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傳統教育與創新教育,哪個是對孩子更好的選擇
傳統教育和創新教育兩種應該是一個互補的關系,而不是一個選擇的關系,他們不是非彼即死的關系,也不是必須的選擇,而是兩者可以有一定的側重點,個人推薦是還是側重於傳統教育,傳統教育是一個基礎,創新教育雖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作為基礎的話,沒有任何意義。
創新教育是一個傳統教育發展的方向,傳統教育應該逐漸融合創新教育中的一些教學方式,但不是完全的放棄,金平無數歷史的事實都說明了,想要有發展我們要有創新,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過去,完全否定過去的東西是沒有任何根基的東西,是永遠不會有長遠的發展的。
❷ 創新教育有哪些
創新教育的內容大致分為:思維教育、發現教育、發明教育、信息教育、學習教育、滲透教育、藝術教育、參與教育、未來教育、個性教育、和諧教育等。著重培養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人格。
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人們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
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為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著重研究與解決在基礎教育領域如何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問題。
(2)創新與創造教育擴展閱讀:
創新教育中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人格主要包括:
創新精神,主要包括有好奇心、探究興趣、求知慾,對新異事物的敏感,對真知的執著追求,對發現、發明、革新、開拓、進取的百折不撓的精神,這是一個人創新的靈魂與動力。
創新能力,主要包括創造思維能力,創造想像能力,創造性的計劃、組織與實施某種活動的能力,這是創新的本質力量之所在。
創新人格,主要包括創新責任感、使命感、事業心、執著的愛、頑強的意志、毅力,能經受挫折、失敗的良好心態,以及堅韌頑強的性格,這是堅持創新、作出成果的根本保障。
❸ 創新教育的核心理念
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造就的
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指出,創造是兒童的天性,而我們的教育在某些情況下非但沒有使這種自然本性得到發展,反而壓制了兒童創造的沖動。創新教育的提出,要求我們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學生,使每個兒童的潛能都能得到發揮。教育者應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尤其是不可低估「後進生」的創造潛能。可以肯定地講,每一個學生都是一片有待開發或進一步開墾的土地。教育者應視之為教育的資源和財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過創新教育,把學生存在著的多種潛能變成現實。一談到「創新」,人們很快就會與天才聯系起來,似乎創新對一般學生來說是望塵莫及的事。事實上,人與人在智商差異上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絕大多數人先天的條件是相似的。在實踐中,教育者應堅信,所有學生的創造潛能同樣深厚,在「創新」面前,沒有後進生與尖子生的差別。關鍵在於你怎樣去開採挖掘,教師在實踐中應善待每一位學生,努力開發每一位學生的創造潛能。
解放孩子是創新教育的希望
在現今時代,人的主體性空前弘揚,任何對人的主體性和自由意志的扼殺幾乎都被視為罪惡,因為人生而具有追求自由的天性。「人崇尚民主,嚮往自由,自由的本質或實質是自我選擇、自我決定、自我追求、自我實現」。①而現代教育卻習慣於代替兒童選擇,代替兒童思考,強迫學生接受,禁錮學生自由,壓抑學生個性,違背了人的自然本性、社會本性和追求自由的本質,目的是為了按社會的預設標准把兒童塑造為某一種特定的人。因此學生的抗教育、反教育現象不斷出現,出現新的教育無力,教育成了異化人的一種手段,它不是引導發揮人的潛能,而成了一種強制的、令人生畏的外在力量。
創新教育 - 核心理念
1.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造就的。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指出,創造是兒童的天性,而我們的教育在某些情況下非但沒有使這種自然本性得到發展,反而壓制了兒童創造的沖動。創新教育的提出,要求我們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學生,使每個兒童的潛能都能得到發揮。教育者應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尤其是不可低估「後進生」的創造潛能。可以肯定地講,每一個學生都是一片有待開發或進一步開墾的土地。教育者應視之為教育的資源和財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過創新教育,把學生存在著的多種潛能變成現實。一談到「創新」,人們很快就會與天才聯系起來,似乎創新對一般學生來說是望塵莫及的事。事實上,人與人在智商差異上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絕大多數人先天的條件是相似的。在實踐中,教育者應堅信,所有學生的創造潛能同樣深厚,在「創新」面前,沒有後進生與尖子生的差別。關鍵在於你怎樣去開採挖掘,教師在實踐中應善待每一位學生,努力開發每一位學生的創造潛能。
2.解放孩子是創新教育的希望。在現今時代,人的主體性空前弘揚,任何對人的主體性和自由意志的扼殺幾乎都被視為罪惡,因為人生而具有追求自由的天性。「人崇尚民主,嚮往自由,自由的本質或實質是自我選擇、自我決定、自我追求、自我實現」。①而現代教育卻習慣於代替兒童選擇,代替兒童思考,強迫學生接受,禁錮學生自由,壓抑學生個性,違背了人的自然本性、社會本性和追求自由的本質,目的是為了按社會的預設標准把兒童塑造為某一種特定的人。因此學生的抗教育、反教育現象不斷出現,出現新的教育無力,教育成了異化人的一種手段,它不是引導發揮人的潛能,而成了一種強制的、令人生畏的外在力量。
❹ 創新教育的相互關系
創新教育與創造教育的關系
