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油脂的發明

油脂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1-06-12 12:20:41

Ⅰ 誰發明了甘油

甘油,1779年由斯柴爾(Scheel)首先發現,1823年人們認識到油脂成分中含有Chevreul,希臘語為甘甜的意思,因此命名為甘油(Glycerine)。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其為製造火葯的原料,則產量大增。
丙三醇是無色味甜澄明黏稠液體。無臭。有暖甜味。俗稱甘油,能從空氣中吸收潮氣,也能吸收硫化氫、氰化氫和二氧化硫。難溶於苯、氯仿、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石油醚和油類。相對密度1.26362。熔點17.8℃。沸點290.0℃(分解)。折光率1.4746。閃點(開杯)176℃。急性毒性:LD50:31500 mg/kg(大鼠經口)。 丙三醇是甘油三酯分子的骨架成分。當人體攝入食用脂肪時,其中的甘油三酯經過體內代謝分解,形成甘油並儲存在脂肪細胞中。因此,甘油三酯代謝的最終產物便是甘油和脂肪酸。可用作溶劑,潤滑劑,葯劑和甜味劑。

Ⅱ 植物性油脂和動物性油脂誰最早被運用

當然是動物性油脂被人類運用的早,因為人類發明了用火,就學會的燒烤獵物!動物油脂作為食品就被運用了!

Ⅲ 醬油是誰發明的

醬油最早是復由中國發明的制。現在已知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中國就已經比較普遍地釀制和食用醬油了,此時世界上其他國家還沒有醬油。

但考慮到醬油和醬的製造工藝是極其相近的,而中國在周朝時就已發明了醬,所以醬油的發明也應遠在漢代之前。醬存放時間久了,其表面會出現一層汁。人們品嘗這種醬汁後,發現它的味道很不錯。於是此後便改進了制醬工藝,特意釀制醬汁,這大概就是最早的醬油的誕生過程。

(3)油脂的發明擴展閱讀:

醬油是由醬演變而來,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周朝就有製做醬的記載了。而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醬油之釀造純粹是偶然地發現。

中國古代皇帝御用的調味品,最早的醬油是由鮮肉腌制而成,與現今的魚露製造過程相近,因為風味絕佳漸漸流傳到民間,後來發現大豆製成風味相似且便宜,才廣為流傳食用。

而早期隨著佛教僧侶之傳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中國醬油之製造,早期是一種家事藝術與秘密,其釀造多由某個師傅把持,其技術往往是由子孫代代相傳或由一派的師傅傳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釀造法。

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正式實施,規定醬油標准英文名為Soy Sauce。

參考鏈接:網路-醬油

Ⅳ 香油是誰發明的

芝麻油,因取自芝麻的種子,故稱為「芝麻油」。由於芝麻經焙炒後製作的芝麻油常有濃郁的芳香氣味,因此,在我國北方,人們稱它為「香油」;在我國南方,人們則稱它為「麻油」。我國古時候,芝麻還被稱為「胡麻」、「脂麻」,所以人們把芝麻油稱為「胡麻油」、「脂麻油」,在日本和韓國,人們也稱它為「胡麻油」。人們為了表示對芝麻及芝麻油的厚愛,把芝麻尊稱為「油料作物皇後」,把芝麻油尊稱為「植物油脂國王」。
在三國時代,我國的勞動人民就掌握了用芝麻制油的技術了,陳壽《三國志.魏志》中記載:「孫權至合肥新城,滿寵馳往......折松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火燒賊攻縣。」那時的麻油是將芝麻籽用石臼法或木榨法生榨而成。

Ⅳ 地溝油是誰發明的

地溝油來沒有明確的發明人自,只是突然就在行業內出現;但是傳說最初是由日本人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作為一種廉價食用油開發出來的,但是並無確切的證據來佐證。

2011年,在「地溝油」「垃圾豬」事件頻發背景下,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住建部、環保部、農業部聯合啟動首批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安排6.3億元專項資金,支持全國首批33個試點城市(區)探索餐廚廢棄物處理長效機制。

(5)油脂的發明擴展閱讀:

地溝油的危害:

地溝油對人體有危害,不僅僅是因為它的來源,另外還包括食用油加熱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有害物質,再加上地溝油回收、粗加工等過程中會摻入有機物質和重金屬等有毒物質,油脂酸敗、氧化等,都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反復使用的食用油中的營養價值比如維生素A、維生素E、胡蘿卜素、必須不飽和脂肪酸已經被破壞掉了,所以地溝油是沒有什麼營養價值的。

