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孟昶所寫的第一副春聯
在中國,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有在門上貼春聯的習俗。但五代之前是沒有春聯的,人們只是將一塊長方形桃木板釘在門上,說是能驅除邪惡鬼怪。有的在板上刻些驅邪符號,或畫上兩個神像: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郁壘。
古書記載,這兩個人是上古時一對兄弟,哥倆都有捉鬼的本領。他們住在東海度朔山的一棵大桃樹下,樹東北有一個大洞穴,叫鬼門,是萬鬼出入的地方。哥倆就是負責在洞口檢查群鬼的行徑,發現害人的惡鬼,立即用葦索縛起來,送去喂老虎。黃帝知道後非常感激,向他們行禮致敬,又令每戶在家門口立一塊桃木板,上面畫兩人圖像以御惡鬼。但年年畫像比較麻煩,後來有些人家,只在門口掛一塊桃木板作象徵,或在板上寫幾句吉利話。唐代後,由於格律詩的發展,人們開始講究句子的形式美,在桃符上一左一右寫上兩行比較整齊的句子。
五代時,後蜀皇帝孟昶有一年除夕心血來潮,要翰林學士辛寅遜為他在桃木板上寫兩句吉利話掛在自己寢宮門上。辛學士好不容易想了兩句,孟昶認為對仗不工,給否定了。別人再不敢動筆,孟昶只得自己寫了兩句:
新年納余慶;
嘉節號長春。
這就是我國有史以來可查的第一副春聯,在這之前,也不一定沒有,只不過沒有記載下來。
孟昶是一個昏庸皇帝,只因他地處偏僻,才一時得以偏安。在他題聯的第二年,被宋太祖滅掉,投降後封為秦國公,七天後就死去。有人說孟昶亡國,在他題聯那一天就註定了。因聯中出現「長春」,而「長春」正是宋太祖誕生的那一天的節令名,這是個不祥的
② 春聯最早在發明在幾幾年
春聯最早由五代時後蜀國君孟昶發明。公元964年臘月三十,孟昶讓一位叫辛寅遜的大臣在桃木上寫下「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的詩句,並掛在自己宮殿的門上,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後人仿效孟昶,將表達新年美好祝願的詩句寫在桃木板上,等到大年三十便掛在門窗上。是我國特有的春節文化中的一種重要習俗。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③ 對聯是怎麼發明的
對聯,又稱楹聯,是懸掛或粘貼在牆壁和楹柱上的聯語。究其歷史,源遠流長,它的起源同駢體文的形成和發展有密切的關系。駢體文由漢代曹植開其先河,至南朝梁陳趨於成熟,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其特點是文辭用偶,兩兩相對,務諧音以成韻,必修辭以達遠。有學者說,對聯是「駢文的後裔」,是頗有見地的。
唐初形成的律詩,句式對仗工整,與對聯的寫作方法相同。六朝以後興起的律賦,更強調音韻和諧、對仗工整。這些詩作中的許多上下句,本身就是一副對聯。不論五言律詩或七言律詩,每首都是八句,其中第三、四兩句,第五、六兩句都必須相對,這種詩體從唐代到現在,千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沿用。對聯就是從律詩為代表的對偶文體中派生出來的。所以也可以說,對聯是唐初律詩、律賦的衍生品。
從對聯的發展史看,它萌芽於律詩之前,發展於律詩之後,鼎盛於詩詞日益衰落的清代。中國的對聯,據說最早出現的便是春聯。而春聯則是從「桃符」轉化而來的。桃符產生在秦代前後,在兩塊深紅色的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郁壘」,或畫上兩個神像,以鎮邪驅鬼,祈福納祥。隨著駢文的出現和律詩的定型發展,「桃符」也在內容上得到了更新,產生了題寫兩句對偶的「桃符詩句」,這便是對聯的最早雛形。對聯究竟是產生於何時何人之手,眾說紛紜。但有譚嗣同考證,南梁時代的文學家劉考綽罷官不出,自題其門曰:「閉門罷慶吊,高卧謝公聊。」其三妹令嫻續曰:「落花掃仍合,叢蘭摘復生。」這雖是詩,但語句皆為駢儷,又題在門上,故堪稱對聯面世之首作。比之很久以來大家都認為是創先的五代孟昶的春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上推了近四百年。
對聯講究煉字煉意,對聯作者要用精煉的文字,巧妙的構思以及畫龍點睛的手法,創作出感情豐富、形象鮮明、構思奇特、意韻濃郁的作品。因而,對聯能引人入勝,發人深思,耐人尋味,給人啟迪。自從對聯成為一種獨特的文體後,由於其精粹的特點,便像長了翅膀一般,從士大夫那裡飛向民間,深入千家萬戶,它既像「陽春白雪」,也像「下里巴人」。正因為它有廣泛深厚的群眾基礎與極強的生命力,千百年來,「對聯熱」經久不衰,一直為我國廣大人民群眾所欣賞、所喜愛,真正成為中華民族的魂寶,堪稱我國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由於對聯一般是用古典藝術語言造句和修辭的,所以它典雅、精煉、優美,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魅力奇妙。同時,它的表現手法多種多樣:或狀物寫景,或詠物言志,或抒情寓意,或愐古敘懷,或揚善抑惡等。此外,它又是與書法揉和在一起的綜合藝術,兩者相互映襯,更顯出一種神秘飛動、瑰麗典雅的藝術美。
