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能給我提供一個無意間創造藝術的例子
比如畢加索 他的畫尤其是反映戰爭與和平的那張
還有羅貫中的父親 等都反映了在一定時期人們的社會價值觀念
⑵ 世界上有什麽藝術形式、知名藝術品、跟藝術有關的故事
藝術形式
形式是指事物和現象的內容要素的組織構造和外在形式。藝術形式與藝術內容並舉,指的是藝術作品內部的組織構造和外在的表現形態以及種種藝術手段的總和。藝術形式包括兩個層次:一是內形式,即內容的內部結構和聯系;二是外形式,即由藝術形象所藉以傳達的物質手段所構成的外在形態。在任何藝術作品中,內形式與外形式是結合在一起的,只有通過一定的藝術形式,藝術作品的內容才能夠得到表現。藝術形式具有意味性、民族性、時代性、變異性等特點。構成藝術形式的要素有:結構、體裁、藝術語言、表現手法等。藝術形式是為藝術內容服務的。藝術內容離不開藝術形式,同時藝術形式也離不開藝術內容。沒有無形式的內容,也沒有無內容的形式。一般說來,藝術內容決定藝術形式,藝術形式表現藝術內容,並隨著藝術內容的發展而發展。但藝術形式可以反作用於藝術內容,既可以有助於藝術內容的完美展示,也可以阻礙藝術內容的充分表現,影響藝術社會功用的有效發揮。藝術形式還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例如同樣的內容在某種情況下可以採取不同的藝術形式去表現,藝術形式在藝術發展中有繼承性等等。衡量一部藝術作品的藝術成就,不僅要看內容,而且要看其形式是否完滿地表現了內容。藝術形式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傑出的藝術家總是根據藝術內容發展變化的需要,批判地繼承改造舊的藝術形式,創立與新的藝術內容相適應的新形式,從而創造出具有鮮明時代精神和富於形式美的優秀藝術作品。
語言藝術,這個藝術由來應該是最早的,從人類可以用語言交流以來,它已經就成為一種藝術了。
音樂藝術,這種藝術也是我們經常遇到的,也覺得並不深奧,完全是太常見了。音樂是很高貴、典雅的藝術形式,以前只有高貴的人,才可以享受到這種藝術帶來的愉快。繪畫藝術,由來也是比較早的,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一直以來沒有比音樂藝術變的高貴,可能由於工具的原因,一架鋼琴要幾萬,而一隻油畫筆最多不到100元。
藝術起源的學說
關於藝術的起源問題一直被學術界稱為「斯芬克斯之謎」,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對人類早期的歷史和藝術方面的資料所知甚少。盡管如此,歷史上的許多學者還是在這一領域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種關於藝術起源的學說。這些學說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類藝術發生的某些條件和根據,對學習藝術和進行藝術教育有著重要的價值。雖然這些關於藝術起源的學說必然涉及到人類藝術的方方面面,但其中關於藝術起源問題的論述通常都是這些學說的重要方面。以下我們就來簡要介紹、評析一下歷史上幾種主要的關於人類藝術起源的學說。
1.模仿說
這是一種關於藝術起源問題的最古老的理論,始於古希臘哲學家。這種學說認為:模仿是人類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藝術起源於人類對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臘哲學家看來,所有藝術都是模仿的產物。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模仿的對象是實實在在的現實世界,藝術不僅反映事物的外觀形態,而且反映事物的內在規律和本質,藝術創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從孩提時就有的天性和本能。」繼古希臘哲學家之後,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學說。這種理論直到19世紀末仍然具有極大的影響。
2.游戲說
