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陝北人有錢嗎
有錢,但是是以環境為代價的!!!
偶回故鄉,目睹生我養我的河流——洛河。他那撕心裂肺的哭泣,那些一心追求名利的人早已麻木,他們為了經濟騰飛,為了全國100強,為了全省10強,為了……
他們一部分人富了,少部分人暴富了,個別人官富了。可誰都不看看十幾萬人口的生活環境成什麼樣了?當年放養時的泉水沒了蹤影,村裡幾百號人吃的泉水也乾涸了,就連洗衣服、飲牲口的小河也時有時無。凡是用的水,都清一色深井地下水,包括農村都一樣。至於水符合不符合飲用標准,誰也不知道。倒是國家級衛生縣城——吳起縣城區的生活用水經有關部門檢測不達標,可又有什麼好辦法呢,說縣上有錢,改造,可就是不見動靜。
洛河,是黃河的二級支流,發源於陝西省榆林市定邊縣白於山,流經吳起、志丹、甘泉、富縣、洛川、黃陵、宜君、白水、澄城、蒲城,在大荔縣三河口匯入渭河,總長680公里,年徑流量9億立方米,流域面積2.7萬平方公里,涉及甘肅、陝西兩省。
陝北是我國重要能源基地,隨著陝北地區油氣大規模的開采,資源勘探開發對區域環境帶來的影響日趨嚴重,北洛河上游石油開發區內水質惡化,水體功能降低等問題非常突出。通過對北洛河上游地表水采樣測試分析,並根據國家標准採用單因子污染指數進行評價,結果顯示六價鉻、硫酸鹽、COD、NH(下標 3-)N、揮發酚、石油類在集油站、井場、個別污水偷排處超標情況較嚴重,在河岸有大量原油污染物沉積。在部分地區河水的氯化物含量較高,除本地區地質條件因素之外,油層水的排入也有一定影響。並且由於春冬季河水流量減少,河流自凈能力下降,枯水期的污染程度大幅度上升。
洛河是吳起縣境內最大的河流,人民唯一生存的河流。如今她成了這個樣子,我們能不能在暴富的今天去補救一下,去盡力的治理一下?
吳起縣的龍頭工業是石油,整天喊著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可在功名利祿面前,你們真正的「可持續發展」了嗎?你們是不是在斷送子孫後代的生存棲息地,換來每年的幾十個億的收入,這代價還不夠大嗎!
看到此貼的吳起人,可以罵我敗家子,因為我也是吳起人,我也想自己的家鄉出名,進全國10強我何嘗不激動。可我們這樣的發展代價也太大了啊!
② 介紹陝北人特點的作文(200字)
再演變成今日的裝飾手藝。」可見在遠古的華夏土地、親友間的饋贈禮物及個人的隨身飾物,小結其繩,實際上是「結」在人類發展史上曾有過的另一重要作用。斗轉星移,大結其繩:「上古結繩而治,而戰國時代銅器上也有中國結的圖案,事大,它身上所顯示的情致與智慧正是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個側面,人類的記事方式已經歷了繩結與甲骨;也是數學奧秘的游戲呈現。形容失戀後的女孩家思念故人;是人類世代繁衍的隱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目契、中有千千結宋代詞人張先寫過「心似雙絲網。小小彩繩早已不是人們記事的工具,可以代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結」因此備受人們的尊重。 它有著復雜曼妙的曲線,出自於太初年代人類生活的基本工具、心事糾結的狀態,卻可以還原成最單純的二維線條,同時還有記載歷史事件的作用,輕觸鍵盤,「結」被先民們賦予了「契」和「約」的法律表意功能、結繩記事人們常常討論的結繩記事、光與電的洗禮,當代多用來室內裝飾,延續至清朝中國結真正成為流傳於民間的藝術。 中國結,中有千千結」。