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表現美與創造美

表現美與創造美

發布時間:2021-06-11 18:32:24

A. 如何培養孩子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教學設計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將幼兒教育的內容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其中藝術教育作為五大領域之一有著自身獨特的作用。在幼兒期,幼兒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有很多種,如音樂、舞蹈、美術、手工製作、書法、影視作品等,其特徵也各不相同。教師應通過藝術活動的開展,讓幼兒感受不同藝術形式的基本特徵,體驗審美愉悅,深化幼兒對美的感受能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發現和感受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下面我談談在幼兒音樂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培養幼兒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一、觀賞自然美:培養幼兒發現的能力。幼兒處於認知發展的最初階段,觀察力、注意力、抽象想像思維能力正在初步發展。而對美麗奇妙的世界,該如何引導幼兒去發現美,為表現美、創造美積累經驗呢? 1、傾聽自然美 幼兒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然界豐富的事物和現象給了他們形成美感的源泉,教師應利用周圍的環境,引導幼兒觀察、發現、感受和欣賞美的事物,一起傾聽自然中各種好聽的聲音,如鳥叫聲、蟲鳴聲流水聲等,引導幼兒感知聲音的音色、強弱、快慢等,想像聲音像什麼,是什麼東西發出來的,帶領幼兒領略自然美。 2、欣賞節日藝術美 一年中有很多的節日,節日里都會有各種慶祝的活動。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六一節等,在這些節日來臨之際,可組織幼兒觀賞這些文藝節目,讓幼兒感受節日特有的藝術美。 二、欣賞音樂作品,培養幼兒感受美的能力 。俄國兒童文學家別林斯基曾說過:"應當竭力使孩子們少領悟一些,但要多感受一些。"幼兒美的感受力不但需要從長期的、有計劃有目的欣賞活動中獲得,同時需要有正確的方法促進其感受美的能力的提高。 1、教給幼兒欣賞音樂作品的方法 。引導幼兒從作品旋律的節奏,強弱,快慢和情緒、樂段的變化去感受音樂的特點,甚至是討論作品的背景和意境等,如在學習音樂欣賞課《奇妙的大森林》時,在樂曲中高音區跳躍的旋律表現出了小松鼠的歡快,低音區緩慢的旋律則代表了大象的穩重。在欣賞體驗中,孩子們感受到了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 2、為幼兒提供適宜的音樂作品 。由於幼兒期孩子感受力的有限,還不能感知音樂中細微的變化,因此教師要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選擇音樂作品,最好是選擇一些簡單,情緒情感鮮明的樂曲(如搖籃曲、進行曲、舞曲)等,發展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三、在感受音樂的同時,培養幼兒的表現力。從《綱要》的精神中可以看出,培養幼兒進行藝術活動時要提倡幼兒的參與性,充分挖掘其表現形像的潛力。表現是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幼兒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在音樂活動中注意培養幼兒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以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使幼兒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並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 1、歌唱活動 :唱歌的目的是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們不能只滿足於教孩子唱會一首歌,重要的是啟發幼兒准確地表達出歌曲的感情和藝術形象,進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體味。