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種米

發明種米

發布時間:2021-06-12 08:17:23

① 人類發明長度單位米有科學根據嗎

現行的公制是目前為止最符合自然規律的一種度量單位。之前歷史上各國採用的單位都有很多缺點。如中國歷史上採用的尺和英制單位等。

② 發明發亮的大米是否好大米

都是打石蠟或拋光劑的,這種米吃多了容易出皮膚病.,而且沒有了米的香味..這種米不容易長蟲發霉,你把手掌弄濕,然後抓幾下米,然後再空手磨蹭幾下如果感覺手掌很潤滑,就是用拋光劑或石蠟的..現在市面很難買到原味的..

③ 小麥 小米 大米 都是誰發明的

傳說是伏羲氏。順便說一下,小麥
小米
大米是自然生成人不會發明,人只會發明它們的種植方法

④ 在袁隆平發明雜交水稻之前,全世界范圍的米是不是都不夠吃,那麼唐朝盛世呢

宋明清時期太湖地區水稻畝產量的探討,推算出了唐、宋、明、清四個朝代太湖流域的平均畝產:

唐朝畝產138公斤;

宋朝畝產225公斤;

明朝畝產333公斤。

2013年,中國實際水稻平均畝產量僅為447.8公斤,與1000公斤的試驗水平相去甚遠。在安徽,隆平高科的超級稻出現大面積絕收。

超級稻「Y兩優900」經專家組驗收,平均畝產1026.7公斤,創造了最新的水稻畝產世界紀錄。這天是2014年10月10日。當時84歲的袁隆平站在湖南省紅星村超級稻基地的稻田裡宣布:「這標志著我國雜交水稻技術研究遙遙領先世界。」

安徽省種子管理總站的調查結果顯示,2014年10月,安徽蚌埠、安慶、合肥、滁州、馬鞍山、淮南等六市種植的「兩優0293」發生大面積減產、絕收,受災面積超過萬畝。


(4)發明種米擴展閱讀:

2012年5月19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湘潭舉行的中非商務合作論壇上提議,研發第四階段超級稻,希望國家農業部開啟該計劃,「已經撰寫並向國家遞交了方案,目標為每公頃產量15噸。」

2014年3月22日,袁隆平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4」表示,第四階段的超級稻的育種計劃已經開始了,我們的單產目標是15噸。

2016年11月19日中午,在廣東省梅州興寧市龍田鎮環陂村,「華南雙季超級稻年畝產3000斤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模式攻關」項目測產驗收組測產後宣布:

該項目年畝產量達到1537.78公斤,項目實驗獲得成功,並創造了水稻畝產量新的世界紀錄。這次驗收的項目是袁隆平科研團隊培育的超級稻在全國38個百畝示範片中唯一一個雙季稻科研攻關項目。

⑤ 人類發明千米,米,分米,厘米之類的長度單位有科學根據嗎

樓上說的是沒錯的,我要補充的是:
1、你的演算法下,普通人的身高確實不到1米,但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規定,那麼人的思維里就不會覺得不到一米是很矮的個子,因為這種刻度是約定俗成的,如果長久約定的就是你說的那樣,那麼當某人達到一米時,別人的反應肯定是:他很高啊!所以是否到1米根本不是問題
2、置於科學依據,你只能說這個刻度是用什麼來測定的,可以給你一個參考粘貼過來的答案: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米」(meter,metre)起源於法國。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米,1791年獲法國國會批准。為了製造出表徵米的量值的基準器,在法國天文學家捷梁布爾和密伸的領導下,於1792~1799年,對法國敦克爾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進行了測量。1799年根據測量結果製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鉑桿(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桿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為1米,並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為「檔案米」。這就是最早的米定義。

歸根結底還是人制定的,但既然制訂了,因為約定俗成大家都接受了,也就不能隨便改了,改了的話世界的秩序在一定時間內是會混亂的,但我相信,結果不會產生什麼實質性的差別,普及了就好了

⑥ 人類發明米,厘米等長度單位有依據嗎,還是為了方便測量

1791年,法國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大小是不變的,並提出把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的長度定為一米,並用鉑製成了截面為4mm×25.3mm的第一根標准米尺。這根標准米尺就成了世界最早的米原器保存在法國檔案館,「米」這一單位也由此誕生。米原器作為長度單位的基礎,在法國使用了84年。1875年3月1日,法國政府邀請美國、俄國、德國、阿根廷、奧地利、丹麥、比利時等20個國家的代表,在巴黎召開會議,並於同年5月20日(1999年第21屆國際計量大會確定每年5月20日為世界計量日),由20個國家中的17個全權代表簽定了「米制公約」,這個會議上首先統一了長度單位「米」和質量單位「千克」。米制公約簽字國承認了以法國檔案米原器作為長度基準。這次會議上還決定由簽字國共同出資建立國際計量局(BIPM),並確定將局址設在巴黎,其目的是保證米制的國際間的統一和發展。會議還決定以法國檔案米尺為基準製成了30根基準米尺發給各成員國作為備用長度標准。並要求定期送往巴黎與米原器進行比較。

