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生字是誰發明的

生字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6-11 18:17:17

Ⅰ 生字是誰發明

上帝 他老人家創造了一切

Ⅱ 生字的來歷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來歷」、「料理」等部分詞語,學習運用「一面……一面……」。
2.朗讀課文,學習魯迅先生嚴格要求自己和勤奮好學的精神。
3.指導學生按由中間到四周的方位順序觀察圖畫,理解圖文內容。
4.給第3自然段分層,概括自然段段意。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三味書屋的陳設,學習按由中間到四周的順序進行觀察的方法。
2.了解「早」字的來歷,學習魯迅嚴於律己、勤奮好學的精神。
3.練習給第3自然段分層,概括自然段段意。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學習本課生字、詞語。
(二)結合課文插圖,初步學習按由中間到四周的順序進行觀察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結合看圖,學習按由中間到四周的順序進行觀察的方法。
三、教學過程
(一)簡介魯迅及三味書屋導入課文。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生,1936年逝世。他是浙江紹興人。出身於封建破落士大夫家庭。青年時代赴日本學醫,後來從事文藝工作。他用筆作武器,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作堅決的斗爭,他一生寫了許多著作。被人們稱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魯迅童年時期家境不好,父親多病。魯迅在幫助媽媽照顧爸爸和做家務的同時,仍堅持在書塾里讀書。魯迅小時候讀書的書塾是怎樣的,他又是怎樣學習的,下面我們就一起學習課文。
(二)布置預習要求,指導學生自學。
1.學習本課生字,藉助字典理解詞語意思。
2.初讀課文,結合插圖,理解課文內容。
(三)檢查學生預習效果。
1.檢查生字讀音:
強調:「塾、紹、壽、弛」是翹舌音。
2.同音字、形近字比較區別並組詞。
塾( ) 墨( ) 硯( ) 弛( )
熟( ) 默( ) 觀( ) 馳( )
3.理解下面重點詞語。
(1)來歷:人或事物的歷史或背景。課文中是指「早」字這件事的歷史。
(2)料理:辦理、處理。
(3)八仙桌:大的方桌,一般每邊坐兩人。
(4)戒尺:過去私塾先生對學生進行體罰用的木板或竹板,形狀像尺子,所以叫戒尺。
(5)當鋪:專門用實物抵押借錢給人的鋪子。舊社會,當鋪是剝削窮苦人的地方。窮人把東西抵押給當鋪,當鋪根據東西的質量估價給錢,到期還錢時要交很高的利息,才能把東西贖回。如果到期不贖,抵押品就成了當鋪的了。
(6)毫不鬆弛:鬆弛,一般指(制度、紀律等)執行不嚴格。毫不鬆弛在課文中的意思是魯迅嚴格按照自己所立下的信念去做,一點也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
(四)結合插圖,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帶著問題,觀察圖畫。
(1)圖上畫的是什麼地方?
(2)圖上畫了哪些東西?這些東西是怎樣排列的?
2.學生練習口述:
按個人自說,同位互說,再指名說三個步驟練習口述。
3.再看圖,引導學生按由中間到四周的方位順序練習說圖意。
圖上畫的是三味書屋的內部陳設。
在正面牆上的中間掛著一幅畫,畫的是古松(有長壽的意思)和卧著的梅花鹿(有福祿之意)。屋子中間擺著一張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放著筆墨紙硯和戒尺。顯然這是先生的座位。
四面放著樣式不一的書桌,顯然是學生的座位。(學生自己從家中拿來的,所以樣式不一。)
由此看來,整個書屋顯得古樸、整潔。
(五)默讀課文,結合圖畫內容,理解文章。
全文三個自然段分別介紹的是:
1.概述三味書屋。
2.三味書屋的陳設和魯迅當年學習的情況。
3.「早」字的來歷和它對魯迅一生的影響。
(六)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七)作業:復習生字詞、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朗讀課文,學習魯迅先生嚴格要求自己和勤奮好學的精神。
(二)繼續指導學生按由中間到四周的方位順序觀察圖畫,理解圖文內容。