在地溝油回收及加工過程中因受到污染,或接觸金屬器皿後引入重金屬,因此,重金屬也可以成為地溝油的特徵成分。

Ⅵ 油脂類產品可以申請什麼類型的專利

像這類產品一般申請發明專利。生產該類物質的方法只能申請發明專利。生產該類產品的設備則可申請發明或是使用新型,或是同時申請發明與實用新型專利。

Ⅶ 食用油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周代。

《禮記·內則》記述「八珍」中「炮豚」的做法,其中有一道操作工序是「煎諸膏,膏必滅之,」即放進膏油中炸,膏油要完全浸沒所炸之豚。《周禮·天官·應人》:「凡用禽獸,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犢麤,膳膏腥;冬行鱻羽,膳膏膻」。

這段話意思說食用肉類,春天吃羔羊乳豬,要用牛油烹調;夏天吃雞干魚干,用狗油烹調;秋天吃小牛幼鹿,用豬油烹調;冬天吃鮮魚大雁,用羊油烹調。可見這時候人們己經對各種動物油的性質有所認識,因而強調某個季節、某種肉類要用哪一種動物油來烹飪效果才最好。大概這時期人們食用的動物油主要來源於飼養的家畜,如豬牛羊雞犬之類,以及捕獲的野獸和魚、鳥等。「八珍」中的肝,用狼胸腔內的脂肪,狼非家畜,乃為獵物。

(7)油脂的發明擴展閱讀:

食用油精煉

濕提法、干提法等提油方式所得的油脂,由於所含的雜質甚多,稱之為粗油,有的需經過後續油脂之精製(精煉)操作,方能成為高品質的食用油脂,油脂之精製(精煉)再經過大致可分為脫膠、脫酸、脫色、脫臘、脫臭等「工序」,其中以脫酸、脫色及脫臭為主要的重點製程。

1、脫膠:脂肪中含有膠質、樹脂、蛋白質、磷脂質等粘液狀物質,在精製脂肪時,會進行處理使這些物質變為油不溶性而發生沉澱,此步驟稱為脫膠。

2、脫酸:油脂含有的游離脂肪酸會損害風味,通常添加鹼來中和游離脂肪酸,在工業界亦有不使用苛性鈉,而是以蒸汽分離的方法,謂之物理精煉法 。

3、脫色:油脂去除有色物質時常用之脫色劑為硅藻土、活性白土、活性碳等。

4、脫臘(分提技術):油脂保持於低溫(例如0℃),然後以過濾法或離心法去除固體脂之操作。油脂經此步驟後在低溫下不混濁,具有良好的流動性。

5、脫臭:將油脂送入脫臭裝置,通入過熱蒸汽,以去除臭味成分。

Ⅷ 用人類脂肪作為動力來源的生態船是誰發明的

「地球競賽」號快艇用人類脂肪作為動力來源。它所使用的是百分百的生物燃料,並且不向外界排放任何碳。紐西蘭人皮特·貝體恩是地球競賽號快艇的設計者,他做了吸脂術,獻出了自己的脂肪,製作了100毫升的生物燃料,其他動力則由太陽能提供。

