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語是誰發明的請賜教
日語的發明沒有準確的考證,但肯定來源於漢語。有以下兩個觀點:
1.鄭和下西洋,與日本人文化交流時把一些中國文字傳入了日本。
2.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一些日本軍官把大量中國文字傳入日本。
合成一個觀點,日語的發明主要來源於中國漢字,日本人根據自己的文化特色進行修改後成為了現在的日語。
日本最早出現文字的文物大約是在公元1世紀、那時的日本學者使用漢字來給日語表音、稱為「訓讀」。在這一基礎上發展出了萬葉假名、最早出現在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萬葉集》中。這種方式借用了漢語的表音功能而舍棄了其結構性、再加上漢語沒有詞形的活用和缺少助動詞、在公元9世紀先後創造了以漢字正體為藍本的片假名和以漢字草體為藍本的平假名、將日本的文字徹底進化到表記文字的時代。
② 日語是誰發明的-
4L、5L不要擾亂視聽,你說的那是語系,人家說是誰發明的。
日本語簡稱日語,是日本國的官方語言。日本人口有1.2億,幾乎99% 以上的人口使用同一種語言,因此,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日本近乎是一個單一的民族。而日語在日本以外的其他地區則有很少人在使用。
日本的傳統語言為和語。日本民族有史以來長期生活在島嶼上,由於交通技術的有限,長期隔斷了日本民族與大陸的經濟與文化來往,造成日本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比較短。據了解,日本現存最早的文字資料產生與公元5世紀,但是不是用日本文字記載的,而是使用的漢語。據文字記載,當時日本的統治者之一倭王武致中國南朝皇帝的國書也是用漢字寫成的。一直到公元10世紀,日本人才在漢字草書的基礎上創造出日本式字母即平假名,如:安——あ;以——い;宇——う;衣——え:於——お,同時也利用漢字的偏旁創造出了片假名,如:阿——ア;伊——ィ;宇——ウ;江——エ;於——オ。由此,才逐漸形成了漢字與假名相結合的日語文字書寫方式,一直沿用到今天。在1981年日本政府公布的《常用漢字表》中收入了1945個漢字,加上人名用漢字有2111個。而在諸橋轍次編撰的《大漢和辭典》中卻收入了5萬余個漢字。
關於日語的系屬,一直都有許多的爭論,有學者認為,從句法的角度上來對日語歸類的話,日語接近諸如土耳其語和蒙古語之類的阿爾泰語言。而在句法上,日語與朝鮮語有著相似之處,這也是得到廣泛認可的。但是也有證據表明,日語的詞法和詞彙曾經受到南面的馬來語的影響。一些語言學家認為,在發音上,日語中的一些常用詞彙如「馬」「梅」「米」等字的發音是與漢語相似的,這些都被認為是受到漢語的影響。從語法的角度上來看,日語是屬於粘著語的,粘著語的特點是單詞在句子中的地位、時態等都是依靠助詞、助動詞來表示的。日語的語序不像漢語和英語那樣謂語在賓語和補語的前面,而是在賓語和補語的後面。
日文的創造者是吉備真備
原名下道真備,開元五年(717年)隨「遣唐使」來華。他在長安就學於四門助教趙玄默,深通五經三史、歷算、刑律、漏刻、軍制、陣法、韻學、書道等諸藝。他在唐朝留學17年,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十一月攜帶中國典籍1700多部歸國。與吉備真備同時回國的留學僧玄防,受到日本聖武天皇的重視,吉備真備也因此受到器重,官至右大臣。
吉備真備在華期間,精研經史,博學多聞,成為飽學之士,回國後被天皇拜為大學助教。當時日本的大學設有明經、文章、明法、算學、音韻、書法六科,學生有四五百人。吉備真備為六科的學生講授學自中國的各種新知識,教讀《史記》、《漢書》、《後漢書》。高野天皇也跟他學習《禮記》、《漢書》。
對於日本文化傳承,吉備真備最重要的歷史功績之一是根據部分漢字偏旁部首創制了日語片假名。這些漢字共50個,被稱為「母字」。古代日本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利用漢字作音符來書寫日本語言,著名的《萬葉集》就是用這種方法寫成的,因而稱為「萬葉假名」。用漢字作音符,書寫很不方便。吉備真備利用漢字偏旁創造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從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後來,留學僧空海(弘法)又利用漢字行書體創造日本行書假名———平假名。