1889年9月20日,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根據瑞士製造的米原器,給「米」的定義是:「0℃ 時,巴黎國際計量局的截面為X形的鉑銥合金尺兩端刻線記號間的距離。」這是國際計量局第一次給「米」下的定義。但因為刻線的寬度影響,科學家對這個米原器的精度感到不滿意。如何提高米原器的精度,又不至於受環境的影響,是擺在科學家們面前的一大課題。

1960年10月的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給「米」下了第二次定義:「米等於氪86原子2P10和5d能級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在真空中的1650763. 73個波長的長度。」以自然基準代替實物基準,這是計量科學的一次革命。用光波波長定義「米」的主要優點是穩定、不受環境的影響,只要符合定義規定的物理條件,就能復現。但是在特殊的技術條件下,氪86用起來很困難,仍不是科學家理想的「米原器」,在用了23年後就被淘汰了。

基於光速的不變性和激光的良好單色性等因素,1983年第17屆國際計量大會將「米」定義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的時間間隔內行程的長度。」這是米的第三次定義。因為光速在真空是永遠不變的,因而基準米就更加精確了。

我國於1977年5月簽署米制公約並參加了16屆國際計量大會,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使用同一法定計量單位「米」,大大促進了科技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

從馬屁股到光速 看人類科學精神的歷史軌跡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由此可見標準的重要性。但若是了解早期標准制定的隨意性後,人們對於標準的權威恐怕要大打折扣。在容積、重量、長度等標准確定上,長度標準的確定是最早而且最為隨意的。

馬屁股決定火箭助推器寬度

一個廣為人知的經典段子是關於馬屁股的。現代鐵路的鐵軌間距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其原因是因為鐵軌間距採用的是電車輪距的標准。那麼電車的標准又從何而來呢?原來電車的標准又是沿襲馬車的輪距標准。

那麼馬車為何要採用這個標准呢?原來英國馬路轍跡的寬度正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如果馬車改用其他輪距,輪子很快會在英國的老路上撞壞。那麼英國馬路的轍跡寬度又從何而來呢?答案是古羅馬人。整個歐洲,包括英國的長途老路都是羅馬人為其軍隊鋪設的,而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正是羅馬戰車的寬度。

可以再追問一句,羅馬戰車的寬度又是怎麼來的?答案非常簡單,因為它正是牽引一輛戰車的兩匹馬屁股的寬度。

段子到這里還沒有結束,美國太空梭的火箭助推器也擺脫不了馬屁股的糾纏。原來火箭助推器造好之後要經過鐵路運送,而鐵路上必然有一些隧道,隧道的寬度又是僅比鐵軌寬度增加一些。

最後,代表著現代科技最尖端的火箭助推器寬度竟然由2000年前的兩匹馬屁股所決定了。

身體部位決定長度標准

馬屁股可不是長度標准確定隨意性的惟一例子。在古時,人的身體及某些部分,甚至某些動作幅度,都能作為長度標準的參照依據。

最早有記載的人為標准物來自古埃及。埃及人用質地堅硬的花崗岩製作了一根長度標准物(Cubit),而這個長度標準是法老的小臂拐肘到中指間的距離,因此又叫腕尺。雖然這個標準的確定相當隨意,但的確解決了很重要的問題。例如金字塔的准確施工得到了保證,胡夫金字塔塔底邊長與平均邊長相差不過0.05%便得益與此。

古希臘人崇尚人體美,於是他們便找來美男子庫里修斯,以他雙手伸開時,兩手中指尖的距離為長度標准,稱一潯。在古羅馬,愷撒大帝以其軍隊行軍時行走兩千步為羅馬里。後來英國人沿用至今,便是英里的由來。

公元9世紀,英皇亨利一世在位時,組織大臣們討論一碼究竟應該為多長。大臣們為此爭論不休,各說各的理。亨利一世急了,他沒想到這么簡單的問題,大臣們居然可以鬧得不可開交。一拍大腿,說道:全都不許鬧,一碼就是我鼻尖到食指尖的距離。於是,碼的標准便伴隨著亨利一世的怒氣誕生了。

