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戲曲起源於那些形式
中國戲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漢時代。但形成過程相當漫長,到了宋元之際才得成型。成熟的戲曲要從元雜劇算起,經歷、明、清的不斷發展成熟而進入現代,歷八百多年繁盛不敗,
中國的戲曲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歌舞,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
北宋的雜劇,在瓦舍勾欄之中,和百戲共同發展,到了南宋,發展成兩種名異而實同的東西,就是宋雜劇和金院本。宋雜劇是中國最早的戲曲形式,也是過渡為元雜劇前的重要藝術形式。
從以上可以得出:中國的戲曲藝術形式應該是源於原始社會的歌舞,發展到南宋,宋雜劇成為中國最早的戲曲藝術形式。
❷ 戲曲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呢
中國戲曲的孕育與形成——起源於原始歌舞。漢代,在民間出現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戲",尤以《東海黃公》為著。到了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歌舞與表演相結合的"歌舞戲",具有了更為濃郁的表演成份,如《拔頭》、《代面》、《踏搖娘》等。唐代,出現了由先秦時期的優伶表演發展來的以滑稽表演為特點的"參軍戲";民間的歌舞戲進入宮廷,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民間又出現了"俗講"和"變文"等通俗說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出現很多市民娛樂場所——"瓦舍"和"勾欄";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有了綜合的趨勢,出現了"宋雜劇"。金代,在宋雜劇基礎上,北方出現了"金院本",南方出現了"南戲"。元代,北方形成"北雜劇",南方南戲進一步發展成熟,戲曲形成。
❸ 中國戲曲的起源形式什麼
最早有各種巫術,祭祀歌舞,秦朝歌舞,儺戲,優孟衣冠等,漢朝有漢代百戲(比較有名的是《東海黃公》),唐朝有歌舞戲,參軍戲等,宋朝便有了南戲,元雜劇,明傳奇,清花雅之爭等等。戲曲大概便是「歌舞演故事」,即有歌有舞有戲。
❹ 中國的戲曲是怎樣產生的
中國戲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漢時代。但形成過程相當漫長,到了宋元之際才得成型。成熟的戲曲要從元雜劇算起,經歷、明、清的不斷發展成熟而進入現代,歷八百多年繁盛不敗,
中國的戲曲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歌舞,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
北宋的雜劇,在瓦舍勾欄之中,和百戲共同發展,到了南宋,發展成兩種名異而實同的東西,就是宋雜劇和金院本。宋雜劇是中國最早的戲曲形式,也是過渡為元雜劇前的重要藝術形式。
從以上可以得出:中國的戲曲藝術形式應該是源於原始社會的歌舞,發展到南宋,宋雜劇成為中國最早的戲曲藝術形式
❺ 戲曲的由來,並說是誰發明的,還要短一點!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中國戲曲主要回是由民間歌舞、答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粵劇、川劇、秦腔、評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湘劇、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
❻ 中國戲曲起源於哪裡
相傳,清朝初年的北京有四大劇種,即南昆、北弋、東柳、西梆。據嘉慶八年的記載:「有明肇始崑腔,洋洋盈耳,而弋陽、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會,笙磬同音,歌舞昇平,伶工薈萃,莫感於京華。」也說明了當時這一歷史盛況。其中所謂南昆即流行於江南崑山一帶的崑山腔;北弋指南戲與北曲結合,產生於江西弋陽地區的弋陽腔,即流傳到北方形成的高腔,也就是當時盛行於京城的京腔;東柳即流行於山東的柳子腔;西梆自然是我國西北廣為流傳的梆子腔,也就是秦腔。說明了東西南北四方藝人匯集北京的盛況。
從當前來看,以上四大聲腔已遠遠超出了自己的原有范圍,有的早已遍及全國許多省份,弋陽腔(即高腔)更是在安徽、浙江、江蘇、湖南、湖北、福建、廣東、雲南、貴州、四川、河北廣為流傳,因此有關人士認為這種說法並不科學,但是這種歷史形成的說法還是客觀地反映了歷史事實。從當前戲曲劇種的分布來看,昆劇在上海、南京、浙江、湖南還是有相當的觀眾基礎。弋陽腔不但在北方紮根,從乾隆年間,在京師「六大名班,九城輪轉」,而且對京劇以及一些北方劇種的形成發揮了重要影響,就是在江南一帶的流傳也主要是在許多北方語系的地區。柳子腔(包括受其影響的柳琴戲)雖然流行於河南、蘇北、冀南、皖北等地,但是它重要的活動還是山東的曲阜、泰安、臨沂。秦腔(即山陝梆子)以及由其發展而來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的梆子腔盡管至今在北方盛行,然而我們在甘肅、寧夏、陝西等地看到的秦腔卻有著更深厚、更古老的根基和更廣泛的觀眾群,所以說「南昆、北弋、東柳、西梆」的說法是有歷史根據的。