③ 是誰創造了日語語法
曾經在語法課上談過日語的演化,日語的語法主要是日本的先民創造的,當然時間很長,估計從繩文時代 約前10000年~約前300年 就開始了。後來的發展受到了中國和朝鮮的影響,大約到江戶時代1603~1867 就基本成型了。
在日語和日本文學的講授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因為不了解日本人特有的思維方式,而無法理解日語和日本文學中的特殊現象。本文旨在通過對日本人思維方式的探究,揭示日語和日本文學中一些特有現象產生的深層原因,從而幫助學生從根源上認識日本人特有的思維方式,以便更好地學習掌握日語和日本文學。一、日本人思維方式形成的歷時性探討思維方式被認為是文化的母體,所有的文化表現都具有其母體---思維方式的投影。人類的思維方式對其語言和文學無疑會產生重大的影響,日語和日本文學作為日本文化的主要表現形態,無疑受到了日本人思維方式的左右。繩紋時代日本人的思維方式還處於幻想思維階段,神秘性是其主要特徵。那個時代的日本人崇拜各種各樣的動植物和自然之物,他們所創造的精神產品大多含有非理性的因素;彌生時代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從幻想思維向經驗思維轉化,但是這種轉化是不充分和不徹底的。在彌生文化的思維方式中,還存在著「靈物」、「神」等的概念,同時,中國的經驗性思維方式和他的精神產品---儒學的政治、經濟、倫理等觀念也在這個時候被日本人吸收,並在一定程度上開始用經驗性思維方式進行思考,以此來認識外部世界。儒學的思維方式強於對事物的總結,弱於對事物的分析,重視以直覺認識、感悟事物,但缺乏嚴密的邏輯性論證。儒學的這種思維方式不僅對古代的日本人有重大影響,其文化積淀對現代日本人也有深遠影響。如果考察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就會發現其中具有經驗綜合性的總體思維傾向與和諧統一的思維傾向。日本人思維方式的形成不僅受到了儒學的影響,它的形成還有自然、社會及歷史的原因。但是儒學在日本的長時期的傳播,無疑對日本人的總體性思維方式的形成和傳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即使是在現代日本雖然在科學和技術領域內引進了西方的強調分析、對立的思維方式,但是傳統的總體性思維方式體現在日本人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作為儒學文化圈的民族,日本人從整體把握出發,在姓名的排序上也會將家族的名字放在最前面,然後寫上自己的名字,在寫具體住址的時候,往往會首先寫國家的名字,其次是城市的名字,接著是街道的名字,最後是住宅的名字。另外,基於總體性思維方式日本人的主流意識、集體主義、協作精神、完全統一、內外有別等意識直到現在仍然十分強烈。二、日本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對日語產生的影響日本學者中村元指出:日本人認為世界上所存在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因此,對任何思想也會以寬容和調和的精神對待。所以,現代的很多日本人既是佛教徒,同時又是神道教徒。在他們的家裡,並列擺放著佛壇和神龕。在一個日本人的一生中,既要在神社裡舉行「七五三」儀式[1],又要在基督教教堂里舉行結婚儀式,最後要在佛教寺院里舉行葬禮,也就是說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具有濃重的調和色彩,其融合的特徵非常鮮明。那麼在日語中,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又是以怎樣的形式潛伏其中的呢?日本的學者中村元指出:漢字還未傳到日本之前的古代日本語,即「和語」中表達感性的或者是表達內心情感的詞彙非常豐富,而另一方面具有能動性、思維性、理性和推理性作用的詞彙卻非常貧乏。「和語」的詞彙幾乎都是具體性、直觀性的,而抽象性的名詞幾乎沒有。儒教和佛教傳到日本以後,表達抽象哲學的詞彙全部都是漢字詞彙。明治維新以後,甚至到了今天,表達西方哲學思想的詞彙也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漢字詞彙,所以日語不像梵語和德語那樣,適合表達哲學思想。