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什麼是模仿屎殼郎發明的

什麼是模仿屎殼郎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6-12 17:20:47

⑴ 夜視儀式根據貓發明的還是根據屎殼郎發明的

查了一下,說法不一。
說法一:全彩夜視儀的發明靈感來源於屎殼郎的眼睛。
說法二:貓眼的視網膜上具有圓錐細胞和圓柱細胞,圓錐細胞能感受白晝普通光的光強和顏色,圓柱細胞能感受夜間的光覺。科學家們便模仿貓眼研製出了夜視儀。
說法三:人類根據貓頭鷹發明了微光夜視儀。

⑵ 屎殼郎過車轍----笨蛋

法布爾《昆蟲記》第一章,寫的是聖甲蟲。文筆非常有趣,比方「方圓一公里糞香四溢」,「似乎是作為干臟活的補償,不少金龜子都散發出麝香味」,兩個聖甲蟲推糞球,讓人想起民歌「要成家,唉,怎麼辦?你在前,我在後,咱們一起推酒桶」等等,讓人一邊看一邊笑。這書可真是個寶貝。
據說法國文學界評論法布爾「像哲人一樣思考,像畫家一樣觀察,像詩人一樣寫作」,此言不虛。讀過他對聖甲蟲滾糞球的描寫,本人深受啟發,甚至可以說有了頓悟,那就是關於輪子的發明。
法布爾寫道:「它用兩條長長的後腿抱著糞球,腿端的爪子卡進糞球作為旋轉軸;中間那兩條腿支撐著糞球,長著鋸齒為鎧甲的前腿交替著地,就這樣帶著重物,身體傾斜,頭朝下,屁股朝上,倒推著走。」
所謂聖甲蟲,是古埃及人的叫法,大概跟我們平常所謂屎殼郎差不多,從我查到的圖片來看,兩者推糞球的方式顯然是一樣的。可以說,屎殼郎的糞球,就是地球上最早的獨輪車。
大自然是人類的啟蒙老師。據說魯班爺被鋸齒狀的草葉劃破了手,於是發明了鋸子。船槳,顯然也是在模仿魚鰭。那麼輪子呢?我們的祖先會在什麼情況下發明輪子呢?看見石頭或伐倒的樹干滾下山?或者看見蓬草隨風滾動?都不夠有說服力。發現圓東西比較容易滾動,離利用「輪子」運輸東西還有很大的距離。
關鍵在於,僅有圓形還不夠,還應該有軸,讓「輪子」在被駕馭者控制的情況下轉動向前。自然界中與此類似的情況就是——呵呵,屎殼郎滾糞球。
我的偉大猜想是,正是幾千年前的某個聰明男人或女人,通過觀察屎殼郎滾糞球,發明了輪子。
《昆蟲記》第五卷第一章有一段話,不妨摘下來以資佐證:「公元前幾千年,聖甲蟲奇特的行為就引起了尼羅河谷農民的注意。當春天來臨……他會時不時看見看見一隻胖乎乎的黑色昆蟲從旁經過,又急匆匆地推動著一團駱駝糞,倒退著回去。」
而據考證,輪子的發明,就是六千到八千年前左右的事情,最常見的說法是巴比倫人發明了輪子。歐亞非各大洲的古文明,都在幾千年前開始有了輪子,北美卻沒有——無論建築特諾奇蒂特蘭的阿茲特克人,還是在安第斯山上修築巨石城堡的瑪雅人都不會使用輪子。原因大概是,當幾萬年前他們的祖先穿過白令海峽來到美洲的時候,輪子還沒被發明出來。與世隔絕,缺乏交流,結果早早就滅亡了。
歷史和未來一樣,讓人浮想聯翩。八千年前的一天,在中東或北非某地,烈日下一隻屎殼郎匆忙地滾著糞球,而一雙好奇的眼睛注視著它,忽然靈光一閃……
想想是多麼有趣:一隻屎殼郎竟然推進了人類的歷史。上帝真是幽默。

