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亞洲四小龍三個是華人創造的

亞洲四小龍三個是華人創造的

發布時間:2021-06-12 18:04:07

① 亞洲四小龍創造的經濟是什麼四小龍是誰

韓國 新加坡 中國台灣 中國香港額、創造的經濟不太清楚反正之所以被稱為亞洲四小龍是因為上世紀50年代開始發展迅速吼~~剛剛學過

② 亞洲四小龍是那四個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亞洲的韓國、中國台灣、新加坡、中國香港四個地區先後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騰飛。所謂「東亞模式」引起全世界關注,它們也因此被稱為「亞洲四小龍」。
圖為這四個國家或地區的標志性建築,自上而下依次為首爾63大廈、新加坡魚尾獅像、香港中銀大廈、台北101大樓。

四小龍經濟發展特點
韓國、中國台灣、新加坡、中國香港都屬於幅員不大、工礦資源不多,但地理位置優越且同西方發達國家有特殊關系的國家或地區。它們的經濟發展具有一些鮮明的特點:
①增長速度快。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 ,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都接近或超過10%。
②出口擴張迅速 。台灣1970年出口總值是1960年的9倍,1980年為1970年的13倍;韓國1980年出口總值是1960年的534倍;新加坡1980年出口總值是1965年的20多倍。
③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韓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從1961年的47.4%降為1985年的15% ,工礦業從16.5%上升為33.4% ;台灣農業比重從1952年的35.7%降為1978年12.1%,工業比重從17.9%上升為40.3%。中國香港與新加坡也從轉口港變為工業城市。
④人均國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⑤失業減少,收入分配相對平均。80年代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失業率都降到4%以下,收入分配與美、日等國相比較為平均。
對韓國、台灣、新加坡、中國香港與的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有以下因素:
①外部世界比較有利的發展環境。上世紀50~70年代,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為亞洲四小龍的出口導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科學技術革命使發達國家生產轉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工業,亞洲四小龍擁有質高價廉的勞動力資源,正好發展勞動密集工業。東亞地區的穩定也使它們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經濟發展上。
②實行正確的經濟政策。台灣從50年代後期開始,放棄凱恩斯主義政策,採用貨幣貶值以利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貨膨脹,並刺激居民儲蓄以開投資來源等政策。韓國也仿效中國台灣貨幣貶值提高利率等方法。新加坡與中國香港則抓住有利時機,將消費城市轉變為工業城市。
③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亞洲四小龍的政府都為經濟發展創造各方面的有利條件,並積極參予投資,適當進行經濟管理。
④中國優良的文化傳統。亞洲四小龍同屬中華文化區(也稱漢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注意發揚了注重教育、甘於吃苦、勤儉節約等傳統。
⑤西方價值觀影響:香港與新加坡受到英國殖民統治,在法律、教育、經濟各方面都深受影響;而台灣和韓國則是在1950年代以後深受美國影響,能夠和西方價值體系及經濟體系接軌。

~~新年快樂啊~~

③ 亞洲四小龍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亞洲的韓國、新加坡 、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四個國家(或地區)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騰飛。所謂「東亞模式」引起全世界關注,它們也因此被稱為「亞洲四小龍」。