日語表達的曖昧,在世界語言當中是非常突出的:例如,日語中的「很」、「實在」的意義必須放到具體的場合,同時還要通過日本人特有的直覺來區分它的實際意思。有時候「很」「、實在」是表示「感謝」,有時候是表示「同情」,有時候表示「祝賀」,有時候是表示「太不像話」的意思。「很」、「實在」一詞既可以在婚禮上用,也可以在葬禮上用。就像《日本人的美意識》一書中所寫道的那樣:「日語具有強烈的曖昧性,經常會省去主語和賓語。在翻譯日本文學的時候,譯者如果不添加主語和賓語,不懂日語的人就無法明白句子的意思。日本人往往靠語感、敬語等直覺出話題中人物之間的關系,所以,外國人稱日語簡直就像謎語一樣。」[2]日本人在平常的相互交流中,從不明確地說「是」與「不是」,即使是很清楚的事情也會採取「好像」或「似乎」的說法,以此顧及對方的感受(或是體面)是日語表達的技巧,即所謂「婉轉表現」。日語中有一些是忌諱的詞語,例如「四」和「九」通常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數詞,因為在日語中,「四」和「死」同音,「九」和「苦」同音。在結婚儀式上,「回去」一詞是非常忌諱的,這讓人聯想到新人各自回到自己原來的家中,暗含離婚之意。這種忌諱語現象正是與日本人善於直覺思維和經驗思維的特點有關,而不能用理性思維進行解釋。日語中有大量的外來語,這與日本人思維的寬大性有關。外來語雖然本來是來自日本以外國家的語言,但日本人總能將其加工改造,並為其所用。總之,日語的「婉曲表現」、「待遇表現」、「謙遜表現」、「省略表現」、「忌諱語」、「禮貌語」、「寒暄語」、「附和語」以及日本固有的語言---「和語」與外來語的混用,都是日語的特點,都是源自日本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對其語言的直接影響。三、日本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對日本文學的影響日本文學像一面鏡子,反映著日本人的「物化」思維。西方的主體意識是超越於客體之物,即所謂「人化」思維,與此相對,東方的主體意識是親近自然物,將之作為客體完全地反映出來,而主體則融化其中,這就是東方人的「物化」思維。從日本文學現存的古老的神話中,也能看出日本人把自然作為一切事物的母體與根源的思想,因而日本人對自然懷有特殊的親近感。從日本最古老的史書《古事記》和《日本書記》中,已經可以領略到日本人季節感的萌芽。日本最古老的歌集《萬葉集》中的作品也充分體現了日本人思維中的自然思想。紫式部的《源式物語》對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刻畫入微,而且通過對四季變換的景物描寫襯托出了主人公源式的思想感情。近世的松尾芭蕉在旅行中,記錄下了日本各地的自然景物,寫就了《幽深的小道》這樣的游記,也創造出了《古池》這樣的著名俳句。在這些作品中,作者充分地表現出了自然的閑寂、古雅。這種「物化」思維形成了日本文學中特有的「物哀」精神。「'物哀'除了作為悲哀、悲傷、悲慘的解釋外,還包括哀憐、同情、感動、壯美的意思。'物哀'所含有的悲哀感情,絕不是對外界的自然壓抑毫無抵抗力所表現出來的哀感,它經過藝術錘煉,升華為一種獨特的美感。因而'物哀'便成為一種純粹的美意識,一種規定日本藝術的主體性和自律性的美形態。這就是通常稱作悲劇的美形態。'物哀'的感情也就是悲劇的感情。」[3]近現代文學的代表人物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繼承了日本傳統的「物哀」精神。他在《伊豆的舞女》、《雪國》等名篇中,表現出了日本式的「物哀」的自然感情。筆者認為,這種「物哀」的精神正是日本人「物化」思維的直接結果,日本文學中所表現出來的「物哀」這一基本特徵,成為日本人共同的藝術追求和日本民族特有的審美旨趣。綜上所述,總體性思維、「物化」思維、非理性思維、經驗思維、直覺思維等日本式的思維方式無疑注入了所有日本人創造的文化中,其中尤以其創造的日語和日本文學最具代表性,它們向世界展現出日本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和獨特的精神氣質。了解了這一點,就能夠使學生們更好地理解日本人特有的思維習慣對日語及日本文學產生的影響,從而使他們在學習日本語言及其文學的過程中少走彎路。
說語法與思維的話,資料比較難找,可以自己摸索寫篇論文了
④ 日語什麼時候發明的
不是發明的, 是中國傳過去的,漢文化傳入日本,具有文化修養的日本人開始用漢文記事,
到了公元五世紀中葉之後,日本人民創造了用漢字作為表間符號來書寫日語的方法。
應該就是這時候開始吧?
