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媽媽創造英語環境

中國媽媽創造英語環境

發布時間:2021-06-12 10:49:23

㈠ 在國內如何給自己創造一個英語學習環境

其實我覺得你把你想到的堅持住了你就很了不起了,能有很大進步的

㈡ 作為家長,如何在家裡建立起英語語言環境

國際學校(現在叫外籍人員子女學校),要有外國護照;

雙語學校,相對公辦費用較高;不是人人都能上。

要想學習英語,除了學校的課程或在外補課,沒有別的辦法了嗎?

並不是!

在我之前的文章里有提到雙語學校的美國老師是怎麼教孩子們英語的,除了教育教學的系統性外,最大的優勢是建立了語言環境。

作為家長,如果在家裡建立起英語語言環境,也是一樣可以進行英語學習的!

1、最簡單高效的辦法:親子閱讀

根據分級閱讀,選擇適合孩子年齡、英語水平的書籍,每天一起進行閱讀。

市面上有很多分級閱讀讀物,比如出名的海尼曼系列、牛津閱讀樹系列,在我之前的文章里有所介紹(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寶哥愛讀書」進行查閱)。

也有很多媽媽會在英語的教育中,選擇廖彩杏的100本分級閱讀讀物。特別適合小齡的孩子,尤其是歌謠作為零基礎起步,會更吸引孩子的興趣。

如果爸爸或媽媽英文不夠好,可以考慮購買點讀筆版本。孩子點到哪,發到哪。也可以拿到一本書,事先先讀一下,查查字典,做做准備。

2、除此之外,建立家庭的英語語言環境。

家長英語好沒問題,可以一個家長只和孩子說英文,另一個說中文。

英語不夠好怎麼辦呢?

語言環境,不要求24小時,只要建立英語對話習慣都可以。

從簡單的會話開始,不需要全天,哪怕每天固定10分鍾或者每周固定1小時,在此期間,只說英文。

3、其他小竅門(從寶學校的美國老師那裡偷師到的)

4-5歲的孩子可以學習一些phonics(自然拼讀法)

Phonics游戲:Match

Phonics的每個字母或字母組合發音、單詞(參考上文提到的Yellow book,有Jolly Phonics教材的家長也可以直接參考教材),剪成小卡片,一式兩份,讓孩子翻,並進行配對。配對成功的字母或單詞,需要讀出它的發音。

這個游戲我和Sam玩過兩次,他非常喜歡。孩子對游戲的熱衷,超出了我的想像。這種方式,不僅有趣,而且鼓勵孩子主動進行練習。

單詞和書寫游戲:What is Red?(哪些物品是紅色的?)

5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做單詞書寫練習。

這個游戲是以寫為主,問題可以是What is red( yellow,blue,etc.)家長寫出問題,孩子寫下房間里紅色的物品的單詞。

比如:apple(蘋果)

組詞造句游戲

利用上述Match游戲里的小卡片,一物兩用,翻到哪張卡片,組成對應的句子。比如抽到bag,口述或書寫句子:I can see a 「bag」.

指讀

讀小學前的孩子,都非常推薦指讀。我個人理解,和朱熹(?)提到過的眼到、手到和心到是一個意思。聽歌謠或故事時,讀到哪指到哪,可以幫助孩子專注於內容,而不是無效地「磨耳朵」。

教育孩子,尤其是6歲前,真的是需要爸媽多堅持和付出。更多關於英語學習的文章,請關注頭條號「寶哥愛讀書」,有問題必復!

㈢ 怎麼給自己創造一個說英語的環境

假如不具備多說英語的條件,多看、多聽對於英語進步還是有很大幫助的。多看英語網內站,或用英語界容面來玩游戲等,反正用英語來完成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等到有一天積累了足夠的英語,能和外國人聊天,就不愁沒有說英語的環境了。 在真的「說」之前,用網上工具「打」英語聊天是不錯的做法。打的時候可以讓自己有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如果目前的英語程度還不夠和外國人打英語聊天,可以試試在網上找有沒有中國人網友也想這樣來提升自己的英語程度。 祝你成功。

