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粉條的發明者是誰
我幫你查了不少資料,還是無法考證,報歉!
㈡ 麵粉是中國發明的
我國有四大發明是世界公認的,
但麵粉是不是我國發明的,應該還沒有世界權威性組織認證。
㈢ 涼粉是誰發明的
在四川,關於涼粉的發明是這樣傳說的.川北晾粉是清末問世的。當時,原四川南充縣江村壩農民謝天祿,在中渡口搭棚賣擔擔涼粉,他的涼粉製作精細,從磨粉攪制到調料、配味都有獨到之處,行人品嘗後無不稱道,謝涼粉便有了名氣。
其後,農民陳洪順悉心研究謝涼粉製作工藝,取其所長並加以改進,涼粉製作工藝得到進一步完善。他選用新鮮白豌豆用小磨磨細,十分講究攪制火侯、所作涼粉質細柔嫩,筋力綿軟,明而不透,細而不斷,調料配味,更具匠心。
不久,陳涼粉便名揚川北一帶,「川北涼粉」也不脛而走。至今南充市和成渝等地的一些涼粉店都仍以「川北涼粉」為招牌,生意興隆,火爆不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羅瑞卿生前回南充視察工作時,就曾特意品嘗了川北涼粉。
而在承德一帶,關於涼粉的傳說又有所不同.。據記載,承德一帶居民食用涼粉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有一段故事是這樣的,咸豐10年,英法聯軍炮轟大沽口,咸豐帝倉惶出逃,來到承德避暑山莊後,就常吃宮外的涼粉。
至今承德還流傳著這樣一人故事:一天,咸豐帝在湖邊乘涼,聽到宮外有人叫賣:「酸、咸、麻、辣、香,解暑賽冰涼,若要吃一碗,猶如進天堂。」咸豐從太監處得知是賣涼粉的,很想嘗嘗。於是換了便服出宮,只見賣涼粉的周圍一群人吃得正香,便也要了一碗。
吃完後,只覺得涼爽可口,味道極佳,於是又添了一碗。吃完轉身走時,賣涼粉的道:「客爺您還沒給我錢呢!」可皇帝身上向來不帶銀兩,咸豐帝只好將身上馬褂脫下,叫他第二天到避暑山莊門口換銀子。
第二天賣涼粉的去後,咸豐帝賞了他三百多兩紋銀,並留他在宮中傳授做涼粉的技藝。後來出宮後,怕再遇麻煩,便帶一家老小回了山東老家。之後他的徒弟繼承了他的技藝,一直流傳至今。
在廣州,也有很多關於涼粉的傳說。據傳說,涼粉是清朝咸豐年間一個叫做"大隻威"的人發明的,"大隻威"在西關開涼茶鋪,也常賣一種叫涼粉草的葯,並教人用涼粉草煲粉葛,醫治咽乾咽痛、暑天煩渴。
後來又因為小孩都不太喜歡喝葯,於是他就用涼粉草合葛粉調煮,再冷凍成糕,吃時再拌上糖膠,取其名曰"涼粉糕"。果然,小孩都十分喜歡吃此涼粉糕,這樣既可治病保健,又可作甜品食用,真是兩全其美。後來,這個方法很快就在廣州流傳開去,無論涼茶鋪還是甜品店都製作售賣這種涼粉糕了。
總之關於涼粉的故事實在是太多了。這也看出來,全國各地的人們都非常喜歡涼粉,而且都溶入了自己的飲食文化之中。看來,小小涼粉還是很有人緣的。
㈣ 麵粉是怎麼發明的
古人最初蒸飯煮粥是粒食的。
人們是怎樣把穀物脫粒做飯的呢? 《詩經·生民》中說:「舂之揄之,簸之揉之,釋之叟叟,蒸之浮浮。」 這里告訴我們,穀物脫粒和做飯是一個繁復的集體勞動過程:有的人用木杵在地上掘出的臼里搗著穀物,有的人用木瓢把舂好的穀粒舀出來,有的人用雙手搓揉著穀粒使糠皮脫下,有的人在簸糠皮、稗子,待穀物加工好後,就去淘米,淘米聲嗖嗖響,接著下鍋蒸煮,熱氣升騰,這樣才能實現粒食。 先秦時代人們常吃的粥飯是黍、稷和菽。黍和稷統稱粟,菽是豆的古稱。當時稻米和麥子都是珍糧,一般人不容易吃到。而且要吃麥子,也不能粉食,只能粒食,把小麥仁蒸煮成麥飯、麥粥吃,因為石磨還沒有出現。 春秋末期,公輸般創制了石磨。石磨用來磨礱穀物,既能磨脫穀物皮殼,又能作進一步加工,使小麥的麩皮從麥面中分離出來,做成了麵粉。當人們學會磨製麵粉和米粉的時候,各種粉食製品乃應運而生。