做到真確的呼吸,准確的吐字、准確的音高和節奏、自然而美好的聲音等等,孩子才能進入表現音樂的最佳狀態,唱出的歌聲真摯動聽,從而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使幼兒充分理解歌曲的內容,結合他們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詞語,作形象的比喻和講解,把歌曲蘊含的豐富情感和藝術美挖掘出來,激發幼兒對理解歌詞的興趣,引導他們將自己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確地、創造性的表達出歌曲的情感和藝術美。 如在音樂活動《小樹葉》中,因為歌曲有兩段,而兩段所要表達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這就要求小朋友唱歌的情緒是不同的,開始小朋友們總是把握不了歌曲的感情,唱起來沒有表情,聲音不好聽。對此,我把歌曲用一個孩子離開媽媽的故事講解給小朋友聽。我說,第一段是樹葉寶寶要離開自己的媽媽,心裡又難過又害怕,因此唱的時候聲音要低沉,緩慢些。臉上的表情是難過害怕的。第二段,小樹葉是堅強勇敢的,它告訴媽媽明年春天又會回到媽媽的懷抱,應該用歡快明亮的聲音來唱。臉上的表情是開心的。在經過這樣的理解與練習後,幼兒的歌聲中充滿了感情,歌聲中浸染著美的色彩。 2、樂器教學 :樂器教學最大的價值在於增強了音樂活動對幼兒的吸引力,促進幼兒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和創造能力的發展。 當某件樂器第一次出現在幼兒的面前時,幼兒總按捺不住想玩弄樂器以發出聲音,這時,我會先告訴幼兒怎麼正確地拿放樂器,怎麼樣讓樂器發出好聽的聲音達到正確演奏,老師說什麼,孩子做什麼,給幼兒畫一個框。雖然活動是井井有序,可是幼兒的學習是被動的,削弱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想到這里我又利用平時戶外活動剩餘的時間帶領幼兒去音樂大教室感受樂器,在這里也讓他們'亂一亂',讓幼兒自己去發現,以保護幼兒對新玩意兒產生的好奇。 3、律動教學的目的在於通過律動培養與發展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能力,而不在於律動的動作本身,它是一種讓幼兒全身心投入到音樂之中的審美體驗活動。 瑞士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認為:在音樂上,凡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節奏的長短、聲音的高低等各種變化的動感,均可以身體的動作予以表現,特別是節奏。凡有節奏,就有律動;凡律動均有節奏。個體對音樂的身體反應是直覺的、自然的、即興的。 教律動時,以往總是「教師編,孩子學」這種機械式模仿,束縛了幼兒的手腳和大腦。我在音樂活動中打破這個常規,讓幼兒自己聽音樂、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像,把聽到的音樂用自己的手、腳做動作去自行發揮、自我表現。在音樂活動中,我總是鼓勵孩子們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大膽地去表現自我,這既有利於自信心的樹立,也利於良好個性的培養。每次的音樂活動最後我都會讓全班孩子起立自己找一個空地,盡情的跳舞,全班幾十個人編了幾十個小舞蹈,盡管有的大同小異,有的動作也欠優美,但我還是表揚和鼓勵了大家,因為這畢竟是他們的心血,他們自己的「作品」。 四、提供創造機會與空間,激發幼兒的想像力,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幼兒是最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但是當前的一些社會環境和不良教育方式卻限制了幼兒的想像力。我認為創造力培養的過程就是讓幼兒在音樂活動中自由自在,心情愉快,精神放鬆,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各種音樂所表達的形象、意義、最終用自己認為最適合的聲音表達出內心的感受,同時進行即興創造和創作實踐活動,創造出屬於孩子們自己的新的音樂過程。 1、利用多種途徑提供藝術創造的機會和空間。在幼兒園中,教師要提供寬松的環境氛圍,利用身邊的資源(如錄音機、電視等)播放音樂、表演等,鼓勵幼兒模仿表現,不過多限制幼兒,盡可能多地為幼兒提供可以自由參與的條件和機會。甚至是有意組織、邀請和鼓勵幼兒參加一些藝術活動(如:唱歌、律動、舞蹈和表演等集體音樂活動),讓孩子們在愉快的藝術活動中培養美的經驗,並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2、鼓勵支持幼兒對聲音的探索,重視幼兒在活動中的即興性。工具、材料還有自然界都能發出聲音,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去聆聽、探索和想像。如引導幼兒聆聽和分辨用不同物品、打擊樂器或敲擊方法發出的聲音的不同,用不同的物品、打擊樂器模擬自然界和生活中有特點的聲響,用嗓音和身體動作發出不同的聲響和節奏等,充分發揮幼兒的想像力,重視和鼓勵幼兒在活動中的即興表演,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創造活動,感受創造樂趣。 3、在活動中注重培養幼兒良好的節奏感。節奏是學習音樂最基礎的部