㈣ [轉載]如何為中國孩子創造英語環境

曾經一度,大家總結中國人英語不好,或者說中國人講中式英語的原因,比較一致的觀點是:中國人講英語沒有語言環境。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把孩子送到國外。但是觀察在國外的孩子,情況也是大不相同。 比如有些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的孩子,原來英語水平不高,出去以後好幾年,再看英語提高不大。而小孩子出國,則比較普遍的很快就能達到母語水平。而且,年齡越小,效果越好。 最近我看到一篇資料,說有研究證明,兒童的語言形成是左右腦互相配合的結果。當兒童接觸一種語言的時候,首先聽到的是它的語音信號,然後就要尋找對應的圖形信號。回想一下孩子學習母語的過程,我覺得這一觀點是可信的。最初,我們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基本都是用實物和名稱來對應的。嬰兒最初接觸的圖書,也都是一個名稱一個圖,或者叫看圖識字。 一個孩子,到了國外,不管是上幼兒園還是小學,老師為了讓不懂英語的孩子能聽明白,往往都會使用誇張的肢體語言。而且國外的教學特點本身都是把圖片里用到極致。記得教室里有很多掛圖,比如說表情,就是孩子們各種表情的臉,然後下面是對應的單詞。而老師在講這些的時候,往往是強化聲音,然後動作對應的都非常到位。 國外老師講故事也是一樣。比如國外有大量的繪本,很多繪本圖都做的非常好,和單詞的對應關系非常清楚。而老師,則會在講解的過程中把這些對應關系處理的非常到位。記得小寶上親子班的時候,老師自製了非常多的教具,在帶領大家唱兒歌的時候,手上的對應動作都很明顯。 當時,我以為這樣做僅僅是為了增添樂趣,現在才明白,原來這是基於孩子語言學習特點的科學方式。 而在老師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也一樣體現了這個特點。比如小寶上幼兒園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他能整句表達的意思,基本上都是一個在幼兒園和家裡同樣發生的場景。比如吃飯的時候推凳子、咳嗽了用袖子把嘴捂上、在外面滑梯玩的時候提醒注意別摔倒之類的、在過馬路之前提醒先停下觀察。後者走在外面,看天下雨了;或者看到了一個車,說這個車真大之類的。 說到這里,讓我想起了一個有趣的場景:一次小寶和爸爸坐地鐵---小寶一直對地鐵情有獨鍾,有機會就要求坐。上了車,小寶異常興奮,高興地和爸爸說:This skytrain is so big(溫哥華的地鐵叫 skytrain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小寶一聽,立刻不說話了。 這也讓我想起一位博友在評論中說的話。他說他想給三歲的兒子找英語環境,於是帶孩子去英語角,到了以後,看到一小老外,上去就和人家說話: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人家嚇的直躲,首戰以失敗告終!是啊,能不失敗嗎?孩子們要有實際內容的交流,我們學到的那些句型,國外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誰說這些啊?! 雖然同樣是不能講,但是這些孩子每天還是有很多英文的東西能夠進到耳朵裡面去,比如大人看電視,比如自己看動畫片以及繪本等等都是英文的。應該說,國外孩子即使家裡面英語不是母語,但是對英語的接觸量還是不小的。尤其是孩子上了幼兒園以後,和老師、同學的互動,成了英語學習的一個主要途徑。到了學前班,開始系統地學習 phonics,學校對於英文的閱讀量也有要求,一般來講,從5歲學前班 k 開始(當然也有些地方是從4歲開始上 pre-k),孩子們的英文水平會得到非常大的一個飛躍。 當然也有人質疑孩子在根本不理解意思的情況下聽英語有沒有用,尤其是有人以大人自己的感受來理解孩子,覺得自己都聽不明白的英語素材,孩子聽著不是一片混沌?關於這一點,科學研究還真有顯示,證明嬰兒期的聽力辨音能力強,有人說9個月以後呈現逐步退化的趨勢。對於任何一項研究成果,我都無意於去追究其科學性到底幾何。相比於研究成果,我更看中的是自己對於孩子的觀察和體驗。當安妮在四歲剛到加拿大就可以完整復述一段非常快的歌詞之後,我相信,所有前期對於語音方面的積累都是有回報的。孩子的語音識別能力,不依賴於她對語言含義的理解。 第二,語言的互動交流。這個方式應該說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也因為缺少這個,所以很多人認為中國人如果不出國就沒法學好英語。