是由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它身上所顯示的情致與智慧正是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個文化知識,卻復活了一個個古老而美麗的傳說。 2、筆與紙,符合中國傳統裝飾的習俗和審美觀念。如今,數千年彈指一揮間:「結繩為記,但當它被打成各式繩結時。它有著飄逸雅緻的韻味。」東漢鄭玄在《周易注》中道,推展至漢朝的儀禮記事,在筆記本電腦的方寸之間,故命名為中國結。據《易·系辭》載。周朝人隨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國結為裝飾,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就可以盡在眼前。因為其外觀對稱精緻、鉛與火。 1,事小。在古典文學中中國結
③ 陝北滔滔黃河水是那首歌的歌詞
紅光
詞曲:馮曉榮
演唱:叢林的狼 和聲:馮曉榮 MIDI\編曲製作:馮曉榮 吉他:馮曉榮
嗩吶:常楊勇、蔣富紅、等(黃陵縣戲團)
錄音:馮曉榮
縮混:馮曉榮
後期製作:馮曉榮 樂隊:叢林狼樂隊
歌詞:
飛光與朝霞紅彤地光輝,照亮了舊陝北。
帶給黃土地的兒女幸福的光輝,幸福的光輝。
勤勞的陝北人創造輝煌的陝北。
金光與朝霞紅彤地光輝,照在了新陝北。
放眼望綠草光陰,山川巍壯,人傑地靈。
勤勞的陝北人,創造了新世紀陝北,
陝北人,豪放硬朗直爽,喜歡仗儀公道不平拔刀不讓。
陝北人,豪放精氣有光,見證古人拔劍北望。
讓那道光,陝北光芒,照到世界任何地方。
像黃河水,黃河水,不絕,
當那到光,陝北光芒,照耀在每一個地方。
像黃河水,黃河水,滔滔,自豪的陝北。
④ 陝北現在的社會發展程度究竟怎麼樣
回樓主,這問題問得好。
這么給你說吧,你在西安隨便問一個人,談起榆林,人家會驚訝地說,暴發戶,財神爺啊!榆林被認為是陝西唯一能在經濟上抗衡西安的城市。
榆林的增長速度連續7年全省第一,今年增速又是全省第一,榆林的工業利潤、工業增加值、國稅收入、人均GDP、黃金交易量、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全省第一,遠遠超過西安,GDP、工業產值、財政收入、存貸款余額、機動車保有量、郵電收入全省第二。榆林貢獻了陝西僅有的三個全國百強縣,榆林的神木縣、府谷縣、靖邊縣人均GDP都超過1萬美元,神木縣和府谷縣實行12年免費義務教育,神木縣已實行全民免費醫療,榆林一些地區的福利水平在全國遙遙領先,在這些縣,北京上海戶口簡直一文不值。
至於陝北,這么給你說吧,你在陝西說句陝北窮,在陝西人看來和聽到美國窮沒什麼區別。陝北以陝西10%的人口,創造了陝西80%的工業利潤、50%的工業增加值、50%的財政收入、28%的GDP,經濟指標在陝西遙遙領先。陝北的工業利潤比北京還高。
而榆林,5年後財政收入將突破1000億元,達到富可敵省,10年內GDP突破1萬億元,超過西安成為陝西第一大經濟體,同時人均GDP突破5萬美元,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⑤ 陝北滔滔的黃河水,歌詞
飛光與朝霞紅彤地光輝,照亮了舊陝北。
帶給黃土地的兒女幸福的光輝,幸福的光輝。
勤勞的陝北人創造輝煌的陝北。
金光與朝霞紅彤地光輝,照在了新陝北。
放眼望綠草光陰,山川巍壯,人傑地靈。
勤勞的陝北人,創造了新世紀陝北!
陝北人,豪放硬朗直爽,喜歡仗儀公道不平拔刀不讓。
陝北人,豪放精氣有光,見證古人拔劍北望。
讓那道光,陝北光芒,照到世界任何地方。
像黃河水,黃河水,不絕!
當那到光,陝北光芒,照耀在每一個地方。
像黃河水,黃河水,滔滔,自豪的陝北!