(三)學習給第3自然段分層,總結層意並概括本自然段段意,試背第3自然段。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繼續學習按由中間到四周的順序進行觀察的方法,了解三味書屋的陳設。
(二)了解「早」字的來歷,學習魯迅嚴於律己、勤奮好學的精神。
(三)學習給第3自然段分層,總結層意,概括第3自然段段意。
三、教學過程
(一)指名朗讀課文,檢查上節課學生初讀課文情況。
(二)學習課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一段,同學思考:
(1)第1自然段中「書塾」是什麼意思?
(2)這段講了哪幾個意思?
2.小組討論,回答問題:
(1)所謂「書塾」是指過去私人講學的場所,這個場所也可稱為是教室。
(2)這1自然段講了三個意思:
第①三味書屋從前是一個書塾,就是過去私人講學用的教室。
第②魯迅小時候在這里讀過書,說明魯迅與三味書屋有密切的關系。
第③三味書屋現在是紹興魯迅紀念館的一部分。
這一段只一句話講了三個意思,概括地介紹了三味書屋的過去和現在。
(3)指導學生用「……是……現在是……」,「……現在……是……是……」練習說話。
剛才我們知道了這一自然段雖一句話卻講了三個意思,概括了三味書屋的過去和現在,那同學們能不能用「……是……現在是……」和「……現在是……是……」把這段內容連起來,分別說一句話。
讓學生自己練習,再分組練習,然後全班試說。
「……是……現在是……」:三味書屋從前是魯迅小時候在那讀書的一個書塾,現在是紹興魯迅紀念館的一部分。
「……現在是……是……」:三味書屋現在是紹興魯迅紀念館的一部分,從前是魯迅小時候讀過書的一個書塾。
(4)總結第1自然段段意:
介紹三味書屋過去是書塾,現在是魯迅紀念館的一部分。
(三)學習課文第2自然段。
1.自己讀第2自然段,思考這段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學生讀後回答:第2自然段講了兩個內容,一是三味書屋的樣子,二是簡要介紹了魯迅當年在三味書屋是怎樣學習的。
2.讀第2自然段,思考:三味書屋裡的東西是怎樣陳列的?為什麼課文要強調魯迅的桌子在「東北角」?
教師在引導學生了解書屋東西是怎樣陳列的時候,要圖文結合進行。
(1)先看圖,了解三味書屋裡的東西怎樣陳列。
書屋正中牆上掛著一幅畫,畫前面是先生的座位,放著一張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上面有筆、墨、紙、硯和一把戒尺。四周是學生的書桌。魯迅的那一張在東北角上。
(2)再讀文,教師引導學生抓住「牆上」、「畫前面」、「四面」、「東北角」上等詞語,告訴學生作者是按空間位置,從中間到四周的方位順序來觀察、敘述的。和我們剛才看到圖畫上的內容是一致的。
(3)課文在介紹書屋的陳列時,特別強調了魯迅的桌子在「東北角」,是因為本文主要是寫魯迅童年學習生活的。
(4)通過看圖學文,你對三味書屋總的感覺是什麼?
引導學生理解,從圖畫和文字上,我們感到三味書屋是古樸、整潔的。
3.再讀第二段,看看書里是怎樣描寫魯迅在三味書屋的學習情況的,魯迅在三味書屋裡幹些什麼?
學生讀文後體會:魯迅在書塾里主要是讀書、習字、還有時描綉像。這里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描綉像中理解到:魯迅當年學習是認真的,但他對舊時代書塾里單調呆板的學習生活是不滿足的,所以他有時把紙蒙在《西遊記》一類的小說上描綉像。
4.概括第2自然段段意:介紹三味書屋的樣子及其魯迅當年在此是怎樣學習的。
(四)學習課文重點段第4自然段。
1.讀第3自然段前兩句話,看看魯迅書桌上刻著什麼字,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引導學生體會:魯迅書桌上刻了一個「早」字,作者採用打比方的寫法,寫「早」字很像一個還沒開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投影理解:「字橫著,很像一個還沒開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教師幫助學生理解:像「還沒開放的花骨朵」,說明字寫得單純、幼稚,卻很美;像「小小的火把」說明「早」字不尋常,催人奮進。
2.這個「不尋常」的「早」字是怎樣由來的,魯迅為什麼要在書桌上刻上這個「早」字,請同學們接著讀文體會。
(1)投影體會重點句:魯迅一面上書塾讀書,一面幫著母親料理家務,幾乎天天奔走於當鋪和葯鋪之間。(體會帶點詞語及句子含義)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一面……一面……」是說魯迅當年的學習條件不好,當時家境十分艱難,小小年紀便承擔起成人的責任,在盡力幫助母親料理家務的同時,還能嚴格要求自己,依然在勤奮刻苦地學習。「幾乎」,差不多天天如此,說明魯迅家庭生活艱難,料理家務用去了魯迅不少時間。這是魯迅刻「早」的外部原因。