英寸的標准則是十世紀英王埃德加的拇指關節長度。但到了14世紀,英皇愛德華二世頒布「標准合法英寸」,即從大麥穗中選取三粒最大的麥粒排成一行的長度就是一英寸。

英尺最先的規定是一個成年人的腳長。但德國人顯然並不滿意英國人的隨意性,他們認為腳的長度因人而異,具體使用時,人們基本都是依據自己的腳長來計算長度,這樣誤差太大。於是在16世紀,他們找了16個從教堂出來的男子,將他們左腳的長度加在一起,再除以16,求得平均腳長。這樣才誕生了我們現在使用的英尺標准。

中國長度標準的由來

使用身體和馬屁股來定義長度標準的並不僅限於老外。在中國,情況也基本類似。唐代便以唐太宗李世民的雙步(左右腳各邁一步)為尺寸標准,叫作「步」,並規定三百步為一里。一「步」的五分之—為一尺。唐代—尺合現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

史書記載,遠古時期,人們便「布手知尺」、「身高為丈」、「邁步定畝」。古人中指中節之長被定義為一寸,直到現在,中醫的針灸中還襲用這個長度標准。

中國最早的長度標准實物是安陽殷墟出土的商尺。這支骨尺由獸骨磨成,尺長17厘米,上面標刻著等長的十個單位。由於史料的缺乏,這根骨尺的原始標准不知從何而來,但根據古人長度標准制定的經驗,很有可能便是哪位老祖宗的手掌長度呢。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紛紛定義自己領土內的長度標准。這個王的手掌,哪個王的小腿,紛紛派上用場,搞得中華大地長度標准極為混亂,給國與國之間的交流造成了極大的不便。待到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其他王侯的身體部位才開始退出歷史舞台,統一使用秦國的長度標准。

由此看來,歷史教科書中將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作為歷史功績標載入史,還的確有些道理。

法國人開創「米制天下」

如果沒有法國人,可能今天的人們在生活中,很難擺脫「馬屁股」和「小腿」的尷尬。眾所周知,當今世界採用最為廣泛的長度單位是米制。而米制的確定和廣泛使用,不能不感謝法國人的功勞。

1791年,具有革命思想的著名科學家拉格朗日,在法國大革命勝利後,被選為法國度量衡委員會主席。在他的推動下,法國當局規定:把經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定義為1米。也就是說,1米等於從地球極點到赤道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

使用與地球周長密切關聯的長度單位,自然高出「馬屁股」和「小腿」許多了。但問題是,如何知道地球經線的長度呢?天文學家約瑟夫·德朗布爾和安德烈·梅尚堅決地接受了這一艱巨任務。在當時歐洲的狂熱革命與紛飛戰火中,兩位科學家冒著生命危險開始了他們細致的勘測工作。

7年後,德朗布爾和梅尚終於帶著勘測資料回到了巴黎。崇尚科學的拿破崙給予了兩位科學家極高的評價:勝利如過眼煙雲,但這項成就將永存於世。

之後,法國度量衡委員會採用兩位科學家的測量數量,用鉑銥合金製成了一根標准米尺存檔。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米原器」。1812年,法國頒布實行米制,並在1837年在全國強力推行,使米制率先在法國紮根。1875年,國際度量衡委員會在巴黎召開會議,確定米制為標准國際長度長度。法、德、美、俄等17國政府代表還共同簽署了《米制公約》。

光速取代「米原器」

隨著科學技術對於長度標準的精確度越來越高,米原器開始逐漸顯得不能適應科技的需要了。起初,法國政府還依據米原器製作了幾十根米尺,紛發給《米制公約》各成員國,並規定定期回來接受校正。但採用實物作為長度標准,其誤差開始不能被追求精確的科學家們接受。

由於米原器的截面存在,米原器的標准長度便被人質疑。於是,一種更加精確且不會損壞的自然基準開始應運而生。1960年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科學界重新規定了米的標准。新標准規定,在真空中,氪86(氪一種同位素)發出各向同性的橙色光波長的1,650,763倍為1米。顯然,這個規定擺脫了米原器截面誤差的困擾。

但氪86的光波長度的確很難獲得,各國在使用過程中也感覺並不方便。於是,人們想到了真空中的光速是恆定不變的。1983年,國際計量局又重新定義了米的標准。即:真空中的光,在299792.458分之一秒內通過的行程長度為1米。這個標准被一直沿用至今。

