford Sylvan曾告訴我,在傑出的鋼琴家Stephen Drury的一場演奏會上聽到舒伯特最後3首鋼琴奏鳴曲, 是最令他精神升華的音樂體驗之一。舒伯特的交響曲是不斷進步的過程, 但其第8『未完成』以及第9交響曲是震古爍今的作品, 特別是第9, 為布魯克納鋪平了道路,並預示了馬勒的作品。

第五是德彪西。 在節奏分明的日耳曼音樂獨領風騷數百年後, 德彪西證明,緊張感也可以存在於在永恆的靜止之中。 他對和聲的創新, 他充滿性感的美妙音響,以及他不可思議的、弗洛伊德式的觸動人們潛意識領域的本領, 使其成為音樂進入動盪不安的20世紀的橋梁。

後來走過這座橋梁的人是斯特拉文斯基, 他也是我心目中的第六名。當他的『火鳥』和『春之祭』轟動巴黎時, 他與德彪西互相交流思想, 後者比斯特拉文斯基年長20歲。然而直到20世紀60年代斯特拉文斯基仍舊活躍, 並為當代音樂開辟了天地。 1971年的一天, 我來到耶魯大學音樂樓門口,有人在門上貼了一張卡片, 上面寫道:『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今天去世。』 當時的感覺是我的音樂世界崩塌了:斯特拉文斯基就像我們之中的貝多芬。

前十名中的位置越來越少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 列出「五大」或「二十大」作曲家都比列出「十大」作曲家容易。 名額只有10個,這就迫使你把亨德爾或肖斯塔科維奇這樣的人物排除出去, 給其他人騰出位置。

有些我尊敬的音樂家能毫不費力地找出勃拉姆斯的缺點。 的確,他有時糾結於在傳承古典傳統的同時探索新領域;但他最優秀的作品,例如交響曲、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有鋼琴的室內樂作品以及鋼琴獨奏作品, 特別是為勛伯格指明道路的晚期間奏曲和隨想曲,具有貝多芬的光輝燦爛和奇思妙想。 勃拉姆斯是我的第七名。

在早先一期連載中, 我試圖避免在勃拉姆斯以外的浪漫派作曲家中作出選擇, 理由是那個時代最注重的是原創性和個人情緒的表達。像肖邦這樣的天才更注重的是獨特的風格和自己靈感的宣洩, 而非獲取某種可以計量的『偉大性'。

然而19世紀的兩大歌劇巨匠威爾地和瓦格納志存高遠。我已經透露過, 他們兩位都位列我的『十大』榜單。威爾地歌劇的新製作, 例如大都會歌劇院的Willy Decker製作的『茶花女』,仍然可以使觀眾沸騰, 這是威爾地作品長盛不衰的豐富內涵的明證。

瓦格納的『指環』系列已經成為一切試圖製造轟動的歌劇院的敲門磚。 『女武神』最後20分鍾的音樂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哀婉動聽的音樂。

但是兩人的排名孰先孰後呢? 作為作曲家, 二人不分伯仲;而作為人來說卻不然。 威爾地盡管也有其難以相處的一面,但他是個正直的人, 一位愛國者, 他為在米蘭工作的音樂家們創立了養老院。 而瓦格納是個反猶太人的變態自大狂,只是在他的音樂中他才超越了自己。 因此威爾地第八, 瓦格納第九。

只剩一個位置了。 希望海頓原諒我, 但維也納四傑中必須排除一個,而且海頓的偉大遺產已經由他的朋友莫扎特和弟子貝多芬以及整個古典樂派發揚光大。 我也要向馬勒的支持者道歉,他們對這位具有遠見卓識的作曲家始終不渝。 如果我能把自己喜愛的普契尼包括進去該多好啊。

有如此眾多的讀者支持利蓋蒂、梅西安、肖斯塔科維奇、艾夫斯、勛伯格、普羅科菲耶夫和柯普蘭等20世紀作曲家, 這使我深感欣慰,這些作曲家都是我音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還有貝爾格, 可以說他創作了20世紀最優秀的兩部歌劇。他的小提琴協奏曲我認為可以列入十大小提琴協奏曲之列。只有少量讀者支持布里頓, 對此我有些失望, 看來我需要做些推廣工作。

對我最強有力的挑戰來自認為巴赫之前的作曲家必須入選的讀者們, 特別是蒙特威爾地的支持者。 蒙特威爾地雖然不是歌劇的發明者,但他只需一瞥1600年左右佛羅倫薩(音樂界)的狀況, 就明白歌劇這一體裁應該如何發展。 1607年的『奧菲歐』是第一部歌劇傑作。他的牧歌集把語言和音樂結合的藝術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蒙特威爾地的支持者也許是正確的。