到了漢代,用人工手推和用畜力牽動的石轉磨試製成功,人們又創造了簸選穀物用的木製農具棗風車(又叫 扇,是利用扇板回轉生風的原理製成的),這樣,從原糧到口糧、從粒食到粉食一系列加工過程,面貌完全改觀了。 自兩漢到近代,我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農村,杵臼、踏碓、水碓、風車、石轉磨等設置,是很普遍的。元代時,我國巧工瞿氏發明機械傳動磨面的方法,把磨設在樓上,樓下設機軸以旋之(據明陶宗儀《輟耕錄》)。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機械傳動磨面的設備。人們要粒食還是粉食,可以各聽其便了。至於採用鋼磨加工糧食,那是上個世紀中葉以後的事了
㈤ 米粉是誰發明的
米粉的傳說講了好多年,誰也不請楚,也沒得幾個人去考證它。傳說講秦始皇派史祿率民工開鑿靈渠,靈渠修通了,秦始皇由丞相李斯陪同,微服游覽桂林山水。他老哥子有個嗜好,愛用鯉魚須、魚肚來下酒,脆啊。來到灕江一看,哇,灕江里的鯉魚用手就捧得起,樂得他亂拍屁股,叫船家趕快弄來,銀子多多的給。一餐不曉得要用好多條鯉魚才炒得出一海碗,秦始皇在灕江上遊了半把個月,殺了成千上萬條鯉魚去。急起灕江里的鯉魚王亂跳,發誓要把秦始皇的遊船拱翻去,讓他葬身魚腹!河伯曉得了警告說,帝王之事亂來不得,你趕緊另想辦法吧。鯉魚王急中生智,用大米磨漿製成了魚須(米粉)、魚肚(切粉)。秦始皇吃了,拍案叫絕,從此桂林米粉就問世啦。
後來,秦始皇「焚書坑儒」成了千古暴君,老百姓不喜歡他了,乾脆把桂林米粉的傳說內容改頭換面,改成桃花江上擺渡的年輕人,救了灕江的鯉魚王,鯉魚王問他要什麼報答,年輕人是孝子,說老母親有病,胃口不開,鯉魚王聽了,就教他學會了製作米粉的工藝,老母親一吃,又可口又消化,病也好了。因那年輕人是瑤族人,所以傳說講米粉最早是瑤族同胞做出來的。從前,米粉作坊壓花格窗上.總愛掛一條木製的鯉魚,就是根據這些傳說來的。
傳說歸傳說,桂林米粉到底是哪個做出來的呢?原來,秦王贏政為了統一中國,派屠睢率50萬大軍征戰南越,緊接著又派史祿率民工開鑿靈渠,勾通湘江、灕江,解決運輸問題。南越少數民族勇猛強悍,不服秦王。秦軍三年不解甲,武器不離手,可見戰斗之檄烈。由於南越地處山區,交通不便,秦軍水土不服,加上糧食供應困難,大量士兵經常挨餓、生病。秦軍伙夫根據北方合落面的製作方法,用興安大米生產出南糧北吃式的新合落面,也就是今天譽滿天下的桂林米粉。
㈥ 米粉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米粉是中國人發明的,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紅藍花梔子》:「作米粉法:粱米第一,粟米第二。」《急就篇》卷三「芬薰脂粉膏澤筩」 唐 顏師古 註:「粉,謂鉛粉及米粉,皆以傅面取光潔也。」
㈦ 麵粉的來歷是什麼啊第一個吃麵粉的人是誰啊誰發明了饅頭啊
饅頭最早出現於東漢以後的魏晉時期,當時稱為「蒸餅」,直到回宋代,饅頭依然稱為「蒸餅答」。只不過宋仁宗時,因為仁宗名叫趙禎,「蒸」與「禎」音近,為了避諱,宋朝人才把「蒸餅」改稱為「炊餅」。《水滸傳》里武大郎「 每日仍舊挑賣炊餅」中的「炊餅」就是「蒸餅」,也就是饅頭。 而你所說的麵粉的由來,我只記得在CCTV10的時候無意間看到過,我大概還記得是面點的起源是6000多年前,麵粉的使用是在早期模具發展的基礎上吧
㈧ 粉底是誰發明的
沒有記載是哪位歷史人物發明的,不過最早的粉底產生於古埃及的貴族階層
古埃及時代
1、最早的粉底產生於古埃及的貴族階層,古埃及貴婦從銅瓶里倒出紅褐色和玉色的礦石粉末,用手指塗染在臉頰上,勾勒出立體的容顏。
2、唐代(公元618~907年)
據唐書記載,唐明皇每年賞給楊貴妃姐妹的脂粉經費高達百萬銀兩。那時對古老的妝粉有詳細的記載,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圓形的粉缽盛以米汁,使其沉澱,製成一種潔白的「粉英」,曬干後即可塗抹面龐。在唐代有以細粟米製成「迎蝶粉」;宋代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臘脂、殼麝及益母草等調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明代則有用白色茉莉花提煉而成的「珍珠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等。
