㈣ 發明biang字的人的故事
漢字起源問題,是學術界兩千多年來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兩千多年來,學術界不能科學定位原始漢字產生的時間、地點,不知道發明人是誰,不知道發明漢字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技術背景、地理氣候生物環境,更不知道原始漢字的品質.長期以來,西方學者認為文字的形式與創造文字的民族的思想品質相對應,拼音文字對應優秀民族,圖畫文字象形文字對應原始民族「野蠻民族」.如果漢字是象形文字,中華民族就是「劣等民族」.這種觀點是偏見的,是錯誤的,是我們所不能接受的.不接受歸不接受,如果我們長期弄不明白漢字起源問題,我們在思想上、精神上就會很被動,在世界各民族面前就缺乏底氣.漢字是中華民族創造的,中華民族有責任有能力弄明白漢字起源問題.以往的古文字專家錯誤地認為原始漢字是象形字,是圖畫文字.在研究活動中,凡是遇到古文字,必在象形上動腦筋,必在圖畫上「猜謎語」.謎語猜了兩千多年,不但沒有解決漢字的起源問題,還落入了西方學者「劣等民族」的圈套.此路不通啊!此路不通就走新路,我們不能一條道走到黑.新路就是理論創新.作者經過十幾年的研究,創立了漢字起源學新理論,解決了漢字產生的時間、地點、氣候條件、歷史背景,文化背景,技術背景,找到了發明人,基本弄清了漢字的品質、內容、數量等問題.
㈤ 1942年中國科學家侯德榜發明了舉世聞名的「侯氏制鹼法」,成為世界上生產純鹼的重要方法.其主要化學原理
在食鹽溶液中通入氨氣和水的混合溶液,此時氯化鈉和氨氣的濃度均很大時,再通入二氧化碳,則氨水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濃度更大的碳酸氫銨溶液,這是碳酸氫銨與氯化鈉反應因為碳酸氫鈉溶解度小於氯化銨、碳酸氫銨和氯化鈉,所以碳酸氫鈉會以結晶的形式析出.析出的碳酸氫鈉經分離出來以後,再加熱,因為碳酸氫鈉的熱穩定性比碳酸鈉差,所以碳酸氫鈉受熱分解生成碳酸鈉、水和二氧化碳.故,上述原理體現的是碳酸氫鈉的溶解度小、熱不穩定性等,故D正確; A、酸性要體現為與鹼反應生成鹽和水,此處未體現,故A錯誤; B、鹼性要體現為與酸反應生成鹽和水,此處未體現,故B錯誤; C、水溶性欠妥,可以改為溶解度比較小就可以了,故C錯誤; D、因為碳酸氫鈉的熱穩定性比碳酸鈉差,碳酸氫鈉受熱分解生成碳酸鈉、水和二氧化碳,故D正確. 故選:D. |
㈥ 阿司匹林是什麼時候被發明的
早在公元前400多年的古希臘,被尊為「西方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就曾提出用柳樹皮的浸泡液來緩解產婦的陣痛。1758年,英國神父愛德華·斯通無意間扯了一片白柳樹皮咀嚼起來。出乎意料的是他的關節痛和發熱都減輕了。他用同樣的方法對50名病人進行治療,發現這種汁液對治療發燒非常有效。他把實驗結果報告給了英國皇家協會,但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後來經研究發現,這種汁液中的有效成分是水楊酸。
19世紀20年代,一位瑞士科學家從一種植物的葉子內提取出了水楊酸。不過,它雖然有鎮痛解熱的功效,但對食管和胃部有強烈的腐蝕作用,只有那些疼痛很劇烈的人才服用它。1853年,法國化學家夏爾·弗雷德里克·熱拉爾將從另一種植物綉線菊中提煉出來的水楊酸與乙酸和乙醯結合起來,解決了這個問題,但他還沒有來得及對這種合成葯物進行進一步的驗證,就去世了。
20世紀30年代,拜耳公司的阿司匹林進入中國市場的廣告。德國拜耳制葯公司的化學家霍夫曼,在前人探索開拓的基礎上,1895年他研製出了一種經過結構轉換的水楊酸的類似物,該物品與其他水楊酸葯品相比,副作用要小得多。霍夫曼和同事海因里希·德雷澤一起對這種葯進行了大量試驗。在對這種物品命名的過程中,他們認為應該在葯名中反映它與綉線菊的關系——於是,阿司匹林(Aspirin)就誕生了:A代表了乙醯,spir是綉線菊(spiraea)的前四個字母,in則是拜耳公司特有的、在每一種葯名上加的後綴。大寫A字當頭的阿司匹林成了拜耳公司100多年歷史上最大的驕傲和對世界最大的貢獻。
1899年3月6日,霍夫曼所在的拜耳公司向柏林皇家機構申報了這一專利。3年之後,這種新葯的第一粒片劑誕生了,1903年4月,拜耳公司進入美國市場,並最終在美國紮下了根。
㈦ 發明~(急!!!)
