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理解稅收作為國家財政收入主要來源的地位和作用
稅收做為政府財政收入的一部分,甚至是主要部分,要這么理解:
稅收這一概念的要點可以表述為五點:
1.稅收是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2.稅收分配的依據是國家的政治權力;
3.稅收是用法律建立起來的分配關系;
4.稅收採取實物或貨幣兩種徵收形式;
5.稅收具備強制性、無償性和相對固定性
三個基本特徵:
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三個特徵。
①稅收具有強制性,因為稅收是一種國家行為。依法納稅是公民應盡的一項基本義務。我國稅法規定了稅種、稅率、納稅人、收稅人、納稅時間等內容,並規定了相關的法律責任。國家對違反稅法、應負法律責任的公民,規定了不同的制裁措施。
②稅收具有無償性。國家收稅是一種無償行為,不是一種直接的交易行為。我國的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人民是稅收的最終受益者。
③稅收具有固定性。一切稅收都是由國家法律來規定的,只要國家未修改稅法,稅收就應該是固定的。國家禁止亂收稅、亂攤派。
所以,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的條件,就是國家的存在,國家依靠社會公共權力來進行征稅。
供參考。
㈡ 財政收入為什麼要兼顧國家,企業,個人利益
財政收入為什麼要兼顧國家、企業、個人利益,是由社會主義生產的發展和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決定的。
財政的本質是一種分配關系,是一種以國家為主體、在社會范圍內集中性的分配關系。財政收入是正確處理各方面物質利益關系的重要方式。財政收入的取得不僅僅是個聚集資金的問題,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取得多少、採取何種方式,關繫到黨的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涉及到各方面的物質利益關系的處理。只有在組織財政收入的過程中正確處理各種物質利益關系,才能達到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達到優化資源配置,協調分配關系的目的。 組織財政收入不僅關繫到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也關繫到正確處理國家、單位和個人三者之間和中央與地方兩級利益的關系,還關繫到不同對象的合理負擔問題。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利益必須要維護,所以要兼顧國家利益;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企業的繳納的稅,企業要發展,就必須在國民收入分配時要兼顧企業集體的利益,否則企業難以正常發展;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和社會的主人,是生產資料的主人,國家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在國民收入分配時必須兼顧人民的利益。 為此,確定組織財政收入的原則之一就是利益兼顧原則,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之間的物質利益。
㈢ 財政收入的手段有哪些
2 財政收入的定義與內容 3 財政收入的意義 4 中央財政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 5 財政收入三原則 6 財政收入的經濟來源 [編輯]財政的定義 財政是同國家的產生和存在相聯系。國家為了維持自身的存在和發揮職能,必須消耗一定的社會產品。但是,國定本身通常不直接從事生產活動,因而必須憑借自身擁有的政治權力,強制性地往收一部分社會產品,以滿足各方面支出的需要。 這種國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財政,它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而進行的社會產品的分配。從這一概念的內容可以看出,財政是一種分配關系,是一種以國家為主體、在社會范圍內集中性的分配關系。這就是財政的本質。 [編輯]財政收入的定義與內容 財政收入,作為財政分配的一個方面,它是指國家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來的貨幣資金。實現國家職能的財力保證. 財政收入所包括的內容,主要包括: (1)各項稅收:包括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土地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資源稅、城市土地使用稅、印花稅、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關稅、農牧業稅和耕地佔用稅等。 (2)專項收入:包括徵收排污費收入、徵收城市水資源費收入、教育費附加收入等。 (3)其他收入:包括基本建設貸款歸還收入、基本建設收入、捐贈收入等。 (4)國有企業計劃虧損補貼:這項為負收入,沖減財政收入。 [編輯]財政收入的意義 第一,財政收入是財政支出的前提。財政分配是收入與支出的統一過程,財政支出是財政收入的目的,財政收入則是財政支出的前提和保證,在一般情況下,收入的數量決定著財政支出的規模,收入多才能支出多。因此,只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積極雉資金,才有為更多的財政支出創造前提。 第二,財政收入是實現國家的職能的財力保證。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必須掌握一定數量的社會產品,財政收入正是家資金的重要手段。對實現國家職能有重要意義。 第三,財政收入是正確處理和方面和物質利益關系的重要方式。財政收入的取得不僅僅是個聚集資金的問題,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取得多少、採取何種方式,關繫到黨的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涉及到各方面的物質利益關系的處理。