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創造了古印度文明,有什麼證據
印度古文明,是古印度人創造的。其實我們現在看到的印度總理莫迪等高種姓制度的人,其實說是印度的外來人。或者說,現在的印度人很多都不是印度的本土人。
古印度,可以追溯到公元數千年前。其實很久以前,古印度的文明是領先世界一大截的,別人都在村裡住草房的時候,古印度人已經用磚頭蓋起了大城市,下水道,洗澡堂花園等,相當會享受啊。但是突然有一天,這個文明消失了,後世很多人說因為病毒肆虐,甚至有的人說是外星人入侵,總而言之,它就是跪了。古印度遺址摩亨佐·達羅遺址,又稱『死亡之丘』,發現了大量古印度人民的遺體。
這幫人掛掉之後,從西北方向來了一群游牧民族,在這里建立了『吠陀文明』,同時也帶來了一種叫『婆羅門教』的宗教,但是這幫游牧民族面臨兩個難題。
第一:怎麼保證國家各行各業都有人做事,如何大家都去當官,沒人種地,那全國人只能等死。
第二:作為外來人口,如何防止原居民推到自己建立起來的政權。
種姓制度就是他們用來壓制這一切的手段,而施行種姓制度手段的,就是婆羅門教,也就是我們現在稱的『印度教』。
種姓制度,按職業把人分成了四個等級,分別對應婆羅門教的神的部位。
第一種最高級:婆羅門,對應的是神的頭,由祭司,皇帝等組成,簡單來說就是裝神弄鬼,坐吃等死的。
第二種:剎帝利,又王宮貴族,武士將軍之類組成,對應神的手臂,負責管理國家,打敗敵人的職位。
第三種:吠舍,對應身的大腿,主要就是商人或農民,簡單來說,就是好好勞動,讓國家有稅收就好了。
第四種:首陀羅,對應神的腳,簡單來說就是奴隸。
還有一種被稱為『不可接觸者』,對應被神踩在腳下的罪犯。
而且種姓制度是代代相傳,假如你是第三種的話,那麼你的子孫後代也只是第三種,不能往上升級。這才是出身決定命運啊。我們現在看到的印度,其實就是當初的那幫外來人建立起來的。古印度,其實早已經消失在了歷史河流之中。
2. 印度教與佛教各是什麼為何印度人不信他們發明的佛教
佛教不是誰發明的,是佛陀傳道時自然形成的教育團體。印度教在印度比佛教淵源深厚。
3. 印度教濕婆(林加)的來歷教徒如何供奉和朝聖
印度教三大主神之——濕婆2007-06-12 04:25 印度教三大主神之——濕婆 (Siva) 印度教毀滅之神濕婆(Shiva),前身是印度河文明時代的生殖之神「獸主」和吠陀風暴之神魯陀羅,兼具生殖與毀滅、創造與破壞雙重性格,呈現各種奇譎怪誕的不同相貌,主要有林伽相、恐怖相、溫柔相、超人相、三面相、舞王相、璃伽之主相、半女之主相等變相,林伽(男根)是濕婆的最基本的象徵。 在印度教造像中,濕婆通常是瑜伽苦行者打扮,遍身塗灰,纏發椎髻,頭戴一彎新月,頸繞一條長蛇,胸飾一申骷髏瓔珞,腰間圍著一張虎皮,四臂手持三叉戟、斧頭、手鼓、棍棒或母鹿。他額頭上長著第3隻眼睛,可以噴射神火把一切燒成灰燼。傳說愛神迦摩在濕婆修苦行時打擾,濕婆第3隻眼裡噴射的神火把愛神燒得形銷骨滅,但愛神並沒有死,只不過沒有了形體,所以說愛是無形的。 濕婆還富於自我犧牲精神。當恆河女神從雪山天國降凡之際,濕婆為了避免水勢過猛淹沒眾生,他親自以頭接水,讓恆河在他的發綹間流轉千年緩沖後再流到人間。 濕婆居住在凱拉薩山(Mount Kalashi,即中國西藏阿里境內的岡仁波欽神山) ,他的乘騎是公牛南迪(Nandi),他的神妃是雪山神女帕爾瓦蒂(Parvati),又叫烏瑪(Uma,光明、美麗)。濕婆的配偶起源於印度土著的母神,也像濕婆一樣兼具生殖與毀滅雙重性格,呈現溫柔相與恐怖相等不同的相貌。帕爾瓦蒂或烏瑪的形象是嬌媚嫻淑的妻子。濕婆的配偶的另一種形象杜爾伽(Durza,難近母)則是美艷而嗜殺的復仇女神,曾代表諸神殺死水牛怪魔希沙。還有一種形象迦梨(Kali,黑女神),面目猙獰,酷愛血祭,純屬恐怖的死神。