創新教育與創造教育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有很多的不同。創新教育是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知識經濟時代而提出來的。創新教育不僅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內容的增減,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帶有全局性、結構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發展的價值追求,是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發展的方向,盡管我們研究的定位是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但實際上將來帶來的是教育全方位的創新。我們強調,創新教育的重點不僅是在操作層面在上搞小發明、小製作,或在學科教學中僅僅培養發散思維能力就可以了。這些在創新教育中仍然要搞,但除了考慮這些操作層面上的問題外,更要考慮適宜創新人才成長的「土壤」、良好的環境,這比什麼都重要。這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環境對人的影響是特別巨大的,尤其是對青少年的影響更是巨大。所以,我們能否接過創造教育的旗幟搞創新教育呢?不行,時代不同了。創新教育與過去的創造教育固然有繼承關系,但決不是沿襲過去的東西。當然兩者也並不矛盾,它們在很多方面,尤其在基礎方面是相通的。我認為,創新教育是創造教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和升華。我們不能割裂傳統,不過,在這些問題上我們不搞爭論、論戰,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名詞術語的爭論上沒有意義。
創新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
這個問題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期間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不是創新教育離開素質教育另起爐灶,另搞一套,而是素質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有人說,創新教育把素質教育推向了一個新的台階,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核心,創新教育為實施素質教育、深化素質教育找到了一個「抓手」。這幾年搞素質教育總感到有點像老虎吃天??不知從哪著手。先是多搞活動,多搞點音、體、美,但又感到光停留在這個層次上也不行。現在感到創新教育抓住了素質教育的一個核心內容,可以成為「抓手」,況且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便於細化,可以操作,用它可以帶動素質教育的方方面面。1999年10月20日的《中國教育報》在頭版的位置報道創新教育課題會時提出:創新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過去從來沒有這樣提過,但細細琢磨確實是有道理的。這首先是江總書記的指示,創新是關系國家前途命運的關鍵問題;二是素質教育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提高全民族的創新能力,它同創新教育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第三,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在一系列問題上創新,包括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育方法都要創新。如果不創新,還是沿襲舊的那一套,素質教育就很難實施。所以,不管是從時代的發展,現代化的需要,教育改革的需要,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倡導來看,還是從素質教育追求的目標來看,創新教育是為了使素質教育能夠真正得到貫徹實施。正如教育部副部長呂福源所說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有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它能保證素質教育的實施,而且使之得到深化。
❺ 談談創新教育與教學改革的關系
[關鍵詞]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制度在新的教學改革中,必須具備突破舊的教學觀念、教學組織形式、駕輕就熟的教學流程的勇氣。開展教學改革就必須改革教學管理思想和教學管理制度,把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思想融入到新教改中並轉化為新的教育教學管理的思想,改變過去統得過死、整齊劃一、模式單一的教學管理思想和方式,形成新的教學質量觀、新的人才質量觀、新的管理職能觀,為教師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為學生創造寬松優良的學習環境,通過改革創新最終形成一種充滿活力的、對培養新型人才發揮保障作用的教學管理機制。
❻ 創新教育是一種以什麼為目標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於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有了長足的進步,教育質量有了顯著提高。但從世界范圍內看,我國大學生從整體素質上仍有不少弱點,集中表現為缺乏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差。我國現有的教育教學模式還存在著培養模式單一、評價學生能力的手段片面、激勵機制不健全等諸多弊端。培養老師的專業素養和綜合素養。甚至是再次組織去湖南師范大學&培訓&中心其他諸多能夠幫助的地方去再造。為了適應新的形勢要求,高等教育必須以不斷加強知識創新培養逐步取代過去單一以傳授舊有知識為主的教育培養模式,建立大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良好環境。
一、注重培養學生創新人格
愛因斯坦認為,想像力比知識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可以說一個人的想像力決定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努力給學生創造創新的氣氛,使他們的潛能得以充分發揮。
1、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是培養創新品質的前提