3、16世紀中期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面龐成為宮廷舞會上的摩登話題,大家都在悄聲議論,陛下的臉何以變得如此勻白。誰都不知道,事事敢為人先的英國女王已經在使用白鉛(碳酸氫氧化鋁)和白蠟的混合液以營造無瑕容顏。不久之後,這個秘密從王室流傳到民間,跨越了英吉利海峽,成為17世紀法國上流社會女性的身份標志。
4、18世紀末期
日本和韓國的宮廷貴婦用搗碎的米粉打造白色的妝容。它使得亞洲女性的五官更為清淡細巧,猶如農歷新年的白糯米團子。這種粉底製作簡單,均勻感和持久性都不好,就像死白的面具一樣。而且白鉛對皮膚的傷害性也顯露出來,鉛粉沉著使皮膚提前老化,毛孔越變越大,整張臉變得暗啞無光,不敷上一層白粉就沒法見人。
5、明治39年(1906年)
在亞洲,資生堂第一個宣布「白色時代」的粉妝退位。1906年,資生堂推出了黃色與膚色的粉底。日本人認為,這樣的粉底會給人高貴感,所以該產品一經推出即被一搶而空。1908年,資生堂推出了第一款無鉛粉底,加入了滋潤成分,成為護膚型粉底的雛形。1917年,資生堂又推出了七種顏色的「彩虹蜜粉」,女性可依據自己的膚色選擇粉底,從此結束了使用粉底後「千人一面」的時代。
6、20世紀60年代
粉底逐步走入平常女性的生活。以前,粉底只供明星和名流使用,人們想要學慣用粉底的技巧,要從電影類雜志和明星海報中汲取靈感。因此,當時女性的妝容也不可避免地帶上「舞台妝」的痕跡。而1981年一份調查結果顯示,紐約女性需要「30秒就可以上勻的粉底」。
㈨ 螺螄粉是誰發明的
發源地傳說一:王記有阿婆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解放南路有一家兼營干切粉的雜貨店(現「大可以飯店」樓),店員每天早上需學習,學習完卻已是九點有餘,來不及吃早餐的店員只好拿上一把干切粉,到隔壁的阿婆螺螄攤(現解放南路金魚巷內)煮粉吃,店員覺得好吃,後來便買來青菜一起煮。賣螺螄的王記阿婆也覺得此粉的味道甚佳,索性就賣起了這螺螄粉。之後經過業者前赴後繼地數次改良,又加上其它配料,進而,柳州的經典小吃——螺螄粉慢慢形成,滿街飄香,民眾為之狂然。 發源地傳說二:谷埠有夜市 上世紀70年代末,文革結束,民間商貿開始復甦,谷埠街菜市(牛奶巷附近)逐漸成為柳州市內生螺批發的最大集散地,加之附近工人電影院的事業如日中天,數量眾多的散場觀眾從旁強勢拉動,谷埠街夜市也隨之形成。而柳州人嗜吃螺螄和米粉是一傳統,一些精明的夜市老闆便開始同時經營起煮螺和米粉來。當時,人們尚未有今日我們這般豐盛美味的菜式可選,故而肚內油水無多。所以電影散場後,那些飢腸轆轆的食客們,不免有意或無意間地要求在自己點的米粉里加入幾勺油水甚多的螺螄湯,一同享用,這便慢慢形成了螺螄粉的雛形。後其配料和製作工藝經過不斷改良完善,逐步成型,一發不可收拾,並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發展到其第一個繁榮期,螺螄粉作為柳州原創招牌小吃的地位也得以確立和鞏固。 發源地傳說三:無巧不成書 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一天深夜,幾位外地人趕到柳州,飢腸轆轆中找到一家快要打烊的米粉攤點,可是米粉必用的骨頭湯已經沒有了,只剩一鍋煮螺剩下的螺螄湯,攤主情急之下,把米粉放到螺螄湯里煮,又加上青菜以及花生等配菜,這幾個外地人吃後,大呼好吃。攤主將此記在心中,逐步完善其配料和製作,遂慢慢形成了現在螺螄粉的雛形。 螺螄粉最早出現於20世紀70年代末,最晚不超過20世紀80年代初,由於相關資料的嚴重缺失,確切的發源地已難考證,而有著濃重 「螺螄情結」和「米粉情結」的柳州人,於無心插柳的不經意間,創造出一個名聞遐邇的柳州原創第一小吃——螺螄粉。歷史的巧妙安排之中,可能也有其必然的一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