⑶ 這是什麼蟲

應該是天牛吧

⑷ 人類從哪些生物身上得到哪些啟示,發明了什麼

蝙蝠---------------聲納和雷達,還有蝙蝠衫!魚類的尾鰭---------船舵魚類的胸鰭---------船槳蜘蛛網-------------魚網和新型纖維動物的巢穴---------房屋食肉動物捕獵-------狩獵術鯊魚---------------「鯊魚皮」連體游泳衣鳥類---------------滑翔機和飛機動物的偽裝色-------迷彩服烏龜---------------坦克和龜息等氣功吐納養生手段動物的蹼-----------潛水裝備中的蹼腳豬-----------------防毒面具蛙類---------------蛙泳蝴蝶---------------蝶泳和時裝狗-----------------狗刨蛇、猴、鷹等-------蛇拳、猴拳、鷹爪拳等拳術武功各類動物-----------豐富了人類的詞彙,特別是形容詞各類動物-----------編制用於預測氣象的農諺、預測地震等災 害、檢測環境污染各類動物-----------催生仿生學的誕生---------還有很多很多!

⑸ 人們根據什麼發明汽車

古人根據屎殼郎推糞球發明了車輪,再把擔架放到兩個車輪上,就發明了板車,然後發明了車軛等物件形成了馬車,內燃機發明後就替代了馬,最後就發展成了現代汽車。

⑹ 為什麼好奇心是發明的老師

發明什麼?怎樣去發明?好奇心會告訴你。

1847年3月3日,亞歷山大·貝爾出生在愛丁堡。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頗有名氣的語言學家。

受家庭的影響,貝爾小時候就對語言非常感興趣。他喜歡養麻雀、老鼠之類的小動物。因為他覺得動物的叫聲非常美妙動聽。上小學時,他的書包里,除了裝書本外,還經常裝有昆蟲、小老鼠等。有一次,老師正在講《聖經》里的故事,忽然他書包里的老鼠竄了出來,同學們躲的躲,叫的叫,弄得教室內大亂。老師怒不可遏,覺得他是一個十足的壞學生。

不久,貝爾的父親就將貝爾送到倫敦貝爾的祖父那兒。那位慈祥的老人深諳少年的學習心理,他不採用填鴨式的方法,硬逼貝爾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從培養貝爾的學習興趣人手。漸漸地,貝爾有了強烈的求知慾,學習成績迅速提高,成了優等生。貝爾後來回憶道:「我祖父使我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應該懂得普通功課,我卻不知道,這是一種恥辱。他喚起我努力學習的願望。」

一年之後,貝爾又回到了故鄉愛丁堡。在他家附近,有一座磨坊。貝爾覺得這種老式水磨太費勁了,應該加以改進。於是,他查閱各種圖書資料,設計出一幅改良水磨的草圖。雖然這圖畫得不規范,但構想卻十分巧妙。經過工匠師傅加工,水磨用起來果然十分靈活,比原來省力多了。從此,他成了遠近聞名的「小發明家」。

貝爾從這里看到了發明創造的意義。每一項發明,都將使很大一部分人受益,都是人類向前邁進的一塊基石。

1869年,22歲的貝爾受聘美國波士頓大學,成為這所大學的語音學教授,貝爾在教學之餘,還研究教學器材。

有一次,貝爾在做聾啞人用的「可視語言」實驗時,發現了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電流流通和截止時,螺旋線圈會發出雜訊,就像電報機發送莫爾斯電碼時發出的「滴答」聲一樣。

「電可以發出聲音!」思維敏捷的貝爾馬上想到,「如果能夠使電流的強度變化模擬出人在講話時的聲波變化,那麼電流將不僅可像電報機那樣輸送信號,還能輸送人發出的聲音,這也就是說,人類可以用電傳送聲音。」

