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理解營銷是創造價值,傳遞價值的過程
營銷就是創造價值,傳遞價值的過程一點不假。
營銷給企業帶來銷量和利潤,給企業創造了價值,給員工解決了工資;
營銷也讓企業和產品的知名度擴大,讓更多的人知道企業和產品的價值,所以也在傳遞價值。
B. 求問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是什麼關系
這是共生關系。沒有價值創造,就沒有價值分配;
同樣,價值分配高低,取決於價值創造的多少。
C. 描述了企業如何創造價值,傳遞價值,獲取價值的基本
正常科學管理。
工友幹活。
經理管理。
國法庄嚴國法尊嚴
D. 價值創造的價值創造的三個過程
物理過程。
只關注商品的物理屬性和商品生產和物理過程。
如汽車的生產過程,由鐵礦石加焦碳在高爐里煉出鐵,鐵再加工成汽車零件,零件再組裝成整車,這就是一個汽車生產的物理過程。物理過程中我們也考慮人力的參與,但這里我們對人力的理解是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理解的,就是說這里的人力是和畜力機械力是一樣的,只考慮力量以及他所做的物理功多少,而不考慮人的參與生產的另外一面,如意願、佔有、契約、控制、命令服從等。商品生產的物理過程,是商品生產的真實過程,怎麼理解這個「真實過程」?
人類社會是復雜的現象,人類社會的活動是復雜的,如果我們把經濟行為籠統來考察,我們發現它比商品生產的物理過程要復雜千萬倍,但它又必須以商品生產的物理過程為核心來運行。如果某種商品生產的物理過程在技術上不可能,則這種商品就不可能被生產出來,比如汽車,如果在技術上不可能或某種原材料找不到,汽車的生產就不可能實現,人類就不可能享受到汽車的便利。進一步,如果生產汽車的技術上是可能的,原材料也具有,但在制度安排上出了問題,如鐵礦石被某一部落所有,而該部落認為那座山不能開采,汽車的生產就不可能實現。經濟學把經濟制度作為一個待定的東西,顯然,制度的安排必須以商品生產的物理過程為依據!檢驗制度好壞的標准就是看它是否能滿足商品生產的物理過程的要求。自然科學,應用技術,工具的操作使用,生產的組織都是從價值創造的物理過程來看待生產的。
在價值創造的物理過程中,價值就是成品的使用價值,如汽車方便我們旅行,糧食用來充飢,衣服可以保暖;他的數量特徵是物理學概念上的數量,如鋼鐵多少噸,汽車多少輛,糧食多少公斤,衣服多少件。
工程學過程。
以商品生產的物理過程為基礎,以一個企業為考察單位,以成本和利潤為目標,這里價值就是均衡價格。商品生產過程就是獲取利潤的過程。它的目標就是不斷獲取利潤不斷發展壯大企業。價值創造的物理過程符合物理規律,但價值生產的工程學過程的運行方式是:佔有、契約、命令服從等。還是以汽車生產為例子,鐵礦石歸礦主所有,煉鐵廠的老闆要取得礦石就得向礦主購買,和礦主談判,訂契約,還得組織招工,支付工人工資,生產出鐵來又得把鐵銷給汽車零件廠,然後煉鐵廠老闆要核算利潤,如果收入減支出還有足夠的特利潤盈餘,那麼這個廠就可以不斷做大,反之,如果不能賺取足夠的利潤,鐵廠老闆就當不下去了。
社會學過程。
以對人性、對社會的充分理解為基礎,正確地評價價值及其來源,以整個社會健康發展為目的,引導社會創造出更豐富的真實的價值。其本質就是個哲學問題,是個價值觀的問題!