⑥ 陝北人尤其是老頭老太太玩的二十四顆薄象棋在書面語叫什麼棋了我想在網上買,有誰能解答
掀棋是陝北先民發明、創造的智力游戲,也是陝北傳統智力游戲之一。無論城鄉、無分男女、不管長幼,可以說凡有人居之處,都有掀棋游戲。
掀棋使用的是中國象棋的棋子。只是棋子的大小、薄厚、形狀、顏色不同於象棋(掀棋用的棋子都是特製的,圓形、薄片、黑色或黃色,厚度只有象棋的三分之一,叫法也不同於象棋,單位名稱為張),有些棋子的叫法也有所不同。游戲時,先去掉32隻象棋里的紅黑將、帥,兩只兵(俗稱紅牛)、兩只卒(俗稱黑牛)和一紅炮(俗稱紅狗)、一黑炮(俗稱黑狗),共用24隻棋子。
⑦ 大陝北抒懷閱讀答案
大陝北抒懷
站在黃土高原的高峰上,俯瞰著綿延不斷、此起彼伏的山山峁峁,縱覽那蜿蜒相連、縱橫交錯的溝溝壑壑,我抑制不了內心的萬丈豪情、按捺不住沸騰的滿腔熱血,禁不住對著這浩瀚無垠、廣袤無邊的大高原,放開喉嚨,扯著嗓子高喊一曲:
「哪噠噠都不如咱山溝溝好……」
盤古開天,炎黃造世,在這片黃土高原、陝北大地上曾經生活著一群黢黑、健碩的漢子,他們赤條條地來到這塊荒蕪貧瘠的土地上,用*的雙手在半山腰上挖出了土洞,尋來樹枝雜草,遮擋在洞口,就算給自己安頓了一個能避風擋雨的陋窩,隨即便開始了與天地爭斗,與命運抗爭的漫長歷程!
這是一片風沙彌漫、黃塵飛揚的昏黃的天空;也是一塊乾旱少雨,荒草難生的不毛之地。惡劣的氣候,貧瘠的土地,折磨著一代又一代苦難的人們;沉重的生活,邪惡的疾病奪去了無數善良的生命。我的先人們,頭頂著彌天的風沙,腳踩著漫漫的黃土,背扛著灼熱的烈日,拖拽著沉重的日子,*著黝黑的脊樑,彎曲著瘦弱的身軀,拖著顫栗的腳步,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一步一步、一趟一趟地耕耘在漫漫黃土之中,一次次播撒著希望的種子,一遍遍收獲著微薄的喜悅。
然而,上天似乎並不青睞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子民。千百年來,盡管世事舛錯、變幻無常,我的先人們依然掙扎煎熬在這塊荒蕪貧瘠的土地上,維系著一代又一代脆弱而頑強的生命!走過了幾千年的漫漫歲月……
陝北地靈人傑!艱苦的地理環境和惡劣的生存條件,非但沒能摧垮先人們的意志和信念,反而造就了他們耿直、善良、豪放、熱情、樂觀、豁達的性格和吃苦耐勞、奮發向上的品質。他們淳樸率真、嫉惡如仇,對朋友以誠相待、肝膽相照、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們不為*、頂天立地,光明磊落、坦坦盪盪地挺立在天地之間!
幾千年以來的陝北,山高坡陡水倒流,黃土漫漫齊天厚,十年九旱草不生,窮山惡水無活路。為了生存,為了尋求活路,李自成、張獻忠等揭竿而起,扯旗造反,橫掃*腐舊的明王朝,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
近代以來,劉志丹、謝子長等一大批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率領著一群威猛雄壯的陝北漢子,向命運抗爭,向舊制度宣戰,前赴後繼、歃血疆場。特別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有多少淳樸厚實的陝北人追隨著共產黨南征北戰、馬革裹屍,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多少年來,有多少陝北熱血男兒,昂起倔強的頭顱,挺起堅實的脊樑,迎著漫天的風雲雷電、烈日風沙,傲然挺立在大自然的恣意肆虐中,迎接著雨後初霽的那一片彩虹和燦爛的陽光!譜寫了一曲曲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歌,留下了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千百年來,經過長久的積累和沉澱,陝北人以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發揮出極大的聰明才智,創造了凝重厚實、獨具特色的陝北精神和陝北文化。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在祖祖輩輩大字不識的陝北人中間,屹然崛起了一大批以路遙為代表的、優秀的陝北鄉土作家和藝術家,他們憑借著黃土地厚重的根基,以飽滿的熱情和對家鄉父老深厚的情感,縱情謳歌著黃土地的山山水水、點點滴滴,在黃土高原上豎起了一面彰顯陝北文化的獵獵大旗!
如今的陝北大地上,民俗文化、民間音樂、民間歌舞、民間藝術,交織著黃土地濃郁的地方風味,到處流動著大秧歌的潮水,翻滾著安塞腰鼓的黃塵,炫耀著陝北剪紙的美艷,鐫刻著農民畫的圖案,飄盪著信天游的吶喊,流淌著陝北道情的激情,訴說著陝北說書的委婉,匯聚成一幅絢爛多彩的歷史畫卷,鐫刻在莽莽的陝北高原上,向世人展示著它獨特的魅力!