四小龍經濟發展特點
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中國香港都屬於幅員不大、工礦資源不多,但地理位置優越且同西方發達國家有特殊關系的國家(或地區)。它們的經濟發展具有一些鮮明的特點:
①增長速度快。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 ,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都接近或超過10%。
②出口擴張迅速 。台灣1970年出口總值是1960年的9倍,1980年為1970年的13倍;韓國1980年出口總值是1960年的534倍;新加坡1980年出口總值是1965年的20多倍。
③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韓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從1961年的47.4%降為1985年的15% ,工礦業從16.5%上升為33.4% ;中國台灣農業比重從1952年的35.7%降為1978年12.1%,工業比重從17.9%上升為40.3%。中國香港與新加坡也從轉口港變為工業城市。
④人均國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⑤失業減少,收入分配相對平均。80年代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失業率都降到4%以下,收入分配與美、日等國相比較為平均。
對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中國香港與的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有以下因素:
①外部世界比較有利的發展環境。上世紀50~70年代,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為亞洲四小龍的出口導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科學技術革命使發達國家生產轉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工業,亞洲四小龍擁有質高價廉的勞動力資源,正好發展勞動密集工業。東亞地區的穩定也使它們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經濟發展上。
②實行正確的經濟政策。中國台灣從50年代後期開始,放棄凱恩斯主義政策,採用貨幣貶值以利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貨膨脹,並刺激居民儲蓄以開投資來源等政策。韓國也仿效中國台灣貨幣貶值提高利率等方法。新加坡與中國香港則抓住有利時機,將消費城市轉變為工業城市。
③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亞洲四小龍的政府都為經濟發展創造各方面的有利條件,並積極參予投資,適當進行經濟管理。
④中國優良的文化傳統。亞洲四小龍同屬中華文化區(也稱漢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注意發揚了注重教育、甘於吃苦、勤儉節約等傳統。
⑤西方價值觀影響:香港地區與新加坡受到英國殖民統治,在法律、教育、經濟各方面都深受影響;而台灣地區和韓國則是在1950年代以後深受美國影響,能夠和西方價值體系及經濟體系接軌。

影響
這些國家或地區在20世紀1960年代到1980年代經濟飛速成長,但在這之前他們只是以農業和輕工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它們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吸引外地資本和技術,利用本地的勞動力優勢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迅速走上發達國家或地區道路,成為東北亞和東南亞地區的經濟火車頭之一。
此後亞洲四小龍的發展歷程被亞洲許多國家如亞洲四小虎等借鏡,這些國家在10餘年後經濟得到大幅度發展。但這種發展模式留下許多弊端,過於依賴國際資本成為經濟面的隱憂,被認為是亞洲金融危機造成巨大損失的原因之一。

關於「亞洲四小龍」的譯法
「亞洲四小龍」在英文里的翻譯是"Newly Instrial Economics",簡稱「NIEs」,意即「新興工業國家(地區)」,特別是在學術類期刊書籍中一般都譯為NIEs,很少用直譯。但英文中也有用「East Asian Tigers(東亞老虎)」、「Four Asian Tigers(亞洲四虎)」、「Asia's Four Little Dragons(亞洲四小龍)」指代亞洲四小龍的說法。(此外,在亞洲地區特別是中文使用地區,亞洲四小虎另有所指,指的是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四個國家,其經濟在1990年代都像198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一樣突飛猛進,因而為名。)

國民生產總值
世界排名 國家或地區 國民生產總值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美元)
11 韓國 7684.58億美元 15731美元
20 中國台灣 3539.17億美元 15361美元
34 中國香港 1871.12億美元 26961美元
39 新加坡 1254.16億美元 27932美元

④ 為什麼亞洲四小龍中有三個中國人

亞洲四小龍是四個地區,韓國、新加坡和中國台灣、中國香港。

⑤ 亞洲四小龍指的是哪四個國家

「亞洲四小龍」是指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亞洲的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新加坡和韓國。

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都不是國家,是地區,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98年爆發亞洲金融危機,不少國家陷入衰退。這四個成功發展且位於東亞和東南亞的經濟體,其極為成功的經濟發展過程和經驗使其安然度過危機,是發展經濟學研究的典型例子。

它們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吸引外國大量的資金和技術,迅速走上發展道路,成為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經濟火車頭之一,國際社會普遍皆視亞洲四小龍為發達國家及地區。

(5)亞洲四小龍三個是華人創造的擴展閱讀

香港、台灣、新加坡、韓國都屬於幅員不大、工礦資源很少,但地理位置優越且同西方發達國家有特殊關系的國家(或地區),並均為東亞或東南亞強國(或地區),政治中心也都是亞洲數一數二的大城市。它們的經濟發展具有一些鮮明的特點:

①增長速度快。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 ,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都接近或超過10%。

②出口擴張迅速 。台灣1970年出口總值是1960年的9倍,1980年為1970年的13倍;韓國1980年出口總值是1960年的534倍;新加坡1980年出口總值是1965年的20多倍。

其間中國大陸在1972年後,海上貿易逐漸得到解封,急需補充工業產品,從這時起陸續有四小龍產品開始進軍中國大陸,使其工業產品更加日益猛增,它們長期的繁榮實質與開始擁有中國這個市場密不可分。