游戲說認為藝術起源於游戲,它是包括美術在內的藝術發生理論中較有影響的一種理論,其代表人物是德國著名美學家席勒和英國學者斯賓塞,人們也因此把游戲說稱為「席勒—斯賓塞理論」。席勒在《美育書簡》中,通過對游戲和審美自由之間關系的比較研究,首先提出了藝術起源於游戲的觀點,認為藝術是一種以創造形式外觀為目的的審美自由的游戲。「自由」是藝術活動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限制,人們只有在一種精神遊戲中才能徹底擺脫實用和功利的束縛,從而獲得真正的自由。游戲說還認為,人的審美活動和游戲一樣,是一種過剩精力的使用,剩餘精力是人們進行藝術這種精神遊戲的動力。人是高等動物,他不需要以全部精力去從事維持和延續生命的物質活動,因此有過剩的精力,這些過剩精力體現在自由的模仿活動中就有了游戲與藝術活動。斯賓塞和席勒一樣,也認為游戲是過剩精力的發泄,它雖然沒有什麼直接的實用價值,卻有助於游戲者的器官練習,因而它具有生物學意義,有益於個體和整個民族的生存。
游戲說強調了游戲沖動、審美自由與人性完善間的重要聯系,對於我們理解藝術在審美方面的發生具有重要價值。它揭示了藝術發生的生物學和心理學方面的某些必要條件,如剩餘精力是藝術活動的重要條件,藝術的娛樂性和審美性等,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藝術創造的核心,對我們理解藝術的本質是富於啟發的。
3.表現說
這種學說認為藝術起源於人類表現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現是藝術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藝術發生的主要動因。持這一理論的主要有英國詩人雪萊、俄國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等,還有歐美的一些現當代美學家。在這種學說看來,原始人所有的藝術只有一個最主要的推動力,那就是他們通過各種藝術來表達他們的情感,從而促成了藝術的發生和發展。如托爾斯泰認為:「藝術起源於一個人為了要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於是在自己心裡重新喚起這種感情,並用某種外在的標志表達出來。」這些外在標志就是用動作、線條、色彩、聲音以及言詞所表達的藝術形象,通過這些藝術形象的傳達,使別人也能體驗到同樣的感情。這樣,作者所體驗到的感情感染了觀眾或聽眾,這就是藝術活動。
4.巫術說
巫術說是西方關於藝術起源的理論中最有影響、有勢力的一種觀點。這種理論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藝術作品與原始宗教巫術活動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最早由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這種觀點用實用性來解釋藝術的起源,認為在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藝術有著極大的實用功利價值。按照這種理論,原始人所描繪的史前洞穴壁畫中雖然有許多在我們今天看來是美麗的動物形象,但他們當時卻是出於一種與審美無關的動機,即巫術的動機。如許多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洞穴壁畫和雕刻,往往是處在洞穴最黑暗和難以接近的地方,它們顯然不是為了給人欣賞而製作的,而是史前人類企圖以巫術為手段來保證狩獵的成功。還有些動物身上畫有或刻有被長矛或棍棒刺中和打擊過的痕跡,按照巫術說的觀點,這是因為原始部落有一種交感巫術的存在,原始人認為任何事物的形象與實際的該事物都有一種實在的聯系,如果對事物的形象施加影響,實際上也就是對這個事物施加影響,在動物身上畫上傷痕也就意味著他們在實際的狩獵當中可以順利地打到獵物。原始壁畫中這些身上有被刺中或擊傷痕跡的動物形象,成為支持藝術產生於巫術學說的有力證據。巫術說對於我們理解原始藝術,特別是原始美術發生的動力,以及這些藝術在當時條件下非審美的性質具有重大意義。
5.勞動說
認為藝術起源於勞動。代表人物:畢歇爾、希爾恩、馬克思德索、普列漢諾夫。正確性:首先,勞動是原始藝術最主要的表現對象。其次,史前藝術在內容與形式方面都留下了大量的勞動生產活動的印記。但是,過分注意勞動與藝術發生的直接關系,也不免有些簡單化。勞動是人類社會生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卻不是社會生活的全部。勞動以外的其他社會生活的內容,也與藝術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系。此外,藝術的生產是以人的手由於勞動而達到的高度完善為前提的,但藝術起源主要的是指社會學意義和心理學意義上的推動力,也就是說指原始人最初的創作動機究竟是什麼,從這一意義上來探討勞動與藝術的關系,還很難判定它在藝術起源方面的作用究竟如何。
