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形針是誰發明的
挪威人約安·維拉(Johan Vaaler)
很早以前,人類就發明了種種書寫材料,如古埃及的紙沙草,中國的紙,歐洲的羊皮紙等等,這些輕薄的東西記錄了人類社會的點點滴滴,需要妥善保存。要保存,首先要解決固定問題,於是固定紙張的問題凸現出來。早先的解決方法是在紙張上鑽洞或是切縫,然後用布條或絲帶串起來,末端用蠟固定。這種方法至今仍在沿用,但是仍然十分麻煩。
另一種方法使用大頭針進行固定。據說在公元前三千年閃族人已經用鐵或銅製造大頭針以固定衣物中世界以後,大頭針的使用日漸廣泛,但由於製造工藝的局限,造價十分昂貴,當時英國法律甚至規定必須在特定的日子銷售這種稀世之寶。工業革命之後,大頭針的生產也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其造價大幅度降低,最後出現了pin money這個詞,可見大頭針的便宜以及使用的廣泛。
用大頭針來固定紙張也有痕跡,但是比起用帶子固定留下的割痕要好得多。但是,批量生產的大頭針容易生銹,固定紙張的大頭針生銹污染紙張很不好看,經常拿取紙張留下的針洞也不雅觀。於是,人們開始設想一種新的固定紙張的小器具。
為了解決此問題,19世紀中出現了「紙夾」。最早的紙夾是一片帶有兩個小牙齒的金屬板,紙張夾在金屬板與小牙齒之間。這種紙夾同樣會在紙張上留下印痕,但是不會像大頭針一樣刮傷紙張或手指。這種紙夾於1864年獲得專利,從此文件紙張的頁邊再也不會因為大頭針而變得破破爛爛了。
此後,各種各樣的紙夾相繼問世。最後,帶有彈簧裝置的紙夾出現,也就是類似於現今我們使用的那種夾子,但是當時的材料不能達到要求,因為鋼絲在19世紀後半期還是新鮮事物。要選擇一種滿足胡克定律的材料並不容易。
在鋼廣泛應用之後,最早的回形針問世了。我們不知道回形針的設計是如何出現在挪威人約安·維拉(Johan Vaaler)的腦海里的。他1899年發明了這個小器具,但由於挪威當時沒有專利制度,他改而申請了德國的發明。二戰期間,挪威人把回形針別在衣服領口,抗議德國入侵。
維拉的這項發明在1901年獲得了美國專利,見圖1。專利描述如下:用具有彈性的質材,如鐵絲,彎成長方形、三角形或其他形狀,鐵絲的首尾兩段最後平行。我們可以看出,他發明的回形針已經和現今的回形針非常類似,但是有個重要區別,比現行的回形針少繞了一個圈。這種回形針的缺點就是夾文件的時候不易扳開。多繞一圈並不復雜,但是發明家沒有想到這點。
1896年,美國人馬休·斯庫勒(Mathew Schooley)也申請了這項專利,仍然少繞一圈,但鐵絲首尾兩段以重疊代替平行。
1900年康利思·伯若斯蘭(Cornelius Brosnan)也申請了回形針專利,見圖2。這種回形針已經比較好用,但是還是會破壞紙張或使紙張脫落。1935年,他又發明了新的回形針,改用有彈性的鐵絲來製造。
但是,後來寶石回形針取代了這種回形針。後來幾乎成了回形針的代名詞。這種回形針的確切發明人不祥,但是深得使用者的喜愛。有人稱頌,「當寶石」流傳後世,相信以後的考古學家會給予極高的評價,在所有的發明中「 寶石」是再完美不過的!只應用胡克定律,「寶石」如此稱職地做好其工作。」人們認為回形針的發明之路已經到頭了,任何改進都是笨拙無用的。
但還是有發明家駁斥這種說法。1934年亨利·蘭克努(Henry Lankenau)認為自己的專利較「寶石」要好,他的改進是將回形針的異端做成方形,另一段是V字形,這樣紙張比較容易夾入,V字型的兩個迴路部分相當靠近,夾力較強。
蘭克努將自己的設計稱之為「完美鑽石」,事實上,圖書館管理員的確認為這種回形針不易刮傷書頁。
1921年,一個叫卡拉弟的人申請了一項專利,他將回形針的回行路做得很緊密以夾緊紙張,針身做成了「節狀」,能將紙張夾緊又不傷紙質。直到這時候,回形針才具備了如今的形狀。
當設計定型的同時,彎曲鐵絲的加工技術也日趨成熟。於是各種滿足不同紙質和厚度的回形針出現了。人們開始追求外觀的美觀大方,於是這成為了回形針發明家們努力的新目標。如今的回形針的變化主要在於以下幾點:1、在回形針外層加各種顏色的塑料皮。其實這樣做使回形針的功能相對減弱,但是消費者已經不計較這些缺點了。這印證了風格和美學對器具演進的影響。
50年代出現了全塑料製作的回形針,當時屬於一種標新立異,但很快它的用途體現出來。因為塑料回形針不具磁性,所以它不會破壞電腦資料,影印時也不傷影印機。
