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讀《今天怎樣做教師》有感
讀了《今天怎樣做教師》,我想做一名快樂高明而且讓學生喜歡的教師,到
底應該怎樣去做呢?結合自己的實際,我有以下看法:
作一名快樂的教師,必須學會發現快樂,體驗快樂,教師的快樂來源於何處呢?
教師的快樂來源於教育對象的激情與活力。面對朝氣蓬勃、天真浪漫的青少年,教師會永葆青春、永懷童心、永有童趣,即使歲月染白須眉鬢發,心頭也會綻放不敗的春花。
教師的快樂來源於教育過程的挑戰與創新。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更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孩子;人不能兩次渡過同一條河流,更不可能重復使用一種教育方法。學生是千差萬別的,教育情景也是千變萬化的。這種變化,對教師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考驗。它激勵和鞭策著教師不斷創新,不斷超越,時刻置身於一種色彩斑闌的新奇感覺之中。
教師的快樂來源於學生心靈的回應與情感的互動。教師一串連珠的妙語、一個生動的事例、一句精巧的名言、一節成功的教學,都會贏得學生贊賞的目光、會心的微笑、熱情的掌聲、由衷的敬意;教師對學生的每一點關愛、每一絲呵護、每一次教誨,都會融入學生的腦海,刻在學生的心扉。此情無價,此樂無價。
教師的快樂來源於教育目的的崇高遠大,來源於教育成果的的豐碩殷實。教師之於學生,可以傳承精神,延續理想,升華知識,克隆品質。一名優秀教師,不僅是在培養著一批現實的優秀學生,同時也是在培養著一個未來的優良社會。當桃李遍天下之時,教師的思想主張便得以發揚光大,教師的付出便得以成倍的回報。那種精神的滿足與心靈的慰藉是任何物質財富都無法比擬的。
教師的快樂在於自己體察快樂、品味快樂,更在於自己創造快樂、享受快樂。一個善於創造快樂教學情景的優秀教師,能把枯燥的知識教學轉化為妙趣橫生的娛樂活動,自己教得愉快,學生學得輕松;自己教得省時省力,學生學得深刻扎實;自己講得少而精,學生用得博而廣。願做春蠶、蠟燭的精神、情操固然可歌可泣,但會演喜劇的能力水平則更加可喜可賀。
作一名高明的教師,必須有高明的方法。我的具體做法是:
僅僅教師自己作出嚴於律己的榜樣是不夠的,他還必須以嚴格的紀律約束學生的行為。
最要緊的是,教師要以慈父的態度對待學生,他應當想到。父親把孩子託付給他,他就是處於代父親職責的地位。
既不應自己有惡習,也不應容忍學生有惡習。他應當嚴峻而不冷酷,和藹而不縱容,否則,冷酷會引起厭惡,縱容會招致輕視。他要經常講解什麼是榮譽與善良,因為愈是經常告誡,就愈少需用懲罰。他不應當發脾氣,但又不應當對應該糾正的錯誤視而不見。他的教學應當簡明扼要,他應忍勞耐苦,對學生的要求應堅持,但又不要過分苛求。
應當善於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向不發問的學生提問。對學生朗讀的表揚既不可吝嗇,也不可浪費,因為吝嗇使學生產生對課業的厭惡,浪費則產生自滿。
在糾正學生的過失時,既不能諷刺挖苦,也不應辱罵。有些教師在責備學生的過失時好像是在嫌惡學生,這就會挫傷學生勤奮學生的積極性。
應當要求學生在聽自己講話的時候要注意力集中,並保持安靜。因為名家的演講不應去迎合學生的標准,而是相反,學生的演講要去適應名家的標准。此外,如果可能,教師要細心觀察每個學生所贊揚的是什麼地方,他是如何贊揚的。教師對自己演講中的優點感到高興不是由於這些優點本身,而是由於學生能正確理解。能分出好壞。
作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必須做到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擁有良好的情緒去面對學習。學生會因為喜歡一位老師而喜歡一門功課,同樣,也可能因討厭一位老師而討厭學習。一個被學生喜歡的教師,其教育效果總是超出一般教師。有人給師生關系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即電路適配器,相同的教育條件,教育對象,通過一定的師生關系配置,或許能爆發出強烈的教育能量,產生積極的教育效益,或完全相反,會產生短路,使學生厭學。在這個電路適配器的關系中,老師處在更主動的位置上,建立什麼樣的師生關系,主動權在老師手上。在以往的師生關系中,教師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者,在學生面前,他們是知識的權威。但是今天,學生接受知識和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寬了,學生獨立性的增強和信息來源的擴大,使他們思維敏捷、充滿活力,有些教師在電腦操作、暢銷書閱讀等方面會落在一些學生的後面。老師要樂於向學生學習。老師應該把「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當成自己的座右銘,師生之間有時是以「能」會友的關系。現在的學生涉獵廣泛,學習速度遠遠超過教師,作為老師就應該謙虛地向學生學習。這並不是什麼不好意思的事情。相反,如果教師不肯放下架子,不加強學習,不主動與學生交流、交心,甚至還把體罰、侮辱學生人格的做法當作最為有效的教育手段,那就不僅不會是受學生喜歡的教師,還會徹底破壞師生關系。無論中學生還是小學生,他們對自己喜歡的教師都會有一些普遍認同的標准,諸如尊重和理解學生,寬容、不傷害學生自尊心,平等待人、說話辦事公道、有耐心、不輕易發脾氣等。教師要放下架子,把學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學生說話,走下講台給學生講課」;關心學生情感體驗,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懷的溫暖;自覺接受學生的評價,努力做學生喜歡的教師。教師要學會寬容,寬容學生的錯誤和過失,寬容學生一時沒有取得很大的進步。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每當想起葉聖陶先生的話:你這糊塗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裡有牛頓,在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身為教師,就更加感受到自己職責的神聖和一言一行的重要。
