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誰創造的綴術

誰創造的綴術

發布時間:2021-06-11 23:37:45

A. 數學中π是誰發明

巴比倫人定出π大概等於31/8(3.125),埃及人測量結果稍為遜色,是大概3.16。

在公元前三專世紀,希臘數學家屬阿基米德可可以是首個用科學方法計算π人,算出大概等於3.14。


拓展資料:

祖沖之(429-500),字文遠。出生於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中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一生鑽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製造三方面。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直到16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打破了這一紀錄。

由他撰寫的《大明歷》是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歷法,對後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邊論》《綴術》《述異記》《歷議》等。

B. 綴術的作者

《綴術》是祖沖之所作,還是祖暅之所作,中國數學史界至今沒有定論,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也不可能有定論。不過,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一,它是祖沖之父子的著作。二,它是中國自漢魏至隋唐水平最高的數學著作。李淳風高度評價了祖沖之的數學貢獻,認為「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他所著的《綴術》,因「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是故廢而不理」。[1]遂失傳。稍前於李淳風的王孝通卻對《綴術》橫加指責,他說:「其祖暅之《綴術》,時人稱之精妙,曾不覺方邑進行之術全 錯不通,芻亭[2]、方亭之間,於理未盡。」[3]那麼,到底是《綴術》「全錯不通」,還是王孝通「莫能究其深奧」?這一問題雖未引起廣泛的討論,學術界卻一直有不同的看法。筆者認為:「王孝通對綴術的指責表明王氏不能理解祖家父子的數學創造,而不是相反。」[4]然而,當時對這種看法的理由說得不充分,現闡述如下。

C. 祖沖之發明了什麼

祖沖之的成就發明:

1、數學上編制《綴術》

他寫的《綴術》一書,被收入著名的《算經十書》中,作為唐代國子監算學課本,可惜後來失傳了。《隋書·律歷志》留下一小段關於圓周率(π)的記載,祖沖之算出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相當於精確到小數第7位,簡化成3.1415926,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

2、天文上創制了《大明歷》

祖沖之創制了《大明歷》,最早將歲差引進歷法;採用了391年加144個閏月的新閏周;首次精密測出交點月日數(27.21223),回歸年日數(365.2428)等數據,還發明了用圭表測量冬至前後若干天的正午太陽影長以定冬至時刻的方法。

3、機械製造

他設計製造過水碓磨、銅制機件傳動的指南車、千里船、定時器等等。此外,他在音律、文學、考據方面也有造詣,他精通音律,擅長下棋,還寫有小說《述異記》。是歷史上少有的博學多才的人物。

4、完善歷法

採用「閏月」的辦法。在若干年內安排一個閏年,在每個閏年中加入一個閏月。每逢閏年,一年就有十三個月。由於採用了這種閏年的辦法,陰歷年和陽歷年就比較符合了。

除了改革閏法以外,祖沖之在歷法研究上的另一重大成就,是破天荒第一次應用了「歲差。」

資料拓展:

祖沖之(429-500),字文遠。出生於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中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一生鑽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製造三方面。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直到16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打破了這一紀錄。

D. π是誰發明的

祖沖之發明的;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餘,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一。

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 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

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 ,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

拓展資料

圓周率(Pai)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一般用希臘字母π表示,是一個在數學及物理學中普遍存在的數學常數。π也等於圓形之面積與半徑平方之比。是精確計算圓周長、圓面積、球體積等幾何形狀的關鍵值。 在分析學里,π可以嚴格地定義為滿足sin x = 0的最小正實數x。

圓周率用字母 π(讀作pài)表示,是一個常數(約等於3.141592654),是代表圓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它是一個無理數,即無限不循環小數。

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代表圓周率去進行近似計算。而用十位小數3.141592654便足以應付一般計算。即使是工程師或物理學家要進行較精密的計算,充其量也只需取值至小數點後幾百個位。