勞動說是關於文學起源的重要學說之一,勞動提供了文學活動的前提條件;人類的生產活動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動的前提。這一方面在於人要滿足基本生存需要後才能從事其他活動,另一方面在於人就是在這種生產活動中生成的。在勞動中為了需要而創造出具有豐富表意功能的語言系統,恩格斯說勞動「是一切人類活動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其次,勞動產生了文學活動的需要。人的活動都伴隨一個自覺的目的,這一目的源於某種需要而設定。再次,勞動構成了我呢學描寫的重要內容。最後,勞動制約了最早的文學的形式。各民族最早文學體裁是詩,必須吟唱,載歌載舞,早期的文藝是詩、樂、舞的結合體。這種早期文藝的形式同勞動過程直接相關。原始人將勞動動作和被狩獵的動物的動作衍化為舞蹈,勞動時的號子與呼喊發展為詩歌,而勞動時發出的各種聲音和體現的節奏,則為原始人提供了音樂得靈感。詩、樂、舞三位一體實則是勞動過程中這幾種藝術形式的萌芽因素統一在一起的反映。相對於其他學說更具體、更科學,從根本上闡釋了文學的起源問題,提供了文學起源的最根本的學說。
以上關於藝術起源的學說,可以幫助我們從不同方面了解原始藝術的起源及其原因。原始藝術與兒童的藝術雖然有本質的不同,但它們在發生動因特別是在表現形態方面又有不少相似之處,因此,了解人類藝術的發生對我們正確地認識和理解兒童的藝術活動具有借鑒作用。
⑶ 你們誰能創造幾種新的藝術形式
每個人對藝術的理解都不一樣,有的時候就算創造出了某種形式,也沒人認可它為藝術,繪畫從最早開始根本不被稱為藝術,不管是中國美術史還是外國美術史,畫家在古代都被歸類工匠。
所以,正確的是,先創造出一種形式,再被世人認為是藝術,才是正道。
⑷ 藝術形式上的創造性是什麼樣的
確實,在藝術中,形式是多變的,我們還往往特別地要說,它必須是能體現個性的創造性。專但是,形式的屬「獨創性」究竟意指什麼呢?這個問題是否僅僅是處在「形式」領域之內的問題呢?這正是一件大可質疑的事情。我們正是要問:一個作品是否只要具備了新奇的、前所未有的形式,它就算有了藝術上的「獨創性」?
形式的新奇和獨創性本身,能否規定出作品的「作品存在」?其實,誰都知道,藝術活動的領域並不是一個純粹主觀自由的、任人造的領域。藝術的自由,絕非此種意義上的自由。
⑸ 請問藝術形式有哪些
藝術形式有很多,常見的藝術形式有音樂、文學、建築、雕塑、繪畫、舞蹈、戲劇、書法等等。
藝術形式內容:
1.內形式,即內容的內部結構和聯系;
2.外形式,即由藝術形象所藉以傳達的物質手段所構成的外在形態。在任何藝術作品中,內形式與外形式是結合在一起的,只有通過一定的藝術形式,藝術作品的內容才能夠得到表現。
(5)藝術形式創造的例子擴展閱讀:
分類
1.造型藝術
在人的各種感覺器官中,視覺最為復雜、精細和靈敏,同時也是人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外在世界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常常通過視覺活動而被人感知。因而,視覺藝術的種類和樣式也最為豐富,甚至其他藝術也往往需要以視覺感受為基礎來構造藝術形象。
2.表演藝術
表演藝術是通過人的演唱、演奏或人體動作、表情來塑造形象、傳達情緒、情感從而表現生活的藝術。表演藝術通常包括舞蹈,音樂,曲藝,雜技,魔術等。
3.綜合藝術
所謂視聽綜合藝術,是指同時通過視覺、聽覺感官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審美手段的共同活動來傳達和感受審美經驗的藝術。它主要包括電影、電視、舞蹈、戲劇等。
4.語言藝術
語言藝術主要指文學。文學以文字語言(詞語)為媒介,不像其他藝術那樣直接訴諸人的視聽感官,無論文學的傳達還是接受都要通過主體想像去感受、體驗並構造審美意象。
⑹ 舉出藝術源於生活有高於生活的例子
1、《水形物語》這部奧斯卡獎13項提名的電影,確實覺得非常過癮,能夠寫得出來這樣劇本的編劇可能大有人在,但是能夠搬到大銀幕上面,而且能夠讓觀眾覺得非常有深度,甚至是可以從各種角度去解讀它,真的不是一般的功夫,果不其然,這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獎。
2、兒童繪畫,特別是一些教創意繪畫的老師,極大地誇大了現有的物體,例如畫葉子的葉子,但是葉子的形狀可以在現實中找到。
3、教孩子畫太陽,有些帶著笑臉,一些小動物,有些擬人化。 現實中有這樣的事情嗎? 不,但是我們可以在繪畫中反映出來。 葉子必須是綠色,天空必須是藍色。 顏色? 不,這是生命之上的藝術。 如下圖所示,蘑菇在現實中如何具有面孔,但它們可以出現在繪畫中!