⑤ 日本語的創始人是誰
最開始 日語沒有文字 只有語言
當然 每種語言都是這樣開始的 這是一句廢話
據說是從什麼太平版洋上一個島國來權了一群人 傳過來的
也有人說是中國大陸來的
還有的說 是土著人 這點不是很能靠的住
後來 到唐朝的時候
日本的遣唐使越來越多 這些留學生回日本後就仿照大唐進行改革
歷史叫 大化革新
其中一項就是 日語的文字化 借用中文的漢字和漢字的偏旁部首
創造了古日語 主要有兩個人貢獻最大 吉備真備 和 日本的留學生 叫空海
這一點 是可以考證的了
http://ke..com/view/264215.htm?fr=ala0_1
給你他的資料 你看看吧
⑥ 日語是誰發明的
日語的系屬一直都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基本上可以有五類的觀點
第一類觀點認為日語屬於阿爾泰語系、因為日本語有著非常顯著的阿爾泰語系的語言特徵。
流音不會出現在本土詞彙(固有詞)的首個音節上
母音和諧律(或稱母音調和)
黏著語的特徵
日語的這三個語言特徵為該觀點提供了相當有力的支持。但是日語跟阿爾泰語系的其他語言之間的同源詞彙卻非常少、反對該觀點的學者一般都以此作為反駁的力證。
第二類觀點認為日語跟朝鮮語共屬於一個新的語系。持該觀點的學者認為、日語的文法與朝鮮語的文法有驚人的相似度、都是使用SOV序列、兩者歷史上又共同受過古漢語的影響、因此有學者認為日語跟朝鮮語是阿爾泰語系和漢藏語系混合的新語系。但是日語跟朝鮮語之間缺乏同源詞也成了異議的學者們反駁該觀點的力證。
第三類觀點認為日語跟琉球語共屬於一個新的語系,即日本語系。由於日語跟琉球語之間確有不少相似性,故此觀點得到了一些學者的支持,但仍然並沒有被廣泛認同。
第四類觀點認為日語跟朝鮮語一樣,都是孤立語言,而它們跟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語系都沒有關聯。持該觀點的學者們以「同源詞問題」支持該觀點。
第五類觀點認為日語應當歸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主要以西田龍雄為代表的一些日本學者,認為日語的語序與緬甸語相同,而且也有與緬甸語近似的詞彙,甚至在音韻上也有好些類似之處,因而主張日語應歸屬藏緬語族[8]。但是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為,日本與藏緬語民族地區之間路途遙遠,中間還隔著操南島語系和滿-通古斯語族的民族地區,故此觀點大多未加以重視。
除了上述五類觀點以外、還有學者認為日語應當屬於南島語系。
近來有人提出在阿爾泰語系之下構建新語族(韓日-琉球語族)並且將朝鮮語、琉球語以及日語都歸入該語族之內。該觀點顯然是第一類與第二類的混合觀點、但是持該觀點的人依然需要面對「同源詞問題」。
⑦ 日語是誰發明的
問題本身就是個大問題!
反問你一句 漢語是誰發明的? 還有其他方言?
⑧ 日語是誰創造的和朝鮮、韓國的語言相同嗎
一千多年前,大量的日本來華留學生—遣唐使、遣隋使,將先進的中華文明,包括語言文字帶到了日本。日本從此正式開始了使用文字記載語言的歷史。
最初日語的每一個音,都是由一個漢字表達。公元九世紀,日本人在漢字基礎上創造了假名。現在日語中,假名共有71個,最基本的有46個,排列成「五十音圖」(字母表)。
日語中漢字的發音有「音讀」和「訓讀」兩大類。
音讀,即日本人引入中國漢字時模仿該字漢語發音的讀法。由於中國漢字進入日本是一個較長的過程,中國不同朝代的「普通話」有所差異,這在日語漢字的讀音上也留下了不同的痕跡。因此,在現代日語中一個漢字的普通讀音通常有兩種,稱為「吳音」和「漢音」。如日語漢字「人」的音讀,「漢音」為「じん」, 「吳音」為「にん」。
「訓讀」是利用漢字表達日語固有詞語意義的讀法,也可以說是漢字的日譯。如日語漢字「人」的訓讀為「ひと」。另外,日語中有漢字組成的詞語,在意義上與現代漢語也有許多差異。
⑨ 日本文字是誰發明的
日本的文字是在中國漢字的基礎之上演變由來的。
日語的文字由漢字和假名兩套符號組成,混合使用。假名有兩種字體:平假名和片假名,各有73個。前者假借漢字的草書造成,用於日常書寫和印刷;後者假借漢字楷書的偏旁冠蓋造成,用於標記外來詞、象聲詞以及特殊的詞語。
