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今我們看到的《蘭亭集序》字帖是誰臨摹的大小又是多少
現存最早的《蘭亭序》分為兩大系統,一為唐人墓本,一為定武刻本。
唐人摹本,清代皆收入內府,並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匯刻於御制《蘭亭八柱帖》中。主要有第一唐虞世南臨本。因帖末有「臣張金界奴上進本」8字,又稱「張金界奴本」。列「蘭亭八柱第一」。第二為唐褚遂良臨本。帖前有「褚模王羲之蘭亭帖」題簽,並有宋元明清名家題跋。或疑為宋代米芾所臨。列「蘭亭八柱第二」。第三唐馮承素摹本。首部有「神龍」2字左半印,又稱「神龍蘭亭」或「神龍半印本蘭亭序」。此本乃馮承素影印王羲之《蘭亭序》真跡之上,以筆依原跡輪廓鉤摹,然後填墨而成,最接近原作,故此本歷來最受推重,列「蘭亭八柱第三」。
刻本中,以定武本最早。傳《蘭亭》臨本有10本賜與方鎮。定武軍(原為「義武軍」,宋避諱改「定武軍」)所得,系歐陽詢所臨,即刻之於玉石,後世稱為「定武《蘭亭》」,在眾多《蘭亭》帖中,最為寶重。宋靖康之變(1127),御府定藏,慘遭金兵劫掠。留守宗澤,收集劫餘之物,包括定武《蘭亭》石刻,馳送駐蹕於維揚(今江蘇揚州)的高宗趙構。逾月,金兵驟至,遂失此石。
《定武蘭亭》原石拓本僅存3本。一是元吳炳藏本,冊首有清代王文治署《宋拓定武禊帖》,是「群、流、帶、右、天」5字未損本,上海有正書局曾印行。二是元朝柯九思舊藏本。清王文治題《定武蘭亭真本》,為5字已損本,現藏北京故宮。三是元代獨孤長老藏本,也是5字已損本,有元代趙孟頫等名家題跋,後遭火災,唯存三小片,傳已流落日本。另外屬於定武系蘭亭曾印行於世的較有名版本有:游似所藏「玉泉本」、「宣城本」、「柯九思定武蘭亭瘦本」、「王曉模本」、「唐荊川舊藏本」、「五百穀鑒定本」、「韓珠船舊藏本」、「汪容甫藏本」等。
自從《神龍半印本蘭亭序》墨本近代影印出版以後,《定武蘭亭》刻本如日中天的光焰方漸漸暗淡,屈居其次。
《神龍半印本蘭亭序》縱24.5cm,橫69.9cm。用楮紙兩幅拼接,紙質光潔精細。因卷首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小印,故稱「神龍本」。後紙明項元汴題記:「唐中宗朝馮承素奉勒摹晉右軍將軍王羲之蘭亭禊帖」,遂定為馮承素摹本。
此卷前紙13行,行距較松,後紙15行,行距趨緊,然前後左右映帶,攲斜疏密,錯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優於其它摹本。用筆俯仰反復,筆鋒尖端銳利,時出賊毫、叉筆,既保留了照原跡勾摹的痕跡,又顯露出自由臨寫的特點,摹臨結合,顯得自然生動,並具一定的「存真」的優點,在傳世摹本中最稱精美,體現了王羲之書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藝術風神,為接近原跡的唐摹本。
本卷前隔水有「唐摹蘭亭」四字標題,引首乾隆題「晉唐心印」四字。後紙有宋至明20家題跋、觀款,鈐鑒藏印180餘方。其流傳經過,根據各題跋、印記和記載,大致如下:南宋高宗、理宗內府、駙馬都尉楊鎮,元郭天錫,明內府、王濟、項元汴,清陳定、季寓庸、乾隆內府。歷代著錄有:明汪砢玉《珊瑚網書錄》、吳其貞《書畫記》,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書考》、顧復《平生壯觀》、吳升《大觀錄》、阮元《石渠隨筆》、《石渠寶笈·續編》等書。刻入「蘭亭八柱」,列第三。
Ⅱ 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有何魔力,被無數後人臨摹
《蘭亭序》。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公元353年4月22日(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
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並揮寫了一篇《蘭亭集序》。
唐太宗對他推崇備至,曾親撰《晉書》中的《王羲之傳論》,推頌為「盡善盡美」。還將臨摹本分賜貴威近臣,並以真跡殉葬。