4、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想像力達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但如果他缺乏對大自然細致入微的觀察以及深刻的人生感悟,是創作不出《蜀道難》《將進酒》《夢游天姥吟留別》《行路難》這些千古名篇的。
5、黃庭堅有一個著名的著作理論:「於瑜住在開元寺的伊斯堂,看到山川。每次在其中種草,他似乎都得到了山川的幫助。」 可以看出,黃庭堅也從自然中受益。 宏偉美麗的大自然總是喚起人們的心靈。 這就要求我們具有敏銳的接受和渴望美的能力。
陶立基於社會現實,樹立了精神。 生活在世界上的一個人不能脫離社會。 我們心中應該有一些避難所和毅力,但社會的磨練也極為重要。 這兩個方面相互融合,以實現「知識與行動的統一」。
⑺ 把藝術運用到生活的例子
包豪斯藝術下的作品:"瓦西里椅(Wassily chair)"。
馬塞爾·布勞耶(1902~1981)於1925年時從自己的自行車,車把手上獲得靈感創造了一種可大量生產,價格便宜,而又是現代材料椅子。
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把鋼管皮革椅,為了紀念他的老師瓦西里·康定斯基,故而取名為"瓦西里椅(Wassily chair)。
如今對這把椅子的傳承與延續,遍布在世界各地。而這僅僅是包豪斯風格短短十四年中的一位代表作品之一。而包豪斯又是現代藝術150年長河中的一段篇章。
(7)藝術形式創造的例子擴展閱讀:
包豪斯藝術風格代表作:
1、包豪斯德紹時期校舍。
包豪斯留給我們的經典設計中最有意義並最具代表性的無疑是第一任校長格羅庇烏斯親自設計的德紹時期校舍。
70年前,德紹的格羅庇烏斯大樓 (Gropiusgebäude) 舉行了落成典禮,70 年後,即1996年12月的同一天,德紹和魏瑪的包豪斯建築群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沃爾特·格羅庇烏斯(Walter Gropius)、漢內斯·邁耶 (Hannes Meyer)、拉斯·羅摩利-那基(László Moholy-Nagy)以及瓦西里·康定斯基 (Wassily Kandinsky)等包豪斯教授的建築作品創立了包豪斯風格,並對20世紀的建築產生了深遠影響。
2、巴塞羅那世界博覽會德國館。
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德國館,密斯·凡·德羅的代表作品,建成於1929年,博覽會結束後該館也隨之拆除,其存在時間不足半年,但其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一直持續著。
擔任建築師的密斯認為,當代博覽會不應再具有富麗堂皇和競市角遂功能的設計思想,應該跨進文化領域的哲學園地,建築本身就是展品的主體。密斯·范·德·羅在這里實現了他的技術與文化融合的理想。在密斯看來,建築最佳的處理方法就是盡量以平淡如水的敘事口吻直接切入到建築的本質:空間、構造、模數和形態。