(2)接著讀文體會:魯迅在受到壽老先生的批評後,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
學生讀書找出答案:魯迅受到壽老先生批評後,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張舊書桌上刻了個「早」字,也把一個堅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裡。魯迅受到老師的批評,是促成魯迅刻「早」字的直接原因。
對老師「嚴厲」的批評,魯迅沒作任何解釋,而是默默地回到座位上,表現了魯迅嚴格要求自己和虛心接受老師批評的態度。
(3)投影體會重點句:魯迅在那張舊書桌上刻了個「早」字,也把一個堅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裡。(魯迅為什麼要刻這個「早」字?這個「堅定的信念」指的是什麼?
引導學生體會:魯迅聽了先生的批評以後,下定了要更加勤奮學習的決心,所以他在那張舊書桌上刻了個「早」字。「一個堅定的信念」,可以理解為壽鏡吾老先生批評的話:「以後要早到」;也可以理解為魯迅自己刻下的「早」字。這里的「堅定」說明魯迅並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痛下決心,絕不再遲到。「深深」表明魯迅決心吸取教訓,永遠不忘。「刻在心裡」說明魯迅把「早」已經變成一種信念,不再動搖。
(4)再讀課文,理解魯迅在桌子上刻「早」字這件事對他一生有什麼影響?引導學生重點體會最後一句話。
投影難句:「從那以後,魯迅上學再沒有遲到過,而且時時早、事事早,毫不鬆弛地奮鬥了一生。」
引導學生聯繫上句內容體會:只有信念堅定、執著,才會產生偉大的行動。「再沒有」說明魯迅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時時早,事事早,」「毫不鬆弛」是比「再沒有遲到過「更高的境界。要讓學生領悟到魯迅所下決心之大,並嚴格要求自己,付諸實際行動,使一生的學習和事業獲得了成功。「而且」一詞突出強調了「早」字。這一句話也正是對前文「把一個堅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裡」一句的呼應。
3.朗讀第3自然段,思考這段主要講了幾層意思,每層講的是什麼?
老師指導學生給第3自然段分層,可先讓學生從這段中找出「早」字的來歷一層,其餘再各分一層。
學生分層,(共分三層)。
第一層(1、2句)「早」字是誰刻的及「早」字的樣子。
第二層(3~6句):介紹「早」字的來歷。
第三層(第7句):從那以後,魯迅再沒遲到,毫不鬆弛地奮鬥了一生。
4.在分層總結層意的基礎上,概括第3自然段段意:
這一段主要講「早」字的來歷及這件事對魯迅一生的影響。
5.在理解文章內容基礎上練習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
教給學生背誦的方法:①先分層試背每層內容;②老師投影第3段內容,通過提示幫助學生背誦。
投影:魯迅的書桌上刻一個(小小的)「早」字。字橫著,很像一個還沒開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這個「早」字有一段來歷。魯迅的父親害了病,魯迅一面上書塾讀書,一面幫著母親料理家務,幾乎天天奔走於當鋪(去換了錢),(再到)葯鋪(去給父親買葯)。有一天早晨,魯迅上學遲到了。(教書認真的)壽鏡吾老先生(嚴厲地)對他說:「以後要早到!」魯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張舊書桌上刻了個「早」字,也把一個(堅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裡。從那以後,魯迅上學再沒有遲到過,而且時時早,事事早,毫無鬆弛地奮鬥了一生。
③學生脫離投影及課文自己練習背誦。
(五)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總結全文:
全文通過介紹「早」字的來歷,使我們了解到魯迅先生嚴於律己,勤奮好學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鼓舞魯迅堅持不懈奮斗一生,成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們學了課文應以魯迅先生為榜樣,從小把堅定的信念刻在心中,長大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棟梁之材。

