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生物這門學科由誰創造

生物這門學科由誰創造

發布時間:2021-06-12 18:23:12

A. 怎樣看待生物學科

生物學是研究生物及其與環境關系的一門學科 常,你可以不太費勁地區分出什麼物體是生物,而什麼物體不是生物,可是真正讓你用語言或文字來表達什麼是生物時,事情就不再那麼簡單了。事實上,要給生物下一個科學的定義是極其困難的,之前人類一直都沒能解決這個問題。 廣義上的生物: 生物是一切具有新陳代謝的物體。例如,動物,植物,微生物,病毒,甚至細胞,一片綠葉,一段枝條,活的心臟,生殖細胞等等。註:新陳代謝是指新陳代謝是生物體內全部有序化學反應的總稱。新陳代謝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本質的區別。 1,凡遺傳物質相同的生物(忽略生物間的微小差異)視為同一類(種)。例如人的細胞,心臟,受精卵,人視為同一類生物。 2,生殖細胞視為母本那一類(種)。例如,馬的精子與馬同類,驢的卵子與同類。馬的精子和驢的卵子結合生成的受精卵與騾子同類。 狹義上的生物:是指傳統意義的(獨立,自主)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 英文:Biology 生物是一門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科。它是農學、林學、醫學和環境科學的基礎。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個人生活質量的提高,都要靠生物學的發展和應用。對人類來說,生物太重要了!人們的生活處處離不開生物。 生物多樣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們所擁有的基因和生存環境。它包含三個層次: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生命起源是當代的重大科學課題,然而卻又是至今依舊了解甚少的最基本的生物學問題。關於生命的起源,歷史上曾經有過種種假說:如「神創說」(認為生命是由上帝或神創造的)、「自然發生說」(認為生命,尤其是簡單生命是由無生命物質自然發生的)等。這些假說多出於臆測,已被人們所否定。從近年召開的國際生命起源學術會議提出的研究論文看,當代關於生命起源的假說可歸結為兩大類:一是「化學進化說」,一是「宇宙胚種說」。細胞的全能性不是動物細胞培養的基礎,細胞的全能性是植物細胞培養的理論基礎。而動物細胞培養的理論基礎是細胞增殖。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原核細胞—— 一類沒有成型細胞核的細胞,其細胞核為擬核。其DNA不與蛋白質結合,在細胞里盤曲折疊,沒有膜包裹。幾乎沒有細胞器(核糖體除外)。一般以無絲分裂方式增殖。主要有:細菌、藍藻、放線菌、支原體和衣原體等。 真核細胞—— 一類具有完整細胞核的細胞。其DNA與蛋白質結合,有膜包裹。有多種特定功能的細胞器。細胞增殖的方式除了無絲分裂方式外,還有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 第三類生物——海底生物,其基因2/3是與我們見到的生物不同的。 細胞的顯微結構:光鏡下就能看到的結構,例如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液泡。 細胞的超微結構:電鏡下看到的細胞結構。葉綠體、內質網、高爾基復合體、溶酶體、核糖體、中心體、過氧化物體等細胞器和細胞核的具體結構及各種生物膜。它們有共同的起源,功能上相互聯系,並可彼此轉化。

B. 生物進化論的創始人是誰

在英國科學家達爾文(1809—1882年)提出生物進化學說以前,人們一直相信基督教的宣傳,相信上帝先創造了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後來又創造了男人亞當,再抽出亞當身上的一根肋骨,做成了女人夏娃,亞當夏娃婚配繁衍的後代就是人類。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打破了上帝創造人(生物)的迷信,改變了人們對人類在整個世界中的地位的看法,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思想的發展。

達爾文從小熱愛大自然,喜歡採集動植物標本。他16歲到愛丁堡大學學習,參加了青年自己組織的普林尼學會活動,共同討論拉馬克的進化學說。當時,人們認為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而拉馬克卻不相信這一套,但又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證據。這使達爾文的思想產生了矛盾。他下決心到大自然去尋找答案。

年,22歲的達爾文以自然科學家的身份,參加了貝格爾號軍艦的環球旅行,歷時五年,經受了千辛萬苦。他觀察過火山,經歷過地震,觀察到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動物植物。達爾文採集了大量動植物標本和化石,細心地對各地的動植物加以比較,提出了許多問題:相似的動物為什麼住在千里之外的不同地區?同一個島上為什麼居住著不同的動物?他還聯系地質學的最新觀點:大地自古以來發生過多次變遷,認為不可能在一個經歷過變化的大地上居住著不變的動植物。