③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韓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從1961年的47.4%降為1985年的15% ,工礦業從16.5%上升為33.4% ;中國台灣農業比重從1952年的35.7%降為1978年12.1%,工業比重從17.9%上升為40.3%。香港與新加坡也從轉口港變為工業城市。

④人均國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⑤失業人數減少,收入分配相對平均。80年代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失業率都降到4%以下,收入分配與歐美等國相比較為平均。

⑥ 稱為亞洲四小龍、是哪四個國家

①增長速度快。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 ,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都接近或超過10%。
②出口擴張迅速 。中國台灣1970年出口總值是1960年的9倍,1980年為1970年的13倍;韓國1980年出口總值是1960年的534倍;新加坡1980年出口總值是1965年的20多倍。
③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韓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從1961年的47.4%降為1985年的15% ,工礦業從16.5%上升為33.4% ;中國台灣農業比重從1952年的35.7%降為1978年12.1%,工業比重從17.9%上升為40.3%。中國香港與新加坡也從轉口港變為工業城市。
④人均國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⑤失業減少,收入分配相對平均。80年代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失業率都降到4%以下,收入分配與美、日等國相比較為平均。

對韓國、中國台灣、新加坡、中國香港的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有以下因素:

①外部世界比較有利的發展環境。上世紀50~70年代,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為亞洲四小龍的出口導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科學技術革命使發達國家生產轉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工業,亞洲四小龍擁有質高價廉的勞動力資源,正好發展勞動密集工業。東亞地區的穩定也使它們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經濟發展上。
②實行正確的經濟政策。台灣從50年代後期開始,放棄凱恩斯主義政策,採用貨幣貶值以利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貨膨脹,並刺激居民儲蓄以開投資來源等政策。韓國也仿效台灣貨幣貶值提高利率等方法。新加坡與中國香港則抓住有利時機,將消費城市轉變為工業城市。
③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亞洲四小龍的政府都為經濟發展創造各方面的有利條件,並積極參予投資,適當進行經濟管理。
④中國優良的文化傳統。亞洲四小龍同屬中華文化區(也稱漢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注意發揚了注重教育、甘於吃苦、勤儉節約等傳統。

關於「亞洲四小龍」的譯法:
「亞洲四小龍」在英文里的翻譯是「Newly Instrial Economics」,簡稱「NIEs」,意即「新興工業國家」,特別是在學術類期刊書籍中一般都譯為NIEs,很少用直譯。但英文中也有用「East Asian Tigers(東亞老虎)」、「Four Asian Tigers(亞洲四虎)」、「Asia's Four Little Dragons(亞洲四小龍)」指代亞洲四小龍的說法。此外,在亞洲地區特別是中文地區,亞洲四小虎另有所指,指的是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四個國家,其經濟在1990年代都像198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一樣突飛猛進,因而為名。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排名 國家或地區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5 中國香港 38,127
17 新加坡 32,867
23 中國台灣 30,084
30 韓國 23,926

⑦ 「新,亞洲四小龍,是哪四個

香港、台北、新加坡、首爾。

所謂的亞洲四小龍即「新興工業經濟體」,該體系下的特點:

1、增長速度快。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 ,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都接近或超過10%。

2、四小龍產品進軍中國大陸,使其工業產品更加日益猛增,它們長期的繁榮實質與開始擁有中國這個市場密不可分。

3、人均國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失業人數減少,收入分配相對平均。

(7)亞洲四小龍三個是華人創造的擴展閱讀

亞洲四小龍的行業結構:

1、從製造業增加值來看,台灣從1976年被韓國超越退居四小龍第二位,並一直保持至今。香港自1991年被新加坡超過後,則一直居四小龍最後一位,其他三小龍則還保持在20%-30%之間。

2、從金融保險業增加值來看,總量上香港僅次於韓國居四小龍第二位,但比重遠超其他三小龍,高居第一位。香港高達18.89%,新加坡高達12.73%,兩地不愧為金融中心,而台灣和韓國則分別僅為2.37%和5.47%。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亞洲四小龍