Ⅸ 誰先發明油

《黃帝內傳》:「王母授帝以九華燈檠,注膏油於卮,以燃燈。」這是一種說法,油是西王母授給黃帝的。另一種說法見《淵鑒類函》:「黃帝得河圖書,晝夜觀之,乃令牧采木實製造為油,以綿為心,夜則燃之讀書,油自此始。」按這種說法,是黃帝從河圖書中得到的啟示,采木實為油,顯然已是榨油。而黃帝時還無書也無榨油技術,故此說不可信,乃後人偽托。為見《事物紺珠》,則為神農作油,按此說法,油則又始於炎帝。
其實,初有文字時,並無「油」字,早時稱油為「膏」或「脂」。按《釋名》曰:「戴角曰脂,無角曰膏」。早時的油都是從動物身上提取出來。最早的稱謂,有角者提煉出來稱脂,無角者提煉出來稱膏。《大戴禮記·易本命》曰:「戴角者無上齒,謂牛無上齒,觸而不噬也。無角者膏而無前齒,謂豕屬也。無前齒者,齒盛於後,不用前。有羽者脂而無後齒,羽當為角,謂羊屬也,齒盛於前不任後。」《考工記》鄭註:「脂者,牛羊屬;膏者,豕屬。」古人之稱謂,分別得非常清楚。同是葷油,牛油羊油必稱脂,豬油必稱膏;同是脂,在脊又曰「肪」,在骨又日「柵字換成月字邊」。而獸脂聚,又曰「左為月字邊右為國字框里一個禾字 」。
《周禮·天官·皰人》:「凡用禽獻,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踞〔魚肅〕,膳膏臊;秋行犢〔鹿字頭下左弓右耳〕,膳膏腥;冬行〔三個魚象晶字一樣排列〕羽,膳膏膻。」庖人是掌天子膳羞時供應肉食的官。禽獻,禽在這里指鳥獸的總名,也就是獻給天子煎和的四時鳥獸。古人殺牲謂之用,煎和謂之膳,所以這里指的是熟食。羔、豚:小豬小羊;踞貌:踞:干雉,〔魚肅〕:干魚;犢〔鹿弓耳〕:犢:牛犢,〔鹿弓耳〕:麋鹿;三個魚:魚、鱉蟹之屬;羽:雁、鵝。煎和這些東西所用膏油,一物配一物,也是有規定的。按東漢鄭眾注,「膏香,牛脂也,膏臊,豕膏也。」按東漢杜子春注,則「膏臊,犬膏。膏腥,豕膏也。膏膻,羊脂也。」
《禮記·內則》記,當時烹飪,「脂用蔥,膏用韭。」陳澔註:「肥凝者為脂,釋者為膏。」脂指凝固的油,膏指融化的油。
早時烹飪都用這種提取的葷油。提取方法,按《齊民要術》的記載,乃「豬肪取脂。」也就是炒。把動物的油脂剝下來切成塊炒,煉出膏再凝而為脂。
早在周代,脂膏的使用,一種是放入膏油煮肉,一種是用膏油塗抹以後將食物放在火上烤,還有一種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續晉陽秋》記:「桓靈寶好蓄法書名畫。客至,曾出而觀。客食寒具,油污其畫,後遂不設寒具。」當時的寒具,就是用膏油炸的麵食。
使用相當長時間的動物油後,因為榨油技術的誕生,才始有素油。素油的提煉,大約始於漢。劉熙《釋名》有「柰油,搗實和以塗繒上,燥而發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柰是果木,也就是林檎的一種,也稱「花紅」和「沙果」。繒是當時絲織物的總稱,古謂之「帛」,漢謂之「繒」。將沙果和杏搗爛攪和後塗在絲織物上,待干後好像是油一樣,其實並非真正的油。按《天中記》中說法,早時的素油是從「烏臼」中提煉出來的:「荊州有樹,名烏臼,其實如胡麻子,〔左提手右一壽字〕其汁,可為脂,其味亦如豬脂。」「烏臼」,實際為「烏桕」,落葉喬木,有種子,外麵包白色蠟質。種殼和仁確實都可榨油,但榨出的油現在都只能作工業原料。
《三國志·魏志》:「孫權至合肥新城,滿寵馳往,赴募壯士數十人,折松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放火燒賊攻具。」這里以芝麻油作為照明燃料。晉人張華《博物志·卷四·物理》中,已記:「煎麻油。水氣盡無煙,不復沸則還冷。可內手攪之。得水則焰起,散卒不滅。」可見,芝麻油是最早的素用食油。張華的《博物志》上已記有用麻油制豆豉法:「外國有豆豉法:以苦酒浸豆,暴令極燥,以麻油蒸訖,復暴三過乃止。」
