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截止至目前,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是什麼
人類歷史上曾誕生過許多偉大的發明,它們在推動歷史進程、改善人類生活條件等方面發揮過重大的重要。我認為其中又以文字、紙張、用電以及現代通訊技術這四項最為偉大。
關於人類最偉大發明這個話題,大家肯定都有自己獨特的觀點,不妨分享出來。
2. 專利保護阻礙了人類的創新力,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抄在專利保護期限內,專利持襲有者對專利內容具有絕對的壟斷權;而在專利終止後,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不受限制的使用專利中所述的技術。
所以說,專利保護時間越長,發明者從中得到的收益越大,也就越能激勵他們進行研究和開發投資。與此同時相對應的則是,這種壟斷存在的時間越長,造成的額外損失也就越多。
所以說:長專利期限的收益是鼓勵創新,成本是鼓勵壟斷。
用微觀經濟學的理論我們可以得出這兩個互相沖突的結果達到平衡時,就是最佳的專利期限。
國際上確實有很多學者研究過這個問題,究竟多長的專利期限可以既鼓勵創新,又防止壟斷造成的額外損失。但是這個問題也是非常復雜的,因為涉及許多未
知的變數和關系。但是我們可以用一些簡單的計算估計。比如美國的專利期限是17年,這也被美國一下學者計算出是擁有90%效率的。
總之,基於專利制度的知識產權保護是激勵創新的,但是要考慮到專利是具有長度寬度和高度三個維度的。長度就是專利保護的時間,寬度就是解釋專利內容主張的范圍,高度是確立專利新穎性的標准。可惜目前看來只有專利的長度可以簡單量化。也導致大量企業濫申請專利,導致專利質量變低。
3. 阻礙人類邁進一級文明的因素有哪些
人類這個在地球上生存了數百萬年的智慧生命,終於在數百年前走進了科技發展的道路。科技是探索萬物奧秘的途徑,是探索宇宙奧秘的一條道路,只有走進科技發展的道路,人類文明才算是真正迎來了新時代。
人類在科技的幫助下,發明了天文望遠鏡,看到了地球之外的星空世界。而在半個世紀前,人類也終於走出了地球,能夠更直觀地看到浩瀚宇宙的神秘。當人類走出地球,看到浩瀚宇宙的時候,都會不約而同想到外星文明的問題。
在人類沒有走出地球之前,很多人對於外星文明的存在還抱有懷疑態度,可是當我們真正看到了浩瀚的宇宙,對宇宙有了更多認知之後,外星文明是否存在的問題已經很少有人再懷疑。在天文學家的眼裡,外星文明是100%存在的。
未來的人類壽命必然會比現在要大幅提升,同時各種疾病也無法威脅到我們。只有基因技術能夠實現質的突破,那麼人類文明才能夠算得上是一級文明,可是基因技術在科學領域里也是非常難以突破的一門學科。
生命的奧秘就在基因上,人類很早就開始了基因的探索研究,可是直到現在我們也沒有破解多少基因的密碼。人類離基因技術的一次重大突破還差得很遠。
通過以上五個因素,我們就可以看出,人類雖然現在離一級文明只差0.3級,但是要突破這0.3級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少則50年,多則數百年都有可能。不管如何,人類文明發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給我們數萬年的科技發展時間,人類文明有可能會成長為四級文明,而其它的一些文明可能需要數百萬年甚至是數億年才能夠實現。
4. 危害人類幾十年,最糟糕的發明家發明了什麼
在人類歷史上有兩項發明非常特殊,起初他對我們的生活有著很大的幫助,我們每一個人都從中受益,但這兩項發明卻無時無刻不危害著人類。可以這么說,如果我們一直將這兩項發明沿用下去,估計人類都已經滅絕了。他就是小托馬斯·米基利,曾經差點毀滅整個人類的人,他也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對地球環境造成破壞最大的單一生物體。
不過在1944年11月2日,他的妻子發現米基利被他發明的繩索和滑輪勒死了。米基利一生中獲得了100項專利。他發明的四乙基鉛增加了汽車發動機的動力,從而提高了運輸效率。他在製冷方面的發明使得我們的生活更加舒適便捷。但他的發明帶來的負面影響要大於正面影響。由於他的創造力每年導致數千人死亡,《時代》雜志將他列為“50個最糟糕的發明家”之一。
