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顯微鏡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最早的顯微鏡誕生於1590年,是荷蘭一位名叫江生的少年在偶然機會中內發現的容。
這位少年的父親是一個眼鏡師,因而他平時經常擺弄的玩物就是鏡片。一天,他無意中把兩片大小不同的凸透鏡重疊在一起,當移動至適當的距離時,突然發現特別小的東西一下子被放大了許多倍。這個不尋常的發現使他興奮極了。他把這個奇異的現象告訴了父親,父子兩人立刻動起手來,做成了兩個不同口徑的鐵片筒,把它裝在大鐵筒里,使其能自由滑動,用以調整兩個透鏡的距離,然後外面再套上一個大鐵筒。世界上最早的顯微鏡就是這樣誕生的。
1665年,英國物理學家胡克自製了一架由上下兩塊透鏡組成的復合顯微鏡,形成了顯微鏡的基本機制。胡克用這架顯微鏡第一次發現了細胞,「cell」一詞即為他所定名,一直沿用至今。現在這架顯微鏡存放在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
㈡ 顯微鏡發明的過程
光 學 顯 微 鏡 的 發 明 過 程
顯微鏡的發明者
房屋是用一塊塊磚石砌成的,植物體是由許多細胞組成的.所以說,細胞是構成植物體的基本單位.既然如此.那就讓我們先從細胞講起吧.
在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裡,要想探索生物體內的奧秘,必須藉助於顯微鏡.就說咱們現在要研究的細胞吧,離開顯微鏡能行嗎 當然不行.
那麼,顯微鏡是誰先發明的呢 讓我們順著歷史的腳步,在科學史的畫卷中,進行一番考證吧.提起顯微鏡的發明,那可是怪有趣味的!
原來,顯微鏡是16世紀末葉,荷蘭密得爾堡一個眼鏡店的老闆詹森和他的父親罕斯發明的.
細說起來,詹森父子發明顯微鏡,還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呢!
事情的經過是這作的:1590年,一個晴朗無風的早晨,詹森的樓頂上閑玩.無意中,他把兩片凸玻璃片裝到一個金屬管子里,並用這個管子去看街道上的建築物,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教堂高塔上大公雞的雕塑比原來大了好幾倍,這個意外的發現,使詹森興奮起來,他高興地跑下樓去,把父親也拉上樓來觀看,一起和他分享這種新發現帶來的愉快.
當然,偶然性的發現代替不了科學上的發明.值得強調的是,詹森父子倆的修養起了決定作用,他們抓住這個偶然的發現,認真思索,反復實踐,用大大小小的凸玻璃片做各種距離不等的配合,終於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顯微鏡.
當然,這台顯微鏡只能稱為顯微鏡家族中的"始祖",無論是放大倍數,還是分辨能力都是相當低的.後來,又經過了許多科技工作者不斷的改進,才使得顯微鏡成為今天這個樣子.
㈢ 顯微鏡是誰發明的
最早的顯微鏡是16世紀末期在荷蘭製造出來的。發明者是亞斯·詹森,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他們用兩片透鏡製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並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
後來有兩個人開始在科學上使用顯微鏡。第一個是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他通過顯微鏡觀察到一種昆蟲後,第一次對它的復眼進行了描述。第二個是荷蘭亞麻織品商人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他自己學會了磨製透鏡。他第一次描述了許多肉眼所看不見的微小植物和動物。
1931年,恩斯特·魯斯卡通過研製電子顯微鏡,使生物學發生了一場革命。這使得科學家能觀察到像百萬分之一毫米那樣小的物體。1986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獎。
(3)顯微鏡的發明大大開拓了擴展閱讀
粗調部分故障的排除
粗調的主要故障是自動下滑或升降時松緊不一。所謂自動下滑是指鏡筒、鏡臂或載物台靜止在某一位置時,不經調節,在它本身重量的作用下,自動地慢慢落下來的現象。其原因是鏡筒、鏡臂、載物台本身的重力大於靜摩擦力引起的。解決的辦法是增大靜摩擦力,使之大於鏡筒或鏡臂本身的重力。
對於斜筒及大部分雙目顯微鏡的粗調機構來說,當鏡臂自動下滑時,可用兩手分別握往粗調手輪內側的止滑輪,雙手均按順時針方向用力擰緊,即可制止下滑。如不湊效,則應找專業人員進行修理。
鏡筒自動下滑,往往給人以錯覺,誤認為是齒輪與齒條配合的太松引起的。於是就在齒條下加墊片。這樣,鏡筒的下滑雖然能暫時止住,但卻使齒輪和齒條處於不正常的咬合狀態。運動的結果,使得齒輪和齒條都變形。尤其是墊得不平時,齒條的變形更厲害,結果是一部分咬得緊,一部分咬得松。因此,這種方法不宜採用。
此外,由於粗調機構長久失修,潤滑油乾枯,升降時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甚至可以聽到機件的摩擦聲。這時,可將機械裝置拆下清洗,上油脂後重新裝配。
微調部分故障的排除
微調部分最常見的故障是卡死與失效。微調部分安裝在儀器內部,其機械零件細小、緊湊,是顯微鏡中最精細復雜的部分。微調部分的故障應由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修理。沒有足夠的把握,不要隨便亂拆。
㈣ 顯微鏡的發明者
胡克...
