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方程中的元和次術語誰發明的

方程中的元和次術語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6-12 22:12:56

❶ 數學方程式里的元次方等術語是誰創造

是康熙皇帝啊

❷ 數學方程的元和次分別表示什麼

數學方程的元是指:方程中含有不同未知數的個數;次數是指未知數的最高指回數,最高指數是幾,答就是幾次。

如:x的平方+y的3次方+z=28,就是一個三元3次方程。

必須含有未知數等式的等式才叫方程。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



(2)方程中的元和次術語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方法是通過「降次」將它化為兩個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有四種解法:直接開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

一般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還是因式分解法,在應用因式分解法時,一般要先將方程寫成一般形式,同時應使二次項系數化為正數。

❸ 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元和次是什麼意思

只含有一個未知數,並且含有未知數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數的次數是1,這樣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通常形式是ax+b=0(a,b為常數,且a≠0)。
數學書上有的,可以去書店看。

❹ 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中的「元」和「次」指什麼

「元」和「次」是方程和函數中的術語,「元」是指方程中的未知數的個數,「次」是指未知數的最高指數,一元一次,就是說方程中只有一個未知數,未知數的最高指數為1,比如3x+1=2

❺ 方程中的元和次代表什麼

元代表著方程中有幾個未知數,次是代表方程中最高次數,比若說 一個方程 X+Y^2=1,則是二元一次方程。

方程表示兩個數學式(如兩個數、函數、量、運算)之間相等關系的一種等式,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數的值稱為「解」或「根」。求方程的解的過程稱為「解方程」。

通過方程求解可以免去逆向思考的不易,直接正向列出含有欲求解的量的等式即可。方程具有多種形式,如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等,還可組成方程組求解多個未知數。

(5)方程中的元和次術語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將一些函數與其導數相關聯的數學方程。在應用中,函數通常表示物理量,衍生物表示其變化率,方程定義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因為這種關系是非常常見的,微分方程在包括工程,物理,經濟學和生物學在內的許多學科中起著突出的作用。

在純數學中,微分方程從幾個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主要涉及到它們的解 - 滿足方程的函數集。只有最簡單的微分方程可以通過顯式公式求解;然而,可以確定給定微分方程的解的一些性質而不找到其確切形式。

如果解決方案的自包含公式不可用,則可以使用計算機數值近似解決方案。動力系統理論強調了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統的定性分析,而已經開發了許多數值方法來確定具有給定精確度的解決方案。

❻ 數學方程中:元.次等術語,是誰創業造的

選康熙創造的

❼ 數學方程式中的元和次是誰創立的

數學方程式中的元和次是中國清朝時期的康熙皇帝創立的。

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聲名顯赫,又有遠大抱負,聰明好學的一位皇帝。他除了其文治武功之外 ,還十分愛好數學,曾拜比利時的南懷仁等傳教士為師,學習數學 、天文、地理以及拉丁文等,康熙皇帝雖然聰穎過人,但是聽外籍教師講課也有困難,因為南懷仁等人的漢語和滿語水平有限,日常會話勉強對付,但要將嚴謹而高深的科學知識表達出來就顯得力不從心了。而當時課本多是外文,即使中譯本也是半通不通的。這樣,學習中就必然有許多精 力被消耗在語言溝通上,進度不快 。

不過,康熙學習很刻苦,也很有耐心,不懂就請教,直至真正弄懂為止。南懷仁在講方程時,句子冗長,吐音又很不清楚,康熙的腦子常常被搞得暈暈糊糊的,怎樣才能讓老師講得好懂呢?一陣冥思苦想後,一個妙法突然冒出來。他向南懷仁建議 ,將未知數翻譯為「元」,最高次數翻譯為「次」(限整式方程),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翻譯為「根」(解)⋯⋯南懷仁用筆認真地記了下來 ,隨即用這些新創術語換下自己原先使用的繁瑣詞語 :「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根 』(解 )⋯⋯「如此一來,果然簡單了很多,而且還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南懷仁驚疑地盯著康熙,愣怔了一會兒,突然按照西方最親切的禮節一下子將康熙緊緊抱住:「我讀書和教書幾十年,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還從來沒見過一個像您這樣肯動腦筋的人 !」

正因為康熙創造的這幾個數學術語科學而簡潔,十分便於理解和記憶,因此一直延用到今天 。

❽ 什麼叫做方程的元和次

元就是未知數的個數 而次數就是未知數的最高次數
比如3x+1=2就是一元一次方程 x^2+2x+3=0就是一元二次方程 x+y=3就是二元一次方程

❾ 方程中的元!!!

說法1:古時候常用通假字,而「元」通「源」,解方程其實就是"追本朔源"。說法2:康熙內皇帝拜比利時的容傳教士南懷仁為師,學習數學。他雖然聰穎,但是聽南懷仁講課並不輕松,因為老師的漢語和滿語水平有限,日常會話還能夠勉強對付,而要將嚴謹而高深的科學知識表達清楚往往就力不從心了。南懷仁在講方程時句子冗長,吐音又很不清楚,康熙常常被搞得暈頭轉向。
怎樣才能讓老師講得好懂呢?經過冥思苦想,學生向老師建議,將未知數翻譯為「元」,最高次數翻譯為「次」(限整式方程),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翻譯為「根」或「解」……
南懷仁用筆認真地記下來,他發現,用這些新創術語換下自己原先使用的繁瑣詞語來表達,果然清晰多了。這使他大為驚異。
康熙創造的這幾個數學術語科學而簡潔,便於理解和記憶,因此一直沿用到今天。 聲明:答案非原創,來源於網路。

❿ 誰發明的「元」「次」「根」

是 康熙。康熙拜比抄利時的傳教士襲為師,學習數學。但聽他講課很不輕松,而且講方程是句子冗長,,所以康熙就建議 ,吧未知數翻譯成「元」最高次翻譯成「次」方程的解翻譯成「根」 康熙創造的幾個學術用語一直沿用至今!

閱讀全文

與方程中的元和次術語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