E. 劉徽是怎麼發明的割圓術

劉徽是魏晉期間偉大的數學家,我國古典數學理論的奠基者之一。他取得了許回多數學方面的成就答,其中在圓周率方面的貢獻,同樣源於他的潛心鑽研。有一次,劉徽看到石匠在加工石頭,覺得很有趣,就仔細觀察了起來。石匠一斧一斧地鑿下去,一塊方形石料就被加工成了一根光滑的圓柱了。

誰會想到,原本一塊方石,經石匠師傅鑿去4個角,就變成了八角形的石頭。再去8個角,又變成了十六邊形。這在一般人看來非常普通的事情,卻觸發了劉徽智慧的火花。他想:「石匠加工石料的方法,可不可以用在圓周率的研究上呢?」

於是,劉徽採用這個方法,把圓逐漸分割下去,一試果然有效。劉徽獨具慧眼,終於發明了「割圓術」,在世界上把圓周率計算精度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F. 綴術是什麼朝代的

http://ke..com/view/538170.htm?fr=ala0_1

G. 請問古代的計數單位是由誰創造出來的

現傳本雖記為漢徐岳著,甄鸞注,但實際很可能就是甄鸞自著自注的。
此書版甚短,除了關於大數權記法的討論之外,還列舉了14種不同的記數法,其中包括古代通用的籌算。
《數術記遺》本不屬唐代立於官學的十部算書,南宋刻書時因《綴術》已失傳,它便被補入充數。

H. 圓周率是誰發明的

圓周率是指平面上圓的周長與直徑之比。
祖沖之通過艱苦的努力,他在世界數學內史上第一次將圓容周率(Л)值計算到小數點後七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間。他提出約率22/7和密率355/113,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歐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張叫它「祖率」。他將自己的數學研究成果匯集成一部著作,名為《綴術》,唐朝國學曾經將此書定為數學課本。他編制的《大明歷》,第一次將「歲差」引進歷法。提出在391年中設置144個閆月。推算出一回歸年的長度為365.24281481日,誤差只有50秒左右。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而且還是一位傑出的機械專家。重新造出早已失傳的指南車、千里船等巧妙機械多種。此外,他對音樂也有研究。著作有《釋論語》、《釋孝經》、《易義》、《老子義》、《莊子義》及小說《述異記》等,均早已遺失。

I. 圓周率是誰發明的

應該說是祖沖之最先研究 古今中外,許多人致力於圓周率的研究與計算。為了計算出圓周率的越來越好的近似值,一代代的數學家為這個神秘的數貢獻了無數的時間與心血。十九世紀前,圓周率的計算進展相當緩慢,十九世紀後,計算圓周率的世界紀錄頻頻創新。整個十九世紀,可以說是圓周率的手工計算量最大的世紀。進入二十世紀,隨著計算機的發明,圓周率的計算有了突飛猛進。藉助於超級計算機,人們已經得到了圓周率的2061億位精度。歷史上最馬拉松式的計算,其一是德國的Ludolph Van Ceulen,他幾乎耗盡了一生的時間,計算到圓的內接正262邊形,於1609年得到了圓周率的35位精度值,以至於圓周率在德國被稱為Ludolph數;其二是英國的William Shanks,他耗費了15年的光陰,在1874年算出了圓周率的小數點後707位。可惜,後人發現,他從第528位開始就算錯了。把圓周率的數值算得這么精確,實際意義並不大。現代科技領域使用的圓周率值,有十幾位已經足夠了。如果用Ludolph Van Ceulen算出的35位精度的圓周率值,來計算一個能把太陽系包起來的一個圓的周長,誤差還不到質子直徑的百萬分之一。以前的人計算圓周率,是要探究圓周率是否循環小數。自從1761年Lambert證明了圓周率是無理數,1882年Lindemann證明了圓周率是超越數後,圓周率的神秘面紗就被揭開了。現在的人計算圓周率, 多數是為了驗證計算機的計算能力,還有,就是為了興趣。 π:3. 5359408128 4811174502