從貝格爾號回到英國後,達爾文發表了許多論文,逐漸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意識到形形色色的物種都是由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他的身體多年來就不好,再加上家庭連遭不幸:小兒子病死,小女兒得了白喉,但他仍以巨大的剋制力堅持寫作。1859年,他的劃時代巨著《物種起源》問世了。在這部書中,他用大量事實證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思想。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是可變的,並預言從低級到高級的變化過程中必定有過渡物種存在。他指出物種的變異是由於大自然的環境和生物群體為生存而斗爭造成的,徹底否定了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舊思想,推翻了物種不變的神話,使生物學真正邁入實證自然科學的行列。為了紀念這位學科奠基人,人們把進化論稱為「達爾文學說」。

C. 利用生物啟發的發明創造在生物學上叫什麼

仿生學
仿生學(bionics)在具有生命之意的希臘語bion上,加上有工程技術涵義的ics而組成的詞.大約從1960年才開始使用.生物具有的功能迄今比任何人工製造的機械都優越得多,仿生學就是要在工程上實現並有效地應用生物功能的一門學科.例如關於信息接受(感覺功能)、信息傳遞(神經功能)、自動控制系統等,這種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在機械設計方面給了很大啟發.可舉出的仿生學例子,如將海豚的體形或皮膚結構(游泳時能使身體表面不產生紊流)應用到潛艇設計原理上.仿生學也被認為是與控制論有密切關系的一門學科,而控制論主要是將生命現象和機械原理加以比較,進行研究和解釋的一門學科.
蒼蠅,是細菌的傳播者,誰都討厭它.可是蒼蠅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導航儀」,人們模仿它製成了「振動陀螺儀」.這種儀器目前已經應用在火箭和高速飛機上,實現了自動駕駛.蒼蠅的眼睛是一種「復眼」,由30O0多隻小眼組成,人們模仿它製成了「蠅眼透鏡」.「蠅眼透鏡」是用幾百或者幾千塊小透鏡整齊排列組合而成的,用它作鏡頭可以製成「蠅眼照相機」,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張相同的相片.這種照相機已經用於印刷製版和大量復制電子計算機的微小電路,大大提高了工效和質量.「蠅眼透鏡」是一種新型光學元件,它的用途很多.
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生物,都有著怎樣的奇異本領?它們的種種本領,給了人類哪些啟發?模仿這些本領,人類又可以造出什麼樣的機器?這里要介紹的一門新興科學——仿生學.
仿生學是指模仿生物建造技術裝置的科學,它是在本世紀中期才出現的一門新的邊緣科學.仿生學研究生物體的結構、功能和工作原理,並將這些原理移植於工程技術之中,發明性能優越的儀器、裝置和機器,創造新技術.從仿生學的誕生、發展,到現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它的研究成果已經非常可觀.仿生學的問世開辟了獨特的技術發展道路,也就是向生物界索取藍圖的道路,它大大開闊了人們的眼界,顯示了極強的生命力.