貝爾越想越激動。他想:「這一定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想法。」於是,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電學界的朋友,希望從他們那裡得到有益的建議。然而,當這些電學專家聽到這個奇怪的設想後,有的不以為然,有的付之一笑,甚至有一位不客氣地說:「只要你多讀幾本《電學常識》之類的書,就不會有這種幻想了。」

貝爾不在乎別人想什麼,說什麼,他決定向電磁學泰斗享利先生請教。

享利聽了貝爾的一五一十的介紹後,微笑著說:「這是一個好主意!我想你會成功的!」

「尊敬的先生。可我是學語音的,不懂電磁學。要想把它變成現實恐怕是件很難的事。」貝爾說。

「那你就學會它唄。」享利斬釘截鐵地說。

得到享利的肯定和鼓勵,貝爾覺得自己的思路更清晰了,決心也更大了。他暗下決心,「我一定要發明電話」。

此後,貝爾便一頭扎進圖書館,從閱讀《電學常識》開始,直至掌握了最新的電磁研究動態。有了堅實的電磁學理論知識,貝爾便開始籌備試驗。他請18歲的電器技師沃特森做試驗助手。

接著,貝爾和沃特森開始試驗。他們終日關在實驗室里,反復設計方案、加lT製作,結果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我想你會成功的」,享利的話時時回盪在貝爾的耳邊,激勵著貝爾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研製工作中去。

光陰似箭,兩年時間很快過去了。

1875年5月,貝爾和沃特森研製出兩台粗糙的樣機。這兩台樣機的構造與工作原理是:在一個圓筒底部蒙上一張薄膜,薄膜中央垂直連接著一根碳桿,插在硫酸液里。這樣,人對它講話時,薄膜受到振動,碳桿與硫酸接觸的地方電阻發生變化,隨之電流也發生變動;接收處,由於電流變化,也就產生變化的聲波。由此實現了聲音的傳送。

可是,經過驗證,這兩台樣機還是不能通話。試驗再次失敗。經反復研究、檢查,貝爾確認樣機的設計和製作不存在什麼問題。「可為什麼失敗了呢?」貝爾苦苦思索著。

一天夜晚,貝爾站在窗前,鎖眉沉思。忽然,遠處傳來了悠揚的吉他聲。那聲音清脆而又深遠,非常美妙!「對了,沃特森,我們應該製作一個音箱,提高聲音的靈敏度。」貝爾從吉他聲中得到啟迪。於是,兩人立即設計了一個方案。一時沒有材料,他們把床板拆了,經過幾個小時的奮戰,音箱製成了。

1875年6月2日,他們又對帶音箱的樣機進行試驗。貝爾在實驗室里,沃特森在隔著幾個房間的另一頭。貝爾一面在調整機器,一面對著送話器呼喚起來。忽然,貝爾在操作時,不小心將硫酸濺到了腿上,他疼得大喊:「沃特森先生,快來呀,我需要你!」

「我聽到了,我聽到了。」沃特森高興地從那一頭沖過來。他顧不上看貝爾的傷處,把貝爾緊緊擁抱住。貝爾此時高興地把疼痛也給忘了,激動得熱淚盈眶。

當晚,貝爾興奮得睡不著覺。他半夜爬起來,寫了一封信給母親。信中寫道:「今天對我來說,是個重大的日子。我們的理想終於實現了!未來,電話將像自來水和煤氣一樣進入人們的家庭。人們各自在家裡,不用出門,也可以進行交談了。」

兩年之後的1878年,貝爾在波士頓和紐約之間進行了相距300公里的長途電話試驗,大獲成功。此後,電話在北美各大城市迅速流行開來。

綜觀貝爾的一生,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在於其強烈的好奇心。愛養小動物,帶著老鼠上學是貝爾好奇心在幼年的表現:改進老式水磨的嘗試,則是貝爾在好奇心驅使下萌生的發明沖動:抓住螺旋線圈發出的雜訊,而產生「電可以發出聲音」的靈感,則是貝爾好奇心進射的智慧火花。貝爾的成功,為「好奇心是發明的老師」這句名言提供了最好的注腳。