5. 阻礙人類文明進步的因素有哪些
人類的文明史,開始於文字的發明,在時間上最早不過七八千年,這幾千年只佔人類史的百分之一而已.人類文化的發展,從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面講,可有以下三種共識.第一,人類文化的發展,不是突然的,而是人類在生存競爭中學到許多經驗,逐漸積累而流傳下來的.換句話說,有史時代的許多文化,都淵源於史前時代的人類活動,舉例來說,中國的歷史有五千年,可是我們知道中國史前時代,就有許多不同的民族,散居各地,如北京人、藍田人,他們的年代距今約有四五十萬年,中國有史時代的文化,與史前人類活動是分不開的.第二,各種人類的文化,因為環境的變遷,時代的更換,進退不一.史前有許多強盛的民族,早已滅亡,人類史上,也就沒有獨霸一方的民族.人文學家公認人類的身體、智力和道德,根本是相同的,如果有理想的環境,任何民族都可逐步推進,創造高尚的文化.第三,人類有共同進取的合作力量,可是也有互相殘殺的卑劣天性.據人類學家的研究,一切生物,除了螞蟻和老鼠以外,都沒有自相殘殺的現象,而人類卻殘酷成性,個人之間殺戮不夠,還會結合親族,進行械鬥,甚至國族之間,建立攻守同盟,造成大規模的戰爭.人類文化應該是相互提攜,合作進展,為何會互相殘殺呢?有位學者曾加以分析:人類是柔弱動物,從小要父母保護,成年後也無自衛力量,體力不夠,指甲不硬,牙齒又受口小的限制,可是從經驗中,他知道團結就是力量,只有成群結隊,才有生存希望,人類對家族、鄉團、國家有熱烈的忠心,就是這個原因.可是集團防衛,還不保險,更要利用腦力,製造武器,因此養成殘酷殺戮的本領,有了殺人的武器,個人可以放膽劫殺,集團可以橫行天下.人類歷史的演進,體力越來越弱,而殺人武器卻愈來愈凶,人弱器利,互為因果.更加上種族、語言、宗教的分歧,以及民族主義和交通的發展,使人類的戰爭,越來越殘酷.不過有識之士和開明的人都相信,人類要和平共處,互相合作,才有光明的前途.
人類社會經歷了五千多年的農業文明時代,又經歷了三百多年的工業文明時代.那麼,未來將向什麼新文明時代演進呢?
原始文明是完全接受自然控制的發展系統.人類生活完全依靠大自然賜予,獵狩採集是發展系統的主要活動,也是最重要的生產勞動,經驗累積的成果:石器、弓箭、火是原始文明的重要的發明.原始社會的物質生產活動是直接利用自然物作為人的生活資料,對自然的開發和支配能力極其有限.農業文明是人類對自然進行探索的發展系統.人對自然進行初步開發(大約距今一萬年前),由原始文明進入到農業文明,開始出現科技成果:青銅器、鐵器、陶器、文字、造紙、印刷術等.主要的生產活動是農耕和畜牧,人類通過創造適當的條件,使自己所需要的物種得到生長和繁衍,不再依賴自然界提供的現成食物.對自然力的利用已經擴大到若干可再生能源(畜力、水力等),鐵器農具使人類勞動產品由「賜予接受」變成「主動索取」,經濟活動開始主動轉向生產力發展的領域,開始探索獲取最大勞動成果的途徑和方法.
工業文明是人類對自然進行征服的發展系統.隨著科技和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人類開始以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對自然的超限度開發又造成深刻的環境危機.特別是科學探索活動中分析和實驗方法興起,開始對自然進行「審訊」與「拷問」,此時的科技和教育突出對經濟的促進和發展上,資本主義國家大力推行教育和科技,形成空前的經濟生產力.工業文明是人類運用科學技術的武器以控制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勝利的時代.蒸汽機、電動機、電腦和原子核反應堆,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建立了「人化自然」的新豐碑,並以工業武裝農業.工業文明的可持續發展活動主要表現在征服大自然的物質活動,此時,生態、資源、人口等問題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成為可持續發展系統的重要功能因子.