⑻ 請你向大家介紹自己熟悉的一種藝術形式、一件藝術品、一個和藝術有關的故事
繪畫是造型藝術中最主要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是指運用線條、色彩和形體等藝術語言,通過造型、設色和構圖等藝術手段,在二維空間(即平面)里塑造出靜態的視覺形象,以表達作者審美感受的藝術形式。
繪畫種類繁多,從不同的角度可將它劃分為不同的類別。從地域看,繪畫可分為東方繪畫和西洋繪畫;從工具材料看,繪畫可分為水墨畫、油畫、版畫、水彩畫、水粉畫等;從題材內容看,繪畫可分為人物畫、風景畫、靜物畫、動物畫等;從作品的形式看,繪畫可分為壁畫、年畫、連環畫、漫畫、宣傳畫、插圖等。不同類別的繪畫形式,由於各自的歷史傳統不同,都有著各自獨特的表現形式與審美特徵。
s
中國畫又稱水墨畫,它在世界繪畫領域中自成體系,獨具特色,是東方繪畫體系的主流。在工具材料上,中國畫是用毛筆、墨在宣紙、絹帛上作畫的,它講究筆墨,著眼於用筆墨造型。在表現方法上,中國畫採用一種散點透視的方法。在畫面的構成上,中國畫講究詩、書、畫、印交相輝映,形成獨特的形式美與內容美。
油畫是西洋繪畫的代表,它是世界繪畫藝術中最有影響的畫種。在工具材料上,油畫是用油質顏料在布、木板或厚紙板上畫成的。在表現方法上,傳統的油畫家採用焦點透視法作畫。在畫面構成上,它講究畫面景物充實,按自然的秩序布滿畫面,呈現出自然的真實境界
⑼ 藝術家創作的故事
藝術家濮列平的創作歷程故事
2007-9-14 10:39:50| 點擊:106 | 評論:0 | 專欄:變幻色彩
相關標簽: 藝術家,濮列平,《稼事》
有趣的安全套廣告
不過這些都不算重要,因為2001年,濮列平的現代書法作品被大英博物館收藏了。得到外國人的肯定,濮列平「牛」了!和1993年炒股賺了大錢就跑的情形一樣,已經聲名在外的濮列平再次轉而追尋新的理想。2002年9月,在雲南麗江的燦爛陽光下,濮列平對一同前來的前輩古干說:「我們的書法不能再這樣搞了。」二人一拍即合,提出了「漢字藝術」的概念。濮列平說:「這個概念其實很簡單,只要是用漢字來表現的一切藝術形式,都可稱為漢字藝術。」他從此「瘋狂」地利用一切藝術形式,如音樂、如雕塑、如繪畫、如書法、如服裝設計等等,來表現「漢字」的魅力。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居然干起了東漢蔡倫的行當,在成都造起了紙,他在創造藝術品的同時,連原料也一起搞定了。
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濮列平成為不少浮雕作品的「爸爸」。他跑到監獄大門外,創作《母愛•人性•回歸》浮雕。濮列平畫出母親的古文字形象:一個屈膝的女子,她的面前是一排「良」字甲骨文,「良」的甲骨文形狀很像小孩子。當時一群幹完活的囚犯從外面回來,好奇地圍觀。他們和濮列平交談起來,被作品中的母性所打動。比較起當年「巴蜀點兵」中的現代書法作品不被一些觀眾理解的情形,濮列平可以得意一下:「漢字藝術」完全可以被普通人接受嘛!