(2)卜希腸行書蘭亭序臨摹與創造擴展閱讀:
《蘭亭序》在王書中雖不及其行草書札,但作為一種典雅、雙逸、瀟灑的時代風格是無人能超越或與之相伴的。
那種疏朗有致的布局,挺秀雙逸的風神,變化多端的筆法,縱橫自如的取勢,使後世學書者感到面對的是一座既平凡又神秘莫測的城樓,往住不得其門而入,單看其用筆的豐富,就有藏鋒、稱飾、掛筆回鋒,牽絲、映帶、由方轉圓、由圓轉方等種種奇妙變化,有些橫與波挑又帶有隸書遺意,變化莫測,時出新愈,平和之中見奇縱。
這也是《蘭亭序》永久的藝術魅力所在,所謂「不激不勵,風規自遠」(唐·孫過庭語)正應是對《蘭亭序》之神最恰當的評語。
Ⅲ 臨摹蘭亭序是用馮承素,虞世南還是褚遂良的摹本,哪個人的摹本是最好的
一、後世流傳的《蘭亭序》的摹本中最有名的有四個版本,分別是馮承素版本,虞世南版本,褚遂良版本,還有歐陽詢版本,這四個版本各有千秋,無所謂哪一家是最好的。關鍵是看臨摹者的關注點在哪裡。
二、具體介紹這四個版本的各自特點:
1、最能體現蘭亭意韻的摹本 :
《虞本》為唐代大書法家虞世南所臨,因卷中有元天歷內府藏印,亦稱「天歷本」。虞世南得智永真傳,直接魏晉風韻,與王羲之書法意韻極為接近,用筆渾厚,點畫沉遂。
2、最能體現蘭亭魂魄的摹本 :
《褚本》為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所臨,因卷後有米芾題詩,故亦稱「米芾詩題本」。此冊臨本筆力輕健,點畫溫潤,血脈流暢,風身灑落,深得蘭亭神韻。
3、最能體現蘭亭原貌的摹本 :
《馮本》為唐代內府栩書官馮承素摹寫,因其卷引首處鈐有「神龍」二字的左半小印,後世又稱其為「神龍本」,因使用「雙鉤」摹法,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蘭亭真跡者。
4、最能體現蘭亭風骨的摹本 ;
《定武本》是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臨本,於北宋宣和年間勾勒上石,因於北宋慶歷年間發現於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僅有拓本傳世,此本為原石拓本,是定武蘭亭刻本中最珍貴的版本。
Ⅳ 怎樣臨摹王羲之《蘭亭序》
朝代更替,雲門寺幾經廢興。
到了1980年,當地的村民在寺院原址的附近河流中偶然打撈起了兩座石像,經考古人員鑒定,是雲門寺山門的哼、哈兩位天王,遂安置在路亭,還維修了殘存的寺廟,這就是現在雲門寺的前身。
記者了解到,對雲門寺的保護開發,紹興縣也一直在考慮。早在前兩年,已經對寺廟做了一定的修繕,想借力開發雲門寺,但後來因多種原因,方案被擱淺。
「雲門寺的文化積淀非常深厚,我們也在等待一個適當的時機,爭取將雲門寺的文化發揚光大。希望通過你們媒體向大家徵集意見,怎樣才能既把雲門寺這盤文化大餐更好地做全做深,又能使古老的建築得到更好地保護。」紹興縣平水鎮副鎮長潘建華在采訪中說。
有識之士認為,精深的佛教文化、王獻之故里、陸游草堂等如若開發出來,將是紹興南部山區旅遊業發展的一大新亮點。
Ⅳ 如何臨摹蘭亭序
蘭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於尺幅之中的輝煌的書藝殿堂。唐太宗贊嘆它「點曳之工,裁成之妙」。黃庭堅稱揚說:「《蘭亭序》草,王右軍平生得意書也,反復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蘭亭序》道媚勁健的用筆美,流貫於每一細部。略剖其橫畫,則有露鋒橫、帶鋒橫、垂頭橫、下挑橫、上挑橫、並列橫等,隨手應變。其豎畫,則或懸針,或作玉筋,或墜露,或斜豎,或弧豎,或帶鉤,或曲頭,或雙杈出鋒,或並列,各盡其妙。其點,有斜點、出鋒點、曲頭點、平點、長點、帶鉤點、左右點、上下點、兩點水、三點水、橫三點、帶右點等等。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長曲撇、弧撇、回鋒撇、帶鉤撇、曲頭撇、並列撇等等。其挑,或短或長,其折,有橫折、豎折、斜折。其捺,有斜捺、平捺、回鋒捺、帶鉤捺、長點捺、隼尾捺等。其鉤,則有豎鉤、豎彎鉤、斜鉤、橫鉤、右彎鉤、圓曲鉤、橫折鉤、左平鉤、回鋒減鉤。無論橫、豎、點、撇、鉤、折、捺,真可說極盡用筆使鋒之妙。