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貝多芬創造的奇跡

貝多芬創造的奇跡

發布時間:2021-06-12 20:08:07

① 貝多芬何時耳聾以及他怎樣努力創造奇跡

假如,他那個時代有現在這么好的助聽器,將會留下更多不朽名作

② 貝多芬的生平事跡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生於1770年12月17日,逝世於1827年3月26日。德國著名的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 之一。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
個人經歷

童年經歷
1770年12月17日,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的貧窮家庭。
父親是當地碌碌無為的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一名倍受生活折磨的宮廷大廚師的女兒。在父親的嚴格訓練下,貝多芬顯露出了音樂上的才華,但貝多芬常常遭到父親的打罵。貝多芬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並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在5歲時患上中耳炎;8歲便開始登台演出;10歲時,他拜師於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貝多芬在11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當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是貝多芬「音樂僕役」生涯的開始。13歲的貝多芬參加宮廷樂隊擔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

求學經歷
1781年貝多芬跟隨樂隊指揮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寶·奈弗學習鋼琴和作曲,貝多芬還跟弗蘭茲·安東·里斯學習小提琴,在新老師的指導下使得貝多芬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1787年到維也納後,開始跟隨莫扎特、海頓等人學習作曲,剛開始的時候,莫扎特想看看他的能力讓他演奏音樂,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也跟隨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列里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達到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為迅速。貝多芬在此期間創作《F小調前奏曲》、兩首前奏曲等。

痛苦經歷
貝多芬三
貝多芬生前用的最後一架鋼琴
十歲時才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他對生活的愛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他扼住了命運的喉嚨。他在痛苦中仍然頑強地創作《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志著貝多芬精神狀態的轉機,同時也標志著他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後一階段,由於歐洲正經歷著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1813-1817年貝多芬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8一1827年貝多芬在耳朵失聰、健康情況惡化, 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並展現了人類的美好願望。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最後一部巨作《第九交響曲》。

晚年時期
四十六歲的貝多芬聽覺完全喪失,依然堅持音樂創作。晚年的貝多芬創作最後幾首弦樂四重奏。1826年貝多芬因患上重病未能完成。1826年12月貝多芬患重感冒導致肺水腫。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於維也納去世。
下葬的那天,所有學校停課以示哀悼,兩萬人參加了貝多芬的葬禮,他的墓碑上刻著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採的題詞:「……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並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一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響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調第3交響曲《英雄》、c小調第5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6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7交響曲、d小調第9交響曲《合唱》(《歡樂頌》主旋律)、序曲《愛格蒙特》、《萊奧諾拉》、升c小調第14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5鋼琴奏鳴曲《春天》、F大調第2號浪漫曲。他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貝多芬在音樂史的地位是極其突出的,他不僅是古典主義風格的集大成者,同時又是浪漫主義風格的開創者。作為音樂大師,貝多芬對藝術歌曲同樣予以相當程度的關注,他是德國藝術歌曲創造的先驅,畢生作有鋼琴伴奏的藝術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藝術歌曲以其豐富的表現手法和形式來展現,表達屬於全人類的情感。在藝術歌曲的領域里取得了非凡成就。
後世影響
貝多芬的音樂集中了前輩音樂大師們藝術創造的成果,站在時代的前列,以新的素質體現了亨德爾音樂的英雄性、巴赫的哲理性,發展了海頓的諧謔性,繼承了格魯克歌劇的戲劇性,以及莫扎特深刻入微的抒情性,從而創立了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貝多芬通過無比苦難的音樂創作,給全人類帶來了無窮的歡樂。他的一部部傑作像一盞盞燈塔一樣,為全人類的團結、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貝多芬曾說: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
貝多芬生活在18世紀70年代和19世紀30年代之間,他是古典音樂的忠實實踐者,又是浪漫主義的強力開拓者。
貝多芬一生都經歷著坎坷磨難,然而苦難孤寂的生活沒有打垮他,他始終堅定地守望著自己的信念,在孤獨並失聰的境況下,頑強地遵循著自己藝術的箴言,創造出古典和浪漫主義音樂藝術的巔峰,無人比肩!
(1)在交響曲的發展和創新上:將高度濃縮的音樂動機進行擴展,又保持全曲的嚴謹統一;擴充了展開部,使其成為烘托作品內在的矛盾、動力的張揚和戲劇性沖突的重心;將諧謔曲(Scherzo)引入交響曲的第三樂章,取代了具有宮廷典雅氣質的小步舞曲;並將人聲加入到交響曲中擴大了作品的表現力。
(2)在鋼琴奏鳴曲上: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在奏鳴曲結構上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還在鋼琴力度對比、戲劇化因素、不同音區的色彩變化上做出了重大發展,使之成為與巴赫《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齊名、在音樂史上有突出貢獻的作品。
(3)在音樂表現上:解放了音樂藝術,表達了他那個時代的精神實質,作品展現了從斗爭到勝利,從黑暗到光明,從苦難到歡樂的精神歷程。他的旋律繼承海頓式動機展開的手法,又吸收莫扎特旋律的深情,而形成簡潔、粗獷、質朴、熱情的特徵。
節奏上頻繁的變換、切分和休止所造成的動力性、不平衡感,和聲的不諧和因素與調性的不穩定范圍的逐漸擴大,力度也形成大幅度起伏,配器上,他重視發揮銅管、木管的作用等等,構成了貝多芬音樂那種強烈的感染力和宏篇巨著的氣魄。他音樂中的那種革命性因素,自由沖動的戲劇效果,使他成為古典主義音樂的集大成者,同時,他又是浪漫主義音樂的開路先鋒,啟發了19世紀的浪漫主義音樂的作曲家。