&良好的&創新&品質是創新思維的基本要素之一,要勤奮、有耐心,淡泊名利,敢於沖破一切束縛,獨立思考,善於與人合作,重視科學道德的培養,誠實、嚴謹,這就是良好的創新心理品質。「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在教學中要創建一種師生心理相融、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來促進學生自主創新,要鼓勵學生不拘泥於課本的條條框框敢於質疑問難,對於學生的提問,即使是錯誤的或可笑的,也不要進行諷刺和挖苦,以免挫傷學生的求知積極性,而應該糾正、討論和鼓勵,從而使學生頭腦中產生的微弱的創新火苗得以燃燒和壯大,使學生對該學科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並在其不懈的追求中逐步形成創新的品質。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和創造熱情是發展創新能力的動力,機遇從來都只鍾情於有心人、有意者,我們通常所說「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說的就是觀念和意識的問題。現代教學認為,教學不僅要重視知識的最終獲得,還要重視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更要重視學生獲得知識的探究過程。興趣是創新思維的先導,興趣永遠推動人進取。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大學生要在學習、科研乃至社會實踐活動中大膽創新,勇於創新,以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熱情,積極投入社會的創新工作。創新意識離不開責任心、進取心和自信心,離開了這「三心」,決不可能有創新意識,更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創新實踐。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思維並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後天的培養和引導,創新思維也是如此。同時,創新並不是任意創新,要指導學生掌握並善於運用正確的思想武器,教育學生創新必須基於一定的科學基礎,這個基礎就是科學正確的思想武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1、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鼓勵他們用另一種眼光去看這個世界
求異思維是相對於求同思維而言的,這兩種思維形式統一於創新思維過程中,相互作用。所謂求同思維,是從同一來源材料探索正確答案的思維過程和方法,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快速繼承前人的知識和經驗。而求異思維指的是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方向,去探索不同的答案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用求異思維來重新審視我們周圍的一切事物,大膽指出其中的不足,提出存在的問題,這樣一來,可以使學生沖破思維定勢,擺脫習慣性認識的束縛,開拓思路,閃爍出創新火花。
2、鼓勵學生的發散思維
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是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指根據特定的事物,提出所有符合事物要求的可能。通過發散思維可以提出各種想法和觀點,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中,首先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使學生對統一問題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提出超乎尋常的見解,並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准確迅速的表達出較多的處理問題的方法。
3、掌握並善於運用正確的思想武器
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當今世界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是我們一切創新、創造的思想基礎,而我們的一些學生僅僅把它和相關課程看作是教條化的政治課,而忽視了對其精神實質和精髓的學習,不懂得實踐和創新的指導意義,更不懂得如何運用馬列理論指導創新實踐,尤其是政治經濟學理論的運用。做為中國當代大學生,不僅要學習馬列主義,還要學好馬列主義,並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指導創新實踐。
4、刻意磨煉創造意志
創造意志是指自覺調節行動、克服創造活動中的困難以達到創造目標的心理品質,意志力表現為毅力,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良好的智力為大學生創造活動提供了可能,堅強的意志則是維系創造活動的可靠保證。居里夫人克服生活的艱辛,在堅強意志力支持下,經過無數次艱苦、繁重的試驗,用4年的日夜苦戰,從8噸瀝青鈾礦殘渣中,提煉出十分之一克鐳,最終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和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之一。諾貝爾為了研究炸葯,可以說是多少次出生入死,這就是意志的力量,勝不驕、敗不餒,執著追求,這就是有意志力的表現。
三、重視學生的動手訓練,充分提供給學生表現的空間
創新技能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和任務,開展能動的思維活動,產生新知識、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其目的歸根結底是要學生運用已知的信息,在新的情境中建立新的組合和系統的能力。動手實踐,是把構想變為現實必不可少的途徑。因此在實踐教學中,要熱情鼓勵、精心誘導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實踐操作過程,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正確清晰的表象,使他們從中受到激勵啟發,產生聯想和靈感,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技能。同時,教師還要在教學中提供學生表現的機會,學生的創新意識如果得不到表現或者認可,學生的創新意識就得不到強化,創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創新的動機也會慢慢消失。因此,應在良好的創新氛圍,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動手能力,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從而展現創新的才能,體現創新的樂趣。
