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茅盾小說創造

茅盾小說創造

發布時間:2021-06-12 12:38:58

❶ 茅盾對現代小說創作的獨特貢獻

對魯迅所開創的中國現代小時的表現形式做了新的開拓,大大提高了中國現代小說內反映生活的可能性,豐容富和發展了我國現代文學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
在短篇小說領域里,他開創了「社會分析」小說的創造模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短篇作品有《報施》、《創造》、《春蠶》、 《大鼻子的故事》 、《林家鋪子》、《色盲》、《詩與散文》 、《石碣》 、《手的故事》 、《水藻行》 、《小巫》、《煙雲》 、《有志者》 、《自殺》。
在《子夜》、《蝕》 、《腐蝕》、《虹》 、《鍛煉》 、《霜葉紅似二月花》等中長篇小說中開創了「史詩」式長篇小說文體。

❷ 論述茅盾在小說上的藝術成就

文學史界近年來公認茅盾是中國社會剖析派小說的壇主。這一派來源於19世紀法國、俄國的現實主義小說,又同中國古典世態小說兩相結合。我們從《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里可以看得分明。這部寫於70年代並未經最後修飾的草稿,它的巴爾札克、托爾斯泰式的敘事,精細的環境與人物服飾描摹所流露的舊說部的筆趣,是再明顯不過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說,直至80年代現代派的先鋒小說興起,一種更偏於個人內心的新一代敘事風行於世。這並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紀絕大部分時間所充任的,也是這種「新興」作家的角色。繞開茅盾是不成的,試圖把一個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樣不成。另外,每一代的文學承傳是「積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對上一代「狂轟亂炸」,採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頭來你會發現手中僅剩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們永遠要為獲得現代知識的ABC 而繳納昂貴的「學費」。實際上,後現代派的作品與評論,並沒有把現代派的一切都掃盪干凈呀!現代派對寫實派也不像人們想的是掃地出門。我們今天讀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們「寓言」式的結構的同時,會覺得故事、環境、人物這些小說的基本因素仍然活潑潑地存在著,它們只會變形,而不會徹底消失。茅盾小說的意義正在這里。

❸ 矛盾的短篇小說《創造》是想表達什麼意思啊哪位大神能給深刻的分析一下

想像的世界,想像的情感,想像的女人,需要創造。創造就是一條絕路!
讓人看到的是冷版靜、客觀。他權沒有讓那紛繁復雜的文化教育影響大家美好的心境,它從從容容地走進一個殷實的小資之家中,通過塑造這么一個呼吸著時代新鮮空氣而又受錮於封建傳統意識形態的「半新不舊」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及其妻子嫻嫻的覺醒來反映。

❹ 簡述茅盾在短篇小說領域所做出的貢獻

茅盾在小說領域繼承了五四文學研究會人生派的現實主義精神,建立了全新的「革命現實主
義文學模式」。
1、積淀深厚的現實主義傳統與時代典型的創造。不似魯迅的「歷史視角」,而採用「現代視角」,反映重大題材,反映「時代性」與「社會化」的現實主義傳統。其創作充分適應了
30年代社會生活內容的變化,大大提高了小說反映廣闊社會生活的可能性。
2、氣勢闊大的創作「史詩傳統」,以描寫社會的「全般」見長,將筆觸深入到到現代中國社會的各個歷史時期、生活領域和社會階層。以歷史性的巨大內容,宏偉的史詩性結構,大
規模地、全景式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
3、注重社會分析的「理性化」敘事傳統。在小說敘事中貫穿清晰的理性思路,通過精細觀察,運用社會科學理論分析現實,指導創作,客觀敘述,並以此取捨情節,創造人物,托出主題,揭示現實社會生活的「本質」。具有社會科學家的氣質,依靠理性分析來開拓形象思維的深廣度,從典型環境來解釋並塑造典型人物,在戲劇性強的情節中突現人物性格及其成
長史。
「茅盾模式」的創造開創了左翼文學中「社會剖析派」的主流範式,是對五四的「個人化」
和「情緒化」以及「革命浪漫主義」中過分追求直覺與非理性創作傾向的反撥。