人物評價
這是一個被命運捉弄的,最終耳聾的音樂家,一個用痛苦換來歡樂的英雄。這個表面狂傲的人,在事實卻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音樂家最重要的器官損壞了,他不敢表露出來,不敢讓人知道他的弱點,只好選擇離群索居。他沒有知音,甚至連朋友都沒有。但是,貝多芬接受了現實,承受了上天給予他的痛苦的命運。因此他也成為作者心目中的英雄。(羅曼·羅蘭《名人傳》)
貝多芬的偉大,決不僅在於身為一個音樂家。他有對於人生的大苦悶與精練的美麗的靈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
在貝多芬稍前的時代,歐洲樂壇上的大聖是莫扎特。然而莫扎特的音樂的價值,畢竟止於一種「音的建築」,即僅因音樂的「美」而有存在的意義而已。至於貝多芬,則更有異彩,他的音樂是他的偉大的靈魂的表徵。莫扎特的音樂是感覺的藝術,貝多芬的音樂是靈魂的聲響。

③ 求幾則貝多芬的成功事例

命運交響曲
貝多芬的《c小調交響曲》(作品67號)開始的四個音符,剛勁沉重,彷彿命運敲門的聲音。這部作品因此被稱作《命運交響曲》。《命運交響曲》作於1805至1808年。貝多芬在1808年11月寫給他的朋友韋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經說出:「我要卡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把我完全壓倒!」「命運敲門的聲音」在1798年所作《c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10之1)第三樂章中就已經出現過,以後又出現於《D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樂章、《熱情奏鳴曲》(作品57號)第一樂章、第三《列奧諾拉》序曲(作品72號)、《降E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74號)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見,通過斗爭戰勝命運,是貝多芬一貫的創作思想。《命運交響曲》所表現的如火如荼的斗爭熱情,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馬麗勃蘭第一次聽《命運交響曲》時,嚇得心驚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崙一個舊日的衛兵,聽了第四樂章開頭的主題,禁不住跳起來喊道:「這就是皇上!」柏遼茲把《命運交響曲》中驚心動魄的斗爭場景,看作是「奧賽羅聽信埃古的讒言,誤認黛絲德蒙娜與人私通時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認為:「盡管你時常聽到這部交響曲,但它對你總是有一股不變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現象雖然時時發生,卻總教人感到驚恐一樣。」1830年五、六月間,門德爾松在魏瑪逗留了兩星期,和歌德作最後一次會晤,在鋼琴上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聽了《命運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後大為激動,他說:「這是壯麗宏偉、驚心動魄的,簡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許多人一起演奏,還不知道會怎麼樣呢。」1841年3月,恩格斯聽了《命運交響曲》的演出。他在寫給妹妹的信中贊美這部作品說:「如果你不知道這奇妙的東西,那麼你一生就算什麼也沒有聽見。」他說,他在第一樂章里聽到了「那種完全的絕望的悲哀,那種憂傷的痛苦」;在第二樂章里聽到了「那種愛情的溫柔的憂思」;而第三、第四樂章里「用小號表達出來的強勁有力、年輕的、自由的歡樂」,又是那麼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幾句話,揭示了《命運交響曲》的精髓。