《蘭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創造出一個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豐驅,且賦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風儀: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雖尺幅之內,群賢畢至,眾相畢現。王羲之智慧之富足,不僅表現在異字異構,而且更突出地表現在重字的別構上。序中有二十多個「之」字,無一雷同,各具獨特的風韻。重字尚有「事」、「為」、「以」、「所」、「欣」、「仰」、「其」、「暢」、「不」、「今」、「攬」、「懷」、「興」、「後」等,都別出心裁,自成妙構。
Ⅵ 蘭亭序的作家臨摹
當代著名書法家孫穩山,號金石壽,1953年4月生,漢族,現任中國書畫院院士和山東羲之書畫藝術研究院高級院士等職。特別喜愛臨摹羲之書法,其作品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都得以體現羲之書法之神韻,作品頗豐,屢屢獲獎,成就斐然,尤以臨摹《蘭亭序》最受人們喜愛和收藏。 當代著名書法家沙孟海(1900-1992年),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早年從馮君木學古典詩文,從吳昌碩習書法、篆刻。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等職。有《印學史》、《沙孟海書法集》、《沙孟海真行草書集》、《蘭沙館印式》、《中國書法史圖錄》、《文若印譜談》《沙孟海論書文集》等著作。其所臨摹的羲之筆帖《蘭亭序》堪稱上承佳作。
Ⅶ 如何臨摹好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最卓越的藝術品,往往在極小的空間里蘊含著極豐裕的藝術美。《蘭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於尺幅之中的輝煌的書藝殿堂。唐太宗贊嘆它「點曳之工,裁成之妙」。黃庭堅稱揚說:「《蘭亭序》草,王右軍平生得意書也,反復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蘭亭序》道媚勁健的用筆美,流貫於每一細部。略剖其橫畫,則有露鋒橫、帶鋒橫、垂頭橫、下挑橫、上挑橫、並列橫等,隨手應變。其豎畫,則或懸針,或作玉筋,或墜露,或斜豎,或弧豎,或帶鉤,或曲頭,或雙杈出鋒,或並列,各盡其妙。其點,有斜點、出鋒點、曲頭點、平點、長點、帶鉤點、左右點、上下點、兩點水、三點水、橫三點、帶右點等等。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長曲撇、弧撇、回鋒撇、帶鉤撇、曲頭撇、並列撇等等。其挑,或短或長,其折,有橫折、豎折、斜折。其捺,有斜捺、平捺、回鋒捺、帶鉤捺、長點捺、隼尾捺等。其鉤,則有豎鉤、豎彎鉤、斜鉤、橫鉤、右彎鉤、圓曲鉤、橫折鉤、左平鉤、回鋒減鉤。無論橫、豎、點、撇、鉤、折、捺,真可說極盡用筆使鋒之妙。《蘭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創造出一個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豐驅,且賦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風儀: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雖尺幅之內,群賢畢至,眾相畢現。王羲之智慧之富足,不僅表現在異字異構,而且更突出地表現在重字的別構上。序中有二十多個「之」字,無一雷同,各具獨特的風韻。重字尚有「事」、「為」、「以」、「所」、「欣」、「仰」、「其」、「暢」、「不」、「今」、「攬」、「懷」、「興」、「後」等,都別出心裁,自成妙構。
Ⅷ 你覺得蘭亭序最難臨摹的是哪個字
「之」字
Ⅸ 行書初學者臨摹蘭亭序選用哪本字帖版本好
建議先學,苕溪帖,米芾的,我們老師是這樣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