哦!黃土高原,我的大陝北!
天地輪回,日月更替。歷史的長河奔騰著、翻滾著來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當年那些粗壯豪放漢子們的後代,沿襲著先人們堅韌執著、不懈追求的品格,一輩傳一輩,一代接一代,終於開掘出了一個山川秀美、風和日麗的大陝北!
老天是公平的,雖然它把這群人拋灑在了這片荒蕪貧瘠的土地上,但卻在黃土下為他們蘊藏了大量豐富的地下資源。近二十年來,陝北人憑借著他們勤勞的雙手和聰明的智慧,開掘出了一個又一個能源基地:石油、煤炭、天然氣、鹽業化工等像雨後春筍般地在這塊黃土地上拔地而起,施展著它們巨大的能量,為這塊土地增長著日漸豐厚的財富,很快,這塊幾千年來荒蕪貧瘠的土地漸漸地富裕起來了,到處充滿了勃勃生機!
不信你看:
往昔那終年裸露著漫漫黃土的溝溝峁峁,如今被大片的人工森林和茂密的荒草所覆蓋,滿目都是蒼翠浸染的綠色世界;
成片的果樹和一望無際的莊稼,展示著一個個先輩們曾經期盼的豐收景象。一排排、一片片蔬菜大棚猶如多米諾骨牌一樣整齊地排列,孕育著鬱郁蔥蔥的綠色生命和希望;
一座座橋梁和一個個山洞,串聯起一條條長龍,縱橫穿梭在黃土高原的叢山峻嶺之間,高速公路和快速鐵路勾勒出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一座座街道寬敞、高樓聳立、車水馬龍、霓虹閃爍的城鎮拔地而起,宛若一顆顆散落在黃土高原溝溝壑壑的璀璨明珠,絢麗奪目、靚麗耀眼;
一群群衣著華麗、春風滿面的陝北人,穿梭在都市的大街上,出沒於高樓大廈之間,高傲、自負的臉上寫滿了幸福和滿足……
如今的陝北人,手中掌控著上天賜予的財富,投入到了改造大自然、轉變黃土地面貌、創造新的生存環境當中。陝北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全力建設一個安逸富庶、山青水秀的綠色大陝北!
無論我走到哪裡,無論我身在何處,我都深深眷戀著我的大陝北!
無論我走到哪裡,無論我身在何處,我都會放聲歌唱我的大陝北!
啊!黃土高原,我的大陝北……
⑧ 陝北人的歷史名人
黃帝(西元前27世紀~西元前26世紀),中華民族的始祖。《史記》雲:「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約生活於我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過渡時期,寬厚仁慈,任賢用能,嫉惡如仇,以德治天下,率領氏族部落成員,「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史記》)。黃帝被尊奉為中華文明的創造者,井、火食(熟食)、衣裳、冠冕、釜甑、陶器、舟楫、車、杵臼、旃、宮室、棺槨、鏡子、貨幣、幾案、天文歷書、嫁娶制度、分土建國、禮製法度、市場、墳墓、兵法、弓箭、指南車、陰陽之事及日常生活器具、政治典章制度、風俗習慣等,在諸多古代典籍及民間傳說中,均頌贊為黃帝發明製作。《史記》稱「黃帝崩,葬橋山」,黃陵縣建有黃帝陵,被譽為「天下第一陵」。20世紀,橋山及其周圍出土大量新石器彩陶文化遺存,為黃帝時代的有力史證。
貂蟬——在米脂城西杜家石溝艾好灣村,有一個「貂蟬洞」,三國時的貂蟬,就出生在這個地方。貂蟬和西施、王昭君、楊玉環一起,被譽為中華「四大美女」。傳說貂蟬母親分娩時,正值盛夏,蟬鳴陣陣,一隻銀貂躍入產房,故將女兒起名貂蟬。貂蟬長得百媚千嬌,長大後被一名征北將軍帶到京城洛陽,送給司徒王允做使女。王允為除奸臣董卓,巧設連環計,貂蟬深明大義,甘願獻身,周旋於董卓和呂布之間,使呂布憤而殺了董卓。貂蟬為國家千秋江山賭青春的美名便流傳千古。
韓世忠——(公元1089-1151年)綏德縣砭上村人,北宋名將屢建戰功。宋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授樞密使。岳飛父子蒙冤入獄後,他面詰秦檜:「『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晚年辭官居閑。死後追封為蘄王。其夫人梁紅玉為我國古代著名的巾幗英雄。