② 《如何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850字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有幸拜讀了著名教育家魏書生主編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師》一書後,我不由地思考:什麼樣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呢?我想"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引用編者的話就是:"我們教師應努力提升自我,修煉教師之賢,做最好的自己,成為最好的教師。"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我想只要我爭取每天多讀些書,每天都有點進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進步,我想我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正如書中所提到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說過:"倘若當教師的,自己天天去研究,有所得的,即隨時輸入於學生,如此則學生受益較多,即當教師者也覺得有無窮的樂趣。所以學生求學,固然要學而不厭,就是當教員的,也要真正做到學而不厭"。
那麼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師"呢?編者在《如何做最好的教師》一書中將影響教師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經典感言分別進行了闡述,對於我們教師具有深刻的借鑒和指導意義。作為老師的我也不由地思考了從教十幾年來,在教學實踐中的得失,並將其與讀完本書後的感悟深入地融合在一起,得到了一種體會,即"如何做最好的教師"最基礎、最根本的是要做到兩點:(1)時刻保持對學生的愛;(2)始終堅持將這種愛付之實施的心態與行動。
本書中提到狄德羅提出:"教師要有豐富的情感——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不允許漠視學生的情感,因為教師的漠視就是一種摧殘,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傑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殘情感是絕對的蠢事。我們當以自勉——不論對自己還是對學生。"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如果我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麼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於事。都說人沒當母親之前看學生是一種心態,當了母親之後又是一種心態,以我的理解,可能當了母親,有了自己的孩子,對待學生便有了孩子自己母親的心境。不管聽話的、不聽話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聰明的或是不聰明的孩子,在母親的眼中都是有無數優點的。我們常說要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我想,如果有了母愛之心,我們就會發現,原來這種"閃光點"無處不在。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這種對學生的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要對學生的成長以及未來一生負責,所以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只喜歡那些自己認為"可愛"的孩子,而應該懷著一種責任把欣賞和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包括"差生"。並且真正的教育之愛,並不是遷就學生,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而是要給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幫助和服務,我們要給與學生的,是他們走出校園多年以後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習慣和性格。這種帶有養成良好文明習慣的"養成教育"必然帶有"強制性",離開了嚴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愛。同時,這種愛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內容,如對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懷著一顆愛才之心;對淘氣、不守紀律的學生懷著一顆寬容之心;對學習較困難的學生懷著一顆關懷之心……這些愛是成為最好老師的基礎。作為班主任的我,要從"喜歡學生"向"愛學生"發展!要為學生的成長以及未來一生負責!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因此,對於懷著"做最好的自己"心願的老師們,為達成所願"做最好的教師",還應該把這些愛化作"潤物細無聲"的"愛心之雨"通過教學實踐"灑向"所教授的所有學生。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書中所提到的教育家們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因此,只有把教育作為一種事業,始終如一地把對學生的愛進行到底,才能真正地"做最好的教師"。