❼ 中國戲劇怎麼產生的
京劇是我國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劇種。它是由多種地方戲在北京匯聚、融合、發展而成的,約有140多年的歷史。
京劇的產生要從徽劇說起。1790年清乾隆皇帝八十壽辰時,徵集全國各地著名的戲曲班子赴京做慶賀演出。之後,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繼續留京獻藝,他們的精彩演出受到熱烈歡迎。1830年湖北楚調(漢劇)也進入北京,漢劇與徽劇出於同源,因而時常合班演出,漢劇是西皮調的唱腔、徽劇以二黃調為主,這兩種腔調同台演出取長補短,並且不斷吸取當時流進北京宮廷和民間的秦腔、弋腔和崑曲等戲曲的精華部分,同時又根據北京觀眾的要求和北京的語言特點,創造出南北觀眾都能接受的戲劇語言——韻白。這樣京劇便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最初稱為「皮黃」又稱「京調」。1840年前後,京劇便成為了繼崑曲之後在全國風行的主要劇種。到了同治、光緒年間(1862——1908)京劇便盛行全國。京劇藝術比其他劇種更突出了戲曲集中、概括和誇張的特點,形成了唱、做、念、打一套完整體系和統一風格,表演時具有鮮明的色彩和強烈的節奏感。
❽ 中國戲曲是怎樣起源的
中國戲曲,起源於原始歌舞。
漢代,在民間出現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戲」,尤以《東海黃公》為著。到了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歌舞與表演相結合的「歌舞戲」,具有了更為濃郁的表演成份,如《拔頭》、《代面》、《踏搖娘》等。
唐代,出現了由先秦時期的優伶表演發展來的以滑稽表演為特點的「參軍戲」;民間的歌舞戲進入宮廷,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民間又出現了「俗講」和「變文」等通俗說唱形式。
宋代,城市商品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出現很多市民娛樂場所——「瓦舍」和「勾欄」;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有了綜合的趨勢,出現了「宋雜劇」。
金代,在宋雜劇基礎上,北方出現了「金院本」,南方出現了「南戲」。
元代,北方形成「北雜劇」,南方南戲進一步發展成熟,戲曲形成。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
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粵劇、川劇、秦腔、評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湘劇、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
1、萌芽
在原始社會,氏族聚居的村落產生原始歌舞,並隨著氏族的逐漸壯大,歌舞也逐漸發展與提高。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著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 如「儺戲」;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著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
2、繁榮
12世紀中葉到13世紀初,逐漸產生了職業藝術和商業性的演出團體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觀點的宋雜劇和金院本,如關漢卿創作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以及《趙氏孤兒大報仇》等作品。這個時期是戲曲舞台的繁榮時期。
3、延展
16世紀明朝中葉,江南興起了崑腔,湧出了《十五貫》、《占花魁》等戲曲劇目。這一時期受農民歡迎的戲是產生於安徽、江西的弋陽腔,崑腔受封建上層人士的歡迎。
4、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寫人民群眾心中的英雄, 如穆桂英、陶三春、趙匡胤等。這時的地方戲,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黃。京劇是在清代地方戲高度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了名列「同 光十三絕」的第一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師,標志著京劇藝術的成熟與興盛。不久京劇向全國發展,特別是在上海、天津,京劇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劇種,將中國的戲曲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❾ 中國戲曲的起源是什麼