1、題材的選擇與主題的開掘上。他的小說注重題材與主題的時代性與重大性,自覺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與「廣闊的歷史內容」,能反映時代全貌及其發展的史詩性。與魯迅發掘平凡的日常生活的悲劇性與喜劇性不同。其作品按時間排列起來,可謂提供了20世紀上
半時段中國社會的編年史。
從敘事角度而言,其小說常以社會斗爭為故事的軸心,必然顯示出題材的強烈政治性。其愛情描寫從屬於青年知識分子階層的表現,是作為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面。小說的身份與五四時的個人立場敘述不同,所持的是一種社會化、集體化的立足點。其小說敘述人,顯出個人化
體驗的缺乏,更多以歷史代言者的面目亮相。
2、典型環境典型人物的塑造。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同於魯迅抓住人物性格主要特徵予以傳神的勾勒的白描手法,作家更注重表現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與復雜性,將人物的行為、情
感、心理、個性諸點,加以展開,追求「立體化」的油畫效果。
3、進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覺創造。主要創造了民族資本家與時代女性兩個形象系列。
4、30年代都市文學最早的代表作品。其兩種文學人物,主要生活在都市。與其他兩種都市文學的表現形態相比,即與用城鄉對比表現鄉村的善良人性和都市的罪惡人性,或用現代人的感覺來體驗都市相比,他屬於歷史斗爭派模式,以都市中階級的對峙、人與人的斗爭作為
主線表現一個亢奮、變化的貧富差別顯著的城市社會。
5、宏大而嚴謹的布局,人物眾多、情節復雜、線索紛繁交錯而又嚴密完整。不同於魯迅的
單純而嚴正的短篇小說的布局追求。可見現代小說結構藝術的發展。
6、注重細膩的心理刻畫,追求社會歷史的剖析與社會人的心理剖析的統一,提高了心理刻畫在我國現代長篇小說藝術中的地位。不僅努力挖掘與揭示人物心理活動的深刻的社會歷史的內容,且注意把人物置於廣闊的社會歷史運動中,展現人物心理發展的歷史,同時,又調
動一切心理描寫的手段,加以綜合運用,以表現人物心理活動的豐富性與復雜性。

❺ 茅盾在小說創作過程中都有哪些獨創性和開創性

A. 由《幻滅》《動搖》和《追求》組成的「《蝕》三部曲」,首開「革命加戀愛」創作模式先河的小說。
B. 《虹》是茅盾小說「史詩化」的最初嘗試,也開了茅盾小說「殘篇」的先例。 《三人行》成為革命小說一種流 行的「三人行」創作模式。
C. 《春蠶》是當時「豐收成災」題材作品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子夜》更顯示了「社會剖析小說」的特色,代 表了左翼小說在現實主義藝術探索上的實績。

❻ 茅盾對長篇小說的貢獻

創造了現代小說大容量社會信息的傳遞和辨析的創作模式。茅盾小說注重創作題材和主題的深入挖掘,創造了現代小說與現代社會同步共進的全景化史詩性品格。社會科學家氣質的茅盾,由社會活動和文學理論的熱情活躍於文壇,這使得他進入創作便達到了空前的思想深度和廣闊的歷史內涵,他小說的創作題材所涉及的社會生活內容,涵蓋了20世紀中國上半葉的歷史全貌,時代的線索排列構成了社會的編年史。如從社會的政治、經濟斗爭和階級矛盾以及社會各階層人物看,茅盾小說反映出軍閥混戰、經濟危機、工人罷工、農民暴動等社會重大問題,規模的宏大和分析的深刻,都是中國現代社會小說前所未有的。[29]
茅盾小說以不斷創新的藝術形象,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中國現代小說的人物畫廊。縱觀茅盾小說的人物形象系列,除了《子夜》當中的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形象的獨創價值外,從《霜葉紅似二月花》、《走上崗位》等作品中,更突現出茅盾資本家形象塑造的豐富性和完整性;茅盾對知識分子和農民形象的塑造,注重社會人的心理剖析和社會歷史剖析的有機統一,在現代小說史人物刻畫方面有所開拓。早期《蝕》三部曲中的時代女性形象,從「傳統」和「現代」的對比中,從時代急流的變動中挖掘「新人」形象的價值。在20數量30年代短篇小說《春蠶》里,對老通寶、多多頭父子兩代農民的刻畫,不僅在典型的社會時代背景下烘託了人物,而且以兩代人的心理、性格的歷史內涵的巨大差異,創造了思想深刻的農民典型。這些形象都達到了較高的典型性,為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確立了典範。[30] [29] [1]
茅盾小說以開放的現代意識、豐富的生活積累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現代都市文學。茅盾從踏入社會之初,在商務印書館的工作就與中國最早最大的商埠上海有密切關聯。在上海,他有復雜的社會關系,同鄉舊故中有各階層人物。茅盾小說全面地描繪了現代都市的企業、金融業、商業、公館、舞廳、大飯店等,並且著重展示了現代都市以政治、經濟為軸心的各階級、階層的不同人物,如資本家、金融家、買辦官僚、公務員、市民等之間的復雜人際關系;同時茅盾更注意描寫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特性,現代都市發展的不健全性,以及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沖擊,急變和交雜的都市走向現代化的艱難過程。如進入都市迅速「風化」的遺老遺少、封建性和現代性混雜的地主式資本家、洋房公館的血脈緊連著宗法社會的農村等,都活生生地展現在其小說世界裡。茅盾小說創造的都市文學,為20世紀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提供了生動形象的讀本。[30]
茅盾小說對於現代長篇小說的樣式、結構等方面的藝術探索和追求,充分顯示了現代小說的文體意識的獨立,是與茅盾的進入小說創作分不開的。茅盾的第一篇長篇小說《蝕》,採用「三部曲」形式:既可獨立又能連綴,可分可合,伸縮自如。茅盾隨後的創作中有較多的三部曲作品,使得這一形式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更是現代中、長篇小說文體新的拓展,如以小見大的《林家鋪子》、歷史畫卷式的《霜葉紅似二月花》、長篇日記體的《腐蝕》等多樣化的小說體式。而就小說結構而言,茅盾的小說突破了單一的線性結構,表層的時空交換構架呈現了開放性和交叉性的結構特點;熱情關注時代風雲,深刻把握遼闊而復雜的社會,構成了他小說宏大而嚴謹的布局、盤根錯節的人物和情節交叉的網狀結構;標志現代心理小說的心理剖析經茅盾的努力,在范圍和程度上的創新和對個體心靈世界的透視賦予的社會性的力度。總之,茅盾作為中國現代小說大師,其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