但是如果必須選擇最後一位作曲家, 我的選擇是巴托克。 他是一位民族音樂史家,他的作品激勵後世作曲家在作品中結合民間音樂和古典傳統;而且他是一位強悍的現代主義者, 在勛伯格令人目眩的音樂格式之外,巴托克結合調性、非正統音階和無調性的音樂語言開辟了完全不同的一條道路。

這就是我的『十大作曲家』排行榜。

作為一種懺悔, 我准備不間斷地聽布里頓、海頓、肖邦、蒙特威爾地、利蓋蒂以及其他作曲家的唱片, 我沒能把他們放進我的榜單,但他們的音樂支撐著我度過每一天。」

譯者按:我同意這位評論家的說法, 即「十大」比「五大」和「二十大」都難排。 我想,巴赫、貝多芬、莫扎特位列前三,大部分古典音樂愛好者恐怕都能同意。 再往後分歧就會相當大, 因為音樂欣賞說到底是主觀的事。但現在我們評的是「最偉大作曲家」而不是「我最喜愛的作曲家」, 因此還是要制定客觀標準的。 上面這位評論家並未明示他的標准,但我感覺對音樂體裁和語言的創新、對後世的影響、所屬的年代和音樂流派, 甚至人品都是他考慮的因素。我覺得這就使他的評判標准未免有不夠一致之嫌。 而且我認為評選「偉大作曲家」,實際上是評選他們的作品在音樂史上的地位以及對當今受眾的影響力,而與作曲家的人品沒有直接和必然的聯系。 如果純以人品論, 那麼莫扎特和患梅毒而死的舒伯特恐怕也並非潔白無瑕。而以維也納古典樂派已經有3人上榜而拒絕海頓更是令我費解: 這又不是評十大元帥, 有必要照顧到各方面軍、各野戰軍的派系平衡嗎?至少我個人以為, 海頓無論在音樂史上的地位(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這兩大古典音樂體裁的奠基者)還是其作品的popularity上,都勝過巴托克乃至斯特拉文斯基。 以popularity而論, 則恐怕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和馬勒也勝過以上兩位。因此Tommasini的排行榜, 特別是舒伯特以後的6位, 恐怕也只能是他個人的意見而已。 看來,評選「十位最偉大作曲家」真的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補白: 冒著被Tommasini列入阿爾比諾尼愛好者同類, 以及各位同好猛掄板磚的風險, 我還是斗膽列出我心目中的「十大」,或曰「十位在我的音樂世界中位置最靠前的古典音樂作曲家」, 也熱切期望朋友們分享自己的「十大」:

前三名:巴赫、貝多芬、莫扎特(與Tommasini全同)

第四至第十名(以字母順序排列): 德彪西、海頓、馬勒、舒伯特、肖斯塔科維奇、西貝柳斯、瓦格納

❻ 關於四種音樂的特點、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等

巴洛克音樂 安東尼奧·維瓦爾第
1大小調體系替代了「教會」調式。在一個樂章之內保持一種基本情緒,在樂章與樂章之間才形成對比.,不追求漸強和漸弱的細微變化,而是採用較為清晰的「階梯式力度」。
旋律:樂句長度不一,氣息較長,無論是聲樂還是器樂,旋律都空前地華麗復雜,有相當多的裝飾音和模進音型。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旋律一樣,曲調的進行常常帶有形象化、象徵性特徵。引人注目的是旋律中有明確的和聲屬性。
2節奏:主要分為自由節奏的和律動鮮明、規整的這兩種節奏。前者用於宣敘調、托卡塔、前奏曲等,後者用於詠嘆調、賦格、舞曲等,在一個樂章中會保持始終。這兩種節奏常常搭配使用,如宣敘調與詠嘆調,前奏曲(或托卡塔)與賦格。
3和聲:已形成了完整的以主、屬、下屬為中心的大小調功能和聲體系,利用不協和音作調性轉換並使和聲進行富有動力和情感色彩。十二平均律在17世紀的發明與和聲體系的充分發展有密切的關系。
4通奏低音:巴洛克時期特有的作曲手段。在鍵盤樂器(通常為古鋼琴)的樂譜低音聲部寫上明確的音,並標以說明其上方和聲的數字(如數字6表示該音上方應有它的六度音和三度音)。演奏者根據這種提示奏出低音與和聲,而該和弦各音的排列以及織體由演奏者自行選擇。
織體:復調織體佔主要地位,其寫作技術達到了空前絕後的高峰。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復調不同之處在於它是在功能和聲基礎之上的對位。同時也有許多作品採用主調織體。
5曲式:以相互間形成節奏、速度、風格對比的多樂章結構為主,如組曲、變奏曲、協奏曲、康塔塔、清唱劇等,常用前奏曲與賦格、宣敘調與詠嘆調的搭配關系。復調樂曲的內部結構是以模仿手段寫作的連續體(不分段),但可看出明確的呈示、發展和再現因素。同時也有分段結構、變奏曲、在固定低音旋律之上進行變奏的帕薩卡利亞、夏空形式。
6音樂體裁:聲樂:彌撒、經文歌、眾贊歌、歌劇、清唱劇、康塔塔、受難樂以及各種獨唱、合唱曲。 器樂:托卡塔、前奏曲、幻想曲、賦格曲、變奏曲、組曲、奏鳴曲(以獨奏奏鳴曲與三重奏鳴曲為主)、協奏曲(管弦樂協奏曲、大協奏曲、、獨奏協奏曲)。
古典主義音樂 莫扎特