生態文明是人類與自然將實現協調發展的社會系統.生態文明是「社會記憶」中第四
階段的文明,是建築在知識、教育和科技高度發達基礎上的文明,強調自然界是人類生存與發
展的基石,明確人類社會必須在生態基礎上與自然界發生相互作用、共同發展,人類的經濟社
會才能持續發展.因而,人類與生存環境的共同進化就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不再是純粹的發
展系統,而是一個和諧發展的社會系統.由於可持續發展系統是一個普遍的復雜復合系統,而
且是進化的開放系統,其進化的基礎是繼承先前文明的一切積極因素,所以生態文明也就涵括
人類以前一切文明成果,其理論與實踐基礎直接建立在工業文明之上,是對工業文明以犧牲環
境為代價獲取經濟效益進行反思的結果,是傳統工業文明發展觀向現代生態文明發展觀的深刻
變革.建設生態文明,要求人類通過積極的科學實踐活動,充分發揮自己的以理性為主的調節
控制能力,預見自身活動所必然帶來的自然影響和社會影響,隨時對自身行為作出控制和調節.
6. 20世紀影響人類的重大發明有哪些
1、飛機
飛機是20世紀初最重大的發明之一,公認由美國人萊特兄弟發明。他們在1903年月17日進行的飛行作為「第一次重於空氣的航空器進行的受控的持續動力飛行」被國際航空聯合會(FAI)所認可,同年他們創辦了「萊特飛機公司」。
自從飛機發明以後,飛機日益成為現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它深刻的改變和影響了人們的生活,開啟了人們征服藍天歷史。
2、計算機
計算機是20世紀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明之一,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並以強大的生命力飛速發展。
它的應用領域從最初的軍事科研應用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已形成了規模巨大的計算機產業,帶動了全球范圍的技術進步,由此引發了深刻的社會變革,計算機已遍及一般學校、企事業單位,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信息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3、網際網路
計算機網路只是傳播信息的載體,而Internet的優越性和實用性則在於本身。網際網路最高層域名分為機構性域名和地理性域名兩大類,目前主要有14 種機構性域名。
它連接著所有的計算機,人們可以從互聯網上找到不同的信息,有數百萬對人們有用的信息,你可以用搜索引擎來找到你所需的信息。
搜索引擎幫助我們更快更容易的找到信息,只需輸入一個或幾個關鍵詞,搜索引擎會找到所有符合要求的網頁,你只需要點擊這些網頁,就可以了。
4、避孕葯
1954年美國醫師格雷戈里·平卡斯發明了避孕葯,它是由兩種抑制女性排卵的激素組成的混合物。避孕葯之所以被列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之一。
原因就在於它把婦女從被動的生育中解放出來從此婦女們可以自主地控制生育,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是否要小孩,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何時懷孕。
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禁錮婦女性自由的枷鎖,使她們有權走出家庭參加社會工作,最終擴大婦女們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
5、試管嬰兒
試管嬰兒是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的俗稱,是指採用人工方法讓卵細胞和精子在體外受精,並進行早期胚胎發育,然後移植到母體子宮內發育而誕生的嬰兒。
最初由英國產科醫生帕特里克·斯特普托和生理學家羅伯特·愛德華茲合作研究成功,該技術引起了世界科學界的轟動。1978年7月25日,全球首位試管嬰兒在英國誕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20世紀發明
7. 現代人類的哪些發明,本該造福人類卻成了威脅
如今人類已經開始步入智能生活,我們所享受的很多便利產品都是科學家偉大的發明創造。其實有很多的發明在創造之初,科學家都是本著造福人類的想法的,但隨著社會日益浮躁,有些人為了獲取利益,便把這些發明創造另作他用,成為了人類健康生存的一大威脅,比如接下來我們要說的這4樣發明,便是讓人又愛又恨,還無法擺脫它們。
