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2001國家技術發明獎

2001國家技術發明獎

發布時間:2021-06-12 16:01:25

① 目前為止,中國最高科學技術獎共授予了哪幾位科學家

技術獎
科學家簡介

世界性科學獎

科學教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中國目前最高級別的科技獎項,2000年設立,每年評選一次,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由國家主席簽署並頒發。獎金額目前為500萬元人民幣,其中50萬元獎勵給獲獎者個人,450萬元作為獲獎者的科研經費,由其自主選題。

2000年度(袁隆平、吳文俊) 2001年度(王選、黃昆)
2002年度(金怡濂) 2003年度(劉東生、王永志)
2004年度(空缺) 2005年度(葉篤正、吳孟超)
2006年度 (李振聲) 2007年度(閔恩澤 吳征鎰)

② 2000-2011年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及其獲獎原因 請言簡意賅的介紹

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得主

2000:吳文俊、袁隆平

吳文俊在代數拓撲學領域的奠基性工作,半個世紀以來對國際數學領域的發展一直產生著廣泛而積極的影響。
他運用計算機進行數學定理證明和非線性方程組求解,徹底改變了數學機械化領域的面貌,為信息時代數學發展開辟了新途徑。
袁隆平突破經典遺傳理論的禁區,提出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
現在中國雜交水稻的優良品種已佔中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

2001:王選、黃昆

王選長期致力於文字、圖形和圖像的計算機處理研究,應用自己的發明成果開發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並形成產業,取代沿用了上百年的鉛字印刷,推動了中國報業和出版業的跨越式發展。
黃昆在固體物理學研究方面做出了許多開拓性的重大貢獻,推動了固體物理學的發展。

2002:金怡濂

他是中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主持完成了中國多台大型、巨型計算機的研製,系統和創造性地提出了巨型機體系結構、設計思想和實現方案,推動了中國計算機事業特別是巨型計算機的跨越式發展。

2003:劉東生、王永志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東生,長期奮斗在地球科學研究領域,在黃土研究方面作出了大量原創性研究成果,使中國在第四紀地質學與環境地質學研究方面居於國際地球科學前沿。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從1992年起擔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開創者之一,也是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之一。

2004:空缺

2005: 吳孟超 葉篤正

肝臟外科學家吳孟超,創立了肝臟外科的關鍵理論和技術體系。開辟了肝癌基礎與臨床研究的新領域。創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肝臟疾病研究和診療中心,培養了大批高層次專業人才。

中國氣象學家葉篤正,開創了青藏高原氣象學,創立了大氣長波能量頻散理論,創立了東亞大氣環流和季節突變理論。創立了大氣運動的適應尺度理論。開拓全球變化科學新領域,對中國現代氣象業務事業發展的卓越貢獻。

2006年 李振聲(1931— ,遺傳學家,小麥遠緣雜交的奠基人)

2007年 閔恩澤(1924— ,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 吳征鎰(1919— ,著名植物學家

2008年 兩位科學家獲得最高國家科學技術獎,一位獲獎者是被稱為中國神經外科事業的開拓者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忠誠,另外一位獲獎者是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

2009年:孫家棟
遼寧省復縣人,1929年生,男,中共黨員,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8歲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學習俄語,後轉入汽車系。新中國開始組建空軍後,品學兼優的孫家棟作為急需的俄語翻譯人才被選送入伍。
谷超豪(1926-),數學家。復旦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溫州人。1948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數學系,1953年起在復旦大學任教,1957年赴前蘇聯莫斯科大學進修,獲科學博士學位。歷任復旦大學副校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撰有《數學物理方程》等專著。研究成果「規范場數學結構」、「非線性雙曲型方程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經典規范場」分別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三等獎、09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2010年1月11日,谷超豪院士獲得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0年:王振義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於2011年1月14日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師昌緒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內科血液學專家王振義榮獲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1年:
1.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謝家麟
2.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著名建築與城鄉規劃學家、新中國建築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吳良鏞榮獲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中國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共授獎374個項目和10位科技專家,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3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55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83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8人。其中,「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2012:
謝家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
吳良鏞: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著名建築與城鄉規劃學家、新中國建築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

③ 什麼是國家最高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0年設立。每年評審一次。該獎項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報請國家主席簽署並頒發證書和獎金。該獎項不分等級。獎金數額由國務院規定。獲獎者的獎金額為500萬元人民幣,其中50萬元屬獲獎人個人所得,450萬元由獲獎人自主選題,用作科學研究經費。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

為了獎勵在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調動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速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提高綜合國力,國務院頒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設立5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國家設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聘請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組成評審委員會,負責國家科學技術獎的評審工作。