❼ 誰發明了歌曲

中國音樂起於何時?這個問題頗難確定,據古籍所載,伏羲女媧時,已有「琴」、「瑟」、「簫」的發明。這時的「琴」即是現在所講的「古琴」之前身。圍繞古琴所作的詩所發生的故事不計其數,有詩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的故事,可見琴聲乃心聲。古琴在國樂中佔有極高的地位。「箏」之淵源於「瑟」,與「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其在春秋戰國之際流行於秦,故史稱「秦箏」。「箏」之音色華麗優美,明亮抒情,善於表現行雲流水的意境。今天我們將「琴」、「箏」並置,呈現在您的眼前,願您能在悠悠琴聲中,領略到華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淵源及厚重的藝術底蘊。古琴,亦稱七弦琴,或絲桐、綠綺等,因縛弦七根又稱「七弦琴」。琴體由面板和底板膠合而成,形狹長。弦外側的面板上嵌有十三個圓點的「徽」。唐朝詩人劉長卿詩句:「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則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今天和人言及中國古典音樂和西方古典音樂的時候,有人人為在近來的兩三百年的時間里,中國的音樂,特別是古典音樂已經在走向一種沒落,不僅是各種樂器沒有發展,就連作曲家也是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才出現的,更不必說各種樂譜(更有甚者竟然說中國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樂譜)。

就鋼琴一種樂器而言,早在BAROQUE時代,已經有一個發展的雛形,然後在經過古典,爛漫,現代,甚至後先代,其工業已經發展到相當的地步,其音色音調都已經相當完美精確了,而中國的古典樂器確實一直裹足不前的。

可我認為中國的傳統古典音樂一方面有工業的因素在裡面,同時也和中國的傳統思想在裡面。首先,中國對於藝人是一種歧視態度;其次,傳統的思想里是力求簡約無為清凈閑適的不象西方的力求嚴謹細致:關於中國的樂譜如廣陵散樂府詩經宋詞元曲比比結實,只不過現在所謂的樂譜部分已經失傳,而只留下了文學部分了……等等,我並沒有說中國沒有樂譜,我和你一樣是反對說中國沒有樂譜這么一說的,我知道中國古代的記譜方法是用宮商角子羽這些文字來記譜的,包括詩經楚辭樂府唐詩宋詞元曲都是有譜的只不過,在儒教統治的古代,藝人一直處在三教九流的最底層,和妓女一般,只是比花子高一些,所以那些中國古典的個種藝術形式都只是以一種文學的形式流傳下來的(萬班皆下貧,惟有讀書高)。所以才給那些只有半吊子的所謂漢學家看成是中國根本沒有古典音樂。

對於,古典音樂,我的一個觀點是中國的藝術是高於西方藝術的,他之所以不讓西方的,或者只崇尚西方文化而對自己文化毫無研究的人們接受,是因為中國文化是一種綜合的包羅萬象的文化藝術,他是被西方劃分政治哲學藝術社科天文等等學科的綜合體,例如一首古詩詞他同樣又是一種哲學觀點的體現,又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古詩詞的唱法據說已失傳了)等等:同樣古代的士人如果靠上功名,在事業上有所成就,他可能作為政治家同時有時文學家,軍事家改革家(中國原先的文人都是博覽群書的,其實就只一篇文章中原本就有很多方面的知識道理)天文學家地理學家等等;如果官場失意的話他就有可能成為藝術家棋手甚至醫生(歷來的古代文人當中有很多都是擅長歧黃之術的)。