許多對聯不但與詩詞同樣具有高度的文學性和審美意義,而且能贏得更多的讀者,更富有廣泛的使用價值。在過去,歷代皇帝殿試進士,選拔狀元,常用對聯;文人墨客交往,互相題贈要用對聯;游覽名勝古跡,也會即興題聯。到了現代,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聯的使用更為廣泛,民間歲時節令,升遷新居和喜事慶典或行業開張,以及現在的酒店茶亭、書院店堂、樓台亭閣等無不使用對聯,正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在我們廣大農村都喜歡貼春聯。春節到了,春天來了,在廳堂或門前掛上一幅醒目的對聯,心情就是不一樣。
對聯這一獨特的藝術文體,從起源至今,已有千百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聯林奇珍和趣聞軼事,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魂寶,是一種值得我們發揚光大的藝術。在現實生活中,對聯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真正是雅俗共賞,老少咸宜。所以:對苑民間增異彩;聯花園里溢奇香。
閱讀全文 |
④ 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是誰作的他寫的是什麼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因為它是正月初一,所以它是農歷中一年的開始。每到這時,家人團聚,熱烈慶祝,稱為「過年」。過年時,家家戶戶都喜歡寫春聯,貼春聯,用吉祥的語句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願與期盼,因此,春聯就成為了我國節日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了。
春聯的歷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紅色的桃木削成長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畫上兩個神像———神荼(tú)和郁壘的畫像,釘在大門兩旁,用來驅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後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一年除夕時,他心情很好,便讓身邊的翰林學士辛寅遜在桃木板上寫兩句吉慶話,想掛在自己卧房的門口。當辛寅遜寫完後,孟昶看了不中意,於是提起筆來,親自寫了10個字:
新年納余慶,
佳節號長春。
字雖不多,但這兩句話非常吉利。「余慶」就是余福。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氣。第二句是美好的節日叫做春節,意味著溫暖的春天永駐人間。這10個字不僅對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節」4個字巧妙地嵌在了里邊。所以當孟昶寫完,身邊的大臣們都叫好,孟昶自然也很高興。
從這以後,桃符就逐漸演變成對聯,後來桃木又被紅紙所代替。一到春節,家家門上貼著鮮紅耀眼的對聯,喜慶的氣氛自然更濃了。
孟昶的這副春聯是公元964年寫的,史書中有記載,所以保留下來。它離今天已經1300多年了,是我國最早的春聯。
⑤ 相傳對聯起源於五代時蜀主孟昶的桃符題
相傳對聯起源於五代時蜀主孟昶的桃符題詞:「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
對聯又稱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chǎng),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春節時掛的對聯叫春聯,辦喪事的對聯叫做輓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押韻)。