發明什麼?怎樣去發明?好奇心會告訴你。

1975年8月的一天,四川省汶川縣白岩村的農村青年姚岩松在田裡勞動之餘,坐在地上休息,意外發現腳下有一隻「屎殼郎」正推動著一團比它自身重幾十倍的泥土向前爬行。這一現象引起了細心的姚岩松的興趣,他蹲在地上仔細觀察了很久,似乎從中領悟了些什麼東西。

第二天一大早,他在山坡上找到一隻「屎殼郎」,用白線栓了一小塊泥土套在這只「屎殼郎」的身上,讓它拉著走。奇怪的是,這一小塊泥土比昨天的那塊要輕,而這個「屎殼郎」卻怎麼也拉不動。姚岩松接著又找了好幾只更強壯些的「屎殼郎」來做同樣的試驗,情況都一樣。由此姚岩松悟出一個道理:拉比推要更費勁,能夠推得動的東西可能會拉不動。

姚岩松曾開過幾年拖拉機。他早就為在電影上所看到的那些各種各樣的耕作機,無法在又小又窄、又高又陡的家鄉山地上行駛而深感遺憾。這時他聯想到:能不能學一學「屎殼郎」推土的功能,將拖拉機的犁放在耕作機機身動力的前面,而把拖拉機的動力放在後面呢?

他很快把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他把從山上採摘來的茅花稈,一節一節地切斷,用茅花稈和小鐵絲製作出了一台耕作機模型。3個月過後,姚岩松耗費數千元製作的耕作機開進了田裡,但它卻不聽使喚。姚岩松為此苦思冥想,寢食不安。

有一天。他在岷江河畔被一台推土機所吸引,他看出推土機主要是由於機下有履帶,因此穩定性強、附著性好。這時他又聯想到:耕作機能否也像推土機一樣裝上履帶呢?

幾個月過後,姚岩松的第一台「履帶式耕作機」終於問世,但這還不是最後的成功。又經過上百次的試驗、改進,直到1992年2月,他才成功拿出了第十台「屎殼郎耕作機」的樣機。為此,他耗去了全部積蓄,並負債數萬元。令他欣喜的是,他的成果獲得來自全國各地20多位專家的肯定,一致認為這種「犁耕工作部件前置、單履帶行走的微型耕作機」,以推動力代替牽引力,突破了耕作機械傳統的結構方式,具有實用性、創造性和新穎性,屬於國內首創。

姚岩松由「屎殼郎」推土塊的力量比拉土塊的力量大,聯想到可以將拖拉機的犁放在耕作機機身動力的前面,這是因為他想到了:二者的相似之處在於「推比拉的力量更大」這一點上。他由履帶式的推土機,聯想到可以將耕作機也設計為履帶式,這又是因為他想到了:二者的相似之處還在於工作過程中「需要穩定性強、附著性好」這一點上。著眼於事物之間的相似,是姚岩松以上聯想所具有的特點。

⑺ 南非世界盃開幕式為什麼會出現「屎殼郎」呢難道是他們的吉祥物嗎

在非洲文化中,屎殼郎被認為滋養肥沃了土地,因此受到尊重和喜愛,它象徵著「辛勤勞動,排除萬難,滋養南非的土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12a0ef0100j731.html