算盤:
關於算盤的來歷,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據說我國當時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個算珠串成一組,一組組排列好,放入框內,然後迅速撥動算珠進行計算。東漢末年,徐岳在《數術記遺》中記載,他的老師劉洪訪問隱士天目先生時,天目先生解釋了14種計算方法,其中一種就是珠算,採用的計算工具很接近現代的算盤。這種算盤每位有5顆可動的算珠,上面1顆相當於5,下面4顆每顆當作1。
雨傘:
是誰發明的雨傘?對這個問題一直眾說紛芸。有的說,阿拉伯埃及共和國人最早使用雨傘,早在公元前1200年,阿拉伯埃及共和國(Egypt)的貴族們外出旅遊時常常要奴隸(slave)為他們撐太陽傘(parasol)。羅馬人用傘遮擋地中海地區的陽光。在中國,傘是公元前1000年由魯班的妻子發明的,傘被稱作「能移動的房屋」。
望遠鏡:
17世紀初的一天,荷蘭小鎮的一家眼鏡店的主人利伯希(HansLippershey),為檢查磨製出來的透鏡質量,把一塊凸透鏡和一塊凹鏡排成一條線,通過透鏡看過去,發現遠處的教堂塔尖好像變大拉近了,於是在無意中發現瞭望遠鏡的秘密。1608年他為自己製作的望遠鏡申請專利,並遵從當局的要求,造了一個雙筒望遠鏡。據說小鎮好幾十個眼鏡匠都聲稱發明瞭望遠鏡,不過一般都認為利伯希是望遠鏡的發明者。
隨著感光材料的發展,1871年,出現了用溴化銀感光材料塗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現了用硝酸纖維(賽璐珞)做基片的膠卷。
隨著放大技術和微粒膠卷的出現,鏡頭的質量也相應地提高了。1902年,德國的魯道夫利用賽得爾於1855年建立的三級像差理論,和1881年阿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學玻璃 ,製成了著名的「天塞」鏡頭,由於各種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質量大為提高。在此基礎上,1913年德國的巴納克設計製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膠卷的小型萊卡照相機。
不過這一時期的35毫米照相機均採用不帶測距器的透視式取景器。1930年製成彩色膠卷;1931年,德國的康泰克斯照相機已裝有運用三角測距原理的雙像重合測距器,提高了調焦准確度,並首先採用了鋁合金壓鑄的機身和金屬幕簾快門。
1935年,德國出現了埃克薩克圖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調焦和更換鏡頭更加方便。為了使照相機曝光准確,1938年柯達照相機開始裝用硒光電池曝光表。1947年,德國開始生產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鏡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顛倒,並將俯視改為平視調焦和取景,使攝影更為方便。
1956年,聯邦德國首先製成自動控制曝光量的電眼照相機 ;1960年以後,照相機開始採用了電子技術,出現了多種自動曝光形式和電子程序快門;1975年以後,照相機的操作開始實現自動化。
照相機:
在公元前400年前 ,墨子所著《墨經》中已有針孔成像的記載;13世紀,在歐洲出現了利用針孔成像原理製成的映像暗箱,人走進暗箱觀賞映像或描畫景物;1550年,義大利的卡爾達諾將雙凸透鏡置於原來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 ;1558年,義大利的巴爾巴羅又在卡爾達諾的裝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為提高;1665年,德國僧侶約翰章設計製作了一種小型的可攜帶的單鏡頭反光映像暗箱,因為當時沒有感光材料,這種暗箱只能用於繪畫 。
1822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個小時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塗有感光性瀝青的錫基底版上,通過暗箱拍攝了一張照片。