很多媽媽基於這樣的認識,想彌補,於是在家裡千方百計和孩子來用英語對話。也有的媽媽覺得自己的發音不夠好,所以不敢和孩子對話。但是總還是有很多的糾結。因此這個問題也是群里論壇討論比較多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能交流自然好,但是對於孩子來講,成人是他們語言的樣板,對的錯的都來自於成人。這里的對錯,口音問題還算可以彌補,因為大量的原版聽力資料的介入可以彌補這一點。就好比家長講的普通話不標准,但是孩子聽收音機電視都用普通話,可以自行矯正過來。 這裡面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應該是中式英語對孩子的誤導。我們這一代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真正的英語環境中生活過--注意,這里是說生活過,知道英語母語的人常用的生活詞彙,和我們工作中的詞彙是有區別的。如果沒有,那麼我們的英語都來自於書面。而這些表達方式中地道英語的比例非常小。記得前幾天論壇討論大家剛剛拿到的 k 級 phonics 教材配套的繪本,有人就說了,這么簡單的一本書,那麼幾個詞,可是我有非常多的不知道,有些查字典還是理解不了。問題在哪裡?我感覺就是我們從來沒聽過沒看過原汁原味的表達方式,沒有接觸人家大量使用的很生活化的詞彙。我們中國人學的都是課本上被語言學家設定好的句型,而這些句型,恰恰遠離人們的生活,或者說遠離國外的真正日常生活,最後造成我們的啞巴英語。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個人感覺,在你不能確定和孩子對話說的是正確的英語之前,還是讓孩子大量地吸收、輸入吧。互動的問題,可以在孩子有了足夠輸入之後,為孩子創造一個英語的互動環境來解決。或者是和英語母語的孩子一起交流,或者是和英語母語的老師交流。總之,我還是那個觀點,當孩子能夠有比較強的辨音能力,對應一定的情景模式之後,輸出會是很快的一個過程。就好比安妮講中文,2 第三,語言的情境對應。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我前面提到的中國孩子到國外學英語的成果也正說明了它的作用。實際上,這個過程和語言互動是密切相關的。但是在目前我們互動交流難以實現的情況下,我感覺更應該重視其他方面的情景對應。比如說動畫片,很多人說孩子看動畫片,不知道看明白了沒有。我覺得,明白沒明白,有兩層含義:一個是對整個故事、情節是否明白,一個是對句子、詞是否明白。很多家長看到每個句子中都有孩子不認識的詞,甚至不只一個,就認為孩子一定是沒看明白,讀書就是讀天書。我覺得,是否明白取決於表達與語境的對應,看懂了語境,並且能夠在這個語境下聯想起來這個表達,那就是理解得非常好!對於段落、句子,故事情節和場景就是語境;對於單詞,那整個句子就是語境。這種對應關系積累下來了,孩子就開始輸出,開口就是地道的表達方式和用詞。看動畫片是這樣,讀繪本也是這樣。 目前論壇討論比較多的問題也是怎樣帶孩子讀繪本的問題。很多人糾結於自己的英語不好、發音不好,其實我覺得這都不是主要的。就好比說媽媽不會彈鋼琴,但是一樣能輔導孩子,能聽出來哪裡有問題。讀繪本也是一樣的道理。引導孩子讀繪本,最有價值的方法應該是讓孩子能夠通過畫面和單詞、句子來對應。這樣的情景對應,會讓孩子擺脫對單詞中文含義的依賴,當閱讀量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出現一個表達方式,孩子想到的是某些場景,而腦子中的這個場景,就是這種表達方式被正確運用的場合。出現一個單詞,孩子想到的是在哪些表達中、什麼場景下用到了這個單詞,這個過程的積累,也就是英文思維的訓練過程。按照這樣的過程,孩子一定不會是看到一個單詞,先想中文,然後用中文去想和它搭配的英文單詞,再把孤立的單片語合在一起的過程。而且,孩子對單詞的理解,一定超過我們這些家長們。其實,地道老外,如果沒有讀過多少書,單詞量並不比中國人苦學十多年的單詞量大,但是我們的詞彙量,是用中文翻譯的詞彙量,只知道對應的中文意思,結果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三,我們自己的實際詞彙量遠遠比我們自己認為的要小很多很多了。這也從安妮身上得到驗證:她的詞彙量並非天大,甚至不如寶爸,但她運用英語的自如比寶爸強太多了! 語境語境,說到底,就是大量接觸原汁原味的東西。聽是這樣,讀也是這樣。輸入到了一定程度,再學習輸出,相信也會是事半功倍。說出來、寫出來的語音語調以及表達方式也會是最接近人家的東西,即使看起來詞彙量不太大但是運用自如。