④ 貝多芬為什麼能給世人創造奇跡呢

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換來成就,創造奇跡。比如貝多芬的耳朵失聰了,但他還堅持音樂,成了著名的音樂家。正是這種精神才創造了奇跡。

⑤ 貝多芬的故事

1、家世背景

他的父親約翰·范·貝多芬是科隆選帝侯宮廷的男高音歌手,兼鋼琴與唱歌教師,因嗜酒影響全家生活。其母瑪麗亞·瑪格達琳娜只活了41歲。

貝多芬是家中的第2個孩子(第一個早夭只活了6天),此後其母瑪格達琳娜還相繼誕下5個孩子,但只有兩個男孩卡斯帕爾·安東·卡爾、尼古拉斯·約翰長大成人,他們在貝多芬的音樂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感情生活

貝多芬始終沒有找到終生伴侶,終生未娶,但是其情感經歷是相當豐富的。1800年,貝多芬被16歲的貴族小姐琪麗愛泰迷住。由於出身的天壤之別,最終使他們勞燕分飛,使得當時深受耳疾擾的貝多芬差點為她自殺,並為她創作了《C小調月光奏鳴曲》。

1804年貝多芬與寡婦約瑟芬產生了感情,但二人最終因身份地位相差懸殊,失之交臂。


(5)貝多芬創造的奇跡擴展閱讀:

創作特點

貝多芬的一生經歷了法國大革命前後歐洲社會的激烈變革,他的作品是時代和個性結合的產物。他極大地擴展了交響音樂的思想內容,使之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體裁,鋼琴的表現幅度也大大增強。

內容的擴展導致表現手法的創新:他突破了傳統的形式結構,動機型的主題運用和動力性的樂思發展,使音樂具有非凡的氣勢和力量;建立在功能體繫上的變音體系,成為他的和聲風格特徵;靈活的離調轉調和大幅度的節奏對比和力度對比,對於刻畫矛盾沖突和戲劇性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對位法的運用,樂隊音響的組合,鋼琴音樂的寫作都有鮮明的特點。

⑥ 貝多芬的一生幾乎令人絕望,但是他不自嘆、不自卑,為世人創造了奇跡

不想命運屈服,呃住命運的喉嚨,勇敢挑戰人生

⑦ 貝多芬為什麼能為世人創造奇跡呢

音樂家門德爾松曾經將貝多芬的一份手稿在眾人面前展示。在這張稿紙上有一處改了又改竟貼上了十二層小紙片。門德爾松將這些小紙片一一揭開發現最裡面的那個音符即最初的構想竟然與最外面的那個音符第十二次改寫的完全一樣。想當初我國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曾為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煞費苦心也曾設想過幾十種方案才最終定稿。正是由於古今中外的傑出藝術家們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精神才使後人欣賞到如此動人的藝術精品。
作曲對於貝多芬而言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他寫作歌劇《費德里奧》時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後擬定過十種開頭。人們熟悉的《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主題動機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過十幾種不同的構想。貝多芬常常揣著筆記本在散步時也從不忘記將突發的靈感記錄下來。

⑧ 貝多芬創曲的故事,長一點!

這首題贈給朱麗葉塔的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寫作於一八一○年。起初只題作「幻想曲風奏鳴曲」後因詩人雷斯達布在文字上的渲染,才出現「月光曲」的別稱。雖然真實如此,但亦相傳著一段唯美的月光曲的故事。
據說有一天,太陽西下的時候,貝多芬獨自在維也納郊外散步,無意間經過一幢簡陋的木屋,那屋子傳來一陣琴聲。貝多芬駐足一聽,那曲調正是他寫的一首鋼琴奏鳴曲。他非常驚訝,在這樣貧苦的人家,竟有人彈這樣艱深的樂曲。
忽然琴聲停止了,有一位少女嘆息地說:「唉,不行不行,這段太難了,我彈不好。如果能聽聽貝多芬彈奏,該有多好啊!」「要不是這樣窮,我一定設法買一張入場券,讓你去欣賞他的演奏。」一個男人這樣安慰著。
貝多芬在門外大為感動,立刻敲門進去;他在暗淡的燭光下,看到一個皮匠在角落做鞋,而一架舊鋼琴前則坐著一個盲少女。貝多芬告訴皮匠說:「我是一個音樂家,想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聽。」接著親切地向少女問道:「你怎會彈剛才那首曲子?」少女回答:「那是聽來的,以前鄰居住著一位夫人,時常彈奏這首曲子。」
貝多芬隨即坐在琴椅上,從頭彈出少女剛才所彈的樂曲。這時從這架舊鋼琴上,流瀉出一連串美妙動聽的琴聲,這樣精彩的演奏,使盲少女感動的熱淚盈眶。當兄妹兩人明白這位不速之客就是他們敬仰的貝多芬時,是多麼的欣喜若狂呀!當這首曲子奏完後,少女熱切地懇求貝多芬再彈一曲,以償她多年來渴望的心願。
突然一陣風起,把蠟燭吹熄了,皎潔的月光從窗口射進一道銀光,照射在鋼琴上。這樣如夢的時刻,貝多芬腦海中,一連串的曲調像泉水般涌現。他愉快的向少女說:「我就以這月光為題,即興彈奏一曲。」
開始時,匆鋼琴上盪漾出一段平和安祥的音樂,彷佛明月冉冉上升,將銀光投射在睡夢中的森林和原野。第二段里,曲調變得輕快活躍起來,好像淘氣的精靈在月光下嬉戲漫舞。最後樂曲更加激烈狂熱,有如怒濤飛濺的急流,向遼闊的海洋狂奔而去。
當琴聲戛然停止,兄妹二人從醉夢中清醒過來,已不見貝多芬的蹤影。原來他一彈完,很快地飛奔回去,把剛才彈過的樂曲記在五線譜上,這首舉世聞名的「月光曲」就此誕生。