啥是藝術家
古干曾提過:「濮列平善書法,會唱歌,好聽,美極了!」而濮列平在一次和朋友的茶館聚會時,偶然說起自己想與薩克斯音樂家一起創作的構想。機緣巧合,2004年,濮列平與美國著名次中音薩克斯演奏家詹姆斯•霍里克一起,進行了一場「在視覺和聽覺藝術中尋找靈魂的交匯點」的合作。
紅酒的香醇中,詹姆斯端起薩克斯管,緩緩吹奏。濮列平也側耳傾聽一番,起筆如游龍。據說,在場的人靜靜享受,鴉雀無聲。濮列平感慨萬千,說詹姆斯的音樂把他帶回了童年,想起諸多往事。此時的濮列平,眼眶裡積滿眼淚,看起來大受感動。
濮列平後來在日記中寫道:「(詹姆斯的音樂)讓我回到了童年,腦海中不斷閃現著我童年時在家中四合院抬頭望天的情景。一次次地抬頭望天,我感到周身的血往上涌,熱浪滾滾,整個人深深地沉降於歲月的堆積物上,握筆的手也開始顫抖,將很多的顫抖灑落於宣紙上,那些小水印指引我用很音樂的、很細膩的、很沉醉的合著靈魂顫抖的小細線不斷寫出『井』字,去罩住那些水印,如同罩住童年時的一個個夢。」
雖然我們不知道當時兩人出現了怎樣的水乳交融的情況,也不知道濮列平到底在日記中記載了一種怎樣的迷幻,但我們能感覺到,在音樂與書法的交集中,他是相當的愉快,也顯得相當的「藝術家」。當然,也有偏激的人說這類似的活動不知所雲,是個嘩眾取寵的噱頭,所謂的藝術家都是騙子和瘋子。
2005年5月,濮列平成為北大資源美術學院「漢字藝術系」的系主任,他並不謙虛地展示他學生的作品,並說:「很多比清華美院的都還要出色。」不知道他的學生,怎樣定義這位「傳奇」老師的身份。
與濮列平有過激烈爭論、也是他好友的郭燕平,曾在一篇文章中用了2000多字,舉了鮮活的事例,提出三條基本標准,從多個方面來進行論證一個命題:濮列平是否是個真正的藝術家。最後得出的(暫時)結論為:濮列平是真正的藝術家!
濮列平,藝術家,藝術活動家,從研究現代書法轉為研究漢字藝術,其作品被大英博物館收藏。
⑽ 介紹一種藝術形式
書法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中國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書寫性發展到一種審美階段——融入了創作者的觀念、思維、精神,並能激發審美對象的審美情感(也就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書法的形成)。中國的歷史文明是一個歷時性、線性的過程,中國的書法藝術在這樣大的時代背景下展示著自身的發展面貌。在書法的萌芽時期(殷商至漢末三國),文字經歷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八分)、草書、行書、真書等階段,依次演進。在書法的明朗時期(晉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隸趨從於簡易的草行和真書,它們成為該時期的主流風格。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的藝術成就傳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時,唐代一群書法家蜂擁而起,如:虞世南、歐陽詢、楮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名家。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明清的作品雖然流傳很多,但裡面魚目混珠、濫竽充數者也大有其作。因此,對於當下藝術市場中的收藏家、收藏界來說,購買、收藏這部分作品時應保持謹慎的態度
中國畫
中國畫簡稱"國畫",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具有悠久歷史與鮮明民族特色的繪畫。中國畫以線條為造型的主要手段,講究用筆,用墨,使線、墨、色交相輝映,達到"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特色之二,為"托物喻情,畫中有詩",特色之三為詩,情、畫、印融為一體。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於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徵。
中國畫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大類:
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從東晉顧愷之的《洛神》到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從明代唐伯虎的《秋風紈扇圖》到清代鄭板橋的《梅竹》;
從近代吳昌碩的《花鳥》到張大千的《山水》,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袁振西.中國畫
《馬》,等等。
歷代畫家創造了無數的畫卷,故宮博物院收藏了成千上萬的名畫,而日本東京大學出版的《中國繪畫總合目錄》中著錄的我國流散在美國、日本、東南亞等國家的名畫竟有3900件。
京劇
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簧」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已有200年歷史。它的表演藝術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之一。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武術
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術,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項目。(《現代漢語詞典》)
武術還有其他名稱:功夫,武功和國術或武藝,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其內容是把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照一定規律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種攻防格鬥功夫、套路和單勢練習。武術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 目前武術劃分為散打和套路,散打又叫散手,是武術的擂台形勢式,套路則為武術的表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