B. 如何培養學生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

我們應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在教學中滲透美育,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陶冶美的情操。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美育因素。以表現自然美的《草原》、《火燒雲》;表現社會美的《撈鐵牛》、《誠實的孩子》;表現藝術美的《月光曲》等等。這些文章不僅表現客觀存在的自然美,社會美和經過加工塑造的藝術美,而且表達了作者的審美情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從中獲得美的感受,提高欣賞美的能力,又能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對他們樹立遠大的革命理想,塑造美好的心靈,培養高尚的情操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我重視美育滲透,進行了如下的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一、 引導觀察感受美感受美是一種重要的審美能力。法國藝術大師羅丹說過:「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葉聖陶先生也有一句名言:「只要動手去采,隨時都會發現晶瑩的寶石。」由此可見,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主要是通過觀察。世界就像五彩繽紛,變化無窮的萬花筒一樣,豐富多彩的大自然和人間社會生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美的源泉,也都是觀察的對象。在課堂教學中,我總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文中的插圖,展開合理想像,讓學生感受圖畫之美。如在教學古詩《小池》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看圖,想想圖上都畫了哪些景物?學生很快就看出圖上畫著泉眼,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等景物

C. 培養幼兒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指的是什麼

培養幼兒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 國家教育部於2001年頒發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在藝術部提出了「培養幼兒對藝術的喜愛,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激發他們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情趣和能力」的目標。從《綱要》中,我們體會到幼兒園藝術教育的新取向,注重幼兒的藝術感受力和創造力發展的取向。 長期以來,幼兒園藝術教育由於受到科技理性的影響,多半是照葫蘆畫瓢,導致幼兒只會機械地模仿,把廣闊生動的藝術教育,僅僅停留在一張缺乏生氣的作業紙上,把豐富而具體的審美活動,局限在幾句抽象的語言上。這種藝術教育的後果是幼兒的藝術感受能力下降,直覺、整體的審美方式遭到破壞,審美經驗極度缺乏,幼兒的藝術想像力和創造也被泯滅了。 面對著新世紀,幼兒藝術教育必須依據現代藝術教育理論,全面貫徹《綱要》精神。使幼兒在藝術活動中更好地感受美和表現美。 一、 感受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 在藝術教育中,要幫助幼兒走進他們的生活觀察,感受生活中的千姿百態,聆聽大自然的各種聲音,發現其中蘊涵的美。 (一)對自然美的感受 加里寧曾指出,兒童的感受性是很強的,要多給兒童介紹周圍世界,特別是土地、森林、山脈、河流、海洋等這些大自然的形形色色,從而為孩子形成「人類性格的最好的特質」奠定基礎。大自然是神奇的,它有孩子們探索不僅的奧秘,大自然又是誘人的,它蘊涵著永恆的美,那潺潺的流水,鮮艷的花朵,婉轉的鳥鳴,無不給孩子帶來樂趣和遐想。 小小幼兒園也是大自然的縮影,有草、有花、有樹,隨著季節的變化。園內景色也不斷變化,例如,春天來了,讓幼兒在院子里找「春天」,孩子們觀察到桃花開了,小草長高了,楊樹,柳樹長出綠葉,會高興地說「春天的院子變得漂亮了」。 經常組織幼兒到公園去游覽,去野外遠足。