D. 分子生物學是誰什麼時候提出的有什麼意義作用是什麼

分子生物學-發展簡史 結構分析和遺傳物質的研究在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結構分析的中心內容是通過闡明生物分子的三維結構來解釋細胞的生理功能。 1912年英國布喇格父子建立了X射線晶體學,成功地測定了一些相當復雜的分子以及蛋白質的結構。以後布喇格的學生阿斯特伯里和貝爾納又分別對毛發、肌肉等纖維蛋白以及胃蛋白酶、煙草花葉病毒等進行了初步的結構分析。他們的工作為後來生物大分子結晶學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20世紀50年代是分子生物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脫穎而出並迅速發展的年代。首先在蛋白質結構分析方面,1951年提出了α-螺旋結構,描述了蛋白質分子中肽鏈的一種構象。1955年桑格完成了胰島素的氨基酸序列的測定。接著肯德魯和佩魯茨在 X射線分析中應用重原子同晶置換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分別於1957和1959年闡明了鯨肌紅蛋白和馬血紅蛋白的立體結構。1965年中國科學家合成了有生物活性的胰島素,首先實現了蛋白質的人工合成。另一方面,德爾布呂克小組從1936年起選擇噬菌體為對象開始探索基因之謎。噬菌體感染寄主後半小時內就復制出幾百個同樣的子代噬菌體顆粒,因此是研究生物體自我復制的理想材料。1940年比德爾和塔特姆提出了「一個基因,一個酶」的假設,即基因的功能在於決定酶的結構,且一個基因僅決定一個酶的結構。但在當時基因的本質並不清楚。1944年埃弗里等研究細菌中的轉化現象,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開創了分子生物學的新紀元。並在此基礎上提出的中心法則,描述了遺傳信息從基因到蛋白質結構的流動。遺傳密碼的闡明則揭示了生物體內遺傳信息的貯存方式。1961年雅各布和莫諾提出了操縱子的概念,解釋了原核基因表達的調控。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關於DNA自我復制和轉錄生成RNA的一般性質已基本清楚,基因的奧秘也隨之開始解開了。僅僅三十年左右的時間,分子生物學經歷了從大膽的科學假說,到經過大量的實驗研究,從而建立了本學科的理論基礎。進入70年代,由於重組DNA研究的突破,基因工程已經在實際應用中開花結果,根據人的意願改造蛋白質結構的蛋白質工程也已經成為現實。 分子生物學的應用 1,親子鑒定
近幾年來,人類基因組研究的進展日新月異,而分子生物學技術也不斷完善,隨著基因組研究向各學科的不斷滲透,這些學科的進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法醫學上,STR位點和單核苷酸(SNP)位點檢測分別是第二代、第三代DNA分析技術的核心,是繼RFLPs(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VNTRs(可變數量串聯重復序列多態性)研究而發展起來的檢測技術。作為最前沿的刑事生物技術,DNA分析為法醫物證檢驗提供了科學、可靠和快捷的手段,使物證鑒定從個體排除過渡到了可以作同一認定的水平,DNA檢驗能直接認定犯罪、為兇殺案、強奸殺人案、碎屍案、強奸致孕案等重大疑難案件的偵破提供准確可靠的依據。隨著DNA技術的發展和應用,DNA標志系統的檢測將成為破案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此方法作為親子鑒定已經是非常成熟的,也是國際上公認的最好的一種方法。
2、分子生物學作為現代科學的一種綜合科學,其意義不止提現在純粹的科學價值上;更為重要的是它的發展關繫到人類自身的方方面面。分子生物學有可以細致的劃分為大分子生物與電子生物學兩種。上面提到的關於在刑偵方面的應用以及包括但不限於親自鑒定、及嬰兒男女鑒定方面的內容,大體為大分子分子內容的實際用途。而電子生物生物學則是從比大分子更細致的小分子及原子角度來解釋生命的基本要素和構成,有著更多未解的謎題和更為廣闊的科學前景。目前的克隆技術基本上只是此項課題的一個入門階段的應用。可以想像未來隨著研究的深入以及物理學的進一步發展。人類有可能成為創造另類生物的「上帝」。

E. 生物化學作為一門學科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中國有自己的現代生物化學是本世紀20 年代的事。最初是個別醫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濟南齊魯大學醫學院)開始講授生物化學。1924 年吳憲主持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後,才開始有生物化學的研究。隨後各醫學院(上海醫學院、同濟大學醫學院、中央大學醫學院、湘雅醫學院、華西醫學院)亦先後開設生物化學課程並從事研究,少數農學院亦開始講授生物化學或營養學。此外,個別研究單位如上海雷斯德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南京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等分別設置了生物化學研究室。1945 年內遷成都的中央大學醫學院創設了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生物化學研究所,正式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的研究生。1949 年後,生物化學教學在國內全面展開。各醫學院校都開設生物化學課程,不少綜合性大學(如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都相繼設立了生物化學專業,中國科學院成立了專門從事科研的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也設立了生物化學研究室,還有幾個大學設立了生物化學或分子生物化學研究室。在這里,我們要特別指出,王應睞是1949 年後把生物化學作為一門獨立的邊緣學科建立起來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在親自參加實驗室工作的同時,以更大的精力從事培養人才、組織隊伍、制定規劃,以發展我國的生物化學事業。1949 年以前,中國的生物化學研究,主要在血液和營養分析研究上。從國際上看,生物化學在三四十年代發展很快,尤其在酶、中間代謝、蛋白質和核酸的研究方面有很大進展。50 年代,核酸、DNA 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蛋白質晶體衍射的進展,使生物化學研究處於一個大飛躍的時期。從國內情況來看,各方面的基礎十分薄弱,不僅人才少,儀器設備也十分缺乏。王應睞感到,要迅速扭轉這種狀況,僅僅依靠個人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須組織一支有實力的隊伍,要有一個堅強的集體。因此,王應睞首先爭取一批在國外工作的學者回國,以他們為骨幹,逐步組織和培養一支自己的生物化學專業隊伍。