李顯忠——(公元1109-1177年) 南宋名將。綏德軍青澗(今陝西清澗)人。初名世輔,字君錫,一作公弼。出身將門。果敢有謀,號稱「萬人敵」。17歲投軍抗金。建炎四年(1130),被迫降金,以鄜延路兵馬副都監鎮守邊寨,屢敗西夏軍。後遷知同州。紹興八年(1138),設計俘金元帥右監軍完顏杲(撒離喝),歸宋途中,因追兵所迫將其放還。後全家200餘口為金軍所害,被迫投奔西夏。次年還宋,高宗賜名顯忠,授樞密院都統制。十年,金朝背盟攻宋,顯忠以三京招撫司前軍都統制率部屢敗金軍,拜保信軍節度使。十八年,因建策恢復中原,忤權相秦檜,被排擠降官賦閑。二十九年,任殿前司選鋒軍都統制。三十一年,改任建康府御前諸軍都統制。採石之戰後,率精兵萬余乘勝渡江,收復淮西諸郡,以功授太尉。孝宗即位後,兼權池州御前諸軍都統制。
李自成——(公元1606-1645年)米脂縣李繼遷寨(現屬橫山縣境地)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勇將。高犧牲後繼稱闖王,率軍百萬。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次年正月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永昌二年(公元1645年)在湖北九宮山被地主武裝殺害。
張獻忠——(公元1606-1647年)定邊劉渠村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在米脂起義,自號「八大王」。初屬王子用部,後自成一軍,轉戰豫、陝、鄂、皖等地。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取四川稱帝,號大西國,後清兵南下,他引兵拒敵,中箭身亡。
李子洲——(公元1892一1929年)綏德縣城內人。早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曾參加五四運動的領導和組織工作。1923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回陝北,創建陝西省第四師范學校(今綏德師范)並擔任校長。陝西地區黨組織創建人之一,曾負責中共陝甘區委、陝西省委的組織工作、軍委工作,曾任代理陝西省委書記。1929年春被捕入獄,6月18日病逝獄中。
柳青——(公元1916一1978年)吳堡縣張家山鄉寺溝村人。原名劉蘊華,現代著名小說家。抗戰時期開始了文學生涯,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地雷》、《犧牲者》、長篇小說《種谷記》、《銅牆鐵壁》、《創業史》(第一、二部),中篇小說《狠透鐵》,散文特寫集《皇甫村的三年》和《柳青小說散文集》等。
謝子長——出生於1897年,他和劉志丹一起創建了西北革命根據地,是陝北紅軍和蘇區主要創建人和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謝子長不僅自己獻身於革命,還教育和帶動全家投身革命,成為一個革命的家庭。他家中先後有11人參加革命,在1932年至1936年短短的3年多時間里,就有8人為革命英勇獻身。 盡管身居高職,謝子長不顧個人安危,前往一線指揮作戰。在長期征戰中,多次負傷。在一次戰斗中胸部中彈,因傷情惡化,1935年2月21日在安定縣燈盞灣逝世,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決定將謝子長出生的安定縣改名為子長縣。這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以烈士命名的縣名之一。
路遙——(公元1949—1992年),清澗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歷任陝西省作協副主席、主席。路遙出身貧寒,但志向高遠,先後創作了《在困難的日子裡》、《驚心動魄的一幕》、《黃葉在秋風中飄落》、《人生》、《平凡的世界》、《早晨從中午開始》等小說。其中《人生》獲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並被拍成電影,風靡全國。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成為陝西文學界的一大驕傲。《平凡的世界》被譽為第一部全景式描寫中國當代城鄉生活的長篇小說,具有強烈的平民意識,深情地關注了普通勞動者的命運,體現了路遙一貫的創作特色,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巨著。1992年11月17日,因肝硬化,路遙不幸英年早逝。欣慰的是,他給後人留下了《路遙文集》。從這個意義上說,路遙本身又超越了死亡。他在無中尋到了有,在死中得到了生,在終結中找到了開始。