J. 綴術的理由

其次,與第一點相聯系的,我們考察一下李淳風、王孝通對劉徽、祖沖之父子的指責。先看李淳風等對劉徽的指責,主要有三處。第一處是《九章算術》方田章方田術注釋中,李淳風等針對劉徽注關於「凡廣從相乘謂之冪」的定義,一方面說「觀斯注意,積冪義同」;一方面又由冪字的本義,說「循名責實,二者全殊」,指責劉徽關於冪的定義「全乖積步之本義」,表示要「存善去非,略為料簡,遺諸後學」。[9]這種指責是沒有道理的。《九章算術》沒有冪的概念,它所使用的積,既可以是面積,又可以是體積。劉徽則在積中劃出廣從相乘這一種,稱為冪,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面積。顯然,冪是積的一種。換言之,冪是積,而積不一定是冪。在邏輯上,冪是種,積是屬,廣從相乘是種差。劉徽關於冪的定義符合邏輯學中定義等於屬加種差的要求,是十分嚴謹的。李淳風既看不出積、冪的相同之處,又看不出它們的區別,指責正確的劉徽,恰恰暴露了自己邏輯修養和數學水平的低下,起碼遠遠低於劉徽。[10]
第二處是方田章圓田術注釋,李淳風等說,對周三徑一,「劉徽將以為疏,遂乃改張其率。但周、徑相乘,數難契合。徽雖出斯二法,終不能究其纖毫也。祖沖之以其不精,就中更推其數。今者修撰,捃摭諸家,考其是非,沖之為密。故顯之於徽術之下,冀學者之所裁焉。」[11]李淳風等表彰祖沖之求圓周率的成績是完全正確的,然而貶斥劉徽則是十分錯誤的。祖沖之與劉徽,沒有是與非的問題,只有圓周率精確度的問題。在中國數學史上,是劉徽首先創造了在正確的數學理論基礎之上的求圓周率的程序。科學的理論、正確的方法的建立,其意義遠比它們的應用重要。祖沖之求圓周率的程序沒有流傳下來,比較可靠的看法是,他使用了劉徽的方法,而在計算上更加精確。錢寶琮指出:「李淳風缺少歷史發展的認識,有意輕視劉徽割圓術的偉大意義,徒然暴露他們自己的無知。」[12]錢寶琮的看法非常中肯。李淳風不懂劉徽證明圓面積公式時所使用的無窮小分割方法和極限思想。
第三處在少廣章開立圓術注釋中,李淳風等在引用祖暅之的開立圓術之前說:「祖暅之謂劉徽、張衡二人皆以圓qun為方率,丸為圓率。」在引用了祖氏開立圓術之後說:「張衡放舊,貽哂於後。劉徽循故,未暇校新。夫其難哉,抑未之思也。」[13]這里的所謂「祖暅之謂」恐是李淳風等未准確反映祖氏的意思。劉徽否定了《九章算術》的開立圓術,設計了牟合方蓋,提出球與方蓋的體積之比為 π∶4 這一正確的論斷,指出了解決球體積的正確途徑。劉徽未能求出牟合方蓋的體積,實事求是地記下了自己的困惑,並寄希望於後學,表示「以俟能言者」,[14]表現了一位真正的科學家的寬廣胸懷。劉徽多次闡發並應用了截面積原理,為祖暅之原理的最後完成作了充分准備。[15]劉徽還批評了張衡開立圓術「欲協其陰陽奇偶之說而不顧疏密」[16]的錯誤。祖氏父子繼承劉徽的工作,提出祖暅之原理,求出了牟合方蓋的體積,最終解決了球體積問題。以祖沖之父子之實事求是和嚴謹的學風,是不可能在開立圓術問題上將劉徽與張衡等量齊觀,並且指責劉徽與張衡一樣「以圓qun為方率,丸為圓率」的。顯然是李淳風等以自己的思想篡改了祖氏的意思。在這里,李淳風等同樣不理解劉徽推翻《九章算術》開立圓術,設計牟合方蓋的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總之,李淳風等對劉徽的三處指責,正確的都是劉徽,錯誤的都是李淳風等,反映出李淳風等無法理解劉徽的無窮小分割方法和極限思想,反映出李淳風等的理論水平和邏輯修養遠遠在劉徽之下。