只有在組織財政收入的過程中正確處理各種物質利益關系,才能達到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達到優化資源配置,協調分配關系的目的。 [編輯]中央財政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 中央財政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是指按財政體制劃分的中央本級收入和地方本級收入。1994年分稅制財政體制以後,屬於中央財政的收入包括關稅、海關代征消費稅和增值稅,消費稅,中央企業所得稅,地方銀行和外資銀行及非銀行金融企業所得稅,鐵道、銀行總行、保險總公司等集中繳納的營業稅、所得稅、利潤和城市維護建設稅,增值稅的75%部分,證券交易稅(印花稅)50%部分和海洋石油資源稅。屬於地方財政的收入包括營業稅,地方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城鎮維護建設稅,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印花稅,屠宰稅,農牧業稅,農業特產稅,耕地佔用稅,契稅,增值稅25%部分,證券交易稅(印花稅 )50%部分和除海洋石油資源稅以外的其他資源稅。
㈣ 2017年度國家財政總收入是多少
2017年度中國財政總收入人民幣29萬1987億元。【推算總赤字約1萬7千億元左右】
其中
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萬2566億元,完成預算的102.3%,比2016年同口徑(下同)增長7.4%,加上使用結轉結余及調入資金10139億元,收入總量為182705億元;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03330億元,完成預算的104.3%,增長7.7%,加上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3175億元,支出總量為206505億元;收支總量相抵,赤字2萬3800億元,與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準的預算持平,赤字率為2.9%。
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6萬1462億元,完成預算的130.3%,增長34.8%,加上結轉收入299億元和地方政府發行新增專項債券籌集收入8000億元,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總量為69761億元;全國政府性基金支出60700億元,完成預算的109.4%,增長32.7%。
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2579億元,完成預算的110.3%,下降1.2%;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2011億元,完成預算的102.5%,下降6.7%,向一般公共預算調出568億元。
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收入5萬5380億元,完成預算的106.9%,增長10.5%;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支出48952億元,完成預算的101%,增長12.3%;當年收支結餘6428億元,年末滾存結餘72037億元。
㈤ 我國一年的財政收入,大概是多少
2011年上半年累計,全國財政收入56875.8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526.03億元,增長31.2%。其中,中央本級收入28918.62億元,同比增長27%;地方本級收入27957.2億元,同比增長35.9%。財政收入中的稅收收入50028.43億元,同比增長29.6%;非稅收入6847.39億元,同比增長44.5%。
上半年全國財政主要收入項目情況如下:
1.國內增值稅12431.3億元,同比增加2044億元,增長19.7%。主要是受工業生產增長較快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帶動。
2.國內消費稅3760.75億元,同比增加633億元,增長20.2%。
3.營業稅7150.8億元,同比增加1404億元,增長24.4%。分季看,營業稅由一季度增長26.3%,回落到二季度增長22.4%,主要受房地產及交通運輸營業稅增幅回落影響。
4.企業所得稅11175.36億元,同比增加3095億元,增長38.3%。增幅較高,一方面是匯算清繳上年企業所得稅收入增加較多;另一方面是今年前5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增長27.9%,帶動上半年預繳企業所得稅較快增長。
5.個人所得稅3554.78億元,同比增加929億元,增長35.4%。主要是受居民收入增加及加強征管的拉動。
6.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7168.63億元,同比增加1939億元,增長37.1%;關稅1350.29億元,同比增加328億元,增長32.1%。受近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位回落影響,一般貿易進口由一季度增長37.4%,回落到二季度增長28.7%,相應地進口環節稅收由一季度增長48.6%,回落到二季度增長25.2%。
7.出口退稅4566.83億元,同比多退1035億元,增長29.3%。
8.車輛購置稅974.58億元,同比增加149億元,增長18%。主要是受從今年起對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由減按7.5%恢復至按10%的稅率徵收的影響。
9.證券交易印花稅259.18億元,同比增加12億元,增長5%。
10.城市維護建設稅1427.9億元,同比增加475億元,增長49.9%。主要是受2010年12月1日起對外資企業徵收城市維護建設稅翹尾增收的影響。
11.地方小稅種情況:契稅1544.92億元,同比增加333億元,增長27.5%;城鎮土地使用稅642.95億元,同比增加118億元,增長22.5%;土地增值稅1203.08億元,同比增加573億元,增長91.1%,主要是稅務部門加強了預征和清算管理。