❼ 茅盾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何貢獻

茅盾作為一代文學巨匠,他勤奮多產的創作歷程和自覺營造的藝術精品,已表明了一個獨特的作家的價值所在。他對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影響和開拓可歸納為幾個方面:
第一,茅盾小說注重創作題材和主題的深入挖掘,創造了現代小說與現代社會同步共進的全景化史詩性品格。社會科學家氣質的茅盾,由社會活動和文學理論的熱情活躍於文壇,這使得他進入創作便達到了空前的思想深度和廣闊的歷史內涵,他小說的創作題材所涉及的社會生活內容,涵蓋了20世紀中國上半葉的歷史全貌,時代的線索排列構成了社會的編年史。如從社會的政治、經濟斗爭和階級矛盾以及社會各階層人物看,茅盾小說反映出軍閥混戰、經濟危機、工人罷工、農民暴動等社會重大問題,規模的宏大和分析的深刻,都是中國現代社會小說前所未有的。茅盾創造了現代小說大容量社會信息的傳遞和辨析的創作模式。
第二,茅盾小說以不斷創新的藝術形象,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中國現代小說的人物畫廊。縱觀茅盾小說的人物形象系列,除了上述已重點分析的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形象的獨創價值外,從《霜葉紅似二月花》、《走上崗位》等作品中,更突現出茅盾資本家形象塑造的豐富性和完整性;茅盾對知識分子和農民形象的塑造,注重社會人的心理剖析和社會歷史剖析的有機統一,在現代小說史人物刻畫方面有所開拓。早期《蝕》三部曲中的時代女性形象,從「傳統」和「現代」的對比中,從時代急流的變動中挖掘「新人」形象的價值。在20數量30年代短篇小說《春蠶》里,對老通寶、多多頭父子兩代農民的刻畫,不僅在典型的社會時代背景下烘託了人物,而且以兩代人的心理、性格的歷史內涵的巨大差異,創造了思想深刻的農民典型。這些形象都達到了較高的典型性,為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確立了典範。
第三,茅盾小說以開放的現代意識、豐富的生活積累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現代都市文學。茅盾從踏入社會之初,在商務印書館的工作就與中國最早最大的商埠上海有密切關聯。在上海,他有復雜的社會關系,同鄉舊故中有各階層人物。茅盾小說全面地描繪了現代都市的企業、金融業、商業、公館、舞廳、大飯店等,並且著重展示了現代都市以政治、經濟為軸心的各階級、階層的不同人物,如資本家、金融家、買辦官僚、公務員、市民等之間的復雜人際關系;同時茅盾更注意描寫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特性,現代都市發展的不健全性,以及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沖擊,急變和交雜的都市走向現代化的艱難過程。如進入都市迅速「風化」的遺老遺少、封建性和現代性混雜的地主式資本家、洋房公館的血脈緊連著宗法社會的農村等,都活生生地展現在其小說世界裡。茅盾小說創造的都市文學,為20世紀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提供了生動形象的讀本。
第四,茅盾小說對於現代長篇小說的樣式、結構等方面的藝術探索和追求,充分顯示了現代小說的文體意識的獨立,是與茅盾的進入小說創作分不開的。茅盾的第一篇長篇小說《蝕》,採用「三部曲」形式:既可獨立又能連綴,可分可合,伸縮自如。茅盾隨後的創作中有較多的三部曲作品,使得這一形式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更是現代中、長篇小說文體新的拓展,如以小見大的《林家鋪子》、歷史畫卷式的《霜葉紅似二月花》、長篇日記體的《腐蝕》等多樣化的小說體式。而就小說結構而言,茅盾的小說突破了單一的線性結構,表層的時空交換構架呈現了開放性和交叉性的結構特點;熱情關注時代風雲,深刻把握遼闊而復雜的社會,構成了他小說宏大而嚴謹的布局、盤根錯節的人物和情節交叉的網狀結構;標志現代心理小說的心理剖析經茅盾的努力,在范圍和程度上的創新和對個體心靈世界的透視賦予的社會性的力度。
總之,茅盾作為中國現代小說大師,其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

