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侯氏制鹼法」的發明背景是什麼
20世紀20年代,世界上最先進的制鹼法是為索爾維公司壟斷的索爾維制鹼法。1921年,為改變中國制鹼業落後狀態,中國實業家范旭東特邀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侯德榜任工程師,創辦永利鹼廠。侯氏只用了4年的時間,就模仿索爾維法制出了純度大於99%的純鹼。後來為了提高食鹽利用率,降低原料成本,永利鹼廠打算購買德國「察安法」專利。對方的苛刻條件激怒了熱愛祖國的侯氏。經過幾年的努力,他於1941年終於成功地開創了「侯氏制鹼法」。
⑵ 「侯氏制鹼法」是在什麼時候創立的
「侯氏制鹼法」即「聯合氨鹼法」,正式命名於1941年3月15日。他的發明者是中國制鹼專家侯德榜。該方法的創立經歷了一段曲折的艱辛歷程,體現了中國人的氣節和智慧。
⑶ 侯氏制鹼法發明者侯德榜簡介主要貢獻有哪些 侯德榜的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名啟榮,字致本,生於福建閩侯,著名科學家,傑出化學家,侯氏制鹼法的創始人,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近代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鹼業的權威。
20世紀20年代,突破氨鹼法制鹼技術的奧秘,主持建成亞洲第一座純鹼廠;30年代,領導建成了中國第一座兼產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銨的聯合企業;40~50年代,又發明了連續生產純鹼與氯化銨的聯合制鹼新工藝,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銨化肥新工藝;並使之在60年代實現了工業化和大面積推廣。
1926年中國「紅三角」牌純鹼入萬國博覽會,獲金質獎章。
他還積極傳播交流科學技術,培育了很多科技人才,為發展科學技術和化學工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⑷ 侯氏制鹼法的發明
總反應方程式:
NaCl + CO2 +NH3+H2O=NaHCO3↓+NH4Cl(可作氮肥)
2NaHCO3=Na2CO3+H2O+CO2↑(CO2循環使用)(以加熱作為反應條件)
(在反應中NaHCO3沉澱,所以這里有沉澱符號,這也正是這個方法的便捷之處)
即:①NaCl(飽和溶液)+NH3(先加)+H2O(溶液中)+CO2(後加)=NH4Cl+NaHCO3↓ (NaHCO3能溶於水,但是侯氏制鹼法向飽和氯化鈉溶液中通入氨氣,由於氯化鈉溶液飽和,生成的碳酸氫鈉溶解度小於氯化鈉,所以碳酸氫鈉以沉澱析出)
(先添加NH3而不是CO2:CO2在NaCl中的溶解度很小,先通入NH3使食鹽水顯鹼性(用無色酚酞溶液檢驗),能夠吸收大量CO2氣體,產生高濃度的HCO3-,才能析出NaHCO3晶體。)
2NaHCO3(加熱)=Na2CO3+H2O+CO2↑ 保留了氨鹼法的優點,消除了它的缺點,使食鹽的利用率提高到 96 %; NH4Cl 可做氮肥(氮肥不可與鹼性物質混用,但可用草木灰檢驗其純度) ;可與合成氨廠聯合,使合成氨的原料氣 CO 轉化成 CO2 ,革除了 CaCO3 制 CO2 這一工序,減少可能造成的環境污染。
註:純鹼就是碳酸鈉(Na2CO3)
在制鹼過程中向濾出NaHCO3晶體後的NH4Cl溶液中加熟石灰以回收氨,使之循環使用:
2NH4Cl+Ca(OH)2(加熱)= CaCl2+2NH3↑+2H2O 侯氏聯合制鹼法也存在不足。較氨鹼法而言,它的用氨量較大,在有些情況下不適用。
⑸ 侯式制鹼法的創始人是誰
中國化學工業史上,有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他為祖國的化學工業事業奮斗終生,並以獨創的制鹼工藝聞名於世界,他就像一塊堅硬的基石,托起了中國現代化學工業的大廈,這位先驅者就是被稱為「國寶」的侯德榜曾以10科1000分的好成績被北平清華留美預備學堂錄取! 侯德榜,名啟榮,字致本,著名化學家,侯氏制鹼法的創始人。
⑹ 「侯氏制鹼法」的發明者是誰
「侯氏制鹼法」即「聯合氨鹼法」,正式命名於1941年3月15日。他的發明者是中國制鹼專家侯德榜。該方法的創立經歷了一段曲折的艱辛歷程,體現了中國人的氣節和智慧。「侯氏制鹼法」融「索爾維法」和「察安法」的精華於一體,為世界制鹼業樹起了一座豐碑。
⑺ 是誰發明了侯氏制鹼法
侯德榜,中國化學家,「侯氏制鹼法」的創始人。