12.非稅收入6847.39億元,同比增加2109億元,增長44.5%。其中,地方非稅收入同比增加2088億元,增長57.2%,主要是按有關規定將原預算外資金納入預算管理等因素影響。
2010年全國財政收入83080億元,比上年增加14562億元,增長21.3%。其中個人所得稅4837億元,比上年增加888億元,增長22.5%。車輛購置稅1792億元,比上年增加628億元,增長54%。國內消費稅6072億元,比上年增加1310億元,增長27.5%
一、全國財政收入情況
12月份,全國財政收入6340億元,比上年同月增加1215億元,增長23.7%。其中:中央本級收入2230億元,增長20.5%;地方本級收入4110億元,增長25.5%。
1-12月累計,全國財政收入83080億元,比上年增加14562億元,增長21.3%。其中:中央本級收入42470億元,比上年增加6554億元,增長18.3%;地方本級收入40610億元,比上年增加8008億元,增長24.6%。財政收入中的稅收收入73202億元,增長23%;非稅收入9878億元,增長9.8%。
全國財政收入主要項目情況如下:
1.國內增值稅21092億元,比上年增加2611億元,增長14.1%。主要是受工業生產增長較快和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帶動。
2.國內消費稅6072億元,比上年增加1310億元,增長27.5%。增長較快,主要是2009年成品油稅費改革和提高煙產品消費稅稅率,2010年前幾個月有翹尾增收因素,以及汽車銷量大幅增長帶動消費稅增加。
3.營業稅11158億元,比上年增加2144億元,增長23.8%。主要是固定資產投資平穩較快增長等因素帶動相關行業營業稅增長。
4.企業所得稅12843億元,比上年增加1306億元,增長11.3%。主要是受企業利潤恢復性增長等因素的影響。
5.個人所得稅4837億元,比上年增加888億元,增長22.5%。主要是受居民收入增加以及加強征管等因素的影響。
6.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10487億元,比上年增加2758億元,增長35.7%;關稅2027億元,比上年增加544億元,增長36.6%。增幅高,主要受2009年一般貿易進口基數較低(下降6.7%),2010年一般貿易進口快速恢復(增長43.7%)的影響。
7.出口退稅7327億元,比上年多退841億元,增長13%,賬務上相應沖減財政收入。
8.車輛購置稅1792億元,比上年增加628億元,增長54%。增幅高,主要是受全年汽車銷量大幅增長32.4%,以及對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車由減按5%調至減按7.5%徵收車輛購置稅的影響。
9.非稅收入9878億元,比上年增加881億元,增長9.8%。主要是按有關規定,將部分原實行預算外專戶管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納入預算管理。
㈥ 你為財政收入做過貢獻嗎
現實中,不少朋友誤認為財政收入唯一來源就是財政收入。甚至有的朋友,已經搞不清楚,財政部門和稅務部門的差別。曾經在某次公眾場合,有朋友直言不諱問在場的財政部門朋友,你是地稅還是國稅,財政部門朋友樂了。
在我們國家財政收入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稅收收入,另外一個是非稅收入,其他的債務、轉移支付收入也有,但都不屬於地方可控的收入,在此不做重點討論。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主要是國有資本經營收益上繳後形成的收支管理過程。這個錢主要來自於有關國企,使用這部分資金的方向,多數也與國企有關。
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就是我們繳納的各類社保費加上財政補助資金形成的一本預算,這本預算用途也是確定的。
其實,按照我們國家現行的財政收入管理模式,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貢獻。比如,你去超市買東西,裡面都包含了13%的增值稅,另外還有可能有消費稅以及其他一些稅費。你開車違法被罰款了,繳納的罰款就形成了非稅收入,也要上繳國庫,形成財政收入。
只不過,我們國家的稅費管理相對復雜一些,普通人可能面對的主要是征管者稅務部門和其他非稅執收機構,對自己到底為國家做多大貢獻,缺乏明確概念。
㈦ 中國國家的財政收入在世界上能排第幾
要是按國內生產總值應該第5吧,財政收入又不一樣了,得看稅率等各方面的因素的。 = =
㈧ 財政收入佔GDP40% 法國稅收為何如此之重
雖然財政收入看著很高,其實對居民來說並沒有多少,法國居民還是比較富裕的。法國作為一個發達國家,主要收入肯定不止這一方面,其他方面也為居民分攤了不少。
而且法國是一個高福利的國家,國家對居民很好。稅收除了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外,剩下的就是加強國民的福利待遇了。只要在法國有合法居留身份,就可享受社會福利,法國公民最多可以享受400多種社會福利,社會福利非常的好。
㈨ 資本主義社會的剩餘價值被資本家榨取了,我們中國人的剩餘價值哪裡去了
一、剩餘價值的生產並非僅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也廣泛存在,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是企業利潤和國家財政收入的源泉[1]
傳統觀點認為剩餘價值的生產僅在資本主義社會存在,在其他社會,尤其是作為資本主義取代者的社會主義社會並不存在。可事實並非如此。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廣泛存在剩餘價值的生產,不僅「資本主義經濟」存在,而且公有制經濟和個體經濟也存在。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僱人做工的私有企業、合資企業、股份制企業等傳統觀點所指稱的「資本主義經濟」,它們當然生產剩餘價值,這一點眾人皆知。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主體,而它亦生產剩餘價值,因公有制企業的職工並沒有為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將自己創造的價值全部佔有,而是留一部分成為企業利潤和國家利稅,而這實際就是公有制企業職工創造的剩餘價值。社會主義社會,個體經濟的業主也要向國家納稅,而其所納的稅實際就是個體經濟的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社會主義社會,不管是公有制經濟還是私有制經濟,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實際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自用價值,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另一部分則為剩餘價值,成為企業利潤及國家財政收人的源泉。如果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不夠或僅夠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沒有一點剩餘,那麼企業就掙不到任何利潤,國家財政也不會有一文錢的收入,從而社會經濟就會停止運行,國家機器就會停止運轉。