駢文與律詩是對聯的兩大直接源頭。對聯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古體詩、散文、詞曲等的特點。因而對聯所用句式,除了律詩句式、駢文句式外,還有古體詩句式、散文句式、仿詞曲句式。不同句式適用格律不同、寬嚴不同。其中律詩句式平仄要求最嚴,古體詩句式則除了對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聯源遠流長,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檮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3]此說的根據是清代楹聯學家梁章鉅《楹聯叢話》引《蜀檮杌》,但據《楹聯概說》考證,梁章鉅在引用時將"以其詞工"改為"以其詞非工",《蜀檮杌》原文認為該聯是辛寅遜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還有將作者歸為孟昶兒子的。因而這副春聯作者到底是誰,仍是個懸案。
⑥ 對聯是誰發明的
對聯相傳起於五代蜀後主孟昶,曾寫了一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的對子,是我國最早的對聯。
⑦ 對聯是誰發明的
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春節時 掛的對聯專叫春聯。對聯是利屬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聯才需要押韻)。對聯大致可 分詩對聯 ,以及 散文對 聯 。對聯格式嚴格,分大小詞類相對。傳統對聯的形式相通、內容相連、聲調協調、對仗嚴謹。 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 昶。他在寢室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檮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下聯以異物對之,或和其意、駁其意。意義及深之對句,散文對聯亦不可說不。
⑧ 春聯是誰發明的
春聯
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城鄉百姓家家戶戶總要貼上新的春聯,以示辭舊迎新,期冀度過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來甜甜美美的新春佳節。可以說,春節是我國特有的傳統節日,而春聯則是我國獨有的一種傳統文化。這是因為春節源於我國的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春聯便伴隨著一年一度的春節應運而生,進入尋常百姓之家,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
我國古代春聯可以知識追溯到春秋時代,那時候的春聯是刻寫在門庭木掾或石柱上,也有篆刻在懸掛門庭的長幅竹片上,以後又墨寫在絲帛稠帶上(北方人稱之為幌子)以裝飾門庭。及至造紙術在我國古代發明後,春聯便由文人墨客書寫在紙制條幅上懸掛,進而再發展到人們用紅紙書寫並張貼在門亭與廳堂。有人又稱春聯為對聯,其實春聯只是對聯中的一種。眾多的對聯還包括祝賀新婚嫁娶,新屋落成,喬遷志禧,生日壽辰和其他喜慶節日。而春聯則是在我國民間流傳最廣,應用最多又最為人民所喜聞樂見。它與鞭炮,喜筵相隨,為人們的喜慶節日平添幾分歡樂和吉祥。應該說,古人對春聯的內容和形式頗有研究。因為春聯的格式起源於我國的古典詩詞,因而最初的春聯要求象律詩一樣講究嚴格的字句相等與平仄對仗,即上下聯的每個字都應要求其聲調呈陰陽平仄相對,再配以具有章法技巧的書法墨寫,所以古代文人視春聯為一種既高深又典雅的藝術創作。
⑨ 中國最早的春聯是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寫的什麼
每年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用「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一類的吉慶春聯,把門口裝飾得喜氣洋洋,使人感到嚴冬過去,春意盎然。這是中國春節一俗
春聯,又名對聯、對子、門對、春貼等。它的歷史很長,得從漢代桃符說起。桃符是一寸多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上書祈福禳災之詞,掛在門側以禁鬼。掛桃符之俗,源起古人對桃木神力的迷信。
桃符流傳五代、後蜀,宮廷里開始在桃符上題聯語,後蜀主孟昶每年除夕都命學士作詞,題寫桃符聯語,掛在他的寢室門前,《宋史 蜀世家》載:「孟昶命學士為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這一年是公元964年,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幅桃符聯語。到宋朝時,還推廣用在壁間,楹柱上,普遍作為裝飾之用。從此後,桃符聯語逐漸與門神分離,獨立發展為春聯了
⑩ 春聯起源年代及發明人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