所以說科學的發展是有利有弊的,我們在看待一個事物的時候,要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科學家的本意是好的,只不過某些人在利益的驅使下走上了歧途,
8. 從科學上來講,哪些問題會阻礙人類文明的發展呢
人類這個在地球上生存了數百萬年的智慧生命,終於在數百年前走進了科技發展的道路。科技是探索萬物奧秘的途徑,是探索宇宙奧秘的一條道路,只有走進科技發展的道路,人類文明才算是真正迎來了新時代。
人類在科技的幫助下,發明了天文望遠鏡,看到了地球之外的星空世界。而在半個世紀前,人類也終於走出了地球,能夠更直觀地看到浩瀚宇宙的神秘。當人類走出地球,看到浩瀚宇宙的時候,都會不約而同想到外星文明的問題。
在人類沒有走出地球之前,很多人對於外星文明的存在還抱有懷疑態度,可是當我們真正看到了浩瀚的宇宙,對宇宙有了更多認知之後,外星文明是否存在的問題已經很少有人再懷疑。在天文學家的眼裡,外星文明是100%存在的。
這說明,科學家認為50年後,人類實現可控核聚變的可能性也是非常渺茫。而可控核聚變對於人類文明升級為一級文明非常重要,它是一種能源的革命。人類走進科技時代以來,一直都是用的化石能源,而現在化石能源已經很難再進行大幅提升。
也就是說,化石能源的應用基本已經到達了頂點,能源無法突破,人類文明的很多科技都無法實現。而一級文明就是可以利用太陽系的所有能源和資源,而要實現這個,必須要有更強的動力技術。沒有強大的動力,我們不可能自由縱橫太陽系,而更強的動力需要用可控核聚變來實現。
四、電池技術無法得到突破
科技的發展其實也是能源的發展,科技能夠走多遠,關鍵是看能源。在人類沒有實現可控核聚變之前,化石能源的能量已經達到了頂點,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一種過渡的能源來維持人類科技的進步,這個能源就是電池。
9. 科技帶來哪些不利於人類發展的發明 如 核武器。。。!幫我想想
就想了幾條
一、科技的進步導致人們生產生活變得更加輕松,大量的人從體力勞動中專解脫出屬來,有利於社會分工和生產力的發展,但也使得人類的身體機能進一步退化,很多人養成了懶惰的毛病,如果長時間進行下去會使得人類社會整體的退化。
二、醫學的發展使得人們的死亡率變得很低,自然選擇作用已經不是那麼的明顯,一個人不論體質多弱都可以在社會眾生存下去,這就導致人的本體很難得到進化,一旦發生新的傳染病肯定會導致人類的大量死亡。
三、科技的進步使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對於設備的依賴性越強,一旦受到一定的毀滅性的打擊必定是的人類社會回到原始社會。
四、科技的進步使得資源大量消耗,環境污染嚴重,進一步導致人類生活環境的惡化,人們更加難以適應惡化的環境,終究會導致人類的大量死亡。
10. 20世紀影響人類的重大發明
蒸汽機:推動了整個工業革命的發展
傳統的馬力或者水力無法提供工業革命所需的動力,蒸汽機能量的開發為世界帶來了一種更有效更強大的動力。雖說古人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經開始這方面的探索,但直到瓦特的蒸汽機面市後,才真正開啟了蒸汽機的商業價值。許多歷史學家認為,蒸汽機的開發是工業革命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因為蒸汽機的出現帶動了冶金、煤礦和紡織業的發展。蒸汽機的出現及紡織業的機械化,提高了工業的用鐵量。由於英國擁有豐富的鐵礦和煤礦,需求量的增加刺激了冶鐵技術和煤礦業的改進,同時加快了工業化的步伐。1804年出現的蒸汽機火車和1807年出現的蒸汽機輪船大大改善了運輸條件,輔助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電話:掀開人類通訊史的新篇章
「沃森先生,請立即過來,我需要幫助!」這是1876年3月10日電話發明人亞歷山大?貝爾通過電話成功傳出的第一句話,電話從此誕生了,人類通訊史從此掀開了一個全新的篇章。
人類進行無線通訊的夢想則是1973年在美國紐約實現的。當時,這台世界上第一個實用手機體積大,重達1.9 公斤,是名副其實的「大哥大」。26年後的今天,世界最小的手機也誕生了,它只有尋呼機那麼大,也比第一代手機輕了不少。
1964年是人類通訊史上另一個重要轉折點,這年夏天,全世界成千上萬的觀眾通過電視第一次收看由衛星轉播的日本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實況。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通過電視屏幕同時間觀看千里之外發生的事,人們除了感嘆奧運精彩壯觀的開幕式和各種比賽外,更驚嘆於科技的進步。這一切都歸功於哈羅德?羅森發明的地球同步衛星。