我們再分析王孝通對劉徽和祖沖之父子的評價。比較起來,王孝通對劉徽比對祖沖之父子客氣一些。他說:「魏朝劉徽篤好斯言,博綜纖隱,更為之注。徽思極毫芒,觸類增長,乃造重差之法,列於終篇。雖即未為司南,然亦一時獨步。」[17]王孝通沒有挑出劉徽什麼毛病,卻只把劉徽看成一個「思極毫芒」的聰明人,稱劉徽為魏晉數學的「獨步」,但其思想和方法又不能成為數學家的指南。要求王孝通象我們一樣認識劉徽的業績,是強人所難。因為,即使劉徽本人對自己的思想和成就在中國數學史上的地位,也不會有我們這么清楚。不過,王孝通沒有理解劉徽的數學思想和成就的精髓,尤其是沒有理解他的無窮小分割方法和極限思想,則是無疑的。他貶斥了以往幾乎所有的數學家,而沒有被貶斥的劉徽又不能成為「司南」,言外之意,只有他自己才有資格做「司南」。這種居高臨下,以為自己比劉徽高明的態度,當然是我們不能接受的。
王孝通對祖沖之父子的指責在前面已引出。在王孝通看來,《綴術》是有嚴重錯誤的。由於《綴術》失傳,人們難以拿出確鑿的證據證明王說之不確。但是,我們可以從側面,從對祖沖之父子的其他著作的分析中推翻王孝通的看法。流傳到今天的完整的祖沖之的著作,只有關於《大明歷》的《上大明歷表》、《大明歷法》和《大明歷議》(今常稱為《駁議》),而祖暅之的著作則只有開立圓術等片段。這些著作的共同特點是實事求是,言之有據,推理嚴謹,邏輯清楚,沒有空穴來風,或者數字神秘主義的東西。按照我們今天的認識水平,可以批評他們的論述這里不足,那裡有局限性,但是,按照南北朝時代人們的認識水平,卻難以發現什麼錯誤。中國古代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的著作中,大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錯誤,或者數字神秘主義的內容。劉徽和祖沖之父子大約是錯誤最少的。劉徽的《九章算術注》除圖之外,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遍查整個劉徽注,除反駁《九章算術》宛田術時,有一個推理失誤[18]外,沒有發現任何錯誤。錢寶琮詞曰:「誰是劉徽私淑?都說祖家父子,成就最輝煌。」[19]祖沖之父子除了繼承劉徽求圓周率和球體積的工作外,他們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嚴謹學風,縝密的邏輯推理,以及不迷信古人,敢於創新的進取精神,都是與劉徽相通的。因此,《綴術》盡管已失傳,無法了解它的具體內容,但是,可以肯定地說,除了其成就比劉徽更大,理論更深刻外,其嚴謹、縝密方面,應該與劉徽的《九章算術注》大體相當。就是說,《綴術》可能有「於理未盡」的地方,但是,不會有「全錯不通」的內容。我們認為,是王孝通「莫能究其深奧」,又過於自負,才說它「全錯不通」。上面已經指出,雖然劉徽《九章算術注》未失傳,但王孝通、李淳風等只能理解其中通俗的內容,無法理解其高深的內容和嚴密的邏輯,更無法理解其無窮小分割方法和極限思想。事實上,唐初以降,一千多年間,人們一直未理解劉徽的這些貢獻,而其中幾個無窮小分割和極限過程,是20世紀才搞清楚的,有的延宕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弄明白。只是它與《九章算術》一體行世才未失傳。我們可以設想,如果《綴術》在劉徽的無窮小分割思想和極限思想的基礎上再向前邁一步,哪怕是一小步,那麼,王孝通、李淳風和當時的學官們是無論如何也理解不了的。