Ⅲ 發明生字的人叫什麼名子

漢字就是生字啊,倉頡

Ⅳ 古代的誰發明了漢字

中國最早的漢字是倉頡發明的。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據《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為帝,號倉帝,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倉頡在位期間曾經於洛汭之水拜受洛書。

倉頡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據史書記載,倉頡有雙瞳四個眼睛,天生睿德,觀察星宿的運動趨勢、鳥獸的足跡,依照其形象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為「文祖倉頡」。

(4)生字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倉頡造字主要成就

從歷代典籍的記載看,倉頡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完善文字,所謂的「蒼(倉)頡作書」,並不是說倉頡一個人完全地將文字發明創造出來,而是說倉頡將民間既有的圖畫文字進行廣泛搜集,並加以認真整理,從而創制出一套成體系的規范的象形文字。

2、受洛書,河圖、洛書上詳細記錄古代帝王的興亡之數,和統民治國的道法。只有天授命的帝王才能得到,倉頡登基為帝後,向南巡狩自己的領土,登上陽虛山,隨著洛河向東來到了洛水與黃河交匯處的洛汭,發現靈龜背負著神秘圖案,獻給倉頡。八卦就是洛書演化而來,後為《周易》來源。

Ⅳ 生字是誰造的

cāng jié 倉頡,史皇氏,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人。《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

據《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君守》載:蒼頡,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被後人尊為中華文字始祖,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悉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形成了文字。

Ⅵ 中國漢字是誰發明的

有史料記載倉頡造字,但關於漢字起源的說法歷來各家有不同主張,同時漢字不斷在演變,所以無法確定具體是誰發明的。

《說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漢字起源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有:結繩說、八卦說、刻契說、倉頡造字說、刻劃說和圖畫說。漢字主要起源於記事的象形性圖畫,象形字是漢字體系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歷程,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6)生字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相關的漢字類型:

1、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2、金文:是指鑄刻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鍾鼎文,始於殷商時期。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鍾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3、大篆:大篆為漢字書體的一種。相傳為周宣王時史籀所作,故亦名籀文或籀書。 秦時稱為大篆,與小篆相區別。大篆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

Ⅶ 生字的由來

生——生長的生,本為動詞,後當作虛詞。《詩經·小雅·常棣》:「不如友生」,此「生」不作「生長」、「生活」解。唐李白詩:「借問別來太瘦生」句,生做虛詞是唐人語,明代也有「作么生」、「可憐生」之語,都作虛詞。若作如今的學生或先生解,不通(明吳震亨《唐音癸蕺》卷二十四《詁箋九》)。「生」在反義詞中,當作它反面熟義字,又當別論。

【戲曲術語】中國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泛指凈、丑之外的男角色。生的名目最早見於宋元南戲,指劇中男主角,與元雜劇的正末相當。清以後又衍化為老生、小生、外、末4個支系。按其扮演人物屬性、性格特徵和表演特點,大致可分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娃娃生等類。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剛毅的正面人物,因多戴髯口,故又稱須生,俗稱鬍子生。京劇老生行又分唱功、做功、靠把和武老生,另有紅生一行,主要扮演關羽,因勾紅臉,故又稱紅生。

生 ⑴出生。《素問•上古天真論》:「昔在黃帝,生而神靈。」 二發生,產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 ⑶生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四活著。《素問•陰陽別論》:「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⑸長出。《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⑹生育。《素問•上古天真論》:「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⑺未經炮製的。《靈樞•壽夭剛柔》:「則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 ⑻指春生之氣。《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冬三月,此謂閉藏……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⑼生發。《素問•刺禁論》:「肝生於左,肺藏於右。」 ⑽指五行生數。《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太過者其數成,不及者其數生。」 ⑾供奉、奉養。《素問•太陰陽明論》:「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⑿不常見,不熟悉。《吳醫匯講•方書宜人共識說》:「若圖立異矜奇,致人眼生不見。」

Ⅷ 20世紀的10大發明,生字,急!!!

生字:紐(niu第三聲) 組詞:紐約
衫專(shan第一聲)組詞:衣衫 襯衫
蒂(di第四聲) 組詞:瓜蒂屬
膏(gao第一聲)組詞:石膏 葯膏
械(xie第三聲)組詞:機械 器械
亨(heng第一聲) 組詞:亨利
綳(beng第一聲)組詞:綳帶 綳緊
潛(qian第二聲)組詞:潛水 潛艇

Ⅸ 中國漢字是誰最先發明出來的

倉頡最先發明的。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起源的說法歷來各家有不同主張,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有:結繩說、八卦說、刻契說、倉頡造字說、刻劃說和圖畫說。

相傳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 。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於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9)生字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

其中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跡》原書已不容易找到,據說,梵蒂岡圖書館尚有藏本。

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匯。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的。

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准設計的,適於拼寫北京語音。但是,在兩三百年間,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只是在外國傳教士中使用,沒有在中國人當中廣為傳播。

閱讀全文

與生字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