讓幼兒在其中充分感知色彩的美:綠 色的寧靜,紅色的喜悅,白色的純潔……讓幼兒在松軟的草地上躺著觀看天空各種形狀的雲,鳥群從天空飛過,飛機長長的霧氣尾巴。在野外,幼兒會饒有趣味地指點談論路邊的小草、花朵,田野里的果實、莊稼。有的用假照相機拍照,有的府下身子去嗅大地媽媽的溫馨……歸來時,孩子們總是手舞足蹈,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接著,就讓他們把感受最深,感覺最美的景色畫在紙上,有的畫藍色的湖,湖面有鴨子,湖邊有垂柳;有的畫小朋友在玩耍,地上有嫩綠的小草,五顏六色的花朵,畫面充滿生氣,美的情感躍然紙上。 (二)對生活美的感受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作為幼兒教師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園內生活各個環節中去注意發現、挖掘,引導幼兒從生活細微處去感受美的存在,擴大其審美視野,提高其認識美的能力。 每天早晨,值日生早早來園,幫助老師做值日生,使他們感受到勤勞就是一種美的行為。平時教幼兒走路時要抬頭、挺胸,使幼兒體驗到這是一種形體美。經常讓幼兒比一比,誰的臉最干凈,衣服最整齊,提醒幼兒隨時保持自己的儀表美。午睡前後,經常逢到孩子們互相幫助脫衣服,有的說「請」、「謝謝」、「不客氣」等禮貌用語,及時表揚,並強化這種語言。 (三)對藝術美的感受 藝術美是通過藝術家們創造的藝術形象美反映出來的,因此它比實際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強烈,更理想。它所塑造的形象也能更以情動人,使欣賞者獲得更強烈的美感。 讓幼兒欣賞那些貼近孩子生活,又比較容易理解的作品,欣賞齊白石的蝦、蟹、青蛙,迪斯尼畫的米老鼠、白雪公主,張樂平畫的三毛,還可以欣賞那些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年畫、掛歷、圖片等,對於這些作品可以從表現的形象、主題內容、作品類別以及造型手法等方面作些簡單介紹,即使幼兒一時不能理解,但也是能感受的。例如,讓幼兒欣賞徐悲鴻的繪畫作品《奔馬》,一匹駿馬迎著春風,邁開強勁有力的腿,賓士向前,這是一匹多麼神奇駿美的馬啊!這樣的活動對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欣賞能力以及學習興趣的培養均有極大作用,有人把欣賞比做給幼兒吃「營養麵包」,因為它具有「維生素」,能夠健身益腦,增強藝術細胞。 二、 發展幼兒的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 在藝術教育中,不能僅僅停留於讓幼兒用藝術表達生活,還要引導他們學會用藝術的方式改善周圍的生活環境 ,裝點自己的用具,使環境更漂亮,生活更美好,而且通過美的創造,能夠進一步加深幼兒的藝術體驗,增強其藝術表現力。 為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如泥塑、插花、舞蹈、繪畫、京劇表演等等,讓幼兒在這些活動中感受和理解經過提煉的現實。在注意讓幼兒充分表現自我的同時,也教給幼兒創造美的技能。例如,插花藝術,它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人民群眾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插花藝術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精神文明的需求,而幼兒非常愛花、愛草、愛葉,經常畫它、唱它、撫摸它、擺弄它,這是幼兒「愛美」情感的自然流露。我們可以把這些美麗的插花「搬」到我們的教室中來,從而美化我們的環境,陶冶幼兒的性情,使幼兒感受生活中的美,表現美的情趣。於是,我們開展了「插花」的藝術活動,在活動開始首先創設形象生動的情境,讓幼兒欣賞具有審美價值的美好事物……插花、體驗美的情趣,要求幼兒從不同角度充分觀察審美對象,說出所看到的形象間、色彩間的關系,感受其藝術美,懂得怎樣插花才好看,從中體味大自然可以創造美, 人們通過勞動也能創造美,然後在欣賞的基礎上,引導幼兒依據花的形式和規律,大膽地進行創造,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最後,進行相互欣賞、相會交流,當一盆盆美麗、造型獨特的插花展現在幼兒面前時,幼兒是那麼的喜悅,整個活動使幼兒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藝術為人類創造和再現了現實中美境界,並影響著人的品行,給人類以美的享受,從而使人的人格變得高尚起來,這要求教師更多的引導和充分挖掘幼兒愛美的天性,滿足幼兒自我表現和審美 的需要,使他們在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過程中,體驗自身的尊嚴和價值。