二、剩餘價值的准確含義
那麼,剩餘價值的准確含義究竟是什麼呢?仔細考察「剩餘價值」出現的各種場合,發現其含義並不統一,至少有兩種:第一種是從價值的創造者而言,「剩餘價值」是與「自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如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不夠或僅夠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沒有一點剩餘,那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如工人創造的價值若還不抵其工資,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只有創造的價值比工資多,他才創造了剩餘價值。馬克思說: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這里的剩餘價值,即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本質上也是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因勞動力價值是由維持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費用決定的,其中包括勞動者本人的培養、教育費用和維持其家庭成員生活的費用,而這恰恰就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中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價值。故對剩餘價值的新舊兩種解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區別僅在於:舊解釋是剩餘價值之特殊,無普遍適用性,僅可解釋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而新解釋則為剩餘價值之一般,具有普遍適用性,可解釋一切與自用價值相對的剩餘價值。剩餘價值還有第二種含義,是從價值的載體而言,是與「已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這種含義不如第一種含義常見,但在電視、報刊、書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時有出現。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時之前,中央電視一台的「東方時空」節目曾報道有人回收「電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組裝成一輛摩托車,言此為利用垃圾的「剩餘價值」,這里的「剩餘價值」顯然並非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而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我們有時會聽到有人把廢水的再利用稱為利用水的剩餘價值,把廢料、廢物的回收利用稱為利用物品的剩餘價值,此「剩餘價值」也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
「剩餘價值」的這兩種含義,一個是言人所創造的價值狀況,另一個則是言物品本身的價值狀況,名同而實異,但根據其出現的場合,聯繫上下文,很容易判別其所指何義。因第一種含義很常見,第二種含義較少見,故本文主要以第一種含義為依據對剩餘價值展開論述。由此而觀其適用范圍,便可看出:剩餘價值的生產並非僅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在原始社會末期以後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都一直存在。原始社會前期,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尚不能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時候處於忍飢挨餓的境地,故難以創造剩餘價值。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勞動者創造的價值除滿足自身及家庭需要外,尚有少量剩餘,故能生產少量剩餘價值。剩餘價值的產生對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最明顯的便是戰爭得勝者不再將戰俘殺掉,而是將其用作奴隸為自己生產剩餘價值。封建社會,剩餘價值的生產廣泛存在,地主收的地租及國家收的各種捐稅,皆來源於農民及其他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資本主義的生產,眾所周知,其實質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資本主義企業的利潤及國家的財政收人皆來源於工人及其他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社會主義社會,上文已有論述,廣泛存在剩餘價值的生產,而且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將更加離不開剩餘價值的生產,因那時會出現更多的職業種類,社會分工將更加細密,更多的人將離開物質生產部門而從事文教、衛生、公共服務等工作,如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不能創造更多的剩餘價值,那麼許多社會必須的非物質生產性的工作將無法開展,整個社會機器將停止運轉。