筆者認為,這也許是「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是故廢而不理」,導致《綴術》失傳的根本原因;也是王孝通指責它「全錯不通」的根本原因。 在學術品格上,王孝通是與劉徽和祖沖之父子根本相反的。前已指出,劉徽、祖沖之父子既不迷信古人,敢於創新,又謙虛謹慎,虛懷若谷,寄希望於後學。而王孝通呢,他對劉徽、祖沖之父子的輕視、貶低,一如前述。對他人呢,在評論劉徽和祖暅之之間,他說:「賀循、徐岳之徒,王彪、甄鸞之輩,會通之數無聞焉耳。但舊經殘駁,尚有闕漏。自劉(徽)以下,更不足言。」[20]可以說是全盤否定,一片漆黑。就是說,對他以前的數學家,除表彰《九章算術》的成就,客觀敘述張蒼刪補的事實,有保留地肯定劉徽之外,一無是處。這種虛無主義的態度,在古算經的序言中,是絕無僅有的。
王孝通對自己是怎樣評價呢?他自述說:「鑽尋秘奧,曲盡無遺。代乏知音,終成寡和。」對自己的《緝古算經》,他要求皇上「請訪能算之人,考論得失。如有派其一字者,臣欲謝以千金。」[21] 就是說,他的工作已經盡善盡美,天衣無縫了,同代人無法與之唱和。其故步自封,狂妄之態可掬。焦循評論說:「劉氏之(《九章算術》)注,極精至巧,令而通之,已足括孕此書(《緝古算經》)。且以其義核王氏之術,可排者正不止一字。」[22] 有的學者認為提出「千金排其一字」,反映了王孝通嚴謹的學風,對此,筆者不敢苟同。
王孝通怎樣看待後學呢?他在描述自己寫《緝古算經》的心情時說:「臣晝思夜想,臨書浩嘆,恐一旦瞑目,將來莫睹。」 [23]《緝古算經》第1問的數學計算並不復雜,王孝通說:「臣每日夜思量,常以此理屈滯,恐後代無人知者。」 [24]將自己的知識貢獻給社會,是學者的責任。但是,以為只有自己才能達到最高峰,後來人不可能達到、更不可能超過自己的水平,與劉徽「以俟能言者」的精神境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徒然暴露了自己目空一切的心態。
王孝通在天文歷法上是保守的,在數學方面,對三次方程的解法有貢獻。但是,據錢寶琮考證,祖沖之已能解負系數三次方程。[25]總之,王孝通貶低前輩,蔑視同輩,輕視後學,以為自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一個科學家不必做謙謙君子,但也不能狂妄到如此地步。在這種心態支配下,不是不能做一些創造性的工作,然而,一般說來,不可能做出象劉徽、祖沖之那樣水平的工作來。正是在這種目空一切的心態支配下,王孝通對自己不懂的東西,不是去虛心學習,認真研究,而是斥之以「全錯不通」。實際上,王孝通的數學成就和理論水平不僅比劉徽、祖沖之差得遠,《緝古算經》的編纂思想甚至不如《九章算術》的主體部分。[26]
看不懂前人的東西,而指斥前人有錯,在中國數學史上不乏其例。明朝數學家顧應祥看不懂元朝李冶《測圓海鏡》中的天元術,謂李冶「止以天元一互算而漫無下手之處」,[27] 著《測圓海鏡分類釋術》,買櫝還珠,將天元術盡行刪除,貽千古不知而作之譏。筆者認為,王孝通對《綴術》的指責,類似於顧應祥與《測圓海鏡》的關系。如果有一天《綴術》重新面世,那麼,王孝通在中國數學史上的地位不會比顧應祥高。綴術在唐朝時被用做學校的課本。

閱讀全文

與誰創造的綴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