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術上有三大貢獻。第一,揭開了蘇爾維法的秘密。第二,創立了中國人自己的制鹼工藝——侯氏制鹼法。第三,他為發展小化肥工業所做的貢獻。
1921年,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博士學位後,懷著工業救國的遠大抱負,毅然放棄自己熱愛的製革專業,回到祖國。
⑻ 侯氏制鹼法的發明時間
1943年
侯德榜先生經過上千次試驗,在1943年研究成功了聯合制鹼法。
(聯合制鹼法)
(1)NH3+H2O+CO2=NH4HCO3
(2) NH4HCO3+NaCl=NH4Cl+NaHCO3↓
(3)2NaHCO3=加熱=Na2CO3+H2O+CO2↑
即:①NaCl(飽和)+NH3+H2O+CO2=NH4Cl+NaHCO3↓
②2NaHCO3=加熱=Na2CO3+H2O+CO2↑
氨氣與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一分子的碳酸氫銨,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碳酸氫銨與氯化鈉反應生成一分子的氯化銨和碳酸氫鈉沉澱,碳酸氫鈉之所以沉澱是因為它的溶解度較小。
根據 NH4Cl 在常溫時的溶解度比 NaCl 大,而在低溫下卻比 NaCl 溶解度小的原理,在 278K ~ 283K(5 ℃~ 10 ℃ ) 時,向母液中加入食鹽細粉,而使 NH4Cl 單獨結晶析出供做氮肥。
此法優點:保留了氨鹼法的優點,消除了它的缺點,使食鹽的利用率提高到 96 %; NH4Cl 可做氮肥;可與合成氨廠聯合,使合成氨的原料氣 CO 轉化成 CO2 ,革除了 CaCO3 制 CO2 這一工序。
碳酸鈉用途非常廣泛。雖然人們曾先後從鹽鹼地和鹽湖中獲得碳酸鈉,但仍不能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
1862年,比利時人索爾維(Ernest Solvay 1838—1922)發明了以食鹽、氨、二氧化碳為原料製取碳酸鈉的「索爾維制鹼法」(又稱氨鹼法)。此後,英、法、德、美等國相繼建立了大規模生產純鹼的工廠,並組織了索爾維公會,對會員以外的國家實行技術封鎖。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亞交通梗塞。由於我國所需純鹼都是從英國進口的,一時間,純鹼非常缺乏,一些以純鹼為原料的民族工業難以生存。1917年,愛國實業家范旭東在天津塘沽創辦了永利鹼業公司,決心打破洋人的壟斷,生產出中國的純鹼。他聘請正在美國留學的侯德榜先生出任總工程師。
1920年,侯德榜先生毅然回國任職。他全身心地投入制鹼工藝和設備的改進上,終於摸索出了索爾維法的各項生產技術。1924年8月,塘沽鹼廠正式投產。1926年,中國生產的「紅三角」牌純鹼在美國費城的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產品不但暢銷國內,而且遠銷日本和東南亞。
針對索爾維法生產純鹼時食鹽利用率低,制鹼成本高,廢液、廢渣污染環境和難以處理等不足,侯德榜先生經過上千次試驗,在1943年研究成功了聯合制鹼法。這個新工藝是把氨廠和鹼廠建在一起,聯合生產。由氨廠提供鹼廠需要的氨和二氧化碳。母液里的氯化銨用加入食鹽的辦法使它結晶出來,作為化工產品或化肥。食鹽溶液又可以循環使用。為了實現這一設計,在1941一1943年抗日戰爭的艱苦環境中,在侯德榜的嚴格指導下,經過了500多次循環試驗,分析了2000多個樣品後,才把具體工藝流程定下來,這個新工藝使食鹽利用率從70%一下子提高到96%,也使原來無用的氯化鈣轉化成化肥氯化銨,解決了氯化鈣佔地毀田、污染環境的難題。這方法把世界制鹼技術水平推向了一個新高度,贏得了國際化工界的極高評價。1943年,中國化學工程師學會一致同意將這一新的聯合制鹼法命名為「侯氏聯合制鹼法」。所謂「聯合制鹼法」中的「聯合」,指該法將合成氨工業與制鹼工業組合在一起,利用了生產氨時的副產品CO2,革除了用石灰石分解來生產,簡化了生產設備。此外,聯合制鹼法也避免了生產氨鹼法中用處不大的副產物氯化鈣,而用可作化肥的氯化銨來回收,提高了食鹽利用率,縮短了生產流程,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降低了純鹼的成本。聯合制鹼法很快為世界所採用。