在現實生活中,最好的老師,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想當,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當上,這是為什麼?難道說做最好的老師、成為名師真的就這么難嗎?我想不是這樣的,只是我們缺少了勇氣與自信,更缺少了作為純粹教育人的那種激情!要做最好的老師,那就要帶著"愛"這個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愛教育事業,把教育當作自己的一項事業,愛學生,用真正的愛——師愛,去對待學生,為學生的的未來服務!
由此我也感到,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還要在自身的工作生活中學會適時適度對自己進行心理調節,快樂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和事業,面對你的學生和家長,只有保持這種積極向上的心態,你就會感動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充實幸福的。
感謝有這樣的一本好書,讓我再一次堅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努力成為學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師!
③ 讀如何做最好的教師心得感想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有幸拜讀了著名教育家魏書生主編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師》一書後,我不由地思考:什麼樣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呢?我想「最好」就是 「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引用編者的話就是:「我們教師應努力提 升自我,修煉教師之賢,做最好的自己,成為最好的教師。」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 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 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我想只要我爭取每天多讀些書,每天都有點進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 前一天有進步,我想我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正如書中所提到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說過:」倘若當教師的,自己天天去研究,有所得的,即隨時輸入於學生,如 此則學生受益較多,即當教師者也覺得有無窮的樂趣。所以學生求學,固然要學而不厭,就是當教員的,也要真正做到學而不厭「。
那麼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師「呢?編者在《如何做最好的教師》一書中將影響教師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經典感言分別進行了闡述,對於我們教師具有深刻 的借鑒和指導意義。作為老師的我也不由地思考了從教十幾年來,在教學實踐中的得失,並將其與讀完本書後的感悟深入地融合在一起,得到了一種體會,即」如何 做最好的教師「最基礎、最根本的是要做到兩點:(1)時刻保持對學生的愛;(2)始終堅持將這種愛付之實施的心態與行動。
本書中提到狄德羅提出:」教師要有豐富的情感——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不允許漠視學生的情感,因為教師的漠視就是一種摧殘,這是不 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傑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殘情感是絕對的蠢事。我們當以自勉——不論對自己還是對學生。「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 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 大,最後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如果我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麼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於事。都說人沒當母親之前看學生是一種心態,當 了母親之後又是一種心態,以我的理解,可能當了母親,有了自己的孩子,對待學生便有了孩子自己母親的心境。不管聽話的、不聽話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聰明 的或是不聰明的孩子,在母親的眼中都是有無數優點的。我們常說要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我想,如果有了母愛之心,我們就會發現,原來這種」閃光點「無 處不在。