⑧ 亞洲四小龍是哪四個

「亞洲四小龍」是指中國香港地區、中國台灣地區、新加坡和韓國,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和香港先後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騰飛。所謂「東亞模式」引起全世界關注,它們也因此被稱為「亞洲四小龍」。

1998年爆發亞洲金融危機,不少國家陷入衰退。這四個成功發展且位於東亞和東南亞的經濟體,其極為成功的經濟發展過程和經驗使其安然度過危機,是發展經濟學研究的典型例子。

(8)亞洲四小龍三個是華人創造的擴展閱讀:

促進因素

1、外部世界比較有利的發展環境

20世紀50~70年代,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為亞洲四小龍的出口導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科學技術革命使發達國家生產轉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工業,亞洲四小龍擁有質高價廉的勞動力資源,正好發展勞動密集工業。東亞地區的穩定也使它們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經濟發展上。

2、實行正確的經濟政策

台灣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放棄凱恩斯主義政策,採用貨幣貶值以利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貨膨脹,並刺激居民儲蓄以增加投資來源等政策。韓國也仿效台灣貨幣貶值提高利率等方法。新加坡與香港則抓住有利時機,將消費城市轉變為工業城市。

3、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

亞洲四小龍的政府都為經濟發展創造各方面的有利條件,並積極參與投資,適當進行經濟管理。

4、中華優良的文化傳統

亞洲四小龍同屬中華文化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注意發揚了注重教育、甘於吃苦、勤儉節約等傳統。

5、西方價值觀影響

香港與新加坡受到英格蘭殖民統治,在法律、教育、經濟各方面都深受影響;而台灣和韓國則是在1950年代以後深受美國影響,能夠和西方價值體系及經濟體系接軌。

⑨ 亞洲四小龍是哪些國家以及地區

亞洲四小龍是:新加坡,中國的香港、中國台灣、韓國。

四小龍簡單介紹:

1,新加坡共和國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也是一個城市國家。該國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望,並以長堤相連於新馬之間。

新加坡是全球最為富裕的國家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並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新加坡是亞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

2,中國台灣

台灣是中國地區,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大陸與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台灣在經貿方面以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優先,於1970和1980年代與香港、新加坡及韓國並列為亞洲四小龍,經濟發展迅速,於90年代躋身發達地區之列;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與世界其他先進國家及地區齊平。

3,中國香港

香港現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1842年至1997年,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地處珠江口以東,北接廣東深圳市,南望廣東珠海市的萬山群島,西迎澳門特別行政區。香港是國際重要的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也是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

4,韓國

韓國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未來11國中唯一一個發達國家,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韓國經濟被稱為漢江奇跡。

1963年韓國人均GDP只有100美元,到2005年卻超過16,000美元,增長高達160倍。截至2005年韓國的資訊科技產業多年來一直執業界之牛耳,除高速互聯網服務聞名世界外,內存、液晶顯示器及等離子顯示屏等平面顯示裝置和行動電話都在世界市場中具領導地位。

(9)亞洲四小龍三個是華人創造的擴展閱讀:

亞洲四小龍促成因素:

對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有以下因素:

1,外部世界比較有利的發展環境:20世紀50~70年代,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為亞洲四小龍的出口導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科學技術革命使發達國家生產轉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工業,亞洲四小龍擁有質高價廉的勞動力資源,正好發展勞動密集工業。東亞地區的穩定也使它們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經濟發展上。

2,實行正確的經濟政策:台灣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放棄凱恩斯主義政策,採用貨幣貶值以利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貨膨脹,並刺激居民儲蓄以增加投資來源等政策。韓國也仿效台灣貨幣貶值提高利率等方法。新加坡與香港則抓住有利時機,將消費城市轉變為工業城市。

3,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亞洲四小龍的政府都為經濟發展創造各方面的有利條件,並積極參與投資,適當進行經濟管理。

4,中華優良的文化傳統:亞洲四小龍同屬中華文化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注意發揚了注重教育、甘於吃苦、勤儉節約等傳統。

5,西方價值觀影響:香港與新加坡受到英格蘭殖民統治,在法律、教育、經濟各方面都深受影響;而台灣和韓國則是在1950年代以後深受美國影響,能夠和西方價值體系及經濟體系接軌。