很多人對使用價值的理解有偏差。把使用價值理解為純物質屬性是錯誤的。因為人類生存的意義已經大大超出了生物性的生存。更大的意義大於精神的自由。產品的物理屬性已經淪為人類精神生活的道具。以住房為例,如果僅從生理的需求看,一個三口之家50平米就夠了,但現在人們都追求 100平米以上,且要高檔裝修,顯然人們不是追求簡單的生理滿足而是一種精神的享受!正因如此,對於使用價值的理解不能用簡單的「需求」二字就可以概括的。不是那種類似用營養學分析食物的價值的方法來理解使用價值。對於使用價值的理解已經上升為對人生的意義的理解。古希臘有個神話,彌達斯國王問酒神的護伴西勒諾斯:對人來說,什麼是最好最妙的東西?「這精靈木然呆立,一聲不吭。直到最後,在國王的強逼下,他突然發出刺耳的笑聲,說道:『可憐的浮生呵,無常與苦難之子,你為什麼逼我說出你最好不要聽到的話呢?那最好的東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為虛無。不過對於你還有次好的東西 ——立刻就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僅從生物性的生存來看,人生其實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因而人類需要用道德、藝術、哲學來充實自己,來尋找生命的意義,只有我們對人生的意義有了充分的認識後,我們才能理解外界物質對我們的意義與價值,才能理解為什麼我們需要那麼漂亮的房子而不是象動物那樣僅一個容身的洞穴就夠了。
E. 商業模式就是定義如何創造和傳遞兩類價值的系統,這兩類價值是:
經營模式是企業根據企業的經營宗旨,為實現企業所確認的價值定位所採取某一類方回式方法的總稱。其答中包括企業為實現價值定位所規定的業務范圍,企業在產業鏈的位置,以及在這樣的定位下實現價值的方式和方法。根據經營模式的定義,企業首先有企業的價值定義。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企業實現價值是通過直接交易,還是通過間接交易,是直接面對消費者,還是間接面對消費者。處在產業鏈中的不同的位置,實現價值的方式也不同。綜上,經營模式的內涵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一是確定企業實現什麼樣的價值,也就是在產業鏈中的位置;二是企業的業務范圍;三是企業如何來實現價值,採取什麼樣的手段。
F. 人力資源管理中「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價值分配」各指什麼意思
價值創復造,就是你能制不能為公司帶來有價值的人才,是不是能創造價值;價值評價就是每一個員工進行合理的評價,就像是績效評比一樣,作出合理的評價;價值分配就是你要合理的將每一個人適合什麼樣的崗位或者是工作,合理安排和分配,。這是我的理解,因為之前從事過人事,希望能幫到你
G. 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的關系
價值創造和價值分配是商品經濟條件下人類社會基本的經濟活動,是構成社會生產和再生產 的主要環節。價值創造研究的是生產領域中價值是由什麼創造的,即價值的源泉是什麼。價 值分配研究的是價值創造出來以後,在各個要素所有者之間按照什麼原則進行分配的問題。 因此,價值創造和價值分配是兩個不同的問題,不能把他們混為一談。既不能把價值創造看 作是價值分配的依據,也不能把價值分配問題完全等同於價值創造問題。
1.價值創造不直接是價值分配的依據。價值創造只是研究生產領域中的價值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勞動價值理論揭示了勞動是價值的 唯一源泉,其他生產要素都不足以創造價值。但是,這並不是說,由勞動創造的價值只是由 勞動者完全佔有,實際上,在任何社會中,都不可能由創造價值者完全佔有價值。這是因為 ,價值的分配並不是以性質決定的,它是隨著經濟關系性質的變化而進行調整的。這種分配 原則的變化和調整與價值創造沒有直接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行的一個原則是按要素 分配,就要求對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價值具有佔有權,以實現自己對生產要素具有的所有權。 所以.按要素分配,實質上是按要素所有權分配。按要素分配所依據的不是勞動價值理論, 而是市場經濟的分配原則。
2.價值分配原則的變化,並不能否定價值創造的理論。按要素分配,意味著作為生產要素的所有者,都有權從創造的價值中分到自己應該得到的一 份利益。但是,並不能由此推論出,因為各個要素所有者都有權得到自己的一份利益,就認 為這部分價值就是由各個要素自己創造的。總之,勞動價值理論不是以按要素分配的理論為 依據的,同樣,也不能用按要素分配來否定勞動價值理論。
H. 挪威管理學研究者把整個經濟活動中價值創造結構分為價值鏈、價值商店、價值網路。請問原始出處哪裡
價值網路有別於價值鏈,價值鏈依賴於一個企業自身所擁有的組織以及內該企業與供應商之間所商容定的,並且有嚴格控制的合同。而價值網路是在釋放以下四個主要方面和前提條件下,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動態連接:
1.從企業內部和企業外部兩個方面出發,開發企業的資源和協調能力,利用動態過程而不是簡單的交易。
2.即使在"核心"業務領域也能夠獲得專業服務。
3.在研究、設計、製造和客戶服務幾個方面創造新的協作。
4.促使客戶、供應商和商業合作夥伴進行創新,讓它們的成長推動企業自身的成長,反之亦然。
I. 如何理解銷售不僅傳遞價值更要創造價值
品牌價值如何有效傳遞不同品牌之間由於價值上的不同而產生相互流動,那如何使品牌互相接觸時達到雙贏?如何使品牌原來的不足通過傳遞後充實?如何使傳遞過程中不會有價值流失?一個好人與一個壞人在一起,是好人變壞的可能性大,還是壞人變好的可能性大?這是一個難有明確答案的問題,因為其中牽涉到許多的變數。這個問題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是可以互相影響的,如同我們在物理學中學到的「熱傳遞原理」一樣,會從溫度高的物體傳遞到溫度低的物體。那麼,品牌之間是否也存在相似的規律呢?回答應當是肯定的,當不同的品牌由於某種原因被放在一起時,必然也會產生「傳遞」現象,不同品牌之間由於價值上的不同而產生相互流動。但與「熱傳遞」只會導致高溫物體降低而低溫物體上升這一結果不同,品牌之間的「價值傳遞」可以有多種可能結果,甚至可以達成雙贏的局面,即雙方的「品牌價值」都得到一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