三、剩餘價值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剩餘價值在社會生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人生價值大小及國家財力強弱的重要標尺。下面分而論之。
(一)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尺
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與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社會生產力水平越低,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便越少;而社會生產力水平越高,則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便越多。故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尺。以農業生產為例,一個勞動力一年的產出,原始社會,養活自己及家人尚感吃力;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產出雖有所提高,也不過除養活自己及家人外還能多養活幾個而已;而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因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其產出養活幾十、幾百人也不成問題,現代發達國家,百分之幾的農業人口便能滿足全國人口的糧食供應,便是明證。在這里,農業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不斷增長便標志著農業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由其數量的多少便可判明農業生產力發展到什麼水平。
(二)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價值大小的重要標尺
什麼是人生價值?對其具體解釋雖紛紜不一,但人的貢獻大、影響顯,則人生價值便大,卻是人人都同意的觀點。而人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越多,則貢獻便越大,影響便越顯著,故人生價值便也越大;相反,如人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越少,則貢獻便越小,影響便越輕微,故人生價值也越小,如不能為社會創造任何剩餘價值,則人生便毫無價值。這樣,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便成了衡量人生價值大小的重要標尺。各類人中,正常人都能創造價值,但痴獃人、植物人卻不能,故其不但不能創造剩餘價值,反而需要靠他人供養而生活,因而其人生不僅可以說毫無價值,甚至可以說是「負價值」。正常人雖都能創造價值,但某些人,如歷史上的一些貴族、奴隸主、地主及現代社會的一些純粹「食利者」卻不去創造,自己卻過著奢侈豪華的生活,因其不但沒為社會創造剩餘價值,反而消耗社會的剩餘價值,故其人生也不僅毫無價值,而且為「負價值」,與痴獃人、植物人一樣,純粹為社會的附贅懸疣。創造價值的正常人,其創造的總價值包括自用價值和剩餘價值兩部分,人創造的總價值多,剩餘價值自然也多,在價值總量一定的情況下,自用價值多則剩餘價值少,自用價值少則剩餘價值多,二者成反比關系,人生價值的大小便也隨剩餘價值的多少一同變化。如,魏徵、包公、海瑞等歷史上的仁人志士及焦裕祿、孔繁森、周總理等大批共產黨員,公而忘私,先人後己,為社會作出巨大貢獻,自己及家人生活卻非常儉約,其自用價值非常少而剩餘價值非常多,故其人生便很有價值,倍受人稱頌、敬仰;而和坤、胡長清、成克傑等貪官污吏,損公肥私,雖說自己也創造價值,但因其通過貪污受賄把其創造的價值變為自用價值,剩餘價值的量便很小,甚至成為負數,故其人生便毫無價值,被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被人唾罵。有的國家機關、文教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因擺脫不了傳統教條的束縛,認為只有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才創造剩餘價值,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並不創造剩餘價值。故強烈反對筆者的這一觀點,認為他們自己沒有創造剩餘價值,按筆者的觀點,他們的人生便沒有價值,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其實他們沒有理解價值不過是表示有用性,即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關系的范疇,任何人創造了社會需要的東西就都創造了價值,創造的價值不光能滿足自己及家庭的需要,還能滿足其他人的需要,就都創造了價值,絕非因你不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就沒有創造價值、剩餘價值。國家機關、文教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其工作具有重大的社會效益,其效益遠大於自己所需,遠多於社會為自己支付的各類工資總額,怎麼能說自己沒有創造剩餘價值?筆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價值大小的重要標尺」的觀點並無錯誤。
(三)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總量是衡量國家財力強弱的重要標尺