2000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由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文俊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獲得。吳文俊院士是著名的數學家,他的主要成就表現在拓撲學和數學機械化兩個領域。他為拓撲學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類和示嵌類研究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吳公式」,「吳示性類」,「吳示嵌類」。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成果並已應用於國際上當前流行的符號計算軟體方面。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雜交水稻專家,他的主要成就表現在雜交水稻的研究、應用與推廣方面。近年來,全國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2.3億畝左右,約占水稻總面積的50%,產量占稻穀總產的近60%,年增稻穀可養活6000萬人口,社會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2001年度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由中科院院士王選教授和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院士著名固體物理學家黃昆獲得。王選長期致力於文字、圖形、圖象的計算機處理研究,他的主要成就是針對漢字印刷的特點和難點,發明了高解析度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壓縮技術和高速復原方法,率先設計出相應的專用晶元,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參數)描述筆劃特性的方法。這些成果的產業化應用,使中國告別了沿用上百年的鉛字印刷,推動中國報業技術和應用水平處於世界最前列,從而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黃昆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也是中國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對固體物理學作出了許多開拓性的重大貢獻,提出「黃散射」、「黃-里斯因子」、「黃方程」等許多著稱於世的理論。黃昆與諾貝爾獎獲得者波恩合著的《晶格動力學理論》一書,1954年由牛津大學出版以來,一直是該領域最具權威性的經典專著,對信息產業,特別是光電子產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④ 新華聯科技獎

2013年,評選出第二屆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獲得者,其中丁悌平、裴榮富、張榮華、廖椿庭、盧耀如等5人獲得傑出成就獎,每人獎金10萬元;吳珍漢、金小赤、劉成林、聶鳳軍、張岳橋、王貴玲、王學求、雷明堂、王曉紅等9人獲得突出貢獻獎,每人獎金5萬元。

國土資源部姜大明部長和汪民副部長為第二屆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傑出成就獎獲獎者頒獎並合影

1.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傑出成就獎

丁悌平研究員在同位素測試實驗工作

丁悌平: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所研究員。曾任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同位素豐度與原子量委員會主席。長期從事同位素地球化學理論與應用研究,在改進硫、硅同位素測試技術,創建硅同位素地球化學體系,修訂硫原子量等方面取得國際公認的突出成果。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和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4項。1996年被授予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2005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裴榮富院士在辦公室

裴榮富: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固體礦產勘查和成礦學研究,在國內外主持五項重大礦產勘查工作,首次在國內開展30餘個礦床地質勘探與礦山開采工程驗證對比研究,為指導地質勘查和礦業可持續發展做出科學論證。近20年專攻超大型礦床成礦學研究,首次完成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及其全球成礦體系。曾多次獲有關部門表彰和獎勵,獲多項國家和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和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國際礦床成因協會終身榮譽會員。

張榮華研究員在地球化學動力學實驗室用自主研製的獲獎設備進行高溫高壓實驗

張榮華: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地球化學和實驗地球化學研究。開創地球化學動力學新領域,自主發明儀器,創建我國第一個地球化學動力學實驗室和高溫高壓流體實驗室。在高溫高壓流體和流動反應原位探測裝置、方法和整合技術,臨界區水性質影響礦物與水反應速率,高壓高溫原位觀測和實驗模擬金屬分帶、來源遷移堆積等方面,取得重要創新性成果。以排名第一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和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3項。

汶川地震後廖椿庭研究員在映秀災區工作

廖椿庭: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從事地質力學研究工作,是我國地應力測量與應用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為地質力學在工程中的創新應用作出了重要貢獻。先後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項、三等獎1項,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1985年獲地質礦產部勞動模範和全國總工會「五一」勞動獎章,1989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1992年獲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盧耀如院士在雲南石林進行地質考察

盧耀如: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岩溶及有關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方面的研究工作,被譽為「喀斯特盧」。參加並指導一系列水利水電工程的勘測研究,為岩溶地區的開發作出突出貢獻。先後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河北省院士特殊貢獻二等獎、河北省自然科學三等獎、福建省「6·18」突出貢獻獎。

2.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突出貢獻獎

吳珍漢研究員考察夏威夷現代活火山

吳珍漢: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長期從事區域地質、構造地質、大陸動力學及應用研究,在西藏當雄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青藏鐵路沿線活動斷層勘測與工程穩定性評價、羌塘盆地油氣地質構造保存條件分析、青藏高原新生代構造演化與隆升過程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和創新成果,產生了較大學術影響和顯著社會效益。

金小赤研究員在野外工作

金小赤: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從事生物地層學、沉積和古地理學研究。對岡瓦納相沉積和生物在中國的分布、岡瓦納裂解地塊在中國西南部的分布和拼貼過程以及特提斯的發展和演化有較深入的研究。對青藏高原以及天山在新生代的隆升和環境變化以及相應的地層學和沉積學記錄也有一定的研究。