濕婆與帕爾瓦蒂的兒子伽內什(Ganesh)是可愛的象頭神,另一個兒子塞建陀(Skanda)則是可怕的戰神。 所有印度教聖像中最重要最著名的一種,就是這尊與朱羅銅像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偉大的濕婆納塔羅闍(舞王)即舞蹈之王或舞蹈者之王像。這種像大量創作於朱羅時代,在南印度的製造延續倒12世紀。 濕婆被表現為跳著創造和毀滅世界的宇宙之舞。他的頭發隨著他的舞動而狂亂地飄散開來,隨著他的上邊的右手所持的沙漏裝小鼓的節奏而飛動。這種節奏是宇宙(摩耶)的心跳得聲音,通過創造之舞的善行而產生。宇宙本身被表現為環繞此神的光環,光環出自雕像底座上摩卡羅的繁殖之口。與這創造的瞬間互補的,是同時發生的宇宙的毀滅,由那些給光環鑲邊的火焰和持在此神左手中的單獨一朵火焰來象徵。這朵單獨的火焰使一切化為虛無:恰恰與此神右手中的創造之鼓保持平衡。下邊的右手錶示要撫慰他的信徒,預備賜福先作出令人放心的無畏勢。進一步證實賜福的是下邊左手的象手勢(gaja hasta)。這種「旗子」手勢由垂下手指模擬象鼻構成,在此指向真從無知的侏儒背上彈跳而起的左腳。這一象徵性的手勢使信徒有希望解脫摩耶的苦難,同時右腳以舞蹈的全力踏著侏儒的背脊。侏儒握著一條有毒的眼鏡蛇,而同樣的毒蛇像一件裝飾品佩戴在濕婆賜福的右臂之上。 在許多其他的有意味的細節中,可以看到一個骷髏在此神纏結的發髻的寶冠上。還有一彎新月,象徵著濕婆分階段出沒與宇宙,即使隱藏時也一直在那裡。在他那夾雜著死者骨灰的發髻中,濕婆承接了從天而降的恆河——一尊恆河女神象的小像立於右邊的頭發上。她是一尊混合的美人魚像,上身是女性,下身是摩卡羅。這種象徵性是無窮無盡的,對於濕婆教信徒來說這尊聖像是闡釋這位跳舞的創造和毀滅之神的無限憐憫和宇宙力量的一種形象化的啟示。 印度教三大主神之——梵天 (Brahma) 三大主神之——毗濕奴 (Vishnu) 印度教三大主神之——濕婆 (Siva) 印度神話的歷史,大致可分為:原始崇拜時期、吠陀時期、婆羅門時期和佛教時期。在原始時期還只有很初級的自然崇拜,這種崇拜的對象比較抽象化,尚未出現具有神格的神的形態,更談不上神祉系統了。在吠陀時期,後來所謂的印度教「三大神」――梵天(Brahma)、濕婆(shiva)和毗濕奴(Visnu)都尚未出現,其前身都還只是很不起眼的小神而已。這個時候最牛氣的是大名鼎鼎的「雷神」因陀羅(indra),又叫做帝釋天的那位,以後再講他吧。 到了婆羅門時期,以三大神為核心的神祉系統才算建立和穩定下來,我們的主角濕婆就要呼之欲出了。濕婆的誕生一說是從「創造神」梵天的額頭,一說是從梵天的怒火,他是三大神之中的「毀滅神」(還有一個就是「守護神」毗濕奴)。其實這里的毀滅沒有任何貶義的意思,因為在印度教的世界觀里,整個世界、宇宙都是在創造、運行和毀滅的循環中生生不息的,而三大神則分別完成這三個步驟中的一個。 濕婆在膜拜中有幾個很特別的象徵,一個是他「林伽」狀的發型;一個是第三隻眼+月亮,月亮是眾神和阿修羅攪動乳海產生的寶物之一,被濕婆放到額頭上做了裝飾。那麼有人會問,月亮放到了濕婆的頭上,那我們看到的又是什麼呢?這就和印度的神話觀有關的,這里舉一個《羅摩衍那》里的小故事來幫助大家理解: 主人公羅摩(rama)帶著妻子悉多到森林裡苦修,正好碰到一位仙人帶著眾多弟子來訪,可是家裡的食物只夠一個人的分量了。偏巧這位仙人也不是什麼善於之輩,是以脾氣暴躁而聞名的,稍不如意就會降下很狠毒的詛咒(這種人也能當仙人),所以萬萬得罪不起。正當悉多頭疼的時候,羅摩回來了,羅摩聽了之後,二話不說就把那最後一個人的分量給吃掉了。結果仙人和那些徒弟都不餓了,都高高興興的離開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羅摩是毗濕奴神的化身(就是前面那位守護神),毗濕奴代表了整個世界。