中國戲曲的起源:
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他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後人所說的南戲、戲文、永嘉雜劇。
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戲曲最顯著、最獨特的藝術特點就是曲,曲主要由音樂和唱腔兩部分構成,辨別一個地方戲劇種主要依靠聲腔、。
樂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語言,如四川的川劇、浙江的越劇、廣東的粵劇、河南的豫劇、陝西的秦腔、山東的呂劇、福建的閩劇、湖北的漢劇、河北的評劇、江蘇的昆劇等。
(9)中國戲曲怎麼發明的擴展閱讀:
中國五大戲曲簡介:
1、 京劇
京劇是我國國劇,它的前身為徽調,通稱皮簧戲,曾一度稱為「平劇」,後該稱京劇,有近兩百年的歷史。
清乾隆年間徽調進入北京,吸收了崑腔、秦腔的部分劇目、音樂曲調、表演方法和一些民間曲調,演變發展而成。
2、 黃梅戲
舊稱黃梅調,也叫採茶戲。黃梅戲是我國戲曲的主要地方劇種。黃梅戲發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安慶地區,戲曲語言為安慶方言。
黃梅戲在其漫長的過程中,不斷地吸收了青陽腔、徽劇等和當地民歌及其他戲曲的音樂精華,逐漸形成了今天自己獨特的風格。它的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3、評劇
形成於清末民初,約有七十年的歷史。它源於冀東一帶的蓮花落,後來吸收了東北「蹦蹦」的腔調,故早年有蹦蹦之稱。
最初為對口演唱形式,近似東北的二人轉,後來陸續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打擊樂、灤州影戲、樂亭大鼓和京劇的唱腔及表演,形成了唐山落子,又變為奉天落子,最後成為現在的評劇。
4、崑曲
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它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清代以來被稱為崑曲,現又被稱為昆劇。
崑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崑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
5、豫劇
是河南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河南全省以及陝西、甘肅、山西、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區。
因其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又曾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調、靠山吼等,建國後才統一改為今稱。
❿ 中國戲曲有著怎樣的起源
中國戲曲淵源於上古原始社會的歌舞,經過漫長的發育過程,直到宋元才形成比較完整的藝術形態。從藝術因素的構成來看,戲曲主要來源於民間歌舞、滑稽戲和說唱藝術,廟會和瓦舍勾欄對戲曲的形成起了促進作用。
原始社會的歌和舞是相輔相成地聯系在一起的,最初是一種原始宗教儀式,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增加了種種內容,不僅有對鬼神的隆重祭祀,對祖先的祝禱祈求,還有對豐收的歡欣慶賀和對男女愛情的傾心歌唱。這些歌舞逐漸具有以歌舞表演故事的因素。漢初出現了角抵戲。角抵即二人角技,互相抵觸,與現代的相撲、摔跤類似。角抵戲則把角抵舞蹈化,以舞蹈動作表演簡單的故事。如漢代關中的角抵戲《東海黃公》,據記載是表現東海人黃公有法術,能興雲霧,制伏蛇虎。秦末,東海出現白虎,黃公佩赤金刀,以絲綢束發,前往降伏,因年老力疲,法術失靈,終為虎所害。這個節目已不是在場上角技以決輸贏,而是對人物故事都預先作了規定,按規定演出,已經具有了假定性。隋唐時,歌舞戲又進一步把歌和舞結合,表演一定內容的故事。如唐代的歌舞小戲《踏搖娘》,其內容是北齊時河朔蘇郎中,爛鼻貌丑,嗜酒,常在酒後毆打妻子;蘇妻貌美善歌,將自己的痛苦編成歌曲演唱,博得眾人同情。由於邊訴苦,邊搖動身體,故稱踏搖娘。踏搖娘由男扮女裝,且行且唱,每唱一段,則有眾人幫腔,及至丈夫上場,二人作斗毆狀。這個小戲,減低了角抵競技成分,加強了歌舞成分,運用歌舞表現一定的沖突,朝著塑造人物形象方向發展,而且有了與群眾的交流。類似的小戲,還有《代面》、《撥頭》、《蘭陵王》等,都是以演員裝扮角色,運用歌舞手段,表現簡單的戲劇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