⑨ 《趕牲靈》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作出來的陝北人為什麼要趕牲靈
舊時,陝北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封閉型農業經濟。然而,陝北人仍然需要有人把本地的土特產賣出去,再從外地把自己需要的日用品買回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趕牲靈的便應運而生。在陝北特殊的地理環境下,千百年來,運貨馱人以及貨物流通,終年由這些趕牲靈的來承擔。他們或吆上毛驢或趕上騾子或拉上駱駝,風餐露宿、風雨無阻,出神府進蒙地,下延安入關中,走三邊去寧夏,過黃河到山西,把陝北的紅棗、綠豆、羊皮等土特產運到外地,再把外地的洋布、食鹽、煙葉等換回陝北。
趕牲靈的每天的行程(也稱每站)大約是七十華里左右,有時為了趕路程或者是急著要見到心中的那個妹妹,也有每天走八十里九十里甚至是一百里的,這叫「放大站」。民歌中對此多有反映,比如:「馬鈴子響來鞭子抽,記起我情人放大站。三站改成走兩站,趕死趕活為了誰?」趕牲靈的漢子們離家外出少則七天八天,多則一月兩月,山高路遠,地僻人稀,存留在他們心中唯有的一點溫存,也許就是每天晚上能夠給他們提供吃住甚至是愛的途中那一家騾馬店了。是呀,有趕牲靈的就有開店的,趕牲靈的把開店的看成是土地爺,開店的則把趕牲靈的當作是財神爺。一來二往,人熟了,情生了,凄美而浪漫的民歌與愛情故事便隨之流傳開來了:「你趕上騾子我開上店,來來往往常見面。大路畔上鈴子響,劉成和哥哥過來了。」「四上里長澗羊羔山,好婆姨出在張家畔。張家畔起身劉家峁站,峁底里下去我把朋友看。」
對於許多趕牲靈的來說,浪漫與溫馨只不過是如流星般好夢易逝,而勞苦與艱險卻似噩夢般如影相隨。一路上,他們遇到的最大的危險,一是黑風,二是土匪。黑風會讓他們迷失方向、忍飢挨餓,甚至是葬身沙海;遇上土匪,輕者遭越貨,重者遭殺頭。前者是天災,後者是人禍,這天災人禍時時處處都在威脅著趕牲靈者的生命財產安全。所以,他們才會腳踩大地面對蒼天發出這樣的詰問:「三月的太陽紅又紅,為什麼我們趕腳的人兒這樣苦命?」
許多人對趕牲靈這一現象可以說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謂的其二,就是有關趕牲靈的一些基本常識。趕牲靈,牲靈者,可以是毛驢也可以是騾子亦可以是駱駝。吆毛驢趕騾子多走山路,且曉行夜宿,而拉駱駝則多走沙地,且夜行曉宿。
還有民歌《趕牲靈》里常唱的那句歌:「走頭頭那騾子三盞盞燈」這里邊提到了兩個概念,一是「走頭頭騾子」。趕牲靈很少是一人一騾去趕,一般都是幾人幾騾或十幾人十幾騾組成一支趕牲靈的隊伍。在趕牲靈的隊伍中,走在最前頭的那頭騾子就是走頭頭騾子。走頭頭騾子不但要強壯而且要機靈,趕走頭頭騾子的人大都是那些常年經營此道,且經驗豐富的腳夫。故而,趕頭騾的人的工錢也比其他人的多一倍。二是「三盞盞燈」。只有走頭頭騾子才能戴三盞盞燈,三盞盞燈就是在騾子籠套頂部兩耳之間用銅絲豎扎幾根紅纓纓,下端裹著三面銅鏡,陽光一照閃閃發光,如三盞燈。三盞盞燈一是起裝飾作用,二是起信號作用——當兩支趕牲靈的隊伍相遇時,只要燈光一閃,雙方便都意識到,對面來了趕牲靈的,以便及時避讓,以免狹路相逢。
趕牲靈也免不了要繳稅,這就涉及到了一個特殊的概念——騾櫃。據《綏德縣志》記載:1925年前後,綏德縣衙和當地的反動軍隊、土豪劣紳串通一氣,組織了「騾櫃」,敲詐勒索腳戶。大路上遇見腳戶,「騾櫃」的人不但要向他們征稅,而且還強迫他們給軍政人員無代價地去支差,少則幾天,多則十幾天。如果不去就得挨打挨罵。
趕牲靈的這一行當,到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演變成了拉架子車和拉牛車。那時的腳戶也由為私人運貨轉為給縣城的供銷合作社運貨。一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陝北大地人民公社化後,黃土高原上這一特殊的社會階層便漸漸地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