羅摩飽了,就是毗濕奴飽了,所以全世界都飽了。(照這樣以後再也不用怕鬧飢荒了) 所以,在印度神話里,神的偉力不是人類所能想像的,月亮裝飾了濕婆的額頭,也就裝飾了全人類的夜空。 濕婆還有一個特徵就是藍色的脖子上,那時因為攪動乳海時,不僅出現了許多奇珍異寶,也攪出了一個足以毀滅整個世界的毒葯。這個時候,偉大的濕婆神見義勇為、奮不顧身的把這團毒葯一口吞下,結果被這劇烈的毒葯把脖子都燒成了青藍色。 濕婆的強和酷往往是連在一起的,其性格和毗濕奴剛好相反,後者簡直就是樣板戲里的男主角,整個一個「高大全」。而濕婆就不同了,極有性格,發起飈來逮誰滅誰,大有「誅仙斬妖」的氣勢,甚至連創造神都不放過,這件事的原委是這樣的:梵天利用「原人」普魯沙的身體創造了天地宇宙,功勞自不必說了。梵天基本上脾氣又好、心眼也不錯,但就是有一點不好:好色。梵天創造世界之後,左右無事便造出一個絕世美女來欣賞,而且覺得一個腦袋不夠看,索性生出五個腦袋來看。眾神看梵天鬧得實在是不象話,就讓濕婆去勸勸梵天。結果話不投機,濕婆一怒之下,也不管你什麼創造神不創造神,一刀劈下梵天一個腦袋來,才讓梵天停止了胡鬧。後來還有一次,梵天覬覦濕婆的妻子薩蒂的美貌 ,結果又惹來濕婆的雷霆之怒,差點就送了老梵歸西。(薩蒂的父親達剎時梵天之子,(當然梵天的兒子很多的,因為他是創造神嘛。一定意義上濕婆也算一個)那薩蒂也算是梵天廣義上的孫女了,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 濕婆也有被「人」耍的時候,那也要怪他自己不好:有一個阿修羅王長期向濕婆禱告,濕婆一高興就許諾答應他任何一個願望,結果這個阿修羅王的願望是「我要你給我守大門」!!!....濕婆要後悔都來不及了。更可氣的是這個阿修羅惹來了一個不該惹得人――黑天(krishna),這個黑天可不是普通人,他是毗濕奴的化身之一,還擁有毗濕奴的神盤。黑天殺到城門口撞上守門的濕婆,怎麼辦呢?開練吧。結果殺的昏天黑地,就好比現在兩個世界大國對丟原子彈,世界末日不遠了。結果還是梵天出來調停才算止住雙方的爭斗
4. 佛教發源於印度,為什麼印度人信印度教它與佛教有何淵源
先來解釋一下印度,現在大多數中國人對印度的認知是南亞地區的一個國家。其實,這種對印度的認知是不全面的!佛教起源於印度也興盛於印度,至今印度都保留著許多得佛教遺跡,其中就有5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了世界文化遺產,然而奇怪的是印度人多信仰印度教,信仰佛教的越來越少,今天的佛教在印度成了小眾宗教,教徒只要800萬人左右,印度人口遠遠超過緬甸泰國,但是佛教教徒卻小於兩國,甚至都少於日本。
印度教區別於佛教的還有一點,就是相對於佛教的眾生平等,印度教更契合種姓制度和世襲的職業分工。印度教的精英婆羅門階層比起相對出世的佛教,不僅不需要民眾的布施即可自給自足,這是佛教在教義上失去對民眾的吸引力後,印度教能夠迅速取而代之的主要原因。
5. 印度教信徒遠超佛教,為何不能普及世界各地
在1993年的時候,印度教徒就已經達到了10.5億的龐大數量,僅次於15億以及11億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對於佛教的三億信徒,卻早已遠超。如果說宗教的龐大與否在於信徒的數量,那麼信徒的數量就代表了宗教的影響力,可就算如此,印度教也不能成為三大宗教之一,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有三大原因。
而且在印度教中,會鼓勵人們苦修,特別是對痛苦的種種做法,基本上標志了其不會普及全世界,畢竟誰也不想在自己身上的肉中穿個洞扎個孔什麼的。