胡克是顯微鏡...貝爾德是電視機...諾貝爾是硝化甘油炸葯...
㈤ 顯微鏡的發明與發展
人類很早以前就有探索微觀世界奧秘的要求,但是苦於沒有理想的工具和手段。1675年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用顯微鏡發現了十分微小的原生動物和紅血球,甚至用顯微鏡研究動物的受精作用。列文虎克掌握了很高的磨製鏡片的技藝,製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精緻的可以放大270倍的顯微鏡。以後幾百年來,人們一直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微觀和探索眼睛看不到的世界,但是由於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只能達到光波的半波長左右,這樣人類的探索受到了限制。進人20世紀,光電子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933年德國人製成了第一台電子顯微鏡後,幾十年來,又有許多新型的顯微鏡問世,比如,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就是一種比較先進的現代儀器。))
很早以前,人們就知道某些光學裝置能夠「放大」物體。比如在《墨經》裡面就記載了能放大物體的凹面鏡。至於凸透鏡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可能已經無法考證。凸透鏡——有的時候人們把它稱為「放大鏡」——能夠聚焦太陽光,也能讓你看到放大後的物體,這是因為凸透鏡能夠把光線偏折。你通過凸透鏡看到的其實是一種幻覺,嚴格的說,叫做虛像。當物體發出的光通過凸透鏡的時候,光線會以特定的方式偏折。當我們看到那些光線的時候,或不自覺地認為它們仍然是沿筆直的路線傳播。結果,物體就會看上去比原來大。
單個凸透鏡能夠把物體放大幾十倍,這遠遠不足以讓我們看清某些物體的細節。公元13世紀,出現了為視力不濟的人准備的眼鏡——一種玻璃製造的透鏡片。隨著籠罩歐洲一千年的黑暗消失,各種新的發明紛紛涌現出來,顯微鏡(microscope)就是其中的一個。大約在16世紀末,荷蘭的眼鏡商詹森 (Zaccharias Janssen)和他的兒子把幾塊鏡片放進了一個圓筒中,結果發現通過圓筒看到附近的物體出奇的大,這就是現在的顯微鏡和望遠鏡的前身。
詹森製造的是第一台復合式顯微鏡。使用兩個凸透鏡,一個凸透鏡把另外一個所成的像進一步放大,這就是復合式顯微鏡的基本原理。如果兩個凸透鏡一個能放大10倍,另一個能放大20倍,那麼整個鏡片組合的的放大倍數就是10*20=200倍。
1665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人們可能更熟悉他的另一個發現:胡克定律)用他的顯微鏡觀察軟木切片的時候,驚奇的發現其中存在著一個一個「單元」結構。胡克把它們稱作「細胞」。不過,詹森時代的復合式顯微鏡並沒有真正顯示出它的威力,它們的放大倍數低得可憐。荷蘭人安東尼•馮•列文虎克(Anthony Von Leeuwenhoek ,1632-1723)製造的顯微鏡讓人們大開眼界。列文虎克自幼學習磨製眼鏡片的技術,熱衷於製造顯微鏡。他製造的顯微鏡其實就是一片凸透鏡,而不是復合式顯微鏡。不過,由於他的技藝精湛,磨製的單片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將近300倍,超過了以往任何一種顯微鏡。
當列文虎克把他的顯微鏡對准一滴雨水的時候,他驚奇的發現了其中令人驚嘆的小小世界:無數的微生物游曳於其中。他把這個發現報告給了英國皇家學會,引起了一陣轟動。人們有時候把列文虎克稱為「顯微鏡之父」,嚴格的說,這不太正確。列文虎克沒有發明第一個復合式顯微鏡,他的成就是製造出了高質量的凸透鏡鏡頭。
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中,復合式顯微鏡得到了充分的完善,例如人們發明了能夠消除色差(當不同波長的光線通過透鏡的時候,它們折射的方向略有不同,這導致了成像質量的下降)和其他光學誤差的透鏡組。與19世紀的顯微鏡相比,現在我們使用的普通光學顯微鏡基本上沒有什麼改進。原因很簡單:光學顯微鏡已經達到了解析度的極限。