❽ 茅盾小說的代表作是

二創作:
(一)小說:
1.長篇小說:<蝕>是矛盾的第一部作品,由三個系列中篇組成,它們分別是<幻滅>,<動搖>,<追求>.創作於1927年9月-1928年6月.
2.<虹>創作於1929年4月-6月,是一部整體感侵強的顯示主義作品.
3.<子夜>原名<夕陽>,1933年發表,它標志著茅盾創作的一個高峰,是他的代表作.
(二)短篇小說:
<野薔薇>,<農村三部曲>,<泡沫>,<幻象,感想,回憶>,<煙雲集>,<林家鋪子>,<委屈>
(三)散文:
茅盾的散文創作,在中國現代散文史中,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他的散文創作,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1927年,大革命後,創作的一系列散文,包括<嚴霜下的夢>,<賣豆腐的哨子>,<霧>,<叩門>.
2.30年代,他創作的散文有<故鄉雜記>,<鄉村雜景>,<雷雨前>,<黃昏>,<沙灘上的腳跡>.
3.40年代創作的散文有<風景談>,<白楊禮贊>.

❾ 茅盾小說成就

(1)茅盾小說具有史詩性特徵,即注重題材與主題緊貼時代的變遷,自覺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與「廣闊的歷史內容」。

將茅盾主要的長篇聯系在一起來考察,這樣會發現他幾乎提供了一部20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的「編年史」。

◎《霜葉紅於二月花》(寫於1942年):揭開的是本世紀初「五四」運動前夕中國社會的一角;(王伯申、趙守義、錢良才)

◎《虹》(寫於1929年):描寫「五四」到「五卅」的歷程(梅行素)

◎《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20年代的大革命失敗前後的歷史

◎《子夜》以及《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30年代的社會生活;

◎《第一階段的故事》、《鍛煉》等:上海「八·一三」事變到上海陷落時期的社會生活;

◎《腐蝕》:皖南事變前後;

◎《清明前後》:抗戰後期

茅盾注重以社會斗爭為故事的軸心,並常以歷史代言者的姿態進入創作,表現出強烈的政治性。

(2)茅盾長篇小說注重從復雜的社會關系及其變化中來展現人物性格和命運,追求對人物行為、情感、心理的多面性和立體化的描寫。

以《子夜》中的主人公吳蓀甫為例:

◎將吳蓀甫置於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中去刻畫;

吳蓀甫與趙伯韜的關系;吳蓀甫與工人的關系;吳蓀甫與朱吟秋等的關系以及吳蓀甫與吳老太爺的關系、與親屬的關系、與屠維岳的關系、與王和甫的關系、與雙橋鎮農民的關系等等。

◎吳蓀甫復雜性格特徵極其所包含的深刻的社會內容。

(3)茅盾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覺創造。

民族資本家形象系列;(王伯申 吳蓀甫 唐子嘉 何耀先 嚴仲平 林永清等)

時代新女性形象系列:

◎東方型女性:靜女士 方太太

◎西方型女性(新人):慧女士 孫舞陽 章秋柳等。

(4)茅盾小說的結構方式和心理描寫的特徵。

結構方式:

◎三部曲的形式

◎《子夜》蛛網式的密集結構

心理描寫的特徵:社會歷史剖析與社會人的心理剖析的統一;

閱讀全文

與茅盾小說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