在大學里,只要能引發和促進大學生確立新思想,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獨立進行科學實驗或創造性地學習,我們都應積極參與,相互誘發,相互促進,努力營造人人樂於參與創新的氛圍。「實踐出真知」,哪怕是失敗也要奮勇前行。發明家愛迪生為了發明電燈尋找理想的燈絲,僅礦物質、金屬就試用多達1600多種,幾乎把世界上所有的物質都拿來炭化了,不論是硬的紙、軟的紙、名片、制圖紙、浸過瀝青的紙,各種縫紉用的線、釣魚線、浸過油的線、用細纖維捻成的線,椰子的皮或果實,樅樹、萵苣、楓樹及其它植物纖維。這就是創新實踐,正如愛迪生所說,哪怕九十九次失敗了,至少我知道這九十九種方法是不成功的,是行不通的。
加強高校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還必須堅持知識、能力、素質的辯證統一。知識是能力和素質的載體,包括科學文化知識、專業基礎與專業知識、相鄰學科知識,目前高等學校對相鄰學科知識重視不夠,要區分不同科類,加強這方面的教學工作。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識基礎上經過培養和實踐鍛煉而形成的,豐富的知識可以促進能力的增強,較強的能力可以促進知識的獲取。
四、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意義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使其成為創造型的優秀人才,是時代和社會對新時期教育工作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是滿足知識經濟時代對高素質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措施,也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潮流和趨勢。因此,高校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放到突出的位置上並予以高度重視。
1、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適應知識經濟對高素質人才需求的需要
大學生是21世紀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如何把他們培養成優秀的棟梁之材是我們面臨的一個亟待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而創新能力則是高素質人才的核心和靈魂。同樣,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人,很難在人才競爭愈加激烈的知識經濟時代立足,更不要說發展了。這就要求我們高校教師把培養創新人才作為自己的重要使命和責任,在實踐教學中突出和強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以使其成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
2、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潮流和趨勢
當前,世界經濟、科技及綜合國力方面的競爭愈演愈烈,各國都把培養優秀的創造型的高素質人才作為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美國、日本、西歐等發達國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教育改革與發展計劃,且都毫不例外地把培養創新人才放在突出而重要的地位予以高度的重視。可以說,培養創新型人才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和改革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如果我們不能高度重視和充分認識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性,就會貽誤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就會使我國高等教育難以跟上世界飛躍發展的步伐和形勢,因而也難以與世界高等教育接軌。我們既要看到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潮流和方向,也要看到中國高等教育面臨的激烈競爭與嚴峻挑戰。
3、現行課堂教學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知識傳授,忽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應試教育影響深遠,根深蒂固,使素質教育的實施面臨著很大的困難和阻力。有人認為,應試教育只存在於基礎教育,即中小學教育之中。實際上應試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同樣存在,從某種意義上說,還較普遍和嚴重。不少教師注重於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也使當前的高校素質教育難以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和突破。這就需要我們更新教育觀念,切實轉變教育思想,採取各種切實有效的措施,努力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和細處,並把教學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唯此才能真正培養出新一代創造型的優秀人才。
總之,高校不僅是培養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識創新的重要基地和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高校的一項迫切任務。在培養創新能力過程中,必須注意人為教育的開展,通過課內教學和課外活動的開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將科技教育和人為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對創新人才的培養才能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❼ 創新教育的三個層次