如何衡量國家財力(注意:這里指國家財力,而非指綜合國力)的強弱?目前,往往是用國民生產總值或人均國民收人來衡量,這遠不如用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總量衡量准確。這是因為:國民生產總值雖確實與國家財力強弱密切相關,但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於國家的大小,國家很大(如舊中國),即使經濟落後,國民生產總值也會相當多,但因國民消費量也大,國家財力實際十分弱小,根本辦不成什麼大事。人均國民收入雖可准確反映國民的富裕程度,但如國家太小,即使人均國民收入很高,國家財力也不可能太強,辦不成什麼大事,仍會受制於人。如1990年海灣戰爭時,科威特雖人均國民收入很高,十分富有,但因是個彈丸小國,故國家財力並不強,無力抵擋人均國民收入比自己低得多的伊拉克的侵略而一度亡國。而剩餘價值總量實為國民生產總值減去國民消費總量所得之差,可准確反映國家掌握及可以調度的財富數量,可准確衡量國家財力的強弱。
綜上所述,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剩餘價值」概念的准確解釋,便可使這一概念的理論價值大大提高,不僅適用於資本主義社會,而且適用於其他社會,不僅可解釋、解決經濟問題,而且可解釋、解決人生、社會等一系列問題,而使馬克思主義的剩餘價值學說更加完善,大大增強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
㈩ 如何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財政是一個經濟范疇,是一種以國家為主體的經濟行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國民收入用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動,以達到優化資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經濟穩定和發展的目標。 財政收入是財政分配的第一個階段,即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的需要,憑借一定的權力,將一部分社會產品集中起來所形成的各種貨幣或實物資產收入。作為一個過程,它組織收入、籌集資金;作為一定量的貨幣資金,它是國家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來的貨幣資金。
影響財政收的根本性因素是經濟發展水平,所以只有大力發展經濟,使經濟持續穩定地增長,財政收入才能增加。增加財政收入要處理好國家、企業、個人的關系。財政收入的增加是財政支出的前提,也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國家宏觀調控作用的基礎。雖然從長遠來看,國家實力的增強必然會給每個企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機會,但是,它畢竟與企業和人民的希望不完全相等。所以,必須把握財政收入增長的度。
如果國家財政收入過多,就是財政資金分配不當的一種表現。它的結果是會直接減少企業和個人的收入,這對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個人購買力的增加產生不利影響,最終會阻礙經濟的發展,背離財政收入增加的初衷,反而導致財政收入增加困難。如果國家財政收入過少,其直接後果則是減少財政在經濟建設方面的支出,降低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最終也將不利於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從而影響財政收入穩步增長。
所以,增加財政收入要處理好國家、企業、個人的關系。在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穩步增長的基礎上,使企業生產得到發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應該看到,同其他國家相比,國家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偏低,國家掌握的財政收入偏少,是我國當前面臨的一個問題。因此,我覺得國家應該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在處理調整工資與國家財政的關繫上,既不能單純地為了保證財政收入而使工資長期凍結,影響職工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又不能脫離國家財力的制約而任意提高工資,而是必須把財政收支的安排同工資增長的幅度密切結合起來。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處理好調整工資與國家財政的關系,保證工資隨著國民收入的增長而增長,這就要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採用高科技生產手段,完善企業管理制度,開展市場競爭,以達到財政收入的增長。
除此之外,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也同樣影響財政的收入。第一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他的發展狀況會影響到人民生活水平及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第一產業也是我國國民收入的基礎。民以食為天,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沒有農業的發展,也就沒有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財政收入的增長就會受到制約;第二產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對財政收入的增長起決定性的作用。第二產業主要指工業。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現代化的技術裝備,是促進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的物質基礎,國民收入的絕大部分是由工業創造的;第三產業主要指除農業和工業之外的國民經濟各部門,包括商品流通業、交通運輸業、旅遊服務業等,是溝通生產和消費的橋梁。第三產業對其他產業財政收入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第三產業的發展,可為第一和第二產業提供科技服務與咨詢、信息、購銷存儲、交通運輸以及融資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