按《漢書》所說,芝麻乃張騫從西域帶回的種子,所以芝麻初名「胡麻」。《夢溪筆談》:「漢史張騫始自大宛得油麻種來,故名『胡麻』。」大宛是古西域國名,今獨聯體中亞費爾干納盆地。漢時,芝麻已有大量生產,榨油技術如何發明,早期如何操作,卻並無文字記載。《齊民要術》記有「白鬍麻」、「八棱胡麻」兩種品種,註明「白者油多」。陶弘景《本草》:「生榨者良,若蒸炒者,止可供食及燃燈耳。」但都無具體說明,芝麻油在唐宋成為極普遍的烹任用素油。唐孟〔言先〕sheng《食療本草》:「白麻油,常食所用也。」《夢溪筆談》:「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慶歷中,群學士會於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簣,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訝之,使人檢視。則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爛。坐客莫不大笑。」
宋庄季裕《雞肋編》中有一節專記油,詳述宋代各種植物油的提取,認為諸油之中,「胡麻為上」。庄季裕記,當時河東食大麻油,陝西食杏仁、紅藍花子、蔓菁子油,山東食蒼耳子油。另外還有旁昆子油(疑乃蓖麻油)、烏桕子油。婺州、頻州沿海食魚油。「宣和中,京西大歉人相食」,又「煉腦為油,以食販於四方莫能辨也。」
至明代,植物提取的素油品種日益增多。《天工開物》記:「凡油供饌食用者,胡麻、萊菔子(萊菔即蘿卜)、黃豆、菘菜子為上;蘇麻、芸檯子次之;茶子次之,莧菜子次之;大麻仁為下。」《天工開物》記當時榨油,「北京有磨法,朝鮮有舂法,以治胡麻,其餘則皆從榨也。」其記榨各種菜籽油的方法是:「取諸麻菜子入釜,文火慢炒,透出香氣,然後碾碎受蒸。凡炒諸麻菜子宜鑄平底鍋,深止六寸者,投子仁於內,翻拌最勤。若釜底太深,翻拌疏慢,則火候交傷,滅喪油質。炒鍋亦斜安灶上,與蒸鍋大異。凡碾埋槽土內,其上以木竿銜鐵陀,兩人對舉而推之。資本廣者,則砌石為牛碾,一牛之力可敵十人。亦有不受碾而受磨者,則棉子之類是也。既碾而篩,擇粗者再碾,細者則入釜前受蒸。蒸氣騰足取出,以稻秸與麥秸包裹如餅形,其餅外圈箍或用鐵打成或破篾絞刺而成,與榨中則寸相穩合。凡油原因氣取,有生於無出甑之時,包裹怠緩則水火鬱蒸之氣遊走,為此損油。能者疾傾疾裹而疾箍之,得油之多。」「包內油出滓存名曰『枯餅』,凡胡麻、萊菔、芸台諸餅皆重新碾碎,篩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若桕桐諸物則一榨已盡流出,不必再也。若水煮法,則並用兩釜,將蓖麻、蘇麻子碾碎入一釜中,注水滾煎,其上浮沫即油,以勺掠取傾於干釜內,其下慢火熬干水氣,油即成矣。然得油之數畢竟減殺。北磨麻油法,以粗麻布袋jie絞。」《天工開物》說,用榨油法,胡麻每石得油四十斤,萊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檯子每石得三十斤,菘菜、莧菜子每石得三十斤,茶子得一十五斤,黃豆得九斤。但《天工開物》卻沒提到花生油。花生油是誕生得最晚的植物油。
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才始記花生油:「落花生為南果中第一,以其資於民用者最廣。宋元間,與棉花、蕃瓜、紅薯之類,粵估從海上諸國得其種歸種之。呼棉花曰『吉貝』,呼紅薯日『地瓜』。落花生日『地豆』……落花生以榨油為上。故自閩及粵,無不食落花生油。」檀萃所記之時乃清乾隆年間。但作於清·嘉慶十八年的《調疾飲食辨》《油》篇中,卻只記植物油四種:脂麻油(芝麻油)、豆油、芸台油(菜子油)、吉貝油(棉花子油),並無花生油。李調元《粵東筆記》《油》篇記,「欖仁油(橄欖油)、菜油、吉貝仁油、火麻子油皆可食。然率以茶子油白者為美,曰『白茶油』。黑色炒焦以為小磨香油名曰『秧油 』。」也沒提花生油。
《調鼎集》亦有《油論》:「菜油取其濃,麻油取其香,做菜須兼用之。麻油壇埋地窨數日,拔去油氣始可用。又,麻油熬盡水氣,即無煙,還冷可用。又,小磨將芝麻炒焦磨,油故香,大車麻油則不及也。豆油、菜油入水煮過,名曰『熟油 』,以之做菜,不損脾胃,能埋地窨過更妙。」