劉成林研究員考察勐野井鉀鹽礦

劉成林: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鉀鹽成礦規律、第四紀鹽湖演化及大陸表生成礦等科研與調查。合作發現我國第二個超大型鉀鹽礦床-羅北凹地鉀礦,揭示了江陵凹陷深層高產富鉀鹵水礦;合作提出「深盆遷移成鉀」和「裂谷小盆地成鉀」等理論認識,建立盆地找鉀模型等。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等。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獲第四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

聶鳳軍研究員(右一)在內蒙古畢力赫礦區對學生進行野外指導

聶鳳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礦床地質和地球化學研究工作。在中蒙邊境及鄰區銅、金和銀成礦理論研究和找礦評價預測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提出地殼再造與成礦作用模型,並且將其成功引入找礦勘查評價;主持境外巨型成礦帶礦產資源潛力調查工作,為國家有關部門實施礦產資源「走出去」計劃提供支撐,為制定全球發展戰略提供了科學依據。

張岳橋研究員在浙江野外開展前寒武紀基底構造研究工作

張岳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新構造與活動構造、盆地構造和區域大地構造等方面的研究,在青藏高原東緣地貌邊界帶新構造演化、華北地區新生代構造、鄂爾多斯盆地周緣中生代構造、郯廬斷裂和膠萊盆地白堊紀構造、華南地區中生代大地構造、中國東部侏羅紀陸內變形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和進展。

王貴玲研究員(中)野外工作

王貴玲: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積極組織科研地調工作,不斷探索地下水研究新技術新方法,主持各項科研地調項目20餘項,發表論文90餘篇,出版專著4部。首次編制地下水系統劃分技術導則,對我國北方地下水系統進行整體劃分和特徵詳細論述,首次系統地開展了我國北方地下水系統對比研究。

王學求研究員室內工作

王學求: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研究員。一直從事勘查地球化學研究,在金礦勘查地球化學、深穿透地球化學、納米地球化學、全球地球化學基準研究領域取得了國際領先性成果,為國家緊缺礦產資源發現提供了重要找礦靶區。擔任全球地球化學基準委員會主席,領導了地球化學界最大的國際合作研究計劃,為建立全球地球化學基準網作出了奠基性貢獻。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等。

雷明堂研究員野外工作

雷明堂: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從事岩溶塌陷地質災害發育規律與防治技術研究,在岩溶塌陷形成演化機理與發育判據實驗測試技術、基於岩溶管道裂隙系統水(氣)壓力實時監測的岩溶塌陷監測預警方法、以及不同類型岩溶塌陷綜合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創新和突破。

王曉紅研究員展示3D列印的硅蛋白模型

王曉紅: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海洋地球化學探測與分析新技術研究及其標准物質研製。近幾年,與德國美茵茨大學Mueller教授合作,啟動了我國硅質海綿骨針礦化機制和在生物醫學領域仿生應用研究新領域並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建立了德中「生物—礦化—材料」實驗室,以多學科交叉實現了地球科學的延伸,為地球科學造福於人類開辟了新途徑。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研究論文140多篇,其中國際SCI論文60多篇;主譯出版專著1部。

⑤ 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有哪的三項成果

樓上的回答顯然是錯的。06年殲十已經得了。
從1999年以後,這個獎的檔次已經大幅提高,寧缺毋濫,至今已有四年空缺。
至於新聞通稿之中為什麼不說大家關心的「等」是什麼東西,那肯定是有原因的吧。就像07年度的大家都不知道是啥一樣,今年的甚至比去年還難猜,一點信息都沒有,只能發揮想像力和分析能力啦!我覺得首先得看得獎的是誰,然後才好猜。07年的那個有人猜是什麼電機,顯然是很錯的啦.
200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誰來「認領」? 2009-01-12 21:34 (分類:默認分類)
近日,2008年度的國家科技方面的各項大獎全部揭曉了,新聞中並沒有說出所有的名單。在這里簡單關心一下。個人最高獎就不說了,新聞上很詳細了,那麼看看其他方面的頭等獎吧,基礎科學的空缺就不說了,說說「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不一等獎」。見識較淺,請內行指正。

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技術發明方面最高獎就是一等獎,低的就不說了)

先引用一句話:2004年以前,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曾連續空缺達6年之久。而今年,「小型高精度天體敏感器技術」等3項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數量可謂空前。

好了,是哪三個呢?