⑩ 亞洲四小龍

[編輯本段]亞洲四小龍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亞洲的韓國、新加坡 、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四個國家(或地區)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騰飛。所謂「東亞模式」引起全世界關注,它們也因此被稱為「亞洲四小龍」。
圖為這四個國家或地區的標志性建築,首爾63大廈(韓國,右上圖)、魚尾獅像(新加坡,右下圖)、中銀大廈(香港特區,左下圖)、台北101大樓(台灣地區,左上圖)。
[編輯本段]四小龍經濟發展特點
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中國香港都屬於幅員不大、工礦資源不多,但地理位置優越且同西方發達國家有特殊關系的國家(或地區)。它們的經濟發展具有一些鮮明的特點:
①增長速度快。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 ,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都接近或超過10%。
②出口擴張迅速 。台灣1970年出口總值是1960年的9倍,1980年為1970年的13倍;韓國1980年出口總值是1960年的534倍;新加坡1980年出口總值是1965年的20多倍。
③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韓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從1961年的47.4%降為1985年的15% ,工礦業從16.5%上升為33.4% ;中國台灣農業比重從1952年的35.7%降為1978年12.1%,工業比重從17.9%上升為40.3%。中國香港與新加坡也從轉口港變為工業城市。
④人均國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⑤失業減少,收入分配相對平均。80年代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失業率都降到4%以下,收入分配與美、日等國相比較為平均。
對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中國香港與的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有以下因素:
①外部世界比較有利的發展環境。上世紀50~70年代,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為亞洲四小龍的出口導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科學技術革命使發達國家生產轉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工業,亞洲四小龍擁有質高價廉的勞動力資源,正好發展勞動密集工業。東亞地區的穩定也使它們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經濟發展上。
②實行正確的經濟政策。中國台灣從50年代後期開始,放棄凱恩斯主義政策,採用貨幣貶值以利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貨膨脹,並刺激居民儲蓄以開投資來源等政策。韓國也仿效中國台灣貨幣貶值提高利率等方法。新加坡與中國香港則抓住有利時機,將消費城市轉變為工業城市。
③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亞洲四小龍的政府都為經濟發展創造各方面的有利條件,並積極參予投資,適當進行經濟管理。
④中國優良的文化傳統。亞洲四小龍同屬中華文化區(也稱漢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注意發揚了注重教育、甘於吃苦、勤儉節約等傳統。
⑤西方價值觀影響:香港地區與新加坡受到英國殖民統治,在法律、教育、經濟各方面都深受影響;而台灣地區和韓國則是在1950年代以後深受美國影響,能夠和西方價值體系及經濟體系接軌。
[編輯本段]影響
這些國家或地區在20世紀1960年代到1980年代經濟飛速成長,但在這之前他們只是以農業和輕工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它們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吸引外地資本和技術,利用本地的勞動力優勢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迅速走上發達國家或地區道路,成為東北亞和東南亞地區的經濟火車頭之一。
此後亞洲四小龍的發展歷程被亞洲許多國家如亞洲四小虎等借鏡,這些國家在10餘年後經濟得到大幅度發展。但這種發展模式留下許多弊端,過於依賴國際資本成為經濟面的隱憂,被認為是亞洲金融危機造成巨大損失的原因之一。
[編輯本段]關於「亞洲四小龍」的譯法
「亞洲四小龍」在英文里的翻譯是"Newly Instrial Economics",簡稱「NIEs」,意即「新興工業經濟體」,特別是在學術類期刊書籍中一般都譯為NIEs,很少用直譯。但英文中也有用「East Asian Tigers(東亞老虎)」、「Four Asian Tigers(亞洲四虎)」、「Asia's Four Little Dragons(亞洲四小龍)」指代亞洲四小龍的說法。(此外,在亞洲地區特別是中文使用地區,亞洲四小虎另有所指,指的是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四個國家,其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都像20世紀8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一樣突飛猛進,因而為名。)
[編輯本段]國民生產總值
世界排名 國家或地區 國民生產總值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美元)
11 韓國 7684.58億美元 15731美元
20 中國台灣 3539.17億美元 15361美元
34 中國香港 1871.12億美元 26961美元
39 新加坡 1254.16億美元 27932美元

閱讀全文

與亞洲四小龍三個是華人創造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