如果僅僅在紙上畫圖,你自然能夠「製造」出任意放大倍數的顯微鏡。但是光的波動性將毀掉你完美的發明。即使消除掉透鏡形狀的缺陷,任何光學儀器仍然無法完美的成像。人們花了很長時間才發現,光在通過顯微鏡的時候要發生衍射——簡單的說,物體上的一個點在成像的時候不會是一個點,而是一個衍射光斑。如果兩個衍射光斑*得太近,你就沒法把它們分辨開來。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再高也無濟於事了。對於使用可見光作為光源的顯微鏡,它的解析度極限是0.2微米。任何小於0.2微米的結構都沒法識別出來。
提高顯微鏡解析度的途徑之一就是設法減小光的波長,或者,用電子束來代替光。根據德布羅意的物質波理論,運動的電子具有波動性,而且速度越快,它的「波長」就越短。如果能把電子的速度加到足夠高,並且匯聚它,就有可能用來放大物體。
1938年,德國工程師Max Knoll和Ernst Ruska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透射電子顯微鏡(TEM)。1952年,英國工程師Charles Oatley製造出了第一台掃描電子顯微鏡(SEM)。電子顯微鏡是20世紀最重要的發明之一。由於電子的速度可以加到很高,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可以達到納米級(10-9m)。很多在可見光下看不見的物體——例如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現出了原形。
用電子代替光,這或許是一個反常規的主意。但是還有更令人吃驚的。1983年,IBM公司蘇黎世實驗室的兩位科學家Gerd Binnig和Heinrich Rohrer發明了所謂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TM)。這種顯微鏡比電子顯微鏡更激進,它完全失去了傳統顯微鏡的概念。
很顯然,你不能直接「看到」原子。因為原子與宏觀物質不同,它不是光滑的、滴溜亂轉的削球,更不是達•芬奇繪畫時候所用的模型。掃描隧道顯微鏡依*所謂的「隧道效應」工作。如果舍棄復雜的公式和術語,這個工作原理其實很容易理解。隧道掃描顯微鏡沒有鏡頭,它使用一根探針。探針和物體之間加上電壓。如果探針距離物體表面很近——大約在納米級的距離上——隧道效應就會起作用。電子會穿過物體與探針之間的空隙,形成一股微弱的電流。如果探針與物體的距離發生變化,這股電流也會相應的改變。這樣,通過測量電流我們就能知道物體表面的形狀,解析度可以達到單個原子的級別。
因為這項奇妙的發明,Binnig和Rohrer獲得了198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年還有一個人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那就是電子顯微鏡的發明者Ruska。
據說,幾百年前列文虎克把他製作顯微鏡的技術視為秘密。今天,顯微鏡——至少是光學顯微鏡——已經成了一種非常普通的工具,讓我們了解這個小小的大千世界。
㈥ 顯微鏡的發展史
顯微鏡是人類世紀最偉大的發明物之一。在它發明出來之前,人類關於周圍世界的觀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靠手持透鏡幫助肉眼所看到的東西。
顯微鏡把一個全新的世界展現在人類的視野里,人們第一次看到了數以百計的「新的」微小動物和植物,以及從人體到植物纖維等各種東西的內部構造。顯微鏡還有助於科學家發現新物種,有助於醫生治療疾病。
最早的顯微鏡是16世紀末期在荷蘭製造出來的。發明者是亞斯·詹森,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他們用兩片透鏡製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並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