⑦ 稻穀是誰發明啊

人類何時栽下第一棵稻秧?稻作文明源自何方?不斷推進的考古發現為人們呈現出種種不同說法。在湖南省道縣玉蟾岩出土的五粒古稻穀,將這一起源時間刷新至一萬兩千年前。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關於稻作起源,「印度說」、「珠江上游說」、「長江中下游說」等觀點一直爭論不休。據悉,印度馬哈加拉80年代出土的稻穀遺存,距今約6570年,「珠江上游說」則認為7400年,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第四文化層中的稻穀,距今為七千年左右,而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出土的稻穀遺存則為9100年。 為揭開水稻起源之謎,去年11月初,由哈佛大學、北京大學以及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組成的「中國水稻起源考古研究」中美聯合考古隊匯集國內外專家20餘人,在道縣玉蟾岩進行挖掘。上世紀90年代,這里出土了四粒一萬兩千年前的水稻穀殼。此次挖掘的重點,是在一長4米、寬0.5米的土探方內進行。專家們通過采樣、浮選等手段,11月19日發現了距今一萬兩千年的5粒炭化古稻穀。經初步分析認為,玉蟾岩遺址是目前發現的全世界保存最好最早的古栽培稻遺存地。 1993年11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對玉蟾岩進行了首次挖掘,發現了古栽稻和原始陶片;1995年10月,考古隊再次對玉蟾岩進行發掘,對出上標本進行科學測定確認,這里發掘出的世界最早的原始栽培稻和原始陶片,距今12000—14000年之間;2001年3月,玉蟾岩遺址被中國社科院列入「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

⑧ 大米起源於哪個國家

大米起源於中國,具體分析如下:

1、大約在5萬年前,在雲南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的稻屬植物。故推測最早種植稻穀的地區應該是雲南地區;

2、稻穀是指沒有去除稻殼的子實,包括水稻;

3、水稻脫去穎殼後稱糙米,糙米碾去米糠層即可得到大米;

4、雲南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綜上所述可知:最早出現稻穀的地方位於雲南,稻穀包括水稻,可以參出大米,而雲南屬於中國,所以大米起源於中國。

(8)發明種米擴展閱讀:

大米的發展起源:

長江中下遊河姆渡文化在約七千年以後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杵臼發明被應用,人類知道清理分離不益食的谷殼與米糠。此後不久應該發現用水淘洗是一種更高效的去雜清理工序,淘米工序的高效去菌除氧化糠層及塵埃,人們仍在延用,杵臼制米裝備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仍有使用。

十九世紀未輥式米機被發明,碾米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二十世紀中期噴風米機問世,碾米效果得以較大的改善。

二十世紀後期制米技術快速發展,光電色選自動清理水平不斷提高,加之北方寒地粳稻種植的不斷擴大,1988年免淘米在黑龍江省大慶市糧食局第二制米廠規模生產。1989年50噸/天生產線上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雲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稻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水稻

⑨ 大米是哪個國家發明的呢

中國。

大米歷史上最早的種稻人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早在7000年前,中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河姆渡人是世界上最早耕種稻田、生產大米、煮食米飯的先民。

後來南方地區一次次的相關考古發現,一再改寫和刷新了中國稻作農業起源階段的歷史記錄。目前,1萬多年前以水稻栽種為中心內容的稻作農業發端於長江中下游地區,已成為植物考古界和農史學界的共識。

在之後的數千年裡,水稻種植、稻米的生產逐漸被先民發展成為取代傳統漁獵、採集經濟的最主要的謀生手段,並且直到現代,靠種稻收獲的大米更是成為地球上約一半人口的主食。



(9)發明種米擴展閱讀

營養價值

大米中含碳水化合物75%左右,蛋白質7%-8%,脂肪1.3%-1. 8%,並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等。大米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澱粉,所含的蛋白質主要是米穀蛋白,其次是米膠蛋白和球蛋白。

其蛋白質的生物價和氨基酸的構成比例都比小麥、大麥、小米、玉米等禾穀類作物高,消化率66.8%-83.1%,也是谷類蛋白質中較高的一種。

大米蛋白質中賴氨酸和蘇氨酸的含量較少,所以不是一種完全蛋白質,其營養價值比不上動物蛋白質,但在午餐和晚餐時食用大米,較麵食而言更有利於人們減肥。在我國南方地區人們一般食用大米作為主食,而在北方就有很大的不同。

脂肪含量約1.3-1.8%,其脂肪中所含的亞油酸含量較高,一般佔全部脂肪的34%,比菜籽油和茶油分別多2-5倍。

大米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益精強志的功效,稱譽為「五穀之首」,是中國的主要糧食作物,約占糧食作物栽培面積的四分之一,世界上有一半人口以大米為主食。

閱讀全文

與發明種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