創新教育的三個層次:
教師觀念的轉變、提高實踐能力、觸發創新靈感
1、教師觀念的轉變
這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和前提,教師觀念不改變就不可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首先,要認識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和作用,教與學的關系,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2、提高實踐能力
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實現創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任何新的發現,新的科學成果都必須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並在實踐中檢驗和論證。因此,教師要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其基本程序是: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
3、觸發創新靈感
現代社會,教師要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最新信息的能力。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新技術、新成果的不斷涌現,瞬息萬變的信息紛至沓來,令人目不暇接。只有不斷地獲取並儲備新信息,掌握科學發展的最新動態,才能對事物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產生創新的靈感。
拓展資料:
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人們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為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著重研究與解決在基礎教育領域如何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問題。
所謂創新教育就是使整個教育過程被賦予人類創新活動的特徵,並以此為教育基礎,達到培養創新人才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的教育。所謂創新人才,應該包括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兩個相關層面。其中,創新精神主要由創新意識、創新品質構成。
創新能力則包括人的創新感知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想像能力。從兩者的關系看,創新精神是影響創新能力生成和發展的重要內在因素和主觀條件,而創新能力提高則是豐富創新精神的最有利的理性支持。
實施創新教育就是要從培養創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創新能力為核心,帶動學生整體素質的自主構建和協調發展。而創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雖然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但主要在於後天的培養和教育。創新教育的過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極被動的被塑造的過程。
而是充分發揮其主體性、主動性,使教學過程成為受教育者不斷認識、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過程,亦即培養受教育者獨立學習、大膽探索、勇於創新能力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致力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
創新思維源於常規的思維過程,又高於常規的思維,它是指對某種事物、問題、觀點產生新的發現、新的解決方法、新的見解。它的特徵是超越或突破人們固有的認識,使人們的認識「更上一層樓」。因此,創造思維是創造能力的催化劑。
提問是啟迪創造思維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通過特定的問題使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愛因斯坦曾說:「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像是指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通過想像可以使人們看問題能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維活動起質的飛躍,豐富的想像力能「撞擊」出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誘發學生的想像思維。
❽ 教育創新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根據當今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現實,以及我國傳統教育重傳授知識、輕提高素質和培養能力的偏頗,教育界又特別提倡創新教育或創造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無論是素質教育,還是創新教育或創造教育,目前看來都明確了教育創新的目標,即培養適合當代中國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有能力、全面發展的人才,這一目標的實現,尚有賴於教育領域展開全方位的創新活動,也有賴於社會各界的重視和努力。
❾ 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寫出一句有關創造、創新教育方面的創新箴言(哲理性,幽默感和震撼能力,不超過50字)
世界沒有完美的可能,只有可能的去完美;
生命不會全部被善用,珍惜能善用的全部;
創造不完美世界,創新不完全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