所以雖然印度教信徒龐大,但是其本身卻有很多的地方與現代文化有著矛盾話,導致不能列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6.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為什麼印度人不信仰佛教,還把佛教當成死敵
佛教是從古印度就開始興起的古老宗教。在漢代的時候傳入中國,唐代時期開始興盛。目前中國也有很多佛教的教徒,但是作為印度作為古印度文明的繼承人,為什麼現在的印度國民都不信奉佛教了呢?
印度人把佛教當成死敵,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佛教違背了種姓制度的原則。佛教倡導眾生平等,這對低種姓的人來說,是好事。但是這觸及高種姓的利益,所以佛教的發展,註定會被壓制。
如果印度佛教能夠興起,印度或許就不會有那麼多人住在貧民窟裡面了吧。對此各位還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關於這個話題就說到這里,你們還有什麼其他感興趣的,記得提問,我看到第一時間去回答
謝謝大家捧場
7. 古代印度為了不被伊斯蘭教吞噬而發明了印度教抵抗,我們中國人不信任何宗教,為什麼也沒被伊斯蘭吞噬
宗教是懼怕天災人禍而來的,中國也有各種神話,盤古開天地女噶補天。中國有儒家道家,不怕任何宗教。
8. 古代印度創建人是誰
古代印度的創建不在於某個具體的人,而顯著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
(公元前600~公元800)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古印度文明起源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那的社會。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
(8)印度教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古印度的相關階層:
在古代印度時期,因為當時印度是奴隸制社會,共有四個階級,分別是:
婆羅門(主要掌管宗教祭祀,充任不同層級的祭司。其中一些人參與政治,享有很大政治權力)。剎帝利(掌握軍事和政治大權的等級)。吠舍(平民,從事農業、牧業和商業)。首陀羅(從事農、牧、漁、獵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各職業,其中有人淪為僱工,甚至淪為奴隸)。
這是因為婆羅門教宣傳婆羅門種姓至上,說梵天用口造婆羅門,用手造剎帝利,用雙腿造吠舍,用雙腳造首陀羅,並為他們規定了社會職業,永世不可改變。各族間不可通婚,下一等級的人不允許從事上一等級從事的職業。這種森嚴的等級制度被視為古印度文明的象徵。
9. 印度教有很多的油畫。這個是印度教原本的傳統還是受西方影響在近代興起的
樓上的回答是常識性的錯誤。第一:西方的文明源頭在「地中海——古希臘」,無論是哲學還是藝術、科學等。之後古羅馬崇尚古希臘的藝術,並在之基礎上進行發展和發揚,最後開始形成了自己的古典美術體系。後來十六世紀左右興起的文藝復興,也是復興古希臘羅馬的藝術。並且也是在歐洲,而且這個時期義大利的提香等油畫大師也出現了。雖然印度教興起時間比油畫的誕生時間早很多,但是並不能說是印度教發明了油畫,只能理解的是在油畫迅速繁榮起來後,對印度教美術產生了影響。
第二:油畫是600年前起源於歐洲,大約15世紀時由荷蘭人發明的,油畫的前身是15世紀以前歐洲繪畫中的蛋彩畫。用亞麻子油調和顏料,在經過處理的布或木板上作畫,因為油畫顏料干後不變色,多種顏色調和不會變得骯臟,畫家可以畫出豐富、逼真的色彩。油畫顏料不透明,覆蓋力強,所以繪畫時可以由深到淺,逐層覆蓋,使繪畫產生立體感。