古琴美學思想中的道家思想
道家對古琴美學思想影響深遠。《老子》崇尚自然為美,排斥人為之樂、有聲之樂,推崇「淡兮其無味」的音樂風格,倡導自然、無為、體現道之精神的「大音希聲」。莊子繼承了《老子》的自然觀,主張「法天貴真」,對束縛人性、違反自然的儒家禮樂思想進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見《駢拇》、《馬蹄》等篇)。但莊子並沒有完全否定有聲之樂,而是提出「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的命題,要求音樂表達人之自然情性,而不應拘於人為的禮法。基於此,《莊子?大宗師》所載子桑「父邪,母邪?天乎,人乎」的悲歌在古琴審美中就不但實現了對情的肯定,而且實現了對悲樂的肯定,《莊子?讓王》中提出的「鼓琴足以自娛」的命題,則強調了古琴音樂的娛樂作用、審美作用。

老、莊上述思想滲透在其後古琴美學思想的各個方面。《老子》「淡兮其無味」的思想被阮籍、嵇康、白居易、周敦頤、徐上瀛等人吸收、發展,在音樂審美上形成對「淡和」之樂的崇尚,限制了古琴音樂風格的多樣性,對古琴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消極影響;《老子》「大音希聲」的思想則為陶淵明、白居易、薛易簡等人所繼承,使崇尚「希聲」之境成為眾多琴人追求的目標;莊子「得意而忘言」的思想被陶淵明等眾琴人所繼承,使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成了古琴音樂審美中的重要特徵;老、庄對自然之美的推崇為嵇康、陶淵明、李贄等多人繼承,使古琴美學思想重視人和自然的聯系,追求人和自然的統一;莊子以自由為美、音樂可自由表達感情的思想又被嵇康、李贄等人發展,提倡音樂要成為人們抒發心聲的藝術,而不是封建統治的工具。另外,老、庄明哲保身、退隱出世的思想也對古琴美學思想有一定的影響。

《老子》「淡兮其無味」、「大音希聲」的觀點受到琴人的一致推崇,對古琴音樂審美產生了重大影響。「淡」出自《老子?三十五章》「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文獻顯示,《老子》提出「淡」的范疇後,在漢代之前並未引起大的反響。魏晉之後,經學受創,玄學盛行,「淡」之審美受到重視,所以阮籍說「道德平淡,故五聲無味」,提倡恬淡之樂,排斥美聲、悲樂。至唐,「淡」開始被較多地用於形容琴樂風格,「清泠由本性,恬淡隨人心」、「曲淡節稀聲不多」、「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入耳淡無味,愜心潛有情」、「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等琴詩表明恬淡之音已被唐人作為古樂、雅樂的標志而受到推崇,在古琴音樂審美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宋周敦頤援道入儒,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對《老子》的思想加以吸收、融合,提出「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的「淡和」說,從而使「淡和」成為儒、道兩家尊崇的音樂審美觀。「淡和」審美觀既與道家恬淡的主張相符,又與儒家中和的主張相合,所以被眾多琴人所接受。宋真德秀在《贈蕭長夫序》中就竭力贊揚古琴「希微」、「寥寥」之風格,明嚴天池也說:「惟鼓琴,則宮商分而清和別,鬱勃宣而德意通,欲為之平,躁為之釋」(《琴川匯譜》)。徐上瀛則認為「琴之母音,本自淡也」,「琴聲淡則益有味」,並說「淡」就是要「使聽之者游思縹緲,娛樂之心,不知何去」(《溪山琴況》)。清汪

❽ 巴赫的生平及做出的貢獻

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

巴赫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融為一體。他集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

巴赫充分發揮古鋼琴的演奏技巧,發明了五指並用的彈鍵盤指法,奠定了今日的鋼琴指法。

❾ 眾贊歌名詞解釋

眾贊歌在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中佔有重要位置。「眾贊歌前奏曲」、「眾贊歌幻想曲」、「眾贊歌變奏曲」、「眾贊歌賦格曲」都是以眾贊歌為主題的鍵盤器樂曲。眾贊歌是路德教會的贊美詩。它的歌詞通常是分節體的德文詩歌,配以單聲部的旋律。