⑨ 貝多芬都創作了那些名曲

《田園交響曲》、《合唱》、《第九交響曲》、《悲愴》、《月光曲》等。

1、《田園交響曲》

F大調第六交響曲(Symphony No. 6 in F major,Op. 68),又名"田園交響曲",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並親自命名為《田園》。

該曲大約完成於1808年,是他少數的各樂章均有標題的作品之一,也是貝多芬九首交響樂作品中標題性最為明確的一部。此時的貝多芬雙耳已經完全失聰,這部作品正表現了他在這種情況下對大自然的依戀之情,是一部體現回憶的作品。

2、《合唱》

d小調第九交響曲(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作品第125號),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在1819至1824年間創作的一部大型四樂章交響曲。因其第四樂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後人稱之為"合唱交響曲"。

合唱部分是以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而譜曲的,後來成為該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主題。這部交響曲被公認為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是其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

3、《第九交響曲》

第九交響曲,是由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曲,於1823年的年底完成,1824年5月7日,該曲首演於維也納凱倫特納托爾劇院。該曲一共四個樂章,一直以來,該組曲被認為是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

4、《悲愴》

"悲愴"的譜子的開始處只記著Grave--重板,音樂中更多的是英雄氣概而非"悲愴"。另有柴科夫斯基《"悲愴"(第六)交響曲》。本詞條介紹的是貝多芬的作品c小調的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Op.13。

5、《月光曲》

《月光曲》,原名《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寫於1801年。是貝多芬將它獻給自己第一位戀人,並欲娶之為妻的桂齊雅蒂女伯爵。然而當時他們已分手,貝多芬也正經受著失戀和耳疾帶來巨大的痛苦,曲子便是在這樣背景下完成的。

⑩ 貝多芬:創造音樂奇跡的人是誰

生平簡介貝多芬,1770年生於德國波恩。他從小就展露出音樂天才,他的處女作發表於1783年。青年時的貝多芬在維也納被引見給莫扎特,他們的相處是短暫的。1792年,貝多芬又回到維也納從師當時最著名的作曲家海地(莫扎特在此前1年去世)。此後,貝多芬一直生活在藝術之都維也納,直至去世。

作為鋼琴家,貝多芬精湛的演奏技巧和音樂鑒賞能力,使每個人都驚嘆不已。他首先是以成功的鋼琴演奏家和優秀的教師聞名。不久,他又成為一位多產的作曲家。20多歲時,他的作品就被廣泛接受,並受到出版商的歡迎。然而不到30歲,貝多芬就出現了耳聾的早期徵兆。年輕的作曲家無疑深受日益加重的病情困擾。他一度甚至打算自殺。

年至1815年,是貝多芬藝術生涯的中期。在這段時間內,他的耳聾一直在加重。他開始遠離社交活動。日益嚴重的耳疾,使別人誤以為他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他曾有過幾次浪漫史,但都以不幸的結局告終。他終身未娶。