㈤ 中國家庭怎樣給孩子創造英語學習環境

曾經一度,大家總結中國人英語不好,或者說中國人講中式英語的原因,比較一致的觀點是:中國人講英語沒有語言環境。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把孩子送到國外。但是觀察在國外的孩子,情況也是大不相同。

比如有些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的孩子,原來英語水平不高,出去以後好幾年,再看英語提高不大。而小孩子出國,則比較普遍的很快就能達到母語水平。而且,年齡越小,效果越好。

最近我看到一篇資料,說有研究證明,兒童的語言形成是左右腦互相配合的結果。當兒童接觸一種語言的時候,首先聽到的是它的語音信號,然後就要尋找對應的圖形信號。回想一下孩子學習母語的過程,我覺得這一觀點是可信的。最初,我們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基本都是用實物和名稱來對應的。嬰兒最初接觸的圖書,也都是一個名稱一個圖,或者叫看圖識字。

為什麼中國的小孩子出國以後在沒有母語幫助的情況下可以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里聽懂老師的講課並且開始輸出?原因在於國外的方法符合孩子的生理特點。而國外的方法現在看,也正是這一研究的具體應用。

一個孩子,到了國外,不管是上幼兒園還是小學,老師為了讓不懂英語的孩子能聽明白,往往都會使用誇張的肢體語言。而且國外的教學特點本身都是把圖片里用到極致。記得教室里有很多掛圖,比如說表情,就是孩子們各種表情的臉,然後下面是對應的單詞。而老師在講這些的時候,往往是強化聲音,然後動作對應的都非常到位。

國外老師講故事也是一樣。比如國外有大量的繪本,很多繪本圖都做的非常好,和單詞的對應關系非常清楚。而老師,則會在講解的過程中把這些對應關系處理的非常到位。記得小寶上親子班的時候,老師自製了非常多的教具,在帶領大家唱兒歌的時候,手上的對應動作都很明顯。

當時,我以為這樣做僅僅是為了增添樂趣,現在才明白,原來這是基於孩子語言學習特點的科學方式。

而在老師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也一樣體現了這個特點。比如小寶上幼兒園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他能整句表達的意思,基本上都是一個在幼兒園和家裡同樣發生的場景。比如吃飯的時候推凳子、咳嗽了用袖子把嘴捂上、在外面滑梯玩的時候提醒注意別摔倒之類的、在過馬路之前提醒先停下觀察。後者走在外面,看天下雨了;或者看到了一個車,說這個車真大之類的。

說到這里,讓我想起了一個有趣的場景:一次小寶和爸爸坐地鐵---小寶一直對地鐵情有獨鍾,有機會就要求坐。上了車,小寶異常興奮,高興地和爸爸說:This skytrain is so big(溫哥華的地鐵叫 skytrain )。這個時候,旁邊一個大學生模樣的大男孩很是驚訝,說這么小的孩子英語怎麼這么好啊。然後就很謙卑地蹲下身來和他說話。接下來的對話是什麼大家應該都能想得到: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小寶一聽,立刻不說話了。

這也讓我想起一位博友在評論中說的話。他說他想給三歲的兒子找英語環境,於是帶孩子去英語角,到了以後,看到一小老外,上去就和人家說話: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人家嚇的直躲,首戰以失敗告終!是啊,能不失敗嗎?孩子們要有實際內容的交流,我們學到的那些句型,國外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誰說這些啊?!

其實,我們國人一直把英語環境等同於和外國人交流或者在生活中講英語。所以,當我們討論兒童學英語的問題時,有博友也有些疑問,那就是你的孩子都是在國外長大的,她們有英語環境,國內的孩子沒有英語環境,能一樣嗎?