D. 形式美在美的創造中有什麼意義

形式美的法則是人類在創造美的形式、美的過程中對美的形式規律的經驗總版結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對稱權均衡、單純齊一、調和對比、比例、節奏韻律和多樣統一。

形式美的法則在美的創造中的意義有:
1、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則,能夠培養我們對形式美的敏感,指導人們更好地去創造美的事物。
2、掌握形式美的法則,能夠使我們更自覺地運用形式美的法則表現美的內容,達到美的形式與美的內容高度統一。

E. 如何讓學生感受美,表現美 讓美育與學生"美遇

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讓學校美育始終與「美」相伴相生,而如今這種「美」更加可感可知。今年4月底編制完成的《福建省「十三五」教育發展專項規劃》中,出現了「配齊配足美育教師、加強美育督導評估、搭建學生美育活動平台、豐富學校美育實踐工作載體」這些亮眼的字眼,一場以質量為核心的教育內涵發展道路與學校美育的美好相遇指日可待。
美育之花在八閩大地孕育與綻放背後,是整個中華民族對美的執著追求。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學校美育工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重要部署;去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新時期加強學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

F. 每個幼兒心裡都有一顆美的種子,請舉例說明在幼兒園活動中,有哪些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藝術形式

讓幼兒感受、發現、欣賞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中的美;讓幼兒接觸多種藝術形式和作品。
創造機會和條件,支持和尊重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

G. 感受美 欣賞美 創造美 表現美 xx美 幫我想個名詞 動詞 說錯了

心靈美,外貌美,

H. 如何有效激發和培養幼兒表現與創造美的能力

給幼兒看美的東西,圖片之類所有你能提供的,審美是一種能夠培養的能力,接觸多了,耳濡目染,就能提高,審美能力有了,才能談得上創造美。

I. 感受美 欣賞美 創造美 表現美

心靈美,外貌美,

J. 怎樣培養學生小學美術的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

怎樣培養學生小學美術的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
在美術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美術課程要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教師要創設一種可以讓學生聽、視、感、觸的環境、氛圍,以激發、感染、陶冶、誘導學生的情感。在教學實踐中想方設法創設情景,營造積極、互動的課堂生活,多渠道地刺激學生感官,能夠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和慾望,給思維以動力,使整個課堂教學在和諧自然的過程中,為此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

一、創設多樣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從中感受美
「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缺少的是用心去感受。」學生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往往不注意觀察,無法感受生活中的美。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多樣性、新穎性、趣味性、藝術性等特點設計生動優美的畫面,讓學生從中感受美。例如,進行《圖案之美》一課教學前,我搜集了生活中有關裝飾的漂亮圖案,製成課件,教學時為學生播放,使學生走進裝飾圖案的海洋,看到了植物圖案,人物圖案,風景圖案……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不僅感受到了圖案的創意與設計美,還使學生發現了身邊平時沒有感到的美所蘊含的文化,自然激起了學生對圖案的喜愛之情。把學生置身於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藝術氛圍里,使學生的情緒受到感染,滿足了孩子們的心裡需求,符合學生的心理習慣,令他們耳目一新。在欣賞達芬奇的作品《蒙娜麗莎》的時候,當學生一見這幅作品時,腦海里立刻會對蒙娜麗莎那謎一樣的微笑產生興趣。然後引導他們去聽音樂中對蒙娜麗莎的歌頌,使學生在視聽盛宴中感受到作品的美。
美術在培養人的高尚情感及審美趣味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並不是所有的人在美術面前都能有所感悟,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術教育。如果教育的方式適合,它們就會用美來浸潤心靈,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沒有這種適合的教育,心靈也就因此而醜化。」美術教育對於培養學生美好的心靈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二、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學生欣賞美的情趣
美術欣賞教學具有認識、教育、審美三個教育功能,是提高學生藝術修養的重要途徑。以往上欣賞課,我總是一味地強調作品的歷史意義和作者的情感態度,並硬要學生能夠理解、接受。即使教師分析得頭頭是道,無懈可擊,學生也只會聽得雲里霧里,索然無味。可想而知,學習效率很低。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學生主體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創造潛能,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學生欣賞的情意,獲得深刻的體驗,這樣才有利於學生欣賞能力的養成。因此「欣賞」不僅是指以愉悅的心情觀看美術作品,而且還要了解美術作品中形式美及作品的含義。幾年的工作實踐發現美術欣賞課,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美術鑒賞能力、審美能力,提高審美品位等審美素質的重要空間,孩子們審美快樂的獲得與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達成同樣重要。它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對我的學生進行隨堂欣賞,引導他們去欣賞生活中的美,比如在上《樹上樹下》一課時,就帶領學生到校園里走一圈,欣賞一下校園里多年的柳樹、形態各異的花樹,這樣既加強了他們的直觀認識,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教育,又有利於之後的教學。學生在這種教學情景中自覺、自主地去感受、去探索、去交流,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才能獲得更大的美術教學效應。在進行欣賞課《傳神寫照——中國人物畫》一課教學時,我運用課件,引導學生欣賞古代及近現代的人物畫作品,使學生領悟到古近現代的以形寫神、再現場景、隱喻現實、見證歷史及表達感受的不同繪畫風格,提高了自己的審美素養,激發了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感。從心靈深處接受了美的教育,美的熏陶。