第三:印度的藝術與歐洲的是有一定的獨立性的,分別自成體系,不過希臘的藝術風格曾經影響了印度的佛教造像,印度藝術曾有一個時期叫希臘化時期。 公元1世紀起,印度曾繁榮過希臘、羅馬風格的佛教美術,因而有希臘式佛教美術或羅馬式佛教美術之稱。它的影響甚至波及中國和日本。犍陀羅佛教美術的鼎盛期至5世紀末,以後,由於貴霜帝國的瓦解而衰亡。
第四: 印度教美術 是根據印度教思想、贊嘆諸神或出於禮儀上的需要而作為教化手段的美術。在廣義上,它還包括婆羅門教美術、印度土著民間信仰的美術。相對佛教美術的瞑思和靜止性,印度教的諸神形象以生命力的極度發揮為特色,活躍而富有力感,並將肉體力特別是
性作為神性者尊重,所以縱欲而多臂,強調性感,還製作大量男女性交的形象。自公元前 3世紀孔雀王朝以來,印度教諸神形象被大量導入佛教美術,如葯叉、葯叉女、龍、龍女、日天、帝釋天。印度教美術在□多王朝(4~6世紀)獲得繁榮發展,直至伊斯蘭人入侵後衰落,但16~19世紀的拉傑普特繪畫仍值得注目。印度教美術還影響到南亞其他地區(包括今巴基斯坦、阿富□、尼泊爾)。東南亞諸國從7世紀起流行印度教美術,柬埔寨的吳哥、印度尼西亞的普蘭巴南坎蒂,堪稱印度教美術的傑出代表。印度教美術對中國也有一定影響。
第五:綜上所述,印度教的油畫應該是後來受到了西方的影響,油畫絕對是歐洲誕生的,這是毫無疑問的,歐洲文明源頭也不是印度而是古希臘。
10. 是印度人發明的阿拉伯數字,還是阿拉伯人呢
在每個人的童年時代,0、1、2、3、4、5、6、7、8、9這十個數字,是最先接觸和學習的數學知識。起初你一定認為,它們是咱們華夏祖先的智慧結晶。直到有人告訴你,這些數字叫阿拉伯數字,這才明白它們並不屬於我們的創造。
既然叫阿拉伯數字,那肯定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吧。如果這樣認為,那麼你又錯了。其實這些為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數字,是由古代印度婆羅門人發明的計數符號。
既然數字是由古印度人發明的,應該叫印度數字才對,為什麼卻被稱作阿拉伯數字呢?
(洋務運動)
三、阿拉伯數字傳入中國。
公元8世紀左右,印度數字和佛教一同傳入古代中國,但由於當時古人已有傳統的數字系統和書寫習慣,所以並沒有被人們所接受。
直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近代,隨著洋務運動興起,西方的科學在中國得以傳播和普及,阿拉伯數字的便利性才逐漸為人們所認可。在1885年發行的數學啟蒙書籍《西算啟蒙》里,才開始教授和使用阿拉伯數字。
最初,人們只有在數學計算時,才需要使用阿拉伯數字,在標題編號,日期等表達方式上,還是會使用中華文化中的大寫文字壹、貳、叄等,或是更為簡潔的一、二、三。此後隨著社會不斷進步,教育的普及,加上阿拉伯數字確實書寫要簡便得多,學習和工作效率極高,它們才開始在中文書寫系統,及其它各個領域得到推廣和使用,成為人們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最為常用的數字。
雖然阿拉伯數字很早就傳入我國,但是真正得到推廣和應用,也不過一百多年的歷史。這一方面緣於中華文化很早就有著自己完善的數字和計算系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們在歷史上,和西方世界交流的缺乏。
綜上所述,阿拉伯數字起源於印度,但是卻是經阿拉伯人傳向四方的,這也是人們忘記了它的創造者印度,稱它們為阿拉伯數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