王應睞設法與國外的老同學、老朋友取得聯系。第一位是鄒承魯,鄒承魯和王應睞是同學,王應睞曾介紹鄒承魯到他的導師凱林教授實驗室當研究生。1951 年,鄒承魯回國,立即在王應睞任副所長的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開辟了酶化學研究工作。經過鄒承魯的介紹,王應睞又認識了曹天欽。1952 年,曹天欽也從英國回來,在王應睞的所里開展了蛋白質研究工作。王德寶和王應睞在中央大學共事過,王德寶去美國後,兩人還經常保持聯系。1954 年,王德寶歷經曲折回到祖國,王應睞立即讓他組織力量,開展了核酸的研究工作。接著鈕經義、周光宇等科學家也陸續到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工作。這樣,在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逐漸形成了一個包括酶、蛋白質、核酸、代謝等方面的研究體系,並培養了如彭加木和伍欽榮等一批年輕專家。

1958 年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成立,王應睞任所長。從此,生物化學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中國先後於1965 年和1981 年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完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和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兩項重大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王應睞分別擔任這兩個協作組的組長),使中國人工合成生物大分子的水平保持著世界領先地位,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這兩項研究成果分別獲1982 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和1989 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王應睞積極參加並主持制訂了全國歷次科技規劃中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部分的規劃,並主動承擔任務。他所領導的生物化學學會、學報積極開展學術活動,對組織推動全國的生物化學研究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F. 生物學的創始人是誰

萊洛伊

G. 生物學科問題

生物是一個物體的集合,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條件下通過化學反應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體以及由它(或它們)通過繁殖產生的有生命的後代。
生物的分類單位:界 門 綱 目 科 屬 種
生物的分類:

生物是由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組成,也就是動物、植物、微生物,其特徵是可以進行新陳代謝。

植物有藻類植物、苔癬、蕨類植物、種子植物(草本植物屬於種子植物)、微生植物;
動物有哺乳動物、兩棲動物、海洋動物、微生動物;
微生物有真菌、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放線菌、病毒。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生物的基本物質和主要結構(病毒除外)
生物細胞里的基本物質是:水、營養物質、線粒體、核酸,植物還有葉綠素。
生物細胞的主要結構是: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植物還有細胞壁、葉綠體 、液泡(胚泡)。

生物細胞的基本構成
真核細胞構成: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細胞壁、細胞器(含有眾多細胞器)
原核細胞構成:細胞膜、未成形的細胞核、細胞器(只含有核糖體) 細胞器:內質網,高爾基體(在動物細胞中與細胞分泌物有關,在植物細胞中主要與細胞壁形成有關),線粒體,葉綠體,溶酶體,核糖體,質體(葉綠體屬於質體中的有色體,還包括白色體),微體,液泡,細胞骨架(微管,微絲,肌動蛋白絲)及中心體(只存在於低級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中,與細胞的有絲分裂有關)

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13、顯微結構: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中能夠觀察到的細胞結構。
*14、亞顯微結構:又稱超微結構。指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觀察到的細胞結構。
15、細胞膜:又稱原生質膜或質膜,是細胞的原生質體分化形成,並位於其外表面的一層極薄的膜結構。
16、膜蛋白:指細胞內各種膜結構中蛋白質成分。
17、載體蛋白:膜結構中與物質運輸有關的一種跨膜蛋白質。這種膜運輸蛋白質具有專一的結合部位,對所結合的物質具有高度選擇性,只能同專一物質結合的特性類似於酶同底物的反應。當某種載體蛋白的外端表面的結合部位與專一性物質結合後,載體蛋白分子就發生構象變化,將該物質分子運轉到膜的內表面,隨之釋放到細胞質中。
*18、細胞質:在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原生質,叫做細胞質。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活細胞,可以看到細胞質是透明的膠狀物,細胞質主要包括基質和細胞器。
*19、細胞質基質:細胞質內呈液態的部分是基質。
*20、細胞器:細胞質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種亞細胞結構的總稱。
*21、染色質:在細胞核中分布著一些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這些物質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質組成的。在細胞分裂間期,這些物質成為細長的絲,交織成網狀,這些絲狀物質就是染色質。
*22、染色體:在細胞分裂期,細胞核內長絲狀的染色質高度螺旋化,縮短變粗,形成光學顯微鏡下可以看見的染色體。