後來有兩個人開始在科學上使用顯微鏡。第一個是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他通過顯微鏡觀察到一種昆蟲後,第一次對它的復眼進行了描述。第二個是荷蘭亞麻織品商人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他自己學會了磨製透鏡。他第一次描述了許多肉眼所看不見的微小植物和動物。
1931年,恩斯特·魯斯卡通過研製電子顯微鏡,使生物學發生了一場革命。這使得科學家能觀察到像百萬分之一毫米那樣小的物體。1986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獎。
(6)顯微鏡的發明大大開拓了擴展閱讀:
成像的原理:
1、光學顯微鏡
光學顯微鏡主要由目鏡、物鏡、載物台和反光鏡組成。目鏡和物鏡都是凸透鏡,焦距不同。物鏡的凸透鏡焦距小於目鏡的凸透鏡的焦距。物鏡相當於投影儀的鏡頭,物體通過物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目鏡相當於普通的放大鏡,該實像又通過目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經顯微鏡到人眼的物體都成倒立放大的虛像。反光鏡用來反射,照亮被觀察的物體。反光鏡一般有兩個反射面:一個是平面鏡,在光線較強時使用;一個是凹面鏡,在光線較弱時使用,可會聚光線。
2、電子顯微鏡
電子顯微鏡是根據電子光學原理,用電子束和電子透鏡代替光束和光學透鏡,使物質的細微結構在非常高的放大倍數下成像的儀器。
電子顯微鏡的分辨能力以它所能分辨的相鄰兩點的最小間距來表示。20世紀70年代,透射式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約為0.3納米(人眼的分辨本領約為0.1毫米)。
現在電子顯微鏡最大放大倍率超過300萬倍,而光學顯微鏡的最大放大倍率約為2000倍,所以通過電子顯微鏡就能直接觀察到某些重金屬的原子和晶體中排列整齊的原子點陣。
顯微鏡的保養
1、顯微鏡在從木箱中取出或裝箱時,右手緊握鏡臂,左手穩托鏡座,輕輕取出。不要只用一隻手提取,以防顯微鏡墜落,然後輕輕放在實習台上或裝 入木箱內。
2、顯微鏡放到實習台上時,先放鏡座的一端,再將鏡座全部放穩,切不可使鏡座全面同時與檯面接觸,這樣震動過大,透鏡和微調節器的裝置易損壞。
3、顯微鏡須經常保持清潔,勿使油污和灰塵附著。如透鏡部分不潔時,用擦鏡紙輕擦,如有油污,先將擦鏡紙蘸少許二甲苯拭去。
4、顯微鏡不能在陽光下暴曬和使用。
5、接目鏡和接物鏡不要隨便抽出和卸下必須抽取接目鏡時,須將鏡筒上口凈用布遮蓋,避免灰塵落入鏡筒內。更換接物鏡時,卸下後應倒置在清潔的檯面下,並隨即裝入木箱的置放接物鏡的管內。
6、顯微鏡用完後,取下標本片,經聚光器降下,再將物鏡轉成「八」字形,轉動粗調節器使鏡筒下降,以免接物鏡與聚光器相碰。
7、顯微鏡應放在乾燥的地方,以防生霉。
㈦ 顯微鏡的發明大大開拓了人類的視野,人們看到了原先肉眼看不到的世界. (1)如圖是從載物台反面看到的
(1)⑤;抄(2)C.
㈧ (2014金華)顯微鏡的發明大大開拓了人類的視野,人們看到了原先肉眼看不到的世界.(1)如圖是從載物台
(1)顯微鏡的光圈和反光鏡能夠調節光線的強弱,光線弱時用大光圈和凹面鏡,所以在光線較弱時對光,應選擇的光圈是⑤; ㈨ 顯微鏡什麼時期發明的 最早的顯微鏡是16世紀末期在荷蘭製造出來的。發明者是亞斯·詹森,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他們用兩片透鏡製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並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 與顯微鏡的發明大大開拓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