三、授課手法豐富多樣,讓學生創造美
1、 激情引趣,培養創造美的意識。
人們都知道興趣是人的重要的個性心理特徵之一。它是人們力求探索某事物並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世人的認知活動的動力來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設計好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特別是教學的導入,讓學生學得主動,假如青少年學習對他毫無興趣,完全是強制性被迫學習,就會扼殺學生的學習意願。美術課的教學任務是向課堂四十分鍾要質量,也是組織學生上好美術活動課的重要場所陣地。因為美術活動課是豐富孩子的美育生活,拓寬審美境界,誘發審美情感,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有效途徑,而美術課活動可以通過欣賞,構思,創作為主線,利用所學畫剪,貼,撕,卷,拚等製作為主要方式,採用有特色的新穎有趣,實用性很強的內容和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教學生。讓學生在活動課中「活」起來「動」起來,主動活動,手腦並用,增進學生直接經驗,有目的針對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願意,喜歡參與,重視學生構思設計,創造和評價,調動學生多種感官能力,使學生的想像,思維,動手得到發展。在原有基礎上進步的同時把學習當做一種樂趣,才能激發創造力,在設計活動課中,我先從總體上理解和把握基礎教材的特點,在遵循教學目標和要求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動手創造能力,充分發揮學生在鑒賞,審美和動手等方面的能力。例如《一目瞭然》這課的教學中,孩子們發揮想像力,結合剪、貼、畫設計貼近生活的圖標。使課堂教學內容成為活動課的有機組成部分,巧妙將興趣和操作有機結合起來,注重形式的多樣化,趣味化,使學生自己創作作品,通過活動,使學生更好理解和掌握了知識。
2、讓教具助陣,使學生們在愉悅中創新。
教具是產生愉悅課堂氛圍的潤滑劑,設計教具,凸顯教具的直觀形象、新穎而有趣,讓學生徜徉在玩與學之間,有助於學生體驗美術的樂趣,從而愉快地、積極地、主動地去探索。例如在《三原色三間色》一課的教學中,我用彩色透明糖紙剪了三個圓形,然後交叉重疊組合,出現間色,體驗色彩的變化。運用糖紙重疊組合的游戲給學生耳目一新的視覺感覺。雖然是一張普通的糖紙,但是通過學生游戲化的學習,幫助學生理解了原色和間色的關系,簡單易行又輕松愉快。