1969年夏天,國際互聯網的雛形在美國出現,它由四個電腦網站組成,一個在加州大學分校,另三個在內華達州。1972年,實驗人員首次在實驗網路上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這標志著國際互聯網開始與通訊相結合。到了90年代,國際互聯網開始轉為商業用途。1995年網路發展到第一個高潮,這一年被稱為國際互聯網年。在電子商業浪潮的推動下,國際互聯網在21世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將更加深遠。
汽車:載著時代向前奔駛
汽車改變了人類的整個交通狀況,擁有汽車工業成了每一個強大工業國家的標志。
汽車走過這樣一段歷史:1771年,法國人居紐設計出蒸汽機三輪車;1860年,法國人雷諾製造出了以煤炭瓦斯為燃料的汽車發動機;1885年,德國人本茨和戴姆勒各自完成了裝有高速汽油發動機的機車和裝有二沖程汽油發動機的三輪汽車,並且成功企業化;1908年,美國人福特採用流水式生產線大量生產價格低、安全性能高、速度快的T型汽車。汽車的大眾化由此開始;1912年,凱迪拉克公司推出電子打火啟動車,使婦女也開始愛上汽車;1926年,世界第一家汽車製造公司戴姆勒?本茨公司成立;1934年,第一輛前輪驅動汽車面世;1940年,大戰令許多汽車製造商停產,歐洲車商開始轉向生產軍用車輛;50年代,德國沃爾沃的甲殼車轎車一經推出就成為最受歡迎的汽車;1970年到2000 年,日本車在亞洲走俏,豐田、本田、三菱以及日產特高技術小型車入侵歐美市場,改寫了歐美牌子壟斷的局面。
實際上,汽車的發明使人類的機動性有了極大的提高,使20世紀人類的視野更加開闊,更追求自由。當然,汽車工業的發展也帶來了道路網擠占土地資源、大氣污染和高昂的車費等問題,但不管怎麼說,汽車確實載著人類向前發展,向前奔駛。
電視:人類自己創造的「魔鬼」
現代人可以一天不吃飯,不喝水,但不能一天沒有電視。
電視的設想和理論早在1870年就出現過。1884年,德國發明家保羅?尼普科夫設計了全個穿孔的「掃描圓盤 」,當圓盤轉動的時候,小孔把景物碎分成小點,這些小點隨即轉換成電信號,另一端的接收機把信號重組成與原來圖像相同但粗糙的影像。1926年,蘇格蘭人約翰?貝蒙德採用尼普科夫的「大圓盤」製造了影像機。
真正製造出畫面穩定的電視是從俄羅斯移民到美國的拉基米爾?佐里金和出生在美國猶它州的菲洛?法恩斯沃思。在 1939年的世界博覽會上,世界第一台真正清晰的電視開播,電視真正誕生了。
登月:人類航天史上邁出一大步
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剎那所說的名言「對個人來說,這只是一小步;對人類來說,這是邁出一大步」牢牢銘記在地球人的心上。
1969年7月20日下午4時,全世界5億電視觀眾都看到了「黑黝黝」的畫面,畫面深處傳來一個來自外太空的聲音:「休斯頓,這里是靜海基地,鷹艙已經登陸!」接下來,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宇宙飛船上的兩名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問休斯頓宇航中心:「我們不想休息四小時,我們想馬上登月。」休斯頓回答:「同意立即登月!」接著,阿姆斯特朗背朝外,開始從九級梯子緩緩爬下。全世界5億人都看到了這一場景。
登月確確實實是人類航天科技的一大進步,因為正如最後一名登月者塞爾南上校所說的:「在月球遙望地球,我看不到任何國界,我覺得地球就是一個整體,我的整個思想也就開闊了。」
電腦:人類未來的希望
1946年2月4日,美國軍方和政府部門的代表、著名的科學家一起擠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個房間里。當一位陸軍將軍輕輕按下電鈕後,占滿整整三堵牆的機器立即亮了起來,人們熱烈鼓掌,高聲歡呼:「ENIAC活了!」並且向總工程師埃科特祝賀。「ENIAC」就是世界上第一台電腦。
基因:破解生命的千古密碼
10多年前,科學界就預言說,21世紀是一個基因工程世紀。人類基因工程走過的主要歷程怎樣呢?1866年,奧地利遺傳學家孟德爾神父發現生物的遺傳基因規律;1868年,瑞士生物學家弗里德里希發現細胞核內存有酸性和蛋白質兩個部分。酸性部分就是後來的所謂的DNA;1882年,德國胚胎學家瓦爾特弗萊明在研究蠑螈細胞時發現細胞核內的包含有大量的分裂的線狀物體,也就是後來的染色體;1944年,美國科研人員證明DNA是大多數有機體的遺傳原料,而不是蛋白質;1953年,美國生化學家華森和英國物理學家克里克宣布他們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果,奠下了基因工程的基礎;1980年,第一隻經過基因改造的老鼠誕生;1996年,第一隻克隆羊誕生;1999年,美國科學家破解了人類第 22組基因排序列圖;未來的計劃是可以根據基因圖有針對性地對有關病症下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