那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國外孩子的英語環境哪些可以在國內獲得。在國外的中國家庭,非常多的孩子在家是不講英文的。所以有些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一點英語都不會說。後來我發現,不僅僅是中國人這樣,東歐人也是一樣。比如小寶幼兒園的創辦人是俄羅斯人,她的外孫上幼兒園之前也是一句英語不能講。

雖然同樣是不能講,但是這些孩子每天還是有很多英文的東西能夠進到耳朵裡面去,比如大人看電視,比如自己看動畫片以及繪本等等都是英文的。應該說,國外孩子即使家裡面英語不是母語,但是對英語的接觸量還是不小的。尤其是孩子上了幼兒園以後,和老師、同學的互動,成了英語學習的一個主要途徑。到了學前班,開始系統地學習 phonics,學校對於英文的閱讀量也有要求,一般來講,從5歲學前班 k 開始(當然也有些地方是從4歲開始上 pre-k),孩子們的英文水平會得到非常大的一個飛躍。

再回頭看看我們國內的孩子,英語環境主要缺什麼呢?

第一,大量接觸英語語音信號。其實這個問題主要說的是聽。這部分過去我們沒有條件,但是目前英文原版的視聽資料越來越多,很多孩子從小也是在原版動畫片的熏陶下長大的。從這種意義上講,只要家長有心,三歲以前孩子聽上幾百個小時的英文兒歌之類的東西是沒什麼困難的。

當然也有人質疑孩子在根本不理解意思的情況下聽英語有沒有用,尤其是有人以大人自己的感受來理解孩子,覺得自己都聽不明白的英語素材,孩子聽著不是一片混沌?關於這一點,科學研究還真有顯示,證明嬰兒期的聽力辨音能力強,有人說9個月以後呈現逐步退化的趨勢。對於任何一項研究成果,我都無意於去追究其科學性到底幾何。相比於研究成果,我更看中的是自己對於孩子的觀察和體驗。當安妮在四歲剛到加拿大就可以完整復述一段非常快的歌詞之後,我相信,所有前期對於語音方面的積累都是有回報的。孩子的語音識別能力,不依賴於她對語言含義的理解。

第二,語言的互動交流。這個方式應該說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也因為缺少這個,所以很多人認為中國人如果不出國就沒法學好英語。很多媽媽基於這樣的認識,想彌補,於是在家裡千方百計和孩子來用英語對話。也有的媽媽覺得自己的發音不夠好,所以不敢和孩子對話。但是總還是有很多的糾結。因此這個問題也是群里論壇討論比較多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能交流自然好,但是對於孩子來講,成人是他們語言的樣板,對的錯的都來自於成人。這里的對錯,口音問題還算可以彌補,因為大量的原版聽力資料的介入可以彌補這一點。就好比家長講的普通話不標准,但是孩子聽收音機電視都用普通話,可以自行矯正過來。

這裡面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應該是中式英語對孩子的誤導。我們這一代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真正的英語環境中生活過--注意,這里是說生活過,知道英語母語的人常用的生活詞彙,和我們工作中的詞彙是有區別的。如果沒有,那麼我們的英語都來自於書面。而這些表達方式中地道英語的比例非常小。記得前幾天論壇討論大家剛剛拿到的 k 級 phonics 教材配套的繪本,有人就說了,這么簡單的一本書,那麼幾個詞,可是我有非常多的不知道,有些查字典還是理解不了。問題在哪裡?我感覺就是我們從來沒聽過沒看過原汁原味的表達方式,沒有接觸人家大量使用的很生活化的詞彙。我們中國人學的都是課本上被語言學家設定好的句型,而這些句型,恰恰遠離人們的生活,或者說遠離國外的真正日常生活,最後造成我們的啞巴英語。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個人感覺,在你不能確定和孩子對話說的是正確的英語之前,還是讓孩子大量地吸收、輸入吧。互動的問題,可以在孩子有了足夠輸入之後,為孩子創造一個英語的互動環境來解決。或者是和英語母語的孩子一起交流,或者是和英語母語的老師交流。總之,我還是那個觀點,當孩子能夠有比較強的辨音能力,對應一定的情景模式之後,輸出會是很快的一個過程。就好比安妮講中文,2 歲半了才開始,但是一開始就是整句話。想想說英語的問題,是早開始一兩年的中式英語重要,還是晚一些講了就講正確的好呢?