2. STM32 野火單片機開發板中板子左上端(在BOOT邊)兩排排針中的PC0可以作為模擬輸入埠么怎麼用
應該是可以的,引腳作為模擬輸入端,可以調用庫函數里的GPIO_Init,把GPIO的模式改為Analog,主要是配置GPIO_MODER相應的位,修改那個初始化用到的結構體的初始化值就行了。
不行可以再討論。
3. 回形針是誰發明的
過去人們經常用針來把他們的紙頁固定在一起。但針損害紙張,還會因刺破手指頭而傷害使用者。一個叫做約翰·瓦勒的挪威發明家認為他能夠解決這個問題。1901年,他提出了金屬絲紙夾的專利申請(由於挪威沒有專利申請體制,所以,瓦勒在德國申請了專利權)。幾乎與此同時,幾個發明家也提出了類似的設計。
但是,所有這些早期紙夾都夾存在著一些問題。當推動夾子時,突出的金屬絲末端會刺到紙里而戳破紙張,對紙張造成的損害甚至超過了針。做一部製造夾子的機器也很困難。顯然,用手工生產紙夾的勞動成本會使產品價格過高。
美國康涅狄格州沃特堡的工程師威廉·米德爾布魯克解決了機器製造這一問題。他在1899年發明了一部使金屬絲紙夾彎曲的機器。米德爾布魯克可能還提供了關於其他問題的解決方法。由於他的機器所製成的紙夾有一個雙重環圈,所以很像我們現在使用的回形針。這些紙夾以「寶石」牌回形針而出名。它們一般不會損壞紙張。現在回形針用塗上不同顏色的塑料製成。這不僅使回形針更有吸引力,而且使用者可以用不同顏色的回形針為紙頁「編碼」。似乎沒有人提到過「寶石」牌回形針的專利,所以無法確定究竟誰是它的發明者。但自從本世紀初被採用以來,它就成了標準的設計。
4. 頂針是誰發明的
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有明確的發明者,比如說衣服是誰發明的?(有人可能說是黃帝,那也只是傳說,那外國人的衣服是誰發明的呢?)很多物品,尤其是一些技術含量不高,不足以導致社會變革的物品,都沒有明確的發明人,也就是說,這些東西是人類在長期的生存發展中,慢慢的創造,改進而來的,發明這些東西並不需要很高的技術,很有可能同一時期很多人都想到了同樣的創意。
關於頂針,我有幾點想法:1.發明的前提是金屬冶煉技術達到一定的水平。2.最早的頂針可能是戒指。3.射箭的時候,為了防止弓弦勒手,講究的人手指會搭上一小段皮革,頂針的創意可能由此而來。
向科學和藝術致敬!
5. 最早的針是誰發明的
最早抄的針是骨針、木針、象牙針和銅針。我們發現的針,最早的是石器時代的遺物。
古埃及的廢墟中發現過石針,羅馬時代用的是鐵針和銅針。我們現在所用的鋼針,大家認為是由中國人發明的,傳入歐洲時已是中古時代。歐洲第一所製造鋼針的工廠,是14世紀在德國漢堡設立的。在伊麗莎白一世時代,由一個名字叫格魯斯的德國人把造針術帶到了英國,從而使英國、法國成了世界上主要的產針國家。
6. 回形針是誰發明的
挪威發明家:約翰·瓦勒(1901年)
回形針似乎是所有發明中最簡單的一種,它不過是一小段夾紙的彎曲金屬絲。但回形針在製成我們如今所使用的形狀以前卻經過了多次反復的設計。過去人們經常用針來把他們的紙頁固定在一起。但針損害紙張,還會因刺破手指頭而傷害使用者。一個叫做約翰·瓦勒的挪威發明家認為他能夠解決這個問題。1901年,他提出了金屬絲紙夾的專利申請。幾乎與此同時,幾個發明家也提出了類似的設計。格蘭維勒回形針是在傳統的雙環圈設計的基礎上變化而成的,有著製造者們形容為「嘴唇」的部分,內圈稍微向上彎曲,有助於推動進順暢一些。但是,所有這些早期紙夾都夾存在著一些問題。當推動夾子時,突出的金屬絲末端會刺到紙里而戳破紙張,對紙張造成的損害甚至超過了針。做一部製造夾子的機器也很困難。顯然,用手工生產紙夾的勞動成本會使產品價格過高。美國康涅狄格州沃特堡的工程師威廉·米德爾布魯克解決了機器製造這一問題。他在1899年發明了一部使金屬絲紙夾彎曲的機器。米德爾布魯克可能還提供了關於其他問題的解決方法。由於他的機器所製成的紙夾有一個雙重環圈,所以很像我們現在使用的回形針。這些紙夾以「寶石」牌回形針而出名。它們一般不會損壞紙張。 現在回形針用塗上不同顏色的塑料製成。這不僅使回形針更有吸引力,而且使用者可以用不同顏色的回形針為紙頁「編碼」。似乎沒有人提到過「寶石」牌回形針的專利,所以無法確定究竟誰是它的發明者。但自從本世紀初被採用以來,它就成了標準的設計。
7. 誰發明的