3、促進個性,逐步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大自然是美術表現的豐富源泉,我們要通過各種途徑為他們創造用感官去接觸外界事物的機會,鼓勵他們多聽、多看、多摸、多嘗、多想,從而達到發展感官、增長知識、開闊眼界、豐富想像,才能夠畫出富有個性化的作品。例如在教學《神奇的太陽》時先讓學生想像,有的學生說太陽是圓的,有的說太陽是偏的,有的說太陽是七彩的,有的說太陽是笑眯眯的……有個學生說:「萬物生長靠太陽,所以太陽下面長滿了果實。」於是我順著他的思路往下引導,太陽是圓的,太陽下面長滿了什麼?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說了很多:有蘋果、梨子、香蕉、枇杷、西瓜……學生在創作時,在太陽的下面畫滿了各種水果,還加了很多各種各樣的葉子,真是太神奇了。

4、採用現代多媒體,提高審美能力。
烏申斯基曾經說過:」孩子們是憑形狀、色彩、聲音和一般感覺而思考事物的,假如有人強迫他們用其他方法來思考事物,那麼他就會有害脅迫學生的興趣和天性。課堂教學是一個立體的流動過程,包含著多重矛盾關系,要是這個過程成為一個優化的過程,要使它符合教育關系的規律與要求,並成為一個美的載體,首要任務是構思制定美育計劃,在傳授知識與審美教育中注重美術學科的思想性、情感實踐、創作等因素的統一,也是將表現形式的內在美和具體操縱技能更加統一起來,打破長期學生照樣臨摹和對事物進行寫生的傳統教學方式,要做到「 寓教於美」就是滲透美育觀念同時,有效的運用現代電教媒體,用直觀、生動、形象等特點以可看、可聽、可靜、可動,以其鮮明的色彩,生動的形象、悅耳的聲音增強學生的注意和陶冶,學生在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培養同時,將基礎知識的傳授、基本技能訓練和美術教學中的美育教育融為一體。例如在上剪紙課時,首先根據內容制定由淺到深的教學實施計劃,精編教案步驟,通過電教媒體展現民間剪紙的特點,及了解南北剪紙的特點和表現技法,從直觀去了解剪紙的造型方法,一般陰陽刻法,接著再用投影儀展示剪紙構圖方法,讓學生直觀掌握剪紙的基本要求, 從而調動學生濃厚興趣,讓學生從眼前展示的作品體會到民間藝術的魅力和濃厚的鄉土氣息。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靜態美、動態美利用電教手段和有趣的導入方法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各種積極心理因素參與審美活動,從而產生意想不到的美術效果。

5、注重營造和諧課堂拓展教學空間,讓學生創造美。
例如《校園寫生》這一課的教學意在讓學生了解風景寫生的畫法與步驟。該課要求用兩課時完成,第二課時主要表現畫面的明暗。教學時我設計利用投影片配合講課,既復習了上節課內容(定位、畫基本形、畫輪廓),又明確了本節課的任務(畫明暗)。我將這四個步驟分別畫在四張投影片上,再將四張投影片連為一體。演示時,首先復習上節課的內容(定位),在第一張投影片的基礎上展示第二張投影片——畫基本形、第三張投影片——畫輪廓,引入新課後,我再重點講評第四張投影片——畫明暗,並指出輪廓(如房屋的暗面,樹的暗面等)都用線條按結構排列,線條的勾勒要有疏、密、重、輕、遠、近之分。因此學生們能夠由淺入深地領悟和把握本課的知識點。
總之,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提高他們的創作能力,讓他們在美術教學中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讓他們大膽地表現自我,大膽地異想天開,大膽地創新,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在美術教學實踐中,可以千方百計把美術課的授課內容轉化為可看、可聽、可學的材料,由易到難、由遠到近、由抽象到直觀,讓學生體驗和感悟美術,更有利於學生審美能力的形成。利用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段進行美術課教學,可以使學生充分地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拓展了美術課堂學習的空間,實現了最優化的課堂教學。

閱讀全文

與表現美與創造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