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這種對學生的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要對學生的成長以及未 來一生負責,所以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只喜歡那些自己認為」可愛「的孩子,而應該懷著一種責任把欣賞和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包括」差生「。並且真正的教育之 愛,並不是遷就學生,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而是要給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幫助和服務,我們要給與學生的,是他們走出校園多年以後仍然保留在 身上的,深入骨髓的習慣和性格。這種帶有養成良好文明習慣的」養成教育「必然帶有」強制性「,離開了嚴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愛。同時,這種愛對不同的學生 有不同的內容,如對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懷著一顆愛才之心;對淘氣、不守紀律的學生懷著一顆寬容之心;對學習較困難的學生懷著一顆關懷之心……這些愛是成為 最好老師的基礎。作為班主任的我,要從」喜歡學生「向」愛學生「發展!要為學生的成長以及未來一生負責!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因此,對於懷著」做最好的自己「心願的老師們,為達成所願」做最好的教師「,還應該把這些愛化作」潤物細無聲「的」 愛心之雨「通過教學實踐」灑向「所教授的所有學生。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 像書中所提到的教育家們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因此,只有把教育作為一種事業,始終如一地把對學生的愛進行到底,才能真正地」做最好的教師「。
在現實生活中,最好的老師,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想當,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當上,這是為什麼?難道說做最好的老師、成為名師真的就這么難嗎?我想不 是這樣的,只是我們缺少了勇氣與自信,更缺少了作為純粹教育人的那種激情!要做最好的老師,那就要帶著」愛「這個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愛教育事業, 把教育當作自己的一項事業,愛學生,用真正的愛——師愛,去對待學生,為學生的的未來服務!
由此我也感到,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還要在自身的工作生活中學會適時適度對自己進行心理調節,快樂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和事業,面對你的學生和家長,只有保持這種積極向上的心態,你就會感動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充實幸福的。
感謝有這樣的一本好書,讓我再一次堅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努力成為學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師!
④ 讀今天怎樣做教師有感作文
王曉春老師的著作《今天怎樣當教師》一書中有100個教育案例,都是出自中小學校園,然而卻關繫到我們所有教育戰線上的教師們對教師這個職業的理解。
今天,我們應該怎麼當教師?書中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師德是不夠的,光激情燃燒是不行的,還要有科學的思維方式,真正的專業水平。教師是使人類和自己都會變得更加美好的光輝職業。教師以其創造性的勞動去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並在創造性的勞動中,享受因過程本身而帶來的自身生命力煥發的歡樂。教師在為事業奉獻的過程中,其生命和才智也不斷獲得更新和發展。教師在為孩子操勞的過程中,也享受著教育的快樂和幸福。那今天,我們應當怎樣做一名好教師呢?
⑤ 老師讀後感的讀部分怎麼寫
在一這個暑假,我在家是在悶得慌,無意中發現一本好著作,就在隔壁家的書店裡,它就是這本名叫《活教育的教學原則》,起初我只知道陳鶴琴是中國有名的教育家,所以才找出了有關他的這本書,誰知道它是那麼得吸引著我的心,《活教育的教學原則》讀後感。
陳鶴琴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及兒童教育專家。他懷著熱愛祖國、振興中華民族之志,以培養民族幼苗為己任,認為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提出了「熱愛兒童、了解兒童、尊重兒童」、「一切為兒童」。他一貫重視兒童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並認為「對於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們應當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使他們體德智三育都能從小好好學起。」經過長期的探討實踐,並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訓育原則,體現了「活教育」理論的全新的教育觀念。他把「活教育」訓育原則作為實施「活教育」德育目標「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的基本原則,在孩子品德教育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我讀了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的教學原則》,深受啟發。