現代避雷針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發明的。富蘭克林認為閃電是一種放電現象。為了證明這一點,他在1752年7月的一個雷雨天,冒著被雷擊的危險,將一個系著長長金屬導線的風箏放飛進雷雨雲中,在金屬線末端拴了一串銅鑰匙。當雷電發生時,富蘭克林手接近鑰匙,鑰匙上迸出一串電火花。手上還有麻木感。幸虧這次傳下來的閃電比較弱,富蘭克林沒有受傷。在成功地進行了捕捉雷電的風箏實驗之後,富蘭克林在研究閃電與人工摩擦產生的電的一致性時,他就從兩者的類比中作出過這樣的推測:既然人工產生的電能被尖端吸收,那麼閃電也能被尖端吸收。他由此設計了風箏實驗,而風箏實驗的成功反過來又證實了他的推測。他由此設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種尖端裝置,就有可能把雷電引入地下。富蘭克林把這種避雷裝置:把一根數米長的細鐵棒固定在高大建築物的頂端,在鐵棒與建築物之間用絕緣體隔開。然後用一根導線與鐵棒底端連接。再將導線引入地下。富蘭克林把這種避協裝置稱為避雷針。經過試用,果然能起避雷的作用。避雷針的發明是早期電學研究中的第一個有重大應用價值的技術成果。
而避雷針在最初發明與推廣應用時,教會曾把它視為不祥之物,說是裝上了富蘭克林的這種東西,不但不能避雷,反而會引起上帝的震怒而遭到雷擊,但是,在費城等地,拒絕安置避雷針的一些高大教堂在大雷雨中相繼遭受雷擊。而比教堂更高的建築物由於已裝上避雷針,在大雷雨中卻安然無恙。
由於避雷針已在費城等地初顯神威,它立即傳到北美各地,隨後又傳入歐洲。
避雷針傳入法國後,法國皇家科學院院長諾雷等人開始反對使用避雷針,後來又認為圓頭避雷針比富蘭克林的尖頭避雷針好。但法國人仍然選用富蘭克林的尖頭避雷針。據說當時的法國人把富蘭克林看作是蘇格拉底的化身。富蘭克林成了人們崇拜的偶像。他的肖像被人們珍藏在枕頭下面,而仿照避雷針式樣的尖頂帽成了1778年巴黎最摩登的帽子。
避雷針傳入英國後,英國人也曾廣泛採用了富蘭克林的尖頭避雷針。但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富蘭克林的尖頭避雷針在英國人眼中似乎成了將要誕生的美國的象徵。據說英國當時的國王喬治二世出於反對美國革命的盛怒,曾下令把英國全部後家建築物上的避雷針的尖頭統統換成圓頭,以示與作為美國象徵的尖頭避雷針勢不兩立,這真是避雷針應用史上一件有趣的事情。
8. 織布機是誰發明的
織布機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黃道婆發明的。
黃道婆由於推廣紡織技術以及紡織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清代時被尊為布業的始祖。元貞年間,她將在崖州(今海南島)生活三十餘年所學到的紡織技術進行改革,製成了一整套扦、彈、紡、織工具(如攪車、椎弓、三錠腳踏紡車等),極大地提高了當時的紡紗效率。
在織造方面,她用錯紗、配色、綜線、花工藝技術,織制出有名的烏泥涇被,推動了松江一帶棉紡織技術和棉紡織業的發展,使松江在當時一度成為全國棉紡織業的中心,對當時植棉和紡織技術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8)誰發明的排針擴展閱讀
我國是紡織業的發祥地,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古墓出土的200多件織工考究、色彩斑斕的絲麻織品,說明在2000多年前人們就掌握了相當先進的紡織技術。宋朝時紡織業在內地逐漸發達起來,海南島在11世紀(北宋中期)為滿足人們日用之需,已經開始大面積地植棉。
而海南島一帶生產的棉織物,品種繁多,織工精細,質量、色彩均居全國之首。黃道婆就是在這樣一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來到海南島的。她與黎族人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共同的勞動生活與交往中,努力學習和掌握當地先進的棉紡織技術。
黎族同胞的細心傳授,黃道婆自己虛心刻苦的學習,使她了解並熟悉了各道棉和織布工序。在實踐中黃道婆還融合吸收了家鄉織布技術的長處,逐漸成為有著精湛技術的紡織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