❿ 音樂是誰發明的

你的MP3中不能缺少的28首歌 1。陳慧琳-記事本。愛得痛了,痛的哭了,記載著我們過去的點點滴滴,讓我們一起回憶. 2。王力宏-唯一。悠揚,流暢,很有韻味的感覺,大聲對你深愛的人說你是我的唯一王力宏新專輯首支主打歌「唯一」,打動不少歌迷,覺得王力宏唱來格外有感情,原來是因為這首歌說的就是他自身的感動,憑吊一段逝去的戀情。在希臘,王力宏有感而發寫下這首歌,回到台灣後,王力宏用鋼琴伴奏、以英文歌詞錄下demo給工作人員聽,副歌歌詞王力宏以英文唱著「我不能愛你再多一些,已經傾我所有,超過極限」,說的就是自己的感覺,雖然他覺得自己用盡力氣愛對方,無奈這樣還不夠維持這段感情,等到有時間好好靜下心想想,才 發現這段戀情的傷痛仍藏在心中。. 3。水木年華-一生有你。第一次聽就喜歡上了這首歌,你會不由自主的哼出來,很棒,旋律很好聽水木年華-兩位畢業於清華大學、酷愛音樂的才子。他們的組合不是偶然的對音樂的執著、對生活的熱愛,在清華默然的熏陶中,盧庚戌、李健如約的走在一起,他們從大學中的惺惺相惜到簽約後的相得益彰,無不向我們展示著過人的才華與人文的風范。在李健沉靜憂郁的嗓音中,冷艷華美的氣質瞬間顯現,在盧庚戌熱忱沙啞的演唱里,往事的追憶撲面而來,令我們的心怦然而動。在他們和諧的編配下,水木年華擁有了自我的光輝。在他們身上,我們同樣看到了深厚、和諧、高貴和健康,這些優秀屬於水木清華,這些優秀同樣也屬於這支正 積極進取的新組合--水木年華。 . 4。王力宏-i』m lovin』it。麥當勞全球主題曲,不多說,大家自己去聽主打歌《i』m lovin』it》(我就喜歡)是麥當勞2003年度最新廣告歌的華語版,此曲的英文版本由justin timberlake演唱。生活化風味濃烈的歌詞配以流暢的休閑節奏,王力宏用hip-hop的風格活潑、詼諧的「說」完了歌曲。整首歌曲聽著雖然舒服,但是給人的商業味道太過濃厚。它的價值也就是做為在我們吃著薯條喝著可樂時放鬆身體的休閑工具而已。 . 5。s.h.e-找不到。愛的方向找不到,我在你的心中,還剩多少 . 6。林俊傑-就是我。很有節奏感的,我就是聽這首歌認識他的,不錯 . 7。gareth gates-anyone of us。很好聽,單曲"anyone of us"順利拿下了冠軍寶座,這首歌曲實在是非常動聽,相信很多朋友也都很喜歡!如果你還沒聽過,那一定要留意這首歌! . 8。鄭中基-你的眼睛背叛你的心。一代老歌,感動的不知說什麼好 . 9。lene marlin-a place nearby。溫柔醇厚的聲音,靜靜地用心體會,很舒服21的挪威女孩marlin,自己寫歌自己唱,被稱之為來自北國的音樂精靈。清麗的聲音,合著淳樸的吉他聲,伴著悠揚的擊鼓… …. 10。bon jovi-say it isn t so。我唯一覺的好聽的重搖滾,贊,這首歌收錄於《crush》這張專輯。這是bon jovi首張在紐澤西錄音的作品,是張匯聚團員5年來心情寫照、不加刻意不添矯情便渾然天成的搖滾專輯,將bon jovi真實的自我、世紀交替、准備玩樂的態度完美結合並呈現最具震撼力之新世紀作品 . 11。britney spears-baby one more time。小甜甜布蘭妮的經典,好聽,不多說她的處女作---首張大碟《baby one more time》在美國剛推出三周,三周都攻佔大碟榜的no.1銷量竟達雙白金(200萬張),而她同名的首張單曲,同樣一舉打上美國 billboard單曲榜的榜首,銷量超過100萬張。她的驕人成績改寫了美國billborad的歷史:成為billborad有史以來在同一周中並獲(大碟、單曲)雙料冠軍的最年輕的歌手!這里創下了這樣幾個記錄:首位新人在同周獲得singlech art和album chart的雙料冠軍: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女歌手同獲雙聊冠軍;billborad史上第一張同名單曲和大碟同時占據no.1 ...... . 12。forever and ever-because i love you。很經典的說,沒有人不知道吧 . 13。eminem-stan。非常好聽的rap曲風 這是當年超紅的單曲,dido也是因為這個才紅的。