第三,語言的情境對應。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我前面提到的中國孩子到國外學英語的成果也正說明了它的作用。實際上,這個過程和語言互動是密切相關的。但是在目前我們互動交流難以實現的情況下,我感覺更應該重視其他方面的情景對應。比如說動畫片,很多人說孩子看動畫片,不知道看明白了沒有。我覺得,明白沒明白,有兩層含義:一個是對整個故事、情節是否明白,一個是對句子、詞是否明白。很多家長看到每個句子中都有孩子不認識的詞,甚至不只一個,就認為孩子一定是沒看明白,讀書就是讀天書。我覺得,是否明白取決於表達與語境的對應,看懂了語境,並且能夠在這個語境下聯想起來這個表達,那就是理解得非常好!對於段落、句子,故事情節和場景就是語境;對於單詞,那整個句子就是語境。這種對應關系積累下來了,孩子就開始輸出,開口就是地道的表達方式和用詞。看動畫片是這樣,讀繪本也是這樣。

目前論壇討論比較多的問題也是怎樣帶孩子讀繪本的問題。很多人糾結於自己的英語不好、發音不好,其實我覺得這都不是主要的。就好比說媽媽不會彈鋼琴,但是一樣能輔導孩子,能聽出來哪裡有問題。讀繪本也是一樣的道理。引導孩子讀繪本,最有價值的方法應該是讓孩子能夠通過畫面和單詞、句子來對應。這樣的情景對應,會讓孩子擺脫對單詞中文含義的依賴,當閱讀量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出現一個表達方式,孩子想到的是某些場景,而腦子中的這個場景,就是這種表達方式被正確運用的場合。出現一個單詞,孩子想到的是在哪些表達中、什麼場景下用到了這個單詞,這個過程的積累,也就是英文思維的訓練過程。按照這樣的過程,孩子一定不會是看到一個單詞,先想中文,然後用中文去想和它搭配的英文單詞,再把孤立的單片語合在一起的過程。而且,孩子對單詞的理解,一定超過我們這些家長們。其實,地道老外,如果沒有讀過多少書,單詞量並不比中國人苦學十多年的單詞量大,但是我們的詞彙量,是用中文翻譯的詞彙量,只知道對應的中文意思,結果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三,我們自己的實際詞彙量遠遠比我們自己認為的要小很多很多了。這也從安妮身上得到驗證:她的詞彙量並非天大,甚至不如寶爸,但她運用英語的自如比寶爸強太多了!

曾經有媽媽問,說孩子學校學英語,就是中英互譯的過程。說實話,對於這種教學方式,咱們作為草民能有什麼解決的辦法呢?但是,我相信,就像聽力你聽正確的東西多了,會有自我矯正的能力一樣。很多孩子從小聽原版的東西,媽媽或者中國老師讀英語的時候,孩子會很快反應出對方的錯誤,並且不會跟著大人的錯誤跑。

讀也是一樣。當你讀了千八百本原版讀物之後,你說什麼的時候,腦子里一定能找到她的英語語境。這個時候,因為英語語境的存在,你對一個詞的用法幾乎可以脫口而出了,那還要回頭找中文意思來幫忙嗎?

語境語境,說到底,就是大量接觸原汁原味的東西。聽是這樣,讀也是這樣。輸入到了一定程度,再學習輸出,相信也會是事半功倍。說出來、寫出來的語音語調以及表達方式也會是最接近人家的東西,即使看起來詞彙量不太大但是運用自如。

㈥ 中國媽媽和外國媽媽區別英語作文

正常情況下。中國的媽媽比外國的媽媽要。辛苦多了。因為中國的媽媽對待小孩子是一輩子,他可以。幫助小孩子伺候小孩子一輩子的事情,把國外的媽媽幫助小孩子幫助到18歲就不管了,所以說中國的媽媽是比較辛苦的。這也是我們國家女人的最大的一個。母愛。