自漢字輸入日本後,歷經歲月,迨至八世紀中葉,日人始用漢字楷書的偏字,造成片假名,又用漢字草書的偏旁造為平假名,以為注漢字音,及標注日本語音之用。當時稱漢字為男文字,而稱假名為女文字。
日本在漢字未傳入之前本無文字,此一觀點早為公元九世紀時的一部份日本學者所主張。雖然也有人主張「固有文字存在說」-即所謂「神代文字說」,如德川時代後期的國學者平田篤胤(1776-1843)從國粹主義立場著有「神字日文傳」一書,力陳日本早在神代便有文字。
惟事實上,這是留傳於對馬阿比留家者,為朝鮮諺文的竄改,是故所謂固有文字說不足憑信,而日本古代,現在已為一般學者所承認。不寧惟是,多數日本學者咸主張日本之有文字是在漢人渡日之後。
從公元前後開始,漢字作為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冶金、紡織、農耕等文明,以強大的輻射力量傳播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由此形成了一個連續的漢字文化區。據史志文獻以及日本的考古發現,公元前1世紀,漢字就經由遼東、朝鮮傳入日本的九州、福岡等地。
漢字的小篆體和隸書體多以銘刻在銅鏡上的形式傳入日本,這些文字元號和銅鏡上的其他圖案一樣,被日本人視為庄嚴、神聖、吉祥的象徵符號。此後日本在仿製銅鏡時,也開始仿製漢字銘文。在日本福岡志賀島出土的漢代蛇紐印章,上有隸書「漢委奴國王」字樣,當為漢光武帝所賜印章。
據日本史書《古事記》、《日本書紀》等載,應神天皇十六年公元年,《論語》、《千字文》等漢文書籍傳入日本。尤其是在公元世紀,有大批懂漢文的朝鮮人渡海到達日本,大大推動了漢字在日本的傳播。
日本保存至今的一些金石文獻,如公元世紀中期的紀伊隅田八蟠神社銅鏡銘文、船山古墳大刀銘文,以及武藏稻荷山古墳鐵劍銘文等,都是日本使用漢文的早期材料。漢字的輸人和傳播,是日本化史上劃時代的重要事件。
⑩ 日文是誰發明的
日語的起源一直是爭論不休的問題。日語的形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明治時代的日本人把日語劃為阿爾泰語系,但阿爾泰語系這個說法已經普遍遭到否定。
霍默·赫爾伯特和大野晉認為日語屬於達羅毗荼語系,西田龍雄認為日語屬於漢藏語系,白桂思認為日語屬於日本-高句麗語系(即扶余語系),列昂·安吉洛·塞拉菲姆認為日本語和琉球語可以組成日本語系。
有一種假設認為南島語系、壯侗語族和日本語系可以組成南島-台語門(Austro-Tai languages),即認為三者都有共同的起源。
三國時代,漢字傳入日本,唐代時日本人發明了通行於女性之間的假名,官文為文言文,因此現代日本語受古代漢語影響極大。
以昭和31年(1956年)的《例解國語辭典》為例,在日本語的語匯中,和語佔36.6%、漢語佔53.6%,昭和39年(1964年)日本國立研究所對90種雜志用語進行了調查研究,得出了和語佔36.7%、漢語佔47.5%、西洋語占近10%的結論。
使用情況
日語的使用范圍包括日本國全境(琉球地區大部分使用,有原住民使用琉球語,日本不承認琉球語為獨立語言)。
日語在世界范圍使用廣泛,因為日本動漫產業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雖不是聯合國工作語言,在世界上影響力也很大。特別是對於與ACG相關的物什,日語幾乎是唯一的用語。
日語主要在俄羅斯,東亞,東南亞,南亞,大洋洲,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南美洲等國家和地區,及歐洲的英國為少數的重要語言。
日語在網路用戶中的使用人數有9900萬人,居世界第4位。以日語為母語的人有1億2700萬人,在全球的使用者人數為128,204,860人[2],在20個國家中位列第9,而網路使用人數則上升了5位。
把日語作為通用語的國家並不只有日本,帛琉的昂奧爾州也在把日語作為通用語,因為1914年到1945年日本曾統治帛琉,在那期間使用了日語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