貝多芬的音樂作品不斷問世,後來他越來越不關心當時聽眾的喜好,不然的話,他會一直受到公眾的歡迎。貝多芬不到50歲,就完全失去了聽覺。他的作品數量大大減少,而且很難理解。現在看來,他主要是為他自己和未來的理想主義聽眾作曲。據說他曾對一位評論家說:「這些作品不是為你們而是為後代而寫的。」命運最殘酷的玩笑,是使歷史上許多天才的作曲家都受到過聽力障礙的折磨。貝多芬以其超人的毅力克服耳聾的困擾,創作出了更加輝煌的作品。1827年,他在維也納與世長辭,享年57歲。

歷史業績貝多芬的一生,為人類留下了無比瑰麗的音樂藝術之寶。他把海頓所奠立、莫扎特所完善的古典派音樂,繼續推進一步,使它登峰造極。他開浪漫派先河,以充滿激情、力量和庄嚴的風格,給音樂界以巨大的影響。在貝多芬的音樂里,跳動著時代的脈膊,激盪著革命的轟響,充滿著豪邁的氣魄。

貝多芬一生創作了9部交響曲,被後人稱為「永恆的九部交響曲」;32首鋼琴奏鳴曲,被稱為「鋼琴新約全書」;還有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等一二百部作品。他的作品中,影響最大的是交響曲,尤以第三、第五、第九交響曲最能集中體現他的卓越思想和藝術才華。

年的春天,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又名《英雄交響曲》首次在維也納公演。這是一部歐洲資產階級大革命的贊歌,是貝多芬創作生涯、也是交響樂史中的偉大里程碑。

貝多芬非常具有獨創精神,他對音樂的某些革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他擴大了管弦樂隊的規模,增加了交響樂的長度和范圍,證明了鋼琴的巨大潛能,並把鋼琴推到樂器的首位。貝多芬的作品集古典音樂之大成,開浪漫派音樂之先河,給許多浪漫主義音樂家以莫大啟迪。

貝多芬對以後許多作曲家也產生了很大影響,這包括各種風格的音樂家,如勃拉姆斯、瓦格納、舒伯特和柴可夫斯基。他為伯遼茲、馬勒、理查德?斯特勞斯等許多音樂家鋪平了道路。

貝多芬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廣為流行。而且,他所進行的音樂方面的改革,對於音樂的進一步發展,比巴赫的作品影響更為深遠。舒伯特:音樂界的驕子。

生平簡介舒伯特,1797年1月31日生於維也納,8歲時在耶穌會文法學校上學,11歲時他考入維也納宮廷歌手學校。在歌手學校學習的五年中,他學到了不少音樂知識,還學會了作曲。16歲入聖安娜師范學校讀書。18歲開始教書,並開始創作音樂作品。

年11月19日病逝,終年31歲。舒伯特的一生是短暫的,但碩果累累。

歷史業績舒伯特從18歲至21歲創作了下列作品:第二交響樂、第三交響樂、弦樂四重奏1首、鋼琴奏鳴曲4首、彌撒曲2首、歌劇6部、歌曲140多首(其中包括《魔王》、《野玫瑰》等世界名曲)。

後來舒伯特將《浮士德》中的一段譜成曲,這首歌就是著名的《紡車旁的瑪格麗特》。歌曲表現了耽溺於初戀,而又預感到將與自己所愛的人離別的少女,一邊搖著紡車,一邊輕聲哼著歌曲,彷彿在沉思中追憶著那甜美的愛情。曲調的旋律悠揚而淡雅,在給人們甜蜜的幸福時略帶一絲哀傷……在反復段前,出現了歌曲的高潮,隨著少女心中熱情的激盪,突然間,紡車的聲音嘎然中斷。樂曲在片刻的寂靜後,出現了第一句的旋律,就像少女縈繞不去的思緒,裊裊不絕……舒伯特還創作了歌曲《野玫瑰》,也是為歌德的詩譜的曲。「少年看見野玫瑰,原野上的野玫瑰。多麼嬌嫩多麼美,急急忙忙跑去看,心中暗自贊美。玫瑰,玫瑰,紅玫瑰,原野上的紅玫瑰。」歌曲以民歌的風格表現了原野上的野玫瑰的純潔和可愛,象徵著愛情的美好。

舒伯特還經常抓住某一點靈感創作出傳世名曲。如據磨咖啡的聲音創作《小夜曲》。據莎士比亞的詩句「聽,聽,雲雀在天空唱。……」創作《聽,聽,雲雀在天空唱》。

此外,《魔王》、《流浪者之歌》都是他的經典之作。

舒伯特留給世人一大批音樂名作。他是一位極具天賦的音樂家。

閱讀全文

與貝多芬創造的奇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