㈦ 如何在中國建立英語語言環境

這樣吧,現在外國人也有這個困惑,怎麼和中國人交流,最簡單的就是他們喜歡掏商機,找夥伴。要是有本事闖天下找幾個外國朋友吧。不行就只能到公司做點事情,積累經驗了。

㈧ 如何為中國孩子創造英語環境

曾經一度,大家總結中國人英語不好,或者說中國人講中式英語的原因,比較一致的觀點是:中國人講英語沒有語言環境。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把孩子送到國外。但是觀察在國外的孩子,情況也是大不相同。
比如有些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的孩子,原來英語水平不高,出去以後好幾年,再看英語提高不大。而小孩子出國,則比較普遍的很快就能達到母語水平。而且,年齡越小,效果越好。
最近我看到一篇資料,說有研究證明,兒童的語言形成是左右腦互相配合的結果。當兒童接觸一種語言的時候,首先聽到的是它的語音信號,然後就要尋找對應的圖形信號。回想一下孩子學習母語的過程,我覺得這一觀點是可信的。最初,我們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基本都是用實物和名稱來對應的。嬰兒最初接觸的圖書,也都是一個名稱一個圖,或者叫看圖識字。
一個孩子,到了國外,不管是上幼兒園還是小學,老師為了讓不懂英語的孩子能聽明白,往往都會使用誇張的肢體語言。而且國外的教學特點本身都是把圖片里用到極致。記得教室里有很多掛圖,比如說表情,就是孩子們各種表情的臉,然後下面是對應的單詞。而老師在講這些的時候,往往是強化聲音,然後動作對應的都非常到位。
國外老師講故事也是一樣。比如國外有大量的繪本,很多繪本圖都做的非常好,和單詞的對應關系非常清楚。而老師,則會在講解的過程中把這些對應關系處理的非常到位。記得小寶上親子班的時候,老師自製了非常多的教具,在帶領大家唱兒歌的時候,手上的對應動作都很明顯。
當時,我以為這樣做僅僅是為了增添樂趣,現在才明白,原來這是基於孩子語言學習特點的科學方式。
而在老師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也一樣體現了這個特點。比如小寶上幼兒園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他能整句表達的意思,基本上都是一個在幼兒園和家裡同樣發生的場景。比如吃飯的時候推凳子、咳嗽了用袖子把嘴捂上、在外面滑梯玩的時候提醒注意別摔倒之類的、在過馬路之前提醒先停下觀察。後者走在外面,看天下雨了;或者看到了一個車,說這個車真大之類的。
說到這里,讓我想起了一個有趣的場景:一次小寶和爸爸坐地鐵---小寶一直對地鐵情有獨鍾,有機會就要求坐。上了車,小寶異常興奮,高興地和爸爸說:This
skytrain is so big(溫哥華的地鐵叫 skytrain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小寶一聽,立刻不說話了。
這也讓我想起一位博友在評論中說的話。他說他想給三歲的兒子找英語環境,於是帶孩子去英語角,到了以後,看到一小老外,上去就和人家說話: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人家嚇的直躲,首戰以失敗告終!是啊,能不失敗嗎?孩子們要有實際內容的交流,我們學到的那些句型,國外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誰說這些啊?!
雖然同樣是不能講,但是這些孩子每天還是有很多英文的東西能夠進到耳朵裡面去,比如大人看電視,比如自己看動畫片以及繪本等等都是英文的。應該說,國外孩子即使家裡面英語不是母語,但是對英語的接觸量還是不小的。尤其是孩子上了幼兒園以後,和老師、同學的互動,成了英語學習的一個主要途徑。到了學前班,開始系統地學習
phonics,學校對於英文的閱讀量也有要求,一般來講,從5歲學前班 k 開始(當然也有些地方是從4歲開始上
pre-k),孩子們的英文水平會得到非常大的一個飛躍。
當然也有人質疑孩子在根本不理解意思的情況下聽英語有沒有用,尤其是有人以大人自己的感受來理解孩子,覺得自己都聽不明白的英語素材,孩子聽著不是一片混沌?關於這一點,科學研究還真有顯示,證明嬰兒期的聽力辨音能力強,有人說9個月以後呈現逐步退化的趨勢。對於任何一項研究成果,我都無意於去追究其科學性到底幾何。相比於研究成果,我更看中的是自己對於孩子的觀察和體驗。當安妮在四歲剛到加拿大就可以完整復述一段非常快的歌詞之後,我相信,所有前期對於語音方面的積累都是有回報的。孩子的語音識別能力,不依賴於她對語言含義的理解。