Ⅹ 中國的食用油是如何發明的

中國遠古時的食用油都是動物油。古人對不同的動物油有專門的稱謂,如有角者提煉出來稱脂,無角者提煉出來稱膏。牛油羊油稱脂,豬油稱膏。同是脂,在脊又曰「肪」,在骨又曰「(月冊)」。而獸脂聚,又曰「(月囷)」。古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會使用專門的油來烹飪,《周禮·天官·庖人》中記述掌管天子膳羞時供應肉食的官,根據不同的季節,使用不同的油煎和各種鳥獸。春天用牛油煎羊羔、乳豬;夏天用狗油煎野雞肉乾、魚干;秋天用豬油煎牛犢和鹿崽;冬天則用羊油煎鮮魚和大雁。不同的油搭配的材料也不同,《禮記·內則》記當時烹飪,「脂用蔥,膏用韭」。這里脂指凝固的油,膏指融化的油。周代脂膏的使用,一種是放入膏油煮肉,一種是用膏油塗抹以後將食物放在火上烤,還有一種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 使用相當長時間的動物油後,因為榨油技術的誕生,才始有素油。素油的提煉,大約始於漢,但不能食用,而是塗在絲織物上。芝麻油是最早的素用食油。芝麻大約是漢代傳入中國的,《夢溪筆談》:「漢史張騫始自大宛得油麻種來,故名『胡麻』。」大宛是古西域國名,今獨聯體中亞費爾干納盆地。漢時芝麻已有大量生產,榨油技術如何發明,早期如何操作,卻並無文字記載。 西晉張華的《博物志》上已記有用麻油制豆豉法:「外國有豆豉法:以苦酒浸豆,暴令極燥,以麻油蒸訖,復暴三過乃止。」芝麻油在唐宋成為極普遍的烹飪用素油。唐孟詵《食療本草》:「白麻油,常食所用也。」《夢溪筆談》:「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慶歷中,群學士會於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簣,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訝之,使人檢視。則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爛。坐客莫不大笑。」 宋庄季裕《雞肋編》中有一節專記油,詳述宋代各種植物油的提取,認為諸油之中「胡麻為上」。庄季裕記,當時河東食大麻油,陝西食杏仁、紅藍花子、蔓菁子油,山東食蒼耳子油。另外還有旁昆子油(疑乃蓖麻油)、烏桕子油。婺州、頻州沿海食魚油。「宣和中,京西大歉,人相食」,又「煉腦為油,以食販於四方莫能辨也」。 至明代,植物提取的素油品種增多。《天工開物》記:「凡油供饌食用者,胡麻、萊菔(即蘿卜)子、黃豆、菘菜子為上;蘇麻、芸檯子次之;茶子次之,莧菜子次之;大麻仁為下。」,榨油方法:「北京有磨法,朝鮮有舂法,以治胡麻,其餘則皆從榨也。」《天工開物》還詳細記述了榨各種菜籽油的步驟,用其榨油法,胡麻每石得油四十斤,萊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檯子每石得三十斤,菘菜、莧菜子每石得三十斤,茶子得一十五斤,黃豆得九斤。但《天工開物》卻沒提到花生油。花生油是誕生得最晚的植物油。 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才始記花生油:「落花生為南果中第一,以其資於民用者最廣。宋元間,與棉花、蕃瓜、紅薯之類,粵估從海上諸國得其種歸種之。呼棉花曰『吉貝』,呼紅薯曰『地瓜』,落花生曰『地豆』……落花生以榨油為上。故自閩及粵,無不食落花生油。」檀萃所記之時乃清乾隆年間。但作於清嘉慶十八年的《調疾飲食辨》《油》篇中,卻只記植物油四種:脂麻油(芝麻油)、豆油、芸台油(菜子油)、吉貝油(棉花子油),並無花生油。李調元《粵東筆記》《油》篇記:「欖仁(橄欖)油、菜油、吉貝仁油、火麻子油皆可食。然率以茶子油白者為美,曰『白茶油』。黑色炒焦以為小磨香油名曰『秧油』。」也沒提花生油。《調鼎集》亦有《油論》:「菜油取其濃,麻油取其香,做菜須兼用之。麻油壇埋地窨數日,拔去油氣始可用。又,麻油熬盡水氣,即無煙,還冷可用。又,小磨將芝麻炒焦磨,油故香,大車麻油則不及也。豆油、菜油入水煮過,名曰『熟油』,以之做菜,不損脾胃,能埋地窨過更妙。」還是沒提花生油。 中國最早採用現代壓榨工藝進行食用油生產的是山東營口的豆油坊業。1896年,英商太古洋行設立了一新式油坊,用蒸汽機將黃豆壓碎,以手推鐵制螺旋式壓榨機榨油。

閱讀全文

與油脂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