一、「做」是教學的基本原則。
陳老認為在教學活動中應特別強調兒童的「做」,所謂「做」也就是活動。在園里的一切活動,「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不僅要重視兒童的動手操作,同樣重視兒童積極思想品質的培養,主張「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一切教學,不僅僅在做上打基礎,也應當在思想上做工夫。」根據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觀點認為思想就是動作,是一種內化的動作。
「好動」是兒童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沒有一個兒童不好動,也沒有一個兒童不喜歡自己做的,因為兒童的感覺與動作是連通的,他只要想到了或是接受了什麼外來的刺激,就立刻要去做,因此,作為教師,要去了解和研究兒童好動的特點,不但不因兒童的正常活動,去責罰他,而且要給兒童充分的機會,使他多與事物、與人接觸,以促使兒童身體、道德、智力的增進。「做」,也是兒童獲得練習,培養興趣,鍛煉能力的好機會。陳鶴琴先生曾說:「兒童若自己動手,自己吃飯,可以得到肌肉運動的快感,嘴裡也有著相當的滋味,即使湯勺拿不穩,飯菜裝得不牢掉在桌上身上,但這是一種練習的好機會。」的確,不讓兒童「做」,兒童就得不到練習的機會,任何事情也就學不會了。兒童做事,能夠鍛煉他們的能力。另外,豐富兒童直接感性經驗成為幼兒園教學的重要任務,而兒童的操作活動即「做」正是獲得直接經驗的最佳途徑。我們教師不應用自己的頭腦代替兒童去思想,剝奪他們思考的機會,是不利於發展兒童智力的。
二、活動性與主體性是緊密相連的。
兒童在陸地上學游泳,在教室里學煮飯,都是不能成功的,教師應當給兒童相當的機會,自己動手學習,不要把現成的結果灌輸給學生。陳鶴琴先生指出了:「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討去發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的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只有使兒童自己具體的和自發的參與各種活動,才能獲得真實的知識,才能形成他們自己的假設,給予證實或否定。教師應當重視引導兒童自我發現的學習,在幼兒園的教學中要注意突出幼兒的主體作用,讓幼兒參與活動,做活動的主人,充分強調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教師要利用活教材、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原則。
「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這是陳鶴琴先生的教育原則之一。實現「活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直接向大自然、大社會學習。小孩子的知識是由經驗得來的,所接觸的環境愈廣,所得的知識愈多。兒童生活在大自然、大社會中,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活的環境,對兒童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外界環境的刺激是兒童心理發展的源泉,環境對學前兒童的發展比其它年齡階段更為重要,因為兒童最初是從環境中受到自發教育的。所以,教師要常帶幼兒走出幼兒園,到工廠、街道、田間、野外去學習。大自然、大社會為兒童活動和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就要注意環境,利用環境,環境中有許許多多的東西,……可以變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比如:民歌、民謠、兒歌、故事等,許多都富有教育意義。有待於教師們做有心人,發揮想像力,隨時發覺這種活教具、活教材。從尊重兒童的願望、興趣、要求等身心特點出發提出了替代教學法和暗示法。游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游戲,那麼幼兒園的教學應該游戲化,並增加教師與兒童、兒童與兒童之間交往的機會。要激發兒童的學習動機、興趣和求知慾,必須要做到陳老提出的教學方法。
⑥ 讀了短文發明家的「老師」的感想感想
誰會相信擁有一千多項發明權的大發明家愛迪生只上到中學就不上了,但專他靠著堅強的毅力和刻苦屬還是讓他成為全世界人人皆知的大發明家。發明電燈是愛迪生最輝煌的業績,為此他花費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呀!為研製燈絲,他睡在實驗室,吃在實驗室,他夜以繼日地工做,常常連續工做30小時。在反復實驗了一千六百多種材料後,終於找到了合適的燈絲,成功得找到了合適的材料,愛迪生的這種勤奮的精神給全人類帶來了光明。
讀完了《大發明家愛迪生》我若有所思,一個只上到過中學的年輕人居然靠著自己的毅力獲得了那樣大的成就;正如愛迪生所說的:「天才不過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句話說的多好呀!所以,我們一定要向愛迪生所說的來做。這樣笨蛋也會變天才。《大發明家愛迪生》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天才來自於勤奮」,成功決定於毅力,只有不斷的學習和努力,我們才會成功。有句詩叫: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我們不斷的讀書,不斷的掌握知識,這樣我們才能成為象愛迪生那樣的科學家!