⑻ 屎殼郎的啟示是什麼

1975年8月的一天,炙熱的太陽烘烤著大地。

四川省汶川縣自岩村的青年農民姚岩松,正坐在一棵樹下乘涼。他意外地看到腳旁有一隻「屎殼郎」,正推著一團很大的糞球緩緩地向前爬行。

這一十分平常的現象引起了姚岩松的興趣,他蹲在地上,瞪大兩隻眼睛觀察了半天,似乎悟到了什麼,又似乎越來越滿頭霧水。

第二天他起了個大早,在山坡上又找到一隻屎殼郎。為了進一步觀察,他用一根白線拴了一小塊泥團,套在屎殼郎身上,讓它拉著走。

奇怪的是,這塊小泥團比昨天的輕得多,可它怎麼也拉不動。姚岩松又找了幾只屎殼郎來做同樣的實驗,結果都一樣。

這時,姚岩松如夢初醒,原來,拉比推費勁,能夠推得動的東西不一定能拉動。

他曾開過幾年拖拉機,因為不能行駛在自己家鄉又狹又小又高又陡的山地上而深感遺憾。這時他腦中忽然閃現出一個想法:能不能學一學屎殼郎推糞球,將拖拉機的犁放在耕作機的前面呢?

根據這一聯想,他把從山上採摘來的茅花稈一節一節地切斷後,分別製成「把手」、「機身」、「犁圈」等,經過幾天的辛勤忙碌,終於用茅花稈和鐵絲做成一台耕作機模型。3個月後,姚岩松耗資千元製作的耕作機開進了地里,但它如一頭暴躁的小牛,不聽使喚。姚岩松為此寢食不安。一天,在岷江河畔,他被一台推土機吸引住,他看出推土機主要是靠履帶才具有穩定性強、著地爬動力好的特點。他又聯想到,耕作機安上履帶不就可以解決同樣的問題了嗎?

經過幾個月的辛勤工作,姚岩松終於製成了第一台「履帶式耕作機」,但還是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又經過數百次的改進、實驗,直到1992年2月,才成功地推出「屎殼郎耕作機」,它以推動力代替牽引力,突破了耕作機傳統的製造方式,具有創造性、新穎性和實用性,在國內屬於首創。

姚岩松發明的「屎殼郎耕作機」,體積小、重量輕(64公斤),一個人就可以背上山;它還可以在石梯上行進,能爬45°的坡,兩個小時耕的地就相當於一頭牛一天的工作量,而它的價格只相當於一頭牛的價格。由於它具有如此眾多的優點,要求聯合生產的廠家絡繹不絕。

⑼ 家裡出現了兩個觸角的蟲子,有點像屎殼郎,是什麼蟲子啊

大黑鰓金龜Holotrichia oblitaFaldermann,為鞘翅目,鰓金龜科。在中國分布於北起黑龍江、內蒙古、新疆,南至江蘇、安徽、湖北、四川,東起前蘇聯東境,西至甘肅

⑽ 魯班發明了什麼東西。

(1)雲梯:是古復代攻制城用的器械。《墨子·公輸》記載:"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戰國策·公輸盤為楚設機章》寫到墨子往見公輸般時說:"聞公為雲梯"。二者皆證明魯班造雲梯的事跡。
(2)鉤強:鉤強也叫"鉤拒"、"鉤巨"。是古代水戰用的爭戰工具。據《墨子·魯問》記載:從前楚越水戰,因"楚人順流而進,迎流而退,見利而進,見不利則其退難。越人迎流而進,順流而退,見利進,見不利則其退速",致使楚敗於越。楚為改變這種戰局,在魯班初到楚國後,就首先讓分製造了這種兵器,對敗退的敵船能鉤住,對進攻的敵船能抗拒。
(3)木鵲:一種以竹木為材的飛翔器械。據《墨子·魯問》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
(4)木工工具:春秋戰國時期,建築木工的生產技術水平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魯班和當時的工匠建造房屋、橋梁,都離不開木工工具。《孟子·離婁》說:"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足見當時已有"規"與"矩"。現在沿用的曲尺,可能就是魯班在"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現代木工稱它為"魯班尺"。
彈墨線用的小鉤又被稱為「班母」,刨木料時頂住木頭的卡口又叫做「班妻」,
魯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鋸——一把帶有許多小齒的鐵條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模仿屎殼郎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