H. 生物學的由來,說一下為什麼

20世紀40年代以來,人們為了找出生命不服從於無生命物質的運動規律,吸收了數學、物理學和化學等的成就,逐漸發展成一門精確的、定量的、深入到分子層次的科學,就是後來的生物學。

人們通過生物學認識到生命是物質的一種運動形態。生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它是由蛋白質、核酸、脂質等生物大分子組成的物質系統,生命現象就是這一復雜系統中物質、能和信息三個量綜合運動與傳遞的表現。生命有許多為無生命物質所不具備的特性。

(8)生物這門學科由誰創造擴展閱讀:

生物學最早是按類群劃分學科的,如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等。由於生物種類的多樣性,也由於人們對生物學的了解越來越多,學科的劃分也就越來越細,一門學科往往要再劃分為若干學科。

例如植物學可劃分為藻類學、苔蘚植物學、蕨類植物學等;動物學劃分為原生動物學、昆蟲學、魚類學、鳥類學等;微生物不是一個自然的生物類群,只是一個人為的劃分,一切微小的生物如細菌以及單細胞真菌、藻類、原生動物都可稱為微生物,不具細胞形態的病毒也可列入微生物之中。

因而微生物學進一步分為細菌學、真菌學、病毒學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生物學

I. 是誰發明了生物這個科目

是大自然,物竟生存的法則,造就了多種多樣的生物種群,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J. 生物學的由來。

生物學的發展經歷了萌芽期、古代生物學時期、近代生物學時期和現代生物學時期。
生物學發展的萌芽時期是指人類產生(約300萬年前)到階級社會出現(約4000年)之間的一段時期。這時人類處於石器時代,原始人開始了栽培植物、飼養動物並有了原始的醫術,這一切為生物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到了奴隸社會(約4000年前開始)和封建社會後期,人類進入了鐵器時代。隨著生產的發展,出現了原始的農業、牧業和醫葯業,有了生物知識的積累,植物學、動物學和解剖學還停留在搜集事實的階段。但在搜集的同時也進行了整理,並被後人叫做所謂的古代生物學。古代的生物學在歐洲以古希臘為中心,著名的學者有亞里士多德研究(形態學和分類學)和古羅馬的蓋侖(研究解11剖學和生理學),他們的學說在生物學領域內整整統治了1000年。中國的古代生物學,則側重研究農學和醫葯學。
從15世紀下半葉到18世紀末是近代生物學的第一階段,這一時期,在生物學研究中,主要的有維薩里等人的解剖學,哈維的生理學,林耐的分類學以及從18世紀末並繼續到19世紀初的拉馬克等人的進化學說。
19世紀的自然科學,進入了全面繁榮的時代。近代生物學的主要領域在19世紀都獲得重大進展。如細胞的發現,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創立,孟德爾遺傳學的提出。巴斯德和科赫等人奠定了微生物學的科學基礎,並在工農業和醫學上產生了巨大影響。17世紀建立起來的動物(包括人體)生理學到19世紀有了明顯的進展,著名學者有彌勒、杜布瓦·雷蒙、謝切諾夫和巴甫洛夫等人。由於薩克斯、普費弗和季米里亞捷夫的努力,使植物生理學在理論上達到了系統化。
20世紀的生物學即屬於現代生物學的范疇,始於1900年孟德爾學說的重新發現。此後,遺傳學向理論(包括生物進化)和實踐(主要是植物育種)兩個方面深入發展。與此同時,由於物理學、化學和數學對生物學的滲透以及許多新的研究手段的應用,一些新的邊緣學科如生物物理、生物數學應運而生。50年代中期,由於華生和克里克等人的努力,產生了分子生物學。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的發展以及形態研究的深入,細胞學也進入分子水平,出現了細胞生物學。20世紀蓬勃發展的生態學在生物學中的地位日益增長。它的研究范圍從群落擴大到生態系統,以至包括多種類型生態系統的綜合考察和全球性的「生物圈」。它與地學、環境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的結合,對生產和社會已產生重大的影響。此外另一門嶄新的學科——神經生物學猛然崛起,人們愈來愈體會到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的研究對生物學和人類發展的作用。20世紀的進化論研究也有明顯的突破,集中表現在對進化機制和微觀層次規律的揭示方面。總之,現代生物學正向微觀和綜合方向深入。

閱讀全文

與生物這門學科由誰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