歌曲分為4個verse,chorus是dido唱的,內容大概是一個歌迷叫 做stan給eminem寫信,寫了兩封,但是沒有收到回信,該孩子有點憤怒,於是帶著懷孕的女朋友(dido飾)雨夜開車狂奔 ,不慎掉入海中。不久後em受到了信,一邊看電視,一邊寫回信,寫道一半的時候才發現電視上的新聞中正是stan的死訊。於是, damn,it was you.em的歌曲向來都是故事性很強,這首歌曲也是被非英語國家的孩子們所喜愛的,因為語速不是很快。所以語言方面的困難減少 了很多。em也是想藉此歌曲告訴廣大的歌迷,千萬不要太沉溺於他,他只不過是都大家開心而已 . 14。馬修連恩-bressanone。象天籟之聲啊,讓人如痴如醉,用一個最俗的詞兒:百聽不厭很難用語言表述聽bressanone的感受---吟唱著離別的無奈與不舍結尾的火車轟隆隆的聲音。突然,想起當年聽齊秦《狼》 時的情形,雖然語言不同,但感受應該是相近了吧!. 15。celine dion-a new day has come。再度演繹《my heart will go on》之經典作品超級天後席琳迪翁在暫別歌壇兩年後復出後,首支單曲 (a new day has come)率先在電台首播,旋即成為全球播歌排行和聽眾點播冠軍!席琳迪翁熟悉的歌聲和令人感動的旋律,又再次展現,許多流行電 台中具有多年播歌經驗的dj,在聽過席琳新的單曲後都一致肯定,席琳迪翁這張復出新專輯《新的一天來臨》,是絕對令人期待的! . 16。s.h.e-only lonely。節奏好好哦 . 17。enrique iglesias-hero。情歌王子恩里克-伊格里萊斯,好聽啊,心靈為之一震全球狂戀至愛 拉丁情人再占流行排行billboard no.3最佳情歌力作 . 18。梁靜茹-fly away。這一次問我自己都說我毫不懷疑,愛上你終於我發現我還有勇氣,很好聽fly away,勇氣更大,愛意更深,拯救小王子的愛情就在唱片行發生了。經典梁式情歌再度發聲,二十五歲半熟女為了意中人不惜耍點壞 ,靜茹歌聲演技合而為一,戲劇新人陳宇凡跟靜茹的首次螢幕初吻,都因為『fly away』,吻出最愛的故事,感動最深的情歌 . 19。groove coverage-far away from home。好久沒聽到這么好聽的歌了,groove cover age帶給你全新的感覺,歌聲很性感,不錯,實在是不錯動感十足的far away from home以被眾多知名dj譽為當今舞曲最為精華的傳世之作 . 20。hayleywestenra-neversaygoodby。天使的純真演繹,天籟女歌手,今年才16歲哦,hayleywestenra對聲線的把握表現得淋漓盡致 . 21。nelly kellyrowland-dilemma。由nelly及destiny『schild成員kellyrowland合唱,第一次聽到kelly單獨的聲音,是她與饒舌巨星nelly搭檔演唱的《 dilemma》一曲,這首歌曲雖然風格老套,但仍然在 全美電台創下近兩個月蟬聯冠軍寶座的紀錄 . 22。nana-lonely。英文歌曲,大家知道嗎,同樣很好聽哦 . 23。周渝民-make a wish。曾幾何時,為之心動 . 24。s.h.e-他還是不懂。很多人喜歡這首歌,很感人,旋律優美 . 25。phil collins-anotherday in paradise。翻譯過來就是天堂里的另一天,堪稱百聽不厭,歐美經典 . 26。caron nightingale-promises dont t come easy。溫暖的中音與蔡琴頗有些相似,舒緩的演唱娓娓道來,容易引起聽者的共鳴,加上上口的旋律,使之成為一首百聽不厭的好歌 . 27。s.h.e-十面埋伏。聽多有點厭- -#新歌《十面埋伏》中,她們把金庸小說中的武功基本都說了一遍,其中還使用了不少傳統樂器,琵琶、二胡、揚琴自然是少不了的. 28。蔡健雅-無底洞。年度港台及海外華人最佳作曲 2003年,這首小寒作詞的《無底洞》一出市就被唱遍街頭,直指人心的歌詞由tanya獨一無二的低婉聲線詮釋,翻湧出這變化無 常的都市人群中的渴望與無奈 .

閱讀全文

與眾贊歌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