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第一台實用的銀版照相機 ,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鍾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1860年,英國的薩頓設計出帶有可轉動的反光鏡取景器的原始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1862年,法國的德特里把兩只照相機疊在一起,一隻取景,一隻照相,構成了雙鏡頭照相機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國的貝克製成了雙鏡頭的反光照相機。
隨著感光材料的發展,1871年,出現了用溴化銀感光材料塗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現了用硝酸纖維(賽璐珞)做基片的膠卷。
自行車:
1790年,有個法國人名叫西夫拉克,他特別愛動腦筋。有一天,他行走在巴黎的一條街道上,因為前一天下過雨,路上積了許多雨水,很不好走。突然,一輛四輪馬車從身後滾滾而來,那條街比較狹窄,馬車又很寬,西夫拉克躲來躲去幸而沒有被車撞倒,還是被濺了一身泥巴和雨水。別人看見了,替他難過,還氣得直罵,想喊那輛馬車停下,講理交涉。西夫拉克卻喃喃地說:「別喊了,別喊了,讓他們去吧。」馬車走遠了,他還獃獃地站在路邊。他在想:路這么窄,行人又那麼多,為什麼不可以把馬車的構造改一改呢應當把馬車順著切掉一半,四個車輪變成前後兩個車輪……他這樣一想,回家就動手進行設計。經過反復試驗,於1791年第一架代步的「木馬輪」小車造出來了。這輛小車有前後兩個木質的車輪子,中間連著橫梁,上面安了一個板凳,像一個玩具俱似的。由於車子還沒有傳動鏈條,靠騎車人雙腳用力蹬地,小車才能慢慢地前進,而且車子上也無轉向裝置,只能直行,不會拐彎,出門騎一會兒就累得滿身大汗。
剛剛出現的新東西總是不那麼完善的。西夫拉克並不灰心,他繼續想辦法加以改進。可惜,不久他因病去世了。
1818年,在德國有個看林人名叫德萊斯,他每天從村東的這一片樹林,走到村西的另一片樹林,年年如此。他想:如果人坐在車子上,走走停停,隨心所欲,不是很瀟灑嗎?德萊斯開始製作木輪車,樣子跟西夫拉克的差不多。不過,在前輪上加了一個控制方向的車把子,可以改變前進的方向。但是騎車對依然要用兩只腳,一下一下地蹬踩地面,才能推動車子向前滾動。當德萊斯騎車出門試驗的時候,一路上遭到不少人的嘲笑。盡管如此,他還是十分喜歡自己創作的這架「可愛的小馬崽」。一次德萊斯在騎車閑逛時開過來一輛馬車,車夫嘲笑他說他的車慢,於是他就和車夫說:「你信不信我的車比你的馬車還快」於是他們兩個打了個賭。路程是從村東到村西的一個來回,結果德萊斯比車夫整整快了1個多小時。
1840年,英格蘭的鐵匠麥克米倫,弄到了一輛破舊的「可愛的小馬崽」。他在後輪的車軸上裝上曲柄,再用連桿把曲柄和前面的腳蹬連接起來,並且前後輪都用鐵制的,前輪大,後輪小。當騎車人踩動腳蹬,車子就會自行運動起未,向前跑去。這樣一來,就使騎車人的雙腳真正離開地面,以雙腳的交替踩動變為輪子的滾動,大大地提高了行車速度。1842年,麥克米倫騎上這種車,一天跑了20公里,由於不小心,踩車的速度過快,撞倒了路上的一個小女孩,因此而被警察抓住,並處以罰款。其罪名是野蠻騎車。
1861年,法國的米肖父子,原本職業是馬車修理匠,他們在前輪上安裝了能轉動的腳蹬板;車子的鞍座架在前輪上面,這樣除非騎車的技術特別高超,否則就抓不穩車把,會從車子上掉下來。他們把這輛兩輪車冠以「自行車」的雅名,並於1867年在巴黎博覽會上展出,讓觀眾大開眼界。
1869年,英國的雷諾看了法國的自行車之後,覺得車子太笨重了,開始琢磨如何把自行車做得輕巧一些。他採用鋼絲輻條來拉緊車圈作為車輪;同時,利用細鋼棒來製成車架,車子的前輪較大,後輪較小。從而使自行車自身的重量減小一些。從西夫拉克開始,一直到雷諾,他們製作的5種型式的自行車都與現代自行車的差別較大。
真正具有現代形式的自行車是在1874年誕生的。英國人羅松在這一年裡,別出心裁地在自行車上裝上了鏈條和鏈輪,用後輪的轉動來推動車子前進。但仍然是前輪大,後輪小,看起來不夠協調,不穩定。
1886年,英國的斯塔利,是一位機械工程師,從機械學,運動學的角度設計出了新的自行車樣式,為自行車裝上了前叉和車閘,前後輪的大小相同,以保持平衡,並用鋼管製成了菱形車架,還首次使用了橡膠的車輪。斯塔利不僅改進了自行車的結構,還改制了許多生產自行車部件用的機床,為自行車的大量生產利推廣應用開辟了寬闊的前景,因此他被後人稱為「自行車之父」。斯塔利所設計的自行車車型與今天自行車的樣子基本一致了。