簡單搜一下,首先得到新華社的通稿,1、項目名稱 硬脆材料復雜曲面零件精密製造技術與裝備 2、項目名稱 小型高精度天體敏感器技術。

第三個不知道,再搜一下,北航副校長徐惠彬主持的「巨磁致伸縮材料和器件的研究」,榮獲200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http://www.chsi.com.cn/jyzx/200901/20090112/16407223.html)

繼續搜搜新聞,可以看到這三個獎都被「認領」了,兩個北航的,一個大連理工的。至於他們的意義,內行應該知道,外行可以看評論。

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也是一個空缺嚴重的獎,2000、2001、2002連續三年空缺,2003的給了載人航天,2004沒有宣布,2005空缺,2006殲十,2007是9409工程(至於是什麼多種猜測)。

2008年是「青藏鐵路工程等三項成果」,三項哦,數量在1999年以後是空前(1999年後這個獎項的檔次提升,寧缺毋濫)。相對於技術發明獎的透明,科技進步獎似乎很神秘,費了半天勁就是沒搜到到底是啥成果得了。只搜到關於2007年所謂9409的猜測。

2007年度的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公布之後,也引起了猜測。有一個「南陽防爆集團有限公司」非常勇敢,他們勇敢地「認領」了這個獎,你在或者google稍微搜一下,發現很多條目都是說這個9409就是什麼電機。稍加分析,不免鄙視。此外,關於此項的猜測也頗多。看來大家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然後看到一條新聞:「許達哲激動地說,今年,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和所屬航天二院等幾十家單位共同完成的「9409」工程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項目完成人代表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這是科工集團十萬職工的無上光榮! 」

這條新聞應該是確鑿的。也就是說,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航天二院獲得了這個大獎。那就不是那個什麼公司,也不是很多人根據94聯想到的094和093,因為了解一下航天二院就知道,它們不做核潛艇。這樣猜測的范圍就可以縮小很多了,一些軍事論壇里已經說是某型導彈,個人感覺比較可信。

2008年度的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除了大家知道的青藏鐵路,還有兩個,但是不論怎麼搜索,都是搜索不到,也沒看到有什麼單位或公司「認領」。相比較「技術發明一等獎」全部在第一時間被「認領」,這個現象似乎蹊蹺,其實應該是與國防有關的,不然口風不會這么緊。本人對軍事不怎麼了解,所以也不知道是誰得了。只是不知道今年會不會有新的「南陽防爆集團有限公司」再來認領這兩個獎,呵呵...

⑥ 建國以來十大科技成就是什麼

1、中國發射首枚人造衛星

1970年月1日21時35分,衛星發射時刻終於到來了。「東方紅一號」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發動機的轟鳴中離開了發射台。

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21時50分,國家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音,聲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點,新華社授權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公里。

遠地點高度2384公里,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圈114分鍾。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律播送「東方紅」樂曲。

2、神舟五號進入太空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

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這個飛船標志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它標志著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嫦娥一號衛星升空

嫦娥一號是我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開長度18米,預設壽命為1年。

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間環境。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嫦娥一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預定地點。

4、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

直徑500米,全球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也被稱為「天眼」,在貴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啟用。FAST將在未來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成為中國和世界天文學研究的「利器」。

5、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在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沖等離子體放電。這一重大成果標志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⑦ 國家科技獎幾年頒發一次

每年評審一次。

為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國務院設立了五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這些獎項每年評審一次。

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報請國家主席簽署並頒發證書和獎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由國務院頒發證書;這兩個獎項不分等級。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報請國家主席簽署並頒發證書和獎金。獎金數額由國務院規定。獲獎者的獎金額為800萬元人民幣。該獎項2000年設立。

2020年10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修訂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自2020年12月1日起施行。

(7)2001國家技術發明獎擴展閱讀:

評獎標准

為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中國設立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5項國家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

1、 獲獎者必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

2、 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獎金800萬元。

3、 國家自然科學獎授予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作出重大科學發現的公民;

4、 國家技術發明獎授予運用科學技術知識做出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公民;

5、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予在應用推廣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工程、計劃、項目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授予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外國人或者外國組織。

這些獎項每年評審一次。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報請國家主席簽署並頒發證書和獎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由國務院頒發證書;這兩個獎項不分等級。

其他三個獎項由國務院頒發證書和獎金,分為一、二等獎兩個等級;對做出特別重大科學發現或者技術發明的公民,對完成具有特別重大意義的科學技術工程、計劃、項目等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可以授予特等獎。

⑧ 蘇州大學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大鴨蛋,哪個211還能做到

1. 品質模壓全息製品的製版系統與生產技術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獎 2001 2 脊柱後路經椎弓根內固定的基礎和臨床研究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獎 2004 3 大豆蛋白復合纖維紡織染整關鍵技術研究及產品開發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獎 2007 4 成體幹細胞生物學特性與規模化制備技術 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2009 5 我國農村高血壓流行趨勢及低成本綜合干預預防腦卒中研究 國家技術進步獎 二等獎 2010

閱讀全文

與2001國家技術發明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