侯氏制鹼法的原理是依據離子反應發生的原理進行的,離子反應會向著離子濃度減小的方向進行。也就是很多初中高中教材所說的復分解反應應有沉澱,氣體和難電離的物質生成。他要制純鹼(Na2CO3),就利用NaHCO3在溶液中溶液中溶解度較小,所以先製得NaHCO3。再利用碳酸氫鈉不穩定性分解得到純鹼。要製得碳酸氫鈉就要有大量鈉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所以就在飽和食鹽水中通入氨氣,形成飽和氨鹽水,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在溶液中就有了大量的鈉離子,銨根離子,氯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這其中NaHCO3溶解度最小,所以析出,其餘產品處理後可作肥料或循環使用。
⑼ 「侯氏制鹼法」是誰發明的
是侯德榜先生發明的。
1937年。日本侵華的戰火伸向上海、南京。位於南京的硫酸銨廠作為亞洲第一流的化工廠,令日本侵略者垂涎三尺,日本侵略者看到永利公司的軍事價值,年產一萬噸硝酸,可以製造幾萬噸烈性炸葯。他們派人企圖收買范旭東和侯德榜。范、侯明確地表示:「寧肯給工廠開追悼會,也決不與侵略者合作」侵略者加大壓力。甚至派飛機對鹼廠進行狂轟濫炸。在戰火逼近的情況下,侯德榜當機立斷,布置技術骨乾和老工人轉移,組織重要機件設備拆運西遷。 1938年,侯德榜率西遷的全部員工在四川岷江岸邊的五通橋建設永利川西化工廠。新廠採取什麼工藝是首先要考慮的。制鹼的主要原料食鹽,在川西只能來源於深井中的鹽鹵濃縮。鹽鹵濃度低,所以食鹽的成本很高。加上索爾維法的食鹽轉化率不高(只有70%),這就進一步提高了制鹼的成本。固此繼續採用索爾維制鹼法,生產就難以維持。 侯德榜經過調查,決定改進索爾維法開創制鹼新路,他總結了索爾維法的優缺點,認為這方法的主要缺點在於,兩種原料組分只利用了一半,即食鹽(NaC1)中的鈉和石灰(CaCO3)中的碳酸根結合成純鹼(NaCO3)另一半組分食鹽中的氯和石灰中的鈣結合成了CaCl2,卻沒有用途。 針對以上生產中不可克服的種種缺陷,侯德榜創造性地設計了聯合制鹼新工藝。這個新工藝是把氨廠和鹼廠建在一起,聯合生產。由氨廠提供鹼廠需要的氨和二氧化碳。母液里的氯化銨用加入食鹽的辦法使它結晶出來,作為化工產品或化肥。食鹽溶液又可以循環使用。 為了實現這一設計,在1941一1943年抗日戰爭的艱苦環境中,在侯德榜的嚴格指導下,經過了500多次循環試驗,分析了2000多個樣品後,才把具體工藝流程定下來,這個新工藝使食鹽利用率從70%一下子提高到96%,也使原來無用的氯化鈣轉化成化肥氯化銨,解決了氯化鈣佔地毀田、污染環境的難題。這方法把世界制鹼技術水平推向了一個新高度,贏得了國際化工界的極高評價。1943年,中國化學工程師學會一致同意將這一新的聯合制鹼法命名為「侯氏聯合制鹼法」。 新中國即將成立的1949年初,侯德榜還在印度指導工作,當他得到友人轉來的周恩來給他的信後,他立即克服了種種阻撓,於1949年7月回到了氣象更新的祖國,作為科學家的代表參加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從此他開始投入恢復、發展新中國化學工業的嶄新工作。為了祖國的化工事業,他走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1960年前後,為適應我國農業生產的需要,侯德榜不顧自己已是70高齡,和技術人員一道共同設計了碳化法製造碳酸氫銨的新工藝,為我國的化肥工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侯德榜先生對科學的態度一貫是嚴肅認真的。在研究聯合制鹼的過程中,他要求每個試驗都得做30多遍才行。開始時有些人不理解,以為這是浪費時間和耗費精力,多此一舉。後來的事實證明,多數試驗在進行了20多次以後,數據才穩定下來,這樣得到的數據資料才是可靠的,人們這才真正認識到侯德榜這種細致周密、一絲不苟的的科學態度是多麼難能可貴。 侯德榜一生謙虛謹慎,平易近人。在創造永利鹼廠時是這樣,在以後的長期工作中也是這樣。他和技術人員、工人及晚輩們在一起,從來不把自己放在權威或高人一等的位置,討論問題,他總是認真地聽取別人的意見,善於從大家的智慧中吸取積極的因素來充實、完善自己的設想。大家都覺得跟他一起工作,心情特別舒暢,能從他身上學到不少東西。 侯德榜先生象一名辛勤的園了,為我國化學工業的發展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技術骨幹。這些骨幹現在大都仍活躍在中國化工領域的各個部門,相當多的骨幹已成為廠長、總工程師。他們以侯先生作為自己的榜樣,為發展我國的化工事業鞠躬盡瘁。 1974年8月26日,侯德榜先生因病與世長辭,享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