1888年,愛爾蘭的獸醫鄧洛普,從醫治牛胃氣膨脹中得到啟示,他把家中花園里用來澆水的橡膠管粘成圓形,打足了氣,裝在自行車輪子上,前往參加騎自行車比賽,居然名列前茅,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充氣輪胎是自行車發展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創舉,它增加了自行車的彈性,不會因路面不平而震動;同時大大地提高了行車速度,減少了車輪與路面的摩擦力。這樣,就根本上改變了自行車的騎行性能,完善了自行車的使用功能。由此可知,從18世紀末葉起,一直到20世紀初期,自行車的發明和改進,經歷了大約200年的時光,有許多人為之奮斗不息,才演變成現在這種騎行自如的樣式。
㈧ 泡菜的發明
世上有些發明,算不上偉大,也不顯得如何重要,但因為切實有用,所以就一直流傳下來,而且還被不斷地加以發揚,至今還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這樣的發明很能列舉出不少,泡菜要算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種。
泡菜的究竟起源於何時,現在已無從考證。不過最早關於泡菜的記載大概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詩經。小雅。信南山》第四章里有這樣幾句:「疆場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大意是說,道路邊種了瓜,把它剝了來做成泡菜獻給皇祖。
由此可見泡菜的歷史可算得上悠久了,而且在當時還用來作獻給皇祖的祭品,遠不像今天只是城裡人大快朵頤之後可有可無的點綴。
泡菜的做法很簡單,只需要一個泡菜壇,外加鹽水和一些輔料如八角冰糖紅糖即可。這都是一些很平常的東西,很容易找到,也許正因為如此,泡菜才會有如此長久的生命力吧。
泡菜的另一個特點是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幾乎任何菜蔬甚至包括一些水果皆可泡來食用,而且還可做出種種不同的風味來。一個小小的泡菜壇,還頗有點兼容並收,包羅萬象的氣概。從這一點來說,泡菜的發明者可稱得上是一個天才了,雖然他和許多民間的發明者一樣早已湮沒無聞。
在中國特別是四川的鄉下,家家戶戶都是有幾壇泡菜的,而且無論男女老少幾乎人人會做,有些人家的老鹽水更是世代相傳,有的已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了。
鄉下人喜歡做泡菜,除了泡菜的做法簡單食用方便的原因外,更多的可能是由於貯藏條件的限制和經濟上的因素。時令的新鮮菜蔬採摘下來,多半拿到集市上去賣了,留下來自己吃的又沒有辦法保鮮——以前不必說了,即便是現在,農村有冰箱的人家也還是少數,於是只好沿用老祖宗的辦法把它裝進泡菜壇里去。
這樣說好像有點出於不得已的原因,不過也是實情。經濟方面的因素也是顯而易見的,鄉下人不可能像城裡人那樣天天吃大魚大肉,所以泡菜也就成了一日三餐的主要菜餚了。
而泡菜在四川又特別地廣泛,這一方面與飲食習慣有關,另一方面就要歸結於氣候的影響。四川以盆地為主,天氣潮濕,特別適宜於泡菜中乳酸菌的生存。
以前住在鄉下的時候,每到瓜菜成熟的夏天,村裡每戶人家都要泡上兩三壇菜。豇豆,茄子,辣椒,仔姜,黃瓜,這些都是上好的泡菜的原料。
因為捨不得吃新鮮的蔬菜,泡菜就在一日三餐中唱了主角。頭年做的泡菜,一直要吃到第二年的夏天。泡菜雖只是小菜一碟不登大雅之堂,不過真要做好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無論選料,鹽水的調制,還是日常的護理都是很有講究的,需得有豐富的經驗才能做出色香味俱佳的泡菜來。
進城之後就很少吃到泡菜了,雖然也曾嘗試著做,不過總做不好,買了超市裡的來吃,那味道總覺得與鄉下的泡菜相去甚遠。前年母親從鄉下進城,帶了些家裡的老鹽水來,親自給我做了一壇。母親說,新做的泡菜一定要加些老鹽水,這樣才有根,泡出來的菜才有味道。
泡菜雖是我們老祖宗的發明,不過就像我們許多的其它發明一樣早已漂洋過海在國外繁衍生息了,而且反過來還在它的發明地變得吃香起來。韓國泡菜即是一例。這些年韓國泡菜就像韓國的電視劇和音樂一樣成了國內時尚追逐的東西。這雖是一件小事,不過也很發人思量,只是少有人注意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