第二,語言的互動交流。這個方式應該說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也因為缺少這個,所以很多人認為中國人如果不出國就沒法學好英語。很多媽媽基於這樣的認識,想彌補,於是在家裡千方百計和孩子來用英語對話。也有的媽媽覺得自己的發音不夠好,所以不敢和孩子對話。但是總還是有很多的糾結。因此這個問題也是群里論壇討論比較多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能交流自然好,但是對於孩子來講,成人是他們語言的樣板,對的錯的都來自於成人。這里的對錯,口音問題還算可以彌補,因為大量的原版聽力資料的介入可以彌補這一點。就好比家長講的普通話不標准,但是孩子聽收音機電視都用普通話,可以自行矯正過來。
這裡面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應該是中式英語對孩子的誤導。我們這一代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真正的英語環境中生活過--注意,這里是說生活過,知道英語母語的人常用的生活詞彙,和我們工作中的詞彙是有區別的。如果沒有,那麼我們的英語都來自於書面。而這些表達方式中地道英語的比例非常小。記得前幾天論壇討論大家剛剛拿到的
k 級 phonics
教材配套的繪本,有人就說了,這么簡單的一本書,那麼幾個詞,可是我有非常多的不知道,有些查字典還是理解不了。問題在哪裡?我感覺就是我們從來沒聽過沒看過原汁原味的表達方式,沒有接觸人家大量使用的很生活化的詞彙。我們中國人學的都是課本上被語言學家設定好的句型,而這些句型,恰恰遠離人們的生活,或者說遠離國外的真正日常生活,最後造成我們的啞巴英語。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個人感覺,在你不能確定和孩子對話說的是正確的英語之前,還是讓孩子大量地吸收、輸入吧。互動的問題,可以在孩子有了足夠輸入之後,為孩子創造一個英語的互動環境來解決。或者是和英語母語的孩子一起交流,或者是和英語母語的老師交流。總之,我還是那個觀點,當孩子能夠有比較強的辨音能力,對應一定的情景模式之後,輸出會是很快的一個過程。就好比安妮講中文,2
第三,語言的情境對應。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我前面提到的中國孩子到國外學英語的成果也正說明了它的作用。實際上,這個過程和語言互動是密切相關的。但是在目前我們互動交流難以實現的情況下,我感覺更應該重視其他方面的情景對應。比如說動畫片,很多人說孩子看動畫片,不知道看明白了沒有。我覺得,明白沒明白,有兩層含義:一個是對整個故事、情節是否明白,一個是對句子、詞是否明白。很多家長看到每個句子中都有孩子不認識的詞,甚至不只一個,就認為孩子一定是沒看明白,讀書就是讀天書。我覺得,是否明白取決於表達與語境的對應,看懂了語境,並且能夠在這個語境下聯想起來這個表達,那就是理解得非常好!對於段落、句子,故事情節和場景就是語境;對於單詞,那整個句子就是語境。這種對應關系積累下來了,孩子就開始輸出,開口就是地道的表達方式和用詞。看動畫片是這樣,讀繪本也是這樣。
目前論壇討論比較多的問題也是怎樣帶孩子讀繪本的問題。很多人糾結於自己的英語不好、發音不好,其實我覺得這都不是主要的。就好比說媽媽不會彈鋼琴,但是一樣能輔導孩子,能聽出來哪裡有問題。讀繪本也是一樣的道理。引導孩子讀繪本,最有價值的方法應該是讓孩子能夠通過畫面和單詞、句子來對應。這樣的情景對應,會讓孩子擺脫對單詞中文含義的依賴,當閱讀量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出現一個表達方式,孩子想到的是某些場景,而腦子中的這個場景,就是這種表達方式被正確運用的場合。出現一個單詞,孩子想到的是在哪些表達中、什麼場景下用到了這個單詞,這個過程的積累,也就是英文思維的訓練過程。按照這樣的過程,孩子一定不會是看到一個單詞,先想中文,然後用中文去想和它搭配的英文單詞,再把孤立的單片語合在一起的過程。而且,孩子對單詞的理解,一定超過我們這些家長們。其實,地道老外,如果沒有讀過多少書,單詞量並不比中國人苦學十多年的單詞量大,但是我們的詞彙量,是用中文翻譯的詞彙量,只知道對應的中文意思,結果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三,我們自己的實際詞彙量遠遠比我們自己認為的要小很多很多了。這也從安妮身上得到驗證:她的詞彙量並非天大,甚至不如寶爸,但她運用英語的自如比寶爸強太多了!
語境語境,說到底,就是大量接觸原汁原味的東西。聽是這樣,讀也是這樣。輸入到了一定程度,再學習輸出,相信也會是事半功倍。說出來、寫出來的語音語調以及表達方式也會是最接近人家的東西,即使看起來詞彙量不太大但是運用自如。

閱讀全文

與中國媽媽創造英語環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